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分裂详解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3 回复:1

[军事战争] 南斯拉夫分裂详解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易璟涵

ZxID:10849657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灭酱
佛系肝章中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8-03 0

南斯拉夫分裂详解




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一):背景解释


1945年铁托立国,到1948年南斯拉夫和苏联因为“情报局”彻底决裂,南斯拉夫一直沿用苏联经济模式到1950年,最终支撑不下去。赶鸭子上架搞了一个“企业自治"。在解释1951年后失败之前,这里面有几个背景问题需要解释清楚。



铁托雕像


第一个问题——南苏为什么交恶

就像作者之前在苏联系列论述(西班牙内战(一):为什么是苏联的“国防战争”、西班牙内战(二):苏联援助为什么半途而废?)中所写的,苏联的工业高速发展,其生产资金筹措都是通过对西欧出口大量小麦等农产品换取的,所以从苏联援助西班牙内战,到一直想和英法结成安全同盟遏制德国未果(苏联时期的欧亚主义(二):两战间的中东欧秩序背景),根本目的不在于保持西欧和平,而在于西欧和平能使苏联与西方的交换圈能稳定



二战后,西欧打成废墟,自然没法为苏联提供交换圈,所以苏联就想美苏友好,来从美国获得生产基金,所以与一般认知中的想象不同的是,俄国一开始非常想得到马歇尔计划。但是俄国不明白,二战就是美国用德国来打烂英俄,让德国和他们同归于尽,而自己打烂日本,从而成为地球唯一强国垄断全球市场的渔利战争(二战对于苏联的国际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关于二战的梳理)。

如果苏联没了,美国绝不会援助西欧,好不容易打残了竞争者英德法,哪有让他们活过来的道理?只不过美国看得更长更远——一方面可以掐断俄国与西欧交换圈,饿死俄国人;另一方面,美国给的可不是免费午餐,这130亿美元只能买美国货,这等于以国家出面推销自己的工业商品,说白了,不仅借德国打残欧洲消灭竞争对手,而且让竞争对手变成自己的市场,自己从失败者身上名正言顺的赚钱。



所以说,马歇尔根本不会给莫斯科,因为压根就没准备俄国那份——这项援助就是为了饿死俄国的,怎么可能给它呢?但是斯大林一开始想方设法和美国攀上关系,所以尽可能的在地中海对英美妥协,比如都是自己军队占领的巴尔干,但却愿意跟丘吉尔谈“百分比”;五国条约中多瑙河国际化自由航行的条款也同意了;


铁托


另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南斯拉夫问题。为了和美国形成交换圈,斯大林幻想通过在南斯拉夫从意大利割取的里雅斯特问题上让利来加速“友好”达成。所以他在没有和铁托商量的情况下就擅自把争议区切成AB两份,只让南斯拉夫获得其中一份。而这个问题关键不在南斯拉夫少得块地有多大损失,而在于南斯拉夫成了砝码,只要条件允许,西方愿意和苏联达成恢复经贸交换圈的条件,南斯拉夫就像钱包里的一戈比硬币一样,被斯大林花出去,卖给西方。一个斯大林模式的小国在丧失俄国保护的情况下进入西方,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牧羊犬为了达成和狼的和解,把羊羔送给狼。



这才是关键。九情局开除问题实际上只是一个导火索,炸药早在的里雅斯特谈判时埋下了。铁托之所以没有马上脱离苏东,就是因为1947年开始东西方关系恶化,他以为这样斯大林就会真诚对待南斯拉夫了。但是斯大林在彻底与西方决裂后,控不控制地中海通道对他而言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和西方交换圈建立不起来了(苏联时期的欧亚主义(中):斯大林中国方案的先成后败),所以南斯拉夫的作用就下降了。而在斯大林眼里,南斯拉夫只需要安静的当东欧交换圈就好了。“巴尔干联邦”是另一个呛火的问题。

铁托想联合其他东欧国家建一个超大的国家,来增加自己在和俄国建立交换圈时能获得更多好处的筹码。这个小九九,自然逃不过老谋深算的狡猾的斯大林的眼睛,于是趁南斯拉夫只能依靠苏联军事保护,狠狠讹铁托,在九情局上敲打铁托,让他更听莫斯科的话。这个问题也不在铁托屈服于俄国威权会让他自己受多大委屈上,而是说如果铁托只听莫斯科的,必然会损害南斯拉夫的部分物质利益,这样贝尔格莱德必然会形成反对派。



而斯大林关心的不是保铁托之位,他关心的是一直能从南斯拉夫获得交换圈的利益。所以一旦反对派做大,而且示好莫斯科,铁托就成“弃子”了。所以他不能听莫斯科的话,像哥穆尔卡那样被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所以铁托只能和苏联决裂。

第二个问题——南斯拉夫经济为什么到1950年就撑不下去了?

在1951年之前,南斯拉夫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惯常所说的“斯大林体制”。有的人肤浅地用南苏交恶解释南斯拉夫弃用斯大林体制。这在时间线上是有问题的——如果真的是因为外交问题,那应该1948年和苏联决裂时就弃用,为什么要等到1950年呢?要从经济自身找原因。笔者反复强调苏联二三十年代同西欧的生产基金交换圈,就是在打破对苏式经济不开放的传统刻板印象——他阻挡的是外资的直接投资,而从对外贸易中获取资金它可是来者不拒的,这也正是美苏为什么会因为西欧交恶。换到其他实行斯大林体制的小国身上同样适用。



而他们不像苏联那样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自主贸易——西欧被美国拿走后,苏联就用东欧替代西欧的作用。因此,这些小国获取工业资金的方法就是与苏贸易,形成与俄国的交换圈。南斯拉夫与苏决裂,虽然保住了铁托的位子,但是却使南斯拉夫经济陷入绝境——而且南斯拉夫处于战后经济重建的关键时期。

农业集体化又使得农民的粮食生产下降,这样南斯拉夫不仅工业停滞,而且连保持现状的城市居民与工人的粮食供给,都不能满足。全面危机就发生了。铁托紧急与美国签订军事协定,讨来了一点救命的援助。

第三个问题——南斯拉夫为什么马上改用新体制?

因为南斯拉夫从美国获得救济,其实就是把交换圈对象从俄国换成了美国。但是他就要更依赖美国。他从美国筹措基金的经济官僚的权势就上升了——这样很有可能像叶利钦那样夺權,导致铁托的崩溃。所以,实际上,他面临的担心,和1930年代的斯大林一样,都是怕帝国主义与经济官僚勾结夺權。只不过情势不同,所以采取的方法不同——莫斯科当时的基本盘是稳定的,所以用了强力手段,即我们所熟知的“大qingxi”;而铁托面对的是经济崩溃的南斯拉夫,再用强力手段只会加剧崩溃的可能,但是仍要削弱经济官僚的资源,因此就开始搞社会所有制,很多论述中称之为“实际上的无主所有制”,加强的基层自治權利,实际上并不发挥真正的作用,而是截留到地方政府手中,在无主经营的机制下,虽然征税仍然给了他们一些资源,但至少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他们的權力。



真正起到有效作用的是农业改革,退社使得小农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扬,而这就使得基本粮食供应得到缓解;但是无主经营的企业,实际上是员工无组织无管理的“多吃多占,吃了上顿不管下顿”的混乱状态,为了能够买到更多的粮食和其他轻工业产品,就故意抬高自身厂商的产品价格,导致农业被剪羊毛,“好吃懒做的工厂”与“得不到应有工业品的农场”之间的矛盾是很难化解的。

因此实际上工业并没有成为铁托的支柱,相反,他们需要铁托帮助他们去从农业身上割肉,帮他们“寄生”——因此,铁托忙于做两件事,一是加强南联盟rm军——即军队来防止经济官僚叛乱;二是压制塞尔维亚主体minzu。为什么压制塞尔维亚?这不单单是因为铁托出身克罗地亚,而塞尔维亚人口基数大。这种解释是种无稽之谈——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但他却比任何苏联高层更热衷于压制少数mz,列宁还因为斯大林压制格鲁吉亚地方zhuyi而训斥他;勃列日涅夫虽然是乌克兰人,但他大力提倡在乌克兰在内的加盟共和国普及俄语,对于乌克兰“一把手”手谢列斯特70年代写成的《我们的苏维埃乌克兰》,勃列日涅夫大力指责为“乌克兰闵租猪衣”。所以说,只要符合铜制需要,一个蒸纸家是不会顾及什么所谓的mz出身的。


铁托之所以压制塞尔维亚,并不是出于他和塞尔维亚有什么恩怨;恰恰相反,作为全国的主要农业区,塞尔维亚和马其顿提供了主要的粮食等农产品,而这正是供养工厂的资源。他必须牢牢控制住塞尔维亚,才能维持住经济的稳定。

在大力鼓吹“社会自治”的时期,联邦90%以上的财政都用于军事、行政,南斯拉夫renmin军在全盛时期算得上世界第四大军事力量——这从侧面看出铁托在军事上的投入有多大。为什么要维持这么大的军事力量?除了常见的防御苏东集团和北约之外,更重要的是铁托用来维持自身稳定的支柱。从这一点上看,铁托做了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同时也做了勃列日涅夫“以军抑财”的jiquan铺垫。这也正是为什么他能够屹立三十五年而不倒的根本底气。



但这样又出现一个问题:军队的主体还是塞尔维亚人,而他们弹压的对象除了非塞族地区外,当然也包括塞尔维亚。这样如何保证他们不会hua bian呢?于是铁托出了一个昏招——地方的边防军。这样的好处,他们地方肯定不会反对铁托。而当米洛舍维奇上台,采取jiquan措施时,给好处时都高兴,但是给了再拿走就不会乐意了——正好借着南斯拉夫经济恶化,同时手里有了对抗RM军的“边防军”做资本。更重要的是,苏联解体了。



东西欧力量对比失衡,美国再也没有必要为了对抗苏联拉拢南斯拉夫了,而南斯拉夫又是一个小号苏联,不肢解你肢解谁?


