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之国粹——茶艺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31 回复:1

[宗教民俗] 中华文化之国粹——茶艺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陌然°

ZxID:13315483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砒霜°
回来了!!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0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1999年国家劳动部正式将“茶艺师”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800种职业之一,并制订《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作为茶艺的代表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有陈香白、叶汉钟。 潮州工夫茶是我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是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饮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散条形茶瀹泡法的范畴,是瀹饮法的极致。茶艺表演用具有:茶,以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兴紫砂壶)、若琛瓯(茶杯)、玉书碾(水壶)、潮汕烘炉(电炉或酒精炉)、赏茶盘、茶船等。日本的煎茶道、台湾的泡茶道都来源于潮州的工夫茶。

2008年6月7日,茶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茶艺

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的仪式。

唐代煮茶,多用姜盐添味,世称姜盐茶,诗人薛能《茶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煮更黄。”宋初流行点茶法,把茶叶碾成细末,冲出来的茶汤要色白如乳,《观林诗话》载,北宋苏轼喜欢凤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两瓶携回烹茶。苏轼有《和蒋夔寄茶》一诗:“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苏轼本人很注重茶的养生效果,吃完饭后用浓茶漱口,可解除烦腻。

明代起开始流行泡茶。

有中国人落脚的地方,就带去饮茶的习惯;中国人最先发现茶叶,是饮茶的古老民族。2015年,“潮州工夫茶艺”标准化的技术规程出台,共有21道工序。

关于茶

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饮茶习惯在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唐朝中叶,一位早年出家后来又还俗的和尚——陆羽,总结前人与当时的经验,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关茶叶的著作——《茶经》后,饮茶风气很快吹遍中国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嗜茶。而在十七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更首次将中国的茶输入欧洲,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在英国贵族社会中,“饮茶”已成为一种时尚风范。在中国,“茶”因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两种发音方式,在北方发音为CHA,在南方发音为TEE;因此由中国北方输入茶的国家,如土耳其的发音是HAY,俄国是CHAI,日本是CHA;而由中国南方经海线输入茶的国家,其发音则不相同,如西班的发音是TE,德国的是TEE,而英国则是TEA。

刚经过阳光曝晒的茶叶是摘取茶树嫩叶制造而成的,因为制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种类和名称。制法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发酵”,发酵的结果,茶叶会从原来的碧绿色逐渐变红,发酵愈多,颜色愈红;而香气也会因发酵的多寡,从叶香变为花香、熟果香或麦芽糖香。不发酵茶称为绿茶,泡出来的茶汤是碧绿或绿中带黄色,具有新鲜蔬菜的香气,例如龙井、碧螺春等;全发酵茶称为红茶,泡出来的茶汤是朱红色的,具有麦芽糖的香气;而半发酵的茶,也就是乌龙茶。乌龙茶是中国的特色茶,其最具代表性的产地是中国台湾省。乌龙茶又可分为轻发酵、中发酵及重发酵叁类,轻发酵如包种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汤色金黄为其特色;中发酵如铁观音、水仙、冻顶等,汤色为褐色,饮来老成持重,较偏重“喉韵”;而重发酵如白毫乌龙,汤色呈橘红色,具熟果香。

要想泡好一壶工夫茶,须注意水质、水温、茶量与茶具等要素;“水质”必须选用清新的软水(含矿物质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温”随不同茶叶的冲泡而有所不同,对大部分的茶种而言,以接近100℃冲泡为宜;但绿茶类及轻发酵茶类则不宜过高,通常不宜超过90℃;“茶量”的摆置亦因不同的茶种而异,从茶壶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叁均有可能。泡后约一分钟倒出饮用,但因茶而异,再次冲泡时间则须相对延长;至于“茶具”,以紫砂陶壶最佳,茶壶大小配以适宜的茶杯,杯内以白色较佳,以便于判辨汤色。

关于喝茶

喝茶,在中国已是一种普遍的休闲活动。爱饮茶的人,一定喜好把玩茶壶,现今一般家庭中,多流行以小壶泡茶法(工夫茶),这是从十六世纪末明朝神宗时代所流传下来的一种习惯,已有四百年的历史。用小茶壶泡茶,茶味特别。甘醇芳香,明清时代以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壶最有名,凡出于名家的作品,四方争购,价比黄金,而中国的陶艺家们,不仅制作精美的紫砂陶壶,并且另外发展出许多改良式的创意壶。

茶是中国人的国饮,因为茶中含有多种维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脑、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国人相信一个常饮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寿,而现代进步的科学,也已证明茶有医学上的效用,对人体有益处,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天然的健康饮料。

茶为国饮,好茶者众,懂茶者寡。

茶饮的正式记载,要从《三国志》开始,才有较可靠的依据。此时茶饮仅流行于部分南方上流阶层间,一般社会对于茶饮抱持着存疑态度;而部分北方人尚不知茶为何物,嗜茶者多被视为“漏扈”、“水厄”、“酪奴”等轻蔑的字眼。

在北朝,达官贵人宴饮中有时也陈设茶饮,但多抱持着“耻不复食”的心态,只有江表残民至北朝投顺者,一时改不了在南方的喜好,因此仍习惯茶饮。及至隋朝南北统一,以迄大唐的太平盛世,渐渐南方的饮茶风尚,使嗜吃乳酪的胡人,也开始习惯茶饮。因嗜茶人口日增,风气逐渐形成,久之茶便成为日常大众化的饮料。此 即为由尝试至肯定的过渡时期。当时出现几个承先启后的现象:第一,茶叶由最初的药用性质,至于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到了隋唐时代,茶已成为纯粹的饮料;第二,从原本要到人烟稀少的山区,到引进茶树于山坡地栽种,以茶谋利的茶农也逐渐有其重要的角色;第三,从原本不讲究焙制、烹点、水质等方法的“茗饮”(当时的陆羽被他人视为玩物丧志而讽为“茶博士”),到人们逐渐重视茶道,而真正拥有饮茶的知识。

