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养心殿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17 回复:1

[人文通史] 走进养心殿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溪桥平澜

ZxID:10416222


等级: 网盘组
配偶: 风霁。
1.21周年庆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1 0
走进养心殿
[attachment=13285689]
养心殿的勤政亲贤殿,是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

  前不久,正处于首次大修期间的故宫养心殿,将殿内部分可移动的文物“移驾”至首都博物馆对外展出,这让人们得以近距离一睹深藏宫中的珍贵文物。近年来,通过一些清宫剧,不少观众知道了养心殿是皇帝用于休息的建筑。不过,最初它并不是清朝皇帝的寝宫。清康熙年间,内务府在此设置专为皇室造办宫廷活计的作坊,称“养心殿造办处”。康熙皇帝去世后,即位的雍正皇帝将养心殿辟为皇帝寝宫,从此,两百多年,清朝皇帝沿袭了这一规定。在这两百年间,养心殿作为清朝权力的心脏地带,见证了诸多历史上的大事以及诸多皇帝的轶事趣闻。如今,不妨一起走进这座充满神秘气息的殿堂。

[b]  曾为“造办处”网罗各地工匠[/b]

  养心殿的名字,源自于《孟子·尽心篇》中“养心,莫过于寡欲”这句话。明朝初年,紫禁城养心殿所在位置最初是什么建筑已不可考。但至少在嘉靖年间,养心殿便已经建成了,最早这里是嘉靖皇帝修道用的场所。而在养心殿南侧今御膳房的位置,明代曾是祥宁宫和无梁殿。这两座殿堂是嘉靖皇帝专门用来炼制丹药的。
  清初,由于明末紫禁城的大火烧毁了绝大多数建筑,刚到北京城的顺治皇帝没有固定的寝宫。他曾经住过今天的保和殿(当时称位育宫、清宁宫),也住过养心殿,并最终在养心殿病逝。
  康熙年间,养心殿的用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当时,清朝皇帝的寝宫被固定为乾清宫,因此,康熙皇帝在腾出来的养心殿内设置了一个名为“造办处”的内务府下辖机构。这处机构可是非同小可,因为它网罗了全国乃至是西方的一些能工巧匠,甚至是科技达人,每天他们都会按照康熙皇帝的要求制造各种各样令皇帝心仪的器物,甚至一些西洋的工匠还给康熙皇帝开设一些西方的几何、科学课程。
  从当时西洋人的日记中,能够大致描绘出养心殿的布局:整个院落基本上就是个传统手工艺大作坊,康熙皇帝不时会到这里来观看大家制作器物的过程,汇聚在这里的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工匠,包括油漆匠、金匠、木匠等。
  当时,这里当差的西洋人几乎都算得上是“学霸”型的人物。如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曾传谕江西巡抚郎廷极之子郎文杰,令他火速将居住在江西临江府的西洋人傅圣泽送到北京,并命其在养心殿当差。傅圣泽何许人也?他是法国耶稣会会士,是最早翻译《易经》的西方人之一,而且他还试图将《易经》和西方的《圣经》进行关联,找寻“道”、“太极”和耶稣之间的关系。傅圣泽后来还参与了康熙年间著名的《皇舆全览图》的编绘。
  正是这些西洋人,让康熙皇帝的眼界大开。而且康熙皇帝也不断学习西方的知识,如西方的数学、医学、哲学甚至伦理学等。有时甚至还会好奇地翻一翻他们手里的《圣经》(这些西方人大多是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的)。
  除了上述学习内容外,康熙还对乐器和乐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如他曾经下旨:“问南府教习朱四美,琵琶内共有几调?每调名色原是怎么起的?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这样名知道不知道?还有沉随、黄鹂等调,都问明白。将朱之乡的回语,叫个明白些的,一一写来。他是八十余岁的老人,不要问紧了,细细的多问两日,倘你们问不上来,叫四阿哥问了写来,乐书有用处。再问屠居仁,琴中调亦叫他写来。”
  从这段近乎白话的谕旨上,能看到康熙皇帝对于音乐的了解,他所提出的问题还是很有深度的,并且大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态。不难看出他尊重学问、尊重学者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故宫博物院对养心殿进行大修,采用了“八大作”(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画、裱糊)的做法,这正是对养心殿造办处“工匠文化”的再现和继承。
  当年,康熙皇帝去世后,即位的雍正皇帝曾将养心殿作为给康熙帝守孝的场所。在此居住期间,他发现养心殿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从养心殿到举行典礼的乾清宫极其便利,于是雍正皇帝决定将寝宫从乾清宫迁移至养心殿。后来雍正皇帝设置的军机处,就与养心殿几乎是一墙之隔,养心殿成为雍正皇帝生活起居、召见大臣的重要建筑。雍正之后,养心殿也成为清朝后续历代皇帝的寝宫,直至清亡。

