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奇事:宋代何大臣处处与皇帝作对还升职?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19 回复:2

[野史八卦] 官场奇事:宋代何大臣处处与皇帝作对还升职?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落落风痕

ZxID:33137211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墨染离雪
一切论坛消息均已屏蔽,勿扰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9-21 0
官场奇事:宋代何大臣处处与皇帝作对还升职?
[align=center][table=500,#ffffff,#76923c,5][tr][td]  北宋非常重视台谏制度(台官纠察百官,谏官规谏君主),尤其是宋仁宗一朝,官员因谠言直声而名震天下者不在少数,千古名臣如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者,最初都是成名于御史、谏官任上。然而,要论当时最敢说敢做的,则非蔡襄莫属,堪称北宋第一谏臣。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仙游人(今福建仙游县),十九岁即以开封府乡试第一的成绩考取进士,名动京师,历任西京留守推官、知谏院、知制诰、翰林学士、三司使、知福州等职,以正直端方、敢于言事的特点孑然独立于士林,不入时流。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冬,范仲淹因弹劾宰相吕夷简获罪,落职饶州(今江西鄱阳县),欧阳修、余靖、尹洙论救,结果三人步范仲淹后尘贬出京城。当时,蔡襄还只是小小的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言微资浅的他却公开站出来仗义执言,作组诗《四贤一不肖》,称颂范、欧、余、尹为“四贤”,臭骂在范仲淹贬官时推波助澜的谏官高若讷为“不肖”。蔡襄这一组诗洋洋千言,气势磅礴,京城内外,士人争相传阅,一时洛阳纸贵。
  庆历三年(1043年),蔡襄与欧阳修、余靖、王素等四人,被宋仁宗任命为知谏院,出任谏官,这给了正直无私的蔡襄一个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平台,他更加执著于上书言事,匡时济世。蔡襄生活的时代,北宋王朝已经有了七八十年的发展,朝廷承平日久,许多旧的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积弊丛生,危机四伏。当时,灾情频发,京东旱灾,江淮蝗灾,秦州地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忧心如焚的蔡襄向宋仁宗上《言灾异》奏折,直言不讳地指出:“不颛听断,不揽威权,使号令不信于人,恩泽不及于下,此陛下之失也”,认为灾害连连,因循守旧、人事不修的结果,他要求宋仁宗自我反省,更加勤政务实,树立朝廷威信。此奏一出,闻者悚然,把当时朝廷内外在大臣们吓出一身冷汗。
  庆历四年(1044年),开宝寺发生火灾,安奉佛牙舍利的灵感塔被毁,朝野震惊,许多宫人甚至烧炙手臂,剃去头发,表示对佛的崇敬归命。宋仁宗也信佛,深感惋惜,他安排人把灵感塔地宫中所藏佛牙塔移入内宫供养,并计划重新建塔安奉。蔡襄听说后,极力反对,他上书说:“非理之福,不可徼幸。今生民困苦,四夷骄慢,陛下当修人事,奈何专信佛法?或以舍利有光,推为神异,彼其所居尚不能护,何有于威灵。天之降灾,以示儆戒,顾大兴功役,是将以人力排天意也”(《宋史蔡襄传》),意思是舍利若真有灵性的话,那它为什么连自己居住的房子都保护不了呢?不但把宋仁宗重修佛塔的想法嘲笑了一番,还认为不修人事、专信佛法,那是以人力逆天意,本末倒置,劳民伤财。蔡襄的话,掷地有声,如同一支支离弦的响箭,纷纷射向了宋仁宗。好在宋仁宗心怀仁慈,除了继续潜心佛法、关爱舍利之外,对蔡襄的话,倒也没怎么计较。  [/td][/tr][/table][/align]

十夜凉

ZxID:14155948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zy32593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9-21 0
已审核。

这些大臣也要遇到比较严明的皇帝才能有这种成果吧,如果遇到了昏君,大概就是个悲惨下场了。
梅韵流芳

ZxID:11667504

等级: 小有名气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01-25 0
苏黄米蔡,蔡襄此人是一个喜爱作秀之人,宋代文人的通用特点就是个性和两面三刀。蔡襄为人一些行内人成为故意用奇,他出身贫寒,很喜欢用一些方式来显示自己的突出之处,因为他的很多做法并不符合常理,但是却足以被称奇,当然本人的书法是四大家之一,然而黄庭坚深厌恶蔡之书法,认为他贪多嚼不烂,效仿百家不能自成一家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