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阳石雕: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的标志技艺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47 回复:2

[物品器具] 曲阳石雕: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的标志技艺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喵起来可凶了。

ZxID:14712109


等级: 热心会员
没想到派派还有人抢连载……吓得我菊花一紧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7-31 0
曲阳石雕: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的标志技艺
曲阳石雕,中国民间雕刻艺术,是汉白玉大理石雕刻的代表。其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据悉,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上,耸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下部展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画卷的八幅浮雕,就是河北省曲阳县石雕艺人的杰作。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曲阳石雕 遗产类别 传统美术 非遗级别 国家级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申报地区 河北省曲阳县 遗产编号 Ⅶ-34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境内有一座黄山,状若银龙。满山汉白玉石洁白晶莹,宜精雕细刻。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世代相传的雕刻工艺,使曲阳成为我国有名的石雕之乡。

曲阳石雕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朝。相传在西汉时期,刘秀被王莽追杀到曲阳县王台北村南的山上,躲藏在草丛里。王莽放火烧山,想把刘秀烧死。刘秀的狗把周围的草弄湿了,制止了烈火的蔓延,从而使刘秀得救,但狗却累死了。后来刘秀打败了王莽,找了当地石雕艺人,为狗建塔,以表昔日救命之恩。到了唐、宋时期,曲阳石雕逐渐发展,及至清朝,就有了“天下咸称曲阳石雕”的盛名。在清朝末年巴拿马举行的世界石雕艺术赛会上,曲阳石雕曾获得世界第二名。曲阳石雕有秀美雅致的效果,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以及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名胜古迹,古今人物等上百种传统作品。河北省曲阳县是汉白玉雕刻艺术的故乡。曲阳大理石储量大,质地洁白晶莹、经久耐磨,是石雕的优质原料。
《曲阳县志》记载:“黄山自古出白石,可为碑志诸物,故环山诸村多石工”。据现有史料考证,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的汉代,曲阳石雕已用于建筑业了。曲阳县城南 有座“狗塔”,据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55年),为纪念一只曾保护他逃出大火的义犬而征召当地石匠修建的。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曲阳石雕艺术已 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当时,全国各地崇尚佛教,大兴土木,修建寺庙,从而也促进了曲阳石雕中各种佛像作品的发展。曲阳石雕佛像造型庄重优美,面貌严肃威武, 或慈蔼端庄,线条流畅,至今仍是传统的主要石雕品种。1953年,从古刹修德寺出 土文物中,发掘出佛像、金刚像等石雕作品200多件。在这些雕像的底座上,均刻有北魏正光(公元520~524年),东魏天平(公元534~537年)等年号和作者姓名。 经查明,上述这些作者都是曲阳县人。唐、宋两代,曲阳石雕艺术更加繁荣,作品流传全国许多地方,除石雕佛像外,历年发掘出土的还有曲阳石雕动物、瓜果等。 在曲阳县西郊村的一座寺庙里,至今还保存有一尊唐代雕塑的汉白玉站佛。佛像身 高八米,容貌庄严,气宇轩昂,服饰折痕,线条清楚柔和,极为生动传神。
曲阳是怎么兴起雕刻的?对此有许多说法,其中最为盛行的是一种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流派之一的黄石公,可与鬼谷子齐名,为曲阳县人。他婴儿时被弃于曲阳的黄山,后人谓之为黄石公。他隐居黄山著书立说,留下《太公兵法》和《雕刻天书》。他把前部书传给张良,把《雕刻天书》传给同乡曲阳的宋天昊、杨艺源两位弟子,从此曲阳人学会了雕刻。
有史料记载的是,曲阳雕刻艺术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西汉始,曲阳石工即用大理石雕刻碑碣等物,曲阳县城南有座"狗塔",据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为纪念一只曾保护他逃出大火的义犬而征召当地石匠修建的。北魏时曲阳石雕中的佛像、石狮已独具风格。
唐时曲阳成为中国北方汉白玉雕像的发源地及雕造中心。至元代,曲阳石雕已享有盛名,涌现出杨琼、王道、王浩等一批杰出的民间雕刻艺人。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大都(北京),召集各地能工巧匠。曲阳石雕艺人杨琼因雕技精湛,被任命为总管。据记载,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就是由杨琼设计监造的。
明清时期,曲阳石雕工艺更加精巧,清末曲阳人雕刻的《仙鹤》、《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以致"天下咸称曲阳石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派慰问团到革命老区慰问,曲阳石雕艺人把他们精心雕制的各种石雕,赠送给慰问团。后来,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的兴建,天安门的修复,毛主席纪念堂的建造,赵州大石桥的重修等重大工程,都有曲阳石雕艺人参加。他们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现在,首都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中的历史名人浮雕,也是由他们完成的。1995年曲阳县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中国雕刻之乡"。
在曲阳,说到石雕必提起三个人。元代杨琼的"一狮一鼎"作为贡品得到元世祖高度赞赏,称"此绝艺也";清末刘普治的"仙鹤"、"干枝梅"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自此"天下咸称曲阳石雕";现代刘东元(已故),古老的石雕艺术在他手里焕发了新的活力,其弟子卢进桥(已故)、甄彦苍、安荣杰继承了传统技法,并用锤子钎子谱写了石雕艺术的新篇章。
卢进桥、甄彦苍、安荣杰三人虽同出一门,却走着不同的艺术道路。卢进桥将石雕、牙雕、玉雕、木雕技法融为一体,独创出剥荒、定型、雕琢、磨光、打亮相结合的镂雕技法;甄彦苍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洋雕刻技法,开创了曲阳石雕的西洋流派;安荣杰发明并运用"安氏放大法",将"哼哈二将"、广东三水卧佛、山东蒙山老寿星像等巨雕工程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曲阳县石雕2000多年的历史
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上,耸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下部展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画卷的八幅浮雕,就是河北省曲阳县石雕艺人的杰作。
