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 王姓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87 回复:2

[人文通史] 百家姓 —— 王姓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陌峥

ZxID:6991100


配偶: 黑白纪
开摆。7.15素材,9.19海淘,9.28广播剧,10.9网盘,11.1推荐,1.2求书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7-28 0
中文名:王姓
外文名:Wáng Xìng
类    别:中华姓氏
始    祖:太子晋
郡    望:太原郡、琅琊郡
堂    号:太原堂、三槐堂
名    人:王亥、王莽、王羲之、王安石、
              王阳明、王鼎昌、王石、王健林
人口数量:1.015 亿(2018年)
排    名:全国最大姓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王”字,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王姓建立了:新、赵汉、齐、燕、郑、赵、前蜀、北平、闽、蜀、安阳、高丽等政权。 历史上王姓共出了151位宰相。

宋朝、元朝、明朝第1大姓。
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2019年1月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1.015亿人,为全国第一大姓。
王姓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海南、陕西、甘肃、新疆16个省、直辖市第一大姓。

1、历史发展



姓氏起源

1、太子晋后裔(姬姓王氏)
周灵王长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形成琅琊王
氏、太原王氏。

2、毕公高后裔(姬姓王氏)
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史称“兰陵王氏”。

3、周平王后裔(姬姓王氏)
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长孙姬赤(姬泄父之子)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取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临猗王氏”。

4、西周桓公姬揭后裔(姬姓王氏)
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5、比干后裔(子姓王氏)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 [9]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6]

6、陈胡公后裔(妫姓王氏)
帝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史称陈胡公,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后裔田义,为避仇家,改姓王氏,史称“元城王氏(大宗)”,世居河北大名梓县。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新朝的开国皇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氏。分支另有:北海王氏(小宗)等。 [10-12]

7、太子丹后裔(姬姓王氏)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姬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史称“北京王氏(大宗)”。分支另有:蓟县王氏(小宗)等。

8、少数民族后裔(杂姓王氏)
属于汉化改姓王氏。今天的满族、蒙古族、苗族、羌族、彝族、傣族、侗族、佤族、景颇族、哈尼族、土家族、裕固族、维吾尔族、黎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王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遂改为汉姓王氏。这些王氏,史称“蛮荒王氏”。

9、完颜后裔
完颜氏是中国历史上女真族的著名姓氏,曾在北方建立了金朝。金朝灭亡后,其后裔散居于各地。

10、成吉思汗后裔
成吉思汗皇室后裔,隐居中原600年,5万后人如今改为“王姓”。1982年的时候,王成后人向上级提交并被予以受理,终于实现了回归本族的愿望,但没有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姓氏,现在后人已经繁衍到5万多人。

11、朱元璋后裔
王姓村民自称朱元璋后裔,拿出600年前画像后,专家眼睛都直了。在河南的一个偏远地区,有个小村庄中住着200户村民,而他们自称是朱元璋后代,但隐姓埋名,现在全改姓王了,很多人拿出了当时的文物,这也确认了他们确实是朱氏子孙。

迁徙传播
王姓,在先秦、汉晋时期,一直以华北地区为主要的活动地区,发展十分迅猛。隋朝时,王姓各支向各地迁播。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祖,史称开闽王氏(小宗)。明朝永乐年间,这支王姓,开始进入台湾地区,遂改称“闽台王氏(大宗)”。


2、人口分布


历史上王姓的分布和迁移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王姓大约有5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7%,为宋朝第1大姓。王姓第1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4.7%,占山东总人口的12.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四川、河南、山西,这五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陕西、浙江,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国形成了陕晋冀豫鲁、赣浙以及四川三大块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1368年),为元朝第1大姓。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按照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有关姓氏频率研究方法,从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收集宋朝、元朝、明朝的文献,采集统计样本,根据每一人物的姓名、籍贯或居住地、工作地区、文献表明的地点进行统计,从而推算出当时全国姓氏的期望分布频率。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王姓大约有6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7%,仍为第1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王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缓慢得多,600年中王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仅为5%,净增加了3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3.7%)、江苏(13.1%)、山东(13.1%),这三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江西和山西,这两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跃成为王姓第1大省。南方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发展,两广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宋朝。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其时比率已经降了一半。宋、元、明期间,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王姓人口主要向湖广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鲁豫晋冀陕两大块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王姓的分布

截至2018年底,王姓的人口已达到1.015亿人。 [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甘肃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为王姓第一大省。
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分水岭,东部为高密度的王姓地区。西部为低密度的王姓区。王姓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

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大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宁夏、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区、海南大部,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达到16%,其覆盖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9%,大约54%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

长江以北其他地区、青海东部、新疆北部、云贵川、广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见的区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为4.4--8.8%,其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36.3%,大约36%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

在中国,截至2014年,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

截至2019年,“王”姓是全国第一大姓氏,同时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海南、陕西、甘肃、新疆16个省(区、市)第一大姓。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王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


3、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郡望共有21个,分别是太原郡、琅琊郡、北海郡、东海郡、高平郡、京兆郡、天水郡、东平郡、新蔡郡、新野郡、山阳郡,中山郡、陈留郡、章武郡、东莱郡、河东郡、金城郡、海汉郡、长沙郡、堂邑郡、河南郡。

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中山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河东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南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堂号

总堂号:太原堂

分堂号:槐南堂,三槐堂,渭北堂,半仙堂,六和堂,玉冰堂,三白堂,大本堂,五教堂,仁安堂,正义堂,世贤堂,世德堂,四合堂,四柏堂,永承堂,永思堂,存友堂,仰德堂,亦文堂,交德堂,孝友堂,孝睦堂,两仪堂,利文堂,佑启堂,尚德堂,佩传堂,思孝堂,思植堂,保后堂,衍白堂,叙伦堂,冠南堂,素风堂,振趾堂,挹渊堂,恩义堂,恩荣堂,务本堂,梓荫堂,崇本堂,崇孝堂,崇德堂,惇叙堂,淮泽堂,斯美堂,敬爱堂,植三堂,植本堂,植槐堂,畲经堂,敦本堂,敦厚堂,敦伦堂,敦睦堂,敦义堂,槐秀堂,槐政堂,槐荫堂,槐德堂,嗣槐堂,爱敬堂,义德堂,源远堂,嘉会堂,辅德堂,齐寿堂,谷诒堂,馀德堂,馀庆堂,燕翼堂,燕誉堂,树德堂,兴仁堂,笃行堂,笃伦堂,笃亲堂,锡类堂,亲爱堂,环庆堂,礼基堂,双柏堂,镇楚堂,彝叙堂,怀德堂,继周堂,继兰堂,听槐堂(共90个)


宗祠楹联

门楣
太原垂徽、三槐世第、清节流芳、四杰传芳

四言通用联

暖舒柳岸;瑞溢槐堂。
全联典指北宋·王佑、王旦父子。

槐堂世瑞;珠树家珍。
上联典指北宋·王佑。下联典指唐·王勃。

辋川书画;沂国方严。
上联典出唐·王维,工诗善画,晚年居蓝田辋川。下联典出宋·王曾,封沂国公,处政方严。

明妃青冢;金母瑶池。
上联典指西汉·王昭君。下联典指神话传说西王母。

太原望族;东晋名家。
上联典指东晋·王敦。下联典指东晋·王导。

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上联典出宋·王旦之父王佑,于庭院植槐树三株,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三槐王氏”。下联典出东晋·王导,位至丞相,其子孙世代簪缨。

