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达克建造的30年代上海轮廓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077 回复:4

邬达克建造的30年代上海轮廓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jason_akfans

ZxID:1113970


等级: 派派贵宾
你若化成风,我幻化成雨!守护你身边,一笑为红颜!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9-05 0
邬达克建造的30年代上海轮廓
[align=center][img]http://img1.qq.com/luxury/pics/12716/12716307.jpg[/img][/align][b]2008 年,是为上海留下了众多著名建筑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逝世50 周年。6 月,一项纪念他的活动在福州路上的美国花旗总会发起,题目叫做“建筑华彩—邬达克在上海”。展出的建筑资料远比建筑师本人更为人所熟悉。 [/b]
1931年3月,38 岁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承接了要在南京西路上建造一座摩天大厦的工作,1934 年12 月,这座摩天大厦建成,那就是曾有“ 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上海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落成时,当时只有17 岁的贝聿铭也在上海,他不相信一座高83.8米的大楼真的可以建成,还专门跑到建筑工地去看邬达克和他的事务所如何打地基、开始这幢第一高楼的建造。据说,正是因为国际饭店的成就,才使年少的贝聿铭将建筑定为自己一生的理想。
时间在上海滩上交错,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一代建筑师对另一代建筑师如何发生影响,但留下来的建筑勾勒了城市在时光中的容貌。上世纪30 年代的上海,邬达克承建了沪上大多数的建筑,所以当人们感怀旧上海风情的时候,总是免不了感叹那些对称的梁柱、古典主义的拱券或是挺拔简洁的线条之美。
1893年, 匈牙利人邬达克(L.E.Hudec)出生于斯洛伐克,1924 年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学院建筑系,同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当时的俄军俘虏,送往西伯利亚战俘营,1918 年逃亡到上海,1947 年离沪。从1918 年到1947 年,邬达克寄居上海30 年。这30年里,他从美国一家建筑事务所(克里洋行)的助理做起,一直到成为蜚声国际、为上海[url=http://luxury.qq.com/shenghuo.htm]名流[/url]竞相追捧的沪上最著名建筑设计师,他的作品不止国际饭店、大光明剧院这样的著名“大厦”,还有很多精致华丽的私宅,像孙科住宅和被老上海人称为“绿房子”的吴同文住宅;还有很多教堂,比如带有哥特式尖顶和拱窗的沐恩堂;苏州河一带的不少建筑,淮海中路上昂突而起的战舰般的诺曼底公寓,都是出自邬达克的手笔。
这些建筑中,大多数现在已被列为优秀历史建筑而保护起来;也有一些已被废弃,却流露出强烈的已逝时光的气息;还有的只剩下弄堂和围墙,在新华路和番禺路一带—就像一件精制的衣服朽败了,但还留着花边,却仍然精美得让人觉得无从仿制。邬达克的建筑现在已经从旧上海繁华的浪尖回退下来,沉淀成一种静默的气质,重叠着旧日上海特有的那份“情调”,停在那里,既不消散,也不过时。
然而金茂那样的建筑已经起来了,并且被认为有着和邬达克的国际饭店一样的线条和新装饰主义的风格。当记者拿这种比较向从事邬达克建筑研究的学者、同济大学建筑专业的华霞虹博士求证时,她说这只是附会而已;也许有相似的风格,但是绝谈不上传承。
邬达克并没留下任何特立独行的建筑理念,供后来者学习继承,也不标新立异地通过建筑来体现什么哲学。在邬达克的建筑中,从早期的古典主义到后来的现代派、新装饰主义,还有他常常运用的哥特风格,这些元素他都运用自如,但却不会完全循着其中任何一种,做纯粹的概念建筑。
“他的建筑始终保留着强烈的折衷主义。”华霞虹说。也许就是这种折衷主义,让邬达克留在上海的众多作品既完全西化,极具现代感,又不会与中国文化之间产生格格不入的感觉,显得不协调。邬达克给他的建筑赋予的是“上海气质”,而不是“邬达克气质”。华霞虹说:“邬达克的最大风格就是依据地基建立起最适合的建筑,所以看上去很和谐。我觉得这也是现在的城市建筑中最应该思考和学习的地方。他算不上一个世界级的建筑大师,但是他的确算得上一个非常出色的职业建筑师。”
2008 年,邬达克逝世50 周年。6月,一项纪念他的活动在福州路上的美国花旗总会发起,题目叫做“建筑华彩—邬达克在上海”,展出了很多邬达克的建筑资料和他与家人、朋友的来往信件。
美国花旗总会本身就是由邬达克设计的。它的外观是美国殖民时期的乔治式风格(源自英国乔治王朝时代的一种建筑风格,讲究对称和丰富装饰,风格华丽、优美),整幢建筑轮廓醒目,庄重而富于变化,是邬达克早期最有影响的一座建筑。活动与其说是“纪念”,不如说是“唤醒”,在本来熟悉的建筑中唤醒对邬达克本人的记忆。活动展出的建筑资料远比建筑师本人更为人所熟悉。抱着要领略建筑师设计天才这样的目的去看展览的人,最后会发现他们看到的是上海本身,一座30 年代繁华大都市的轮廓。

[b]B= 外滩画报 H= 华霞虹 [/b]