      [b]皇帝在养心殿堆雪人写“福”字[/b]

  雍正之后,众多皇帝在养心殿生活起居,这里也留下了诸多帝王的生活痕迹。
  乾隆皇帝作为养心殿主人之一,留下的最明显标志就是三希堂。它位于养心殿的西暖阁,是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从未有任何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
  “三希”有二解:一为儒家所倡导的“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乾隆皇帝以此鼓励自己勤奋自勉。二为三件稀世珍宝,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由此而得名。《中秋帖》和《伯远帖》几易其主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快雪时晴帖》目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因为乾隆皇帝对养心殿的钟爱,他在这里形成了很多清宫习俗。比如,自乾隆年间开始,每年的腊月初一,皇帝都要前往北海北岸的阐福寺拈香行礼,祈祷来年万事顺利。这就是著名的“阐福寺祈福”活动。从阐福寺回宫后,皇帝还要到养心殿书写“福”字。此时,皇帝会写出若干个“福”字赏赐给诸王大臣,以表示天恩浩荡。史书记载,嘉庆十年(1805年)腊月,嘉庆皇帝便亲笔为御前大臣、御前行走的蒙古王公以及额驸当场书写“福”字进行赏赐,同时也把自己之前写好的“福”字赏给了御前侍卫。
  皇帝在书写完“福”字之后,内侍要捧着“福”字从被赐予者身上拂过,还美其名曰“满身都是福”。清代著名藏书家和文献家王际华在皇宫内供职时间比较长,在此期间曾经被赏赐了二十四张“福”字,于是他干脆把自己家里的正房改名为“二十四福堂”,以显示皇帝对自己的恩宠。
  除了写福字,冬天下雪的日子里,养心殿小院内皇帝还要“堆雪人”。不过皇家的“雪人”与普通老百姓堆的不太一样,养心殿“雪人”的造型多是狮子或大象之类的瑞兽样貌,嘉庆皇帝甚至还命人堆出过卧马的造型,可谓是一个“创新”。
[b]
  养心殿外有御膳房[/b]

  养心门南侧的一排排红墙黄瓦的房屋,便是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御膳房。说熟悉,是因为很多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关于御膳房的描述;而说陌生,是因为从正史中人们所了解的御膳房的资料少之又少。
  明代的时候,这里有一所名为“祥宁宫”的建筑,不过其功用主要是嘉靖皇帝用来炼制丹药的场所。清代这里被改建成御膳房,康熙皇帝还题写了“膳房”的匾额,此为御膳房的由来。
  御膳房每天为皇帝提供两顿正餐,“早膳”一般在早晨6点半至8点左右,而“晚膳”实际上相当于午饭,在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之间,晚上还有一顿加餐。这三餐基本上是随传随上,皇帝的用餐地点也并不固定。
  而且皇帝在养心殿外的御膳房用餐时,一般是一个人,只有一年中一些重要日子才和家人一起吃饭。据现存的《宫中乾隆元年至三年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乾隆元年(1736年)的二月二十二日皇后千秋节(生日),乾隆皇帝和皇后、妃嫔、贵人等在养心殿进晚膳。而八月十三日乾隆皇帝的万寿节(生日),帝后嫔妃等则在养心殿共进早膳。
  乾隆元年(1736年)除夕这一天,对于皇帝一家子来说也算是个“团圆日”。这一天主要家庭成员可以一起共进早膳和晚膳。有趣的是,除夕当天,除了享受丰盛的年夜饭以外,还品尝了一道可能今天看起来会觉得不可思议的点心:从当年八月十五中秋节一直存留到除夕当天的月饼。
  其实,在明朝时,宫廷除夕大餐里,便有这道点心。明末太监刘若愚所著《酌中志》中便说道:“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象征团圆的月饼,在除夕这一天又以“团圆饼”的身份登上节日的舞台,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表示阖家团圆。不过,当年能将月饼保存得如此新鲜,可以算是“奇迹”。
  笔者从清宫饮食档中抄录了一份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十日乾隆皇帝所用的早膳记录,从中可以一窥宫廷饮食的奢华:
  卯正三刻进早膳:肥鸡锅烧鸭子云片豆腐一品,燕窝火熏鸭丝一品,清汤西尔占一品,攒丝锅烧鸡一品,肥鸡火熏炖白菜一品,三鲜丸子一品,鹿筋炖肉一品,清蒸鸭子糊猪肉喀尔沁成攒肉一品,上传炒鸡一品,竹节卷小馒头一品,孙泥额芬白糕一品,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蜂糕一品,南小菜一品,老腌菜一品,酱王瓜一品,苏油茄子一品。随送粳米膳,进一品,野鸡汤,进一品。