成因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巴志》:“园有方翡,香茗”记载,中国人工栽培利用茶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这悠入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人们首先把其当成饮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讲求的享受,对水、茶、器具、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会友。茶本身存在着一种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成为人际关系的媒介,逐渐形成传统东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国茶文化。茶的特殊自然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占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中国古代,文人用茶以激发文思;道家用以修心养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禅等,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人们在精神层次上感受到了一种美的熏陶。在品茶过程中,人们与自然山水结为一体,接受大地的雨露;调和人间的纷解;求得明心见性回归自然的特殊情趣。所以品茶对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宫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渲染衬托不同的主题思想,庄严华贵的宫廷完好;修身养性的禅师茶;淡雅风采的文土茶,都有不同的品茗环境。对于再现生活品茶艺表演,不同类型的茶艺要求有不同风格的背景。主题和表现形式的一致,通过背景衬托,增强感染力,再现生活品茶艺术魅力。在茶文化的挖掘研究中,何种形式的环境适合茶艺表演尚有必要探讨。背景中景物的形状,色彩的基调,书法、绘画和音乐的形式及内容,都是茶艺背景风格形成的影响因子。

涵义

陈香白说茶道有“七义一心”,茶艺是其七义理之一。

茶艺是茶道这一普遍概念下属的子概念,它是指在茶事活动中的以茶叶为中心的全部操作形式的总称。可以把茶艺概括为“茶道的表现方法;可以把茶艺限制为“工夫茶艺”或是“绿茶茶艺”等等。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如何来理解茶艺

第一,简单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第二,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第三,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要展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第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第五,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第六,茶艺是一门唯美是求的生活艺术,只有分类深入研究,不断发展创新,茶艺才能走下表演舞台,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当代民众乐于接受的一种健康、诗意、时尚的生活方式。

内容

茶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茶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第二,水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必须懂得水,茶性必发于水,无水何以谈茶?现代唯一的为高端茶艺提供运水的组织”茗泉邮驿“正在将忽略了近3个世纪的”运泉“将中国茶艺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第三,茶艺的技术。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第四,茶艺的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第五,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悟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茶艺的分类

中国茶艺按照茶艺的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四大类:

表演型茶艺

茶艺表演是在茶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

自从20世纪70年代,台湾茶人提出“茶艺”概念后,茶文化事业随之兴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艺馆和大大小小的茶文化盛会则为茶艺表演的出现提供了平台。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茶艺表演作为茶文化精神的载体之载体,已经发展成为非同一般表演的艺术形式,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茶艺表演成为一种需要是近20年的事情。尽管茶文化源于中国,但将茶文化精神发挥到极致的却是日本。随着两国茶事交流活动的增多,精湛的茶艺表演成了了解各自茶艺精髓,方便两国进行学习与交流的重要样式。加之人们在改革开放和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条件下,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欲从满足生理需要的大众饮品中,重新品出古人早以传承但在近百年的民众生活中渐以消失的中国茶文化的内质。而林林总总的茶艺馆中推出的茶艺表演,无疑成了普及茶文化精神、引导人们如何领悟中国茶道的最佳载体。因而,茶艺表演的出现由中国古代的雏形渐趋成为普及茶文化必不可缺的茶艺样式,从可能性的存在变为一种实际需要。

表演分类

民俗茶艺表演

取材于特定的民风、民俗、饮茶习惯,以反映民俗文化等方面为主的,经过艺术的提炼与加工的,以茶为主体的。如“西湖茶礼”、“台湾乌龙茶茶艺表演”、“赣南擂茶”、“白族三道茶”、“青豆茶”等。

仿古茶艺表演

取材于历史资料,经过艺术的提炼与加工,大致反映历史原貌为主体的。如“公刘子朱权茶道表演”、“唐代宫廷茶礼”、“韩国仿古茶艺表演”。

其他茶艺表演

取材于特定的文化内容,经过艺术的提炼与加工,以反映该特定文化内涵为主体,以茶为载体的,如“禅茶表演”、“火塘茶情”、“新娘茶”。

表演的条件

茶艺表演的基本条件有许多,如服装、场地、音响、茶器具、茶、辅助器物、水等。

表演的服装

表演服装的式样、款式多种多样,但应与所表演的主题相符合,服装应得体、衣着端庄、大方,符合审美要求。如“唐代宫廷茶礼表演”,表演者的服饰应该是唐代宫庭服饰;如“白族三道茶表演”以白族的民族特色服装;“禅茶”表演则以禅衣为宜等。

表演的环境

茶艺表演的环境选择与布置是重要的环节、表演环境应无嘈杂之声,干净、清洁,窗明几净,室外也须洁净,环境宜茶或气爽神清之佳境,或松石泉下。还须预备观看者的场所以及坐椅,奉茶处所等。如日本茶道在茶会前要洒扫庭院,室内悬挂简单又令人沉思良久的字画、插花以及布置小型花荟等,以利茶艺表演的进行,使各位进入茶艺表演的艺术创造之中。

表演的音乐

所配音乐与茶艺表演的主题应该相符合。正如服装与茶艺表演主题相符合是一样的,均有助于人们对表演效果的肯定与认同。如“西湖茶礼”用江南丝竹的音乐;“禅茶”用佛教音乐;“公刘子朱权茶道”用古筝音乐等。

表演中的礼仪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素有客来敬茶的习俗。茶是礼仪的使者,可融洽人际关系。在种种茶艺表演里,均有礼仪的规范。如“唐代宫庭茶礼”就有唐代宫庭的礼仪;“禅茶”中有敬茶(奉茶)之后,僧侣向客人的礼仪;日本茶道中有主人对客人的礼仪;客人对客人的礼仪;人对器物的礼仪。在“台湾乌龙茶茶艺表演”中,表演者对客人光临的礼,感谢观看的礼,助泡敬茶后向客人鞠躬致意的礼等等。在行礼时,行礼者应该怀着对对方的真诚敬意进行行礼。行礼应保持适度、廉合,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敬意体现到这一礼仪中,包括眼睛的视角、动作的柔和、连贯、摆动的幅度等。

