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父亲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51 回复:9

[『活动』] [文人墨客]父亲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szgcc

ZxID:9826952

等级: 热心会员
就要好心情!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8-06 0
小时候
我仰望着你
像山一样伟岸
教我学会坚强
托起我的梦想
长大后
我回头看你
佝偻着的身躯
鬓边白发苍苍
耳边叮咛仍留
忍不住
泪水夺眶而出
[ 此帖被szgcc在2016-08-08 15:48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5
  • llllers

    派派币 +25 2016-08-10

    诗词歌赋[文人墨客]活动基础奖励。

寒烟柔。

ZxID:14225420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逐烟霞。
你看着眼前的人,分明还是以前的模样,可心里终究不是以前那般澄清透明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8-07 0
总让我想起来王筝唱的那首父亲
沐君芊

ZxID:20542791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08-10 0
父親的背很寬可以放心依靠但父親終究也越來越老逃不過岁月的折撓
御姐的萝莉

ZxID:13117616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6-08-26 0
确实是心中的英雄也垂暮了
眸渊若潭

ZxID:45538547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晚藏乌
浮生回味似酒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6-08-28 0
父爱很伟大

逐烟霞。

ZxID:13965266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寒烟柔。
2.8,8.15,10.15,10.23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6-08-31 0
父亲是真的伟大,关于父亲的诗词也有感动的感觉,喜欢这首
潇萧筱雪

ZxID:54112257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糖炒虾仁
✭ 1/9 ✬ 3/25 ✫ 6/2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6-09-02 0
这就是生命的延续啊 一代又一代。。



竹林书屋

ZxID:138431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7-04-04 0
31、诗与美学的亲缘关系(二)
    (上)    

一、学习美学知识,构建写作美学和诗歌美学等

(五)十七世纪的美学家

十七世纪美学家,有培根(1561——1626)、霍布斯(1588——1679)等。

(1)培根,出生于英国,他是哲学家、散文家,其主要作品有《论说文集》、《新工具》等。他与大多数经验美学家一样,认为:理想的人格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这是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本主义审美观的继承。他认为:世间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多半是分离的,那些容貌很美的人,往往无才无德,因为他们追求的并不是内在心灵的善。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但形体优雅、气质庄严的人身上,才是完美的。
关于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上,他说:“假如美落在人身上,落得适当的话,它会使美德更光辉,而丑德更加汗颜的”。他认为:内在的灵魂美高于外在的形式美,正如拉丁俗语所言:“美人的秋天也是美的”。
培根的人本主义美学观点,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美学家的共同观点。美在形式上合乎比例,这是西方美学家,自毕达哥拉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家,所共有的信念。但培根与他们的认识不同。培根认为:一种至上的美,总是在规模之中有奇异之处,是不合比例的,而且这种美是图画所不能表现的,也不是我们一眼就可以领会的……他主张画家不应该凭借某种公式,而应该凭心灵的巧运和创造的想象力来完成艺术的创作。这是他对艺术创作的更高要求和境界而言的。培根研究专家余丽娥说:“培根这里所讲的话,是针对着比例说的,针对着形式艺术追求的;他所要突出的是艺术的无迹可求,难以从逻辑上加以规范,不可按机械框框创作的意思。”
所谓比例与组合是用分析的方法,把美的事物分为几个可以分解的部分。培根认为:美并不在这些个别的部分,而在各部分整合成的一个整体。……美在整体而不在部分,美与比例无关。在美与比例的关系上,培根的观点,其实更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整体,只有外表体现出内在完整自足的精神心性才是美的,而比例等形式规律,只能带来状貌美和颜色美等外在的非根本性的显现。他认同人的灵魂的完整自足,肯定“人是世界的美”。培根的人本主义审美观,是对中世纪基督教神本主义审美观的超越。

