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众多朝代中,唐朝一开场就很顺利。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治国能手,为唐朝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唐朝还是一个崇尚武术的朝代,虽不是人人都习武,但是军事力量却非常强大。
李世民之后,下一任李治又一次扩大了唐朝的版图,随后武则天、李隆基等人让唐朝保持了
盛世的辉煌。然而到了唐玄宗后期,李隆基沉迷于美色,让杨国忠等奸臣治理国家,唐朝开始走下坡路。
节度使出身的安禄山不断壮大自身的势力,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领兵造反,攻入长安。
唐明皇李隆基携带杨贵妃匆忙逃命,太子李亨和诸位皇子也四散逃亡。
但是到了马嵬坡,大家才明白原来唐朝灭亡的原因是皇帝沉迷女色,所以杨国忠被众人要求处死,杨贵妃也被上吊赐死。
一、中原狼烟四起,叛军究竟有多么强大?
李隆基经历了这次的重创,退位成为太上皇,太子李亨登基为唐肃宗。唐肃宗虽然做了皇帝,但是唐朝已经破败不堪,两京被叛军占领,皇帝都进不了京城。
新皇李亨想恢复大唐的荣耀重回长安,便开始收兵养马,这些军队既包括唐朝百姓,也包括其他隶属于唐朝的部落和国家,如回和、阿富汗军队、于阗等。唐肃宗很快就集结了二十万大军。
公元七五七年,叛军一一攻占了洛阳和长安,将前任皇帝李隆基等人赶往天府之国蜀地。好在唐军将叛军分别封锁在南阳和睢阳,使叛军难以深入荆襄、淮河地带。
朔方军的郭子仪直接打入河北的州县,当时河北很多地方并没有真正投降于叛军,纷纷重新回归朝廷。虽然叛军占领了两个京城,但李唐当了一百四十多年的皇帝,百姓的心还是转向了朝廷。
虽然都城的失守让唐朝大大丢了脸面,但是百姓的民心还是更倾向于李家,毕竟当了一百四十多年的皇帝,李家在中原还是很有说话的分量。叛军虽然占据了两京,但长安洛阳人口众多,需要大量的物资补给。
这一年,河东河北、关中和江淮四处狼烟四起,叛军长时间作战,已经到了力竭的地步。李泌提出了在叛军疲惫不堪的情况下,直接骚扰叛军后方。
李泌认为不应该急于收复两京,因为百姓都向着朝廷,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继续在关中牵制大量叛军。叛军的根据地只有河北地区,然而河北多地不断发生骚乱,让安禄山头疼不已。
郭、李两军分别是实力强大的河东军、朔方军,他们和安史军的实力差不多。再加上叛军只想掠夺财物,并无夺取天下的想法。肃宗思考了很久,决定先收复京城再说。
二、新皇李亨为何执意收复两京?
肃宗不是傻子,他当然知道直奔叛军后方的好处。眼下叛军在战线上不停奔波,却不得民心,妄想以一省之力抗衡全国。只要官兵们持续施压两年,大概率就可以一举歼灭叛军。
朝廷可以久等,但留给唐肃宗的时间不多了。李亨的上位过程一波三折,他是皇上的第三个儿子,皇位这个宝座原本也不属于他,但是后宫里的武惠妃为了让自己儿子成功当上太子,用阴招算计了原本的第一位太子,唐玄宗一时糊涂就处死了自己三个儿子。
李亨当上太子后,宰相不停地挑衅于他,背后肯定得到了玄宗的指示,就是为了约束太子的权力。李亨的太子之路很不平稳,当朝宰相还逼得他和太子妃离了婚。李亨亲近的好友王忠嗣也抑郁而亡,皇蒲唯明被处死。
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开了一个好头,李唐开国这一百多年,只要是皇储,就不得善终。难怪李亨做太子时头发都愁白了,一直处于这种紧张的政治氛围里,李亨为人处世十分小心,生怕留下什么把柄,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他终于等来了一个时机,李亨在兵变后带着一队人马擅自脱离李隆基,没有经过父亲李隆基的同意直接登基称帝。
三、为在香积寺之战中取得胜利,李亨做了哪些准备?
