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李林甫还是杨国忠?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1 回复:0

[军事战争]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李林甫还是杨国忠?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云梦逍遥

ZxID:699226


等级: 派派版主
💜3.16💜7.25💜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26 0
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安史之乱无疑是一个极具震撼力的重大事件,它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无情地划破了大唐盛世的华丽表象,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 。这场叛乱从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 年)十二月十六日爆发,一直持续到广德元年(公元 763 年)二月十七日才最终平息,长达七年多的时间里,战火纷飞,生灵涂炭。

安史之乱的主要发动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唐朝的将领,手握重兵,却心怀不轨 。安禄山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势力逐渐膨胀,野心也愈发不可遏制。而史思明则与他相互勾结,共同掀起了这场可怕的叛乱。叛乱初期,安禄山率领着叛军在范阳起兵,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克了唐朝的大片领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很快,叛军就攻下了洛阳,安禄山更是迫不及待地在洛阳自立为帝,公然与唐朝分庭抗礼。

面对叛军的凶猛攻势,唐玄宗急忙下令平叛。然而,由于唐朝多年来的和平,军队战斗力有所下降,再加上指挥不力,洛阳、潼关等地接连失守,安禄山的叛军直逼长安。唐玄宗惊慌失措,带着杨贵妃等一行人仓皇逃离长安,向蜀中奔逃。在马嵬坡,随行的禁卫军发动兵变,愤怒的士兵们杀死了杨国忠,并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这场兵变,不仅是士兵们对杨国忠专权的不满宣泄,更是唐朝统治内部矛盾激化的一个鲜明体现。

马嵬兵变后,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全力收复失地。而此时,安史叛军内部却发生了内乱。安禄山因为身体肥胖,又患有眼疾,性情变得极为暴躁,动辄打骂身边的人,引起了身边人的不满。最终,他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所杀。乾元二年(公元 759 年),史思明又杀死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再次攻下洛阳。然而,史思明同样没有逃脱被儿子杀害的命运,他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唐朝军队则抓住叛军内乱的机会,接连收复了长安、洛阳。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启用唐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统兵进军洛阳,接连击败史朝义。广德元年(公元 763 年),败退后的史朝义想向北去奚和契丹,但被唐军追到,最终走投无路,自缢而死,这场长达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才宣告结束。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沉重的。在政治上,它打破了唐朝的统一局面,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藩镇割据势力在战乱中不断壮大,唐朝从此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经济上,战争使得大量的人口丧生,土地荒芜,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国家财政收入锐减。曾经繁华的长安、洛阳等城市,也在战火中变得满目疮痍,一片衰败景象。文化方面,安史之乱也对唐朝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许多珍贵的文化典籍和艺术品在战乱中被毁,文人墨客们也纷纷流离失所,他们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之前的歌颂盛世逐渐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那么,这样一场几乎将唐朝推向覆灭深渊的大祸乱,究竟是谁之过呢?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两位唐朝的宰相,无疑成为了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他们在安史之乱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谁又更应该为这场灾难负责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他们的世界,探寻历史的真相 。


李林甫:种下祸根的权相

(一)李林甫的崛起与专权

李林甫,这位在唐朝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出身于李唐宗室的边缘旁支 ,其先祖郇王李祎是太祖皇帝李虎的第六子、唐高祖李渊的从父,曾祖父长平王李叔良为唐高祖的叔伯兄弟,而父亲李思诲最高官至扬州府参军 。这样的出身,虽有着宗室的光环,但与皇族关系疏远,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实质性的助力。早年的李林甫,担任太子千牛,负责皇太子李显的近身侍卫与仪仗队,这一职位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宫廷的核心权力圈。此后,他凭借自身的精明能干以及在任职吏部侍郎期间的突出政绩,再加上武惠妃和侍中裴光庭妻子武氏的帮助,仕途开始一路顺遂。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 733 年),李林甫在丞相韩休的推荐下,迁任黄门侍郎 。仅仅三年后,他便代张九龄为中书令兼尚书左仆射,天宝初年又改为右相兼尚书左仆射,至此,李林甫成功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宰相 。在他担任宰相的长达十八年时间里,唐玄宗逐渐怠于政事,将朝廷内外事务全权交予李林甫处理 。这使得李林甫得以大权独握,开始了他独揽朝政的生涯。