家传乌巷;古继青箱。
上联典自东晋·王彪之精通经学,熟谙江左旧事,所录仪规藏于青箱,世代相传,人称“王氏青箱学”。下联典自东晋·王氏望族聚居建康乌衣巷。

求鲤世泽;爱鹅家声。
上联典出汉·王祥,有卧冰求鲤侍母的故事,旧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下联典出东晋·王羲之性爱鹅,为山阴道士写《道德经》以换鹅。

阳明学术;逸少风流。
此联为王姓宗祠太原堂联。上联典指明王守仁,于故乡阳明洞中讲学,世称“阳明先生”。下联典指东晋·王羲之,字逸少,有“东床坦腹”的故事。

卧冰跃鲤;朝阙飞凫。
上联典自汉·王祥,曾卧冰求鲤侍母。下联典自东汉·王子乔每朝阙,来去无踪,凭双凫飞来,时人称其“仙吏”。

五言通用联

一经传旧德;五字耀英才。
清代吏部员外郎、书法家王澍联。

槐阶培世德;乌巷焕家声。
刘墉亲笔山东高密城律王氏老祠堂对联。

七言通用联

兰亭一集家声远;槐树三株世泽长。
上联典指东晋·王羲之书法为古今之冠,《兰亭序》帖影响深远。下联典指北宋·王佑。

碧纱笼护诗人草;金带围开宰相花。
上联典出唐·王播,显达为相后,寺僧以碧纱笼护其孤贫寄食时题于寺壁之旧作。下联典出宋·韩琦家宴,王珪、王安石、陈升之均在,金带围一出四枝,后四人先后为相。

黄槐绿竹栽新院;紫燕红鹅说旧家。
上联典指北宋·王佑、王献之。下联典指东晋·王谢、王羲之。

千里荷花开世界;一杯美酒对湖山。
上联集自出唐代诗人王湾诗句。下联集自宋代诗人王庭珪诗句。

对联喜贴右军墨;春意乐赋摩诘诗。
上联典出晋代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下联典出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

秋水落霞惊四座;桐花栖凤报群贤。
上联典出唐代文学家王勃,其《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下联典出清代诗人、刑部尚书王士祯。

传家节操同松竹;报国功勋并斗山。
采用王氏节义堂联。上联典自王氏家族有松竹般的节操。下联典自王氏家族人才辈出,不少人为国为民建过功、立过业,有斗岳般的功勋。

黄槐青箱千秋秀,紫气红鹅万年春。
——当代理财家王少峰撰深圳新居上德堂联。
上联典自王佑、王导、王安石、王阳明、王夫之等,比喻王氏家族礼义传家,诗书教子,人才济济,尤善整章建制;下联典自轩辕黄帝、王羲之、王献之等,说明王氏家族乃帝王之苗裔,源远流长。

七言以上通用联

手植庭槐,伫应三公佳兆;才称珠树,雄居四杰先班。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王佑。下联典指唐·王勃。

珠树家珍,流传圣主贤臣之颂;槐堂世相,记载忠臣孝子之名。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王勃兄弟和王褒。唐初文学家王勃和他哥哥王勮、弟弟王助并有才名,当时文学家杜易简称为“三株树”。王褒,字子渊,资中人,西汉辞赋家,宣帝时,益州刺史王襄向朝廷推荐他,应诏曾作《圣主得贤臣颂》。下联典出宋代王佑、王旦父子和王尊、王阳。王尊字子赣,汉代高阳人,官益州刺史;王阳,即王吉,字子阳,汉代皋虞人,宣帝时官博士、谏议大夫。当时人说:“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家谱文献

谱名 编者及编撰方式 藏地
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首一卷 王友瑄等纂,明弘治十四年刻本 北京图书馆
郎琊三槐王氏宗谱 王梁修纂,清道光间槐清堂刻本一册 北京图书馆
王氏通谱 王庸敬辑,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活字本 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吉林大学
王氏宗谱 王国栋修,清朝手抄本 北京图书馆
王谢世表 黄大华编,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苏州市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
锹溪王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王氏槐泉局重修,清宣统二年听笙堂木刻本 湖北黄罔县档案馆
琅琊王氏宗谱七十卷首一卷 王志周、王彩国等续修,民国元年木刻本 湖北黄罔县档案馆
宛平王氏宗谱 王惺、王元凤纂修,清乾隆五十九年王氏青箱堂刻本 北京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
王谢世家三十卷 韩昌箕撰,明代天启天年刻本 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清苑王氏家谱九卷 王开纂修,明万历十一年钞本 北京图书馆
琅琊王氏宗谱八卷 王启森修,民国八年铅印本 北京图书馆、吉林大学
王氏家谱五卷 王辛祚等修,清乾隆四十三年刻本 中国人民大学
王氏族谱二十卷 王中辉、王中极纂,清乾隆五十五年存厚堂刻本 山西大学、辽宁省图书馆
王氏琅琊世谱不分卷 王镐主编,清乾隆五十六年钞本 浙江图书馆
王氏族谱八卷 王明松、王有焕续修,清嘉庆四年木活字本 辽宁省图书馆
清河王氏族谱不分卷 王琛编辑,清同治七年介福堂刻本 淮安市图书馆
王氏族谱十八卷 王屏之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活字本 北京图书馆
王氏族谱四卷 王建文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槐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注:以上为部分王姓家谱文献


字辈排行


安徽绩溪
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马骕龙凤鹿孝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安徽芜湖
学必启泰国之儒宗元裕继昌兆德厚志承贤景运开定邦强

安徽铜陵
远播芳名从古相传

湖北汉川
松有本新 玉发奇光 培以英哲 锡尔嘉祥 学士叶广 贤臣名扬 崇道必显 敦善启昌 安邦鼎志 立纪振纲 诗书传子 永远贻芳

湖南浏阳
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序: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湖南长沙
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傅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湖南安化
派傅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增

湖南安化
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禄位自能申家声傅必盛前武克相绳

河南新安
万忠凤学文,传世宜联宗,笃亲有宠明,诗礼先声远,富贵绍槐庭

河南商城
汉楙光基钜,湻模炳域铣(先),湘梅荣增锦,源凯炽尧铨

江苏润州
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江西吉安
均旭源之 登尚曰一 启楚开德 百世应宗 传远先泽 文润家声

江西萍乡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齐青箱延世泽储俊隶金闺

山东峄城
道统广运,纯正自励,粹豫巽丰,百儒伟昌,成宪贻续守,鸿业振衍长,耀宗宜向盛,荣来启智生

山东莱州
起道成应好,三开洪殿永,世德元龄懋,国宾福耀昌,兰新臣希树,文显汝维祥

山西太原
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山西太原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浙江义乌
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四川夹江
国正成可守 斯启文长梦 方明升大有 贵和锡万春 立志宜希古 为人必合宗 行善多积德 永世复原红

四川古蔺
元德开宗正 兴朝启盛昌 文明光国远 万世庆槐堂

注:以上为部分王姓字辈排行


4、姓氏名望

名人频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王姓历代名人2360名,占总名人数的5.1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6.86%,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5.37%,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5.89%,排在第一位。
历史上,王姓皇后多达36位。这样累代帝后之族,在中华姓氏中仅此一姓。王家的36位皇后是西汉至明朝12个王朝32位皇帝的配偶,又是16位皇帝及4位太子、6位王爷、15位公主的生母。
此外,王姓在东汉至隋唐末年,还有92位宰相,其中西汉2人、曹魏1人、西晋3人、东晋22人、南朝宋19人、齐15人、梁及后梁23人、陈11人、北魏4人、唐朝4人。这也是各大姓氏中绝无仅有的现象。