曲阳石雕艺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曲阳盛产质地优良的各色大理石,早在汉代,曲阳一带的石雕艺人就用汉白玉大理石雕刻石果、碑文、龙凤、雄狮、观音、佛像等各种工艺品。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大都(北京),召集各地能工巧匠。曲阳石雕艺人杨琼因雕技精湛,被任命为总管。据记载,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就是由杨琼设计监造的。清代,曲阳石雕曾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展出,荣获世界石雕艺术第二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派慰问团到革命老区慰问,曲阳石雕艺人把他们精心雕制的各种石果,赠送给慰问团。后来,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的兴建,天安门的修复,毛主席纪念堂的建造,赵州大石桥的重修等重大工程,都有曲阳石雕艺人参加。他们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现在,首都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中的历史名人浮雕,也是由他们完成的。
曲阳石雕艺术除各种建筑物的雕刻外,还有各种石雕装饰品、工艺品,如人物、山水、花草、鸟、兽、鱼、虫等应有尽有。现在,曲阳石雕艺术有300多个品种。他们的作品不仅国内人民喜爱,而且远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2]
工艺特色
曲阳雕刻工艺历经千年而不中断,誉满海内外。随着曲阳雕刻材质从大理石、玉石到木质、象牙、青铜、不锈钢等的扩展,其雕刻技艺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等造型门类,技法不一而足。
现在雕刻的题材相当广泛,既有传统的仿古建筑饰品,又有现代人物雕像;既有园林雕塑,又有家庭装饰;既有飞禽走兽,又有游鱼花卉;既有上百米的巨作,又有长不盈寸的精品。曲阳县以"雕刻之乡"的美称享誉海内外。曲阳石雕的传统工艺是利用开脸特技法,在石料上画出大概轮廓,先雕鼻子,再从头到脚依次雕刻,做到"内外有度,比例协调"。而现代工艺则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依靠科技力量(电动工具),运用圆雕、浮雕、线雕技法,将解剖学、美学融为一体,所雕作品既有高贵华美的传统特点,又有新颖明快的时代精神。
其雕刻工艺既善于利用刨荒、刨光、开脸等特技,又善于目测定型,采用"上细"工艺,达到了"线要直、面要平、弯要活"的标准。曲阳石雕现在的主要传承人为卢进桥(已故)、甄彦苍、安荣杰,刘宏立等。
曲阳石雕所用材料天然汉白玉储量丰富,产于该县城南黄山之下,石质具有洁白晶莹、纯净细腻、脂润坚韧、经久耐磨等特点。既易受刀,又耐风化,色泽不败。曲阳石雕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构思精巧,造型美观;纹饰清晰剔透,生动逼真;刀工精湛细腻,圆润光滑。料质有汉白玉、花岗石、玉石等。颜色有白、黑、黄、绿、红、灰等。还有形形色色的木雕。
品种
曲阳石雕的花色品种600多个,其中有人物、佛像、瓜果、动物等传统题材作品;也有 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现代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还可承制人物、雕像、碑刻、 建筑装饰等圆雕、浮雕品。不论何种石雕作品,都富于民间传统的魅力和生活气息。
题材
曲阳石雕除以水果、动物为题材的上百种传统产品外,还有以车马、走兽、人物和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为题材而雕刻的石雕精品。除用汉白玉外,曲阳石雕还有用雪花石、桃红、墨玉等石料刻制的精品,畅销日本、新加坡、比利时、奥地利、澳大利亚、美国等10多个国家。
技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它是石雕中最基本的技法。
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同时要求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与和谐,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
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所以圆雕对石材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从长宽到厚薄都必须具备与实物相适当的比例,然后雕师们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圆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还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待修订守“泥稿”后,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确保雕塑作品的各个部件都能条例严格的比例要求,然后再动刀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雕的题材不断拓宽,石雕技法也不断丰富发展,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出现镂雕、链雕。在表现内容上,也由独立的个体发展到人物、动物和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群雕,这就使得圆雕从技法到作品内容都更加丰富和完善。同一件圆雕作品,往往是圆雕、镂雕、链雕等多种技法融会贯通。
微雕,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在的王叔远的《核舟记》,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篆刻边款艺术是微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明清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这方寸之地,用铁笔题书作画,寄托情趣,自娱自乐。及至寿山石成为印章材料之后,寿山石的微雕艺术便也开始出现。清初杨璇、雕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以小字,“西门薄意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刻划上自己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边,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
微雕艺术“艺在微”,愈是细微,功夫越精,价值也越高。微雕也是十分讲究画面和章法的艺术,这就是“意在精”。微雕的雕刻师首先要有很深的书法和绘画功底,虽然微雕细微到无法用肉眼辨认,但在放大镜下仍然十分精美,如大幅的书法精品。
传承意义编辑
曲阳是雕刻之乡,城南山石质纯净、坚韧润滑、品位绝奇,其多彩的资源给其艺匠施展技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曲阳石雕既不失魏代神秘朦胧的粗框气魄,又承启唐宋自然丰满庄重优美的造型,菩萨观音、力士天女、龙凤狮兽为其艺术典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曲阳手工雕刻技艺不断受到冲击,开料、手工刨荒、工具制作、手工锤钎等技法已近失传,模型也不再制作。此外,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雕刻材质和雕刻类型受到影响,佛像制作越来越少,这对传统曲阳石雕技艺的保留与传承也造成了不少损害。必须尽快制订措施拯救曲阳石雕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
所幸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曲阳县的卢进桥(已故),甄彦苍,安荣杰,刘宏立,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在各界县领导以“市场带领产业,产品扩展市场”的精神指导下,曲阳县建成了从曲阳县城长十公里的雕刻走廊。在马路两边的个体摊位上百花争鸣,推陈出新,形成了一定规模,
但是,由于缺乏相对的管理体系,现在石雕产品的质量很难把握,造成了“价格决定质量”的现象,希望能够引起领导的重视。杜绝劣质产品充斥市场,以次充好的现象。

