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总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为了使不同民族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往来,这才把普通话定为了国语。
事实上,中国在一开始并非只有五十六个民族,而是有四百多个。那么,为什么最终在划分民族的时候,会变成五十六个呢?
关于民族的来源,严格来讲是在近代才开始产生的。以前虽然也有民族的说法,不过在古代并没有那么详细。经过民族的发展等原因,相同民族之间不断分裂,形成新的语言、风俗、习惯等等。
这就导致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统计的时候总共产生了四百多个民族,其中光是云南一个省份就上报了二百六十多个。
按照古人的划分方式,人们最初在划分群族的时候,是按照生活的地域来划分的。早在唐朝时期,朝廷对民族就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不过当时的范围非常广泛。
在唐朝顺利拿下突厥的统治权以后,开始接收突厥的领土。因为唐朝皇帝对突厥的地理和人文都不太熟悉,为了更好的统治这个国家,唐朝皇帝给了突厥原来的统治者非常优厚的待遇。
唐太宗时期,唐朝领土不断的扩张,之后提出了民族观念。在唐太宗看来,突厥的人文地理和江南世族的人文地理,与中原都不一样。按照惯例,突厥属于胡人,江南世族人是则属于越人。
不过,唐太宗所说的“越人”,不是说江南世族是百越人的后裔,而是说他们所居住的地点是“越地”,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