[b][align=center][img]http://img1.qq.com/luxury/pics/12716/12716332.jpg[/img][/align]一个非常出色的职业建筑师
B: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现代派建筑兴盛的时期,邬达克也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自己具有现代派风格的建筑。从整个世界建筑史上看,他算一个现代派的建筑大师吗?
H:不算吧。其实他的建筑风格还是带有很强的折衷主义的。早期表现出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之后的带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建筑也不是特别先锋,也都有一些古典主义的或装饰性的细节表现。邬达克在当时是比较有名,他很注重把自己的作品拿去发表,国外的一些建筑杂志刊登过他的图纸,其中的一些图纸还被博物馆[url=http://luxury.qq.com/shoucang.htm]收藏[/url]了,包括很多建筑杂志,中国的、外国的都在介绍他。比如像国际饭店这样的建筑,在当时是上海的第一高楼,在国际上也比较有名。
而且,邬达克的声名和当时上海的地位也有关系。那时的上海刚好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师都来到上海,或者往来于上海和欧洲之间,邬达克的建筑作品也通过他们传播到全世界。但是说邬达克是一个世界级的建筑大师,那就算不上了。
B:也就是说,他不是那种个人风格特别突出的建筑师?
H:对,但是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职业建筑师。
B:那么这和他从事建筑的目的有关吗?为了生存而从事建筑,只是把建筑当作职业?H:怎么说呢,刚开始时可以说是为了生存。他其实本身的兴趣不在建筑,而在考古和宗教方面,但他是家中的长子,所以还是承袭了家里的建筑传统;逃亡到上海之后,又要承担对妻子儿女的责任,他成了家里的经济支柱,所以职业方面的责任感很强。但是说只是为了生存,也不尽然,因为到最后他已经很有名了,也很富有,和很多上海的官商要人也都很熟悉,过着上等阶层的生活。
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语言能力很强,会英语、法语、德语等很多语种,交际方面也很行,所以在建筑这一行业里做得很好。他对建筑的设计方面很用心,也很会和他的主顾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像孙科住宅,他帮孙科(孙中山之子)设计住宅,然后赠送了花园里的雕像。
B:在当时的上海,他过着一种怎么样的生活呢?
H:他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有一点工作狂。据他的子女回忆,他们住在上海时,很少有跟父亲呆在一起的时候。邬达克总是在自己的书房里查阅资料,画图纸,或者是出去跟客户见面,去工地勘察工程,非常努力。
B:他在上流社会也很有名?我看到一个说法,说在当时的一些聚会上,不聊邬达克是很落伍的事情。
H:有可能。他当时有很多中国的客户,因为他是流亡到上海的,所以他的身份一直没被认同,也没匈牙利国籍—他一生都在为争取国籍努力着,但到很晚的时候才拿到,将近1940 年的时候。但是这也导致了他的事务所不属于任何国家,如果在建筑上出现纠纷,不用通过公共租界解决,在中国的地方解决就可以了,这是一开始中国客户愿意找他的原因。后来则是因为他敬业,并且渐渐有了名气,大家族需要建造宅子的时候,都以能得到邬达克的设计为荣。


[b]每一座建筑都为地基而生 [/b]
B:在上海的30 年间,邬达克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变化,一些评论说邬达克的建筑经历过3 个阶段的变化,古典主义、新装饰主义和现代主义。你怎么看?
H:邬达克的建筑不能够这样截然地分开,他在克利洋行的时候,作品的确大多数是古典主义的,比如像美国总会,但后来,新装饰和现代主义往往都是一起使用的,而且都带有很强的折衷。邬达克没有固定的风格,英式的、法式的、西班牙式的风格在他的建筑中都有体现。有的时候,他的现代主义建筑中也还是有某些古典主义的特征。各种风格在他的建筑中都不强烈。
B:在当时,邬达克是怎样和国外的建筑师交流的呢?他如何吸收国外的建筑经验?
H:他很关注建筑发展动态的。他一直和他的母校—布达佩斯皇家学院的建筑系保持联系,还会经常出国去看建筑发展的情况。因为在西伯利亚战俘营呆过的关系,他的脚有些问题,所以每年夏天他都会带着妻子儿女去欧洲避暑,或是在日本住上一阵子,在这个期间,他和西方的建筑业保持联系。
B:现在的上海,虽然很多邬达克设计的建筑都已经废弃了,有的还很破败,但是远远地看着还是会觉得很有感觉,比如苏州河一带的老建筑,会让人觉得那就是老上海的建筑,或者那就是老上海本身。邬达克建筑这种跟上海融为一体的感觉,是怎么达到的呢?
H:这也是我觉得邬达克建筑最值得一提的地方。邬达克设计的每一座建筑都是为地基而生的,他很看重建筑所在地的“文脉”,很注意保护这种文脉,无论是古典主义、新装饰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在邬达克那里都不是绝对的,他的目的在于让一座建筑优美、实用,与外在环境融为一体。
比如大光明电影院,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座建筑,其实地势是很复杂的,也不规则,很多地方夹在街角,很狭窄,但是邬达克把这座剧院设计得很气派,里面的房间既休闲也不显得局促。还有吴同文住宅,建筑主体紧贴北京西路置于宅基北面,与契合道路转角而建的弧形围墙构成整体,从而在南边留出大片花园。这些都是建筑和地基契合的典范。这是我们应该向邬达克学习的地方,顺应地势设计出适合城市的建筑。
[/b]
fzd123

ZxID:1620021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09-05 0
坐在椅子上
fzd123

ZxID:1620021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8-09-05 0
坐在椅子上
fzd123

ZxID:1620021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8-09-05 0
坐在椅子上
mickqimeng

ZxID:1660398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9-07 0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