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二):铁托埋雷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铁托埋雷

在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一):背景问题中笔者对南斯拉夫解体做了粗略的背景分析

在大力鼓吹“社会自治”的时期,联邦90%以上的财政都用于军事、行政,南斯拉夫renmin军在全盛时期算得上世界第四大军事力量——这从侧面看出铁托在军事上的投入有多大。为什么要维持这么大的军事力量?除了常见的防御苏东集团和北约之外,更重要的是铁托用来维持自身稳定的支柱。从这一点上看,铁托做了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同时也做了勃列日涅夫“以军抑财”的jiquan铺垫。这也正是为什么他能够屹立三十五年而不倒的根本底气。

但这样又出现一个问题:军队的主体还是塞尔维亚人,而他们弹压的对象除了非塞族地区外,当然也包括塞尔维亚。这样如何保证他们不会hua bian呢?于是铁托出了一个昏招——地方的边防军。这样的好处,他们地方肯定不会反对铁托。而当米洛舍维奇上台,采取jiquan措施时,给好处时都高兴,但是给了再拿走就不会乐意了——正好借着南斯拉夫经济恶化,同时手里有了对抗RM军的“边防军”做资本。更重要的是,苏联解体了。东西欧力量对比失衡,美国再也没有必要为了对抗苏联拉拢南斯拉夫了,而南斯拉夫又是一个小号苏联,不肢解你肢解谁?

打压平叛者,奖励叛乱者:铁托的诡异逻辑

1971年世界上发生了很多大事,南斯拉夫也不例外。从1967年起,一批克罗地亚学者在当地官方媒体的支持下,接连抛出一系列所谓“让克罗地亚语成为一门独特语言”的口号,发展到1971年,克罗地亚出现以自治共和国为后台,鼓动独立、加入联合国的主张,武装分裂克罗地亚,即臭名昭著的“萨格勒布之春”。铁托紧急派遣南斯拉夫人民军平叛,方告停歇。



然而在1974年铁托主持的修宪中,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新版南斯拉夫宪法竟然提高了各自治共和国的權力,并且建立由各地方自治共和国管辖的“边防军”。

所以在1990-1992年间的混乱中,出现十分神奇的一幕:曾经可以为铁托镇压“萨格勒布之春”的南斯拉夫人民军,在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鼓动叛乱和分裂时,却变得寸步难行。驻防在这两个自治共和国的南人民军基地水电供应被切断,而行进在路上准备干预的增援部队则滞留不前。混乱、迟钝、无指挥的行动,就像戈尔巴乔夫在立陶宛的行动一样失败。

只不过,在立陶宛的失败是由叶利钦在后方鼓动军队分裂与老布什断供援助的威胁而导致的;而南人民军在镇压北部分裂势力的行动中最大的敌人,就是铁托原来名义上防御外来干涉的“边防军”。这是铁托自己埋下的苦果,只不过现在长出了恶之花。在任何一个头脑和秩序正常的领导人执政中都不会过分强化军方势力——除非这个国家不依靠强化军方就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或者领导人精神有了某些问题。南斯拉夫已经有了人民军系统,再另立一支独立的边防军,这样只能是画蛇添足;更关键的是,他还把这支力量管理权分散给各个自治共和国——这正是叶利钦之流所渴望的肢解联盟中央的强力部门的职权。



制造“铁托神话”保全家人:铁托的精明

铁托这么安排绝不是他蠢,而是地道的自保。塞尔维亚人为主的南斯拉夫人民军作为平叛者不仅没有奖励,而且还在各地方设立了与之分庭抗礼的“边防军”,这等于变相削弱正规军实力;还在塞尔维亚莫须有的设立了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所谓自治省,按这道理,为什么不在各个共和国只要有不同族裔聚居区的地方也设呢?这种区别对待,明显就是针对塞尔维亚来的。而克罗地亚这样的叛乱者,竟然不仅毫发无损,没有被剥夺引发叛乱的资源,反而被补助了自己组织军队的權力,等于在这次叛乱中,平叛者被打压,而叛乱者有糖吃。

当各自治共和国都没有绝对优势、群龙无首之时,唯有讨好相比他们都强势的铁托,才能不至不被进一步剥夺资源,而且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好处。但是这种结构的最大弊病就是铁托不能永(shi)生(xi)。唯有一个一直不死的铁托才能控制这个局面,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样,他的亲近者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了——要么借助铁托生前的威望上台继续铁托石西的铜制;要么也能像“衍圣公”一样成为不倒翁——在没有绝对威望的情况下贸然做掉铁托亲信是会承受整个南斯拉夫的愤怒的。恰恰相反,任何当蒸者,都会像土耳其人推崇凯末尔、越南人推崇胡志明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这些与铁托沾亲带故的人,以此来赢得凝聚力。而铁托将南斯拉夫搅得天地变色、群龙无首,实际上正是提高了他逝世后南斯拉夫对铁托符号的依赖。



而这也就最大程度上保全了他的家人。

从整个铁托时期的改革看为什么他消除不了隐患

铁托至死都没有废除这样一支隐患,原因无非两点:第一,任何利益发出去再想收回来都是难上加难的,更何况这是一种危险的权力,如果他贸然将这些力量编入南人民军,只会引发地方的强烈反弹,甚至直接借机叛乱,而东西欧都不可能真心乐见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联邦存续,借机肢解干涉都是可能的;第二,他这么做只是顾自己的稳定,是自私的短视行为,像赫鲁晓夫一样,只顾自己稳固,不惜自毁长城,而且过于强化削弱塞尔维亚的活动,导致所谓MZ均等主义的公平观,使得铁托不能实现国族理念建构,反而加剧了分化。

而这些MZ问题如果进一步深挖,根儿就在1950年后的所谓自治体制的建构上。

南斯拉夫从美国获得救济,其实就是把交换圈对象从俄国换成了美国。但是他就要更依赖美国。他从美国筹措基金的经济官僚的权势就上升了——这样很有可能像叶利钦那样夺權,导致铁托的崩溃。所以,实际上,他面临的担心,和1930年代的斯大林一样,都是怕帝国主义与经济官僚勾结夺權。只不过情势不同,所以采取的方法不同——莫斯科当时的基本盘是稳定的,所以用了强力手段,即我们所熟知的“大qingxi”;而铁托面对的是经济崩溃的南斯拉夫,再用强力手段只会加剧崩溃的可能,但是仍要削弱经济官僚的资源,因此就开始搞社会所有制,很多论述中称之为“实际上的无主所有制”,加强的基层自治權利,实际上并不发挥真正的作用,而是截留到地方政府手中,在无主经营的机制下,虽然征税仍然给了他们一些资源,但至少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他们的權力。

这个混乱的改革没有实现把经济活动权下放到生产单位,以架空经济官僚的经济权的作用,反而在模棱两可的“无主所有制”中使基层生产成为一种多吃多占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所以帮助他们堵亏空窟窿的地方政府实际上成了这些单位的救命稻草,实质上从原先的各个中央工业计划系统的统筹性拔配原料、资金、指标,变成了没有指标压力,员工想方设法抬高工资福利,把马马虎虎生产的一点积累一哄而上抢干净,然后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把工厂吃空。最后擦屁股勉强维持他们不失业的从外面调资金和粮食给这些集体制企业,让他们继续这么玩。

所以弄了半天,等于还是让地方官僚烧联邦的钱养当地若干个“福利工厂”,这样好处就还在经济官僚手上。

真正起到有效作用的是农业改革,退社使得小农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扬,而这就使得基本粮食供应得到缓解;但是无主经营的企业,实际上是员工无组织无管理的“多吃多占,吃了上顿不管下顿”的混乱状态,为了能够买到更多的粮食和其他轻工业产品,就故意抬高自身厂商的产品价格,导致农业被剪羊毛,“好吃懒做的工厂”与“得不到应有工业品的农场”之间的矛盾是很难化解的。

因此实际上工业并没有成为铁托的支柱,相反,他们需要铁托帮助他们去从农业身上割肉,帮他们“寄生”——因此,铁托忙于做两件事,一是加强南联盟rm军——即军队来防止经济官僚叛乱;二是压制塞尔维亚主体minzu。为什么压制塞尔维亚?这不单单是因为铁托出身克罗地亚,而塞尔维亚人口基数大。这种解释是种无稽之谈——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但他却比任何苏联高层更热衷于压制少数mz,列宁还因为斯大林压制格鲁吉亚地方zhuyi而训斥他;勃列日涅夫虽然是乌克兰人,但他大力提倡在乌克兰在内的加盟共和国普及俄语,对于乌克兰“一把手”手谢列斯特70年代写成的《我们的苏维埃乌克兰》,勃列日涅夫大力指责为“乌克兰闵租猪衣”。所以说,只要符合铜制需要,一个蒸纸家是不会顾及什么所谓的mz出身的。