知名人物

古代

王诩
东周,前400年-前320年,纵横家
鬼谷子,王氏,名诩,别名禅,生卒年不详,又称王诩,王蝉、王利,道号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战国时期传奇人物。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 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 精通百家学问, 因隐居在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常入山静修,他被上天赐予通天彻地的智慧,深谙自然之规律,天道之奥妙。鬼谷子,被后世尊为“谋圣”,在文化史上,鬼谷子是与孔子、老子并列的学术大家。他隐于世外,将天下置于棋局,弟子出将入相,左右列国存亡,推动着历史的走向。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等重要作品,其著作被后世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历代列为禁书。

王翦
战国,频阳,秦国著名军事家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战国时期秦国将领、军事家,秦统一六国的具体实施者。
王翦自幼习兵略,为将持重,老谋深算。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率兵攻赵,攻克九城,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再次率兵攻打赵国,赵王投降。二十一年(前226年),率兵攻下燕国都城,燕王逃往辽东郡。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击败楚将项燕,攻克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虏楚王负刍。次年,平定楚国江南地区,楚国亡。王翦善于用兵,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34]统一中国后,急流勇退,没有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王翦为秦国的统一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力量,立下了不朽的战功,作为对实现中国统一有贡献的历史人物而名传于后世。 王翦还凭借军事指挥的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王陵
西汉,沛县,汉朝右丞相
王陵(?—公元前181年),战国末年楚国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之一。
王陵出身沛县豪族,与雍齿交好,早年被刘邦以兄礼相待。秦朝末年率部起义,多次与刘邦的部队联同作战,但两人是相互独立而非从属关系。刘邦攻陷咸阳时,王陵自己带领兵马割据南阳。
后来王陵母亲被项羽俘虏,为了力促王陵归汉,毅然伏剑自杀,尸身为项羽所烹煮,王陵由此下定决心归顺刘邦,最后封侯拜相,成为汉家重臣。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王陵获封安国侯。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汉相国曹参去世后,王陵升任右丞相,与左丞相陈平一同执政。
汉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迁任太傅,被吕后剥夺实权,此后辞职不再上朝。
汉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王陵去世,谥号武侯。


王昭君
西汉,南郡秭归,四大美女之一
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 [1](一说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成语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记载她的生平典故。
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公元前54年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县(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的一户平民之家,王襄之女。其父王襄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
建昭元年(前38年),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
根据民间传说和记载,王昭君入宫以后,由于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毛延寿将王昭君画得并不是十分美丽,因此没有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之中。昭君进宫多年,得不到皇帝临幸,心生悲怨。
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汉朝的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元帝遂将宫女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 [1],并改元为竟宁。单于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鸿嘉元年(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且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 [2]两年不到,王昭君病逝。
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司马昭为文帝,为避司马昭的讳,王昭君被改称王明君,史称明妃。

王莽
新朝,新朝开国皇帝
王莽(前45年-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 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 西汉新都侯王曼之子, 中国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王莽早年折节恭俭,勤奋博学,孝事老母,以德行著称。阳朔中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永始初封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初代王根为大司马,迎哀帝即位,罢遣就国。哀帝时,王莽被迫告退,闭门自守。元后临朝称制后,以王莽为辅政大臣,出任大司马,封“安汉公”。王莽总揽朝政,遂诛灭异己,广植党羽,以此获得了许多人的拥护。孺子婴为帝时,王莽以摄政名义据天子之位,9年,废孺子婴,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建年号为“始建国”。进行了托古改制,下令变法。王莽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限制个人占有数量;奴婢改称“私属”,均禁止买卖;各家超出土地规定的,要把地分给九族或邻里;无田的人家按照一夫百亩的标准受田;违抗不遵者流放远裔。次年,王莽又下诏推行五均六筦,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国家税收,并由国家经营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五业,不许私人经营。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和行政区划等。23年,王莽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在位15年,死时69岁。
王莽一直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但近代却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 [24]二十四史之一的《汉书》把王莽列作“逆臣”一类,近代学者胡适则评价王莽为“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王充
东汉,哲学家,思想家
王充(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人。东汉时期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王充出身细族孤门,自小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擅长辩论。后来离乡到京师洛阳就读于太学,师从班彪。常游洛阳市肆读书,勤学强记,过目成诵,博览百家。为人不贪富贵,不慕高官。曾做过郡功曹、州从事等小官,因政治主张与上司不合而受贬黜。后罢官还家,专意著述。晚年,汉章帝下诏派遣公车征召,不就。汉和帝永元年间,卒于家中。
王充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其思想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并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其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王充的代表作《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分析万物的异同,解释人们的疑惑,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王霸
东汉,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王霸(?—59年),字元伯,汉族,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西南襄城县)人,东汉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王霸生性喜欢法律,初为监狱官。光武帝路过颍阳时,王霸归附光武帝,随光武帝打败王寻、王邑。
公元23年,光武帝任大司马,以王霸为功曹令史。公元24年,因杀王郎之功,封王乡侯。公元25年,光武帝即位,拜任王霸为偏将军。公元26年,改封富波侯。
公元28年,大败敌军苏茂、周建。公元29年,拜任讨虏将军。公元32年,攻打荥阳、中牟盗贼,全部攻克。公元33年,拜任上谷太守。
公元34年,王霸与吴汉等四位将军率领六万人,打败卢芳部将贾览及匈奴联军。公元37年,改封向侯。当时,卢芳和匈奴、乌桓联合,王霸总计和匈奴、乌桓大小几十上百次交战,很熟悉边疆军事,多次上书说应与匈奴结亲讲和,又建议由温水漕运运输,省去陆路运输辛劳,建议都得到实行。公元54年,改封淮陵侯。公元59年,因病去世。

王符
东汉思想家
王符(约85年~约163年),字节信,汉族,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王符一生隐居著书,崇俭戒奢、讥评时政得失。因“不欲章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名之为《潜夫论》。王符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文笔犀利,至今读其作仍给人一种淋漓畅快的感觉。他所属文学时期是秦汉文学,同期作家有张衡、荀悦、马融等。

王允
东汉末年司徒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中国东汉末年大臣。
王允年少时习经传,练骑射。初为郡吏,捕杀为全县巨害的宦官党羽。光和七年(184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军,得宦官张让与黄巾军联系的书信,张让因此受责于灵帝,怀恨在心,便两次陷害王允下狱。后王允得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一再上书求免,被赦后,改名换姓,隐于民间。献帝即位后,征拜为太仆,迁尚书令,兼代杨彪为司徒。董卓专权,封王允为温侯。后王允潜结卓将吕布,使为内应,诛杀董卓。后欲解散董卓的凉州兵旧部,使其人人自危,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乃合谋为乱,攻进长安,王允被杀。
董卓和王允短期内相继垮台,不仅重创了凉州军阀,还给文士集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其波及范围远不止关中。 [28] 名士郭泰评价王允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王朗
三国魏,东海郯,魏司徒、经学家
王朗(?-228年),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服丧,不应孝廉之命。徐州刺史陶谦举其为茂才,拜徐州治中从事。后升任会稽太守,任内获百姓爱戴。建安元年(196年),王朗率军抵御孙策,终被孙策擒获。王朗甘忍流放的困境,拒绝为孙策效力。后来受到曹操的征辟,辗转数年才抵达许都,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王国建立后,以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曹丕继王位时,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魏建立后,改任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为成。其孙女王元姬嫁于晋文帝司马昭,生晋武帝司马炎、齐献王司马攸。
王朗学识渊博,与其子王肃同为经学大家。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并有文集三十四卷,今多已佚失。