玄宗虽然被迫退休了,但也认同表面上的事实。可他又怎么可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力。很快就让十几个儿子打着领兵捉逆贼的幌子分派到各地,实际上就是为了削弱唐肃宗李亨的权力,姜还是老的辣,唐玄宗做了皇帝那么多年,怎么可能轻易舍弃自己手中的权力。
李隆基在当时依旧有影响力,李亨的大批兄弟们也对皇位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只要收复两京,那么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就会大大增加。
唐肃宗此时已经不相信边疆地方的节度使了,如果让朔方军长时间在外和叛军作战,那么他们很有可能拥军自重,成为下一个安禄山。他不愿意再有第二个安史之乱。公元七五七年,肃宗觉得时机成熟了,可以夺回江山了。
此时的安史起义军只有十万人左右,所以唐军在人数上要优于起义军。随着安禄山被自己亲儿子手刃,唐肃宗知道自己的时机来了。
可即便如此,唐肃宗还是不敢轻易冒险,因为这次如果朝廷失败了,唐朝就真的穷途末路了,李家的江山也会易主。
李亨在忧心忡忡之下,开始思考地缘优势。香积寺地势复杂,即使叛军有再多的骑兵也无法部署。公元七五七年,广平王率领二十万大军与安庆绪叛军作战。
战争正式拉响,双方选择了香积寺作为战地。唐军沿渭河南岸行进至长安西南的香积寺。唐军在路上走得很小心,叛军在路上也不断的侦察骚扰。
数十万唐兵来到香积寺,队伍绵延三十里。香积寺一带地势南高北低,叛军进攻时,必须从背后进攻。
李嗣业率领的安西军在西域对抗重骑兵进攻的经验颇为丰富,因此他们负责冲锋在前阵,排在阵尾的是镇流部队陌刀兵,中间是郭子仪率领的朔方军,另外四千名回纥骑兵直抵唐军右翼。
十万叛军在长安西南列阵迎战唐军,他们之前已经在潼关和长安西郊击败过唐军,因此叛军士气极高,准备在一战中歼灭正式军队的主力。
双方的核心力量都是在边境征战多年的经验丰富的边防军人,持有相同的标准盔甲和武器,练习相同的阵型并遵循相同的作战风格。
四、一个小时损失两万士兵,古代战争史死亡人数最多一天
叛军首领李归仁率领数万精锐骑兵,率先攻击李嗣业的安西北庭步兵。安西北庭军作为主力军,长期在西域作战,对付骑兵十分有一套。他们沿袭北朝士兵的经典战法,盾牌和长熗在前线形成防线,后方备有大批弓箭手。
叛军一波波向唐军的中军进攻。最终他们成功击溃了唐军的盾兵。就在这危急时刻,大将军李嗣业挺身而出。他举起双手喝道,今天若不能不能全力出战,全军就会土崩瓦解。 随即赤膊上阵,手执长刀冲向叛军。
正面战事还在继续,在装备精良的重骑兵的带领下,战场似乎并没有一边倒,而是进入了战斗最为紧张的阶段。
双方的久经沙场的兵力,都在以每小时一万的速度快速灭亡着。总的来说,唐军已经出现了反扑之势,将叛军步兵逼得节节败退。
从正午开始,双方的战斗已经变成了一场残酷的战斗。当天黄昏,叛军终于忍无可忍,他们四散逃亡,纷纷逃入城内。唐军并没有使出浑身解数去追击。中军将士激战了一天,早已用尽了力气。
大批大批的士兵在战场上倒下,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在短短四个小时的时间里,这场战争葬送了无数生灵。因为打完之后,战场上就倒下了六万人,这场战争的损失在古代战争史上绝对空前绝后的。
经过统计得知,唐军斩杀叛军六万人,俘虏两万人,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算上唐军的牺牲者,一日之内,死亡人数可超过十万。
也许那一天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阵亡将士最多的一天。其中战死的唐兵和叛军,大多是在西域和东北地区身经百战的老兵。今天过后,唐军不可能再聚拢这么多精锐士兵了。那个可以开阔万里的英雄时代,就这样永远地不复存在了。
次日,太子李豫率领数名官兵进城,城中百姓得知官兵进城,纷纷上街迎接。入城的太子李煜感慨万千,一年前,他和祖父玄宗偷偷出城,把所有人都留在了城里。一年多来,叛军在城内搜刮金钱,杀死了许多未能逃脱的皇室成员。
回纥要求唐军履行劫掠的诺言,要掠夺城内百姓的财富,李豫认为此时长安刚刚被收复,如果随意掠夺百姓的钱财,洛阳百姓一定会倒戈叛军,帮助他们守城。
李豫认为等洛阳彻底收复之后,再进行掠夺比较好,回纥军也认同这个举措。唐军在关中的军事行动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我们知道,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而这只是战争的第三年。
尽管唐朝没有亡国,但是经过这场耗费巨大的惨烈战争,人口、财力、经济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至于之后岁月里都无法恢复往日的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