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派首发】《燃烧的蜂鸟》作者:法医秦明(信念支撑,过去年代真实的警察故事)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86 回复:0

[其他] 【派派首发】《燃烧的蜂鸟》作者:法医秦明(信念支撑,过去年代真实的警察故事)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做梦有点难

ZxID:4720616


等级: 派派文编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7:12 0
— 本帖被 玉米酪酪 执行加亮操作(2025-07-08) —

内容简介:
秦明的父亲曾是一名刑警,
退休后,他将办理过的案子,整理成一本回忆录。
回忆录里有一群平凡的人,在意气风发的岁月里,尝试探索最难走的路。
连夜读完父亲的故事后,秦明的脑海里开始浮现出蜂鸟的影子。
蜂鸟的故事,发生在1976年,一个让我们感到陌生的年代。
刚当上公安的顾红星,就撞见一起女工被卷入机器碾死的命案。
血肉模糊的现场,支离破碎的躯体,给生性胆小的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从此,他噩梦连连。
那时候,现代破案技术刚刚萌芽,
没有DNA技术,没有监控录像,更没有电脑网络。
顾红星他们每次办案,都举步维艰:
如何为在漆黑夜里被强奸的女孩讨回公道?
如何知道荒郊野外腐败尸体的真实身份?
如何从3000多个嫌疑人里找到隐藏的真凶?
作为最早使用痕迹检验技术破案的一代人,
顾红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从未放弃过寻找每一个案子的真相。
他就像是寻找火种的蜂鸟,为了衔来光明的希望,一刻不停地燃烧着自己。
但他没有预料到的是,萦绕在他噩梦中的画面,并没有那么简单……

2022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原创评论】
      不一样的刑侦故事,在已经习惯了DNA、天眼监控和各种刑侦技术手段的今天,如果让你回到过去,你会如何办案,如何为受害人伸张正义呢?这个故事,运用了此类小说较少使用的穿越手法,但是依然延续了写实的风格,仿佛一篇刑侦类年代文,在平时的语言和故事中,描述了40多年前,警察办案的故事。
      一、复古的故事基调
      小说贯穿始终的一条隐秘故事线,就是男主人公顾红星在被录取为警察的当天所目睹的玛钢厂女工卷入机器致死案件。但是小说的主要篇幅,却是2021年,顾红星女婿陶亮在翻阅到顾红星工作笔记后回到过去,以冯凯的身份,与顾红星相识、共事,共同破解熗击案、咸肉丢失案、强奸案、剥皮案、捞尸案、黄鱼被盗案、无名尸、刀片伤人等系列案件的故事。
      陶亮穿越过去的时间点,正好是1976年,也就是文革即将结束,中国即将进入改革开放的前夜。
      在人类历史上,40多年,并不是一段久远的历史,但是由于我们很多人都亲身经历了或者从父辈口中听到过那个时间段,所以看到很多场景描述,会让我们感到真实,同时,也很自豪,几十年来,中国真的是经历了天翻地覆。

      物质的匮乏与丰富,就是天壤之别。
      二十一世纪的陶亮虽然不是大富大贵的出身,却是个大手大脚、乱花钱的人。可是穿越以后,冯凯作为一个孤儿,即使拿着警察的工资,吃肉也是一份奢侈,必须精打细算,才能勉强将日子过下去。顾红星虽然出身干部家庭,但是家里没有自行车,他和冯凯为了办案,经常也是只能步行前往。
      而作为小说中的公安局,不仅交通工具有限,办案的手段也极其简单,痕检基本也只能做个指纹。顾红星希望能够拥有一个翻拍架,4000元的价格,却是整个龙番市公安局一个月的人员工资。最后是依靠冯凯找玛钢厂手工制作,才勉强自制了一个。而老百姓,因为家里丢了两块咸肉都会到派出所报案,因为这在那个年代,就是一笔不小的财产。
      28大杠,的确良料子,凭票供应,都是那个年代特定的词汇。从现在来看,的确很苦,但是当时的人们,却也有着现代人们所没有的质朴,社会环境与人们的心态,更是相对简单。

      技术与手段,不是决定办案结果的唯一保障。
      在陶亮所在2021年,侦查工作的侧重点已经越来越倾向于技术破案,侦查的“三板斧”是手机、监控和DNA。刑警岗位也分了侦查、技术、情报和内勤等岗位,像陶亮就属于侦查员,如顾红星就应该归入痕检的技术岗位。1976年,技术破案几乎是零。这个时候,侦查的“三板斧”是摸排、蹲守和审讯这些老办法。在这个法制不够健全的时代,口供为王,侦查手段相对灵活,办案程序要求较低,证据意识也要差很多。肉眼观察、调查推理与指纹对比,基本就是刑侦工作的主要手段和内容,所以每个刑警几乎是什么都干的,如同一名全科医生。

     信念的力量都是相同的。
      “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是周恩来总理在1949年11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成立大会上提出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条件如何差异,对于公安战线的警察来说,保国家、保社会安宁的初衷都是相同的。内心充满阳光,就不会害怕阴暗,因为你可以点亮它。这就是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