铁托自己搞垮了联邦在财政上的至高权力,把一种不十分会马上发生的杯弓蛇影立刻用抖机灵的方法把它变现了。这样本来没有显性表征的MZ问题叫他自己搞突出了,搞成了大问题。然后为了擦屁股,先是搞大军队,弄出一个世界第四大军事力量,弹压非塞族地区,然后又怕塞尔维亚出问题,又用几个边防军钳制。就像一团癌细胞,一开始就几个,结果越蔓延越多,变成一大团,成晚期了。铁托自己也药石无救,于是装S,就当顺水推舟送了人情。反正他两脚一蹬两眼一闭善终,哪管楼塌了,世间也再无与他铁托相关。一个偌大的烂摊子就留给了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解体只是这个进程的显性结果罢了。


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三):美国态度的转变


前几次我们着重分析了铁托时期的三大背景(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一):背景问题)与铁托本人的作用(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二):铁托埋雷),这一次我们关注一下当时的国际环境,以便下一次我们对南联盟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做出恰当、详尽的评估。

美国战略攻势,苏联战略守势

铁托去世在1980年。八十年代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苏联在前一年(1979年)入侵阿富汗;共和党的里根赢得大选上台,美国开展了对利比亚的多次空袭;两伊战争爆发,不过伊朗方面的主帅已经不是他偕夫人访问伊朗时的巴列维国王,而是流亡海外多年,趁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回国的霍梅尼了。


东强西弱的假象:俄国强弩之末,美国野蛮回归

而在东欧,波兰的格但斯克发生罢工;莫斯科举办1980年奥运会,但因阿富汗战争而遭到西方联合抵制,冷场程度令勃列日涅夫极为难堪;虽然有苏联的强力军事存在——匈牙利、东德、波兰三个方面的大兵团支撑,但是其时情况业已大变。

经济上苏联在石油贸易上依赖西欧,而实际上石油定价权又在美国手中,一旦情况恶化,石油资金链断裂,俄国是会受经济危机的;而东欧国家也纷纷昏了头,大举借外债,以实现改革,这是在戈尔巴乔夫盲动之前就有的问题,其中真正有疗效的是半市场化的匈牙利——但是卡达尔没办法接着改了;再扩大民营企业规模会招致莫斯科的不满,而且他自己也对继续扩大企业规模没信心,因此在生产基金不能被有效投入再生产时,这里的富余生产资本就转化为消费资金,而在相应的商品供应量没有同步增长的情况下,这笔消费就造成了匈牙利的通货膨胀,进而使得匈牙利在1973年的石油危机中也受到牵连,其国际竞争力被大大拖累。
整个东欧都陷入到借钱的生计模式中。而西欧则悄悄的闷声做欧共体,美国竭力让英国做搅屎棍拆散它,结果英国自己受不了穷,自己也加入欧共体了。于是美国怒不可遏,搞了场让西欧永生难忘的石油危机——纵容苏联在中东石油问题上推波助澜,将西欧当鱼饵,钓俄国上钩。



这样整个欧洲就是西欧担惊受怕,一面怕苏联这个大鱼把他们这些鱼饵真吞了撕票,又怕美国再趁机搞一场经济危机宰他们;东欧虽然没有安全担忧,但是老大带头吸毒——苏联自己上钩饮鸩止渴,底下小弟一个个找西欧借钱续命。这场混乱就是美国所希望的。西欧吓尿裤,东欧抽大烟。



铁托不会想到,苏联强势会在阿富汗战争后逆转。当时他已经病入膏肓,而勃列日涅夫也有严重的类似帕金森症状发生,1982年也撒手人寰。这些都从侧面见证了吃了美国的石油蛋糕后,俄国中毒、药力发作的整个过程即将发生。

两个旁观者的惊吓——印度与南斯拉夫的惶恐

卡扎菲自不量力的在希腊克里特岛上空挑衅美国航母编队,结果被击落多架战机,而本身就极为重视冷战第一战场方向的共和党里根政府,必然不会善罢甘休。黄金峡谷行动美国故意侵入利比亚内水苏尔特湾、空袭的黎波里的阿齐齐耶兵营(卡扎菲常驻办公地点)、捣毁利比亚海空军力量,这实际上就是美国对苏联在地中海势力范围的挑衅。按照1971年的架势,不管是多大多激烈的局部战争,不管有没有密切利益关系,苏联都会在第一线与美国对峙,阻遏恫吓美军行动。但是这一次俄国竟然没有激烈的反应,而且是在地中海这样近距离的莫斯科传统势力范围内。不镇定的除了俄国民众,另外就是印度与南斯拉夫了。为什么他们俩会如此关注苏联的反应?

对印度而言,苏联的迅速回应是对同样与之有密切军事合作的印度的安全背书;而对南斯拉夫则是保持自己“反复横跳”的平衡外交的重要地缘政治气候。南斯拉夫本身也是一个地中海沿岸国家,利比亚到南斯拉夫的直线距离并不远,打个比方,如果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是两个厨房远,那么南斯拉夫到利比亚也就勉强够一个厨房远。苏联不出头,证明至少在地中海范围内俄国已经不对美国具有优势了,而且明显的是避战的姿态。




也就是说,虽然东西欧关系看起来是东欧得势,但实际上是美国得势,西欧东欧都是守势。那么南斯拉夫就不能像七十年代那样“联美抗苏”了;恰恰相反,他需要更多的支持莫斯科来平抑美国的威胁,但是与之前的美国不同,一方面铁托时期对斯大林的阴影仍然使贝尔格莱德心存芥蒂,另一方面苏联减少安全承诺的外交倾向,又使得南斯拉夫难以获得想要的保护伞。在这样的矛盾中,南斯拉夫的平衡术已经失灵了。

而且,苏南关系冰冻非一日之寒,虽然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有了恢复性合作,但是对于南斯拉夫牵头的“不结盟运动”,苏联表现出与美国一样的冷淡态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运动是对苏联向非洲、西亚扩张的一个竞争与阻碍;就像使得阿尔巴尼亚胆子壮起来的国家一样使俄国恼火。同时,南斯拉夫在苏联与西欧媾和、与美国谈判中并没有多大利用价值,这样俄国对南斯拉夫的保护欲就进一步下降。而当苏联干涉捷克斯洛伐克、入侵阿富汗时,这种对盟友或者联系国的粗鲁野蛮作风,也使得南斯拉夫很难接受与苏结成稳固的安全同盟。

俄国在波兰的西方八一大演习其实就是对美国夺取欧洲的军事冒险的回应,而里根作为回应,就加强了对加勒比海地区的压力,比如对与古巴相关的一系列西印度群岛小国的闪击战。这样回应,虽然表明里根没有把握在对苏联具有常规军备优势下取得胜利,但是却在敲打苏联在拉美地区的势力来对等回应。

但很显然,苏联已经不足以应付美国的四处出击了——70年代苏联可以多线联动,在印度洋、地中海、加勒比海、太平洋多路出击,同时与美国对峙,而现在仅仅在波罗的海强打精神吼叫。俄国的虚弱是确定的事实:不然他为什么在面对更严重威胁时却不摆出比1973年更严厉的姿态呢?

“戈尔巴乔夫和平”下的随波逐流

更要命的是,本来对抗的美苏大格局,在欧洲方向竟然变成了比“缓和”更带劲的全面缓和——戈尔巴乔夫甚至在辞令中,将里根的咄咄逼人政策表述为有着近十多年缓和的美苏关系的“插曲”,这彻底的消解了南斯拉夫平衡外交的根基——美苏对抗,南斯拉夫吃瓜,两头通吃的大环境。被动的外交政策随着左右摇摆、两头通吃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
美国有了最大的优势,而俄国为了与美国结好,出卖一下斯拉夫兄弟也不是不可能,毕竟在立陶宛这种自身国土被分裂的大事上,戈尔巴乔夫都可以为了一点可怜的美援妥协,更不要说南斯拉夫这种远亲了,他们被卖是分分钟可以做到的事。这样,在南斯拉夫事务上最自由的实际上就只剩下美国了——美国可以随心所欲的根据自己的利益揉捏拆合南斯拉夫,这一切都掌握在美国手中。



以对抗前沿起家,也以对抗消亡而终

南斯拉夫的历史就是不幸的工具史。
南斯拉夫这个国家从1918年立国开始,就是服务于东西方对抗的:法国当年之所以能够取得英国政策,在达尔马提亚建立一个如此辽阔的东南欧大国,是服务于宰割令巴黎损失大量高利贷资本的俄国的目的之上的;当东西对抗最激烈的时期,恰恰是这样的国家最舒服的时期。冷战天平的急剧失衡,令南斯拉夫迅速失去了作用,而成为霸主鱼肉的直接对象。自身实力的不足与靠山的崩溃,都使得贝尔格莱德六神无主。为了能被妥善对待而尾随俄国,一起向美国、西欧作揖讨好。结果当欧共体、北约收割“果实”时,南斯拉夫自然算一个。

