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 [xūn] —— 中国传统吹奏乐器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5 回复:1

[物品器具] 埙 [xūn] —— 中国传统吹奏乐器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陌峥

ZxID:6991100


配偶: 黑白纪
开摆。7.15素材,9.19海淘,9.28广播剧,10.9网盘,11.1推荐,1.2求书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7-24 0
中文名:埙
外文名:XUN
材    料:陶土、瓷、竹、玉、石、骨、树脂
类    别:闭口吹管乐器
种    类: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
制作方法:注模/手工拉坯、阴干、调音、烧制、打磨、调音、上色等
按外观分:梨形埙、笔筒埙、水滴埙、大鱼埙、牛头埙、葫芦埙
材质分类:树脂埙、紫砂埙、竹埙、陶埙、牛角埙等等


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乃是乐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籁的。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埙的起源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市场上不常见)。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1、文字解释




埙同壎xūn形声。从土,熏声。本义: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又叫“陶埙”) 同本义 [an egg-shaped,holed wind instrument]。

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


2、历史记载


壎,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说文》。字亦作埙。
埙箫管。——《周礼·小师》。注:“大如雁卵。”
调竽笙壎箎。——《礼记·月令》
伯氏吹壎,仲氏吹箎。——《诗·小雅·何人斯》
如壎如箎。——《诗·大雅·板》。注:“其声平下,与箎相谐。”
礼乐壎坎音也。——《白虎通》
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新定三礼图·投壶图·埙》
又如:埙箎(埙为土制乐器,篪为竹制乐器,埙篪合奏声音和谐。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古代《乐书》引用古人樵周的话说:“幽王之时,暴辛公善埙”。 《世本》认为暴辛公作埙。王子年《拾遗记》上说:"庖牺氏易土为埙"。这种认为埙乐器为个人首创的观点,尽管在早期年代历代相传,但总缺乏一些有力的依据。
按科学的观点,埙应当是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乐器。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古有记载谓之“石流星”),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早期的埙就是这样产生的。
劳动扩展了原始先人的武器,创建了原始社会的文明。

我国古书上对埙的文字记载并不多。《尔雅》注:“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
《旧唐书.音乐志》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诗经》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音迟”),埙与篪的组合是古人长期实践得出的一种最佳乐器组合形式,由于埙篪合奏美丽而不乏高亢,深沉而不乏明亮,两种乐器一唱一和,互补互益,和谐统一,因此被后人比作兄弟和睦之意。古诗云:“天之诱民,如埙如篪”,说的是上天诱导平民,如同埙篪一样相和。埙篪之交也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高尚、高贵的和纯洁和牢不可破的友谊。
唐代郑希稷在《埙赋》中说:“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这就是说,埙所发出的自然而和谐的乐音,能代表典雅高贵的情绪和雍容的气度。所以古代的圣人们是十分器重这种乐器的。
埙和埙的演奏,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曾一度失传
最早的埙制作简单, 仅能吹出一个音。山西省万泉县(现为万荣县)荆村出土的三个埙,大致可以看出埙的发展历程。考古研究表明,这三个埙产生于殷代之前(公元前16~11世纪)。第一枚是立方形,只有一个吹孔,能吹出一个音;第二枚是卵圆形,有一个吹孔和一个音孔;第三枚为圆形,有两个音孔。
后期的陶埙有几个音孔,到了殷代发展为五音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六孔埙产生于汉代(公元前206年~后220年),并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在可考的文字之中,我们可以确认埙在战国初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奠活动中。秦汉以后,埙成了宫廷雅乐乐器大家族中重要的成员。
埙以它那特有的神韵,独占八音之土,曾在普通百姓中广为流传,也是宫廷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合奏或独奏。然而到清朝末年,人们除了在欣赏宫廷雅乐时还可偶或一闻埙乐外,几乎不记得还有埙这样一种乐器了。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公演中埙乐几绝于耳。


3、由来发展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

古代埙的样子很多,有梨形、鱼形、球形、笔管形等,制作埙的材料有陶、石、玉、木、象牙等,后来多是陶制的。我国古书上对埙的形状、大小尺寸、名称等都做了详细的记载。

据近几年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殷商时期众多陶埙的测音结果来看,这些陶埙的绝对音高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可吹出小三度音程。就是说,都能吹出后来五声音阶中的lado(羽、宫)或misol(角、徵)两个音,它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一种音阶形式。估计当时的乐曲,如《奋五谷》等,可能就是由这少数几个音组成的。