1 简要介绍
曲阳石雕,汉族民间雕刻艺术,是汉白玉大理石雕刻的代表。其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曲阳雕刻工艺历经千年而不中断,誉满海内外。随着曲阳雕刻材质从大理石、玉石到木质、象牙、青铜、不锈钢等的扩展,其雕刻技艺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等造型门类,技法不一而足。据悉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上,耸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下部展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画卷的八幅浮雕,就是河北省曲阳县石雕艺人的杰作。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详细介绍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境内有一座黄山,状若银龙。满山汉白玉石洁白晶莹,宜精雕细刻。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世代相传的雕刻工艺,使曲阳成为我国有名的石雕之乡。

曲阳石雕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朝。相传在西汉时期,刘秀被王莽追杀到曲阳县王台北村南的山上,躲藏在草丛里。王莽放火烧山,想把刘秀烧死。刘秀的狗把周围的草弄湿了,制止了烈火的蔓延,从而使刘秀得救,但狗却累死了。后来刘秀打败了王莽,找了当地石雕艺人,为狗建塔,以表昔日救命之恩。到了唐、宋时期,曲阳石雕逐渐发展,及至清朝,就有了“天下咸称曲阳石雕”的盛名。在清朝末年巴拿马举行的世界石雕艺术赛会上,曲阳石雕曾获得世界第二名。曲阳石雕有秀美雅致的水果,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以及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名胜古迹,古今人物等上百种传统作品。河北省曲阳县是汉白玉雕刻艺术的故乡。曲阳大理石储量大,质地洁白晶莹、经久耐磨,是石雕的优质原料。

3 历史记载
《曲阳县志》记载:“黄山自古出白石,可为碑志诸物,故环山诸村多石工”。据现有史料考证,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的汉代,曲阳石雕已用于建筑业了。曲阳县城南有座“狗塔”,据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55年),为纪念一只曾保护他逃出大火的义犬而征召当地石匠修建的。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曲阳石雕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当时,全国各地崇尚佛教,大兴土木,修建寺庙,从而也促进了曲阳石雕中各种佛像作品的发展。曲阳石雕佛像造型庄重优美,面貌严肃威武,或慈蔼端庄,线条流畅,至今仍是传统的主要石雕品种。1953年,从古刹修德寺出土文物中,发掘出佛像、金刚像等石雕作品200多件。在这些雕像的底座上,均刻有北魏正光(公元520~524年),东魏天平(公元534~537年)等年号和作者姓名。经查明,上述这些作者都是曲阳县人。唐、宋两代,曲阳石雕艺术更加繁荣,作品流传全国许多地方,除石雕佛像外,历年发掘出土的还有曲阳石雕动物、瓜果等。在曲阳县西郊村的一座寺庙里,至今还保存有一尊唐代雕塑的汉白玉站佛。佛像身高八米,容貌庄严,气宇轩昂,服饰折痕,线条清楚柔和,极为生动传神。

4 题材选取
曲阳石雕除以水果、动物为题材的上百种传统产品外,还有以车马、走兽、人物和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为题材而雕刻的石雕精品。除用汉白玉外,曲阳石雕还有用雪花石、桃红、墨玉等石料刻制的精品,畅销日本、新加坡、比利时、奥地利、澳大利亚、美国等10多个国家。

5 优越条件
曲阳是雕刻之乡,城南山石质地纯净、坚韧润滑,其多彩的资源给其艺匠施展技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曲阳石雕既不失魏代神秘朦胧的粗犷气魄,又承启唐宋自然丰满庄重优美的造型。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进桥用牙雕、木雕的手法丰富了石雕技艺,开创了小件精品的制作,拓展了石雕创意的广阔天地,使曲阳石雕成为现代民间石雕的重要代表。

6 历史溯源
曲阳是怎么兴起雕刻的?对此有许多说法,其中最为盛行的是一种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流派之一的黄石公,可与鬼谷子齐名,为曲阳县人。他婴儿时被弃于曲阳的黄山,后人谓之为黄石公。他隐居黄山著书立说,留下《太公兵法》和《雕刻天书》。他把前部书传给张良,把《雕刻天书》传给同乡曲阳的宋天昊、杨艺源两位弟子,从此曲阳人学会了雕刻。

有史料记载的是,曲阳雕刻艺术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西汉始,曲阳石工即用大理石雕刻碑碣等物,曲阳县城南有座"狗塔",据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为纪念一只曾保护他逃出大火的义犬而征召当地石匠修建的。北魏时曲阳石雕中的佛像、石狮已独具风格。当时,全国各地崇尚佛教,大兴土木,修建寺庙,从而也促进了曲阳石雕中各种佛像作品的发展。曲阳石雕佛像造型庄重优美,面貌严肃威武,或慈蔼端庄,线条流畅,至今仍是传统的主要石雕品种。1953年,从古刹修德寺出土文物中,发掘出佛像、金刚像等石雕作品200多件。在这些雕像的底座上,均刻有北魏正光(公元520-524年),东魏天平等年号和作者姓名。经查明,上述这些作者都是曲阳县人。

唐时曲阳成为中国北方汉白玉雕像的发源地及雕造中心。至元代,曲阳石雕已享有盛名,涌现出杨琼、王道、王浩等一批杰出的民间雕刻艺人。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大都(北京),召集各地能工巧匠。曲阳石雕艺人杨琼因雕技精湛,被任命为总管。据记载,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就是由杨琼设计监造的。

明清时期,曲阳石雕工艺更加精巧,清末曲阳人雕刻的《仙鹤》、《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以致"天下咸称曲阳石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派慰问团到革命老区慰问,曲阳石雕艺人把他们精心雕制的各种石雕,赠送给慰问团。后来,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的兴建,天安门的修复,毛主席纪念堂的建造,赵州大石桥的重修等重大工程,都有曲阳石雕艺人参加。他们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现在,首都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中的历史名人浮雕,也是由他们完成的。1995年曲阳县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中国雕刻之乡"。