      二、因成长而逐渐丰满的人物形象
      特别的人物设置。
      冯凯是小说中的男二,在穿越前是男主顾红星的女婿陶亮,在小说中,其实主要是来衬托顾红星的成长与形象。陶亮因为与顾红星的女儿感情很好,唯恐因为自身的穿越,而影响了自己妻子的出生,因此经常会刻意对顾红星予以帮助和引导,曾经是被看不上的女婿,却要经常担任大哥的角色,这种设置本身就比较新颖而带梗。
      顾红星与冯凯,同时通过招工方式成为民警,一起去公安部民警干校,参加为期八个月的培训,就此成为了一对很好的工作搭档。虽然经历与个性不同,但是作者对于他们的塑造,都显得个性鲜明,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成长过程。

      顾红星,在成长中逐步建立自信。
      没有人天生就适合当警察,顾红星本来是玛钢厂的工人,在那个崇尚工农的年代,顾红星也是非常愿意去做一名优秀的炼钢工人的。但是,他的父亲,希望他当一名好警察,他服从了父母的心愿,却有很长时间,十分怀疑自己能否胜任。
      顾红星身高只有一米七三,体重刚过一百一十斤,体形就比较文弱,体能更是弱项。由于目睹了玛钢厂女工死亡惨状,他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噩梦困扰。顾红星的性格也比较内敛,很难和周围融为一体,很难和老师、同学们以及后来的同事们充分沟通。很长时间,他唯一能够顺畅说话的对象,都只有他的“大哥”冯凯。
      但是,最终他成了一名非常优秀的公安局长,既源于环境,更源于个人的特质。在培训期间,对公安工作一无所知的顾红星,进了痕检课堂,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无论是指纹、足迹还是工具痕迹的发现、提取、分析、对比,都让他觉得无比神奇。尤其是指纹“各不相同、终生不变”的特性,让它成为了破案的利器,他由此而开始爱上痕检工作。
      顾红星是个细致而敏感的人,可以沉下心来,不眠不休,进行比对,查找线索。即使条件有限,也能动脑筋想出新的点子,如做出了立体脚模套,而他对于痕迹的一些想法与现代办案理念十分接近;而顾红星对于强奸案受害人的同理心,一种天生的共情能力,也让冯凯十分佩服。
      尽管诸如面对死尸、进行尸体解剖等,都是很难很难的考验,但是顾红星也一样一样顺利克服。而在冯凯的鼓励下,为了办案工作,最终也锻炼成了敢于在众人面前表达想法,能够坚持个人的判断,能够主动向上级争取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建立起足够的自信。

     陶亮在穿越中逐步成熟。
      陶亮与顾红星是截然不同的特质,人高马大,体能好。十分机灵,很善于拉近与各色人等的关系。热爱刑侦工作,但是喜欢耍小聪明,爱走捷径。穿越前就因为办案的程序问题受到了处分。
      在培训期间,老师教的内容似乎和冯凯感兴趣、擅长的东西都差不多。如何盯梢守候、如何用计谋找到线索的突破口、如何审讯拿下口供……有些熟悉的办法,也有些新鲜的手段,让他天天听课听得不能自拔。
      穿越后的办案,少了很多技术手段,增加了办案的难度,但是这个年代的办案对于口供和程序没有那么高的要求,这让冯凯如鱼得水。冯凯一直觉得,那种对证据过于苛刻的要求、对办案程序一丝不苟的做法,简直就是矫情。他相信自己的直觉,在他看来,以找出真相为目的,在调查中使用一些手段,是无可厚非的,他觉得他认准的犯罪嫌疑人就不会错!
      冯凯在办案过程中提出的散布谣言、守株待兔;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及引蛇出洞等办法,的确也给办案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人在学习和办案期间,互补的个性,得到了充分显现。同时,过于依赖痕迹,简单相信直觉等,也曾让他们的调查走向歧途。但是,善于学习思考和总结教训,使得二人都在逐渐成长,后续的配合也相得益彰。

     三、其他
      影响破案的其他因素。
      有时候,案件不能及时破解,其实也是因为当事人隐瞒了实情。例如剥皮案的发生,其实十分偶然,凶手曾经与被害人的母亲有私情,后来提出分手,被女方威胁保留了相关证据,于是凶手到张春贤家寻找。张春贤只有12岁,平常都是一个人在家,撞到凶手后,凶手一时起了色心,于是将其强奸杀害。但是张春贤的母亲,即使有所怀疑,在面对警察调查时却没有告知。而捞尸案中,袁婉馨则是为了替凶手隐瞒,选择自己顶罪。

      社会的进步。
      在1976年代,虽然破案的手段很简单低级,人们也普遍缺乏保密意识和程序意识,甚至连保护现场的概念都还没有。但是当时的社会氛围也相对单纯,老百姓对于警察十分信赖,破案的总体氛围相对比较好,也没有当代刑侦类小说里面那么多的变态凶手。
      当然现在技术不断进步,社会更加强调公平意识和程序正义,也是法治不断进步的表现了。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4 条评分 派派币 +60 威望 +3 鲜花 +5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