茶艺表演中的位置、顺序、动作

茶艺表演中的位置、顺序、动作,包括主泡、助泡的位置、出场进场的顺序、行走的路线、行走的动作,敬茶、奉茶的顺序、动作,客人的位置、器物进出的顺序,摆放的位置,器物移动的顺序及路线等。人们往往注意移动的目的地,而忽视了移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茶艺表演与一般品茶的明显区别之一。这些位置、顺序、动作所遵循的原则是合理性、科学性,符合美学原理及遵循茶道精神“和、敬、清、寂”、“廉、美、和、敬”,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

茶艺表演的“精、清、净、美”

包括茶须名茶、特色茶、茶叶干燥、质量上乘。水须好水,茶具质量上乘与茶相配。精,上乘也,沏泡出一杯上等茶汤,令人拍案叫绝。精包括精通、熟练茶艺表演,精通选茶、置具、选水、贮茶、熟练沏泡程序。

清包括人、水、环境之清爽,茶可使之清醒头脑,称之谓提神醒脑,在茶艺表演的环境中,很难“清”,但追求“清”,不但茶艺表演者要“清”,通过茶艺表演要让观众有所:“清”,清醒的头脑,有助于人的思维,感受相聚一起享受品茗的不容易。“日本茶道”中的洗手、擦尘,“台湾乌龙茶”茶艺中的点香,“禅茶”中的燃香。各种素色朴实的茶器,饮茶的活动均在不知不觉中,拂去人们心灵上的尘埃,心清自然明。

包括人、衣着、环境、茶、茶器、水等,人的洁净,如手的洁净,头发的梳理,衣服的清洁整齐,具体点如手指不应戴戒指,口红、脂粉尽量不要让观众感觉到,手指甲不能搽色彩等。桌椅、板凳无尘埃,场所无杂物、脏物。茶具应洗涤干净,水应干净符合饮用要求,茶叶应干净,无杂物。此外是人思想上、心灵上的净化,无杂念、邪念。

美应符合茶道的美,符合观赏美学的要求,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如服装合身,衣着得体、大方,环境优美、清爽,如茶艺表演中的礼仪是否美?茶艺表演中的位置、顺序、动作是否美?茶器具是否配套,环境布置选择是否美等等。

茶艺表演是在茶艺的基础上产生的。运用选茶、辩水、选具、涤器、投茶等方法、技巧,沏泡出一壶好茶汤,是整个茶艺表演的基础,学习沏泡技艺是茶艺表演的基本功。茶艺员应经常接触茶、品尝茶,通过实践,对茶叶质量的好坏、水的选用,用水量、水温、投茶量、浸泡时间、冲泡方法等经常练习,会喝好茶,鉴别得出茶汤质量的好坏,学会品茶艺术,成为茶艺员、品茶师、出色的茶艺表演员是可以期望的。

待客型茶艺

待客型茶艺是指由一名主泡茶艺师与客人围桌而坐,一同赏茶鉴水,闻香品茗。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茶艺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都直接参与茶艺美的创作与体验,都能充分领略到茶的色香味韵,也都可以自由交流情感,切磋茶艺,以及探讨茶道精神和人生奥义。

这种类型的茶艺最适用于茶艺馆、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普通家庭。修习这类茶艺时,切忌带上表演型茶艺的色彩。讲话和动作都不可矫揉造作,服饰化妆不可过浓过艳,表情最忌夸张,一定要像主人接待亲朋好友一样亲切自然。这类茶艺要求茶艺师能边泡茶,边讲解,客人可以自由发问,随意插话,所以要求茶艺师要具备比较丰富的茶艺知识具备较好的与客人沟通的能力。

营销型茶艺

营销型茶艺是指通过茶艺来促销茶叶、茶具、茶文化。这类茶艺是最受茶厂、茶庄、茶馆欢迎的一种茶艺。演示这类茶艺,一般要选用审评杯或三才杯(盖碗),以便最直观地向客人展示茶性。这种茶艺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解说词,而是要求茶艺师在充分了解茶性的基础上,因人而异,看人泡茶,看人讲茶。看人泡茶,是指根据客人的年龄、性别、生活地域冲泡出最适合客人口感的茶,展示出茶叶商品的保障因素(如茶的色香味韵)。讲好茶,是指根据客人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巧妙地介绍好茶的魅力因素(如名贵度,知名度,珍稀度,保健功效及文化内涵等),以激发客人的购买欲望,产生“即兴购买”的冲动,甚至“惠顾购买”的心里。

营销型茶艺要求茶艺师诚恳自信,有亲和力,并具备丰富的茶叶商品知识和高明的营销技巧。

养生型茶艺

养生型茶艺包括传统养生茶艺和现代养生茶艺。传统养生茶艺是指在深刻理解中国茶道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佛教、道教的养生功法,如调身、调心、调息、调食、调睡眠、打坐、入静或气功导引等功法,使人们在修习这种茶艺时以茶养身,以道养心,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现代养身型茶艺是指根据现代中医学最新研究的成果,根据不同花、果、香料、草药的性味特点,调制出适合自己身体状况和口味的养生茶。养生型茶艺提倡自泡、自斟、自饮、自得其乐,深受越来越多茶人的欢迎。

茶艺用具

1.置茶器

①茶则: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

②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

③茶漏(斗):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

④茶荷:属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还可视茶形、断多寡、闻干香。

⑤茶擂:用于将茶荷中的长条形茶叶压断,方便投入壶中。

⑥茶仓:分装茶叶的小茶罐。

2.理茶器

①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

②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茶针:用于通壶内网。

④茶桨(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壶嘴。

3.分茶器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产生苦涩味。茶海上放滤网可滤去倒茶时随之流出的茶渣。