在曲阳,说到石雕必提起三个人。元代杨琼的"一狮一鼎"作为贡品得到元世祖高度赞赏,称"此绝艺也";清末刘普治的"仙鹤"、"干枝梅"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自此"天下咸称曲阳石雕";现代刘东元(已故),古老的石雕艺术在他手里焕发了新的活力,其弟子卢进桥(已故)、甄彦苍、安荣杰继承了传统技法,并用锤子钎子谱写了石雕艺术的新篇章。

卢进桥、甄彦苍、安荣杰三人虽同出一门,却走着不同的艺术道路。卢进桥将石雕、牙雕、玉雕、木雕技法融为一体,独创出剥荒、定型、雕琢、磨光、打亮相结合的镂雕技法;甄彦苍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洋雕刻技法,开创了曲阳石雕的西洋流派;安荣杰发明并运用"安氏放大法",将"哼哈二将"、广东三水卧佛、山东蒙山老寿星像等巨雕工程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7 工艺特色
现在雕刻的题材相当广泛,既有传统的仿古建筑饰品,又有现代人物雕像;既有园林雕塑,又有家庭装饰;既有飞禽走兽,又有游鱼花卉;既有上百米的巨作,又有长不盈寸的精品。曲阳县以"雕刻之乡"的美称享誉海内外。曲阳石雕的传统工艺是利用开脸特技法,在石料上画出大概轮廓,先雕鼻子,再从头到脚依次雕刻,做到"内外有度,比例协调"。而现代工艺则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依靠科技力量(电动工具),运用圆雕、浮雕、线雕技法,将解剖学、美学融为一体,所雕作品既有高贵华美的传统特点,又有新颖明快的时代精神。

其雕刻工艺既善于利用刨荒、刨光、开脸等特技,又善于目测定型,采用"上细"工艺,达到了"线要直、面要平、弯要活"的标准。曲阳石雕现在的主要传承人为卢进桥(已故)、甄彦苍、安荣杰,刘宏立等。

曲阳石雕所用材料天然汉白玉储量丰富,产于该县城南黄山之下,石质具有洁白晶莹、纯净细腻、脂润坚韧、经久耐磨等特点。既易受刀,又耐风化,色泽不败。曲阳石雕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构思精巧,造型美观;纹饰清晰剔透,生动逼真;刀工精湛细腻,圆润光滑。料质有汉白玉、花岗石、玉石等。颜色有白、黑、黄、绿、红、灰等。还有形形色色的木雕。

8 雕刻品种
曲阳石雕的花色品种600多个,其中有人物、佛像、瓜果、动物等传统题材作品;也有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现代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还可承制人物、雕像、碑刻、建筑装饰等圆雕、浮雕品。不论何种石雕作品,都富于民间传统的魅力和生活气息。

9 石雕技法
石雕技法之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它是石雕中最基本的技法。

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同时要求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与和谐,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

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所以圆雕对石材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从长宽到厚薄都必须具备与实物相适当的比例,然后雕师们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圆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还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待修订守“泥稿”后,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确保雕塑作品的各个部件都能条例严格的比例要求,然后再动刀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雕的题材不断拓宽,石雕技法也不断丰富发展,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出现镂雕、链雕。在表现内容上,也由独立的个体发展到人物、动物和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群雕,这就使得圆雕从技法到作品内容都更加丰富和完善。同一件圆雕作品,往往是圆雕、镂雕、链雕等多种技法融会贯通。[1]

石雕技法之微雕

微雕,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在的王叔远的《核舟记》,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篆刻边款艺术是微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明清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这方寸之地,用铁笔题书作画,寄托情趣,自娱自乐。及至寿山石成为印章材料之后,寿山石的微雕艺术便也开始出现。清初杨璇、雕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以小字,“西门薄意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刻划上自己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边,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

微雕艺术“艺在微”,愈是细微,功夫越精,价值也越高。微雕也是十分讲究画面和章法的艺术,这就是“意在精”。微雕的雕刻师首先要有很深的书法和绘画功底,虽然微雕细微到无法用肉眼辨认,但在放大镜下仍然十分精美,如大幅的书法精品。

10 传承意义

曲阳是雕刻之乡,城南山石质纯净、坚韧润滑、品位绝奇,其多彩的资源给其艺匠施展技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曲阳石雕既不失魏代神秘朦胧的粗框气魄,又承启唐宋自然丰满庄重优美的造型,菩萨观音、力士天女、龙凤狮兽为其艺术典型。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进桥用牙、木雕精巧易透的手法丰富了石雕造型技艺,开创了小件精品的制作,拓展了石雕创意的广阔天地,使曲阳石雕成为现代民间石雕的重要代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曲阳手工雕刻技艺不断受到冲击,开料、手工刨荒、工具制作、手工锤钎等技法已近失传,模型也不再制作。此外,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雕刻材质和雕刻类型受到影响,佛像制作越来越少,这对传统曲阳石雕技艺的保留与传承也造成了不少损害。必须尽快制订措施拯救曲阳石雕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

所幸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曲阳县的卢进桥(已故),甄彦苍,安荣杰,刘宏立,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在各界县领导以“市场带领产业,产品扩展市场”的精神指导下,曲阳县建成了从曲阳县城长十公里的雕刻走廊。在马路两边的个体摊位上百花争鸣,推陈出新,形成了一定规模,

但是,由于缺乏相对的管理体系,现在石雕产品的质量很难把握,造成了“价格决定质量”的现象,希望能够引起领导的重视。杜绝劣质产品充斥市场,以次充好的现象。

11 发展情况
曲阳现有雕刻集团3家,雕刻企业、摊点2600多个,雕刻从业人员10万多人,雕刻年产值50亿多元。根据市场需求,投资5亿元兴建东方雕刻城,被省列为重点工程项目。现在入驻企业达到400多家,投资4000多万元的雕刻广场正在建设中,年底可望竣工。经过多年经营,截止现在,曲阳雕刻业已形成“一城一线三小区”(一城:东方石雕城;一线:曲新公路沿线;三小区:羊平、文德、党城)的发展格局。现有雕刻集团2家,雕刻企业、摊点1200多个,雕刻艺人数以万计,年产值4亿元。最近,在县城至羊平公路两侧规划了占地1000多亩的“雕刻走廊”,并经省批准立项,现正抓紧建设,可容纳雕刻、板材企业50多家。投资500多万元的“雕刻艺术宫”已经投入使用。