在一个支离破碎的东欧,如果让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存续,必然会威胁到西欧大国的地位,所以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希望留存一个“听话的南斯拉夫”时,法德则极力拆解南斯拉夫,支持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分裂。所以等于美国在将来的“新欧洲”内制衡法德的支柱就没了,为了不让德法得逞,美国就使得这些小国多多加入北约,这样等于从原来的生吃整块肉变成切得细碎再吃肉糜一样,没损失,反而更助消化了,所以美国同意了德法对南斯拉夫的肢解。鼓动南斯拉夫内战就成为西方阵营里“上得来台面”的勾当了。

做棋子出身,结果成为弃子,没有作用了,就自然尊奉“良弓藏狡兔烹”的法则被做掉了。


南斯拉夫分裂详解(四):阿尔巴尼亚与科索沃(上)


相较于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的情况可以说更复杂。因为它不仅受交换圈的经贸影响,而且对于南斯拉夫、苏联、zg的政治变动都脱不了干系。而这一点与前一点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傍大树不仅仅是安全保证,更重要的是有了经济交换圈,甚至有的情况下是接受无偿援助的。所以说霍查主义本身就是没主意,见风使舵,而且还把前一个援助者得罪干净。从1942年到1980年,这短短的三十八年间,霍查三易其主,相互的矛盾性言论笔者觉得毋需赘述,根本构不成一个自洽的逻辑体系,更谈不上什么理论,只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拿了斯大林的几句套话,再粘贴一点zg的六七十年代宣传语,为了反对谁而反对,是一个无出其右的最大的机会主义者,用现在时兴的一个词就是“绿茶”——只不过绿茶是初闻其香,而后知其臭,我们的恩维尔-霍查是张口就来、不假思索的大炮,为了援助可以13脸不要,直接强行碰瓷。



阿南冲突的无解始于苏南冲突的无解

当然,霍查不是一上来就这么我行我素的,他原本是有比较合理的考虑——南斯拉夫从1944年就试图将阿共并入到南共中,而且当时苏联也是支持铁托代替莫斯科管理阿共的。



而发展到1946年,情形就有一点奇怪了:40年代后期,佐治等阿共内部亲南派逐渐掌握石泉,而且与南斯拉夫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就是类似于z苏1950年的那种条约,而且因为阿尔巴尼亚的经济体制是标准的斯大林体制,所以必然要一个交换圈帮它筹措工业化资金,这是南斯拉夫大力援助与管理阿尔巴尼亚事务,所以理所当然就是与南斯拉夫经济联系密切起来。在希腊葛明失败后,南斯拉夫借口希腊有领土声索威胁而欲进驻阿尔巴尼亚境内,虽然霍查不敢在佐治掌權的情况下明确拒绝,但是他发扬拖字诀,拖延到自己访苏时再抱苏联大腿。结果他飞到莫斯科,马上把铁托给他的密电讲给斯大林听,喊冤。斯大林最主要不是觉得南斯拉夫吞并阿尔巴尼亚不行,毕竟自己也吃掉不少土地——虽然那是在英美支持下,通过《五国条约》实现的。而是因为铁托他不听话。你看像黎笋打柬埔寨、印度肢解巴基斯坦,苏联有反对吗?所以说问题的关键不是南斯拉夫吞并阿尔巴尼亚会给苏联带来多大损失,而是因为南斯拉夫不仅想扩张,而且他不听话。在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一):背景问题中,笔者对南苏交恶做了分析

首先是斯大林想拿南斯拉夫当“工具人”,借花献佛

为了和美国形成交换圈,斯大林幻想通过在南斯拉夫从意大利割取的里雅斯特问题上让利来加速“友好”达成。所以他在没有和铁托商量的情况下就擅自把争议区切成AB两份,只让南斯拉夫获得其中一份。而这个问题关键不在南斯拉夫少得块地有多大损失,而在于南斯拉夫成了砝码,只要条件允许,西方愿意和苏联达成恢复经贸交换圈的条件,南斯拉夫就像钱包里的一戈比硬币一样,被斯大林花出去,卖给西方。一个斯大林模式的小国在丧失俄国保护的情况下进入西方,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牧羊犬为了达成和狼的和解,把羊羔送给狼。
而后是铁托想恢复“大塞尔维亚”——建立东欧联邦来和莫斯科讨价还价

铁托想联合其他东欧国家建一个超大的国家,来增加自己在和俄国建立交换圈时能获得更多好处的筹码。这个小九九,自然逃不过老谋深算的狡猾的斯大林的眼睛,于是趁南斯拉夫只能依靠苏联军事保护,狠狠讹铁托,在九情局上敲打铁托,让他更听莫斯科的话。这个问题也不在铁托屈服于俄国威权会让他自己受多大委屈上,而是说如果铁托只听莫斯科的,必然会损害南斯拉夫的部分物质利益,这样贝尔格莱德必然会形成反对派。而斯大林关心的不是保铁托之位,他关心的是一直能从南斯拉夫获得交换圈的利益。所以一旦反对派做大,而且示好莫斯科,铁托就成“弃子”了。所以他不能听莫斯科的话,像哥穆尔卡那样被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所以铁托只能和苏联决裂。

阿南冲突的关键不在两国本身,而在苏南两国的关系的处理。而斯大林根本不考虑铁托的关切,铁托自然也就不能满足斯大林的要求,这样南苏和解就没有希望,南苏无法媾和,苏联也就不可能允许铁托吃掉阿尔巴尼亚了。所以作为反制,斯大林在阿尔巴尼亚问题上斥责南共,即使南斯拉夫把锅推给霍查,斯大林还是对南斯拉夫代表卡德尔怒不可遏,因为南斯拉夫竟敢背着俄国去吞并阿尔巴尼亚却不事先通知莫斯科。这样即使在九情局南斯拉夫也是很难堪的。

1948年斯大林冲动的将南斯拉夫开除出九情局,这也是不对的——俄国并不能从阿尔巴尼亚获得比在南斯拉夫更大的好处,阿尔巴尼亚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小国,而南斯拉夫虽然遭受德意蹂躏,但是底子强很多,西北部是承袭自奥匈时期的精密工业,而中部又有着农业上极其富饶的多瑙河平原,达尔马提亚海滨可以为苏联海军提供众多不受希腊、土耳其等北约国家限制的进出地中海的优良港湾,从东地中海将意大利、土耳其等北约国家拦腰切断,与埃及遥相呼应,无论从交换圈还是遏制北约上讲,南斯拉夫都远比阿尔巴尼亚更有价值。




斯大林在南斯拉夫的控制欲过强导致铁托无法与之合作,而苏联反戈一击,从原先支持南斯拉夫事实上领导阿尔巴尼亚,转变为抢走阿尔巴尼亚。其原因归根结底,并不是以往论述中认为的俄国不同意南斯拉夫吞并阿尔巴尼亚,而是他需要一个听话的铁托——否则苏联应该在1944年就阻止南斯拉夫对阿的控制了。这只能验证上述的心态才是斯大林的想法。

铁托的MZ政策强化了本不严重的对立情绪

在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二):铁托埋雷中,笔者对南斯拉夫铁托时期的mz政策做了分析

首先看“边防军”问题

铁托至死都没有废除这样一支隐患(指由地方控制的“边防军”),原因无非两点:第一,任何利益发出去再想收回来都是难上加难的,更何况这是一种危险的权力,如果他贸然将这些力量编入南人民军,只会引发地方的强烈反弹,甚至直接借机叛乱,而东西欧都不可能真心乐见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联邦存续,借机肢解干涉都是可能的;第二,他这么做只是顾自己的稳定,是自私的短视行为,像赫鲁晓夫一样,只顾自己稳固,不惜自毁长城,而且过于强化削弱塞尔维亚的活动,导致所谓MZ均等主义的公平观,使得铁托不能实现国族理念建构,反而加剧了分化。

经济上则是这个混乱的改革没有实现把经济活动权下放到生产单位,以架空经济官僚的经济权的作用,反而在模棱两可的“无主所有制”中使基层生产成为一种多吃多占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所以帮助他们堵亏空窟窿的地方政府实际上成了这些单位的救命稻草,实质上从原先的各个中央工业计划系统的统筹性拔配原料、资金、指标,变成了没有指标压力,员工想方设法抬高工资福利,把马马虎虎生产的一点积累一哄而上抢干净,然后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把工厂吃空。最后擦屁股勉强维持他们不失业的从外面调资金和粮食给这些集体制企业,让他们继续这么玩。所以弄了半天,等于还是让地方官僚烧联邦的钱养当地若干个“福利工厂”,这样好处就还在经济官僚手上。铁托自己搞垮了联邦在财政上的至高权力,把一种不十分会马上发生的杯弓蛇影立刻用抖机灵的方法把它变现了。这样本来没有显性表征的MZ问题叫他自己搞突出了,搞成了大问题。然后为了擦屁股,先是搞大军队,弄出一个世界第四大军事力量,弹压非塞族地区,然后又怕塞尔维亚出问题,又用几个边防军钳制。就像一团癌细胞,一开始就几个,结果越蔓延越多,变成一大团,成晚期了。铁托自己也药石无救,于是装S,就当顺水推舟送了人情。反正他两脚一蹬两眼一闭善终,哪管楼塌了,世间也再无与他铁托相关。一个偌大的烂摊子就留给了南斯拉夫。

而这些地方单位又是以自治共和国形式存续的,所以经济官僚自然会大力鼓吹MZ主义,像1971年的“萨格勒布之春”就是典型。对于闵租猪衣,笔者在颜革的精神导师——文明冲突论、从特朗普败选所想的二三事中都有所涉。

