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手机日历上“国庆假期最后一天”的标注,指尖无意识划过屏幕,窗外的夕阳正慢慢沉进楼宇缝隙——明明前几天还在为“终于能歇口气”而雀跃,怎么转眼就到了要和假期告别的时候?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揪着,是不舍,是焦虑,还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沮丧,像没抓牢的沙子,眼睁睁看着它从指缝里漏走。
总觉得时间是个偏心的匠人,给工作日和假期装了两套完全不同的齿轮。工作日里,我总盯着电脑右下角的时间,分针走得比蜗牛还慢,数着“再熬一小时就下班”“再撑两天就周末”,连喝水的间隙都觉得是偷来的喘息;可到了假期,齿轮像被按了加速键,24 小时好像被压缩成了 12 小时——早上赖床时想着“再眯十分钟”,一睁眼已经临近正午;计划下午出门逛街购物,转头被家务绊住脚,再抬头天就黑了。明明都是同样的一天,怎么到了该珍惜的时候,就跑得这么快?
其实这个假期,没有闲着,反而像在“补债”。为了不耽误工作日请假,我把口腔科、皮肤科的号都约在了同一天:提前好几天就预约靠前的号码,还得计算两个科室之间最佳的时间间隔,早上把点就到医院报道,报道机前挤着和我一样赶时间的人,手里攥着早就列好的问诊清单;等叫号的间隙刷着微信有没有未读消息,生怕漏了紧急事;好不容易看完一个科,又赶去另外一个科,一上午下来,腿都酸得打颤。剩下的日子,大多用来补觉——工作日里熬的夜、加的班,像攒了一堆没还的瞌睡债,一沾枕头就能睡上大半天,醒来时看着窗外的天光,总觉得“又浪费了半天”,可身体的疲惫又实实在在在消散。
到了假期最后两天,开始变得“贪心”。晚上舍不得早点睡,捧着手机刷到凌晨,好像只要熬着,这一天就不会结束;翻着通讯录里好久没联系的朋友,手指在对话框上悬了又悬 ——想约着喝杯咖啡,聊聊这大半年没见的日子,可又怕对方也忙着补觉、陪家人,或是像我一样,被零碎的事占满了时间;本来计划好的短途游,也因为看病和值班彻底泡汤,只能看着朋友圈里“人挤人”的景区照片,一边羡慕一边叹气:怎么想做的事这么多,能挤出来的时间却这么少?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生活时常让位于生存。加班侵占的不只是时间,更是对生活的热情;通勤消耗的不只是精力,更是对美好的感知。那些被工作挤压到变形的日常,让我们不得不将全部的生活期待,寄托在一年中屈指可数的假日里。这种无力感,是时代在我们身上刻下的印记。
但或许,在认清这份无奈之后,我们仍能在缝隙中寻得些许慰藉。在医院排队时读完的几页小说,在补觉后喝到的那杯热茶,在值班间隙望见的晚霞,甚至只是无所事事的片刻放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都是我们对生活最温柔的抵抗。
假期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完成多少计划,而在于让我们重新确认:即便被生活裹挟前行,我们依然保有感知美好的能力。那些被延后的约会,未读完的书,没来得及去的地方,都在提醒着我们:生活不该只是生存的附属品。
站在假期的尾巴上,让我们给自己一个温柔的拥抱。不必苛责虚度时光的自己,因为休息本就是假期的题中之义。与其感伤时光易逝,不如感谢这些日子给我们的喘息:它们让我们记得,在员工、同事这些身份之外,我们首先是自己。
新的工作日即将开始,带着假期积蓄的片刻宁静,让我们继续前行。虽然改变现实的勇气并非人人可有,但至少,我们还能在忙碌间隙,为自己留一扇眺望风景的窗。在下一个假期来临之前,愿我们都能在寻常日子里,打捞起属于自己的微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