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为何要用太监来制衡文官集团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回收鲜花鸡蛋
银行
勋章中心
道具中心
天赐良缘
万年历
管理操作原因
工资领取
邀请码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大富豪3
清宫无间斗
皇上吉祥
魔灵军团
妖怪宝可梦
崩坏手游
派派小说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手机触屏版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派派小说论坛
写作素材
明朝皇帝为何要用太监来制衡文官集团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阅读:17 回复:
0
[人文通史]
明朝皇帝为何要用太监来制衡文官集团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沐君芊
ZxID:20542791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6-05
最后登录
2025-11-03
在线时间
22675小时
发帖
168919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派派币
33976
威望
64034
鲜花
696558
鸡蛋
39
在线时间
22675 小时
访问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查看作者资料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696558
鲜花
39
鸡蛋
等级:
派派书评组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10
0
明初,朱元璋设计的政治制度,就是用宗亲来制衡文官势力的,朱元璋所制定的各种政治制度,在《皇明祖训》中都能找到。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大一统朝代实行过实权分封制,分别是汉朝、晋朝和明朝。
汉朝的分封制缘于刘邦在楚汉战争期间的分封,先是异姓诸侯王,后改为同姓诸侯王,经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之后,诸侯王实权逐渐减弱,最终成为只有爵位没有实权的诸侯王。
晋朝的分封大开历史倒车,分封的诸侯王既有兵权,又有政权,诸侯王既在中央担任官职,又有在地方担任实权官职,所以才有八王之乱,直接导致西晋灭亡。
明朝的分封制与汉朝和晋朝又不同,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分封诸子于各地,大多是边疆地区,诸侯王有兵权,但不得离开封地,不得干预政事。
比如朱棣封为燕王,手中有兵权,主要在北方抵御蒙古人;朱权为宁王,手底下有蒙古精锐骑兵组成的朵颜三卫,后来被朱棣借走了,用于靖难之役。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希望宗亲能起到拱卫中央政权的作用,明朝藩王虽然有兵权,但被严格控制,数量并不多,不能参政,不能离开封地,让这样藩王没法干预朝政。
朝廷之中如果出现奸臣,藩王就能起兵清君侧,但是需要皇帝的命令。
换句话说,朱元璋设计的制度是把藩王的兵权与政权分开,光有兵权成不了大事,不能威胁中央政权,况且手中并没有很多数量的军队,朱棣起兵时手中只有800人,谁也想不到能成功。
而且藩王手中的军队分为两部分,相互制衡。
《皇明祖训》:凡王国有守镇兵,有护卫兵。其守镇兵有常选指挥掌之。其护卫兵从王调遣。如本国是险要之地,遇有警急,其守镇兵、护卫兵并从王调遣。 凡守镇兵,不许王擅施私恩;其护卫兵或有赏劳,听从王便。
在诸侯国中,有守镇兵和护卫兵两类军队。守镇兵由常设的指挥官统辖,而护卫兵则听从诸侯王的调遣。若该国地处险要,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守镇兵和护卫兵都需服从诸侯王的统一指挥。守镇兵不允许诸侯王擅自施加私人恩惠;而对护卫兵的犒赏或责罚,亲王可自主决定。
很明显,守镇兵是单独存在的,平常听从朝廷的命令,护卫兵则是藩王直接控制的军队,但发生紧急情况时,守镇兵和护卫兵需要服从诸侯王的统一指挥,所谓的紧急情况,大概率就是清君侧或者外敌入侵两种情况。
《皇明祖训》: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本朝(明朝)废除丞相,改设五军都督府、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机构,分管政务。各部门相互制衡、互不统属,一切事务最终由朝廷(皇帝)总揽,故政局稳固。
朱元璋设计政治制度的第一要务是废除丞相,他认为秦朝首创丞相制,却迅速灭亡。汉、唐、宋沿袭此制,虽偶有贤相,但任用小人之辈擅权乱政者居多。
没有丞相,就没有百官之长,各政府部门又互不统属,不可能产生权臣。
比如六部长官只有本部门的职权,没有兵权,永远不可能成为权臣,皇帝可以随时撤换。
再说兵权,明朝的五军都督府负责军队的日常训练、屯田、军籍管理以及卫所的垂直管理,但无调兵权。兵部掌握调兵权、武官任免考核及军令制定,但需通过五军都督府执行,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都能相互制衡,谁也不可能一家独大。
再来看看朱元璋是如何让藩王来制衡文官集团的。
《皇明祖训》:凡王遣使至朝廷,不须经由各衙门,直诣御前。敢有阻当者,即是奸臣。其王使至午门,直门军官、火者,火速奏闻。若不奏闻,即系奸臣同党。
