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40年,17岁的张氏与31岁的宋仁宗在一次宫中举办的宴席上邂逅。当时,张氏正值青春年华,她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曾考中进士,虽家庭遭遇变故后成为舞女,但自幼受到的文化熏陶和艺术训练使她气质不凡。在宴席上,张氏表演舞技,她生得一副好面孔,再加上轻盈飘逸的舞姿,瞬间就抓住了宋仁宗的心。宴席结束后,张氏便被宋仁宗召见,并成为他的御侍宫女,从此开启了她受宠的历程。
张氏入宫后迅速得宠,从才人一路晋升,短短几年便升为贵妃,仅次于皇后。在她被立为才人直到去世的14年时间里,几乎成了宋仁宗的专宠对象。她接连生了三个女儿,这在后宫中是极为罕见的,可见宋仁宗对她的宠爱之深。其他妃子在这段时间内基本被宋仁宗冷落,在后宫中的存在感极低。
张贵妃受尽万千宠爱的原理是宋仁宗的成长经历使他极度缺爱。他缺乏父爱,父亲宋真宗忙于国事且晚年生病,父子接触很少,还因政变事件关系紧张;他缺乏母爱,长期受刘太后控制,后来才得知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缺乏妻子的爱,他的婚姻多被政治左右,不能随心选择自己喜爱的女子。而张贵妃的出现,成为了宋仁宗感情的重要寄托。
张贵妃十分聪慧,善于揣摩宋仁宗的心思。宋仁宗崇尚节俭,她便在自己的生活中也遵循节俭的原则,从生活用品到日常起居都不铺张浪费,这一点让宋仁宗十分满意,觉得她与自己心意相通。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她能够给予宋仁宗恰当的关心。
1043年天下大旱,宋仁宗祈雨,宫廷内外都加入这一祈雨行动,张贵妃用血写祝词以示诚心,这种举动让宋仁宗感受到她的深情和对自己的支持。张贵妃懂得进退。当她为伯父张尧佐求取宣徽使职务遭到包拯等台谏官员的反对后,她没有继续任性强求,而是主动谢罪。这一行为不会让宋仁宗过于为难,从而维护了自己在宋仁宗心中的形象。她总是在恰当的时候做出属于自己该做的事情,给予宋仁宗心理上的抚慰,让宋仁宗在她身上找到了在其他人那里得不到的情感慰藉。
北宋至和元年正月(1054年),31岁的张贵妃暴病身亡。宋仁宗赵祯感念张贵妃生前的柔情与善良,悲痛无比,他决定给予张贵妃特殊的丧礼待遇,这一决定拉开了治丧过程的序幕。
张贵妃去世后,入内押班(大太监)石全彬探得皇帝的意图,建议在皇仪殿以皇后之礼为贵妃治丧。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多数宦官的支持,但入内都知(大宦官)张惟吉持不同意见,认为应该咨询宰相后再做决定。判太常寺、翰林学士承旨王拱辰、知制诰王洙等人也都同意石全彬的提议。然而,宰相陈执中未明确表态,于是皇帝下令近臣和宗室都到皇仪殿进行奠祭,并在殿东楹进行慰唁。为此,特别决定辍朝七日,并任命参知政事刘沆为监护使,石全彬和御药院刘保信为监护都监。所有丧礼事宜均由石全彬与刘沆共同策划执行,而其他官员则负责奏报相关事宜。在这个过程中,礼官建议按照荆王的故事,只辍朝五日,但最终决定增加至七日。殿中侍御史吕景初认为,贵妃的等级为一品,按理应只辍朝三日,因此他上奏表示反对,但这一意见未被采纳。
由于担心朝野的反对,赵祯干脆在治丧的第四天宣布追册贵妃张氏为皇后,赐谥温成。这一举措使得张贵妃的丧礼规格进一步提高,她的身份在死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张贵妃以贵妃身份却享受皇后丧礼规格,这一做法在朝堂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在“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北宋政治背景下,礼制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准则,许多大臣认为宋仁宗的做法违背了传统的礼制,破坏了封建等级制度的严肃性。一些大臣担忧这种违背礼制的行为会开一个不好的先例,导致皇帝日后可能更加肆意地破坏礼制,进而影响朝廷的稳定和统治秩序。这一事件在北宋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皇帝私情与礼制冲突的案例,在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讨论中经常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