李林甫为人阴险狡诈,“口蜜腹剑” 这个成语便是对他最好的写照。他表面上对人甜言蜜语,和蔼可亲,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可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算计和阴谋,对那些威胁到他权力地位的人,毫不留情地进行打压和迫害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不择手段地排除异己,凡是不顺从他的官员,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例如,中书侍郎严挺之,性格耿直,为官清廉,对李林甫的为人十分鄙薄 。李林甫便怀恨在心,先是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诋毁严挺之,导致严挺之被贬斥到洛阳 。后来,当唐玄宗偶然提起严挺之时,李林甫表面上为严挺之美言,托人转告严挺之,谎称皇上问起他的病,诱导严挺之上书请求回京治病 。而当玄宗得知严挺之确实有病时,便打消了重用他的念头 。就这样,李林甫通过巧妙的手段,不动声色地永久消除了一个政治对手,而严挺之却始终蒙在鼓里 。

李林甫还将矛头对准了太子李亨一党 。他担心自己在李亨立太子一事中并无功劳,日后会有祸患,便处心积虑地想要兴大狱动摇东宫 。他先是将目标对准李亨的妻兄韦坚,将韦坚引居要职,却又命御史中丞杨慎矜暗中窥伺其过错 。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入朝献捷,见李林甫专权,曾建议唐玄宗罢免其相位,这引起了李林甫的嫉恨 。天宝五年(746 年)正月十五,李亨出宫游玩,巧遇韦坚,而韦坚则密会皇甫惟明 。杨慎矜向玄宗揭发,称韦坚身为内戚,不应结交边将 。李林甫便趁机诬奏,称韦坚勾结皇甫惟明,欲拥立太子为帝 。唐玄宗大怒,将韦坚、皇甫惟明贬官,并命李亨休弃太子妃韦氏 。宰相李适之忧惧请辞,被罢为太子少保 。同年十一月,李林甫再次发起针对太子李亨的冤案 。当时,太子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与女婿柳勣不和,柳勣诬告杜有邻 “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 ,李林甫命京兆士曹王鉷与杨国忠一同审讯 。最终,杜有邻、柳勣都被杖毙,杜良娣也被废为庶人 。在这次事件中,很多地方官员也受到波及,北海太守李邕、淄川太守裴敦复被杖毙,韦坚、皇甫惟明被赐死 。监察御史罗希奭巡察地方,大肆杀戮贬谪官员,自青州一路杀到岭南 。前宰相李适之已贬宜春太守,惊惧之下服毒自尽,其子李适则被李林甫命人杖杀于河南府 。先天政变的功臣王琚贬任江华司马,服毒未死,继而自缢身亡 。

除了对朝中大臣下手,李林甫还对权力日盛的杨慎矜起了猜忌之心 。他引荐王鉷为御史中丞,将其视为心腹 。王鉷素受杨慎矜轻鄙,对他怀恨在心,便在李林甫的挑拨下制造流言,称杨慎矜是隋炀帝玄孙,勾结术士,密藏谶书,图谋恢复隋朝 。唐玄宗大怒,将杨慎矜下狱,命三司会审 。李林甫还栽赃陷害,命殿中侍御史卢铉袖藏谶书,称是在杨慎矜家中搜出 。最终,杨慎矜被族灭 。

李林甫的种种行为,使得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官员们为了自保,纷纷对他阿谀奉承,不敢有丝毫的忤逆 。他的权势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完全掌控了朝廷的话语权 。在他的操纵下,朝廷内部乌烟瘴气,正直有才之士多被排挤,朝堂充斥着谄媚之徒,政治日益腐败,为唐朝的衰落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