 [b] 养心殿的熗声[/b]

  养心殿地处紫禁城乾清宫西侧,西六宫以南。按道理说这里算得上绝对的“深宫禁地”。可是就是这样一块地方,嘉庆年间曾经发生过一起激烈的熗战:皇储旻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用鸟熗将攻入紫禁城的天理教教徒驱散。
 叛乱平息后,旻宁给父皇嘉庆皇帝写了奏本,详细地记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时值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下午,一伙天理教教徒兵分两路,准备从东华门和西华门分别攻入紫禁城。不想攻打东华门的一路人半路受阻,被挡在了宫外,而攻打西华门的一路则非常顺利,在进入皇宫后由太监引导,沿着如今故宫新开辟的“西部通道”径直杀奔内廷而来。
  当时嘉庆皇帝正在热河(承德)避暑,而旻宁等皇子们正在书房读书,突然闻听太监四处高喊“关门”,慌乱之中,皇子们飞速前往储秀宫向母后请安。这时,宫内巡查的护卫通报说有部分教徒企图翻越宫墙,偏巧此时从宫外紧急调拨的官兵还没有赶来。情急之下,旻宁命人取来鸟熗和腰刀亲自应战。他从储秀宫巡视到养心殿门前的院落时,看到南面御膳房房顶上有几个教徒正要往养心殿西侧的宫墙上跳,如果成功跳过去他们就能够向北撤退。这时在旻宁身旁的总管太监常永贵提议用鸟熗将教徒击落,反应过来的旻宁马上用熗将已经跳上宫墙的一个教徒击落。
  随后旻宁观察到屋顶上,有一人手执白色小旗在对下面的人进行指挥。于是旻宁再次开熗将其击落,其余的教徒慑于鸟熗的威力,便没敢跃上屋顶。不过被拦阻于内廷隆宗门外的教徒们并没有停止作战,他们抢夺了在隆宗门外陈设的弓箭朝着内廷方向开始放箭,其中有一支箭直接射到了隆宗门匾额上。
  这起紧急事件被平息后,旻宁立即赶往储秀宫向母后报平安,之后再次率人在紫禁城各处巡查,直至增援官兵到达。当天晚上诸位皇子还一起在南书房值守,以防有藏匿的教徒采取行动。后来嘉庆皇帝回銮,对旻宁在紧急情况下的出色表现非常满意,册封他为“智亲王”,并将其使用过的鸟熗赐封号为“威烈”,对参与平息叛乱的相关人员也予以褒奖。
  事后,嘉庆皇帝还决定将嵌入隆宗门匾额的箭镞予以保留,以警示后世子孙。如今到故宫参观,仍能在这块匾额上看到遗留下来的箭镞。

  [b]溥仪在养心殿宣读《退位诏书》[/b]