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在今天山西万泉县荆村和太原市郊义井村,还使用一种二音孔陶埙。这种陶埙能吹出三个音,其中荆村埙吹出的音,构成一个纯五度和小七度音程;义井埙吹出的音,构成一个小三度和纯四度音程。就是说,荆村埙能吹出相当于后来G调五声音阶中的635(羽、角、徵)或D 调的261(商、羽、宫)三个音。义井埙能吹出相当于G调五声音阶中的612(羽、宫、商)或C调的356(角、徵、羽)三个音。当时人们尚无绝对音高观念,因此,这两个埙实际上就是在半坡埙所吹出的小三度音程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商”音或“羽”音。它们所构成的两种三昔列,应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三声音阶。

据考古实物证明,埙的进一步发展是在进入奴隶社会以后。近几年在甘肃玉门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早期的火烧沟文化遗址的平民墓葬中,出土了二十多个彩陶埙。其形休呈鱼形,鱼嘴处是吹孔,埙体上有三个按音孔(图4)。测音结果表明,这些埙的绝对音高各不相同,但都能吹出相当于后世五声音阶中的domisolla即宫、角、徵、羽四个骨干音。有的埙还能吹出fa(清角)。少数埙能吹出羽、宫、商、角四个骨干音。据此推想,当时可能至少已有上述以宫、羽为调式主音的两种四声音阶调式。

埙的基本定型,大体在晚商时期。实物有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墓、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三枚一套的陶埙和殷墟1001大墓出土兽面纹骨埙。三者埙体均呈圆锥形,有五个按音孔。测音结果表明,辉县埙与妇好埙基音相同,均为a,因此当时可能已有绝对音高的观念。从辉县埙的音阶结构来看,实际上是在甘肃埙两种四声音阶的基础上增添了两个变化音。如以a为宫,可构成宫、角、徵、羽与清羽及变宫的音阶序列;或以e为宫,可构成羽、宫、商、角与清商、清角的音阶序列。变化音的出现,说明已存在使用色彩性变音进行变化装饰或旋宫转调——改变调高转换音阶调式的可能性。

后世文献都说“商已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近几年出土的殷王室妇好墓五枚一套的编铙能奏出相当于后世G调的56145的音阶结构,如果联系起来看,我国五声音阶正式形成,可能不会早于商周之际。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世本》说:“暴新公作埙”,又一说法是帝喾时倕氏所作。《杜氏通则》则说:“周畿内有暴国岂其时入乎?”这些说法,不足为信。尔雅注:“烧土为之,大者如鹅,锐上平底,形如秤砣,六孔,小者如鸡子”。聂氏三体图说:“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旧唐书*音乐志》又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诗经小雅》何人斯说:“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是古人长期摸索出来的一种乐器组合形式。后人多用为兄弟和睦之称。《古诗》中说:“天之诱民,如埙如篪”。是说上天诱导下民,犹如埙篪一样相和。

春秋时代,以和为美曾是一个重要的音乐审美观,“埙唱而篪和”,是儒家“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音乐上的集中反映。和是指内容舒缓平和,有助于教化,体现了当时的音乐审美观点,是声音谐和。埙在这方面的音乐功能是显著的。古人说:“埙具治后之德,圣人贵淹;于是,错凡银、借福勃”。埙是一种中音吹奏乐器,因为它的音色古朴醇厚,同古人说话时贯用的高频调相比,显得格外柔润。所以埙特别受到古人的推崇。

关于七声音阶“七音”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前632)。如果从商埙已能吹出七声结构中的某些偏音的事实来看,它的正式形成可能与“五声”相差不会太远。由于缺乏确证,尚难定论。

随着七声音阶的出现,牵涉到中国传统调式研究中经常遇到的新、旧音阶与清商音阶问题。旧音阶“角”、“徵”之间为“变徵”(#fa),半音位置在四度、五度和七度、八度之间;新音阶“角”、“徵”之间为“清角”(fa),半音位置在三度、四度和七度、八度之间;清商音阶“角”、“徵”之间为清角,半音位置在三度、四度和六度、七度之间(“■”表示半音关系,其余均为全音)。

在上述三种七声结构中,五声音阶的五个正音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这就是子产所说的“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左传·昭二十五年》)。

