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第一文武状元,却结局悲惨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6 回复:0

[人文通史] 淮安第一文武状元,却结局悲惨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rainlxsh

ZxID:3206502


等级: 素材组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24 0
不论在小说戏文、还是在正史列传之中,天下文人仰望的“状元公”,都应该是一幅儒雅风流、文采飞扬的形象,似乎与领兵上阵、政治沙场之事扯不上什么关系。尤其是从北宋开始,科举成为文人入仕的唯一正途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被有志功名之士奉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而作为进士科头名----也就是俗称状元的幸运儿,自然也被认为是下凡的文曲星,饱受社会各阶层人生的尊崇、甚至膜拜。


就以科举最成熟的明朝为例,进士科上榜的前三名就是所谓“一甲进士”,无需朝考就可直入翰林院,头名状元是从六品翰林修撰、榜眼和探花则授正七品翰林编修。由于明朝有非翰林不得入阁的惯例,因此这是真正的清要之职,被视为“储相”、也就是宰相预备队。当然会考试不代表着会做官,明朝九十位状元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混到入阁拜相的地步,官位止步于五品者也不算稀奇。


这是因为一入官场,进士们就会发现之前苦读的五经四书毫无作用,能在官场中步步高升主要靠站队、靠钻营、靠揣摩上意。尤其是点了翰林的一甲二甲进士们,本身就没有多少处理实务的机会,只靠苦熬资历上位的话,很难成功登顶。

而本文的主角沈坤,就是这么一位虽才德双全却不怎么会混官场的人物,他身为状元且明明有功于国,最后还落得一个含冤惨死的下场。


沈坤(1507年-1560年),字伯载,号十洲,昆山玉山人,徙居山阳(今江苏淮安)。明代官员。

沈坤是淮安府大河卫的一个军户子弟,祖辈都是军籍。不过明代的卫所体系在大明中期就已彻底崩坏,大多数军户子弟都在自谋生路,沈坤的父亲沈炜就靠着运河做南北转运生意发了财,这才有余力供养这天赋最高的儿子刻苦攻读,还四处延请名师来为他提升举业。一番苦心浇灌之下、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嘉靖十年(1531年),二十四岁的沈坤乡试中举。嘉靖二十年(1541年),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及第,任翰林院修撰。从而轰动了整个淮安府。因为他是自有科举以来,淮安诞生的第一个状元,自然会受到本地士民的热烈拥戴,当然也难免引起某些人的眼红忌妒。


沈坤虽有状元之才但性情却过于刚直,与同僚相处不算融洽,更重要的是,出身军户商人家庭的他,在朝中又没有多少人脉,因此升迁相当缓慢。嘉靖三十五年时,在翰林院坐了十几年冷板凳的他,索性被打发到南京当了国子监祭酒,算是彻底远离了权力中枢。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升南京右春坊右谕德,署翰林院事。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改南京国子监祭酒。

沈坤一生中最大的业绩不是读书做官,不是中状元、做翰林,而是抗倭。


又过了三年,沈坤的母亲过世了,他按例丁忧回乡。恰在此时,肆虐于东南沿海的倭寇开始深入内陆,很快迫近了淮安,在邻近州县大肆烧杀劫掠。要说淮安是漕运重地,内地就有足足两个卫的上万官兵,加上漕运总督下辖的众多漕丁驻扎与此、还有看守大明祖陵的护卫部队,理论上足以抗御倭寇。但此时无论是卫所兵、漕丁还是护陵卫队,像农夫船工多过像职业军人,骚扰乡民有余上阵作战却毫无作用,于是当地士绅只得招募民壮自保。


身为本乡唯一状元的沈坤自然也义不容辞,便主动散尽家财招募了上千壮勇,编练起一支堪战的乡兵部队。沈坤文武双全,早年在乡读书时便留心兵事,不仅自己很能打、在练兵带兵方面也颇有心得,领着麾下儿郎多次击退犯境骚扰的倭寇,乡人称这支部队为“状元兵”。而沈坤因为抗倭有功,民间称“武状元”。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流窜至淮安,焚烧劫掠,沈坤率乡兵力战,身犯矢石,射中其酋,倭寇始退。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又犯淮安,沈坤严行军法,率乡兵反击,射中其魁,人称“埋倭墩”。巡抚李天宠赞其经略及御侮之功,特荐于朝,任其为北京国子监祭酒。


未及上任,可是他的功绩却遭到了同乡给事中胡应嘉的妒忌,诬其私自团练乡勇,图谋背反。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南京山东道御史林润又据流谤劾沈坤居乡横暴,擅用非刑。正好这时在位的嘉靖帝刻薄寡恩,对文臣私自参与兵事很敏感,居然命锦衣卫将他押回京师拷问。可怜这位才德双全、又有功于国的状元,就这样活活庾死于狱中……
[ 此帖被rainlxsh在2025-08-26 22:27重新编辑 ]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