  作为清朝皇帝的起居之所,养心殿里发生了诸多历史大事。清代历史上一起比较特殊的“养心殿召见”被记录在了官方历史档案中,这便是雍正皇帝刚刚登极后,在雍正元年(1723年)的正月于养心殿召见皇四子弘历,并赐给了他一块肉吃。后来成为乾隆皇帝的弘历回忆起这段往事,认为当时雍正帝用所赐的这块肉来向他暗示将来要由他来继承大宝,理由就是弘历的其他兄弟都没有享受到这项特殊待遇。
  养心殿也是一些帝王“寿终”之所。清代有三位皇帝在养心殿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点,他们分别是顺治帝、乾隆帝和同治帝。其中顺治皇帝和同治皇帝都因染病而亡,而乾隆皇帝则属于年老自然死亡。
  本来乾隆皇帝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传位给嘉庆皇帝后,应该从养心殿移居到他事先给自己修建的“养老区”——宁寿宫的养性殿去居住。可实际上乾隆皇帝属于“禅位不离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大事还是我办”。虽说新修造的养性殿完全就是养心殿的一个翻版,就连内部装潢也极其类似,但已经在养心殿居住了六十年的乾隆皇帝,最终还是不舍得让出来给新皇帝用,养心殿这座他牵挂了一辈子的殿宇,也成了乾隆皇帝人生的终点站。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二,乾隆皇帝感到身体不适,虽然只算是小恙,但是对于已经快90岁高龄的他却足以致命。第二天辰刻(上午7点至9点间)他便在平静中离世。终年89岁。按照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寿终正寝”一说,乾隆皇帝的遗体并不能在养心殿停放,而是要移往乾清宫。虽说自雍正皇帝起这里已经不再作为皇帝寝宫使用,但由于其居于内廷建筑的核心位置,自然也成了皇帝的“正寝”,皇帝的梓宫(棺椁)奉安在乾清宫也成了清朝入关后所有皇帝都要遵循的一条祖制。
  在乾隆皇帝灵柩奉安乾清宫期间,嘉庆皇帝在乾清宫南侧的上书房“居倚庐,寝苫枕块”,即卧在草席上就寝,为老皇帝守灵,以尽孝道。棺椁停放在乾清宫内二十日,这二十天里嘉庆皇帝每天早晚到棺椁前各上一次香,并且每天还要供膳三次。二十天后,棺椁移往景山观德殿。当年九月初二,乾隆皇帝的梓宫正式移往皇家陵寝清东陵,嘉庆皇帝承担护送梓宫的任务,一路上小心谨慎侍候。
  养心殿不仅是皇帝的起居之所,也是接见大臣的重要场所。清朝名臣曾国藩,在他的日记中,曾详细记录了自己被召见的整个过程。
  当时是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十二月十四日,同治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在养心殿召见了他。上午10点钟左右,曾国藩从隆宗门进入到养心殿的东暖阁,此处正是皇太后进行垂帘听政的场所。曾国藩看到同治皇帝面向西坐在龙椅上,而两宫皇太后则在后面的黄幔之后端坐。慈安太后在南,慈禧太后在北。曾国藩首先跪在地上启奏道:“臣曾国藩恭请圣安。”之后脱下官帽在地上叩头。然后继续奏道:“臣曾国藩叩谢天恩。”谢恩之后曾国藩起身,向前走几步跪在垫子上,慈禧太后便开始发问了,连续问了几个问题,曾国藩一一详细作答,不敢有半点差池。所有的对答完毕后,曾国藩再次向帝后叩头,起立并倒退着走出东暖阁,结束了一场紧张的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末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诸多不平等条约,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养心殿中圈阅允准的。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携宣统皇帝溥仪在养心殿召开了清朝最后的御前会议,宣读了《退位诏书》,宣告了统治中国268年之久的大清王朝的覆灭。
评分请关闭消息通知, 完结请主楼+1谢谢!

十夜凉

ZxID:1415594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zy32593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12-01 0
已审核。

我一直以为是养心殿就是御书房来着。

相关素材

【故宫】古代皇宫 紫禁城_写作素材_派派小说论坛  
https://www.paipai.fm/read.php?tid=5885679&keyword=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