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频频朝觐,规矩背后隐藏权力游戏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8 回复:0

[人文通史] 清朝官员频频朝觐,规矩背后隐藏权力游戏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沐君芊

ZxID:20542791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2:21 0


清朝的“大官”们如果在外地混得太久,是不是得时不时跑回京城见见皇上?

另外,县里的官如果提拔去当布按,是直接就可以到任,还是得跑到京城去见皇帝谢恩的?

这俩问题是个读者提的,给御史找个单独人儿来写篇文章解答一下呗!

其实上面那两回事儿跟清朝的两个规矩有关,一个叫“朝觐”,另一个是“陛辞”,我这就给你分开说说。

顺治三年七月的时候,政治情况渐渐稳当了,摄政王多尔衮一声令下,就弄出了个朝觐制度。

每三年到了大考的时刻,各地的官老爷们得整齐划一地进京报告任务!

就是说,老大的老大、各路官员和小头目们,每三年得进京见一下皇上,不然就像失联了一样!

在见皇帝之前,吏部得把花名册发给各省的大佬,让他们把那些要去朝拜的官员的名字、家乡和出发时间在十月份上报给吏部。

去朝圣的官员可是得在十二个月里赶到京城,要是不按时到,那可就得立刻受罚!

为了省钱,还规定朝觐的官员不能在驿站休息。

清朝刚开始的时候,去见皇帝可是一件大事,各地的官员们到了北京,皇上就会在同一个时间把他们都叫过来,面试一波,地点差不多都是在太和殿那儿。

可以说,朝觐的规矩是跟明朝学的,但在操作的时候遇到了不少麻烦事儿。

在顺治九年的四月,看到府州的正印官去朝廷时“肯定要被派干活,但那些派来的官反而害了老百姓,还给地方添麻烦”,于是就规定布政使和按察使只需带一个人去见皇上,各个府只派佐贰一个去,而州县的官就可以安心待家里,不用再出门。

康熙元年三月,朝廷突然决定,那个负责财政和监督的大佬们在这个重要年份就不聚会了。

然则到了康熙十二年,山西道的马大士官老爷去上奏了,说:“各省的布政使和按察使都是抓钱管事、判案子的,对地方的优劣一清二楚,建议还是搞回以前的老办法,让他们亲自来京城见朝廷。”

这个主意被康熙爷点头啦!


话说在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左都御史佛伦提到各省的官员上朝有个毛病,就是那些藩地的官员一进京就把事情扔给代理的,结果这些代理对钱粮和法律一点不在行,搞得地方政务一团糟。还有不少藩地的大官借着上朝的机会,顺便搞私货,把老百姓折腾得够呛。

佛伦发话了:“老弟,咱把各省的州官和那些二把手到场拜访的规矩,统统给它停了吧!”

佛伦的提议圈粉了康熙帝,这下子,各地的小官儿们不再跑去朝觐了,省里的官好坏全看督抚心情!

各位大佬,什么总督啦、巡抚啦、提督啦,个个都是地方的头头儿,按着路远近,有的三年去一趟,有的二年去一次朝见👑。

朝觐对那些地方官儿而言,就像是给自己贴了个光鲜的政治标签,可以当面跟皇帝聊聊大事。取消了这档子事儿后,他们立马就变成了督抚的小跟班,没啥地位可言了。

清初那些新换的督抚们,上任之前不经过批准就得进京跟皇上见面,除了要拜谢之外,还得整份感谢表,叫“谢上”。


乾隆那会儿规定外地官员上任前必须到皇宫去请示,没事还要特意过来一次,真是个烦人的规矩!

这个新规出来了,原本要找的都是大官,低到道府的级别了,结果请教官员的人选一下子多了不少。

新上任的官员在上任时得先去本单位领个任职证,然后再去鸿胪寺递个报告单。如果碰巧是朝会时间(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就得跟着其他人一起到太和殿行礼,感谢皇上;如果没朝会,那鸿胪寺的官员就带着四品以上的新官到午门外行个礼。

当然,皇上讲的那些话并不是个个都要听,特别是那些偏远地区的官员,来回走动耗时间太长,大多数时候皇帝都懒得让他们费劲。

有些官员是因为特殊情况被火速提拔的,那他们就是“快去上岗的人”,这种官员直接就可以上任,不用特意道别!


总的来讲,皇上的讲话就像个走过场,形式上看着很正式,其实就是在强调皇权那点儿事儿。

清朝的皇帝嘛,基本上都蛮尽心尽力的,有些特定地方和特殊职位的官员,在陛下回民间的时候,皇帝可会亲自出来见面,还要当场给你测试一番呢!

比方说,康熙二十年的二月,直隶的巡抚成龙去给皇上请安,康熙帝当场就夸他是“最顶尖的清官,不容小觑”,还鼓励他说要一直保持这个风范。

再说康熙三十七年正月,河南的老李在给皇帝摆弄讲话的时候,康熙直接来了一句:“你这一省的事情,全靠你这个督抚了,记得好好守住你的名声和品质,不然我可不会手下留情!”

朝觐和陛辞虽然听上去挺繁琐,但也有它的好处嘛。

皇上不仅可以和大臣们拉上关系,还给评估其他官员提供了金光闪闪的





[ 此帖被沐君芊在2025-05-03 09:16重新编辑 ]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