4.品茗器

①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汤。

②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③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5.涤洁器

①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

②茶船(茶池、茶洗、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是养壶的必须器具。

③渣方:用以盛装茶渣。

④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弃置茶水。

⑤涤方:用于放置用过后待洗的杯、盘。

⑥茶巾:主要用于干壶,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杂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

⑦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6.其它

①煮水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碨、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选用要点为茶具配套和谐、煮水无异味。

②壶垫:纺织品。用于隔开壶与茶船,避免因碰撞而发出响声影响气氛。

③盖置: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

⑤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残存茶末。

⑥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⑦茶巾盘: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计等。

⑧香炉: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分类

祁门红茶茶艺

主要用具:瓷质茶壶、茶杯(以青花瓷、白瓷茶具为好),赏茶盘或茶荷,茶巾,茶匙、奉茶盘,热水壶及风炉(电炉或酒精炉皆可)。茶具在表演台上摆放好后,即可进行祁门工夫红茶表演。

(一)“宝光”初现

祁门工夫红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并非人们常说的红色,而是乌黑润泽。国际通用红茶的名称为“Blacktea”,即因红茶干茶的乌黑色泽而来。请来宾欣赏其色被称之为“宝光”的祁门工夫红茶。

(二)清泉初沸

热水壶中用来冲泡的泉水经加热,微沸,壶中上浮的水泡,仿佛“蟹眼”已生。

(三)温热壶盏

用初沸之水,注入瓷壶及杯中,为壶、杯升温。

(四)“王子”入宫

用茶匙将茶荷或赏茶盘中的红茶轻轻拨入壶中。祁门工夫红茶也被誉为“王子茶”。

(五)悬壶高冲

这是冲泡红茶的关键。冲泡红茶的水温要在90~95℃,而高冲可以让茶叶在水的激荡下,充分浸润,以利于色、香、味的充分发挥。

(六)分杯敬客

用循环斟茶法,将壶中之茶均匀的分入每一杯中,使杯中之茶的色、味一致。

(七)喜闻幽香

一杯茶到手,先要闻香。祁门工夫红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之一,其香浓郁高长,又有“茶中英豪”、“群芳最”之誉。香气甜润中蕴藏着一股兰花之香。

(八)观赏汤色

红茶的红色,表现在冲泡好的茶汤中。祁门工夫红茶的汤色红艳,杯沿有一道明显的“金圈”。茶汤的明亮度和颜色,表明红茶的发酵程度和茶汤的鲜爽度。再观叶底,嫩软红亮。

(九)品味鲜爽

闻香观色后即可缓啜品饮。祁门工夫红茶以鲜爽、浓醇为主,与红碎茶浓强的刺激性口感有所不同。滋味醇厚,回味绵长。

(十)再赏余韵

一泡之后,可再冲泡第二泡茶。

(十一)三品得趣

红茶通常可冲泡三次,三次的口感各不相同,细饮慢品,徐徐体味茶之真味,方得茶之真趣。

(十二)收杯谢客

红茶性情温和,收敛性差,易于交融,因此通常用之调饮。祁门工夫红茶同样适于调饮。然清饮更难领略祁门工夫红茶先特殊的“祁门香”香气,领略其独特的内质、隽永的回味、明艳的汤色。感谢来宾的光临,愿所有的爱茶人都像这红茶一样,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台式乌龙茶艺

主要茶具:紫砂茶壶、茶盅、品茗杯、闻香杯、茶盘、杯托、电茶壶、置茶用具、茶巾等。

主要茶品:冻顶乌龙、文山包种、阿里山茶。

1.摆具将茶具一一摆好,茶壶与茶盅并排置于茶盘之上,闻香杯与品茗杯一一对应,并列而立。电茶壶置于左手边。

2.赏茶用茶匙将茶叶轻轻拨入茶荷内,供来宾欣赏。

3.温壶温壶不仅要温茶壶,还要温茶盅。用左手拿起电茶壶,注满茶壶,接着右手拿壶,注入茶盅。

4.温杯将茶盅内的热水分别注入闻香杯中,用茶夹夹住闻香杯,旋转360度后,将闻香杯中的热水倒入品茗杯。同样用茶夹夹住品茗杯,旋转360度后,杯中水倒入涤方或茶盘。

5.投茶将茶荷的圆口对准壶口,用茶匙轻拨茶叶入壶。投茶量为1/2至2/3壶。

6.洗茶左手执电茶壶,将100℃的沸水高冲入壶。盖上壶盖,淋去浮沫。立即将茶汤注入茶盅,分于各闻香杯中。洗茶之水可以用于闻香。

7.高冲执电茶壶高冲沸水入壶,使茶叶在壶中尽量翻腾。第一泡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将茶汤注入茶盅,分到各闻香杯中。

8.奉茶闻香杯与品茗杯同置于杯托内,双手端起杯托,送至来宾面前,请客人品尝。

9.闻香先闻杯中茶汤之香,然后将茶汤置于品茗杯内,闻杯中的余香。

10.品茗闻香之后可以观色品茗。品茗时分三口进行,从舌尖到舌面再到舌根,不同位置香味也各有细微的差异,需细细品,才能有所体会。

11.再次冲泡第二次冲泡的手法与第一次同,只是时间要比第一泡增加15秒,以此类推,每冲泡一次,冲泡的时间也要相对增加。优质乌龙茶内质好,如果冲泡手法得当,可以冲泡几十次,每次的色香味甚至能基本相同。

