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作 素 材。||】————『素材搜集』⑦月吹弹歌舞乐器篇(评完)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569 回复:11

[活动专题] 【||。写 作 素 材。||】————『素材搜集』⑦月吹弹歌舞乐器篇(评完)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邵畑。

ZxID:14088211


等级: 文学之神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6-11 0
— 本帖被 wj宝宝 执行压帖操作(2015-08-01) —
┋┋┋┋┋┋┋┋┋┋┋┋┋┋┋┋┋┋┋┋┋┋┋┋┋┋┋┋┋┋┋┋


【素材搜集——吹弹歌舞乐器篇】


【活动主题】

乐器面向民间和西洋乐器两种,现代的歌曲在古风方面也表现得精致,比如笙箫的笛声,琵琶的弦音等等,包含了所有的感情。西洋最让人熟悉的大概就是小提琴,钢琴之类,于是希望大家可以挖掘更多很多人不太熟悉的乐器,广为人知。

【活动方式】

1、直接跟帖回复,基础奖励80PB
  1. ID:
  2. 时间:
  3. 乐器:


2、单独开帖,标题前注明[每月活动],并在此帖跟帖说明主题帖地址,基础奖励150PB

注:主题帖可以从乐器的发展时间、具体分类、演变发展等方面进行整理。除基础奖励外,主题帖视整理详略情况加分,该加分帖可参与申请“铁血搜集奖章”,参与活动主题帖额外加分满20分,即可兑换1个勋章申请加分帖,主题帖积分可累加,每月只可兑换一个勋章申请加分帖。
  1. ID:
  2. 时间:
  3. 主题帖链接:


【主题帖加分标准】

1、认真参与  5分

2、素材整理 10分

3、图文并茂 15分

4、延伸整理素材,或原创内容,额外加分5-10分

【活动时间】

2015年7月1日-2015年7月31日

【活动说明】

1、内容须符合活动主题,有意义文字字数达500字以上

2、每个ID仅可回复一次
  
3、无关内容回复在活动帖下版主将删除

4、严禁单纯复制其他人的回复或抄袭他人整理内容,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如有问题,请在本帖提出,或站短联系素材版主。

┋┋┋┋┋┋┋┋┋┋┋┋┋┋┋┋┋┋┋┋┋┋┋┋┋┋┋┋┋┋┋┋


[ 此帖被wj宝宝在2015-06-30 23:51重新编辑 ]
君唐

ZxID:11337967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包子瞳。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7-01 0
ID:君唐
时间:7.1
乐器:埙
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亦称“陶埙”。埙是中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3000多年前,中国古代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种,称为八音。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在整个古乐队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秦汉以后,埙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埙或瓷埙。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它高八点五

埙厘米、腹径七厘米。埙体有六个音孔:前四后二,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

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最早的埙只有一个音孔,后来逐渐发展为多孔,一直到公元前三世纪末期才出现六音孔埙。

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就开始制作仿古陶埙。后来,天津音乐学院的陈重教授在古制梨形六孔埙的基础上,又设计出新型的九孔陶埙,用江苏省宜兴市的紫陶制成。这种九孔埙既保持了传统埙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阶和半音,使它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而且音色古朴醇厚、低沉悲壮,极富特色。另外,由于九孔埙改变了原来不规则的音孔排列,按照现代人的演奏习惯,使演奏更为方便,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使用。

九孔陶埙的面世,标志着中国古埙重新获得了生机。不久之后,陈重教授的另一位学生、湖北省歌舞团的赵良山,用红木研制出十孔埙,解决了埙难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2004年,河北邢台的侯义敏,对传统的竹埙进行改良,设计制作了一款新型竹埙,并且申请了国家专利(200420077527.6),这种竹埙是10孔的低音埙,这种埙音域款,音色低沉浑厚、空灵柔美。这种埙发音灵敏,省气,高音好吹。

制作工艺
陶埙的成型方法很多,以下一一说一下其过程。[1]

