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演化史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4 回复:2

[人文通史] 麒麟演化史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1056093252

ZxID:14319122


等级: 热心会员
最后の净土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3-21 0
麒麟演化史

麒麟集祥瑞、送子、助考、招财、长寿于一身,貌似除了姻缘,别的忙都能帮上。
​但它的形象却充满了矛盾。在很多艺术作品中,麒麟有俩犄角,可古书说它是东方的独角兽。它名字里分明有两个“鹿”,如今却更像龙型……实则,从春秋战国到明末清初,麒麟的造型一直在变。

​鹿与马:麒麟的开端
​关于麒麟形象的描写,最早可能出自《孔子家语》中“孔子泣麟”的故事:鲁哀公十四年春,叔孙氏的车夫猎到一头奇怪的动物,把它的前左足折断。叔孙氏派人去问孔子:“这个像麇(jūn)却长角的是什么?”孔子一看是麒麟,痛哭流涕。说:“麒麟本该在明王在位时出现,但这只出现得不是时候而受到了伤害。”他从此封笔,不写春秋了。

​“麇”指獐子,形似小鹿,是不长角的。后来《尔雅》中进一步描画麒麟的外形,说麒麟“麕身牛尾”(麕通麇),还长一只角。《礼记》里还说:“麒麟在郊薮……麟以为畜故兽不狘。”这里的“狘(xuè)”意为(野兽)惊走,说麒麟“不狘”,看来它是一种非常平和的生物。
​《诗经》里有“麟之趾”一篇,原文是这样的: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大致意思就是:麟这个东西很高贵啊,你们这些贵族就和麟一样高贵啊。
​从这些先秦的记录,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麒麟最原始的形象:一种独角的、像鹿的,性情平和且高贵的动物。

​战国末期,马的元素被加入到麒麟形象中。《战国策》载:“世无骐驎、騄耳,王之驷已备矣。”这里的“骐驎”与“騄(lù)”均指良马,后世“骐驎”“麒麟”普遍混用,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战国相马术认为千里马长得像鹿,还有角,这正好符合麒麟形象,造成了很深远的影响。
可惜的是,虽然有诸多文字描述,却没有明确指示麒麟形象的先秦文物被找到,当时的的麒麟长什么样,我们实际是不清楚的。

到了汉代,画像石中出现了有明确铭文的麒麟。1982年,在江苏邳州发现了一批汉画像石,其中有一件神兽:马身鹿头,头顶有凸起的小角,角顶端有一圆球,旁边刻有“骐驎”二字。这和《孝经》里记载的“头上有角,其末有肉”是一致的,可见麒麟长肉角的说法至少在汉代很流行,而先秦典籍没有提到这一点。下半身是马,可能和战国时良驹“骐驎”对“麒麟”的影响有关。
其他汉代麒麟画像和雕塑,与邳州画像石上的形象基本一致,有的还带翅膀。最有意思的是两件立体的汉代金麒麟,一件出土于河南偃师,另一件则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汉代文献对麒麟的描述,比前朝有所延伸。《京房易传》说它:“有五采,腹下黄,高丈二。”《说文》给麒麟划分出性别,麒是雄兽,麟是雌兽。《淮南子》记载:“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第一次把麒麟和龙扯上了关系,虽然在当时影响不大,但这可能成为后世称“麒麟为龙子”的一处伏笔。
​总之,汉代的麒麟是相对稳定的:独角鹿或独角马,没有龙头,也没有鳞片。

麒麟、天禄和辟邪:从汉到宋糊涂账
​河南邓县的南朝墓葬,出土了带铭文的麒麟画像砖,与汉代的麒麟几乎一致,只是角的形状稍有变化——从原先权杖形的角变成了有弧度、向前弯曲的角。甘肃高台县的魏晋墓葬中有一幅壁画,里面画着两只麒麟,一只有角,一只无角。这正好符合晋代郭璞“麒似麟而无角”的描述。

​从这几件文物可以看出,麒麟形象在图像上继承汉代,文献记载中却大有不同。编撰于三国时代的《广雅》里记载麒麟长着“狼题肉角”。这里的“题”指额头,这可能是首次在麒麟身上加入猛兽的特征。记述南朝刘宋历史的《宋书》里也有类似的记载,而且把狼额头变成了狼脖子。
​另外,一些南朝陵墓前的石刻是有爪猛兽的形象,有无角、一角和两角的,与汉代及以前的麒麟形象完全不同,却也被称为麒麟。这是为何?要说清这个问题,得从这些石兽说起。

​这类石兽的造型,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张骞墓的墓前石兽,东汉也有类似石刻,无角,颈部铭文为石狮。还有南阳东汉宗资墓前的一对石刻,其上分别刻有铭文“辟邪”“天禄”,沈括《梦溪笔谈》的记录为“其兽有角鬣”。另外,浙江余杭出土的东汉天禄铜镜上刻有两只猛兽,也是似虎狮尾,都带角,一个一角,一个两角。
《南齐书》里说,南朝刘宋陵墓前的石兽风格,是孝武帝刘骏从襄阳学来的。从地理位置上看,襄阳紧挨着南阳,两地的石兽风格可能一致。那么,南朝的墓前石兽可能传承自东汉的辟邪与天禄。