(二)李林甫的政策与安史之乱隐患

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相位,不仅在朝堂上排除异己,还在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而这些政策的实施,却为安史之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

开元年间,张嘉贞、王晙、张说等文臣以边将的身份入相,这让李林甫深感威胁 。为了杜绝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以巩固自己的相权,天宝十一年(752 年),李林甫向唐玄宗提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建议 。他奏道:“文臣为将,怯于战阵,不如用寒族、蕃人 。蕃人骁勇善战,而寒族在朝中没有党援 。” 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

李林甫的这一建议,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他所期望的效果 。唐朝开始重用蕃将,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大将 。这些蕃将在军事上有着出色的表现,他们的勇猛善战为唐朝的边疆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李林甫没有料到的是,他的这一举措却让安禄山这样野心勃勃的人有了可乘之机 。

安禄山,这个营州杂胡,凭借着自己的狡黠和善于钻营,逐渐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他精通九种蕃语,善于与人打交道,早年做过诸蕃互市牙郎 。后来,他投身军旅,凭借着在战争中的表现,得到了范阳节度使张守珪的赏识,并被收为养子 。在李林甫建议重用蕃将的政策推动下,安禄山的势力得到了迅速的膨胀 。他先后担任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成为了唐朝东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

随着安禄山势力的不断壮大,他的野心也逐渐暴露出来 。他看到了唐朝内部的腐败和政治的混乱,认为有机可乘,开始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发动叛乱 。而李林甫的政策,使得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们不仅掌握着大量的军队,还兼管当地的民政和财政,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节度使权力的膨胀、长期化和固定化,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削弱,唐朝的统治根基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

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崛起并最终发动安史之乱,与李林甫的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不是李林甫主张重用蕃将,安禄山可能难以获得如此高的权力和地位,也就没有机会积累起足以发动叛乱的实力 。可以说,李林甫的这一政策,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打开了大门,成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导火索之一 。

(三)李林甫与安禄山的微妙关系

在李林甫当政期间,他与安禄山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 。安禄山虽然手握重兵,野心勃勃,但在李林甫面前,却表现得极为忌惮,甚至到了恐惧的程度 。

安禄山每次与李林甫交谈,李林甫总能准确地揣摩出他的心思,并提前说出来 。这让安禄山感到十分震惊和恐惧,他觉得李林甫仿佛能够看透自己的内心,是一个极其可怕的人物 。据《资治通鉴》记载:“禄山于公卿皆慢侮之,独惮林甫,每见,虽盛冬,常汗沾衣 。” 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安禄山见到李林甫时,也常常会吓得汗流浃背 。

安禄山回到范阳后,对李林甫的恐惧依然不减 。每当有从长安来的使者,他必定会问:“十郎(李林甫)说了什么?” 如果使者传达的是李林甫的好话,他就会十分高兴;但如果使者只是说 “告诉安大夫,要好好检点自己”,他就会吓得反手抓住床榻,惊恐地说:“噫嘻,我死定了!”

安禄山对李林甫的这种恐惧,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李林甫手段高超,他在朝堂上的种种权谋手段,让安禄山深知其厉害 。安禄山亲眼目睹了李林甫是如何排除异己、打压政敌的,他害怕自己稍有不慎,也会遭到李林甫的迫害 。其次,李林甫权势熏天,他是唐玄宗最为宠信的宰相,在朝廷中拥有着极大的权力 。安禄山的权力和地位虽然也很高,但他的权力合法性来自朝廷的任命,如果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进言打压他,他随时可能会被削权甚至治罪 。再者,李林甫太懂人性,他能够准确地把握安禄山的心理 。安禄山表面上憨厚老实,实际上野心勃勃,李林甫正是抓住了他的这一特点,对他进行了有效的制衡 。

然而,李林甫对安禄山的制衡也并非是无懈可击的 。他虽然能够震慑住安禄山一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安禄山的野心 。而且,随着李林甫的年老体衰,他对安禄山的威慑力也在逐渐减弱 。天宝十一载(753 年),李林甫病逝,这对于安禄山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失去了李林甫的制衡,安禄山再也没有了忌惮,他开始肆无忌惮地筹备叛乱 。