A 拉坯法 ——这个大家在电视上或是生活中的陶吧都应该见过,是最古老的制埙方法之一,做出的埙形状美观,而且尺寸和形状的变化很随意,但是制作时必须有拉坯机,而且只能做圆形的埙,技术含量也极高,笔者有两台这样的机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学习。




B 捏制法——只光用手把塤捏出來,也可用一片小木板拍打成形,但有一个不好处,是內腔比较难控制得好,曾見过一段影片,曹建国就用手捏法,在镜头前做出一只塤。 民间的泥呜哇就是用的这个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肯定是最古老的制埙方法了,而且任何形状都可以做出来.我国最早出土的埙的雏形——现存放于西安半坡博物馆的陶哨,就是用细泥手工捏制而成的。我爸爸最早做的几个埙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C 盘条法——也是很古老的制埙法之一 。把泥条转圈盘起,直到做成埙形,这种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很简单的操作,只要很少几件甚至不要工具, 但是这种方法技术含量还是有的,而且基本上也是只能做圆形的埙。这也是爱好者做埙最简单的方法之一了。这个方法笔者很少用。

D 模制法——很古老的制埙法之一,用特制的模具,一般是两半,也有特殊的形状需要分三块甚至更多。把泥拍成片,压进模具里面,再把模具合起来,让两半的泥片沾起来,再把成型的埙从模具里取出来。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做出来的埙大小一致,如果制作者知道那种形状的埙好吹,音色好,就可以定下来,无限复制,而且因为埙型腔的大小可以控制,所以可以保证埙的调基本不出问题。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制作任意形状的埙。 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做双腔和其他装置很方便,特别适合于做改良型埙。以双腔埙为例,模具分四块,上腔两块,下腔两块,用泥把上下腔都做好,先不起模,在上腔和下腔中间加上喉片再合起来,很方便。要是想再精细,就先在下腔把喉片做上,上拉坯机把喉装置的孔先开好,保证它在埙的中心,做好后开吹孔也用拉坯机,保证上下腔的孔的同心度。缺点是必须会做模具,一般是石膏模具,而且必须有做模具的内模,操作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笔者大部分的埙是用这种方法制作成的。

E 内模法——这种方法笔者不知道古老不,但是很简单有效,在一个和埙形状一样的形体上(甚至可以在另一个埙上),用泥包上一层,然后把泥用刀划开,取出内模,再把成型的埙粘合,开孔。过程有点麻烦,但是操作简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这个方法笔者很少用。

F 沙袋法——它和内模法相似,不过里面包的内模是一个沙袋,形状和要做的埙一样,布做成的,里面装上沙子,袋子的开口在埙将来开吹孔的地方,泥包好后,不用划开,把吹孔开好,打开袋子,让沙子流出来,然后小心的把袋子再抽出来,一个埙的壳子就做好了,呵呵,有趣吧。此方法笔者只是做过实验,不用其来生产。G 灌浆法——现代制陶工艺方法,为什么放到最后说,因为它操作最复杂,需要很精密的石膏模具,还有高温的环境,以及要求很高的泥,过程是把泥打成浆,然后灌入石膏模具内,利用石膏的吸水性使靠近石膏的泥浆失水成型,等到了一定的厚度,再把中间的泥浆倒出来,开模就是一个成型的埙,过程中模具要放在高温的环境里以保证里面的水分能尽快蒸发,使里面的泥浆尽早失水成型。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80
[img]/img]
honeycat33

ZxID:9123434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7-01 0
— (wj宝宝) 「有意义的文字」要达到500以上,请修改 (2015-07-02 08:13) —
ID:honeycat33
时间:7.1
乐器:陶笛
中国出土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陶笛,距今4000多年前,原以为是埙的别种,后经专家组研究确认是古老的陶笛。陶笛(英语:Ocarina,也译作洋埙、瓦埙、土笛、奥卡利那笛、鼓浪笛等),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陶笛多数是一种源自意大利、状似潜艇、有哨口、通常用陶土烧制的吹管乐器。
潇萧筱雪

ZxID:54112257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糖炒虾仁
✭ 1/9 ✬ 3/25 ✫ 6/2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07-02 0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4 条评分 派派币 +321