凡藩王派遣使者进京面圣,无需经过任何衙门审批,可直接抵达御前觐见。胆敢阻拦者,即视为奸臣,藩王使者抵达午门时,当值军官与宦官(火者)须立即上奏通报。若隐匿不报,即按奸臣同党论处。
你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把所有细节都考虑得非常清楚,藩王是直接与皇帝联系的,不需要跟任何官员联系,一旦朝廷之中有权臣,藩王直接与皇帝联系,就能清君侧。
藩王的使者进京,当值军官又必须把这事报告给朝廷,不让藩王有私底下的任何操作空间,处处是制衡。
《皇明祖训》: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见天子,私下傅致其罪,而遇不幸者,到此之时,天子必是昏君。其长史司并护卫,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都督府捕奸臣,奏斩之,族灭其家。
若朝中大臣奸邪作恶,故意不让亲王面见天子,私下罗织罪名,甚至导致亲王遭遇不幸,那么这样的天子必定是昏君。此时,亲王的属官及护卫会发文给五军都督府,要求捉拿奸臣。都督府缉拿奸臣后,上奏天子将其处死,并株连其全家。
朱元璋规定,如果藩王被奸臣陷害,藩王的属官可以直接发文给五军都督府,要求捉拿奸臣,奸臣没有兵权,五军都督府发兵百分之百能抓住奸臣,这种威慑存在,奸臣就不可能产生。
五军都督府不受奸臣管辖,与其它部门互不统属,只归皇帝管,完全有可能抓捉奸臣。
《皇明祖训》: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後,收兵於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於营。将带数人入朝天子,在京不过五日而还,其功赏续後颁降。
如果朝廷中没有正直贤臣,朝内又有奸臣作乱,那么亲王应整训军队、随时待命。天子会暗中诏令各地藩王,率领镇守之师讨伐平定叛乱。待叛乱平定后,军队须撤回军营,藩王则上朝拜见天子。若藩王未能亲自前来,而由将领代为平叛,将领同样需将军队撤回军营,仅带少数随从入朝面见天子,在京停留不得超过五日即返回。对平叛有功的赏赐,后续由朝廷另行颁布。
这是最核心的规定,给予了藩王清君侧的权力,藩王虽然没有政权,但有兵权,只要朝廷有奸臣,藩王就有理由率军进京,但必须有皇帝的密诏才能调兵进京,在铲除奸臣之后,藩王的军队不能在京城停留,必须撤走,藩王在平叛之后,不能带兵入京。
藩王不需要政权,就能制衡奸臣或者权臣,这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他想得非常周到,但实际情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永远没有想过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功入主。
朱棣当上皇帝之后,把朱元璋这一整套制度全部改了,因为朱棣是藩王造反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出现,他跟朱允炆一样,把其它藩王削去了兵权,比如宁王朱权,原来是有兵权的,后来把朱权封到南昌,没了兵权,富贵和爵位还是有的。
朱棣削藩比朱允炆高明得多,朱允炆削藩,是把藩王贬为庶人或者直接逼死,朱棣削藩,是把藩王改封,夺去兵权,富华富贵一点也不变,相对来说更容易接受。
除宁王外,谷王朱橞由宣府重镇迁到长沙,辽王朱植由广宁重镇迁到荆州,韩王朱松封地由开原迁到平凉。代王、岷王、辽王、周王的兵权均被削夺。
藩王们没有了兵权,自然不能制衡文官集团,于是朱棣就想了其它办法来制衡,就是锦衣卫和内阁。
朱元璋时期,先设置了锦衣卫,后来又废除了,朱棣继位后,恢复了锦衣卫,并设立了东厂,这是用来监视百官的机构,锦衣卫权力很大,能够独自侦察、审理、监督官员。
后来又变成太监制衡文官集团
这其实就是特务政治,也是一种制衡,锦衣卫不是宦官,但锦衣卫的首领多由宦官担任,东厂也是一样的,都是制衡百官的工具。
宦官开始参政,到了宣德和正统年间,司礼监有了批红权,与内阁开始分庭抗礼,相互制衡,内阁负责议政,皇帝负责决策,然后由司礼监盖章批红,成为正式的朝廷文书发行,这个时候太监才正式成为文官集团的制衡。
朱棣还创立内阁制,内阁制其实就是多人议政的体制,权力就不会集中,也就不会出现权臣,虽然后来有了内阁首辅,但内阁与司礼监形成制衡。
至于宗室,从朱棣执政之后,就彻底退出政治舞台,这些人没有政治权利,没有兵权,只有荣华富贵,自然就无法制衡文官集团,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也就成为废纸一张。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收藏
新鲜事
相关主题
明朝宅斗:出身朝天女户家族,丈夫宠爱庶女,婆婆废嫡立庶
唐朝末年,中原百姓为何大多移民到泉州?他们对泉州又有何影响?
唐朝时期,四位皇子去世后被追封为皇帝,你都知道吗?
唐朝人的重阳 不仅仅只有登山
刍狗到底是什么狗?
【||。写 作 素 材。||】————『2025年⑪月签到之每日心情』(重复签到必须举报删除)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顶端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隐藏
快速跳转
小说相关
品书推荐
广播剧Pai之声
书友联盟
写作素材
派派杂志区
TXT相关工具
手机资源下载
寻书求文
原创文学
原创小说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学习专区
学习&职场
English Corner
oversea
软硬兼施
娱乐生活
♥ 聊天&心情涂鸦
回忆纪念
生活家居
图片展示
体育沙龙
自曝区
音乐无极限
影视天地
趣味乐园
动漫剧场
旅游摄影
网购交流
站务专栏
派派活动区
勋章申请
问题反馈
派派周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