明朝皇帝为何要用太监来制衡文官集团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7 回复:0

[人文通史] 明朝皇帝为何要用太监来制衡文官集团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沐君芊

ZxID:20542791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10 0



明初,朱元璋设计的政治制度,就是用宗亲来制衡文官势力的,朱元璋所制定的各种政治制度,在《皇明祖训》中都能找到。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大一统朝代实行过实权分封制,分别是汉朝、晋朝和明朝。

汉朝的分封制缘于刘邦在楚汉战争期间的分封,先是异姓诸侯王,后改为同姓诸侯王,经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之后,诸侯王实权逐渐减弱,最终成为只有爵位没有实权的诸侯王。

晋朝的分封大开历史倒车,分封的诸侯王既有兵权,又有政权,诸侯王既在中央担任官职,又有在地方担任实权官职,所以才有八王之乱,直接导致西晋灭亡。

明朝的分封制与汉朝和晋朝又不同,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分封诸子于各地,大多是边疆地区,诸侯王有兵权,但不得离开封地,不得干预政事。

比如朱棣封为燕王,手中有兵权,主要在北方抵御蒙古人;朱权为宁王,手底下有蒙古精锐骑兵组成的朵颜三卫,后来被朱棣借走了,用于靖难之役。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希望宗亲能起到拱卫中央政权的作用,明朝藩王虽然有兵权,但被严格控制,数量并不多,不能参政,不能离开封地,让这样藩王没法干预朝政。

朝廷之中如果出现奸臣,藩王就能起兵清君侧,但是需要皇帝的命令。

换句话说,朱元璋设计的制度是把藩王的兵权与政权分开,光有兵权成不了大事,不能威胁中央政权,况且手中并没有很多数量的军队,朱棣起兵时手中只有800人,谁也想不到能成功。

而且藩王手中的军队分为两部分,相互制衡。

《皇明祖训》:凡王国有守镇兵,有护卫兵。其守镇兵有常选指挥掌之。其护卫兵从王调遣。如本国是险要之地,遇有警急,其守镇兵、护卫兵并从王调遣。 凡守镇兵,不许王擅施私恩;其护卫兵或有赏劳,听从王便。

在诸侯国中,有守镇兵和护卫兵两类军队。守镇兵由常设的指挥官统辖,而护卫兵则听从诸侯王的调遣。若该国地处险要,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守镇兵和护卫兵都需服从诸侯王的统一指挥。守镇兵不允许诸侯王擅自施加私人恩惠;而对护卫兵的犒赏或责罚,亲王可自主决定。


很明显,守镇兵是单独存在的,平常听从朝廷的命令,护卫兵则是藩王直接控制的军队,但发生紧急情况时,守镇兵和护卫兵需要服从诸侯王的统一指挥,所谓的紧急情况,大概率就是清君侧或者外敌入侵两种情况。

《皇明祖训》: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本朝(明朝)废除丞相,改设五军都督府、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机构,分管政务。各部门相互制衡、互不统属,一切事务最终由朝廷(皇帝)总揽,故政局稳固。

朱元璋设计政治制度的第一要务是废除丞相,他认为秦朝首创丞相制,却迅速灭亡。汉、唐、宋沿袭此制,虽偶有贤相,但任用小人之辈擅权乱政者居多。

没有丞相,就没有百官之长,各政府部门又互不统属,不可能产生权臣。

比如六部长官只有本部门的职权,没有兵权,永远不可能成为权臣,皇帝可以随时撤换。


再说兵权,明朝的五军都督府负责军队的日常训练、屯田、军籍管理以及卫所的垂直管理,但无调兵权。兵部掌握调兵权、武官任免考核及军令制定,但需通过五军都督府执行,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都能相互制衡,谁也不可能一家独大。

再来看看朱元璋是如何让藩王来制衡文官集团的。

《皇明祖训》:凡王遣使至朝廷,不须经由各衙门,直诣御前。敢有阻当者,即是奸臣。其王使至午门,直门军官、火者,火速奏闻。若不奏闻,即系奸臣同党。

凡藩王派遣使者进京面圣,无需经过任何衙门审批,可直接抵达御前觐见。胆敢阻拦者,即视为奸臣,藩王使者抵达午门时,当值军官与宦官(火者)须立即上奏通报。若隐匿不报,即按奸臣同党论处。