王粲
东汉,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 ),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
王粲自少即有才名,为学者蔡邕所赏识。司徒想征辟他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选择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但未受到刘表重用。 [2] 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曹操南征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于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被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著《英雄记》,《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 [3]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王叔和
魏晋,医学家、医书编纂家
王叔和,古代医家名。晋代医学家。名熙,以字行,高平人(今山东省邹城)。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王叔和性格沉静,博好经方,且熟悉修身养性之术,尤擅长于脉学之理。著有《脉经》,总结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系现存我国最早脉学专书,书中总结脉象24种,又论述三部九候,寸口脉等,对古代的脉学影响甚大。另对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进行整理,该书因战乱而散佚零乱,几至失传。王氏重新加以编次,将《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始于王氏,使之不可湮没。后世虽有人对他的整理加以非议,但多数人认为其功不可没,张仲景之学借王氏之编修整理才得以保存下来。另著有《论病》六卷,未见传世。

王敦
东晋权臣
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大臣,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的儿子。
王敦出身士族,西晋末为琅琊王司马睿大将,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握重兵驻武昌。后拥司马睿为帝建东晋,升任大将军、荆州牧,与王导分掌军政。后以司马氏抑制王氏势力。于永昌元年(322年),攻入建康,谋夺司马氏政权,后回屯武昌(今湖北鄂城)。太宁二年(324年),明帝乘其病危,下诏讨之。王敦再次进兵建康,病死军中。
王敦善书法,唐张怀瓘《书估》列其书法为第三等,《宣和书谱》评曰:“敦初以工书得家传之学,其笔势雄健。”《淳化阁法帖》卷二有王敦草书《蜡节帖》,此帖于血肉丰满、气象雍容之中寓雄健之姿,颇有功力。

王濬
西晋,弘农湖县,镇军大将军
王濬(206年~286年) ,字士治,小名阿童,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省灵宝市阌乡)人。西晋时期名将。
王濬出身世家,博学多闻,容颜英俊,多谋善战。举秀才出身,起家河东郡从事。泰始八年(272年),担任广汉太守,平定益州叛乱,迁益州刺史。利用长江上游地势之利,修造战船,组建强大的水军。上书晋武帝,促成晋灭吴之战。咸宁六年(280年),率兵顺流而下,熔毁横江铁链,攻克丹阳郡,率先攻取石头城,接受吴末帝孙皓投降,完成西晋统一大业。凭借功勋,拜辅国将军、步兵校尉,册封襄阳侯。为避猜忌,纵情享受,累迁特进、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后军将军等。
太康六年十二月(286年1月18日),王濬去世,享年八十岁,谥号为“武”,安葬于柏谷山。

王导
东晋政治家、书法家
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赤龙 ,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晋朝政治家 、书法家,东晋开国元勋。
王导出身琅玡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睠同布衣”,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王敦之乱平息后,进位太保,进封始兴郡公。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晋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 [2]其葬礼规格视同西汉的霍光、西晋的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历仕三朝,陈寅恪称赞他“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 ,堪称奠定东晋立国基础的“社稷之臣” 。后世多将他与谢安并提,认为二人“相望于数十年间,其端静宽简,弥缝辅赞,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 。此外,王导善书法,学习锺繇、卫瓘之法,自成一格,颇有声望 [49]。原有文集十一卷,今已佚。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321年-379年或303年-361年), 字逸少,世称王右军。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淮南太守王旷之子。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王羲之出身东晋时期显赫的政治家族-琅琊王氏, 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学卫铄,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等诸名家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三体书及张昶的《华岳碑》,开始意识到不足。于是其遍学众碑,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王羲之23岁出仕, 始任秘书郎,继为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并曾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永和十一年(355年),其称病辞去会稽郡职务。后放情于山水之间,弋钓娱乐。 [24] 晋穆帝升平五年(361年),年仅58岁的王羲之病逝。其小儿子王献之于后代中书法成就最大,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号称“二王”。
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书法艺术,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王羲之不仅能精通书法各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在于其能自成一家,开创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王羲之所写的书法,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等最有名,行书以《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最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最传神,代表作《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是有名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王献之
东晋书法家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 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中国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 官员。 与父合称“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列“四贤”。
王献之幼年随父学习书法。 成年后得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 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 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王献之善楷、行、草书。其楷书体势开张,气峻韵和;其行草书笔法灵动,纵逸豪迈,饶有气势,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存世书迹有传本《鸭头丸帖》《中秋帖》《地黄汤帖》《送梨帖》,刻本有《洛神赋十三行》《十二月割至贴》等。 同时,王献之还善于作画,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其画为“中品下”。
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名士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 后迎娶北中郎将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转任秘书丞。后来,他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屡辞不得,遂与郗道茂离婚。 已经执政的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太元五年(380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功勋。王献之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王献之长期服散致疾,为了避娶新安公主,曾灸足心,导致落下后遗症 。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隆安元年(397年),王献之之女王神爱(即晋安帝安僖皇后)被立为皇后,安帝便追赠王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

王猛
前秦,政治家、军事家
王猛(325年~375年6月),字景略,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前秦时期大臣、政治家、军事家。
王猛出身贫寒,瑰姿俊伟 。寄居魏郡,好读兵书,善于谋略和用兵,文武双全。与东海王苻坚一见如故,后出任中书侍郎,累迁辅国将军、居中宿卫、仆射、京兆尹、太子詹事、吏部尚书、司隶校尉、散骑常侍、中书监、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使持节、冀州牧、丞相,册封清河郡侯,成为苻坚的股肱大臣。任职十八年,鞠躬尽瘁,综合儒法,选拔廉明,励精图治。政治上,抵制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军事上,军纪严明,平定五公之乱,统兵攻占前燕都城,都督关东六州军事。经济上,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实现田畴开辟,仓库充实。执政期间,北方呈现小康景象。
王猛于建元十一年(375年)六月病逝,享年五十一岁,追赠大将军、冀州牧,谥号为武(一说武襄),葬礼如西汉霍光故事。名列“唐朝武庙六十四将”、“宋朝武庙七十二将”。

王世充
西域,隋末唐初军阀
王世充(?—621年),字行满,本来姓支,是西域的胡人。寄居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
王世充自幼喜好经史和兵法,开皇年间,因军功升至兵部员外郎,大业年间,至江都宫监,受到隋炀帝信任,后参与平定杨玄感之乱以及河南、山东一带民变有功,声望更高,并奠定其在河南地区的势力。大业十三年(617年),王世充被李密击败,入据洛阳。炀帝被杀后,他与元文都、卢楚等拥越王杨侗为帝。不久,王世充大破李密,招降瓦岗众将。皇泰二年(619年)废杨侗,自立称帝,国号郑,年号开明。开明三年(621年,唐武德四年),唐朝秦王李世民攻破洛阳,郑亡,王世充免死流放蜀地,途中被仇人独孤修德所杀。