从现有测音材料看,辉县塌虽然还未形成完整的七声结构,但是清角在火烧沟文化遗址鱼形坝已经能吹出的事实,以及清羽在辉县埙中的存在,说明上述三种七声结构都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音阶形式。

从半坡埙产生最早的一个小三度音程到晚商至春秋之际出现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其间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可见,人们对于音阶的认识是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的。

在可考的文字记载中可以确认,埙战国初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中。秦汉以后,埙成了宫廷雅乐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清朝时期,埙的传承已经断代,直隶人吴浔源偶得埙,复制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埙传世,以阐发古音之秘。《棠湖埙谱》是发现最早也是唯一正式刊行的埙专用乐谱,无论对于古埙制法、奏法以及埙谱研究,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一本难得的珍贵史料。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它高八点五厘米、腹径七厘米。埙体有六个音孔:前四后二,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

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

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就开始制作仿古陶埙。后来天津音乐学院的陈重教授在古制梨形六孔埙的基础上,又设计出新型的九孔陶埙,用江苏省宜兴市的紫陶制成。这种九孔埙既保持了传统埙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阶和半音,使它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而且音色古朴醇厚、低沉悲壮,极富特色。另外,由于九孔埙改变了原来不规则的音孔排列,按照现代人的演奏习惯,使演奏更为方便,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使用。九孔陶埙的面世,标志着中国古埙重新获得了生机。不久之后,陈重教授的另一位学生、湖北省歌舞团的赵良山,用红木研制出十孔埙,解决了埙难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只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公演中埙乐几绝于耳。

八十年代以来,在演奏家、制作家和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埙作为乐器有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作,喜爱埙乐并且学习、演奏的人越来越多,习埙的热潮悄然兴起。从埙上人们似乎找到了遗失已久的古风,埙正在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大型歌舞剧《兵马俑》以及各地方戏曲等都出现了大量的埙乐作品,并且涌现出《风竹》、《楚歌》、《遐思》等优秀的埙独奏曲。


4、结构


十孔埙的结构为一个类似空心球式的主体。有一个吹孔、九个发音孔。主体上端设有一个吹孔,正面设有七个发音孔,反面设有两个发音孔。


6、外形种类

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牛头埙、笔筒埙 等多种类型。

卵形埙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


葫芦埙
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由于埙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传统的卵形埙柔和。
葫芦埙的特点:
a.基音(从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扩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减少了三度;
b.演奏高音区时较为省力;c.由于带喉装置,低音区的音色受到影响。

握埙
就是握着吹奏的埙,它是运用十个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鸳鸯埙
是指两个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连的连体埙。这种埙两端各有一个吹孔,上下埙的发音孔与一般埙完全一样。演奏时,可根据需要随意迅速转换。
鸳鸯埙音色丰富,音域增宽。但造型不美(较原始埙形体状态),演奏时,鸳埙与鸯埙换用不很方便。而且音质变化较大,故音色不统一。


子母埙
是指两个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连的连体埙,大埙与小埙的音程关系,一般是纯五度。如:大埙是G,小埙是d。根据需要还可以随意组合。

子弹头埙
冯氏陶埙的最新申请的专利产品,内部仿葫芦埙做成双腔结构,初学任意掌握,高音好吹;缺点是不易吹俯吹。

仕女埙
以古代仕女形象为主题设计的埙,其埙多采用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坭兴陶制作,无釉窑。
钦州坭兴陶,简称坭兴陶,以广西钦州市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将东泥封闭存放,西泥取回后经过四至六个月以上的日照、雨淋使其碎散、溶解、氧化,达到风化状态,再经过碎土,按4:6的比例混合,制成陶器坯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骨肉得以相互支撑并经过坭兴陶烧制技艺烧制后形成坭兴陶。
据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考证。在广西近百年来,其传统工艺能够保持和继承并得到发展的只有壮锦及坭兴陶,为此,钦州坭兴陶被认定为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二件宝之一。也是钦州最名著名的特产之一。
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广西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笔筒埙
外观像笔筒性状而得以命名。常见的大多是葫芦埙、牛头埙、子弹头埙、笔筒埙和卵形埙。其它埙不多见。