12.奉茶自第二次冲泡起,奉茶可直接将茶分至每位客人面前的闻香杯中,然后重复闻香、观色、品茗、冲泡的过程。

台式茶艺侧重于对茶叶本身、与茶相关事物的关注,以及用茶氛围的营造。欣赏茶叶的色与香及外形,是茶艺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冲泡过程的艺术化与技艺的高超,使泡茶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此外对茶具欣赏与应用,对饮茶与自悟修身、与人相处的思索,对品茗环境的设计都包容在茶艺之中。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联,将品饮与人性修养相融合,形成了亲切自然的品茗形式,这种形式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中式乌龙茶茶艺

1.备具候用:将所用的茶具准备就绪,按正确顺序摆放好,主要有:紫砂水平壶、公道杯、品茗杯、闻香杯等。

2.恭请上坐:请客人依次坐下。

3.焚香静气:焚点檀香,营造肃穆详和气氛

4.活煮甘泉:泡茶以山水为上,用活火煮至初沸。

5.孔雀开屏:介绍冲泡的茶具。

6.叶嘉酬宾:叶嘉是茶叶的代称,这是请客人观赏茶叶,并向客人介绍此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特点。

7.孟臣沐淋:用沸水冲淋水平壶,提高壶温。

8.高山流水:即温杯洁具,用紫砂壶里的水烫洗品茗杯,动作舒缓起伏,保持水流不断。

9.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拨入紫砂壶内。

10.百丈飞瀑:用高长而细的水流使茶叶翻滚,达到温润和清洗茶叶的目的。

11.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壶口的泡沫。

12.玉液移壶:把紫砂壶中的初泡茶汤倒入公道杯中,提高温度。

13.分盛甘露:再把公道杯中的茶汤均匀分到闻香杯中。

14.凤凰三点头:采用三起三落的手法向紫砂壶注水至满。

15.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壶体,洗净壶表,同时达到内外加温的目的。

16.内外养身:将闻香杯中的茶汤淋在紫砂壶表,养壶作用的同时可保持壶表的温度。

17.游山玩水:将紫砂壶在茶船边沿抹去壶底的水分,移至茶巾上吸干壶底。

18.自有公道:把泡好的茶倒入公道杯中均匀。

19.关公巡城:将公道杯中的茶汤快速巡回均匀地分到闻香杯中至七分满。

20.韩信点兵:将最后的茶汤用点斟的手式均匀地分到闻香杯中。

21.若琛听泉:把品茗杯中的水倒入茶船。

22.乾坤倒转:将品茗杯倒扣到闻香杯上。

23.翻江倒海:将品茗杯及闻香杯倒置,使闻香杯中的茶汤倒入品茗杯中,放在茶托上。

24.敬奉香茗:双手拿起茶托,齐眉奉给客人,向客人行注目礼。然后重复若琛听泉至敬奉香茗程序,最后一杯留给自己。

25.空谷幽兰:示意用左手旋转拿出闻香杯热闻茶香,双手搓闻杯底香。

26.三龙护鼎:示意用拇指和食指扶杯,中指托杯底拿品茗杯。

27.鉴赏汤色:观赏茶汤的颜色及光泽。

28.初品奇茗:在观汤色、闻汤面香后,开始品茶味。

29.二探兰芷:即冲泡第二道茶。

30.再品甘露:细品茶汤滋味。

31.三斟石乳:即冲泡第三道茶。

32.领略茶韵:通过介绍体会乌龙茶的真韵。

33.自斟漫饮:可让客人自己添茶续水,体会冲泡茶的乐趣。

34.敬奉茶点:根据客人需要奉上茶点,增添茶趣。

35.游龙戏水:即鉴赏叶底,把泡开的茶叶放入白瓷碗中,让客人观赏乌龙茶“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征。

36.尽杯谢茶:宾主起立,共干杯中茶,相互祝福、道别。

绿茶茶艺

用具

玻璃茶杯香一支白瓷茶壶一把香炉一个脱胎漆器茶盘一个开水壶两个锡茶叶罐一个茶巾一条茶道器一套绿茶每人2—3克

基本程序:

1.点香焚香除妄念

2.洗杯冰心去尘凡

3.凉汤玉壶养太和

4.投茶清宫迎佳人

5.润茶甘露润莲心

6.冲水凤凰三点头

7.泡茶碧玉沉清江

8.奉茶观音捧玉瓶

9.赏茶春波展旗熗

10.闻茶慧心悟茶香

11.品茶淡中品致味

12.谢茶自斟乐无穷

绿茶程序解说:

第一道:焚香除妄念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讲究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气氛。

第二道:冰心去凡尘茶,致清致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就是用开水再烫一边本来就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第三道:玉壶养太和绿茶属于芽茶类,因为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只宜用80℃的开水。“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会儿,使水温降至80℃左右。

第四道:清宫迎佳人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清宫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甘露润莲心好的绿茶外观如莲心,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就是再开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

第六道:凤凰三点头冲泡绿茶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

第七道:碧玉沉清江冲入热水后,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观音捧玉瓶佛教故事是中传说观音菩萨场捧着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茶艺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我们称之为“观音捧玉品”,意在祝福好人们一生平安。

第九道:春波展旗熗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尖尖的叶芽如熗,展开的叶片如旗。一芽一叶的称为旗熗,一芽两叶的称为“雀舌”。在品绿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好像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

第十道:慧心悟茶香品绿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春波展旗熗”之后,要闻一闻茶香。绿茶与花茶、乌龙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须用心灵去感悟,才能够闻到那春天的气息,以及清醇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第十一道:淡中品致味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淡而有味,它虽然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像乌龙茶那样岩韵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绿茶香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

第十二道:自斟乐无穷瓶茶有三乐,一曰:独品得神,一个人面对青山绿水或高雅的茶室,通过品茗,心驰宏宇,神交自然,物我两忘,此一乐也;二曰:对品得趣。两个知心朋友相对品茗,或无须多言即心有灵犀一点通,或推心置腹述衷肠,此亦一乐也;三曰:众品得慧。孔子曰:“三人行有我师”众人相聚品茶,互相沟通,相互启迪,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道德知识,这同样是一大乐事。在品了头道茶后,请嘉宾自己泡茶,以便通过实践,从茶事活动中去感受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无穷乐趣。