曲阳石雕: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的标志技艺(之一)

中国最繁忙的汉白玉雕刻中心竟然是在偏远的小县城曲阳,这里有长达10公里的雕刻大道

汽车从京昆高速驶出,进入通往河北曲阳县城的一条公路,道路两旁一块块体量巨大的原石铺天盖地般袭来,顿时驱散了我一路的困顿。我惊异于太行山脚下的这座偏远县城,竟有如此雄伟的气魄。数量众多的巨型原石高低错落,磅礴大气地向远处延伸,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750多年前(1260年),一位名叫忽必烈的王者,见到了来自曲阳的几名石匠,其中杨琼、王道、王浩三人,可是石雕艺人中的顶尖高手。这几名石匠从曲阳出发一路向北,经保州(保定)、大兴府(北京),越过长城,去往开平府(即后来的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此次北上,他们是受蒙古大汗忽必烈召唤,为京城的建筑服务的。

众人一路嬉戏,都很放松,唯有杨琼一人若有所思,似有心事。利用驿站休息时间,杨琼将随身携带的两块汉白玉雕成了一狮一鼎,抵京后献给了忽必烈。忽必烈爱不释手,连连夸赞:“此绝技也!”

在忽必烈眼里,杨琼超级勤奋,连赶路也不耽误干活,更有惊人的雕刻天赋,因此可堪大任。他被忽必烈相中主持大都(即北京)建设,与5000名工匠一起,开始了新一代帝都浩浩荡荡的营建工程。

杨琼被誉为曲阳石雕集大成者与杰出代表,是后世曲阳工匠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正是他让石雕艺术在建筑领域大放光彩,为石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从以往以人物造像为主,开始进军建筑营造领域:明清两代,京城的宫殿、亭台、牌楼、庙宇、桥梁等建筑中,曲阳石雕无处不在,遗存至今。明代建造的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就是以杨琼所造周桥为蓝本设计建成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杨琼的“广告效应”仍在发挥作用,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为代表的当代建筑,也都打下了曲阳工匠的印记。

如今曲阳拥有诸多名号:“东方石雕城”、“中国雕刻之乡”、“中国石雕第一城”。县城的雕刻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13.28米、宽26.1米的石雕牌楼,是曲阳县的标志性建筑。雕刻广场往南,是一条通往雕刻重镇羊平的宽阔马路,绵延10公里,它有一个傲人的名字:雕刻大道。
[attachment=13410333]
[attachment=13410334]
[attachment=13410336]
[attachment=13410340]

此刻,我见识了雕刻大道的壮观:道路两旁汇聚了上千家石雕企业,堪称全国规模最大的石雕产业区。鳞次栉比的雕刻工厂,大量成型的汉白玉雕像堆放在厂院内,有庄严慈善的佛祖、观音,威武逼真的雄狮、大象,细腻传神的十二生肖,高大伟岸的名人立像,还有亭台楼阁、花鸟植物……其中不乏几十米高的宏幅巨制,也有长不盈尺的精琢细品,全都栩栩如生、生动传神。我看得眼花缭乱,很难将眼前的景致和那些巨型原石联系在一起:这些精美的雕像就是那些粗大石头一点点“变”出来的。

让我惊讶的还有,这里竟然有全国唯一一所专门培养雕刻技术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曲阳雕刻学校。学校就位于雕刻大道的中心位置,成立于1986年,由当地有名的石雕大师卢进桥创办,肩负着振兴曲阳石雕工艺的重任。我们跟随校长,在教学楼前两座巨型千手观音石像的“夹道欢迎”中,参观了学校的石雕展厅,里面收藏着曲阳当代石雕艺人的得意作品。操场上,学生们正在为“五·一雕刻展”忙碌着自己的习作,另一些学生则在教室跟随老师学习石雕的基本功——泥塑造型。不远处就是学校的实训车间,里面一台大型石料切割机正在隆隆作响,切割着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石料。车间码放着各类造型的石雕作品,几名工匠在对一座汉白玉观音雕像进行最后打磨——这是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打磨,用的是最细的砂纸,打磨石像的粗黑手指灵巧异常,衬托得雕像更加晶莹白细。
[attachment=13410335]
[attachment=13410337]
[attachment=13410338]
[attachment=13410339]
[attachment=13410341]
走出学校,夜幕降临,雕刻大道灯火通明,一些雕刻厂的工匠们仍在挑灯夜战。曲阳大约有10万人从事与雕刻相关的工作(曲阳总人口约57万),一线纯技术工匠有三四万人,大小石雕企业2300多家,主打汉白玉石雕产品,企业数量超过了南方最著名的石雕中心——福建惠安县。他们年复一年,在“叮叮当当”的锤凿钎刻声中,让曲阳成了中国最繁忙的汉白玉雕刻中心。

佛教造像与宫殿营造让曲阳石雕技艺绵延两千年,即使在“文革”也没有中断香火

离巨大的矿坑边沿还有两三米远,我便有一种强烈的晕眩感,犹豫之下,没敢靠得太近。坑底有一辆大型吊车,忙碌的工人显得十分渺小,几个人在丈量石壁,另外几个在布置切割绳。矿坑周边一块块晶莹细腻的汉白玉(当地又称“白石”),就是这样从山体上切割下来,然后送往雕刻厂。

这里是曲阳汉白玉的著名产地——黄山,曲阳汉白玉矿脉最集中的地方,山脚下的西羊平村,就是元代雕刻大师杨琼的故乡。经过两千年的开采——特别是在现代化机器开掘之后,已形成两个壁崖切割齐整的巨型大坑。杨琼曾多次到黄山来为元大都的营造挑选石料。