梨形埙
外形像梨子,最经典的一款。一般为单腔,8孔和9孔居多。声音共鸣好,俯吹好。


牛头埙
根据宁夏回族乐器改进,10孔,音域低音5到高音2,内有隔音板,音色圆润浑厚,高音好吹,缺点是孔稍大,音域不好扩展。


7、材料分类

埙是极具个性的乐器,各种材料和各种形状的埙,音色各有特点。

陶埙
(1)低温陶埙:西安常见的黑皮陶一般为低温陶,有良好的吸水性,避免磕碰,不能水洗。
(2)中温陶埙:红陶材质的埙一般多为中温陶,硬度适中,可以接触水,吸水性良好,低温下长时间吹奏不会积水影响演奏,发音稳定。
(3)高温陶埙:硬度高,可以水洗。缺点是完全不吸水,气温低的情况下吹奏会积水,容易影响到发音。
陶埙种类:在中国古代宫廷中,埙分为颂埙和雅埙。所谓雅埙,指体积大(“大如鹅卵,谓之雅埙”《三礼图》),在雅乐中应用;所谓颂埙,指体积小(“小者如鸡子,谓之颂埙”《三礼图》),常在雅乐之外的其他宫廷音乐中应用。埙体的外观式样历史流传下来的也很多:唐三彩陶埙,红陶刻花埙,怪兽埙,人面埙,绘龙埙……最原始的埙没有音孔只有吹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演奏的需求,埙的音孔渐渐增多了。
按音孔来分,从无音孔到有音孔,从一孔到二孔、三孔、五孔,古代已经有六孔埙,清代宫廷云龙埙即是六孔埙。现代普遍流行十孔埙。
根据品牌分类主要有阴氏陶埙、空谷陶埙、冯氏陶埙等。


半瓷埙
也就是没有完全烧成瓷化。一般表面有施釉,清洁方便。具有中温陶的特点,硬度适中,可以水洗,吸水性良好,低温下长时间吹奏不积水,发音稳定。

瓷埙
高温烧成,跟高温陶性质类似,一般表面施釉。完全不吸水,气温低的情况下吹奏会积水,容易影响到发音。

木埙
重量较轻,不易摔破。不吸水。


竹埙
竹篌,竹埙。不易摔破,不吸水。

紫砂陶埙
独特的双气孔排列,优良的吸水性和大气天成的外表,不使用任何化工釉料,声音沧桑空灵厚重幽婉,不怕磕碰。
其他有树脂,树脂混合陶土,塑料等等


7、演奏

埙的吹奏技巧可分为气吹和舌吹两类,然后和指法技巧构成了它的演奏技巧。

气类技巧

埙的气类吹奏技巧有长音、气震音、唇振音等,其中长音是埙吹奏技巧的基础,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埙的常用技巧汇总起来可分为气、指、舌三大类:包括长音、气震音、指震音、唇震音、颤音、滑音、吐音、打音、空打音、循环换气、双吐循环换气、虚吹音等多种。这些技巧是演奏埙时必须具备的。

在埙的吹奏技巧中,长音是埙气息训练的基础,通过练习长音可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养成良好的演奏口形以及平稳、饱满、纯正的发音。故必须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练习,练习时可以结合力度共同进行,音色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

气震音又叫“腹震音”,依靠腹部收缩力量引起的气流颤动而产生。气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在实际演奏中应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而定。如歌唱性的旋律应采用均匀自如的气震音,激情、悲愤的旋律则采用夸大式的气震音等。气震音可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要求均匀流畅。

唇震音是用双手带动埙体,使风门与吹孔快速前后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波动音。埙体后移时吹孔变小,音则低;埙体前移时吹孔变大,音则高。这种演奏技巧常在表现神奇、空灵的意境时使用。

舌类技巧

吐音是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适于演奏热情欢快、激昂活泼的曲调,要求声音结实、干净、有弹性,节奏要均匀平稳。吐音分单吐音(包括单外吐、单内吐)、双吐、轻吐、气吐、唇吐等多种。

单外吐(标记T)在保持正确吹奏口形的基础上舌头自然向上,微贴上唇内沿,呼气时迅速后缩,使气流冲入吹孔发出短促有力之声,类似“吐”音。
单内吐(标记K)在保持正确吹奏口形的基础上,舌根部后缩堵住上腭,呼气时舌根部迅速前送,使气流冲入吹孔而发出短促有力之声,类似“库”音。