普洱茶茶艺

一、用具

1.碳炉一个

2.陶制烧水壶一把

3.根雕茶桌一张

4.兔毫盏若干个

5.茶洗一个

6.有把手的泡壶一把

7.香炉一个

8.香一支

9.木鱼一个

10.磬一个

11.普洱茶十克至十五克

12.茶道一套

13.佛乐磁带一合

二、基本程序

1.礼佛——焚香合掌

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

4.候汤——法海听潮

5.洗杯——法轮常转

6.烫壶——香汤浴佛

7.赏茶——佛祖拈花

8.投茶——菩萨如狱

9.冲水——漫天法雨

10.洗茶——万流归宗

1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偃流水声

13.敬茶——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15.观色——曹溪观水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三、解说词

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茶艺还是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我们这套禅茶茶艺共十八道程序,希望大家能放下世俗的烦恼,抛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

同时播放《赞佛曲》、《心经》、《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庄严、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我们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我们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

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

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叠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三昧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米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

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

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

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

“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候汤:法海听潮

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我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

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陈如比丘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

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诞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欢喜日”。佛诞日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侣及信徒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我们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我们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

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

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

一尘不染清静地,

万善同归般若门。

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

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

“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

禅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

15.观色:曹溪观水

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唐仪凤二年(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

“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

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圆满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乾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我们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

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嘛。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让我们相约再吃茶去。

日本茶艺

日本茶道的“茶室”,又称“本席”、“茶席”,为举行茶道的场所。日本的茶室一般用竹木和芦草编成。茶室面积一般以置放四叠半“榻榻米”为度,约9—10平方米。小巧雅致,结构紧凑,以便于宾主倾心交谈。茶室分为床间、客、点前、炉踏达等专门区域。室内设置壁龛、地炉和各式木窗,一侧布“水屋”,供备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洁用具。床间挂名人字画,其旁悬竹制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种视四季而有不同。

日本茶道的茶具因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潮州 [4] ,故而日本茶道的茶具也源于中国工夫茶具。其基本茶具与潮州工夫茶具一样也分四大件:凉炉,煮水用的风炉;茶釜,煮水用的铁制的有盖大钵;汤瓶,泡茶用的带柄有嘴罐,称“急须”;茶碗,盛茶汤用的瓷碗。

另外,还有研磨茶叶的“茶磨”﹑夹白炭用的“火箸”;盛冷水的“水注”;盛白炭的“炭篮”;清洁茶具用的“水翻”;装香用的“香盒”;沏茶时用于搅拌的“茶筅”;取茶粉用的竹制“茶勺”;擦拭茶碗的“茶巾”;盛茶叶末的“茶罐”;用三根大鸟羽毛制成、用于拂尘的“羽帚”;盛炭的“炭斗”;盛炉灰的“灰器”;取水用的“水勺”等。

日本茶道的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还有“和物”(日本)与唐物(中国)、高丽物(朝鲜)之区别。

花茶茶艺

花茶的冲泡以能维持香气不致散失和显示特质美为原则。通常泡饮程序如下:

1.泡茶用具

①主泡器:盖碗:用来沏泡花茶。茶船(水方):用来盛放用过的水。

②备水器:随手泡。

③辅助用具:茶荷、茶则、茶匙、茶针、茶夹、茶巾、储水器。

2.花茶茶艺表演

花茶的冲泡一般使用盖碗,盖碗适合冲泡重香气的茶,茶泡好后揭盖闻香,既可品尝茶汤,又可观看茶姿。冲泡花茶也可使用瓷壶冲泡,方法与沏泡绿茶相同。

3.操作与解说

第一步:温杯

操作:左手拿随手泡,将开水倒至盖碗中1/3处,右手拿杯将温杯的水倒入茶船中。

解释:温杯是因为稍后放入茶叶冲泡热水时,不致冷热悬殊。

盖碗是一杯三件的盖杯,包括杯盖、杯身、杯托。杯为白瓷反边敞口的瓷碗,以江西景德镇出产的最为著名。用盖碗泡茶揭盖、闻香、尝味、观色都很方便。盖碗造型美观,题词配画都很别致。以盖碗泡茶奉客,人各一杯,品饮随意。

第二步:盛茶

操作:用茶则将茶叶拨至茶荷中。

解释:将茶叶拨至茶荷中。

第三步:赏茶

操作:双手拿起茶荷请客人观赏。

解释:赏茶的步骤首先在赏干茶,油亮美观的茶叶还未冲泡便已令人神往(介绍茶叶名称、产地及特点)。

第四步:置茶

操作:将茶叶拨至盖碗中。

解释:美其名曰佳茗入宫,香叶、嫩芽静置于碗中。茶叶用量要均匀适量。

第五步:冲水

操作:冲水至杯的七分满。

解释:冲水后干茶充分吸取水之甜润甘醇,初步伸展,四溢茶香。“清茶一盏也能醉人”,初见润茗,便全心进入到澄淡闲逸的境界之中。

第六步:介绍茶叶的名称、产地及特点

第七步:敬奉香茗

操作:茶艺表演者双手端起茶,彬彬有礼地向各位嘉宾、朋友敬奉香茗。

第八步:品饮演示

操作:

①揭盖闻香操作:右手将杯端起交与左手,右手揭盖闻香。

②观察汤色操作:右手用盖将茶沫拨去,欣赏茶汤。

③细品香茗操作:将盖碗端至口处慢慢细品。

解释:

品饮花茶讲究的是轻柔静美,揭盖于胸前,旋转闻香,即可感到扑面而至的清香。拨去茶沫,细品香茗。

第九步:静坐回味

操作:点头向客人示意。

3.茉莉花茶茶艺

用具:

