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春秋战国时期姓名为何与现代大不同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5 回复:0

[人文通史] 揭秘春秋战国时期姓名为何与现代大不同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云梦逍遥

ZxID:699226


等级: 派派版主
💜3.16💜7.25💜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21 0
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的姓名体系与今天截然不同。以吴国的统治者阖闾为例,他的姓氏并非出现在当代常见的百家姓中,“阖”根本并不是一个姓。事实上,他的儿子也未延续父姓,而是被称为夫差。还有秦国的名相百里奚,他的子嗣并不以“百里”为姓,而是叫孟明视。如此种种,不难发现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其实际姓氏与流传至今的称谓完全不符,比如孔子的本姓其实是“子”,屈原实际姓“芈”,而商鞅则属于“姬”姓。

造成这类现象的背景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汉朝之前,姓、氏和名三者间有明显区分,并未像后世那样合并成所谓“姓名”。春秋战国时代的许多人名采用了音译方式,文字尚未统一,不同地区方言与字体迥异,通过音译产生的名字往往与原意相距甚远,甚至令人感到陌生。

追溯历史,在早期社会,姓和氏分属不同范畴。现代学界认为,“姓”往往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最为古老的几个姓如“嬴”、“姚”、“姜”、“姬”等多含“女”字,因此并非偶然。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原有的姓氏体系逐渐暴露出不足。早期以“随母姓”为主,加之婚姻制度未臻完善,常常导致子女长大后无法知晓父亲身份。人口剧增令相同姓氏者大幅增加,而姓氏本该用来避免近亲婚配,实际功能却降低了。

此时,“氏”便开始产生。氏用以区分家族内部的支系,往往与个人经历或所居地有关。有人因在逃难时食李树果实而得救,后家族便用“李氏”作为分支标识。又如,某“嬴”姓家族被封于赵地后,其后代便称“嬴姓赵氏”,后来形成了秦始皇一族。另外,“妫”姓的家族被迁至陈地,从此氏族便成为“陈氏”。再后来,有族人因避乱迁居齐国,为避嫌弃用“陈氏”,而选用读音接近的“田”字为氏。可是依照现今的发音,陈与田之间并无如此联系。

历史继续发展,至秦朝末年,这一族系为躲避战乱,曾再度更改氏名。因曾有祖先做过王,故而改称“王氏”,这便有了王莽一族。若按古代细密的姓氏体系追溯,王莽家族本应为“妫”姓。
可见在先秦时期,姓与氏并非一体,通常用以区别家族与出身。如吴王阖闾,则是“姬”姓,“吴”氏,名阖闾。按现今习惯,其应被称作姬阖闾或吴阖闾,其子夫差亦然姬夫差或吴夫差更契合古意。

名的层面同样存在不少趣味。阖闾这名,如果简单解释,“阖”本意为关闭,“闾”指门户。后人关于这一名字有诸多猜测。部分学者认为,吴越地区的方言与秦晋异域差距极大,某些名号源自外地人的音译,听闻后用当地文字记载,遂有了“阖闾”一名。

史料上认证阖闾还有其他称谓。其原名为“光”,尊称为“公子光”。如果按照古代惯例,应称其为姬光。可以看出,古人的姓名系统远比现代复杂得多。

秦始皇统一文字,才使个人名字的书写与认知趋于一致。自此,无论南北,各地书写标准统一,名字的音译问题也逐步淡化,人们只需书写姓名即可准确交流。

及至汉代,姓氏和氏逐渐合并,原先的分支体系变得冗繁,人们决定简化模式,不再混用姓氏,直接以姓称呼整个家族。例如妫姓王氏,之后便直接以“王”为姓。

由此可见,从汉朝至今,大多数中国人的姓名已经固定为我们熟知的格式,不再像春秋战国那般多样复杂。姓名制度的转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深层变革。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