你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把所有细节都考虑得非常清楚,藩王是直接与皇帝联系的,不需要跟任何官员联系,一旦朝廷之中有权臣,藩王直接与皇帝联系,就能清君侧。

藩王的使者进京,当值军官又必须把这事报告给朝廷,不让藩王有私底下的任何操作空间,处处是制衡。

《皇明祖训》: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见天子,私下傅致其罪,而遇不幸者,到此之时,天子必是昏君。其长史司并护卫,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都督府捕奸臣,奏斩之,族灭其家。

若朝中大臣奸邪作恶,故意不让亲王面见天子,私下罗织罪名,甚至导致亲王遭遇不幸,那么这样的天子必定是昏君。此时,亲王的属官及护卫会发文给五军都督府,要求捉拿奸臣。都督府缉拿奸臣后,上奏天子将其处死,并株连其全家。

朱元璋规定,如果藩王被奸臣陷害,藩王的属官可以直接发文给五军都督府,要求捉拿奸臣,奸臣没有兵权,五军都督府发兵百分之百能抓住奸臣,这种威慑存在,奸臣就不可能产生。

五军都督府不受奸臣管辖,与其它部门互不统属,只归皇帝管,完全有可能抓捉奸臣。

《皇明祖训》: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後,收兵於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於营。将带数人入朝天子,在京不过五日而还,其功赏续後颁降。

如果朝廷中没有正直贤臣,朝内又有奸臣作乱,那么亲王应整训军队、随时待命。天子会暗中诏令各地藩王,率领镇守之师讨伐平定叛乱。待叛乱平定后,军队须撤回军营,藩王则上朝拜见天子。若藩王未能亲自前来,而由将领代为平叛,将领同样需将军队撤回军营,仅带少数随从入朝面见天子,在京停留不得超过五日即返回。对平叛有功的赏赐,后续由朝廷另行颁布。

这是最核心的规定,给予了藩王清君侧的权力,藩王虽然没有政权,但有兵权,只要朝廷有奸臣,藩王就有理由率军进京,但必须有皇帝的密诏才能调兵进京,在铲除奸臣之后,藩王的军队不能在京城停留,必须撤走,藩王在平叛之后,不能带兵入京。


藩王不需要政权,就能制衡奸臣或者权臣,这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他想得非常周到,但实际情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永远没有想过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功入主。

朱棣当上皇帝之后,把朱元璋这一整套制度全部改了,因为朱棣是藩王造反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出现,他跟朱允炆一样,把其它藩王削去了兵权,比如宁王朱权,原来是有兵权的,后来把朱权封到南昌,没了兵权,富贵和爵位还是有的。

朱棣削藩比朱允炆高明得多,朱允炆削藩,是把藩王贬为庶人或者直接逼死,朱棣削藩,是把藩王改封,夺去兵权,富华富贵一点也不变,相对来说更容易接受。

除宁王外,谷王朱橞由宣府重镇迁到长沙,辽王朱植由广宁重镇迁到荆州,韩王朱松封地由开原迁到平凉。代王、岷王、辽王、周王的兵权均被削夺。

藩王们没有了兵权,自然不能制衡文官集团,于是朱棣就想了其它办法来制衡,就是锦衣卫和内阁。

朱元璋时期,先设置了锦衣卫,后来又废除了,朱棣继位后,恢复了锦衣卫,并设立了东厂,这是用来监视百官的机构,锦衣卫权力很大,能够独自侦察、审理、监督官员。


后来又变成太监制衡文官集团

这其实就是特务政治,也是一种制衡,锦衣卫不是宦官,但锦衣卫的首领多由宦官担任,东厂也是一样的,都是制衡百官的工具。

宦官开始参政,到了宣德和正统年间,司礼监有了批红权,与内阁开始分庭抗礼,相互制衡,内阁负责议政,皇帝负责决策,然后由司礼监盖章批红,成为正式的朝廷文书发行,这个时候太监才正式成为文官集团的制衡。

朱棣还创立内阁制,内阁制其实就是多人议政的体制,权力就不会集中,也就不会出现权臣,虽然后来有了内阁首辅,但内阁与司礼监形成制衡。

至于宗室,从朱棣执政之后,就彻底退出政治舞台,这些人没有政治权利,没有兵权,只有荣华富贵,自然就无法制衡文官集团,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也就成为废纸一张。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