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93 回复:2

[人文通史] 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喵起来可凶了。

ZxID:14712109


等级: 热心会员
没想到派派还有人抢连载……吓得我菊花一紧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7-31 0
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
大一统,这个观念在中国的潜移默化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经过儒家对“大一统”的阐述和强化、实践,自觉接受了这个理念,并视之为天经地义。

[attachment=13410351]

经孔子删订的《诗经》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七国争雄时期,孟子又引孔子所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认为“有天下”的“天子”不容有二,希望天下能“定于一”(《孟子·万章》、《孟子·梁惠王》)。

这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天下”的意识,是早已有之的,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甚至更远的传说时代。可是,直到春秋、战国,还存在着爵称不同的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国。他们自始就有较大的权势,有的越到后来越为强大,以致造成“天子”衰微、诸侯争霸称雄的局面。可见,上古三代的“天下统一”是极为松散的。当时的“天子”、“天王”,与秦汉以来的专制皇帝截然不同。当其盛世,也不过是诸侯的盟主;及其衰微,就连名义上的盟主地位也不可保;所谓“天下统一”,自然成为虚幻。尽管如此,由一个礼乐征伐所自出的“天子”来“有天下”,毕竟是一个要把“溥天之下”凝为一体的重要意愿。

随着时间的转移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相传源于子夏门人而实际成书于汉初的《公羊传》,适应时代的要求,鲜明地倡言大一统。它既然是阐释《春秋》经义的传,当然不能不承认存在于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事实,然而它并未引用《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过了时的教条,却突出地强调“讥世卿”、“弱臣势”’断言“世卿非礼也”(隐公三年),这就使统一的观念,增添了集权于王朝的涵义,为汉代普遍推行郡县制提供了经学上的依据。

[attachment=13410352]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统一视为天经地义的唯一常态。唐人颜师古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李斯更是明确提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汉书·王吉传》中称:“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一统的原始意义正是消灭对手,由帝王一人统治天下。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总结出:大一统思想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他的著作《论中国》中有这样的描述:

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中央政府几度荡然无存,天下大乱。然而仿佛受一条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的左右,中央政权每次垮台,都会被重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志在统一的人物站出来,基本上沿袭黄帝的做法,征服敌手,再次一统中国(有时是开拓疆土)。



《三国演义》是一部写于14世纪的长篇历史小说,数百年来深受中国人喜爱(包括毛主席,据说他年轻时沉迷于此书)。该书卷首的一段话脍炙人口:“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的每一次分裂都被视为不正常的暂时现象。每次改朝换代后,新朝均沿袭前朝的治国手法,再次恢复连续性。中华文化的精髓历经战祸考验,终得以延续。
公元前221年中国的统一意义深远,此前的朝代延续了近千年。随着分封的诸侯从自治渐渐走向独立,周朝逐渐解体,陷入了长达250年的动乱,史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相当于西方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期。其间,欧洲诸国根据均势理论互相争夺霸权。自公元前221年起,中国维系了大一统帝国的理想,然而分裂与统一的循环周而复始,有时一个周期长达数百年。
十夜凉

ZxID:1415594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zy32593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8-01 0
已审核。

儒家的学术也可以说很符合封建时期的掌权者利用来控制民众的。
云柒梦筝

ZxID:19554057


等级: 内阁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8-08 0
现在依旧可以有这种观念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