王孝杰
唐朝名将
王孝杰(?-公元697年),京兆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唐朝名将。少年时便从军入伍,四处征战。屡立战功。武则天执政后,累迁右鹰扬卫将军。
公元692年,任武威道总管,与阿史那忠节讨吐蕃,收复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重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公元693年,王孝杰与西突厥与吐蕃联军战于冷泉、大领谷等地,于次年将其击败。公元695年,任朔方道行军总管,攻打后突厥。十月,后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请降并归附武周。
公元697年,任清边道行军总管,率军讨伐契丹可汗孙万荣,在东硖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孤军深入,寡不敌众,兵败坠谷而死。赠夏官尚书、耿国公。开元中,赠特进。


王勃
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650年-676年或684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祖父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父亲唐朝官吏王福畤。中国唐代文学家、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上元二年(675年)随父南下,次年返,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有学者研究认为王勃并非溺水而亡。从王勃随父迁回内地作《游冀州韩家园序》《三月伤己祓禊序》,以及王承烈写于文明元年(684年)的祭奠王勃的祭文等推测,王勃应卒于文明元年,时年35岁。
王勃主张文学要以“立言见志”为本,注重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其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的作用。王勃的诗现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现存90多篇,王勃的诗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其具体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临高台》《采莲曲》《秋夜长》《滕王阁序》等。王勃还写有许多学术著作,见于著录的有《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5卷等。


王维
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693年或694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责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 [27] 王维于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亦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还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作品。


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人
王昌龄(698年-757年), [21]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大臣。
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727年),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县尉。二十七年(739年),因事被贬谪岭南。次年,由岭南北返长安,并在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后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其诗境雄浑开阔,自成一格。明王世贞论盛唐七绝时,认为只有王昌龄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 [24]王昌龄的边塞诗,慷慨豪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25]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后人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26]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文集六卷,编诗四卷。主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等。

王忠嗣
唐朝名将
王忠嗣(705-749年),初名王训,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华州街道)人。唐朝名将,丰安军使王海宾的儿子。
王忠嗣出身太原王氏,起家尚辇奉御。父亲战死殉国后,成为唐玄宗抚养的假子,赐名忠嗣,交好忠王李亨。 开元十八年(730年),出任河西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参加玉川战役,轻骑偷袭吐蕃,导致吐蕃赞普仓皇逃走,接替王晊担任陇右节度使。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北伐契丹,参加“桑干河之战”,三战三捷,奚、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天宝初年,大败突厥叶护部落,诛杀乌苏米施可汗。参加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导致吐蕃两王子阵亡、吐谷浑依附大唐,历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册封清源县公。反对进攻吐蕃石堡城,预言安禄山将会作乱。功勋日盛,受到宰相李林甫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李亨为帝。在部将哥舒翰苦求下,贬为汉阳太守,迁汉东太守。
天宝八年(749年),去世,终年四十五岁。宝应元年(762年),获赠兵部尚书、太子太师。

王仙芝
唐朝,农民起义领袖
王仙芝(?-878年),濮州人,中国唐末农民战争领袖。
王仙芝是私盐贩出身。乾符二年(875年),率众于濮州濮阳起义,一说于长垣(今属河南)起义。后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浩豪都统,旋攻克濮州、曹州等地。次年,转攻河南诸州,破阳翟、郏城,克汝州,执刺史王镣。领军南进湖北,先后破复、郢等州。蕲州刺史裴偓降,为王仙芝向朝廷求官,唐授以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因黄巢等反对,不敢受命,旋与巢分军作战。乾符四年(877年),克鄂州,西攻复、郢二州,东迫蕲、黄等地。唐监军杨复光再度诱降,他使部将尚君长洽降,未成。王仙芝乃帅军南攻江陵,战不利。次年,于黄梅为唐将曾元裕所败,战死。
唐末的王仙芝、黄巢暴动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暴动,也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暴动,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导致唐末国力大衰,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这次起义历时长达九年,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暴动,也是中国古代首次高举“平均”旗号的农民暴动,对后来历次的农民暴动影响深远。

王建
五代,前蜀开国皇帝
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小字行哥,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是前蜀的开国皇帝。
王建于唐末加入忠武军,成为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因救护唐僖宗有功,成为神策军将领。后被排挤出朝,任利州刺史,此后不断发展势力,逐渐壮大。文德元年(888年),王建投奔成都,为陈敬瑄所阻,于是开始攻打西川。历经三年苦战,王建夺下西川,被封为西川节度使。此后,王建接连降服或击败武泰节度使王建肇、东川节度使顾彦晖、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占有两川、三峡,取得山南西道,天复三年(903年)被唐昭宗封为蜀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天复七年(907年),唐朝灭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
王建在位十二年,庙号高祖,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

王审知
五代,闽国开国君主
闽太祖王审知(862年—925年12月30日),字信通,号详卿,号白马三郎, [52] 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开国国君,威武军节度使王潮的弟弟,“开闽三王”之一。
王审知出身贫苦,早年加入王绪起义,随军转战福建。光启二年(886年)八月,带兵攻取泉州,以泉州为根据地,招怀离散,均赋练兵。为统一福建、鼎建闽国打下基础。景福初年,攻下福州,逐步统一福建。 乾宁四年(897年),兄长王潮去世后,继任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加任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受封琅琊郡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出任中书令,册封闽王。在位之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促进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尽量避免战争,并与中原王朝保持朝贡关系。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忠懿。次子王延钧称帝后,追赠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凭借治理福建发展的贡献,后世尊称“开闽尊王”、“开闽圣王”、“忠惠尊王”。宋太祖赐匾尊封其为“八闽人祖”。

王仁裕
唐朝文学家
王仁裕(880-956),字德辇,甘肃礼县人,人称诗窑。出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少孤,不知书,以狗马弹射为荣。年二十五,始就学。为人俊秀,以文辞知名。唐末,为秦川节度判官。后仕蜀为翰林学士。唐庄宗平蜀,复以为秦川节度判官。废帝时,以都官郎中充翰林学士。汉高祖时,复为翰林学士承旨,迁户部尚书。罢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晋高祖时,为谏议大夫。历事岐山李茂贞、前蜀、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官至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病逝开封宝积坊私第,年七十七岁,诏赠太子少师。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其孙王永锡护柩归葬故里,又隔13年后,即宋雍熙元年(984年)王仁裕的门生、宰相李昉撰文《周故太子少师王公神道碑》,张贺书丹并篆额,王永锡立碑于石桥斩龙村祖茔。

王巩
北宋诗人、画家
王巩(1048年—约1117年),字定国,号介庵,自号清虚居士,莘县人,王旦之孙。北宋诗人、画家。
巩历宦通判扬州,可权知宿州,右朝奉郎,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有画才,长于诗。苏轼守徐州,巩往访之,与客游泗水,登魋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轼待之于黄楼上,对他道:“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轼得罪,巩亦谪宾州。后宦止宗正寺丞。晚年徙居高邮(今江苏高邮)。
王巩著有《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见《四库总目》,故传于世。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然未被采纳。宋神宗即位后,以翰林学士兼侍讲身份,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继续阐述变法主张,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变法初期,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然而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反对者声势颇大,且变法派内部也出现分裂。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间在变法上的分歧而罢相,出判江宁。累封为荆国公。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其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辑有《王安石全集》。