那么,如果李林甫在世,安禄山还会不会反叛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安禄山对李林甫的恐惧来看,如果李林甫不死,安禄山或许会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发动叛乱 。李林甫的政治手腕和对局势的掌控能力,可能会让安禄山认为反叛的风险太大,从而选择暂时隐忍 。然而,安禄山的野心是由来已久的,他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极其强烈 。即使李林甫在世,也难以保证他不会在某个时机,因为利益的冲突或者其他原因,最终还是选择反叛 。毕竟,安禄山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已经具备了反叛的实力 。李林甫的存在,或许只是能够延缓安史之乱的爆发时间,但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这场灾难的发生 。


杨国忠:激化矛盾的催化剂

(一)杨国忠的发迹与上位

杨国忠,本名杨钊,是杨贵妃的从祖兄 。他的发迹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落魄的市井之徒,最终登上了唐朝政治权力的巅峰,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

杨国忠早年生活颇为潦倒,行为放荡不羁,喜好喝酒赌博,因此穷困潦倒,为宗族乡党所不齿 。三十岁时,他前往蜀地从军,投身于屯田工作 。在军中,杨国忠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表现,逐渐崭露头角,被授予新都县尉 。然而,这个职位并没有让他满足,他渴望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 。

此时,杨玉环正得唐玄宗的圣宠,她的三位同胞姐姐也备受宠爱 。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与右相李林甫不和,为了结交杨家,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看中了杨国忠 。章仇兼琼见杨国忠仪表堂堂,伶牙俐齿,便征辟他为推官,让他前往长安进贡 。杨国忠来到长安后,充分利用自己与杨氏姐妹的裙带关系,通过虢国夫人等人在唐玄宗面前为自己美言,成功地将自己引见给了唐玄宗 。唐玄宗对杨国忠的印象颇好,不久便任命他为金吾兵曹参军 ,从此,杨国忠获得了随意出入禁中的特权 。

进入宫廷后,杨国忠深知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必须讨好唐玄宗 。他善于揣摩唐玄宗的心思,总是能恰到好处地迎合唐玄宗的喜好 。唐玄宗痴迷于玩乐,尤其喜爱一种叫做樗蒲的游戏 。杨国忠每次在一旁观看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妃嫔玩这个游戏时,都能准确无误地报出游戏的点数和钱数,这让唐玄宗对他的敛财能力刮目相看 。当时唐朝的财政状况不容乐观,唐玄宗急需能为自己丰盈国库的人才,杨国忠的这一才能恰好满足了他的需求 。

此外,唐玄宗对当时独断专权、势力日益膨胀的李林甫存在深深的忌惮,他需要一个人来制衡李林甫 。而杨国忠适时出现,成为了唐玄宗的不二之选 。杨国忠也深知唐玄宗的心思,他积极与李林甫展开斗争,充当了唐玄宗制衡李林甫的一把利刃 。在李林甫兴起大狱、残酷杀害政敌时,杨国忠抓住机会,大肆铲除李林甫的政敌,与李林甫紧密协作,从而得到了李林甫的信任 。然而,随着杨国忠权力的逐渐增大,他与李林甫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

752 年,王鉷的弟弟王銲谋反,杨国忠作为主审,趁机将王鉷也牵涉入案中,意图消灭自己的政敌 。李林甫试图救护王鉷,但杨国忠向皇帝进言,称王鉷谋反应该族灭,最终李林甫的计划落空 。杨国忠接过王鉷的权位,正式担任御史大夫,并由此与李林甫走向对立 。杨国忠联合左相陈希烈,抓住王鉷案的机会,向唐玄宗进言,将李林甫和王鉷谋反案相关联,使得唐玄宗开始疏远李林甫 。同时,杨国忠还与安禄山一起,逼反了李林甫的副手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借机逼李林甫辞去了朔方节度使的职位,削弱了李林甫的军权 。

