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犯讳 晋进风波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59 回复:1

[野史八卦] 李贺犯讳 晋进风波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姒墨妃墨。

ZxID:55531909


配偶: 七染
9.12/9.29/10.30周年(>ω・* )ノ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9-22 0
李贺犯讳 晋进风波

        全国叫“国庆”的人无计其数。姓名相同,如今是常见的事,并没什么是非,可在古时,姓名“相同”,会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非。如果与帝王的姓名相同,那怕是同一个字,或是一个字同音,都是不许可的,往往会受帝王讳名之祸。

  《容斋随笔·帝王讳名》中曰:“帝王讳名,自周世始有此制,然只避之于本庙中耳。”避讳,初时,范围很小,只避于本宗庙。可自秦始皇后,帝王讳名,渐渐风起云涌。《容斋随笔·帝王讳名》曰:“唯秦始皇以父庄襄王名楚,称楚曰荆,其名曰政,自避其嫌,以正月为一月。”秦始皇父名“楚”,为避讳,改“楚地”为“荆地”。秦始皇名蠃政,“政”字与“正”字同音,所以,秦始皇自避讳,把一年十二个月中的正月改为一月。

  不可一世的帝王如此避讳,大臣、草民谁敢不避讳?“讳害”之风因此越吹越凶。大臣、草民与皇帝姓名相同,就得马上避讳改过来,不然,“吏民犯者有刑”。后来,讳名之害不断扩大化,“讳害”扩大到皇室、皇事,扩大到“同音”。

  唐代就出现过这样一次“讳名风波”。唐代“三李”(李白、李隐商、李贺)之一的李贺(790一816),唐代中期著名文学家。据《新唐书·列传·李贺》载:“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变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学子,为了圆进士梦,在家境不太好的情况下,从小坚持读书。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18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获“乡贡进士”资格。李贺将向京城进军,参加京城进士考试。

  李贺才高八斗,及第十分有望。这就招来一些文人的妒忌,那些竞争者想出了“避讳计”,大造舆论,把李贺父亲名“晋”与“进”(士)同音提到讳名的高度上。制造了“‘晋’‘进’风波”。“旋有与贺争名者毁之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原来,争名者发现李贺父亲李晋肃的“晋”字,与进士的“进”字同音,于是说,李贺应避讳,不能参加京城的进士考试。

  虽然秦始皇后,帝王讳名愈演愈烈,但唐代太宗时,李世民对于帝王讳名,并不当回事。但死后却是另一样风景,唐高宗时,“讳害”使大臣改名,朝廷民部改为户部。“讳害”之势在高宗时期开始扩展。

  中国古时科举考试,源于隋代,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选贤心切,新开了进士科。读书学子,只要考中进士,就会官运亨通。进士,是每个读书学子一生的奋斗目标。所以,竞争十分激烈。

  “‘晋’‘进’风波”愈吹愈烈,有人说李贺因父名犯了“讳”,即使参考,考官也会将他弄“消失”,弄不好,还会因考招来横祸。有人劝李贺,为避讳,还是不要参加进士考试好。这种声音传到韩愈耳里,韩愈很生气,给李贺写了一封信,劝李贺参考。韩愈的信,也成了当时议论的焦点。

  为了抨击“‘晋’‘进’风波”,韩愈写了《讳辩》一文,尽管韩愈在《讳辩》中说尽了道理,但“讳害”并未因理而减弱。李贺听从韩愈劝说,进京参考,但最后还是未得准许。《旧唐书·列传·李贺》曰:“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可怜一代才子,就这样被“讳害”害了。

wj宝宝

ZxID:11619415


等级: 内阁元老
青春又回来了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9-22 0
已审核

古人的忌讳真是多,当然文人很擅长用文字来打击对手,而且百试不厌,这也算是古代官场的一种弊病吧

相关素材:
名人堂之诗鬼----李贺
http://www.paipai.fm/read.php?tid=5885968&keyword=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