王全斌
北宋将领
王全斌(908年—976年),字全斌,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将领。
王全斌早年初随后唐庄宗,累任内职。后唐明宗时,补入禁军列校。历仕后晋、后汉、后周三朝,参与攻克收复关右四州及北伐辽国等战役,迁升至相州刺史。北宋建立后,联合慕容延钊平定潞州李筠叛乱,配合郭进进攻北汉。乾德二年(964年),以忠武军节度使、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南征后蜀,连克兴州、利州、剑门等地,迫使后蜀皇帝孟昶奉表投降。进入成都后,纵兵掳掠,激起后蜀军民反抗,因而获罪,被降为崇义军节度留后。后复官武宁军节度使。
开宝九年(976年),王全斌病逝,年六十九。获赠中书令。

王审琦
北宋将领
王审琦(925年—974年),字仲宝,五代至北宋初年名将。其祖先是辽西人,后迁居洛阳。
初在后周太祖郭威帐下,随其平定河中之乱,因功任厅直左番副将。广顺年间,历任东西班行首、内殿直都知、铁骑指挥使。后随后周世宗柴荣北伐刘崇,南征淮南。后历任东西班都虞候、铁骑都虞候、本军右第二军都校、勤州刺史、散员都指挥使、控鹤右厢都校、铁骑右厢都校、殿前都虞候、睦州防御使。与赵匡胤等结为“义社十兄弟”。入宋任殿前都指挥使、泰宁军节度使。从宋太祖征讨李筠、李重进,历任御营前洞屋都部署、武成军节度使、前军部署。建隆二年(961年),“杯酒释兵权”后,交出兵权,出京任忠武军节度使。开宝二年(969年)后,历任御营四面都巡检、镇守许州、同平章事。
开宝七年(974年),王审琦去世,年五十。追赠中书令、琅琊郡王。后加封秦王,谥号“正懿”

王祜
五代十国,知制诰,三槐预言
王祐(923~986年),字景叔,大名府莘县(今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人,北宋时期大臣,宰相王旦之父,三槐王氏始祖。
笃志词学,风流倜傥。五代时期入仕,授予魏县令。宋太祖即位后,历任光州知州、殿中侍御史、知制诰、集贤修撰、户部员外郎,外放治理潞州、大名府尹、襄州、潭州。宋太宗即位后,迁河中尹,入为左司员外郎、中书舍人、开封知府,拜兵部侍郎。
雍熙三年(986年),卒于任上,时年六十四,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晋国公。

王旦
北宋名相
王旦(957年-1017年),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今属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人。 兵部侍郎王祜之子,北宋初年名臣, 政治家。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 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事。后入为著作佐郎,参与编修《文苑英华》。淳化二年(991年),累迁知制诰。历任同判吏部流内铨、知考课院、理检院等。真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咸平三年(1000年),同知枢密院事,逾年,参知政事。契丹进犯。其随真宗至演州,后因东京留守雅王遇暴疾,驰还权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年),官拜宰相,监修《两朝国史》。天禧元年(1017年),以疾罢相,极力推荐寇准继其任。卒谥文正。
王旦为人忠厚节俭,知人善任,明达治体,善于化解政治纠纷。为相期间,以务实安静为行政风格,对宋真宗神道设教之事不满,但不公开反对,凡天书、封禅等事,皆未公开提出异议,屈意配合,先后担任天书仪仗使、大礼使。有文集20卷,今轶。

王钦若
北宋宰相、政治家
王钦若(962年-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宋真宗和 [56]宋仁宗时期宰相, [57]“五鬼”之一。
王钦若于淳化三年(992年),进士及第,为亳州防御推官。历任监庐州税、判三司理欠凭由司、知制诰、翰林学士等。咸平四年(1001年),授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景德二年(1005年),因与寇準不协,主动要求罢参知政事,为刑部侍郎、资政殿学士。景德三年(1006年),授知枢密院事。天禧元年(1017年),拜相。天禧三年(1019年),因与丁谓不和,罢相,出判杭州。宋仁宗即位后,复相,天圣三年(1025年)卒于位。
王钦若主持编修过《册府元龟》《历代君臣事迹》《真宗实录》等。其状貌短小,颈有附疣,时人称为“瘿相”。王钦若为人性倾巧,敢为矫诞,智数过人。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年间,迎合宋真宗之意,与丁谓等制造天书,争言符瑞,东封西祀,劳民伤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8]宋仁宗评价其:“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

王诜
北宋画家
王诜[shēn](公元约1048年—公元约1104年),字晋卿,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后迁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娶英宗女蜀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元丰二年,因受苏轼牵连贬官均州。元祐元年(1086年)复登州刺史、驸马都尉。卒谥荣安。
擅画山水,学王维、李成,喜作烟江云山、寒林幽谷,水墨清润明洁,青绿设色高古绝俗。亦能书,善属文。其词语言清丽,情致缠绵,音调谐美。
存世作品有《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图》《溪山秋霁图》等。


王重阳
金代全真教始祖
王重阳(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自呼王三(排行第三)或王害疯。咸阳(今陕西咸阳)人,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累世为地方大族。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早年为儒生,善属文兼擅骑射。齐阜昌(1130—1137)年间应礼部试,未中,金熙宗天眷(1138—1140)初年又应武举,考中甲科,慨然有经略天下之志。后来长期任征酒小吏,遂愤然辞职,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在甘河镇遇异人,授以修炼真诀,于是悟道出家。在南时村筑墓,住在墓穴中两年多,自称为“活死人墓”。金大定七年(1167),离开陕西,前往山东传道度人,先后收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为徒,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今蓬莱)、莱州(今掖县)建立三教七宝会、金莲会、三光会、玉华会等。因王重阳在山东宁海自题其庵名为“全真堂”,故入道者都称为全真道士。金大定九年(1169)携其弟子马、谭、刘、丘四人西归,次年一月在大梁(今河南开封)羽化,归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居(今陕西户县祖庵镇),后全真道尊奉该地为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1209)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王应麟
南宋《三字经》作者
王应麟(1223年-1296年),字伯厚,一字伯斋, 号厚斋, 自号深宁居士。先祖为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后侨寓庆元(治今浙江宁波)人。中国南宋学者、  教育家、政治家。
1241年,王应麟中进士。1256年,再中博学宏词科。初仕于浙江,历官至浙江安抚司干办公事。后召为国子录,进武学博士,迁著作佐郎。度宗时,累官至礼部尚书, 兼给事中。 [9] 居官正直敢言,敢于针砭时弊,先后触忤权臣丁大全、贾似道和留梦言,遂辞官回乡,潜心学术。入元不仕,足不出户,  东归后二十年卒。
王应麟的易学哲学观倾向于陆九渊“心学”,主张“万化一心”。  王应麟专事著述20年,著作多达30余种。今存较具代表性的尚有:《困学纪闻》《通鉴地理通释》《六经天文编》《汉制考》《汉书艺文志考证》等,《三字经》亦旧题王应麟作。另编有类书《玉海》和《小学绀珠》,文集《深宁集》,不传干世。《困学纪闻》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醒目之地位。梁启超誉之为清代考据学之先导。


王实甫
元朝戏曲作家
王实甫(公元1260年-公元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
王实甫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西厢记》取材唐代传奇《莺莺传》以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为蓝本,演为五本二十一折的长剧。在当时杂剧中,号为“天下夺魁”,对后世影响很大。 《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王冕
元代画家、诗人
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号竹斋、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诸暨枫桥(今属浙江绍兴)人。元朝画家、诗人、书法家、篆刻家。
王冕出身农家,幼时家贫。年轻时一度热衷功名,屡应举不中,遂绝意仕途,浪迹江湖。王冕曾买舟下东吴,千里远游,历览名山,开拓了视野和胸怀。在京城时,秘书卿泰不华曾荐其官职,辞谢南归,隐居于家乡九里山。后朱元璋进军浙东,与张士诚争夺绍兴,曾请王冕谋划,并授以咨议参军,不久,王冕病卒。王冕一生清贫,靠卖画为生。
王冕工诗善画,尤以墨梅知名。画梅继承宋代仲仁和尚和扬无咎的传统,并有新的创造。其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亦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他还兼擅竹石,长于篆刻,有《梅谱》传世,为早期画梅理论著述。存世代表作有《墨梅图》《南枝春早图》等。另著有《竹斋诗集》。