我不想破坏大家对民族和国家的美好印象,因为这两个词在传统语境是极富凝聚力的用以团结大多数人的意识形态。抛却学究式烦琐的语境,简而言之,就是富人把和穷人之间的矛盾转移成对外矛盾,还让穷人代表自己的利益,穷人误以为自己的困境是外族造成的,而非富人造成的。这就是民族的本质,所以“旧有的资本主义语境”下国家和民族都是统治工具罢了。任何一种潮流或符号,本质上都有类似的标记功能,民族本身就是资本主义概念。任何文化身份认同、社群认同都是如此。犹太圣殿被捣毁时和塞琉古希腊人拼命的不是犹太富人而是穷人,马萨达城堡也是如此。各种认同共同体之间的冲突,做炮灰的都是各个共同体中落寞的可怜鬼,你看印巴分治时穆斯林、印度教徒、锡克教徒冲突时死的九成都是穷人。——《杞人忧天的“西方吸纳移民引发内战”论》

尽管很多人不愿承认,但是MZ猪衣的本质就是一种洗脑,这里大家可以看一下九十年代南斯拉夫内战的众多普通人的回忆录与电影,这些人是怎么从和睦友好的邻居变成可以互相拿刀子对砍的敌人的——首先是那些地方官僚开始在电视机中大叫“我们不能生活在塞尔维亚人的南斯拉夫里”,然后观众都觉得他们在无病呻吟、发了神经病,当笑话看,因为大家本身都是不同闵租的,却都相处得和睦;

后来政客开始把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的闵租属性大大突出,一百起案件中九十起都是同zu的,他们不讲,非要把那十起异zu的属性突出集中报道给你听,这就是培根的“洞穴效应”——你只听到一部分有倾向的消息,你就会以为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谎话说一千遍就成了真相”——这时那些分离猪衣的夺權官僚再表演出痛心疾首、歇斯底里的姿态,很多人就三人成虎了,然后就中蛊了,像恶魔一样了,做了这些官僚叛乱的工具。关于这些夺權经济官僚是如何运用社会心理学来打心理战、煽动闵租猪衣暴乱的,笔者下次具体展开。

即使单从文化认知看,这种闵租思想也是不可持续的。铁托建构的南斯拉夫团结凝聚力不在一个“国族”范式上,而是将各个闵租从塞尔维亚为核心的南斯拉夫国族身上剥离下来,打散成碎片,再凝聚到他铁托为核心的南斯拉夫主义上,而这个思想机制的主体不是一个闵租,而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铁托。所以,从本质上说,铁托建立的根本不是南斯拉夫主义,而是铁托主义——围绕在他一个人周围的向心力。这个机制的弊端就是铁托不可能永生。

一旦铁托离世,这个英雄中心的闵租猪衣就会土崩瓦解,因为在民众的潜意识里,“宙斯”创造了世界,而他告诉我们能够团结在一起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我们都听“宙斯”的话,而不是因为我们本身之间有什么必然的逻辑联结。而“宙斯”驾崩,这唯一的精神纽带断裂,诸神也就谁也不服气谁了。这些神就是铁托“赐封”的各个闵租猪衣。


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五):阿尔巴尼亚与科索沃(中)


上次我们对南斯拉夫与阿尔巴尼亚交恶以及南斯拉夫铁托自己强化闵租对立的背景做了分析,这一次我们将科索沃与阿尔巴尼亚问题带入这些背景中去深入研究其爆发的进程。

什么是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人,是伊利里亚人的后裔。公元前167年,阿尔巴尼亚被罗马占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此地又屡遭入侵。公元9世纪以后,分别受到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王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的统治。1190年建立独立的封建制公国,1385年土耳其军事入侵阿尔巴尼亚,1415年遭土耳其入侵,被土耳其统治近500年。

国家是确立一个闵租固有范畴的重要尺度。那么我们就关注一下阿尔巴尼亚十分短暂的公国时期。1100-1200年间这里仍然是拜占庭国家的疆域,所谓的独立公国只是一种附庸,在法理上其仍然属于拜占庭。而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崛起,相继扫荡拜占庭在巴尔干北部的势力,从此更没有什么阿尔巴尼亚国家了。所以说上溯历史对阿尔巴尼亚的领土声索根本没有益处,反而会压缩其疆域,而这也是为什么希腊一直希望和南斯拉夫瓜分阿尔巴尼亚的原因——“自古以来”的话术对霍查是十分不利的,他能做到的就是守好自己现有的一亩三分田,再有非分之想就会有灭顶之灾降临——不被希腊和塞尔维亚人巴不得找机会把你瓜分豆剖了,还想借土耳其时期的穆斯林化移民来侵占这两个邻国的土地,不仅是典型的找s,而且在法理上也说不过去——既然按文化和移民比例算,那土耳其是不是应该把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打包吃掉呢?霍查肯定不同意。没有阿尔巴尼亚国家,但有阿尔巴尼亚人。

阿尔巴尼亚人又是什么?

领土上自相矛盾,典型双标;伸手要援助时自视甚高,好吃懒做,张嘴嗷嗷。典型的无赖,贪小便宜,有人倚老卖老,阿尔巴尼亚是“倚穷卖穷”。这样的国家能活到今天都是奇迹——当然,它也没有一段像样的历史。印度虽然分裂,多次被异族统治,但至少创造了印度教文化和农业;阿尔巴尼亚给欧洲、给历史带来了什么?我想还是有的;教会了我们什么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和“不作不死”的真谛。占便宜的时候抢在第一个;做工的时候无所事事、躲在后面,给自己干活也偷懒;为了利益可以翻脸不认人,只要有更好的金主,哪怕上一秒你还喂它吃饭,下一秒它就可以用獠牙咬你手。三个字:贪、懒、狠。

这样的闵租,就像未开化的畜生。它树敌的原因除了自己贫乏的历史,最大的原因就是它自己的不讲任何国际道义所导致的。愚昧无知的“盲流”作风,以各种丑陋或各种缺陷作为自己受害者形象与占便宜理所应当的论据。不被恶心到也是一种美德。

说到这里你可能不相信,以为是笔者的主观偏见。那我们不妨看看这个民族在对待自己国内人时是什么仪态。



霍查自身在各种文本中被描述为热衷于“清洗”的国王,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他在世时阿尔巴尼亚共进行了十四次打“qingxi”——经他亲自清洗的战友比较著名的就有诸如佐治、巴卢库、谢胡。尽管谢胡被称作“自杀”,但实际上1981年12月18日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严厉的扫荡即在谢胡死后展开——国防部长被用麻袋装到卡车上,送到林兹村的一个山洞击毙;谢胡夫人被囚禁在监狱至1988年去世;为了防止两个儿子被处死,一直不肯接受诬陷的夫人屈打成招,同意认定丈夫是“南斯拉夫和美国间谍”的罪名。

阿尔巴尼亚的“国粹”是什么?

暴君固然可恶,而民众也没好到哪里去。霍查时期两个主要的社会政策——禁绝懿思闌教、禁绝kanun律法。所谓Kanun是指的一系列创建于中世纪的阿尔巴尼亚传统法律,几百年来每一代人都是口头传述,所以地方强权都根据需要在往里面添油加醋地制造有利于自己的条款。直到上个世纪初才有人把这些律令归总在书本里面,一共加起来有1200多条。其中最粗暴的一条便是:如果自己家庭男性亲人被杀,可以杀仇人家里一名男性或两名女性(因为女性只算半条ren ming)。所以说白了,kanun律法就是一种同态复仇法。



而且规定女性不能独立到屋子外面去,不能唱歌,喝酒,大声说话;女人的婚姻只能由父亲与家中其他男性来决定;结婚之后女方终生不能提出离婚;女方只能做两件事情:生孩子与抚养孩子;如果在家族世仇的厮杀中,一个女人被杀了,家族血仇记账簿上只能算半个人;一个处女的价格是12头牛等;女人不能继承和持有任何财产,除了身上的衣服,什么都不能有。如果想拥有与男性相同的權利,就要做“誓言处女”——也就意味着,发誓人必须当时是处女,而且在发誓完之后也将终身是处女。但以此代价的换来的便是拥有男人的权利,从此可以做男人做的所有事情。同时也将得到周围族人的尊重。虽然过着男人的日子,但也不能再找女人成立家庭,而且所有以前证明自己是女性的物品都要从此销毁掉,再成男性名字。而且,很多女子都是因为要负担其复仇任务才“被解放”为男性的。



总结起来,Kanun律法就是一种鼓励家族仇杀与歧视女性的类似于游牧部落的原始法条。而懿思闌教中二元对立的“懿思闌之家”与“战争之家”思想,更加剧了这种对抗的激烈程度。霍查虽然是大开杀戒的张献忠,但在制止Kanun律法和去宗教化上却有客观上的正面效果。在1991年后,当霍查恐怖体制轰然倒塌时,这些多少能遏制陋习的有益的强力也一并消失了。这些侵害阿尔巴尼亚人的“传统”又死灰复燃。据统计,最新一批“誓言处女”就是在1990年代后出现的。当然,家族仇杀也重新流行起来。2004年一年重大的刑事案件有四十起都与家族仇杀相关。要知道,阿国一共才300万人,而在霍查鼓励剩余的1946年前,阿尔巴尼亚一共只有100万人,每年如此规模的家族凶杀,足以见得这群人有多么凶残,而且这是经过了近五十年的例禁与教育的结果。可想而知,在没有经过这五十年刑事禁止的半个世纪前,阿尔巴尼亚的治安会有多混乱。



