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直城门大街 试掘简报(节选)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0 回复:3

[人文通史] 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直城门大街 试掘简报(节选)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沐容

ZxID:1930517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3-25 0
  汉长安城直城门大街为东西向,西起西城墙中段的直城门,向东先后与横门大街、厨城门大街和安门大街相交,是进出西部城门、连通长安城西郊的重要通道。经勘探,直城门大街从直城门至安门大街十字长约2900米,其间道路最大宽62米 [1] 。为进一步了解该大街的宽度、路面结构及使用沿革情况,受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的委托,在考古勘探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选择在西距直城门约990.7米处、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街道办事处小刘寨村北进行试掘(图一),布93.5米×2米的南北向探沟(T1)一条,面积为187平方米(图二)。试掘工作从2009年3月6日至4月16日。下面简要报道此次试掘的情况。
  一、地层堆积
  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共分五层,以探沟0~10米处的西壁为例进行介绍(图三)。
  第1层:耕土层,土质疏松。厚0.1~0.25米。出土现代瓷片。
  第2层:黄褐色土,土质疏松,空隙较多。厚0.2~0.65米。出土明清青花瓷片,为明清文化层。
  第3层:黄褐色土,土质疏松。厚0.15~0.9米。出土宋元黑釉和白釉瓷片,为宋元文化层。
  第4层:黄褐色土,土质较松。厚0.05~0.65米。出土唐代莲花纹瓦当、青釉执壶及开元通宝铜钱。该层上发现一条东西向小路,出土少量汉代瓦片及唐代瓷片。该层为唐代文化层。
  第5层:深褐色土,土质较密,黏性强。仅分布于探沟0~6.2米处。厚0.3~0.6米。出土少量汉代瓦片。该层为汉代文化层。
  第5层下为生土。
  四、结  语
  (一)道路遗存的年代
  从此次发掘的道路遗迹看,西汉之前的路面只有一股道。L6路土中及L8路基下均发现战国晚期的铜半两钱,说明二者年代较早,可能早至汉长安城筑城墙之前。在汉长安城修建之前,这一地区是战国时期秦国及秦代“渭南”的离宫建筑区。西汉未央宫前殿被认为是在秦章台基础上建起来的。所以,L6和L8年代可能为战国至汉初。密集的车辙以及厚而坚实的路面,表明二者使用时间较长。L8直接建在生土上,初步判断属于
  战国至秦代。L6建在L8之上,年代大致在西汉初期。
  L7、L3、L9三者之间的间隔地段(探沟46.4~51.2米和57.5~61.5米处)发现断断续续的路土,虽然路层较薄,但除一处被H4打断,这些间隔地段可连接起来,构成一条完整的大街。根据文献记载,直城门大街应
  有三股道。《汉书·成帝纪》载:“帝为太子……初居桂宫。上尝急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驰道。西至直城门,得绝乃度,还入作室门”。应劭曰:“驰道天子所行道也,若今之中道” [3] 。《汉书·鲍宣传》载:“丞相孔光四时行园陵,官属以令行驰道中,宣出逢之,使吏钩止丞相掾史,没入其车马,摧辱丞相”。如淳注:“令诸使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无得行中央三丈也” [4] 。班固《西都赋》亦曰:“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5] 。2008年进行全面发掘的直城门有三个门洞,南北门洞之间的宽度为32米 [6] 。综合文献和考古材料,直城门大街应有三股道。
  从遗迹现象及出土遗物分析,汉长安城建城之时的直城门大街虽然没有路沟之类的间隔,实际使用时应分为L7、L3、L9三股道,宽约30米。从剖面看,南端可能在修筑L2时被挖去一段,北端明显被H6破坏了约1米长,如果加上南北两端被破坏的部分,当时的路宽应不小于32米,与城门的宽度基本相当。发掘时我们注意到三股道间的隔离地带路面较差,说明这些地带基本不用于行走;三股道当中,南北两股较中间一股路土层厚,当是两边行人多、中间为驰道,行人较少所致。由于没有发现明显的分界线,三股道的准确宽度不得而知,推测各宽约6~8米。
  以前学者推测在三股道间有路沟分隔。此次发掘确定,直城门大街此段的三股道不通过路沟分隔。所以前引《汉书·成帝纪》说太子“不敢绝驰道”,如果有路沟,不是敢不敢,而是能不能的问题了。
  三股道路出现之后,直城门大街进一步拓宽。向南填平H7,修筑了L5、L2,向北填平G4,修筑了L10,并在L10以北新挖G3作为其路沟。此次拓宽后,大街宽度达到61.4米。从所处层位在L5下的H7、H9和所处层位在L10下的H8出土的汉代五铢铜钱、五铢钱范判断,最后的拓宽当发生在西汉中期,拓宽的道路一直使用至西汉末。