王蒙
元四家之一
王蒙(?-1385年), 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等,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的外孙。  元末明初画家。
王蒙出身画坛世家,其家庭背景显赫,从小便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早年受赵孟頫影响,之后与黄公望、倪瓒等名家交往甚密,得到黄公望指点。后做过闲散小官,元末(1351年-1367年),弃官归隐黄鹤山(在今浙江馀杭东北)。入明后,放弃隐居生活,于洪武初年(1368年)任泰安知州。常观画于胡惟庸府第,不久胡惟庸伏法,王蒙坐事入狱,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瘐死狱中。
王蒙的作品内容多反映文人的山林隐居生活,善于表现江南山川的湿润感,创造出蓊郁深秀浑厚华滋的境界,在“元四家”中以繁密见长。传世作品主要有《春山读书图》《丹山瀛海图》《青卞隐居图》等。 王蒙具有较高的艺术才能,在山水画方面所具有的多种不同风格与面貌,传世作品常被作为范本,广为人们临习,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景弘
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王景弘,福建漳平人,生卒不详。洪武年间(1368~1398年),入宫为宦官。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偕同郑和等人首下西洋。永乐五年(1407年),二下西洋。宣德五年与郑和同为正使,人称王三保。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六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年),七下西洋,郑和病逝于印度古里。王景弘率队归返,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一般史书记载王景弘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出海,苏门答腊国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随船队到北京朝贡。他同郑和一样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南沙群岛有景宏岛以示纪念。

王守仁
明朝思文学家、哲学家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生于浙江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是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 。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廷相
明代文学家、哲学家
王廷相(1474年12月4日-1544年9月23日  ),字子衡,号平厓、浚川,别号河滨丈人,开封府仪封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仪封乡)人,祖籍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 明朝中期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
王廷相为弘治年间进士。历任兵科给事中、四川佥事、山东副使等职,因得罪宦官刘瑾等,屡遭贬谪。嘉靖初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讨平芒部首领沙保。累迁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后被召入朝,拜左都御史,升兵部尚书、提督团营,仍掌都察院事,累加太子太保。后因牵涉翊国公郭勋案被贬斥为民。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明穆宗即位后,追赠少保,谥号“肃敏”。
王廷相廉洁奉公、学识渊博,在地方多有治绩。在哲学宇宙观上,他否定佛道两家“有”生于“空”和“无”之说,反对程朱理学“理在气先”的观点,宗张载的“气一元论” ,认为“性之有无缘于气之聚散”,也没有离“气”而独立的“性”,对宋儒把“性”分为先天的“本然之性”和后天的“气质之性”的见解提出了修正。他倡导“为有用之学”和“治己之学”,以成就“内圣外王之业”,建立起足以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相抗衡的气学思想体系  ,被后世称为“气学二王”之一。文学上,他工于古文诗赋,其诗文尚摹拟,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等并称“前七子”。此外对自然科学也有研究,在天文学、音律学和农业方面均有成就。遗著多收入《王氏家藏集》等书中。


王常月
明末,全真龙门派中兴之祖
王常月(~1680年),明末清初著名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号昆阳,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属全真龙门派,为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他最大的贡献,在于让本已衰落的道教复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道教离现今时代最近一次的复兴。使道风大振,后被誉为全真龙门派的中兴之祖。康熙十九年,他传衣钵于弟子谭守成而后飞升。后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赐号“抱一高士”。闵一得在《金盖心灯》中称其“是我朝高士第一流人物。”

王锡爵
明朝内阁首辅
王锡爵,生于明嘉靖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1534年8月30日),卒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611年2月11日)。字元驭,号荆石,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属江苏太仓)人。
王锡爵出身名门望族太原王氏。先祖在元末“红巾起义”中,为躲避战火,弃官逃到江南。后代其中一支,弘治年间进入太仓。祖父王涌善于经营,成为当时太仓巨富。其父王梦祥早年中秀才,入过南监为监生。后因官司纠纷,被迫弃儒经商操持家业,但立志把两个儿子培养成材。王锡爵不负父祖之望,嘉靖四十一年会试名列第一(会元),廷试名列第二(榜眼)。后来其子王衡在顺天乡试名列第一,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高中进士及第第二名,被时人誉为“父子榜眼”。王锡爵的后代不乏科场得意者,其家族延续到清代成为名符其实的簪缨世家。
王锡爵在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累迁詹事府右谕德、国子祭酒、詹事、礼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为内阁首辅。万历二十二年,辞官致仕,仍一再被皇帝相召。万历三十八年,王锡爵终老于太仓老家,赠太保,谥号文肃,著有《王文肃公全集》55卷。
王锡爵在任期间,发生了日寇侵略朝鲜,朝廷纷争,是战还是不战?王锡爵看穿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真实目的在于侵略大明王朝的实质,力主对日本一战。最后在他的运筹之下,大明战而胜之,彻底的斩断了日寇侵略中国的妄想。

王忠孝
明朝兵部左侍郎
王忠孝(1593—1666年),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生,字长儒,号愧两,南埔乡沙格村人。崇祯元年(1628年),举进士,授户部主事,在中央财政部门管籍帐和田赋之事。南明弘光帝时授绍兴知府,辞不受。隆武帝时擢光禄寺少卿。郑成功起兵后,即投奔郑氏,对军政大事多所赞划,备受推重,在抗清复台中,出力甚多。康熙五年(1666年),王忠孝病殁于台湾,享年74岁。

王锡阐
明朝天文学家、历算学家
王锡阐,字寅旭,又字昭冥,号晓庵,又号余不、天同一生,江苏吴江人。十七岁那年,时值清军南下,南明弘光政权覆灭,江南各地纷起抗清,他以投河自尽表示尽忠明朝。遇救之后,他又绝食七日,后来虽因父母强迫,不得已而复食,但从此放弃科举,隐居乡间,以教书为业。
清顺治七年(1650),吴江一带文人成立了惊隐诗社,“以故国遗民,绝意仕进,相与遁迹林泉,优游文酒,芒鞋箬笠,时往来于五湖三泖之间”。当时入社的有顾炎武、潘柽章、吴炎等诸多名流,王锡阐也为成员之一。潘、吴都是王锡阐的挚友,潘柽章的弟弟潘耒还曾受业于王锡阐数年。潘柽章、吴炎两人精通史事,因念明代没有成史,他们仿《史记》体例合著了一部《明史记》,由王锡阐负责撰写其中“表历诸志”。康熙二年(1663),清政府兴文字狱,潘、吴两人因列名庄廷龙《明史》校阅而被处死,两人的妻子也在流徙途中自尽。惊隐诗社遭此变故,也在无形中解散。这件事对王锡阐影响很深,他曾为此作《挽潘、吴二节士》、《齐仕门》、《广宁门》等诗篇。并在晚年参与了友人搜集潘柽章、吴炎遗稿的活动。
除了与诗社友人的交游,对于王锡阐的生平,我们能够确切知道的,就是从中年起,他曾先后与张履祥、吕留良、钱澄之一起讲授“濂洛之学”,再有就是他一生中所做的重要的天文研究工作了。