十夜凉

ZxID:1415594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zy32593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5-07-02 0
ID:scorpio_jing
时间:7.2
主题帖链接:[物品器具] 吹管乐器——陶笛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65
九爷°

ZxID:264299


等级: 内阁元老
从此山水不相逢。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5-07-03 0
ID:九爷°
时间:7.2
主题帖链接:
弹拨乐器之王——琵琶_写作素材_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9947/
中国民族乐器——扬琴_写作素材_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9948/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4 条评分 派派币 +323
虹彩

ZxID:5542814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5-07-08 0
ID:虹彩
时间:7.8
乐器: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葫芦丝(或葫芦萧)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滇西傣族地区,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中也较为流行。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乐声。
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
传统葫芦丝属簧管类乐器,其结构由一个葫芦和两根(或三根)竹管组成,葫芦上端为吹嘴,下端与葫芦连接的三根竹管为音管,其中,中间一根较粗较长的竹管为主音管,主音管正面有六个音孔(按音孔),背面上端有一个音孔为第七按音孔,下端有一个泛音孔(出音孔)和两个穿绳孔.主音管顶端装有金属簧片,插入葫芦,其尾端装有软塞子。
副主音管无按音孔,因此装有簧片的副音管一端插入葫芦主音管左或右两侧,在葫芦丝吹奏时,如将副音管底端软塞取出,装有簧片的副管音就与主管音一同响起,但副管音只能发一个音.现常用的葫芦丝有C调、小F调小D调、降B调、A调、F调、G调、E调、大D调等几种。

构造

葫芦丝,傣语叫 “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当地汉语又称为葫芦箫。葫芦丝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整个葫芦做气箱,葫芦低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七个音孔,把它称为主管,两旁是附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指传统葫芦丝),只能发出与主管的共鸣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发“3”音,右边附管不发音(或发低音6音)。
这种乐器以葫芦做为音箱 ,葫芦咀做吹口,常见者以各自装有一片舌簧的3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入葫芦底部。通体长约30厘米。亦有单管,双管或四管者。无论竹管多少,多以中间一根为主管,其余为副管。主管上开7个音孔,前六后一,传统的葫芦丝副管上方不开孔,只在管身底部开通,用塞子堵住,塞子与管身之间有线连接,需要时则用小指将其打开。改良的葫芦丝则没有使用传统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样在管身上方开一音孔。这样更方便于在演奏时对副管音的反复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灵活。吹奏时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以奏出不同音高的音,若主副管同时开启,吹奏时数管齐鸣,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仅以和谐持续的单音相衬托,通常是一管发a音,一管发e音,产生和声效果,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
阿昌族的葫芦丝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语称“拍勒翁”,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 ,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 ,在两支副管*近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枝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称葫芦丝为“拜洪廖”,3根竹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和竹制吹管仅长两厘米。尤为独特的是:主管除开有7个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还开有两个气孔。主管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音时,还可将副管堵住。

特色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芦丝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时助兴的乐器,每个村寨都有很多制葫芦丝的能工巧匠。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丝,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来源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在中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擅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赞哈(民间歌手)在葫芦丝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80
沐君芊

ZxID:20542791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5-07-08 0
ID:沐君芊
时间:78
主题帖链接:
[每月活动]汉族拨弦乐器——瑟
http://www.paipai.fm/r5889952/
[每月活动]汉族古老的弹弦乐器——箜篌
http://www.paipai.fm/r5889950/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4 条评分 派派币 +320
dreamccc

ZxID:64153052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5-07-09 0
ID:dreamccc
时间:07.09
主题帖链接:
[每月活动]汉族最具名族特色乐器——笛
http://www.paipai.fm/r5889951/
[每月活动]中华乐器之最一一古琴
http://www.paipai.fm/r5889954/
[每月活动]汉族传统弹拨乐器一一古筝
http://www.paipai.fm/r5889953/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5 条评分 派派币 +473
撩起小裙子