(2)霍布斯,出生于英国,政治哲学家,气其主要作品有《论政体》、《论社会》、《论人》等。他继承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经验论,对英国经验论心理美学的形成,起到了开拓作用。在英国经验论美学中,培根第一个科学地论述了诗歌与想象的联系,指出诗歌产生于想象,想象是诗歌区别于历史、哲学的根本特点,因而显示出想象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霍布斯在培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了诗歌创作中的想象,比判断更为重要,更为突出,这也就是肯定了诗歌乃至一切艺术的创作,主要在于形象思维。同时,他又指出想想需要有判断的帮助,在诗歌长做中,想象和判断应当兼备和结合,这就说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非绝对对立的,性幻想思维中,也有理性和逻辑性,也需要理性的指导。这些美学思想的形成,显然和霍布斯既重视经验理论,又浑含着哲学理论的思想密切相关。
在西方美学史上,从苏格拉底开始,关于美与善关系问题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其中,既有认为美善是同一的,也有认为美善是不同的,还有主张美与善,既有一致也有区别的。在霍布斯,美丑和善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是某种表面迹象预示其为善的事物”,是“与预示善的外表”。美以其外在表现形式预示着善,善是美的体现内容,美是善的表象形式。从体现内容上看,美与善是相联系的,从表现形式上看,美与善又是互相区别的。丑与恶的关系,也可以类推。霍布斯的独特见解,不仅在于他既看到了美与善的联系,又看到了美与善的区别,更在于他提出了美是以鲜明的、外在的形式,体现出了可预示,指出了美的内容这一新鲜思想,从而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美与善相互关系的认识。

(六)十八世纪的哲学家和美学家

十八世纪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有鲍姆加嘉通(1714——1762)、康德(1724——1804)等。

(1)鲍姆嘉通,出生于德国,它不仅是美学学科的创造人,而且在美学史上,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注意的美学问题。他的美学思想,对当代实践美学的建构,也有一定的启示。他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被誉为“美学之父”。
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和未完成的巨著《美学》,此外《形而上学》、《真理之友哲学书信》、《哲学百科全书纲要》,也谈到美学问题。他的思想,对康德、谢林、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发生过重大影响。
1750年,他出版了《美学》第一卷,系统地论证了“感性说”的理论构思。他说:“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美(完美感性认识),而这完善也就是美。”“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他所建立的审美与艺术,却是占有一席之地。他的研究的落脚点,归根结底是人的主观感受。
1751年,他37岁时,健康状况恶化,坚持写作《美学》第二卷,1758年,《美学》第二卷发表,1762年,久病11年逝世。
他认为:美是完善的思想。在他对诗意的分析中,充分地展现出来。他说“凡是有助于一首诗的完善者,谓之富有诗意。”诗歌描绘的是一种感性表象,达到完善的美的艺术作品,必须具有丰富性、真实性、鲜明性:丰富性取决于知觉的丰富程度及其多样性;真实性即是对感性事物把握的真实可靠程度的要求;鲜明性是对事物的混成表象的充分描写;这种混成的表象往往呈现出极深的诗意。
他认为:实质上,“诗就是一种完善感性谈论。”而“混成”就是“诗意”所需要的丰富性。栩栩如生的感性表象,显然不是通过定义和推理,而是通过“混成”的表象,进行艺术处理获得的。诗意正是通过混成而又明晰地感性表象的完善的表现。
他还谈到诗的措辞、寓意、音律、辞藻等,在诗歌中的作用。而对于那些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人们,他认为:必须有天赋的洞察力、感觉力、想象力。

(2)康德,出生于德国,他是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始人之一。他被认为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哲学家。其主要作品有《判断力的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想批判》。
在美学思想方面,他区分了“纯粹美”和“依存美”。“纯粹美”指的是形式美;“依存美”则不是纯形式美,它包含着理性的内容。显然,“纯粹美”所坚持的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立场;而“依存美”所显示的是一种表现主义的立场。这两者在康德的美学思想中,并不是对立的,形式主义和表现主义,正是康德美学思想的一个根本特点。
康德认为:花、鸟、贝壳、图案、无标题音乐等,便是“纯粹美”,这是美的事物的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的艺术都是“依存美”。任何“依存美”,都不能离开“纯粹美”而独立存在。任何艺术的内容都离不开形式,没有形式上的美(纯粹美)内容便不再是艺术的内容,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依存美”了。
康德说:在“依存美”中,存在着“趣味与理性的统一,即美和善的统一”,美的形式决定一件作品是不是艺术品,而涉及理想的内容,决定一件作品是不是好的艺术品。
康德坚持了形式主义,任何一种对象的审美性质,都是由“纯粹美”构成的;任何艺术都必须具有“依存美”,才具有价值。
康德认为:任何艺术欣赏,都不是单纯的审美,它同时引起人们多种愉快和不同的兴趣,主要和道德本体有关。他说:“理想则不是适合于理想的个体存在的表象”,而美的理想,“与我们的理想相结合的道德的善联系着,理想在于道德的表现……”,“诗人试图把不可见的存在的理性理念,天堂、地狱、永恒、创造等等实现于感性”,“依存美”的鉴赏,远比对“纯粹美”的鉴赏丰富,而且具有更大的意义。