753 年,李林甫病逝,杨国忠终于迎来了他的机会 。他正式接替李林甫,继任右相、文部尚书,位极人臣 。至此,杨国忠完成了从一个落魄赌徒到大唐宰相的华丽转身,开始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起重要的角色 。

(二)杨国忠与安禄山的激烈冲突

杨国忠成为宰相后,他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两人展开了激烈的争权夺利斗争 。

安禄山,这个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胡人,手握重兵,在唐朝的东北地区拥有着极大的势力 。他凭借着自己的狡黠和善于钻营,深得唐玄宗的宠信 。安禄山的势力不断膨胀,逐渐引起了杨国忠的警惕和嫉妒 。杨国忠认为安禄山是他权力道路上的一大威胁,必须加以铲除 。

安禄山对杨国忠这个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宰相也十分鄙视 。他手握重兵,野心勃勃,本就对朝堂权力有着强烈的渴望,原本还希望能够接替李林甫成为宰相,达到位极人臣的人生巅峰,甚至已经让人起草任命他为宰相的诏书,但由于杨国忠的坚决反对,诏书最终没有发出去 。安禄山从自己的渠道得知此事后,对杨国忠怀恨在心 。

为了扳倒安禄山,杨国忠利用自己宰相的身份和接近皇帝的便利条件,不断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称安禄山有谋反之心 。他还多次派人搜集安禄山谋反的证据,然而,这些所谓的证据大多是捕风捉影,并没有确凿的事实依据 。但杨国忠并不在乎,他一心想要置安禄山于死地 。

在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 年),杨国忠甚至暗中指使官员包围了安禄山在长安的府邸,进行了激烈的搜索,企图找到安禄山造反的证据 。不仅如此,他还逮捕了安禄山的门客,将他们送到御史台进行处理 。杨国忠的这些极端手段,彻底激怒了安禄山 。安禄山深知杨国忠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和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为了自保,终于下定决心起兵反叛 。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时,打出了 “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的旗号 。他率领着十五万叛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 。安禄山的反叛,表面上看是因为杨国忠的逼迫,但实际上,安禄山早就有了反叛的野心,杨国忠的行为只不过是加速了他反叛的进程,成为了安史之乱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

(三)杨国忠的决策对局势的恶化

安史之乱爆发后,杨国忠的一系列决策不仅没有起到平息叛乱的作用,反而使局势进一步恶化,加速了唐朝的危机 。

在安禄山叛军和唐朝军队在潼关对峙期间,形势其实对唐朝是比较有利的 。哥舒翰率领的唐朝军队坚守潼关,使得叛军难以西进 。同时,郭子仪正从朔方向东挺进,和颜真卿、颜杲卿兄弟相互呼应,只要按照这个节奏拖下去,叛军补给不力,又是远离根据地,等到各地勤王之师集结完毕,就有可能歼灭叛军 。

然而,杨国忠却为了一己私利,不断怂恿唐玄宗逼迫哥舒翰出战 。杨国忠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他担心哥舒翰手握重兵,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另一方面,他也想通过速战速决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 。

哥舒翰深知此时出战的危险性,他向唐玄宗上奏,指出叛军远来,利在速战,而唐军据险坚守,利在坚守 。只要唐军坚守潼关,叛军必然会因粮尽而退,到时再乘机出击,就可以一举平定叛乱 。然而,唐玄宗却被杨国忠的言辞所迷惑,再加上他急于平定叛乱,恢复大唐的太平,于是不断派遣使者催促哥舒翰出战 。

在唐玄宗的一再逼迫下,哥舒翰无奈之下,只得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关迎战 。结果,唐军在灵宝西原遭遇叛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 。哥舒翰本人也被部将劫持,投降了安禄山 。潼关失守后,长安门户大开,安禄山的叛军直逼长安 。唐玄宗惊慌失措,带着杨贵妃等一行人仓皇逃离长安,向蜀中奔逃 。