ZxID:47233061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我说。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5-07-09 0
ID:靡靡芝夏
时间:7.9
主题帖链接:[物品器具] [每月活动]中国古代传统乐器——编钟
[ 此帖被邵畑。在2015-07-09 12:42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50
若81301

ZxID:57952219

等级: 热心会员
春风十里不如你。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5-07-09 0
ID:若81301
时间:7.9
乐器:马头琴

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当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至今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别名
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
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 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叫法。除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与此相关,元代的蒙古民族乐器,
其总体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十八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涌现出不少民间说唱演奏家。

独特造型

现代造型
马头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呈正梯形,也有极个别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红木或桑木等硬杂木制成,上下两框板的中央开有装入琴杆的通孔,左右侧板上分别开有出音孔,琴箱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为饰,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的。琴头、琴杆多用一整块色木、花梨木、红木或松木制作。琴头呈方柱形,顶端向前弯曲,造型为雕刻精细的马头,既有奔马的马头,也有立马的马头,有的是在琴杆上端直接雕出,也有的是雕好以后粘上去的。弦槽后开,多有槽盖,两侧横置两个弦轴(左右各一)。弦轴又称把子,采用黄杨木或琴杆木料制作,轴杆为圆锥体,轴柄呈圆锥形、八方形、瓜棱形或扁耳形,圆锥形 轴柄外表刻有直条瓣纹,便于拧转,有的轴顶为圆球形。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设有山口,下端装入琴箱上下框板的通孔中。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张两条马尾弦,两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长马尾合成,两端用细丝弦结住,上端缠于弦轴,下端系于琴底的尾柱上。琴弓用藤条或木料制作弓杆,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
传统造型
传统的马头琴,多为马头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故用料和规格尺寸很不一致。通常分为大、小两种,分别适用于室外或室内演奏。大者,琴体全长100厘米~120厘米,琴箱长26厘米~30厘米、下宽22厘米~28厘米,宜室外演奏使用;小者,琴体全长70厘米左右,琴箱长20厘米、下宽 18厘米左右,宜室内演奏使用。马头琴是属于指板类型的拉弦乐器,不设千斤,从山口到琴马的一段琴弦为有效弦长。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琴箱的面、背两面都蒙皮膜,这和一般拉弦乐器只正面(筒前口)蒙皮、背面(筒后口)设音窗或呈开口式是不同的。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甘美、浑厚、悠扬、动听,这在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演奏方法

坐姿
演奏马头琴时,通常采取坐姿,将琴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
指法
左手虎口自然张开,拇指微扶琴杆,在低把位上,用食指、中指的指甲根部顶弦,无名指、小指采用指尖顶弦,小指在演奏中非常重要,它常从外弦下面伸进去顶里弦;在高把位上,由于音位距离很小,各指都以指尖按弦。右手执弓时,以虎口夹住弓柄,食指、中指放在弓杆上,无名指和小指控制弓毛。
运弓
运弓中,弓毛和琴弦要保持直角状态。马头琴的定弦有多种,因较细的琴弦张在里弦,较粗的弦张在外弦,所以常以反四度关系定弦为g、c1,有时也以正四度关系定弦为d1、a,正五度关系定弦为d1、g。拉奏方法也与其它拉弦乐器不同,琴弓的弓毛不夹在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奏,所以它具有独特的音色,柔和、浑厚而深沉,拉奏起来,特别洪阔、低沉而豪放,富有草原风味。右手弓法有长弓、半弓、短弓、跳弓、连弓、连跳弓、顿弓、打弓、击弓、碎弓和抖弓等,左手指法有弹音、挑音、颤音、打音、滑音、双音、拨弦、揉弦和泛音等技巧,许多装饰音都是由小指奏出的。马头琴的演奏特点是以指甲从弦侧触弦发音,所以音色清晰、明亮,宜于奏出丰富的泛音,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80
那是爱   那是癌   那是如来
susula

ZxID:488826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5-07-31 0
ID:susula
时间:7.31
主题帖链接:[物品器具] [每月活动]傣族民间乐器一一象脚鼓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50
  • wj宝宝

    派派币 +150 2015-09-03

    [每月活动]基础奖励150PB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