双吐就是结合单内吐和单外吐,速度比单吐快一倍,其音类似“吐库”或“库吐”,适于演奏欢快、激昂的曲调。 吐音要求声音结实、干净、有弹性,节奏要均匀平稳。

轻吐与常用的吐音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舌的活动范围短而小,吐音力度减弱,发声轻巧柔润,类似“区”音,犹如弦乐器的轻抖弓,适于表现抒情的快速乐曲。

气吐是依靠腹部力量的突然收缩,加之横膈膜有力的上托,使气流短促有力地冲入吹孔而发声。类似“呼”音,气吐音浑厚、圆润,但由于吐音速度缓慢,因此用途不广,只在特殊情况下偶而使用。

唇吐是依靠上下唇肌的力量,在上下唇有意识开闭的瞬间,利用腹中气流的冲力,把气流输入吹孔而发声。类似“扑”音,唇吐发音柔和,只适于在弱起乐段的起音或特殊的情况下使用。

花舌即舌打嘟噜。舌尖微触上腭,在呼气对舌尖冲击的同时使舌尖产生连续、快速地颤动,并发出“嘟、嘟”之声。花舌音犹如弹拨乐的轮指,只有在特殊需要时才使用。

指类技巧

颤音:是用手指在音孔上作全孔迅速开闭动作,使声音产生波动效果。颤音最常用的有大、小二度,三度、四度颤音,可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风格灵活运用。颤音练习是手指运动技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时要求手指灵活而有弹性。  滑音: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多用于诙谐、幽默、低沉、哀怨的乐曲中,这种技巧极大地丰富了埙的表现力滑音分上滑音、下滑音和圆滑音三种。

1.上滑音:是在奏出本音后,手指无痕迹的向上滑抹至第二音(比本音高)的同时,呼气力度随之相应增强。
2.下滑音:是在奏出本音后,手指无痕迹的向下滑抹至第二音(比本音低)的同时,呼气力度随之相应减弱。
3.圆滑音:是在奏出第一个音后,手指无痕迹的向上或向下滑抹至第二个音后再返回原位的同时,呼气力度按下滑音、上滑音而求得。圆滑音也称复滑音,是上、下滑音的结合体。

滑音:要求音色圆润干净、节奏准确,每个滑音的开始均用轻吐演奏;此外,手指滑抹时不要紧张,保持自然状态为宜。发声要柔和、圆滑,听不出痕迹。

赠音:一般用在乐句末尾、本音结束前带出的短暂装饰音,也称送音。赠音是一种装饰音,几乎不占用本音时值,能听也但并不明显,演奏时要短、轻、快,换气要及时、准确。

叠音:在本音的上方作二度、三度、四度等时值短促的重叠加花下行至本音的音。演奏叠音时,手指开闭要迅速,把经过音的动作全部做出来,但不要奏成明显的装饰音,要以本为主,只有经过音的痕迹。叠音有长短之分,要根据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作品灵活应用。

打音:采用手指弹打本音孔、或本音孔下方的音孔,使本音孔发出相分离的音叫打音。打音也是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运用得当能给乐曲增加色彩和美感。练习时,要锻炼手指的速度和力度,下指不能犹豫,手指弹打的力度要大,要把同等音区分开来,乐句要连贯、音符要清楚。气、指结合要干净、利落。

打音和颤音重叠时,打音先发声,颤音随之而出,听起来则像同时出现的感觉。切记:要衔接紧凑、配合默契。

空打音:用手指弹打音孔,使埙体内腔发出的共鸣声叫空打音。演奏空打音时不用吹奏,而是将本音孔打开,弹打共鸣好的音孔。音准靠听觉和用唇部控制吹孔角度的大小来调整。空打音要求手指要有力度和弹性,并使发音准确、饱适于演奏深远含蓄的旋律以及模仿自然界某些特殊的音响效果。

高音:埙在吹高音时要向上拱着吹,加强口劲,缩小口风;便能很容易的吹出高音。
无法吹出高音有可能是演奏方法不正确或乐器本身就不规范,吹不出高音。


指法

筒音做低音5或中音1较为常用,如图《十孔埙全按为5时的指法》所示,非常直观,此指法适用于空谷、冯氏、阴氏等品牌埙。
较常用的指法之一(全按作5的指法),此时音域为低音5到高音2(不含俯吹)
较常用的指法之二(全按作1的指法),此时音域为中音1到高音5(不含俯吹)