​看来,东汉和南朝石刻、铜镜中的神兽形象源自狮子,带角的称为辟邪、天禄,而且不管带不带角,都要成对出现——这些都是角狮的特征。放眼世界,角狮在欧亚腹地中非常普遍,而且起源古老。印度桑吉佛塔修建于公元前后,狮子、独角狮和双角狮石刻往往并列出现,与我国的情况几乎一致。
考虑到我国本无狮子,与西域文化交流时,狮子、辟邪和天禄才被传入中原。桑吉佛塔为阿育王时期弘扬佛法所建,此时佛教已经开始传入我国,这些印度石刻可能深刻影响了我国狮子、辟邪与天禄的形象。

那么问题来了,角狮和麒麟,一个是狮子,一个是鹿,怎会分不清?关键就在天禄身上。东魏的《洛阳伽蓝记》等古书中,常把“天禄”写作“天鹿”,三国时期的孟康则提到:符拔是一类像鹿的动物,一角的叫天鹿,两角的叫辟邪。再看看宋代、明代文献中描述天鹿的关键词:颜色五彩、一角、祥瑞……几乎和麒麟一致。好吧,天禄=天鹿=独角鹿=麒麟。

单看“天禄”和“麒麟”的关系呢?也就比天鹿、麒麟混用晚一点。唐人曾在《北堂书钞》里迷茫过:《汉书·杨雄传》里记载杨雄校书的地方,不同版本中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麟阁”,有的是“天禄阁”。可见麒麟和天禄在南北朝时期普遍是混用的。
总之,文献里一团乱麻。有人提出,天禄、辟邪、狮子既然是同一类石兽,天禄与麒麟又经常搞混,也许麒麟是南朝陵墓石兽的统称。这样一刀切很痛快,唐代以后的人,基本都把南朝陵墓的石兽叫成麒麟。描写南朝古陵的唐诗宋词有不少:
弓剑神灵定何处,年年春绿上麒麟。——唐李商隐《晋元帝庙》
​碑字已漫青草死,酸风吹杀石麒麟。——宋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
​千岁石麟相对立,肘鬃膊焰故依然。——南宋曾极《石麒麟》
​已然不见狮子、辟邪和天禄的影子。

唐代仍有自带铭文的麒麟文物留存,章怀太子墓出土了一面“鉴若止水”镜,其上有铭文中有一句“龙腾鳞跳”,对应铭文,镜上的动物浮雕之一应为麒麟,且是独角马形象。这一形象在唐镜中频繁出现,并且开始和角狮混用。唐桥陵有两件石刻,甚至将独角鹿(马)和角狮合为一体——上半身是独角狮,四足却是蹄。
印度角狮形象传入我国,并被命名为辟邪、天禄(天鹿),可能是汉代到宋代麒麟形象演变中的重要一环。古人将天鹿与鹿马麒麟混淆,在近千年间越描越乱,留下一笔糊涂账,也给宋代麒麟形象的多样化埋下伏笔。

牛妈与龙爹:宋元明玄幻大赏
​在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营造法式》中,有一张麒麟插图,虽然此图不在原书残卷之中,却还能在一些抄本里找到它。对比故宫所藏的清初抄本和陶湘所藏的民国抄本,两幅麒麟都是龙头麟身,这个特点在宋代以前都不见记载,却是明清至今最常见的麒麟形象,可见现代麒麟在宋代已经基本成型。
​除了《营造法式》外,宋代可以确定为麒麟形象的文物非常少。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南宋马麟绘制的《三官出巡图》,图中有一头异兽被认为是麒麟,体态似鹿,头顶肉角,浑身鳞片。

​宋代麒麟的鳞片和龙头是怎么来的?
​先说鳞片。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麟”和“鳞”两个字是长期混用的,前面提到的“鉴若止水”唐镜中,“麟”就写作“鳞”。在其他古籍里,这个现象也不少。望文生义,一种叫“鳞”的生物,长鳞片似乎理所当然。
​另一个原因,可能和宋代多处“牛生麒麟”异象记载有关。牛生出畸形胎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书》记载:“元帝建武元年,牛生犊,两头。”现在看来不过是发育畸形,古人不知,视为异象。一直到唐代,牛生怪胎多是连体畸形,却在宋代出现了“麒麟”畸形。

​经笔者粗略统计,牛生麒麟记载在宋代出现8次,最早是在宋徽宗时期。宋徽宗命人作图下发,求购麒麟,可能促成了宋代牛生麒麟说法的传播,以至于越传越多,越传越玄。同时期的金代也有1起类似记载,后来的元代有3起,明代20起,清代还有5起。