2016年11月初稿,12月1日定稿



竹林书屋

ZxID:138431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7-04-04 0
32、诗与美学的亲缘关系(二)
(中)

(七)十九世纪的哲学家和美学家

十九世纪的美学家,有黑格尔(1770——1831)、叔本华(1788——1860)、尼采(1844——1900)等。

(1)黑格尔,出生于德国,其主要作品有《精神现象说》、《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源里》等。他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集大成者。
他的美学观是:艺术是人的自我复现。他提出了一个十分深刻而富于思辩性的问题:那就是什么需要,使得人们创造艺术作品呢?他的回答是:“这就是人的自由理性,它就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
他提出了著名的艺术是人的自我创造或自我复现的学说。
他认为:人是一种能思考的意识,人能以认识和实践两种方式,达到对自己的意识,在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外在事物的顽强的疏远性消除了。“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
他举例说:“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个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一直到艺术作品里的那种样式外在事物中进行自我创造(或创造自己)。他认为:人的一切装饰打扮的动机,也在于此。这一学说,把艺术的根源,归结为理性,从根本上说是唯心主义的,但其中所包含“人化自然”的思想,把艺术同人的劳动结合起来,我们已经隐约地看到了艺术在人改造自然世界、从而改造自身方面的功能。
康德用鉴赏判断力为美立说,而黑格尔给美下的定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的显现”。

(2)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他所开创的唯意志主义以及生命
哲学流派,对近代学术界,文化影响极深,其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与补遗》等。
他是个涉猎广泛的美学家。他对音乐、绘画、诗歌、歌剧等等,都有研究。他把艺术看作是解除人类存在的痛苦的一个途径。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三部分,对柏拉图表示了敬意。在这里,他讨论了艺术和艺术的积极意义。
他认为:艺术是独立于充足理由律之外的表象。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念是永恒的,而经验世界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康德认为:知识只是在认识表象,而不是自在之物。
叔本华意识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康德的物自体,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借鉴了两个人的哲学美学思想。
他的美学思想,对尼采、弗洛伊德、萨特、加缪等人,现代派美学思想,都有影响。
他认为:艺术品具有一种超越时间的本质,而音乐同时具备超越时间和超越空间的本质,所以音乐不仅是对理念的复制,它还更接近意志其本身,所以它就具有了更高的价值。
他最推崇的是音乐。他把音乐视为特殊的艺术,艺术之外的艺术。他说:艺术跳过了理念,更无视现象世界,它是全部意志的直接客体化和写照。“所以对世界上一切形而下来说,音乐表现着那形而上的;对一切现象来说,音乐表现着自在之物。唯次,人们即可以把这个世界叫作形象化了的音乐,也可以叫作形体化了的意志。”音乐直接把意志客观化的手段是曲调……如果说,音乐是以情感来表述和表达世界的全面本质,那么,哲学则是在一些很普通的概念中,表示和表达世界全面的本质。音乐是艺术中最为接近哲学的艺术。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理念,理念又是美学客体的意义和本质,那么,他就得出了一个结论:“任何一切事物都是美的”。一切事物都是美的,并不等于说一切艺术都是美的,这里有一个艺术是否传达了理念和如何表达理念的问题。
他根据理念的等级,把艺术门类和高低,依次排列为建筑、园艺、风景画、雕刻、故事画、诗、长篇小说、史诗、戏剧和音乐。他同黑格尔一样,认为“悲剧是艺术的高峰”。悲剧最大的效果,在于通过人,通过对意志原罪的认识,而使人放弃生命,放弃追求,清净意志,清心寡欲,为了实现悲剧的目的,悲剧必然写出巨大的不幸。从现在来看,他对艺术的分类和对悲剧的认识不够恰当。悲剧来源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力量,音乐之美来源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高尚美好的情操。