基本演奏姿势

一般分站式和坐式,独奏一般用站式,合奏或伴奏时一般用坐式,基本要领是:站式演奏时,要求身体应站稳,呈垂直状,两腿稍稍分开或一脚在前一脚在后,指,腕,肘,臂及全身各个关节应自然放松。坐式要求身体放松坐在椅子上,座位的高低要合适两腿自然分开,身体坐正,坐在凳面的三分之二处,两脚自然分开着地。以上两种演奏姿势,都要求头要挺直,双肩自然平放,手指按好音孔,正视前方,以保持手指的灵活性和气息的顺畅通达。

持埙方法

用大拇指按住后面两孔,前面的孔从下往上依次用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按住,小指不按孔的时候,应自然放在埙的底部托住埙体,每个手指在按孔的时候,必须严实,不能漏气,切忌手指过于放松或是僵硬。

吹埙的角度

手指按好音孔后,将埙举起,放至嘴边,是唇与埙的吹孔形成约75度角,头稍稍仰起一些,不过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高音角度会加大,低音则变小,这个可以自己慢慢体会。


8、独特气质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埙这种非凡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埙和埙的演奏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

古人将埙的声音形容为立秋之音,更使我们体会到一幅朦胧而另人神往的艺术画面:秋天是金黄色的,是冷静的,是另人深思的,时光流逝,又有一种淡淡的悲凄和感伤。秋风扫落叶的现实,又使人平添几分愁绪。这就是埙的声音,这就是立秋之音。

中国古人吹埙,吹了几千年,其声浊而喧喧然,寄托了古代文人雅士面对时光长河流逝如斯的失落感,但时光仍在无情地推进;中国古人吹埙,吹了几千年,其声悲而幽幽然,融汇了古代墨客骚人们对封闭而沉重的中国历史无可奈何的批判精神,但历史仍然在按中国既定的轨迹运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埙,不是一般用来把玩的乐器,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这就难怪它?“质厚之德,圣人贵焉”了。


9、当今发展

1983年,赵良山首次用埙在湖北省歌舞团《编钟乐舞》中演奏《哀郢》,乐曲虽仅仅一分钟,但那其他乐器无法替代的非凡表现力,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轰动国内乐团。1984年,演奏大师杜次文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演奏埙曲《楚歌》,这是埙乐首次登上世界舞台。动人的旋律在广场上空回响,人们吃惊于一个以土为之的乐器,竟有如此丰富动人的表现力。近几年来,埙越来越多地出现于正式的演出舞台。我国许多闻名音乐家开始为埙作曲,人们对埙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1993年,中国第一位民族管乐硕士刘宽忍与当代作家贾平凹出版了《废都》的埙乐专辑。这次音乐家与作家的联袂,让更多的人首次通过文学作品熟悉了埙,了解了埙,影响颇为深远。同样也在1993年,笛箫制作大师张荣华在埙的研究与制作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在前人九孔陶埙的基础上采用全新的技术,改进工艺,优选材料,进行科学配方,制出的埙在音域、音色、音量及音准等方面,均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新型工艺埙吹奏省力,外观精美,有皇家之大气,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其音质纯正,音色美丽,音域宽,音量大,可奏出完整而准确的12平均律,且灵敏度高,在乐队中演奏可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1997年,张维良出了第一张埙的CD专辑《问天》,首次运用张荣华的低音大埙表现音乐,由此,埙的音乐文化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
“埙,表面上看很普通,但它放射出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透射出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华夏文明的精髓,所以埙的未来发展是不可估量的……”


10、吹奏名家

曹建国、 方浦东、 黄建军、于连军、吕骥、曹正、陈重、王其书、张荣华、陆金山、赵良山、刘宽忍、杜次文、拓化贤、张维良、王胜祥、戴亚、高明、刘凤山、王洪涛、曾格格、张斌、范睿、陈双九、王厚臣、张埙、石磊、刘宽忍、刘辉、刘豪、周子雷,王同贤,杜冲,崔涛,吴苏芯 ,赵海斌(醉卧兰亭)。


11、吹奏名家——赵良山


赵良山(1939年-2011年9月29日),辽宁黑山县人,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1986年调到厦门大学音乐系任教,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现任福建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2011年9月29日在厦门逝世,享年72岁。

人物经历
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1986年调到厦门大学音乐系任教,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现任福建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2011年9月29日在厦门逝世,享年72岁。