​从元代开始,对畸形牛犊的描述变得更详细,如“有鳞无毛”“体色青黄”“口目皆赤”等。明代的记录离奇如玄幻小说,麒麟出生时还伴有雷电绕母牛、小牛吐火鳖、夜空现火光等异象。下面摘录两段原文给大家欣赏一下:
​弘治中,滦阳民家牛产一麟……俗谓麟能茹铁粪金,遂以铁灌之而毙。后献其皮于镇府。——《异林》
​一位财迷以为麒麟能吃铁拉黄金,鬼迷心窍到给畸形牛犊灌铁,生生给灌死了。
崇祯十四年,兴县北乡高一奎家牛生麒麟。麟越,明年,复生一麒。——《山西通志》
这头牛可谓产麒麟专业户,今年生一头,来年又一头。
虽然记载的怪胎各式各样,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身鳞甲。

至于龙头,其实是鳞片的“副产品”。宋代笔记《东斋记事》说水牛在水里受蛟龙影响,才生出了浑身是鳞的怪胎。群众深以为然,并在明代进一步夸大:牛龙交合生出麒麟。《五杂俎》里就说:“龙性最淫,故与牛交,则生麟。”既然是龙子,长个龙头也就不奇怪了。
经过宋明两代疯狂添油加醋,麒麟已经集鹿、马、狮、牛、龙形象于一身。到了元代,麒麟形象更加多元:无鳞独角马、周身覆鳞的双角鹿、背腹有鳞的独角马头牛、周身覆鳞双角龙头爪兽……麒麟已经没个统一形态,铭文说是麒麟那就是麒麟吧。
明代,麒麟为龙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所以龙头、鹿蹄、浑身长鳞的麒麟逐渐占据主流。从宋到明,中国神兽们都在逐渐“龙化”,白泽、龙马、獬豸、角端等神兽与麒麟极易搞混,明代以后认麒麟基本靠鹿蹄。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榜葛剌国(今孟加拉国)遣使进贡了一头长颈鹿,这是长颈鹿第一次入华,引起众人围观。当时翰林院的沈度写了一篇《瑞应麒麟赋》,写道:“臣民集观,欣喜倍万”,并配上画图。
​第二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直接从东非的麻林国(今肯尼亚或坦桑尼亚)带回一头长颈鹿,群众喜闻乐见,万人空巷。明朝人如此稀罕长劲鹿,以至于有段时间麒麟和长颈鹿几乎划了等号。

长颈鹿在明代称为麒麟,其实非常偶然。首先,长颈鹿并不符合麒麟形象,只有鹿身和肉角沾点边。其次,宋人早就见过长颈鹿,不仅明确记载过其外形,还命名为“駞牛”“徂蜡”,后来清代记载长颈鹿为“恶那西约兽”,和宋人一样没管长颈鹿叫麒麟。可见,只有明代人这么干。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1414年。那一年明成祖朱棣亲征漠北,八月凯旋,群臣歌功颂德,九月收到进贡长颈鹿,臣子把它当做祥瑞的麒麟,讨个欢心,岂不美哉?明代特产的长颈鹿型麒麟就此诞生。
最后一次长颈鹿入贡发生在1438年,考虑到长颈鹿的野外寿命约20年,可能1458年以后,明人再没见过真实的长颈鹿,画长颈鹿型麒麟只能临摹前作。从永乐到明末,就在这样的临摹传承中,长颈鹿型麒麟的形象渐渐走样。

​初期的长颈鹿绘图,把长颈鹿身上的斑纹画成六边形的龟甲纹,后期临摹者真当那是鳞片了。到明代中晚期,长颈鹿大多身披细密的六边形鳞片,其实是长颈鹿与原先麒麟形象的融合。
另外,永乐时代的两幅《瑞应麒麟图》都比较写实,给长劲鹿画上了长脖子。明代中晚期的补子,以及配图版《异域图志》里,长颈鹿型麒麟的脖子越画越短,最后几乎与普通鹿无异,到清代便不再出现,被鹿型麒麟同化了。
这支绵延200多年的插曲固然精彩,但没有最终改变麒麟的形象。到最后麒麟还是麒麟,长颈鹿还是长颈鹿。

神兽出自想象,却不是凭空捏造的产物,而是一段集体意识,既有传承也有变化。麒麟,就这样在近三千多年的漫长时光里不断演化,从独角鹿变成了龙形兽,见证着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发展。
转自博物杂志
晚藏乌

ZxID:41410505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眸渊若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3-23 0
已审核。

麒麟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23333。
mihutuzi

ZxID:11225531

等级: 热心会员
摇啊摇啊晃啊晃啊,人生无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03-23 0
说到麒麟……想推荐个十二国记
然后据说麒麟被称为仁兽,吃草。。。这也是说了原型是鹿吧?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