  L1属于探沟中路面最高的道路。路基为建筑物焚烧后的垃圾,内含较多汉代砖瓦片及木炭灰,应属于汉长安城被焚毁之后的道路,且使用时间很长。探沟内20~25米处发现的密集车辙、厚厚的路土层也印证了这一推测。L1的使用年代大约从东汉直到北朝时期,此时只有一股道。从直城门的发掘看,此时L1对应的城门只有直城门的北门道。
  L4是年代最晚的路面,建在唐代文化层上,用唐代的青掍瓦铺设路面,可能属于唐代或唐代之后的道路。路面上几乎没有车辙,说明它已不是一条重要道路,而是一条禁苑中的小道了。
  (二)道路与路沟的关系
  从发现的路面与生土、路沟的关系看,L8和L6没有路沟,路面的积水由高处流向低处排走。L8路面较平,南北两侧的生土比路面高,雨水沿路面排向低处。L6路面的南部稍高,路面的水可能先向北流,遇到高于路面北侧的生土后,再顺路面流向低处。
  西汉初期开始出现了路沟。L7、L3、L9组成的路面南部、中部、北部分别距地表1.85、1.72、1.8米。从路面的起伏看,中部稍高,两侧稍低,路面积水应排向南北两侧,其中北侧的水可排入G4。
  L5中段至北段较平,南段由北向南倾斜。其叠压的H7出土五铢钱背范,证明L5应建于西汉中晚期,年代下限为L1建成之前。
  L5南部向G2倾斜,南端与被破坏的G2北沿大致在同一高度,因此,L5可能以G2为路沟。
  G3位于G4之北,从叠压关系看,G3叠压H8,H8打破G4,因而G3要晚于G4。推测G4填平后形成的L10以G3作为排水沟。
  根据此次发掘的直城门大街汉代道路和路沟的情况看,在西汉中期以后,道路及路沟经过较大改动。一是路面变宽,南北宽度由原来的约32米扩宽到约61.4米;二是由北侧单路沟变为南北两侧双路沟。此次大规模
  的道路扩宽推测可能在武帝时期。此时应该仍然有三股道,但尚无法清楚划分出来,但可以肯定,三股道仍然没有路沟间隔。
  在发现的4条水沟中,G1虽然有纯净的淤土,但并非路沟。从地层及打破关系看,G1叠压L5路土及L1路基,该处不再作为道路后因地势较低而形成了水沟。
  (三)路基
  此次发现的10条道路,有的有路基,有的无路基。没有路基的包括年代最早的L8及年代最晚的L4,以及西汉中期以后拓宽的L10。L8修建在生土上,L4是在文化层上形成的道路,L10则是垫平原来的路沟形成的。
  各时期道路的路基做法不同。L6建于L8之上,局部路面直接叠压L8的路土及生土,其他地方则垫一层坚硬的路基,路基内只有少量碎瓦片。L3、L7、L9的路基均为人工垫起,且路基的厚度由地势决定,路基中极少
  见到较大的瓦片,均为小碎片。L2的路基与上述三条道路不同,路面也较它们稍高,其路基还压在L7的路基之上,从路基判断,L2应与上述三条道路年代不同。这些路基比一般地层坚硬,但未见夯打痕迹。L5建在早期灰坑上,为了巩固基础,L5路基下垫了一层形体较大的瓦片。L1的路基是利用被烧毁的建筑垃圾垫起来的,内含很多砖瓦,瓦片也较大。
  附记:参加本次发掘的有徐龙国、刘振东、张建锋和技师林玉学、吴新年、董惠杰、王新民。线图由王新民绘制,拓片由董惠杰拓制,照片由徐龙国、王新民拍摄。发掘工作得到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的大力支持,谨致谢忱。
  执笔者 徐龙国 刘振东 张建锋
  注 释
  [ 1 ] 据直城门大街勘探资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内部资料。
  [ 2 ] 吴镇烽:《半两钱及其相关问题》,见《陕西省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考古与文物》丛刊第3号),1983年。
  [ 3 ] 《汉书·成帝纪》第301、302页,中华书局,1962年。
  [ 4 ]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第3093、3094页,中华书局,1962年。
  [ 5 ] 《后汉书·班固列传》第1336页,中华书局,1965年。
  [ 6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西安汉长安城直城门遗址200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5期。
  (责任编辑 付兵兵)
金子128

ZxID:17725687


等级: 热心会员
业精于勤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3-25 0
好专业啊,是归属建筑类还是地质类呢
  • 际遇之神

    奖励 2019-03-25

    在派派游荡,不小心被从天而降的电脑仍中,春哥出现,原地复活并得到3派派币

沐容

ZxID:1930517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03-26 0
这是汉长安城遗址发掘,转的部分就是让一些想写汉朝文的人了解一下汉的首都,属于考古类,不属于建筑也不属于地质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9-03-26 0
已审核
>>茗日推文手记微博<<https://weibo.com/7804702285
>>2016-2024茗日推文汇总<<https://www.paipai.fm/r7499574_1#td_86609468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