埙 古埙演奏 中国古埙第一人

缘起
赵良山多年来专门从事我国民族管乐器的演奏和研究,擅长演奏古埙、竹笛、洞箫、巴乌、葫芦丝、土良等乐器,演奏的各种乐器多为自己亲手制作,并对古埙、巴乌、葫芦丝三种乐器进行了改革。他2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人类最古老乐器之一的“埙”的探讨,使埙的音量增大,音区由窄变宽,音准趋于准确,因此埙的演奏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他在1983年第一个将埙的演奏搬上了北京的舞台,此后从未间断对埙的研究,对埙的复鸣、进一步推广使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古埙第一人”。

名片
走进赵良山老师的家,最显眼的莫过于厅中两个陈列柜里几百枚大小与颜色不尽相同的古埙。而大厅的一面墙上,长长短短几十把民族管乐器错落有致地挂着,不经意间便组成了一件最具有音乐气息的艺术品。这其中有赵良山6岁时拥有的平生第一件乐器——笛子,有当代由他做出的第一把竽,融入他的改革制作的葫芦丝,他亲手制出的每一枚埙……乐器忠实地记录了赵良山的艺术人生,而他当场用埙吹奏的悠远乐音,让我的思绪跟随他回到了他与音乐结缘的起点。

苦难童年笛相伴
赵良山出生在东北一个偏僻小山村的贫苦家庭里,一岁半时母亲就去世了。5岁时他有了继母,继母对他很苛刻,而父亲又长年在外奔波生计,孤苦伶仃的他每天挖野菜、挑水、捡煤、拾柴……一天,六岁的他听到隔壁传来箫声,立即被《苏武牧羊》、《孟姜女》的悲凉旋律打动,联想起自己的身世哭了起来。听到哭声的吹箫老人在得知原因后,把一把自己做的小笛子交到了他的手里,让笛子与赵良山做伴。从此,赵良山一听这位吹箫邻居的曲子,便找机会偷偷地模仿吹奏。
“我能走上音乐路,要感谢两个人。除了这位邻居,就是住在我家另一头的一个盲人算命先生。”这位算命先生每天都在一个小童的牵引下,吹着笛子走家串巷。赵良山被他吹的纯正东北小调吸引住了,天天跟在他身后跑。算命先生的家人发现后便让赵良山来做算命先生的引路人,赵良山一口答应,从此,他把挖野菜的时间压缩成两个小时,其余时间在牵引算命先生的同时,认真倾听他吹奏的笛子曲,回了家则如饥似渴地凭借记忆模仿这些曲子。也正是这些优美的乐曲,冲淡了赵良山童年生活的艰苦。
1949年解放后,赵良山终于有了上学的机会,考入中学后,他带着他的笛子开始在县里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也许正是由于他对音乐的执著,1960年,他在沈阳考点73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惟一一名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的考生,踏上了专业学习管乐器的道路。

让古埙重返舞台
在中央音乐学院刻苦学习笛子、箫演奏的几年,在赵良山看来,为之后埙的演奏打下了坚实基础。而毕业分配到湖北省歌舞团后,为了加强民族管乐器的艺术表现力,他开始对巴乌、葫芦丝等乐器进行改进。当时团里没有经费,要把脑中对管乐器理想状态的想像变为现实,惟有自己动手。“那时的长期研制使动手能力提高很快,真是为之后埙的制作打牢了基础啊。”赵良山不禁感叹。
如果说这时的赵良山与埙的结缘只是需要一个机会,那么陈重——这位赵良山在中央音乐学院就读时的笛子课老师便做了这个“媒”,1980年,他将一枚宜兴烧制的埙邮到了赵良山手中。老师的“做媒”是慎重的。“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可惜已经失传,没人演奏。你好好地琢磨,一定要把埙吹出去。”赵良山手捧这个像梨子一样的乐器,心里便记下了老师的嘱托。但是,路并非是平坦的,手上这个埙吹起来声音很小,音之间没有关系。于是,赵良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做出好埙,让“千年绝响”重见天日。5个月后,不停地制作了几百个木制埙的赵良山终于拥有了2个音量大,音与音关系准确的埙。与此同时,他研究出了埙演奏的指法排列,甚至让埙第一次奏出了半音。