三字真言:扶不起的阿斗

不过想想,这样的文化,可能正是“以毒攻毒”吧——而且狠、懒、贪的闵租习气也使得他们之间存在许多冲突,而动机与处理方式也都粘连了这几种“国粹”的气质。很有意思的是,他们的闵租英雄斯坎德培也是一个王朝的叛徒,之所以被奉为英雄,大致的想法应该类似于越南的开国皇帝吴某人一样,虽然是南汉王朝的叛徒,却为了清白的名声,所以立一个锅罢了。这个英雄虽然实际上做着不是很光彩的勾当,却因为他多少给阿尔巴尼亚存在增加了一点合法性,所以被奉为英雄罢了。

懒——接受南斯拉夫援助三年、苏联援助十五年、zg援助二十年,这一点相信不需要再赘述。

狠——而且熟悉中世纪到16世纪的人应该听说过欧洲雇佣兵的几大盛产地,除了瑞士,阿尔巴尼亚也是著名的雇佣兵来源。今天欧洲各地的黑帮中也多雇用阿尔巴尼亚人做打手。

贪——1997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传销银行破产案,南方的社会党,即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90年代改组版,为了转移矛盾,打击执政的民主党,放开军火库,使得大量破产居民进入地拉那攻击国家机关,整个国家的军队解体,政府瘫痪,总统贝里沙逃到亚得里亚海上遥控指挥平乱。最后请来意大利等国的部队方告平定。



这个国家的混乱和那三个字的民族性不无关系。


南斯拉夫分裂详解(六):阿尔巴尼亚与科索沃(下)


科索沃与梅托西亚两省在阿尔巴尼亚远未独立的1912年之前一直都是塞尔维亚王国的领土,更不要提塞尔维亚的第一个都城就建立于此。所以在科索沃问题上跟塞尔维亚讲“自古以来”纯属打自己的脸——阿尔巴尼亚既没有过严格意义上像样的独立国家史,也就更谈不上对土地的声索权(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五):阿尔巴尼亚与科索沃(中))。阿尔巴尼亚闵租与生俱来的“贪、懒、狠”就使得他们能多占就多占,而且越亲近他就越放肆。对zg援助,谢胡秉持着“我们不跟你要,又跟谁要”的精神,每年都狮子大开口,比如三年灾害时竟然要几十万吨粮食——真不把自己当外人。跟这种人做兄弟,最大的倒霉之处就是哥俩越好他就越宰你,利用你的客气得寸进尺。

科索沃问题也是阿尔巴尼亚在宰南斯拉夫大哥时提出来的——有白龙尾岛那味了。当时南斯拉夫遭受着借粮维生的困难,可是阿尔巴尼亚才不管你遭多大罪,我该有的,甭管你死你活都得给我凑齐。南斯拉夫勒紧裤腰带,把从联合国借来的粮食分出好多给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还嫌不够,又让铁托援建钢厂、铁路,这时还腆着脸要科索沃和梅托西亚。

我们对霍查的脸皮厚度无法估量。或者说,不是不要脸,是他好像根本没有脸,也不懂得脸是什么东西。

为了援助,也为了防备南斯拉夫吞并他,他直接就跟铁托撕破脸,连一点情面都不顾,一点都不客气。忘恩负义也不是这么演的。至少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考虑,苏联再支持你,也不会如南斯拉夫这样几乎半包围的邻国对你安全意义更重大吧。何况后来苏联与南斯拉夫解冻,这已经使霍查另觅新主了——这回不仅是苏联不支持他了,而且有可能支持铁托吞并阿尔巴尼亚了。铁托本身就对阿尔巴尼亚1948年的背信弃义恼火,现在更大威胁了。在处理大国平衡问题上,霍查甚至没有朝鲜聪明——两头都不得罪,才是小国生存之道。结果每次自己傍的独木舟与自己的敌人有外交转变了,他就会因此而绝交,结果恶性循环,得罪的人越来越多,自己外交腾挪的空间就越小,能傍的大树就越少,而自己又是一个典型的需要交换圈的国家,没有外援活不下去,这就演绎了一个屎壳郎如何自断生路的精彩全过程。

科索沃的母国——南斯拉夫的闵租政策,我们前几次也都做了详细解释。(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一):背景问题、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二):铁托埋雷)科索沃与梅托西亚的自治省,与伏伊伏丁那是同样的、用以削弱塞尔维亚的政策。只是单单这种小伎俩并不会导致分裂,而人口流入也是。试想如果移民就能给一个国家“换种”、“灭族”,那法国、美国的精英都是蠢猪吗?(杞人忧天的“西方吸纳移民引发内战”论)放心,他如果连这种普通人都能想到的问题都考虑不周,那他早就被别人竞争下去了,做不到今天的位置的。他们之所以敢于放开,就是因为移民不仅对自己没害处,反而能增加自己盘剥的利益;而争吵这些问题的一般都是贫困白人,因为他们在社会中不占优势,如果再被移民抢饭碗,自己就活不下去了,所以才拼命排外。

而科索沃的情形大约也如此。事实上,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根本没有多排外,否则为什么在短短二十年内就使得阿尔巴尼亚人的人口上升到最多呢?阿尔巴尼亚人生性贪、懒、狠,这个问题之前我们用一整篇《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五):阿尔巴尼亚与科索沃(中)》讨论过。阿国内的贫穷想必不用在赘述了:援助除了必要的衣食外,钢筋水泥等等物资,全用来修纪念碑和碉堡;许许多多的优质钢材被拿来做电线杆,zg自己都舍不得用的化肥成堆成堆的叫风吹雨淋,最后变成无用的废料;从1945年到1990年竟然只修了两条铁路,其中还算上支线。贫穷是阿尔巴尼亚人移民的最大动力。

第二,生育力强。因为本身就有懿思闌教的影响,又加上霍查“人多力量大”的号召,以及阿尔巴尼亚人野蛮纵欲的需要,人口繁衍自然旺盛,到了邻国的科索沃,土地肥沃,铁托又实行小农自由经济、闵租自治,吃得好了,就象闯关东的第一批移民一样,人口预期供养量就上升了,更肆无忌惮的生。

这里的官僚也奉行闵租猪衣——夺權的幌子,来要求更大的自治权。关于这里的阿族人与阿尔巴尼亚的态度是很微妙的——一方面,阿尔巴尼亚想趁机分裂科索沃并入自己体内,壮大国力;另一方面,如果仅仅是科索沃独立,对于阿尔巴尼亚又是不太好的:经济上比阿尔巴尼亚好,又是一个新的阿尔巴尼亚人国家,老阿尔巴尼亚的人自然愿意去科索沃,而不是留在老阿尔巴尼亚,这样会流失更多的劳动力,而在将来的合并中必然丧失主动权。因此在这个问题上,阿尔巴尼亚的态度其实就是,要么不独立,要么就马上并入老阿尔巴尼亚,免得夜长梦多。

而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则是纯粹的想要鸠占鹊巢。如果铁托不过分的强调各个闵租的独立性,不给各个地方以独立的“边防军”,事态也不至于发展到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分裂分子在1990年之后的事态,科索沃同样如此。他们为什么敢于叛乱呢?第一,有自己的准军事力量,例如“边防军”;第二,拥有实际上经济、军事的独立权,并有“科索沃自治省”作掩护;第三,塞尔维亚军队要同时应付波黑、克罗地亚多个方向的大规模战事,难以全力打击科索沃的叛乱分子;第四,科索沃紧邻阿尔巴尼亚,必要时既可以从阿尔巴尼亚获得援助,或者在失败后撤往阿尔巴尼亚境内;第五,北约已经在波黑战场上对塞尔维亚空袭了,在科索沃也必然会支持他们。


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七):使德国成为大赢家的克罗地亚战争


在前六篇的分析中,笔者已经对南斯拉夫国内外新形势做了充分的分析。这一次我们对南斯拉夫内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克罗地亚战争作简要分析。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欧共体的崛起。

法德裂痕——欧共体团结时代出现变化

事实上,在美苏和解的大背景下,西欧作为“第三势力”浮出水面——特别是在前苏东地区的扩张。而美国为了彻底终结俄国在东欧的势力,也就对欧共体纵容与默许了——德国统一,这是德国在二战后地缘政治上的第一次显著回归;而这也预示着欧共体内部的关系的微妙变化——法德合作的前提是美苏给他们夹板气受;而英国的加入也是因为经济发展增速远远落后于大陆国家——奥地利、丹麦、挪威组成的经济联盟根本玩不起来,大个头的只有英国一个。

而现在等于东欧又要被大陆国家控制,英国坐立不安,于是加强了与美国的合作,来牵制法德,而法德两国之间又是对于东欧的瓜分有分歧的——法国想要继承“小协约国”的衣钵,而德国想尽量多的控制中东欧。所以法国事实上仍然希望有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作为盟国,牵制德国;而德国想把希特勒没有用武力实现的计划,用经济与低成本的方法实现。这在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独立问题上已经凸显出来了。英法苏德参与的欧安会明明已经发布了敦促南斯拉夫统一团结的讲话,结果德国自己不顾法国的态度,强行发表公告,推行加速分裂的“科尔宣言”。