三才杯(即小盖碗)若干只;白瓷壶1把;木制托盘1把;开水壶2把(或随手泡1套);赏茶荷1个;茶道具1套;茶巾1条;茉莉花茶每人2~3克。

基本程序解说:

1.烫杯——春江水暖鸭先知

2.赏茶——香花绿叶相扶持

3.投茶——落英缤纷玉怀里

4.冲水——春潮带雨晚来急

5.闷茶——三才化育甘露美

6.敬茶——一盏香茗奉知己

7.闻香——杯里清香浮情趣

8.品茶——舌端甘苦人心底

9.回味——茶味人生细品悟

10.谢茶——饮罢两腋清风起

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它融茶之韵与花香于一体,通过“引花香,曾茶味”,使花香茶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从花茶中,我们可以品出春天的气息。所以在冲泡和品饮花茶时也要求有诗一样的程序。

第一道:烫杯

我们称之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苏东坡的一句名诗,苏东坡不仅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大文豪,而且是一个至情至性的茶人。借助苏东坡的这句诗描述烫杯,请各位充分发挥自己的理想力,看一看在茶盘中经过开水烫杯洗之后,冒着热气的、洁白如玉的茶杯,像不像一只只在春江中游泳的小鸭子?

第二道:赏茶

我们称之为“香花绿叶相扶持”。赏茶也称为“目品”。“目品”是花茶三品(目品、鼻品、口品)中的头一品,目的即观察鉴赏花茶茶坯的质量,主要观察茶坯的品种、工艺、细嫩程度及保管质量。

如特级茉莉花茶,这种花茶的茶坯多为优质绿茶,茶坯色绿质嫩,在茶中还混有少量的茉莉干花,干花的色泽应白净明亮,这称之为“锦上添花”。在用肉眼观察了茶坯之后,还要干闻花茶的香气。通过上述鉴赏,我们一定会感到好的花茶确实是“香花绿叶相扶持”,极富诗意,令人心碎。

第三道:投茶

我们称之为“落英缤纷玉怀里”。“落英缤纷”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先生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描述的美景。当我们用茶匙把花茶从茶荷中拨进洁白如玉的茶杯时,干花和茶叶飘然而下,恰似“落英缤纷”。

第四道:冲水

我们称之为“春潮带雨晚来急”。冲泡花茶也讲究“高冲水”。冲泡特技茉莉花茶时,要用90°左右的开水。热水从壶中直泻而下注入杯中,杯中的花茶随水浪上下翻滚,恰似“春潮带雨晚来急”。

第五道:闷茶

我们称之为“三才化育甘露美”。冲泡花茶一般要用“三才杯”,茶杯的盖代表“天”,杯托代表“地”,茶杯代表“人”。人们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物。

第六道:敬茶

我们称之为“一盏香茗奉知己”。敬茶时应双手捧杯,举杯齐眉,注目嘉宾并行点头礼,然后从右到左,依次一杯一杯地把沏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最后一杯留给自己。

第七道:闻香

我们称之为“杯里清香浮情趣”。闻香也成为“鼻品”,这是三品花茶中的第二品。品花茶讲究“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闻香时三才杯的“天、地、人”不可分离,应用左手端起杯托,右手轻轻地将杯盖揭开一条缝,从缝隙中去闻香。闻香时主要看三项指标:闻香气的鲜灵度,二闻香气的浓郁度,三闻香气的纯度。细心地闻优质花茶的茶香是一种精神享受,一定会感悟到在“天、地、人”之间,有一股新鲜、浓郁、纯正、清和的花香伴随着清悠高雅的茶香,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第八道:品茶

我们称之为“舌端甘苦人心底”。品茶是指三品花茶的最后一品,口品。在品茶时依然是“天、地、人”三才杯不分离,依然是用左手托杯,右手将杯盖的前沿下压,后沿翘起,然后从开缝中品茶。品茶时应小口喝入茶汤。

第九道:回味

我们称之为“茶味人生细品悟”。人们认为一杯茶中有人生百味,无论茶是苦涩、甘鲜还是平和、醇厚,从一杯茶中人们都会有良好的感悟和联想,所以品茶重在回味。

第十道:谢茶

我们称之为“饮罢两腋清风起”。唐代诗人卢仝的诗中写出了品茶的绝妙感觉。他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延伸阅读

茶艺入门

在开始学习茶艺的阶段,我们所需要准备的基本器具有:煮水壶(随手泡)一只、茶道组合一组、茶海(茶船)一个、无色透明玻璃杯若干、四至六人量紫砂壶一把、公道杯一只、小品闻香饮杯若干套(包括品杯和闻杯)、大盖碗若干(陶瓷紫砂随意)、新茶巾(小毛巾)一条、还有就是对茶艺的好奇心一颗了。

有了这些我们可以从中组合出大部茶艺需要的用具,如绿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艺、花茶茶艺、普洱茶艺等。

茶道组合分别是什么?

形状如夹子的称呼茶夹或者茶镊;形状如勺子的称呼为茶勺或者茶则;形状是一个环形的斗称呼为茶斗或茶漏;形状为一根细头针形状的称呼为茶针或茶茶通;形象为一扁平弯头木棍称呼为茶刮;形状为花瓶造型的称呼为茶瓶。水壶和这些用具的功能分别都是什么呢?