(3)尼采,出生于德国,哲学家、诗人、散文家。其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台》等。
尼采的美学思想是:美是生命强力的形象显现,是人的自我肯定。他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
人是美的,而人又是充满着欲望的强力意志,因而美不可能是无利害关系的,不可能是无欲望的净观。“美在哪里?在我须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爱和死,使意象不只保持为意象的地方”,而“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这也就是甘愿赴死”的强力意志。
与叔本华将“意志完美地或不完美地客体化”,作为区分美丑的标准一样,尼采也以强力意志的高扬与衰退来判断美和丑。他把强力意志看成人的本能的积聚,认为人的“强力感,他的求强力的意志,……都随丑的东西跌落,随美的东西高扬……在这两种场合,我们得出同一个结论:美和丑的前提极其丰富地积聚在本能之中。丑被看作衰退的一个暗示和表征”,而美则是生命本能和强力意志蓬勃高扬的暗示和表征。也就是说,凡是有利于提高生命力的对象,人便作出“美”的判断,反之,则作出“丑”的判断。
在尼采和叔本华那里,“美是什么”这一传统美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他们远离神的殿堂,走向敞开的人间尘世。
在艺术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上,尼采是深受叔本华的影响的。他更肯丁了艺术对人生的崇扬与升华。
尼采说:“只有作为一种审美对象,现实的人生才是有充足理由的。”
这就是尼采著名的“审美人生”理想。当然,现实人生之美,不可能全是等人们去欣赏的,审美人生之说,更多的也是一种理想。因此,人世救星的美名,就更多地落到了艺术的身上。对此,
尼采说:“对于正视和愿意正视人生可怕性质的求知者,对于悲剧性的求知者,艺术就是救星。”

{美学拾趣}

(1)2000多年以前的老子的《道德经》,总共才有5086个字。这部哲学著作,镶嵌的美学内容的文字不是很多,也很不系统,因为老子是最早在《道德经》中镶嵌美学内容的,所以这部著作,也就成了中国美学史的起点。美学家对老子的美学思想的认识和评价,也不尽然相同 。

(2)有的美学家认为:老子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美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的美学思想达到了中国美学历史上的空前的高峰,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特出的地位。
(3)老子的“道”是最高的、最原始的哲学范畴,也是美学范畴。他的“道”是一切事物的源头,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生成的基本法则。“道”具有“体”和“用”两方面的属性,这两个方面总是统一在“道”自身上。以“道”作为宇宙一切事物之本体而论,“道”当然也是美学的基础,是唯一至高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范畴。一切美都是从这个“道”的源头产生。“道”这个美学范畴,具有抽象美、混沌美、象征美、模糊美。这些美是普遍的美,而不是具体的、特殊的美。

{美学拾趣}之一

(1)有的美学家认为:老子的“道”,具有一种普遍的属性,即玄奥。玄奥是一种不可解的美,也是“道”自身所固有的美。同时,玄奥又是万物之美的源头,也即万物之美,从玄奥这个普遍美的源头流出。万物之美,即具体的美,老子也称为“妙”。在此,老子似乎表述了“道”——“玄奥”——“妙”这样一个意链。

(2)笔者认为:老子的“道”之美,是的的确确的神秘之美,是美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分析出来的;倘若不分析,一般人根本看不出老子的“道”之美。


{美学拾趣}之二

(1)有的美学家认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道”被认为是世界的本源,“道”生成万物的过程,是一个由少到多量的积累过程。老子提出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说明天下万物是“有”生成的,“有”又是“无”生长的。老子认为:这种本体上的“有”和“无”,反映到现象界,宇宙万物也是“有”、“无”、“实”、“虚”的统一。

(2)笔者认为:老子的“道”之美,是真真切切的神秘之美,是美学家根据自己的看法,表述出来的。美学家把“玄奥”、“妙”看作是万物之美和具体之美,一般人仍然看不出来。

{美学拾趣}之三

(1)有的美学家认为:老子是中国商周时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一位集大成的美学家。还有的美学家认为:“道”是老子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整个老子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2)笔者认为:老子的“道”生万物,以及宇宙万物也是“有”、“无”、“实”、“虚”的统一。也是美学家,根据自己对老子美学的理解,剖析出来的。一般人仍然看不出来。

{美学拾趣}之四

(1)有的美学家认为:老子的美学具有原始美、自然美、淳朴美、辩证美。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音乐、绘画、书法、诗词、建筑、军事、宗教、历法、伦理等,莫不含蕴着老子美学思想的精华。也有的美学家认为:老子关于“有”、“无”、“实”、“虚”的理论,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意象”理论的重要脑基础,形成了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以“意象”作为既不是主观的意识,也不是客观的现象,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中国美学的特殊的看法。倘若没有老子的这些原则和理论的影响,中国诗歌和绘画的意境就不可能产生。

(2)笔者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带有神秘色彩的哲学著作,镶嵌在这部著作中的、关于“美”和“美学”思想的论述,也只有寥寥的几句。把这样一部、带有神秘色彩的哲学著作、说成是一部美学著作,特别是和西方美学比较起来,恐怕很难令人信服。国学大师王国维就曾经感慨地说:中国无纯粹之美术和美学。