杨国忠的这一错误决策,使得唐朝失去了潼关这一重要的战略屏障,导致战局急转直下,唐朝陷入了更加危急的境地 。他的自私和短视,不仅让唐朝的军队遭受了重大损失,也让无数百姓陷入了战火之中,生灵涂炭 。他的行为不仅没有解决安史之乱的危机,反而让唐朝的局势变得更加不可收拾,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

深度剖析:谁对安史之乱的责任更大

(一)李林甫的长期影响

李林甫在唐朝政治舞台上的长期存在和专权,对唐朝的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安史之乱创造了一系列客观条件 。

在政治方面,李林甫独揽朝政长达十八年之久,他通过 “口蜜腹剑” 的手段,排除异己,打压朝中正直之士,使得朝堂之上乌烟瘴气,政治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他的专权使得朝廷内部的权力制衡机制失效,官员们为了自保,纷纷依附于他,不敢发表不同意见,导致决策过程缺乏充分的讨论和监督,容易出现失误 。他还通过操纵官员的任免和晋升,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重要职位上,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利益集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 。这种政治上的腐败和黑暗,使得唐朝的统治根基逐渐动摇,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度下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 。

在军事方面,李林甫主张重用蕃将的政策,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军事格局 。他打破了以往 “不久任、不兼领” 的传统,纵容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使得安禄山手中掌握了大量的军队,势力急剧膨胀 。这种边将权力过大、军队长期化和固定化的局面,为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 。节度使不仅掌握着军事大权,还兼管当地的民政和财政,他们在地方上拥有极高的自主权,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势力,对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虽然李林甫在位期间,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手腕和威慑力,暂时维持了边疆的稳定,但他的这一政策无疑是饮鸩止渴,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

(二)杨国忠的直接推动

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他在安史之乱中的错误决策,直接推动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并加剧了唐朝在叛乱中的困境 。

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由来已久 。安禄山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唐玄宗的宠信,势力逐渐壮大,他对杨国忠这个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宰相十分鄙视 。而杨国忠则认为安禄山是他权力道路上的最大威胁,一心想要铲除他 。为了达到目的,杨国忠不断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称安禄山有谋反之心 。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手段,如派人包围安禄山在长安的府邸,逮捕安禄山的门客等,这些行为彻底激怒了安禄山,使得安禄山感到自己的生命和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为了自保,最终决定起兵反叛 。可以说,杨国忠的行为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如果没有他与安禄山之间的激烈冲突,安史之乱或许不会在那个时候爆发,或者爆发的规模和影响会小很多 。

安史之乱爆发后,杨国忠的决策失误更是让唐朝陷入了更加危急的境地 。在潼关之战中,他为了一己私利,不顾战局的实际情况,不断怂恿唐玄宗逼迫哥舒翰出战 。哥舒翰深知叛军的优势和唐军的劣势,主张坚守潼关,等待叛军粮尽自退 。但杨国忠却担心哥舒翰手握重兵,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同时也想通过速战速决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 。在他的一再逼迫下,哥舒翰无奈出关迎战,结果唐军遭遇叛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潼关失守,长安门户大开 。杨国忠的这一错误决策,不仅让唐朝失去了潼关这一重要的战略屏障,也让唐朝的军队遭受了重大损失,使得叛军得以长驱直入,直逼长安,唐朝的局势变得更加不可收拾 。

(三)综合考量与结论

综合对比李林甫和杨国忠对安史之乱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李林甫的政策和行为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创造了客观条件,他对唐朝政治、军事格局的破坏是长期的、深层次的 。而杨国忠则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直接推动者,他与安禄山的矛盾以及在乱中的错误决策,直接导致了叛乱的爆发和唐朝局势的恶化 。

从长远来看,李林甫的责任更大 。他的专权和腐败破坏了唐朝的政治生态,使得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官员们无心政务,只想着如何讨好他以保住自己的地位 。他主张重用蕃将的政策,更是打破了唐朝原有的军事平衡,让安禄山等藩镇势力得以崛起,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提供了军事基础 。即使没有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唐朝在李林甫的统治下,也已经逐渐走向衰落,安史之乱的爆发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