煮水壶是为了方便我们在泡茶时容易掌握水温而泡出可口的茶;茶道六件的作用:茶夹是为了在洗涤、回收茶杯时候方便夹取,同时也可以夹取一些大块的茶(如普洱等);茶勺是为了在将茶叶放置入茶杯(茶壶)时候能方便、卫生;茶斗(茶漏)是为了在茶壶口较小的情况下扩大茶壶的壶口使得茶叶能干净的、容易的进入;茶针的作用是在壶嘴被堵时能疏通壶嘴;茶刮的作用是帮助清理出壶内的茶渣;茶瓶(茶筒)则是用来收纳上述五件用具的。

茶文化简史

第一,汉魏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酝酿

茶是因作为饮料而驰名的,茶文化实质上是饮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茶文化的产生是在茶被用作饮用之后,两晋南北朝是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1)饮茶的起源和发展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2)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3)茶艺萌芽

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序和技艺。杜育的《荈赋》“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像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荈赋》所描述的,是汉代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第二,隋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1)饮茶习俗的形成

陆羽《茶经·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

(2)名茶初兴

唐代名茶,首推蒙顶茶,其次为湖、常二州的紫笋茶,其它则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碧涧明月、方山露芽、邕湖含膏、西山白露、霍山黄芽、祁门方茶、渠江薄片、蕲门团黄、丫山横纹、天柱茶、小江团、鸠坑茶、骑火茶、婺州东白、茱萸寮等。

第三,宋元时期——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饮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

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茶的艺术

中国茶的艺术,萌芽于唐,发皇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中国的民族性,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茶论,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谈仅是通论,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饮茶所讲究的是情趣,如“披咏疲倦”、“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环境和时机,“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宾主之间的和谐欢愉,而且蕴蓄着一种高雅的情致。

茶艺师

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通俗的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师培训己列入国家商业部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之一。

茶艺师高出其他一些非专业人士的地方在于他们对茶的理解并不仅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而是对其有着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就是对茶文化的精神有着充分的了解,而茶文化的重点是茶艺。茶艺师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1年3月《茶艺师国家标准》和《茶艺师》教程也已出现。

工作内容

1.鉴别茶叶品质;2.根据茶叶品质,选择相适的水质、水量、水温和冲泡器具,选配茶点;

3.根据茶艺要求,选配音乐、服装,插花、熏香等;4.展示、解说茶水冲泡流程和技巧;

5.介绍名茶、名泉及饮茶知识、茶叶保管方法等。

行业背景

茶艺师是茶文化的传播者、茶叶流通的“加速器”、温馨且富有品味的职业。1999年国家劳动部正式将“茶艺师”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800种职业之一,并制订《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如今中高级茶艺人才可谓市场中的“抢手货”,各大茶叶公司、茶楼、涉外宾馆把拥有茶艺师资格者看作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专业培训的茶艺师往往能得到消费者信赖,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饮茶是物质上的生活需要,而茶文化则是精神生活的享受,它有着深远的内涵和文化的超越性,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饮茶在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之中已相当普及,对人类的健康调节机体平衡,以及防病、治病、医疗、保健、减肥、美容、养生、益寿等特殊效用越来越多被人们所了解和重视。当前,茶已成为风靡全世界的无害绿色公认饮料之一,而茶艺馆如雨后春笋遍布我国各城区。喝茶是人的一种文化修养,一门艺术,一份美学。

考试介绍

茶艺师是指在茶艺馆里、茶室、宾馆等场所专职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人员。茶艺师属于新兴的职业,尚未被社会充分认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重视健康与保健;作为绿色饮品的茶和修身养性的茶文化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同时,大众对于文化消费要求也会随之加剧与提升,社会对茶艺表演的认知度和需求量也将逐年增加。茶艺师的地位和需求量也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可以说茶艺师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职业。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6年出台《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凡是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都需参加茶艺师资格考试与鉴定,取得相应资格后方可上岗。因而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逐步成为就业通行证,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应试人数也因此而日益攀升。

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2016年12月16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正式取消了茶艺师。2017年三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在征求意见之后进行了调整,茶艺师等被增加到目录清单之中。2020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再一次调整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茶艺师、评茶员等退出目录清单。

202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携手共同启动工艺美术产业岗位人才评价工作,统筹工艺美术人才岗位能力国家标准的制定与应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统一颁发岗位能力评价证书。

茶艺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

(一)茶艺师 国家资格五级:1、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在本职业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

(二)茶艺师 国家资格四级:1、取得本职业初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中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取得本职业初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3、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等以上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

(三)高级茶艺师 国家资格三级:

1、取得本职业中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

3、取得高级技工学校或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证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4、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大专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生,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四)技师茶艺师 国家资格二级:

1、取得本职业高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经本职业技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

3、高级技工学校本专业毕业生,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满3年。

(五)高级技师茶艺师 国家资格一级:

1、取得本职业技师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技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考试科目

茶艺师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

(1)理论知识:职业道德、基础知识、礼仪、接待、茶艺准备、茶艺演示、茶事服务、销售、茶艺馆设计要求、茶艺馆布置、茶饮服务、茶叶保健服务、茶艺表演、茶会组织、茶艺编创、茶会创新等。

(2)技能操作:礼仪、接待、茶艺准备、茶艺演示、茶事服务、销售、茶艺馆设计要求、茶艺馆布置、茶饮服务、茶叶保健服务、茶艺表演、茶会组织、差异编创、茶会创新等。

技能等级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规定,茶艺师职业共分为:

(1)五级(初级)能熟练、规范地演示多种清饮茶、调饮茶的泡饮并能向顾客提供该项技能的服务,同时能向服务对象介绍或交流茶叶基础知识、主要名茶的选择及常用茶品鉴别、保管知识、茶文化历史发展过程及现状等知识;

(2)四级(中级)能掌握各类常用茶的审评、鉴别技能;掌握品茗环境的设计和布置、茶具选配、茶艺表演等专业技能;会演示多种茶品的冲泡技艺;能了解中国茶道发展演变及其精神的内涵和熟悉有代表性的茶诗、词、赋、文及世界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茶道、茶艺发展概况;并能进行一般的茶馆经营和管理;

(3)三级(高级)具有一定的茶艺英语对话能力;能准确鉴赏有代表性的各类名茶和紫砂茶具艺术;以熟练的技艺,科学而艺术地演示时尚茶艺和进行创意性的茶席设计;具有策划、实施各类茶会的能力;并能对低一级茶艺师进行培训和辅导

(4)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5)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0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10-24 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