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是如何从傀儡成为皇帝的?只用七个人,一个晚上创造奇迹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7 回复:0

[人文通史] 汉文帝是如何从傀儡成为皇帝的?只用七个人,一个晚上创造奇迹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沐君芊

ZxID:20542791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08-03 0


导语:汉文帝被誉为“万帝之师”,在历史上有很高的评价,以至于后世的许多帝王都争相效仿。不过最让我好奇的就是同样是藩王进京,为什么汉文帝可以掌握权力,而海昏侯刘贺却被霍光废黜。

海昏侯刘贺面对的是汉武帝留下的顾命大臣霍光,虽然霍光很有权势,但是和汉初的那些功臣相比还是差许多,陈平、周勃这些人都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旧臣,能力、威望、权柄都要遥遥领先霍光。

在同样的情况(藩王进京)下,后世的许多藩王都需要经过一番折腾才能坐稳皇位,比如在大礼议之争中取胜的嘉靖;或者是带兵靖难的朱棣。不经过一番斗争就登上皇位的往往都会沦为傀儡,距离最近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海昏侯刘贺。

万帝之师汉文帝就没有像他们这样折腾,他即位、掌权的过程都比较平和,就仿佛轻而易举的掌握了权力,拿捏了周勃。至于他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汉文帝带领从龙六臣进京

吕雉病逝后,刘氏皇族联合功臣势力向外戚吕氏发难,齐王刘襄带头攻杀吕氏,功臣势力的核心人物陈平、周勃随机相应刘氏皇族,展开了一场流血斗争。斗争的过程就不赘述了,总之结果就是刘氏皇族和功臣势力大获全胜,外戚吕氏落得个“无少长皆斩之”的下场。

在吕氏失去政治势力后,刘氏皇族和功臣势力以后少帝不是刘盈亲生的为由,废黜了后少帝,决定在皇族中另择贤能。这个理由听上去就有点扯,不过皇族和功臣并不在乎后少帝是不是刘盈亲生的,他们的目的就是清算吕氏的残留政治影响力(后少帝少吕雉立的)。

另择贤能这一点就有意思了,怎么叫贤?按照功绩排名还是按照领土大小?还是按照名字的首字母排序。刘氏皇族在这一块是犯难的,毕竟皇族有好几个竞争人,如果选不好就会引起藩王们的内斗,所以干脆把这难题甩给了功臣们,由他们推举,反正最后姓刘就行。

陈平和周勃一合计,选代王最合适,至于为什么选代王,真的因为刘恒很贤明?不是的,陈平和周勃选代王的核心因素是:代王母族势力弱小(薄姬是俘虏出身,后被吕后撵到代地),代王妻族更弱(代王后和四个孩子直接死了,理论上来说代王都没有妻族,小妾窦漪房则是宫女出身),代王本身也弱(代地经过匈奴的摧残,实力弱小,与齐地、淮南这些地方相比就是路边一条)。

可以说,陈平和周勃想的就是拥立一个傀儡,然后利用这个傀儡和刘氏皇族打对垒,为自己争夺权力。这一点代王阵营也预料到了,刘恒在收到消息后,他的核心心腹张武就说: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原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什么意思?张武一眼就看穿了功臣们心里的小算盘,这群老奸巨猾的老滑头,畏惧刘邦、吕雉的威慑(白马之盟),不敢自立为帝,但是指定没憋好屁,我们干脆就装病不去,看他们能玩什么花样。

张武提出看法后,宋昌也提出了看法(原文见《史记·孝文本纪》):高帝刘邦封王子弟,相互制衡,使他们无法反抗朝廷,同时又拱卫着刘氏皇族。功臣他们就算想造反也要掂量掂量,要知道齐王、吴王、楚王、淮南王他们都在盯着。现如今刘邦的儿子里面就淮南王和代王有戏,我们只要猥琐发育,未尝没有胜算。

