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与大家分享了有关江苏省与周边省份区划变迁的历史故事。例如,江苏与安徽、江苏与山东的区划调整。这一篇,我们将讨论一下历史上曾短暂存在的江淮省。江淮省曾经统辖了苏北、苏中的多个州县,总共有31个县。然而,这个省仅仅存在了不到三个月,那么,江淮省的设立到底与江苏省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将探索这一问题。

首先,让我们对江苏省做一个简单的了解。江苏省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大省,也是粮食和人口大省。根据2020年七普的统计数据,江苏省的总人口超过8400万,人口基数在全国各省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2021年,江苏省的GDP总量排名全国第二,达到了11.6万亿元人民币,显示了强劲的经济实力。这个水平在全球范围内甚至超过了一些中等发达国家。

从经济总量来看,江苏省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都颇为瞩目的省份。江苏下辖13个地级市,被昵称为“十三太保”,这些城市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常州、镇江、扬州、泰州、盐城、淮安、徐州、宿迁和连云港。其中,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其他如苏州、无锡、徐州等城市也在各自的领域中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江苏省的区域组成包括苏北、苏中、和苏南三个部分,这三个区域的文化风俗差异较大。

例如,苏北的方言、风俗和饮食文化,更多地受到了齐鲁文化或中原文化的影响,像徐州的辣汤便是典型的北方风味。与之相比,苏中以扬州、泰州为代表,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地方特色。而苏南地区则是典型的江南文化,昆曲、园林建筑以及偏甜的饮食风格,展现出与北方截然不同的风貌。因此,关于“淮海省”或者“江淮省”的段子常常在当地流传。其实,江苏省区划的形成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在元朝时期,随着疆域的扩大,原先唐宋时代的州县两级区划已不再适应大范围的治理。元朝借鉴金国行尚书台的制度,推行行省制度,并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苏北、苏中等地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而苏南则归江浙行省管辖。进入明朝后,朱元璋对这一行省制度进行调整,设立了南北直隶及13个省,其中南直隶包括了如今的江苏、安徽和上海等地。

到了清朝,经过多次政治斗争,清政府最终统一了南北的局面。清朝的定都在北京,将南直隶更名为江南省,而江南省在康熙帝即位后的第六年被拆分,形成了安徽省和江苏省两个新省份。江苏省设立后,江苏省的两大重要职务——两江总督驻江宁府,江苏巡抚则驻苏州府,两个城市都肩负着省会的功能。

清朝时期,江苏省的行政区划包括了8个府、3个直隶州和1个直隶厅,分别为江宁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淮安府、扬州府、徐州府以及太仓州、海州、通州和海门厅。在明清两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物资,尤其是粮食、茶叶、丝绸、瓷器等,都会通过大运河送往京城。因此,漕运成为了江南经济的命脉,清朝专门设立了漕运总督来管理运河的安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的损坏愈发严重,尤其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运河更是屡遭破坏。大运河的运输能力大幅下降,清朝在应急时期开始了新的海运模式,商船通过宁波等地直接将物资运送到天津,这使得大运河的作用逐渐式微。为了应对这一变局,清朝于1905年1月27日决定撤销漕运总督衙门,并成立了江淮省。

江淮省的设立涵盖了江苏省下辖的江宁府、淮安府、徐州府、扬州府等地,总计31个县。江苏省的范围也因此被划分为两个部分:原江苏省的苏南地区和新设立的江淮省。江淮省的省会定在淮安府,即原漕运总督的驻地。江淮省的设立引发了江苏官员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江淮省的建立将严重削弱江苏省的地位,尤其是财务和资源上的压力会增加。
在这种反对声中,清朝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计划撤销江淮省,改为将徐州府作为省会,重新调整划分周边的区域,包括鲁南、豫东、皖北、苏北等地。然而,这一方案也遭到了邻近省份官员的反对。最终,清朝在1905年4月21日宣布取消江淮省的设立,并将其各县重新划归江苏省管理,江淮省也就此历史性地消失。

江淮省虽然存在的时间极短,但其设立和撤销的过程,反映了当时清朝政府在复杂政治和行政管理体系中的一些纠葛与调整。关于我国各地区划分的故事,还有许多,作者将在未来继续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