{美学拾趣}之五

(1)笔者认为:2000多年以来,人们都把老子的《道德经》,当作一部哲学著作来读,这种神秘色彩很浓的哲学著作,对后世的音乐、绘画、书法、诗词、建筑、军事、宗教、历法、伦理影响很大。这种评价有点太高了,失去了评价的公允和分寸之美。

(2)笔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意象”和“意境”,也不是受了1000多年以前老子美学思想的影响,而是他在深受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影响下,提出来的。


2016年11月初稿,12月1日定稿



竹林书屋

ZxID:138431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7-04-04 0
33、诗与美学的亲缘关系(二)
(下)

二、两首诗歌的比较

(一)    现将青年诗人szgcc写的《父亲》,全抄如下:

小时候
我仰望着你
像山一样伟岸
教我学会坚强
托起我的梦想
长大后
我回头看你
佝偻着身躯
鬓边白发苍苍
耳边叮咛仍留
忍不住
泪水夺眶而出

(二)现将笔者写的《父亲的手不朽》,全抄如下:

父亲的手啊!
那是——握镰刀的手。

父亲的手啊!
那是——拿锄头的手。
父亲的手啊!
那是——播种希望的手。

父亲的手啊!
那是——收获理想的手。

父亲啊!
你那双手,
酿出了——一桶一桶的美酒,
栽出了——一片一片的垂柳。

父亲啊!
你那双手,
抓来了——一筐一筐的石榴,
放飞了——一群一群的斑鸠。

亲爱的——父亲啊!
你那双手,
写的歌儿——荡悠悠。

亲爱的——父亲啊!
你那双手,
写的曲儿——飘悠悠。

父亲啊!
你那双手,
赶走了——赤县大地——盐碱的穷愁。
绣出了——中域大地——土山的碧秀。

父亲啊!
你那双手,
燃亮了——中夏大地——片片灯火,
托出了——九州大地——座座高楼。

亲爱的——父亲啊!
你那双手,
托着太阳和月亮——在蓝天上游。

亲爱的——父亲啊!
你那双手,
托着黄河和长城——在大地上走。

天不朽啊——地不朽,
父亲的手——不朽。

山不朽啊——海不朽,
父亲的手——不朽。

三、两首诗歌的简析

(一)简析szgcc的《父亲》

(1)Szgcc写的《父亲》,只有12句,可以说是一首短小的诗歌。全诗可分两部分。

(2)第一部分是前面五句,写“我”小的时候“仰望”父亲,那时“我”感到父亲“像山一样伟岸”,父亲“教我学会坚强,托起我的梦想”。全中国和全世界,哪一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呢?我的父亲也是这样,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3)第二部分是后面七句,写“我”已经长大成人,这时候“我”再看父亲,他已经老了。“佝偻着身躯,鬓边白发苍苍”,虽然我小时候时候,父亲教导我的话语,仍然在“耳边叮咛仍留”但“我”“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4)生老病死这一大自然的规律,谁也抗拒不了的。作者写了父亲从青年到老年这一历史时期。同时,也有父亲像“山”、身体“佝偻”、“鬓边白发”这几个具体的形象。作者是用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手法,来写父亲的,而整首诗缺乏的是社会的意义。倘若作者紧紧抓住“教我学会坚强,托起我的梦想”这两句当中一点:或者是“坚强”,或者是“梦想”,深入开掘下去,就好了。

(5)鲁迅先生说:

选材要严格,开掘要深。

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每一个作者,都要深深领会鲁迅先生这句话,这是他的经验之谈。特别是“深入开掘”,笔者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无论写什么题材,一定要好好的想一想,我写的这篇文章或作品,让读者读了,他会得到一点什么收获呢?他会受到一种什么样的启发呢?你写的《父亲》,因为开掘不够,笔者作为你的读者,在“收获”和“感受”方面,都觉得甚微。当否,请你思索。

(二)简析笔者的《父亲的手不朽》
(1) 笔者的《父亲的手不朽》,共有十四个小节。

(2)第一至第四小节,写父亲的手,是“握镰刀的手”,是
“拿锄头的手”,是“播种希望的手”,是“收获理想的手”。从这四小节看,我的父亲是一个农民,春播,秋收,是父亲的殷切向往。