德国借道奥地利向斯洛文尼亚与克罗地亚运输了大量军火,在卢布尔雅那与萨格勒布设下情报机关,协助两国叛乱,脱离南斯拉夫。1971年在平定“萨格勒布之春”分裂活动中可以独当一面的南斯拉夫人民军,现在却寸步难行,是边防军本身有多么厉害吗?显然不是。边防军与南斯拉夫人民军之间的差距就如同齐奥塞斯库的安全部队与罗马尼亚正规军之间的差距一样。难道是“乌斯塔莎精神”鼓舞了他们?纯属胡说八道。德国不仅运送了众多军火,提供了两国足以装备10万大军的装备,并将40多名军事顾问秘密派往各部队,甚至在战斗过程中,克,斯武装人员来不及熟练操作反坦克导弹等武器时,德国还派了雇佣兵协助。

这一幕与二战中希特勒所为惊人的相似——要知道,为了削弱可能的抵抗,德国在占领南斯拉夫王国全境后,除了割了一小部分给意大利吃,剩下的德国特意将克罗地亚分出,扶持“克罗地亚独立国”,如同日本在东北扶持的伪满洲国一样,与德国结盟,并效仿德国建立法西斯组织“乌斯塔莎”进行种族清洗,只不过,德国的精力主要放在犹太人身上,而克罗地亚人选了塞尔维亚人作为主要清洗对象。据统计,有二战期间建立了十多个集中营,保守估计也杀害了约九万三千人。这个傀儡政权理所当然的是德械,作为在南斯拉夫镇压反法西斯势力的走狗。

梦回“乌斯塔莎”——德国助力克罗地亚分裂

90年代初,南斯拉夫局势一动荡,德国就伺机而入。那些二战时法西斯的帮凶们(乌斯塔沙组织),也从奥地利回到了南斯拉夫。图季曼在多党制运动后,成了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统,德国给了他200亿马克援助(还有军火),以实现他的独立计划。图季曼年青时是一名历史老师,在70年代一直是分裂言论的代表人物,铁托时代他被判了三年徒刑,成了有名的“异见份子”。图季曼在德国情报机构的策动下,制定了三步走计划:1.夺取克罗地位最高权力(总统)2.向梵蒂冈救援,以宗教幌子清洗原政府机关中的非天主教官员3.克罗地亚独立后,去联合波黑穆斯林,使波黑合并入克罗地亚。
克罗地亚的回报是将亚得里亚海中的布里俄尼岛租给德国70年,并将万卡岛(铁托渡假地)提供给德国总理科尔一家专用。

而斯洛文尼亚的精锐27旅,是全副德式装备,还有德军顾问,并拥有最先进的防空导弹。库昌总统在推行独立前,是先与德国外长根舍进行秘密协商,德国设计,以南人民军空军飞机越过奥地利领空为由,指使奥地利陈兵边境,摆出随时应战的架势。

斯洛文尼亚新政府高层中,外长鲁佩尔是奥匈帝国王室后裔,国防部长扬沙,内务部长巴夫查尔都是奥地利的人马。这是赤裸裸的“大日耳曼主义”死灰复燃。历史就是有很多有趣的“巧合”——1914年开始的一战,正是德奥集团因为与塞尔维亚的冲突而爆发。而1991年,俄国崩溃,东欧真空,这正是一九一八年德国得以肆意妄为的东线状况;不同的是美国已经控制了德国与英法,现在他们做什么都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美国意志的左右。英法德拼命的瓜分与互相牵制对方在东欧的行动。英国鞭长莫及,所以希望美国介入;法国努力希望保全南斯拉夫来遏制德国;而德国则努力要瓜分撕开南斯拉夫。

为什么德国不想得到完整的南斯拉夫呢?

除了南斯拉夫与德国的恩怨史,更重要的是在“新欧洲”中的地位。在俄国以外的欧洲,未来必然是在法德欧共体中找:欧洲的联合重新洗牌——法德为核心,而不是英法组合;美国影响很大,出现了英美联合孤立法国的倾向;美国的绝对控制使得任何一组欧洲内的组合,都无法构成与美国联合的组合相等的效力。

在新欧洲中南斯拉夫从属于任何一个大国,都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美国希望建立威尔逊时期就已构想出来的“巴尔干联邦”;而法国觉得南斯拉夫唾手可得,借遏制奥地利-德国扩张重组小协约国,南斯拉夫为了防止奥地利-德国的“新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必定反对德国的介入,所以,一个团结的统一南斯拉夫是注定不会与德国友好甚至成为势力范围的。就像19世纪的俄国面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情况一样——如果与它结好,土耳其也必然会与英法结盟,就等于顺水推舟,把土耳其拱手让给英法,所以俄国才会不吃白不吃,连着打了十余次俄土战争,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多地撕掉更多的肉——同样的,德国知道结好南斯拉夫等于把南斯拉夫完整地输给法国,所以对德国最有利的方法就是肢解南斯拉夫。尽可能多地建立亲德的小国。而且这也与美国的利益相符合——如果不能被美国自己吃掉,就一定要打成碎片,不让任何一个西欧大国得到。所以美国会对德国的行为纵容与默许。


南斯拉夫分裂详解(八):波黑战争


波黑战争可谓法德较量的第一场合。为此密特朗还亲自飞临极度危险的萨拉热窝访问。可见法国在这个问题上是十分强硬的。而后来的屈服,则主要是因为美国,并不是德国的力量,毕竟法国虽然经济体量不如联邦德国,但是军事家底是德国比不了也惹不起的——核动力蒸汽弹射航母,海基、空基核力量,全产业链的自主军工体系,光在海军和核力量上就是德国望尘莫及的:德国没有航母,更不能有核武器。所以说真的玩命了,德国是比不了法国的。问题不在于法国能不能干掉德国,而在于法国有没有必要为了南斯拉夫与德国拼命。

取得南斯拉夫对于法国的利弊

如果夺取了南斯拉夫——保证了南斯拉夫的统一,势必能拥有南斯拉夫这样一个盟友,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惧怕德国兼并的中东欧国家也必然坚定地与法国站在一起,但如果法国恢复与俄国的同盟,一方面会使波兰等国不满,另一方面也等于抢了德国的食,美国也不乐意法国的独大,俄国也不乐见法国在南斯拉夫这个俄国传统势力范围上占有更重要作用。所以综合而言,如果法国一意孤行,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利益,却会为整个欧洲与俄国所不容,恢复到反法同盟的境地。尤其是美国,以及英国会借此像削弱德国一样削弱法国。所以法国不出头,只能忍。

本想制止分裂却火上浇油:法国将波黑问题提交联合国

但法国还是想对德国施压,以遏制德国南下。沙特、土耳其的动向则比较耐人寻味,极力鼓动穆斯林的自治,这个几百年前的老领主觉得这里也有利可图,准备以“聖战”的名义介入,甚至伊朗也试图插手波斯尼亚事务。一时间秃鹫成群,你咬一口,我撕一块,好不热闹。贪心的国家不管有没有关,能力够不够,都上去抢肉吃。波黑局势瞬间失控。法国遂将此事诉诸联合国,以此来尽可能减少外部势力的“既成事实”性抢占。这也就是为什么向联合国申诉的不是南联盟或者波黑自己,而是法国的缘故。

德国止步于此,而法国也赶走了一些外部势力。但是美国的介入,事实上仍然会加剧这种失控的蔓延。美国为了实现打碎在全消化的目标,开始决心使南斯拉夫的解体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进程。于是开始全力支持克罗地亚与穆斯林的穆克联邦将塞族赶出波黑的战争。

1992年四月到年底为第一阶段。4月27南联盟成立后,原南人民军从波黑撤兵,但80%的士兵是塞族人,他们留了下来,与塞族武装共同作战。5月19日,穆斯林武装实在打不过塞族,与克族正式结盟,这样,克罗地亚就出兵相助,建立了穆克联邦。7月4日,克族在战事出现转机时,突然成立“赫波克罗地亚共和国”,穆族就怒了,盟友出现了矛盾。到年底,三方格局已定,塞族占了70%地盘,克族20%,穆族10%。交火暂停。

铁托时期将信仰懿思闌教的南斯拉夫人划出一个单独的闵租,即所谓“波斯尼亚族”,又俗称穆斯林族。这也是奉行弱化塞族势力的铁托闵租政策的一个体现。他把一部分塞族地区划入波黑,从而使得塞尔维亚的势力不过于庞大,波黑就形成了一个三组混居的格局。

由于类似科索沃的优渥条件,波黑的穆族人的比例由60年代的26%上升到44%,而塞族比例由43%下降到31%,克族也由22%下降到18%。其实如果铁托不搞“社会自治”改革,根本不会有地方经济官僚的權力沉淀,也就不会有借闵租问题来彻底duo quan 的动机了(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二):铁托埋雷)。有资源的人不闹事,没有资源的人再嚣张也成不了气候,闵租比例也不可能颠覆既有的社会稳定机制。但此时再说这些为时已晚。问题在铁托时期已经埋下。