说起来,曲阳石雕技艺两千年的香火传承,首先得益于这座能产汉白玉的黄山。这座“黄山”虽然没有大家熟知的安徽黄山有名,却被当地冠以“金山”的名号,是曲阳人赖以生存的命脉。《曲阳县志》记载得很明白:“黄山自古出白石,可为碑志诸物,故环山诸村多石工。”“白石”就是汉白玉,洁白晶莹,纯净细腻,润滑坚韧,非常适合雕刻,是石雕的优质材料。

黄山之名据说源于秦末汉初的高人黄石公,他与鬼谷子齐名,曾隐匿于此。当年黄石公在此著书立说,得《太公兵法》、《黄石公略》和《雕刻天书》三卷,前两卷赠予了张良,成就其军事才能和治国方略,《雕刻天书》则留给了曲阳当地人宋天昊和杨艺源,曲阳石雕技艺由此兴盛。在河北保定市满城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这座出土了著名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的“明星墓葬”,就发现了汉白玉石俑,这是目前所见曲阳石雕最早的实物证据了。
[attachment=13410344]
[attachment=13410343]
[attachment=13410345]
曲阳地界并非沃土,农耕也不发达,正因如此,曲阳人靠山吃山,就地取材,练就了一手雕刻绝技。黄山石料一度成为皇家的御用石料,杨琼担任忽必烈的石局总管后,先后主持修建了元大都、忽必烈的游猎行宫察罕脑儿(今张家口沽源县东北),所用石料大多取自黄山。察罕脑儿行宫的宫殿、凉亭、石洞门、石浴堂,全用汉白玉精雕而成,甚是壮美,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曾这样描述他的感受:“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皆涂金,绘有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
中国国家地理:曲阳石雕(2)“天下咸称曲阳石雕”
在中国,以汉白玉为雕刻原料的,当以曲阳工匠最为有名。其实,除了曲阳,盛产汉白玉的还有北京、四川、湖南等地。虽然南方的福建惠安,也是中国一个著名石雕产业中心,但是只要一说起汉白玉石雕,业内都会公认曲阳石雕的江湖地位。两千年以来,这个地位甚至在“文革”期间(当时还有雕刻领袖像的巨大需求)也几乎没有被撼动过,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石雕史中堪称奇迹。

不过要说让曲阳古代雕刻艺术达到顶峰的,还得归功于佛教造像。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曾掀起过几次大的造像风潮,北魏开凿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北齐开凿响堂山石窟(今河北磁县境内),由于地缘关系,用的多是曲阳石匠。曲阳由此一跃成为佛教造像的中心,艺术水平达于高峰。文物鉴定学家、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曾对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2200 多件石造像做过深入考证,他认为,佛教在东汉后期由西向东传播,用白石雕造佛像,似以曲阳为最早。至今,佛教造像仍是曲阳石雕的一个重大主题内容。
[attachment=13410346]
[attachment=13410348]
历经魏晋隋唐宋代的宗教艺术雕刻,从元代开始,曲阳石雕开始大规模参与皇家宫殿的建设,从元大都的兴建,明清皇城的营造,到新中国成立后首都重要建筑,甚至“文革”期间领袖像的雕刻,都有曲阳工匠的心血。
[attachment=13410347]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初期的1915年,曲阳石雕迎来一次在世界舞台亮相的机会。这一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曲阳县选送的石雕作品荣获银奖。这个奖顶也是唯一一项由石雕艺术品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自此,“天下咸称曲阳石雕”,“曲阳石雕”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从原料进口到成品出口,曲阳石雕真正融入了全球化网络

最近,亿丰雕刻厂厂长牛运亮因为接到一个海外大单而备感振奋。他的厂子在曲阳县党城乡城南村,规模不大,是个典型的前店后厂式的家族工厂,主要生产西洋石雕产品。有一天,一位身穿阿拉伯袍的中东“土豪”来到城南村,在转悠完所有的工厂后,他相中了牛运亮的产品风格,掏出一些图样让牛运亮照着做,并且说:价格不是问题。后来牛运亮才知道,这位客户是迪拜的一位酋长。那一单,牛运亮净赚了60万元。

我见到牛运亮时,他正在自家厂子里指挥员工,将一批西洋雕塑打包装箱发往广州,参加即将召开的广交会。在曲阳县党城乡,还有很多像牛运亮这样专做西洋石雕产品的厂子。牛运亮说,他们之所以能有今天,要感谢一个人——甄彦苍。

时间返回到42年前的1973年。那是夏日的一个午后,天空突然下起大雨,城南村村民甄彦苍却兴奋起来,因为这是难得的不用上工的好日子。他骑着自行车,急匆匆赶往60里外的羊平镇,向他心目中的石雕大师刘东元拜师学艺。
由于没带雨具,甄彦苍将他的雕刻处女作——一尊用5毛钱买来的小白石头雕刻的女学生像,用塑料纸包裹得很严实。在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曲阳的多数雕刻艺人都已转行。所以当刘东元——曾参与过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工程的著名老艺人——见到甄彦苍时,着实吃了一惊。让这位老人吃惊的还有甄彦苍的岁数,当地有“人过三十不学艺”的俗语,而那时甄彦苍已经38岁了。

不过,刘东元最终还是被甄彦苍的作品打动,破例收了这个徒弟。刘东元可谓当代曲阳石雕的一位祖师级人物,他的神奇在于培养了现今曲阳石雕几乎所有最重要的艺人——卢进桥、甄彦苍、安荣杰、刘国进、刘同保、范银锁、刘占法、范铁信等人。

甄彦苍是伴着乡亲们的风言风语学雕刻的,在交通闭塞的城南村,大家早已视石雕为不正经的职业。到了1986年,城南村再次沸腾起来。望着甄彦苍雕刻的赤裸身体的西洋女人雕像——断臂维纳斯,大姑娘小媳妇们指指点点、撇嘴摇头。这是甄彦苍接到的河北工艺品外贸的第一批订单,也是甄彦苍一生中最大胆的一次尝试。做西方雕像,对曲阳石雕艺人来说是从未有过的。为此甄彦苍专门去了一趟北京,戴着墨镜,在车站广场上偷偷观察外国人,把他们当做自己创作雕塑的“模特”。后来,甄彦苍的作品获得客户称赞,这也让他敏锐觉察到:西洋雕刻隐藏着巨大商机。

