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被史书隐藏的太深,难怪隋唐出现“三省”机构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00 回复:1

[人文通史] 中国“省”:被史书隐藏的太深,难怪隋唐出现“三省”机构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闲过清宵

ZxID:12593744


等级: 素材组
借我孤绝如初见 借我不惧碾压的鲜活 借我生猛与莽撞不问明天 借我一束光照亮黯淡 借我笑颜灿烂如 ..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0-04 0
秦汉时期,中国最高官员为“相国”,但因为相国权力太大,皇帝不放心,于是将之分权。汉代后来将相国之权分给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当时替皇家办事的是“御史中丞”。

但皇帝还是不放心,因为丞相等掌握“公”权力,权力很大,且未必忠于皇帝。因此皇帝开始慢慢重用“秘书团”等,于是陆续出现了“中书”、“尚书”等机构,意在加强皇权。

隋唐时期,对历代行政系统进行梳理,进而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是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换言之,此前属于皇帝秘书或侍从的“三省”,最后慢慢变成了中国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门下、尚书后缀为“省”,因此“省”显然是中央官署名。问题在于,先秦汉字“省”主要是动词,比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那么“省”如何变成中央官署名,最后又成为省份之“省”?

“省”如何成为官署名?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 孝元皇后(汉昭帝皇后,下图剧照)父大司马阳平侯名禁 ,当时避之,故曰省中。”也就是说,为了避讳孝元皇后王政君之父王禁(侄子王莽)之“禁”,于是将“禁中”改为“省中”。

汉魏之际,尚书、中书、门下等机构都在宫禁内办公,于是出现了“中书省”等的称呼(汉时凡具“中”字官员,都驻守皇宫之内)。如此,则是王禁导致了“省”这个中国行政机构名称的出场。

但这里存在两个疑问:首先避讳改字并不随意,比如道德经原本叫“道可道,无恒道”,因为避讳刘恒而改为“常”,恒与常大意相近,如此禁与省应有意思相近之处,那么近在何处?其次王禁只是外戚,能否让皇宫内原本称呼避他的名讳,因此古人又有“或以为汉朝原有禁、省之别,非自避王禁讳始”的解释。

问题在于:以上两种解释截然相反,那么到底是禁、省相近,还是禁、省有别?

商周“省”字改写认知
省字始于甲骨文,上部为“生”的省略形式(即屮),地面生出草木的象形,下部为目,眼睛之意。因此,省字初义是视察、察看,就是用眼观察草木生长。

由于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直接关系到族群延续,故而耕者极为关心,需要经常察看、精心管理,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此字盖取象于种植之事。艸(草)木初生,必数数视之,以察其土壤之温湿,根叶之荣枯”。因此,省字上部指的是庄稼,而不是一般的草木。甲骨文显示,商王经常视察农田,比如“王其省田”。

周代省字没有什么变化,但秦汉时期出现讹变(见上图),讹变原因不明:首先见图5,上部衍化出一斜形曲笔,东汉许慎《说文》中说“从眉省、从屮”,显然存在一定误解,应该是没有见到商周省字;其次见图4,屮讹作“小”,下面也衍出斜形曲笔成“少”,下部目也被误写成囧(窗格明亮之意),相比商周古省字,图4讹变更大。

根据省字变化,对于上述话题,就有了三种解释:

首先,秦汉后省字上部变成含有“少”或“小”之意,加上下部“目”字,或因而被误解为“少视、少看”等,进而引申为与“禁”相近之意,故而“禁中”避讳后改为“省中”?

其次,《魏都赋》所云“禁台省中,连闼对廊。” 李善解释说“荀欣等曰:‘ 汉制,王所居曰禁中,诸公所居曰省中。’”换言之,“省”即可看之地,“禁”是不可去、不可看之地。

第三,隋唐颜师古解释说“省,察也。言入此中,皆当察视,不可妄也”,就是进入禁地当细心察视不可妄为,故而引申为“禁地”。

以上三种,一与三略显勉强,第二种解释可能更贴近真相,因为省字本义应是细心察看庄稼生长(汉代时省字变动虽大,总体还能看到先秦古字,但后来的许慎等就未必了),而称皇宫内诸公所在之地“省中”,也含有重视农耕,观察、治理国政之意,如同“以目观木”的相,故而古人以“省”表示皇帝秘书团办公之地,后来演变为“三省”等中央官署名。

省份之省从何而来?
隋唐时期的“三省”(隋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又改会中书省),属于中央官署,但到元朝时期,“省”的含义又出现了一次重大转变。

元朝时期,设中书省替代以前的三省,即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时称“都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需要注意的是,元代尚书省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

但问题是,元代疆域极大,且很多属于“异族”区域,那么如何控制这些区域呢?其实,历朝历代都存在这个问题,最广为人知的是东汉末年,比如刘表就割据一地,原因在于州牧权力太大,宋代路制属于重大突破,让相当于如今“省”级行政区域的“路”中官员权力分散、互相制约,元代又与宋代不同,采取的是“行省制”。

为了加强对地方上的政治统治和军事控制,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其他区域属于中书省直辖),即行中书省的简称。简单地说,“行省”就是“中书省”的外派机构,起初属于临时派出机构,以监督地方,每个行省负责人犹如清朝监管数省的“总督”。后来,“行省”这个临时外派机构,就变成了常设机构,这就是中国“省”级行政单位名称的由来。

行省设立之初,即在原有行政机构上再加了一层,肯定侵蚀了地方权力,造成地方责权不清晰,问题肯定很多,但对元代中央来说却很有用。笔者举个例子:元代正式行政单位是路、府、州、县,路直接向中书省负责,但监管数路的“行省”是临时机构,那么“路”该听谁的?当然,后来行省制明确下来了,演变为正式机构,责权也越来越明确,这是后话暂且不谈。

综上,“省”本是察看(庄稼生长),后特指皇宫内的皇帝秘书团等办公区域,于是来自皇宫“省中”的秘书团等,慢慢就形成了“中书省”、“尚书省”等称呼,但后来“中书省”等又变成了公权力范围内的中央官署,比如隋唐的三省就是最高行政机关,最终元朝行省制下,“省”就慢慢变成了省级行政区域名,并一直延续至今。

最后,“省”字意思不断衍生变化,类似情况在汉字中还有很多,既反映出文字内涵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乃至是讹变,也反映出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这与西方历史文字不大相同。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10-05 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