研究方向
他正在归纳关于埙的资料,埙的演奏技巧,总结埙的系统教学,并且继续进行着古埙的制作和演奏。

主要贡献
赵良山在读屈原名诗《哀郢》时,感觉到埙十分适合表现楚国郢都被攻陷后,屈原痛心疾首的心情,于是他与作曲家龚国富配合创作了埙曲《哀郢》。这首三分钟十秒的埙曲,把屈原在汨罗江边的痛哭声都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至深。赵良山想借1983年湖北省歌舞团用古乐队上演《编钟乐舞》的机会,以一曲《哀郢》让埙重获新生。赵良山感叹:“让埙重返舞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人为因素的干扰,别人对埙这个乐器的不认可,三番五次阻碍着埙的舞台复鸣。”最终,赵良山有了仅仅一分钟的表演时间,而正是1983年10月北京天桥剧场这一分钟的《哀郢》,震动了中国乐坛!埙独一无二的音色,使它的复鸣之声永久刻在了听众心里。

南音与埙的碰撞
在厦门已经生活了19年的赵良山,每天喝着闽南的功夫茶,闲时在海边散步,早已把厦门作为第二故乡。喜欢创新的赵良山几年来一直为埙的未来操心着。“我始终觉得埙的推广还不够,我相信埙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我要让埙立足于闽。在我看来,南音是闽的活化石,是人类的活化石,而具有7000多年历史的埙也是。既然如此,我一定要用我的有生之年,让它们团圆。”出于这样的想法,赵良山参加了一个南音团,对南音曲的配器也进行了革新,将埙加入到南音的演奏当中去。“这或许还是试验,但埙的加入,已经给原本的‘四大件’乐器伴奏带来了新意。我总相信埙能够为南音争光!”


12、制埙名家

方浦东(北京)、张有刚(北京)、张荣华(北京)郑自豪(北京)、侯义敏(河北邢台)、王其书(四川成都)、吴苏芯 [2] (四川)、阴占中(陕西)、郑安邦(南京)、陕拾叁(陕西)于连军(河北保定)、王建(河南黄河埙坊)、李帅(河北张家口)、崔涛(广东珠海)、覃雄(广西南宁)、张科举(河北张家口)、谢亮(湖南娄底)赵海斌(醉卧兰亭 -吉林)张驷(大连)、张勇(四川成都)


13、制埙名家——吴苏芯


吴苏芯,男,中国国籍,埙演奏家,制埙人,原创音乐人 。代表作品《墨色埙迹》,《执念》。

主要经历
2013年,实验出单隔板宽音域双腔陶埙,能够轻松地使平吹音域达到十三度,大大提升了陶埙演奏的表现力。
2016年5月12日,发布中国风原创埙乐专辑《墨色·埙迹》,推出《墨雨》、《墨念》、《墨画》三首作品,用醇厚的土乐之声传颂中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其中《墨雨》被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相中,用作故宫国宝多种釉彩大瓷瓶登场时的背景音乐。
2016年10月19日,发布原创埙乐《云吹动》 。“云风吹动,给我雕刻时光的力量。一改往日扎入泥土的深情厚重,原来埙,也可自在轻灵,让音符在云端徜徉缥缈。”
2018年参加武侯区妇联举办的首届“妇女之家”花间双读会,并演奏古典乐曲。
2019年9月14日,发布原创埙乐《执念》。
2019年10月12日,参加爱奇艺音乐节目《音浪合伙人》,并加入了腾格尔音浪团。
2021年1月1日,发布原创埙乐《佳酿》。
2021年参加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百度百家号联合出品的#2021每个人都了不起#青年演讲会。
2021年入选百度百家号2021百大创作者。
2022年5月18日,由武侯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武侯区文化馆承办的“古埙的前世今生”——2022年成都市武侯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吴苏芯应邀担任主讲老师。
2022年5月,梦幻西游邀请到埙演奏家吴苏芯,将陶埙与无底洞门派曲《下潜》完美结合。
2022年8月,在芒果TV《美好年华研习社》“虞姬第二幕:离《楚歌》”担任埙演奏。
2022年11月12日,发布埙乐专辑《关山月.埙》
2023年2月18日,发布首张个人古曲专辑《古调埙音》。
2023年4月18日,录制四川卫视节目《美味几食友》。
2023年6月8日,参演成都市武侯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民族乐器音乐会。
2023年6月9日,接受CGTN Radio的Music Talks节目采访。
[ 此帖被陌峥在2023-07-24 17:52重新编辑 ]

liumeiling

ZxID:3002419


等级: 派派版主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07-24 0
已审核。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