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乡试有多难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3 回复:0

[人文通史] 清朝乡试有多难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kurlinda

ZxID:14081361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者。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2:20 0
清朝乡试有多难?

每逢子、午、卯、酉年的八月,三年一度的乡试俗称“秋试”“秋闱”,这一年称为“大比之年”,成千上万的秀才从四面八方聚集省城,为自己的命运作奋力一搏。明清时期,有专设的“科场之款”,就也就是官方报销赶考路费。对于穷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对于秀才来说,贡院是梦想起飞的地方,苦读三年不就为来此处吗?但是,关上九天六夜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往往出来蓬头垢面、形销骨立,真可谓“三场辛苦磨成鬼”。

最早的贡院是木制的,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后来改为砖石结构。贡院四周是两堵遍布荆棘的围墙,四面都有瞭望楼。1850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福州看到福建贡院后,发出由衷的赞叹:“俯瞰全城,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建筑,但目光所及之处,倒是有一座建筑反映了中国文明中最好的一面,这就是举行科举考试的贡院。”(《花甲记忆: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

乡试的考法,清初第一场考四书三题,这是必答题,五经每经各四题,这是选做题,考生可以任选一经作答,共要写七篇八股文,这是考查应试者对经典的理解水平与写作能力。第二场考《孝经》论一篇,诏、表、诰各一篇,判词五条,这是考查政务水平与公文写作能力。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论五道,这是考查对历史的掌握水平与应用于时务的能力。

考生的命运主要决定于第一场,这一场发挥好了被取中的概率很大。到了放榜这一天,基本上是全城轰动、万人空巷,黎明时分主考官要亲自捧着榜文乘上八抬大轿,前有鼓乐和依仗开道、后有兵丁护送着,将榜文张贴在衙门前面供人瞻仰。

中举是一件需要大庆特庆的事情,很多人从此彻底改变了命运。首先就是巨大的荣誉,得到省财政的专项拨款,还会在提名录中刊印个人信息,这是儒家“立名”的荣耀。其次是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然后就是远大的前程

天才少年梁启超,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高中广东乡试第八名举人。他的发妻便是当年乡试主考官的妹妹。“书中自有颜如玉”,此言不虚!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