(3)第五至第六小节,写父亲是一个勤劳的农民,他一年四季,挥洒汗水,劳动不止。请看:他“酿出了——一桶一桶的美酒”,他“栽出了——一片一片的垂柳”,他“抓来了——一筐一筐的石榴”,他“放飞了——一群一群的斑鸠”。只有忠诚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这是真理。

(4)第七至第八小节,写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农民。他不仅热爱劳动,还能够编歌写曲。他“写的歌儿——荡悠悠”,他“写的曲儿——飘悠悠”,在空闲时间,唱一唱自己编的小歌小曲,驱散了一天的劳累,真乃劳逸结合,劳动中有快乐,快乐中有劳动,难道这不是农民父亲,最美丽的人生?

(5)第九至第十二小节,写父亲那双劳动的手,是了不起的、移山填海、改天换地的手。请看:他“赶走了——赤县大地
——盐碱的穷愁”,他“绣出了——中域大地——土山的碧秀”,他“燃亮了——中夏大地——片片灯火”,他“托出了——九州大地——座座高楼”,他“托着太阳和月亮——在蓝天上游”,他“托着黄河和长城——在大地上走”。这儿,笔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父亲的聪明才智和巨大力量。

(6)第十三至第十四小节,赞美父亲的手不朽。同时,诗歌是多义性的:
<1>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勤劳能干的、多才多艺的农民。笔者礼赞我的父亲,也是对全国勤劳的、能干的、农民的礼赞。诗人在创作,读者在阅读时,也在进行创作。难道读者没有想到,这是笔者对全国农民的赞礼赞吗?

<2>诗歌作者,同其他文艺工作者一样,必需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虚构生活,加工生活。李有源是农民歌手,陕西葭州(佳县)人,出身贫寒,无力读书。13岁在外婆所住的村庄的冬书房,学过《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此后,他利用去县城挑粪的机会,到县立高等小学听课,并主动给学校烧水、扫院子、筛炉灰,取得旁听。他演唱的民歌和秧歌,得到了教师的喜爱。1942年,他采用陕北民歌“骑马调”的曲子,编写唱出了《东方红》。1952年,他参加了陕西省文艺创作代表会议,获得了奖旗、奖章、奖金,被称为“人民歌手”。李有源编写的歌曲《东方红》,唱出了贫穷劳动人民的心声;后来经过文艺工作者的加工,就成了唱遍全中国的《东方红》。笔者把这个材料,已经揉进了诗歌《父亲的手不朽》。

小结与联想:

(1)szgcc的《父亲》,运用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手法,进行创作,感人的形象也不多。从美学角度来说,艺术美一定要高于生活美。就艺术美来说,作者还要下一番苦功夫,去达到艺术美
——包括阅读别人的比较好的诗歌和学习文学的艺术技巧、政治理论书籍,以及向生活学习(包括加工和提炼生活等)。
(2)笔者的《父亲的手》,从第一小节至第八小节,是用现实主义的手进行创作,第九小节至第十二小节,是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进行创作,因此,整篇诗歌,是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创作的。
(3)从艺术形象上来看,笔者选择了“镰刀”、“锄头”、“美酒”、“垂柳”、“石榴”、“斑鸠”、“盐碱”、“土山”、“灯火”、“高楼”、“太阳”、“月亮”、“黄河”、“长江”等这些形象的、动人的艺术想象,就给人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诗歌最主要的“实”的东西,

(4)倘若没有这些实实在在的艺术形象,诗歌便显得空虚了;同时,笔者还加上了一些“虚”的东西,即“希望”、“理想”、“荡悠悠”、“飘悠悠”、“不朽”等。实虚结合,是诗歌经常运用的艺术手法。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歌既不显得臃肿,也不感觉瘦弱,有了恰到好处之感和给人一恰切分寸之美。

(5)笔者学习了十七世纪培根、霍布斯的美学思想;学习了十八世纪鲍姆加通、康德的美学思想‘学习了十九世纪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的美学思想。这些西方美学家,都有专门的美学论述。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没有美学专著,但镶嵌在诗歌、杂文、论文、画论中的美学语言,也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6)从美学角度来说来说,艺术美永远高于生活美。因为作者对生活的加工、虚构、提炼、锻打,以及艺术技巧的运用是不同的,因此,当读者阅读写同一题材的两首诗歌时,读者对诗歌的艺术冲击力和感受力,在仔细分析和辨别之后,自然而然地也会咀嚼出不同的味道。


2016年11月初稿,12月1日定稿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