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捶丸”,这个曾风靡宋朝的古代“高尔夫”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84 回复:1

[宗教民俗] 【转】“捶丸”,这个曾风靡宋朝的古代“高尔夫”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sixia83

ZxID:409977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3-19 0

      前段时间看小麦s的《汴京春深》,里面女主尤其擅长捶丸,而且书里前半部分花了很大篇幅来叙述,当时就在奇怪,小女孩有这么大力气去捶一个球吗?也想象不出这是个怎样的运动,后来专门去百度科普了一下,原来就是我国古代的“高尔夫”,还是个团体运动,很讲究技术性。分享给大家。

      捶丸,顾名思义,捶者打也,丸者球也,是中国古代汉族球戏之一。关于捶丸活动的最早记述,见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署名为“宁志斋”的人编写的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根据《丸经·集序》中“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述,可知捶丸形成期的下限至晚在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
      捶丸的前身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当时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为“步击”、“捶丸”。
      当时,连儿童也非常喜爱捶丸活动。如北宋官吏膝甫,幼时“爱击角球”,他舅父范仲淹“每戒之不听”。这里所说的角球,就是用角骨制成的球,不易击碎。这是当时捶丸活动盛行的有力佐证。在陈万里《陶枕》中著录有一儿童捶丸图陶枕,图中小孩持一小杖在击丸,形象生动,是当时捶丸活动盛行的有力佐证。
      捶丸,在其发展上更曾大盛于宋、金、元三代。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三教九流,皆乐此不疲。这在元人散曲、杂剧中多有提及。元人无名氏《逞风流王焕百花亭》杂剧第二折[上小楼]曲中,王焕自夸什么游戏都会,“折莫是捶丸、气球、围棋、双陆、顶针续麻、拆白道字……”。《庆赏端阳》剧中的道白亦云:“你敢和我捶丸射柳,比试武艺么?”此外,最形象、最完整地反映当时捶丸活动情形的,是现存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中的元代《捶丸图》。该图绘在明应王殿西壁上。图中,于云气和树石之间的平地上,二男子着朱色长袍,右手各握一短柄球杖。左一人正面俯身做击球姿势,右一人侧蹲注视前方地上的球穴,稍远处有二侍从各持一棒,棒端为圆球体,居中者伸手向左侧击球人指点球穴位置。这是元代民间捶丸活动的真实反映。
      捶丸发展至明代,已经远不如前代那样普及。不过,直到明代中期,捶丸尚未绝迹。明万历年问周履靖重刻《丸经》时曾作《跋》附于卷后,有云:“予壮游都邑间,好事者多好捶丸。”尽管如此,明代个别皇帝还是雅好此道,遂将捶丸引入宫中。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有一部分描绘的就是捶丸图。图中所绘的场地面貌,旗、穴及击丸的棒,侍从的位置等,都与《丸经》上所说吻合。图中描绘的场地设在宫廷的庭院内,没有山野中高低起伏的地形,却有甬道花木等物品阻隔,更有趣味性。场上共建了五个窝,每个窝旁插了一旗作为标识,这和《丸经·正仪章》中对窝的设置要求是一样的:“斸场建窝,球场上斸成了窝,立彩色旗儿。”这里并未规定是几个窝,可能是根据场地大小和约定的玩法而定。明宣宗手持球棒准备击球,左、右手各有一棒,说明他正在犹豫使用什么棒击球最为有利。前面有一人正在指指点点,可能是“伴当”正参谋如何打球。左侧方有四人,每人各执一棒站立,是陪打者。右侧方有两人是“伴当”,其中一人手拿革囊。左侧是一个放筹码的方桌,桌后面有两个放筹码的人。据《丸经·运筹章》记载,捶丸比赛有三种记分方法,“大筹二十,中筹十五,小筹一十”(《丸经·运筹章》)。究竟如何比赛需要共同商定,如果商定比赛是大筹,就以打满二十筹为胜。“倘赢得十九筹,是遗一筹,若以一筹利物不可得矣”,必须打满分才能算赢。从《明宣宗行乐图》来看,明代捶丸的方法和元代宁志斋老人撰写的《丸经》所说的规则是一致的。只是图中以人为地设置某些障碍来代替野外山丘,这显然是变通之法。但图中的皇帝亲自持棒参加活动,这表明捶丸运动在当时仍是一项高雅的娱乐游艺活动。
      捶丸也是明代士大夫阶层的休闲娱乐活动,“好事者多尚捶丸”。明人李诩所著《戒庵老人漫谈》中的“供闲选胜各八”,就是在供人休闲娱乐的活动中各有八种妙招,象棋是“八捷”,围棋是“八势”,捶丸则是“八巧”。这“八巧”是指:“卧棒斜插花,沿尾斜插花,后橛掀过前,前橛翻过后,背身正棒,两肩基儿,雁点头,背身倒卷帘。”这八种巧势均见于《丸经》。《丸经·制器章》记载:“器利艺精,心手相应,临事发机,无不中矣。今有新旧权制,具录于左:正棒头打八面,倒棒斜插花,卧棒斜插花,皮塔斜插花,揣棒斜插花,燕尾斜插花,两肩基儿,背身正棒,正棒头翻橛儿,前橛翻过后,后橛翻过前,雁点头,正棒头……”捶丸打法的名目很多,但是明代人认为最巧妙的打法有八种,由此可知明代士大夫阶层喜爱捶丸活动,并能体会出其中的巧妙。
      由于捶丸的活动量不是很大,而又能“收其放心,养其血脉,怡怿乎精神” (《丸经·序》),因此也是妇女喜好的休闲娱乐活动之一。明人杜堇的《仕女图》长卷,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图中描绘了明代贵族妇女的休闲娱乐生活,有抚琴、观鱼、游园、蹴鞠、捶丸等。图中的捶丸场地是在庭院的一角,没有什么特别的设施,这可能就是明代富贵人家捶丸的特点,不用什么特别的建筑,只在花木假山之间挖几个洞窝便可进行捶丸活动了。仕女们穿着华丽拖地的长裙捶丸,虽然是休闲活动,旁边球童(侍女)居然拿着粗细不一的专业球杆。有趣的是,与近代运动员服装相比,古代“运动员”的运动服似乎更注重实用,放下裤腿和长袍就可以当“正装”。如《金瓶梅》第三十回中所说,叠山子花园、射箭厅和打球场是可以同在一处使用的。《仕女图》中三个贵族妇女,高髻盛妆,各手执杓棒准备击球,中间有一窝,身后有两婢女侍立,各执备用的球棒,但无革囊和提篮,而且球棒形状和贵妇人手中所执球棒相同。可以看出,捶丸是明代富贵人家妇女的消闲娱乐活动之一。
      捶丸运动经过了宋辽金元以至明代的发展繁荣后,逐渐走下坡,于清代趋向衰落,所见的仅是盛行于妇女、儿童间的简单的捶丸游戏。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3-20 0
已审核

捶丸这个说法听到过
>>茗日推文手记微博<<https://weibo.com/7804702285
>>2016-2024茗日推文汇总<<https://www.paipai.fm/r7499574_1#td_86609468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