汉文帝就是听了这番话才决定进京,而此次进京汉文帝只带了六个人(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诣长安)。就是这六个人成了汉文帝坐稳皇位的核心功臣,他们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创造了一个奇迹。
代王府密谋

刘恒一行人到达长安渭桥时,太尉周勃带领群臣接驾,并且想要向刘恒秘密汇报一些事。宋昌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只说:公事就当着大家面说,至于私事,王者无私事。很多人过度解读这段话,认为宋昌给周勃一个下马威之类的,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后面的代王府密谋。

代王在到达长安的代王府后,一些核心人物就到场了,比如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

刘郢、刘章、刘兴居这三个人代表的就是刘氏皇族;陈平、周勃、陈武、张苍代表的就是高祖留下的重臣;宋昌、张武这些心腹代表的就是汉文帝。他们这三波人可以说是当时最有权势、地位的一波人,他们在代王府展开了一场分赃密谋,分的什么脏?分的就是权力!

史书没有具体讲解是如何谈判的,只是笼统的记载了:刘氏皇族、功臣势力推举代王继承皇位,代王以各种理由拒绝,之后来了一出“三辞三让”的西马,最后由丞相陈平定调: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虽天下诸侯万民以为宜。臣等为宗庙社稷计,不敢忽。原大王幸听臣等。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拜上。

历史最常见的就是以果推因,我们虽然不知道他们的谈判内容,但是我们可以从谈判结果来倒推谈判内容。这场谈判的结果就是:代王当晚入主未央宫,拜宋昌为卫将军(掌握长安的南北军,简单来讲就是禁军统领,地位仅次三公),张武为郎中令(九卿之一,掌握宫廷侍卫,负责群臣奏事)。

只用了一个晚上,汉文帝就掌握的宫廷侍卫、长安禁军。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要知道古代军权变更都是涉及很深的博弈,汉文帝不费一兵一卒就掌权,那真是太轻松了。至于为什么这么轻松掌权,那肯定是在代王府谈好的。

在代王府的时候,汉文帝“三辞三让”,坚持不肯继位,还声称应该让淮南王刘长(刘邦的小儿子)、齐王刘襄(刘邦的长孙,刘肥的儿子)他们继位。

开什么玩笑,淮南王和齐王都是很有实力的,要是他们上位了,能容得下功臣们?一个萝卜一个坑,朝廷上的职位都是有数的,刘氏皇族多占一个,功臣们就要退位一个,这怎么能允许呢。
对于功臣们来说,新君继位就意味着“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必定是要卷铺盖走人的,除非新君还需要他们。那么问题来了,在什么情况下新君需要旧臣?在皇权衰弱,诸侯王势大的时候,皇帝为了局势的稳定必将拉拢旧臣来制衡诸侯王,所以功臣们是一定要推代王上位的。

代王提出让齐王、淮南王继位的时候,刘氏皇族是同意的,为什么呢?因为齐王刘襄是刘章、刘兴居的大哥,他们当然支持自己的好大哥上位。代王同意、刘氏皇族同意,那功臣反对也没用了,所以功臣必须要拉拢代王,阻止刘襄上位。

尽管我们无从得知内容,但是大致不会差的。功臣力保汉文帝掌权,而汉文帝在掌权后也开始回馈功臣们:太尉周勃封万户、赐金五千斤,升右丞相;陈平封三千户,金二千金;刘章、刘兴居各两千户,金千斤。

结论:七个人,只用了一个晚上就掌握了兵权,汉文帝这一手看似简单,实则还是有大智慧的。首先汉文帝能抗拒诱惑,在面临权力时十分警惕,有多少人在利益面前被冲昏头脑,犯下利令智昏的蠢事,但是汉文帝却没有。外加上汉文帝利用刘氏皇族和功臣势力相互制衡的特点,拉一派打一派,让自己的心腹走上关键岗位,成为汉文帝权力的触点,不愧是万帝之师,手段真是令人佩服。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