1993年1月到1994年底为第二阶段。美国对格局很不满意,穆斯林就这么点地盘,塞族又是美国的眼中钉。三方坐下谈判后,联合国派出了美国前国务卿万斯和英国前外长欧文,抛出了“万欧协议”,压缩塞族地盘和武装,美国明知卡拉季奇不会答应,以这种方式显示了对穆族的支持,这下,穆族又有精神了。到了5月,经过一阵停火后,穆族却和克族干上了,两个盟友撕破脸,战火重起。穆族觉得克族没出多大力,就捞走了20%地盘,忍不了,而且有美国撑腰,先挑个软的打。塞族也决定参战。德国赶紧出面,7月份抛出了“欧文-斯托尔藤贝格”计划,想把混战停下来,特别是克穆两族不能再打了,这要坏事。

哈夫塔尔利比亚战争的彩排——手法如出一辙的美国波黑棋局

德国本想以克罗地亚为跳板,以穆族为支点,将波黑并入克罗地亚。(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七):使德国成为大赢家的克罗地亚战争)因为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都是德国扶植的小国,他们听命于德国,如果克罗地亚控制波黑,就等于德国控制波黑;所以德国热衷于支持克罗地亚“合并”波黑。理由当然是闵租构成了。虽然克族比例下降,但是波斯尼亚族(穆族)人多呀,穆克联邦就是一个好衣裳。但是显然穆族对克族只是利用,根本不可能加入克罗地亚。而这一支力量的支持者就有沙特等阿拉伯国家,他们与欧洲都是美国的走狗,美国故意把这样两支力量整合在一起,这在多个局部战争战场上被美国屡试不爽。一个是美国石油美元的出货供应商,一个是西亚石油的衣食父母,两者本身就互相牵制,而在这种“争宠”的格局下,美国上下其手,最后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利比亚战争后,美国调动欧盟、俄国、沙特、土耳其参与争斗,结果他趁乱给以色列与希腊牵线搭桥,最终架空土耳其、沙特、欧盟进入利比亚独占石油的希望,而由以色列领衔,将利比亚的海上油气卖给欧盟,这样一石三鸟——首先使得土耳其不能介入石油优先地位,其次给沙特一个更临近石油买家欧盟的出货商,使得沙特不得不在石油问题上与以色列合作,从而进一步受控于美国;第三打断欧盟自给石油的美梦,使得三者均更听命于美国。

同样的,波黑问题上,美国吊足各国胃口,首先接受法国请求出山,法国自然屈服于美国意志;其次鼓励故意用塞族不可能接受的条件促进波黑内战,来吸引德国对克族战争投资;而想借此插一脚的中东石油集团也坐不住了,他们看美国大哥放松了口风,也要投资,夺取一块在巴尔干的势力,于是也投资穆族;这样就借德国与沙特的贪欲来干掉塞族势力;之后在克罗地亚合并波黑问题上再次冲突,德国与沙特的代理人——克族与穆族交火,这时美国再出面调停,就通过仲裁不费吹灰之力获得波黑的主导权。虽然剧本在塞族那里出了一点变化,但大体结构还是符合美国设想的。

穆克联邦太烂,战斗力不足,所以害的美国还得派出北约空袭塞族,沙特把费萨尔国王国际奖颁给了波黑穆族总统,钱就不用说了,单单武器就价值三亿美元,就这样还打不过塞族。除了各伊斯兰国家的圣战志愿者外,德国还帮他们在国内招募“圣战者”,杀死一个塞尔维亚男人可领2万马克奖金,一名小孩1万奖金。所以虽然剧本里出现了本不该出现的塞族共和国。但是美国授意下组织的西方专员制还是起到了“总督”的作用,即帮助传达北约的旨意 ,也就是美国的旨意。

穆族为什么还要打,因为在伊斯兰国家眼中,这是一场“圣战”,沙特给钱给炮、颁奖,号召全球穆斯林支持波黑穆族,甚至还有志愿军赶来助阵,怎能不打,又打不过塞族,只好挑克族打。1994年4月,美国终于把他俩搞定,不再狗咬狗了,团结一致对付塞族,这就是“穆克联邦加邦联”计划,也只有美国人能想出这招。这时,美国已经正式走到台前,以前说的话全部吃了回去。德国退到二线,因为它的基本目标已经达到(斯,克独立并得到大国承认),波黑德国也想要,但美国出来后,德国退开是明智的。7月,美俄英法德向塞族发出了最后通牒,要他们放下武器,实现和平。塞族不上这个当,以全民公决方式拒绝了五大国要求。于是,北约亲自上阵,轰炸塞族地区(宣传口径:塞族反和平)卡拉季奇这时与米也出现了矛盾,米从政治角度考虑,希望波
黑塞族不要再打,静观其变。卡拉季奇不听,结果米断了对他们的支持。所以后来卡拉季奇被押上海牙国际法庭时,罪名都是在波黑战争中找。
美国玩得一手好太极,球打来打去,最后穆族、克族、塞族谁也吃不掉谁,德国、沙特、南联盟谁也取得不了优势。而占据欧洲事务优势的又是德国;为穆斯林提供源源不断资源的又是财大气粗的沙特,最弱小的后台就是塞族的南联盟。这样,南联盟就更有求于美国来平抑德、沙的优势,而德国、沙特又是美国的走狗,这样三方就都听命于美国。美国轻而易举地控制了波黑的仲裁权。

波黑战争最后的赢家就是美国。

同样是战争方,在西方媒体口中克族,穆族却成了可怜人。第三阶段是1995年初到年底。在失去米支持后,波黑塞族与克罗地亚境塞族结成同盟,而穆克联邦与克罗地亚军方正式结盟。这时,穆斯林武装有了政府军名义,塞族成了叛乱武装。3月,穆族向塞族发动进攻,而克罗地亚军方也向境内塞族发动进攻。战火重燃,塞族处于下风,米再次对波黑塞族进行了支援,挽回被动局面,最终局面打成了,塞族占地51%,穆克联邦占49%,最大赢家成了穆斯林。1995年11月21日,波黑,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三国领导人在美国一手主持下,于俄亥俄州代顿草签了和平协议,这就是有名的《代顿协议》。12月14日,米洛舍维奇(塞),伊泽特贝戈维奇(穆),图季曼(克)在巴黎正式签署协议,波黑战争结束。



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九):科索沃战争动机


波黑战争标志美国试图一统巴尔干局面

在德国获利于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南斯拉夫分裂详解(七):使德国成为大赢家的克罗地亚战争),法国被迫接受美国介入的情况下,美国纵横捭阖,将南联盟、德国、沙特全都收入麾下,听命于“天下共主”美国的指挥。等于美国已经坐收渔翁之利了。而小规模的反弹也被镇压下去——希望留在南斯拉夫的穆斯林建立的“西波斯尼亚共和国”、要求模仿克罗地亚独立公投也公投的“克拉伊纳共和国”,均在克罗地亚与穆克联邦绞杀下被消灭——这正是德美的意图,使南斯拉夫解体成为不可逆进程。波黑战争的最大意义在于美国开始成为南斯拉夫问题的主宰,德国等势力开始整合到美国的统一行动中。

美国对于科索沃的态度其实是很暧昧的。因为正如笔者在上一节(南斯拉夫分裂详解(八):波黑战争)中讲到的,美国在一种情况以外都坚决地支持分裂南斯拉夫——除了美国自己吃掉南斯拉夫。从一战开始,美国就热衷于建立一个由他自己领导的“巴尔干联邦”,这个联邦自然是包括巴尔干大国南斯拉夫的。美国认为,自己已经用《代顿协议》给足了塞尔维亚面子,阻止了克罗地亚整个地吞并波黑,南联盟应该对美国感恩戴德,美国肯定能取得南联盟作为自己的盟友来控制势力范围。

因此当科索沃一开始出问题时,美国是不希望再分裂的——毕竟华盛顿自以为塞尔维亚肯定会与美国结好来挽回局面,依靠美国进而合并波黑的。但是美国没想到塞尔维亚“不识相”,竟然不同意美国给的台阶下——那份近乎使科索沃独立、并使北约军队进驻其中的协议。美国只考虑交易了,忘了南斯拉夫不是做生意的,是一个国家。国家是要面子的,是有民族自尊心的,这样做无异于汪精卫;更何况任何国家在国际法层面上都有权利同意或者拒绝外来驻军。而且,当你生杀予夺完全被别人控制时,他的话就像P,上一秒说好的东西,下一秒骗完你就可以不认账,而你却没有任何办法反制这个恶霸。

因此,在这种不可接受的条件下,塞尔维亚只能拒绝美国,进行一场从开始就知道必输的惨烈战争。美国以一种胯下之辱的方法测试塞尔维亚会不会听美国的话——然后为了得到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的支持,并要挟塞尔维亚,就可以推翻之前的承诺,让科索沃独立。这样的计划最终只能以肢解塞尔维亚收场。

而且,这样也可以牵制住阿尔巴尼亚。因为阿尔巴尼亚本国经济太烂,科索沃独立,等于有两个阿尔巴尼亚人国家,这就对老阿尔巴尼亚国家的正统性产生威胁,为了防止科索沃占据主导权,阿尔巴尼亚也必然巴结美国,争取美国对他们的认可。这个国家也需要因为随时可能合并科索沃,与塞尔维亚产生冲突的威胁而需要与科索沃联合防御塞尔维亚的进攻。所以,美国就等于通过肢解南联盟,获得了两个盟友,还削弱了南斯拉夫;而如果帮助塞尔维亚保持领土完整,这等于只有一个盟友,两个敌人,而且对于波黑的穆克联邦也不好交代,所以美国必定支持科索沃分裂势力。


转自知乎:一九三五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5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08-04 0
已审核。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