如今,城南村人早已接受了西洋雕刻。“你看多美啊!”这句话成了妇女们见面打招呼的套语,几乎家家户户都办起了雕刻作坊,在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洋雕像。当然,他们都是从甄彦苍那里学来手艺,然后另起炉灶,就连周边村落也被带动了起来。

走进城南村,入村是一条不算宽的油漆路面,两旁全是雕刻厂,大卫、思想者、耶稣、维纳斯、浴女……一个个西洋人物出现在中国北方的农村院落里,瞬间让我产生了强烈的穿越感。在办公楼装修气派的长丰雕刻厂,院内有一个石雕的巨大喷水池正在喷水,水池边上满是不同式样的西洋雕像。“我们村人的手艺都是跟甄彦苍学的,我父亲和伯父当年就是甄彦苍的徒弟,之后自己办了这个厂。不过那时厂子很小,就是个小作坊,现在扩大了,有两个厂区,占地30多亩。”该厂经理武小昌说这话时透着一股自豪,也印证了甄彦苍广收门徒的这一事实。

正是在甄彦苍的带领下,党城乡逐步成为中国西洋雕刻最重要的基地。随着党城乡西洋雕刻的井喷式爆发,不断有外国人和外贸公司来到这个偏僻的山区乡镇,给他们送来大量订单。许多工厂不得不增配点线机等设备以提高效率,其中西洋壁炉因为制作精细、价格低廉,成为畅销国外的热门产品。

由于黄山已不足以供给所需的石料,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石料从四面八方运来,北京、河南、山东、四川、湖南、贵州……甚至还有来自埃及、丹麦的石料。我看到西羊平村南的石料厂,占地一千多亩,密密麻麻摆满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巨石。这些石料即将变成一尊尊精美的石雕,然后销往全国各地,或是通过天津港销往国外。

可以说,从原料进口到成品出口,从家族传承到融入全球化网络,曲阳石雕历经两千年经久不衰,并在如今更加兴旺发达,俨然成了代表中国特色制造的一种标志性工艺产品。

曲阳诞生了中国石雕行业数量最多的大师,但为何没能形成声名远扬的艺术家阶层?

怀有乡土情结的知名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邱志杰,曾到曲阳对石雕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不过,曲阳却给他留下了“暴烈”的印象,这是一个光怪陆离、充满“奇观”的地方:“那个小城由两条道路组成丁字形结构。东西向的公路是晋煤东运的出口,曲阳拦截了煤的分拣业务。那条路完全被黑色的煤灰覆盖。南北向的公路两侧是数千家石雕厂,电动工具切割石料扬起的粉尘,使这条公路如同终年积雪。田野里巨大的裂口是采石坑,环绕在采石坑边的是一家家的灰钙烧制厂。学生们去问石雕师傅,打磨下来的滑石粉怎么处理,竟然有人说掺进面粉里卖掉。”

就在这个“暴烈”的地方,从汉代张良之师黄石公著下《雕刻天书》,元代杨琼修建元大都,曲阳人问鼎国际大奖,再到甄彦苍开创西洋雕刻,曲阳石雕艺人在一块块石头上反复锤炼,涌现出了全国数量最多的工艺美术大师,其中包括国家级雕刻工艺美术大师3名,省级雕刻大师100多名,此外还有数以万计的市、县级雕刻技师。一个地区集中出现这么多大师,堪称艺术史上的奇迹,但是令我不解的是:在这批数量庞大的队伍里,至今也没出现像西方米开朗基罗或罗丹一样叫得响的世界知名雕刻大师。

甄彦苍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民间工艺大师”证书,以及文化部认可的“曲阳石雕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但儿子甄丛达并不认为他可以与米开朗基罗或罗丹比肩:“和人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那些大师的作品确实好,短时间无法超越。”

为什么曲阳出不了国际知名大师,甚至也没有形成专门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阶层呢?曲阳县尽管建有专门的雕刻学校,但在很多人看来,具有艺术创作能力的人才实属凤毛麟角,大部分都是流水线上的工匠。

“外国人做雕塑都有真人模特,我们做只凭图片,靠想象发挥。”牛运亮朴素的一句话说出了其中的一个事实。牛运亮做过许多古罗马皇帝雕像,但只是依样画葫芦,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更别说他们的历史和典故。

我认识的城南村家庭主妇甄同肖,只有小学文化,跟甄彦苍学了两年雕刻,便独自经营自家作坊。如今像她这样的人在党城乡、羊平镇乃至曲阳县不在少数,因为干雕刻好赚钱,村里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去上学。他们很多人10天就能做出一尊一米高的“断臂维纳斯”,但很可能不知道维纳斯是谁。

如果进一步分析石雕行业所处的社会文化大背景,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中国历来缺乏诞生石雕艺术家的土壤。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曲阳石雕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但始终鲜有文化人、知识分子的参与。与诗书琴画等传统艺术相比,作为民间艺术存在的石雕,它更具草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被视为手工匠人的营生,从“匠”到“道”,其中的鸿沟似乎很难跨越。所以,当看到曲阳石雕艺人在粉尘弥漫的恶劣环境中工作时,艺术家邱志杰用了“暴烈”这个词来形容他的感受。

反观西方,古希腊人并不轻视手工技艺和体力劳动,人们尊重手工艺人,并积极参加各种技艺性的体力劳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雕塑创作被看作是光荣的职业,雕塑家与上层权贵人物很接近,所获报酬也很高,因此古希腊很早就产生了专门从事雕塑创作的雕刻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历史上的曲阳石雕杰作,基本都出自民间工匠之手,但是他们大多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