王士祯
清朝诗人、刑部尚书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
王士祯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王士祯卒于里第,享年七十八岁。谥文简。
王士祯在实践“神韵说”,取得卓著诗文成果的同时,还能突破正统文坛和文人偏见,重视和高度评价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文体。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文创作与理论方面,但在小说、戏曲、民歌、书画、藏书、史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忽视。

王杰
清朝状元、名臣
王杰(1725年-1805年2月9日 ),字伟人,号惺园,陕西韩城人。清朝状元、名臣,有清一代陕西第一名臣。
王杰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曾在江苏巡抚陈宏谋门下当幕僚,被陈器重,最后以陕西会考第一(解元)会试京城高考,又以探花第三名进呈乾隆皇帝殿试。 被乾隆帝钦点状元。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吏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总理礼部。嘉庆帝即位,仍为首辅。宣布了和珅二十大罪状,王杰参与了和珅一案的审理,查明了和珅贪污纳贿的种种罪状。
王杰在朝四十余年,忠清劲直,老成端谨,不结党营私,不趋炎附势。为官四十载,所带之物唯有书籍数十箱,嘉庆帝盛赞其“直道一身立庙堂,清风两袖返韩城”。 嘉庆十年(1805年),王杰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为太子太师,谥号文端,祀于北京贤良祠。


王尔烈
清朝关东才子,清代第一人
王尔烈(1727-1801),别名仲方,字君武,号瑶峰。清乾隆、嘉庆年间辽宁省辽阳县贾家堡子风水沟村(今兰家乡风水沟村)人。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于世,乾嘉时期的”关东才子”。《辽阳县志》称其“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
16岁时,诗文、书法就已经蜚声遐迩了。26岁,参加了全州的童试,结果考中了拔贡生(秀才)。39岁,随同好友常纪到北京参加京师会试,未能及第。44岁,再攀蟾宫,满怀信心地参加了京师礼部主持的恩科会试,结果考中贡士。经过殿试,中二甲一名进士。至此,夙愿已尝。清廷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侍读


近现代


王懿荣
1845年—1900年,山东福山,甲骨文的发现者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儒,一字廉生,原籍云南,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生性耿直,号称“东怪”。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为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光绪六年进士,授翰林编修。三为国子监祭酒。庚子年,义和团攻掠京津,授任京师团练大臣。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皇帝外逃,王懿荣遂偕夫人与儿媳投井殉节,谥号“文敏”。
王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撰有《汉石存目》《古泉选》《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与翁同龢、徐郙、潘祖荫、吴大澂、罗振玉、刘鹗等鉴藏家和学者交流密切。
善书法,深得慈禧赏识,慈禧御笔作画,时命王懿荣题志。
见《清史稿》、王崇焕辑《王文敏公年谱》《王懿荣文集》、吕伟达著《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等。

王国维
1877年—1927年,浙江海宁,国学大师

王铭章
1893年—1938年,四川新都,著名抗日将领

王若飞
1896年—1946年,贵州安顺,无产阶级革命家

王尽美
1898年—1925年,山东诸城,中共创始人之一

王尔琢
1903年—1928年,湖南石门,无产阶级军事家

王正廷
1882年—1961年,浙江奉化,中国奥运之父
王正廷(1882年7月25日—1961年5月21日),字儒堂,浙江奉化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有“中国奥运之父”的美誉。
王正廷14岁即入天津北洋大学堂,毕业后曾赴日本留学,并加入同盟会。26岁始留学美国,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11年回国。中华民国成立后,即为内阁成员。先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副议长、代理议长、代理工商部长,北京政府工商部次长、外交总长、代理内阁总理,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驻美国大使等职。王正廷还有多方面的社会兼职,例如北平中国大学校长、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全国道路协会会长等职。欧美同学会创始人之一。1925年任欧美同学会董事长。
他热心中国的体育事业。1922年,他被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也是中国近代体育的早期领袖之一。例如他曾是远东运动会的发起人之一,担任过第2、5、8届远东运动会的会长;曾是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是第5、6全国运动会的筹备委员、审判委员、及竞赛委员会主任;他还以总领队的身份率领中国体育代表团先后参加过第11和第14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王树声
1904年—1974年,湖北麻城,十大将军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
王树声(1905年5月26日-1974年1月7日),原名王宏信,汉族,湖北麻城市乘马岗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我军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领导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了麻城县第一支农民武装,1927年参与领导麻城暴动和黄麻起义。1928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副师长兼团长、师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9军军长等职。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1974年1月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69岁。

王耀武
1904年—1968年,山东泰安,国民党高级将领

王建安
1907年—1980年,湖北黄安,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王运梅
中共党史上年纪最大新党员的纪录


王大珩
1915年—2011年,江苏吴县,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历任大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兼),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防军工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7岁。
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对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对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50年代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以后发展成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领导该所早期研制我国第一锅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并使它成为国际知名的从事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的研究开发基地。1986年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863”计划)。还与王淦昌联名倡议,促成了激光核聚变重大装备的建设。提倡并组织学部委员主动为国家重大科技问题进行专题咨询,颇有成效。1992年与其他五位学部委员倡议并促成中国工程院的成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稼祥
1906年—1974年,安徽泾县,中央政治局委员


王淦昌
1907年—1998年,江苏常熟,两弹一星元勋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出生于江苏常熟,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曾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 [1] ,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王震
1908年—1993年,湖南浏阳,国家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
王震(1908年4月11日-1993年3月12日),湖南浏阳人。1924年参加工作。1927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上将军衔。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
1958年7月,创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首任校长由王震担任。
1958年10月,创建塔里木农垦大学,他生前一直任名誉校长。
1993年3月12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1]王震同志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

王近山
1915年—1978年,湖北红安,公安部原副部长

王进喜
1923年—1970年,甘肃玉门,石油工人代表

王鼎昌
1936年—2002年,中国福建,新加坡总统
王鼎昌(Ong Teng Cheong,1936年1月22日—2002年2月8日),是新加坡首任民选总统,第五任总统。
1999年,王鼎昌因健康原因放弃竞选总统,结束6年总统任期,定居美国接受治疗。2002年2月8日在医院内病逝,享年67岁。

王选
1937年—2006年,江苏无锡,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岐山
1948年—,山西天镇,国家副主席
王岐山,男,汉族,1948年7月生,山西天镇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8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北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毕业,大学普通班学历,高级经济师。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现任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


现代



5、史籍记载

《通志·氏族略四》:“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
湖南家谱所经眼者,几为“姬姓之王”中一支,系出周灵王之子姬晋;至十七世孙王离生二子王元、王威,分别为琅玡王氏、太原王氏开基之祖,子孙蕃衍湖湘。
[ 此帖被陌峥在2023-07-28 22:20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3 条评分 派派币 +20 鲜花 +6

低吟浅语

ZxID:11868299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07-28 0
哇  好详细啊  我查谢姓查不了那么详细呢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
  • 陌峥

    派派币 +1 2023-07-28

    谢姓我看也好多词条,也是望族啊~(这个留言功能真的BUG太多了,还是评分吧。。。)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3-07-29 0
已审核

哈哈~我的姓~

相关推荐:
中华百家姓资料
https://www.paipai.fm/read.php?tid=5884328

楼主留言:

第一姓!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