可以说,曲阳石雕是一种被严重低估甚至忽视的民间工艺。就算是那些流散在民间的古代石雕文物,也往往会被弃之不顾,或被人为损毀。一位石雕收藏家曾在一处有名的古迹景点看到,那些粗劣的现代工艺品被玻璃柜妥加保护,而一尊精美的北朝菩萨雕像却被扔弃在围墙下。还有一件即使与古希腊雕塑相比,表现力和工艺也毫不逊色的唐代兽身人面大理石雕像,却连文物部门和小贩们都不屑一顾,断为两块,在猪圈里躺了几十年。

杨二川的“野心”中夹杂着对祖先的敬畏和对石雕艺术的自豪,那是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儿

“在村里的手工作坊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为作品的精美而不计时间和成本的劳动者。他们雕琢作品,想着卖钱,但更想着在村里人面前显示高超手艺的体面。手工作坊的小学徒,珍藏着自己歪瓜裂枣的第一件石雕作品。这样的劳动,连带着成就感和幸福感,它不只是谋生,还是安身立命之艺。”在调查曲阳石雕状况后,邱志杰在自己的调查报告中如是写道。

有意思的是,邱志杰还经常遭遇一些带着雕塑作品向他毛遂自荐的当地村民,“一个民间艺人来找我聊,他说自己为玉树地震做了一个玉雕。他说话就像接受CCTV采访一样冠冕堂皇,报出肯定过他的创作的名人,都带着完整的官衔。后来我感觉到,他是想通过我们出名。他走后,我跟学生说,大家不要笑他,这个工匠身上流露出对权力的崇拜,对成名的渴望,以及小农的狡黠。”后来,在杨二川身上,我也看到了邱志杰所描述的当地石雕艺人的某些特征。

杨二川是西羊平村人,是元代雕刻大师杨琼的后人。在一个宁静而清爽的夏夜,后半夜天还没亮,杨二川就起身来到院中,借着手电筒的微光,欣赏他在几个时辰前还在雕琢的作品——以相传吴道子所绘《八十七神仙卷》为蓝本的大型浮雕。经过3年打磨,这项浩大工程已经完成了五分之四。3年来,类似这样的失眠次数越来越多,他感到十分孤独。远处隐约传来几声鸡鸣,他必须要回屋睡觉了,因为明天还要早起继续工作。

8年前,为向北京奥运献礼,杨二川耗时半年精心雕刻了两件作品,完成后感觉“像死了一次”。说到这3年来的辛酸,这个肤色黝黑、穿着朴实的中年汉子忍不住哽咽。因为乡亲们并不理解他的“伟大工程”,认为他在做无用功——这样的东西不会有市场,劝他尽早悬崖勒马。作为杨琼的后人,他自认为深得曲阳石雕真谛,迎合市场并不难,而他却偏偏选择这个费力不讨好的事。《八十七神仙卷》布局宏伟,人物众多,衣着头饰复杂,绘画难度相当大,将卷轴以雕刻的形式展现,无疑是一种大胆尝试。

“我就是要雕一个作品出来,证明我们祖宗的东西并不差。”杨二川的“野心”中夹杂着对祖先的敬畏和对石雕艺术的自豪,那是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儿。在他陈设简陋的家中,我见到了这件尚未完成的宏大作品,这是一件长14米、宽1.4米、厚9厘米的青石浮雕,我发现,这件用锤子、钎子这些笨拙工具雕琢出来的作品,竟也有“吴带当风”的飘逸感。

这让我想起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诗篇中,诗人热情称颂了在神灵引导下,古希腊人将自己投入到对石头的击打雕凿中,使一块块石头由冷峻、坚硬变得柔润、温暖,并一点点缓慢地获得生命。杨二川似乎有着古希腊人对石头偏执般的热爱,我甚至感觉到他试图在用生命雕刻,这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下显得分外“扎眼”。

与杨二川的“固执”相比,甄彦苍则一如既往地表现着他的灵活。2006年,党城乡的大小雕刻厂日夜奋战,赶做外贸订单,他却重新注册了一个“甄彦苍佛像艺术研制中心”,开始回归传统雕刻,并着手修建了一座“雕刻艺术宫”。在历代佛像的基础上,他加入了西方雕塑中人体美的元素,让佛像更契合现代的审美。这次回归,甄彦苍经过了深思熟虑,因为他认为,无序竞争已偏离了艺术轨道,手工作坊式的落后生产方式也根本不具备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长丰雕刻厂的武小昌告诉我,他厂子最红火的那几年有200多名工人,现在两个厂区加在一起才15人。我告辞时,他正要赶去签一个来之不易的订单,生怕“五·一”期间会发生变故。2013年以来,房地产行业降温,环保问题也倒逼企业转型,面对造价不菲的除尘设备,一些小厂应声倒闭,或者转去乡村加工。

甄丛达子承父业,有着父亲那样灵活的头脑,他从去年开始转做为私人订制的收藏品,石料选用更为贵重的和田玉、翡翠与砗磲,通过设计理念,提高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他说他最喜欢作家冯骥才小说《神鞭》里的一段话:“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这便是,不论怎么办也难不死我们;不论嘛新玩意儿,都能玩到家,决不尿给别人。”

对于曲阳石雕艺人们来说,或许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正身处一个剧烈变化的年代:传统与现代、宗教和世俗、东方或西方,这些有关雕塑的宏大叙事背景,究竟怎样影响着石雕技艺的未来,可能会在多年后方才显现出来。不过,目前他们最为关心的,还是自己的技艺能否带来更多的财富、名誉和自尊,就像他们的祖师爷杨琼曾经达到的高度……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晚藏乌

    派派币 +5 2017-08-23

    素材整理

  • 十夜凉

    派派币 +5 2017-08-23

    素材整理

十夜凉

ZxID:1415594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zy32593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8-01 0
已审核。

确实啊,再辉煌的工艺到了现代可能都要面临倒闭了。
云柒梦筝

ZxID:19554057


等级: 内阁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8-08 0
这种技艺希望能传承下去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