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诗词散文作者团~⑧月主题讨论||   ———— 诗词已亡   有事焚书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864 回复:24

[文编组专用] ||原创诗词散文作者团~⑧月主题讨论||   ———— 诗词已亡   有事焚书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ann安安

ZxID:14321437

等级: 明星作家
配偶: ann泽泽
永以为好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11-08-26 0
  适者生存,文体也是一样的
紫衣丹心

ZxID:13558961


等级: 专栏作家
江南杏花春雨,雨中拈花待客,客来煮酒品花,花香盈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11-08-26 0
关于诗歌之浅见
拜读了楼上各位大人的大作,实在佩服。虽然没有各位的锦绣文章,但也有几句愚见弱弱的发个声。
一,诗歌的现状,是我们身处的时代的必然。
我们终日忙忙碌碌,已经没了古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手机,电脑,伊妹儿,短信充斥在我们周围。诗歌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任何文学形式的昌盛,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一点从《全唐诗》所载作者不但有帝王将相,知识分子,以及伶人,商贾,僧道,医卜,渔夫,櫵子,歌妓,闺阁等基本涵盖所有人群,就可见一斑。
二,诗歌不会消亡。
虽然满大街的肯德基,麦当劳,盖浇饭,方便面,但我们仍然有满汉全席,孔府家宴,官府菜,私房菜。同理虽然我们的现代文化也被称为“快餐”,但诗歌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学形式从你我牙牙学语时起就和我们相伴。世界广大,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诗歌,各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孔子学院”,难道不是包括诗歌在内的中华文化蓬勃生机的表现。
三,诗歌的发展必将与时俱进。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不是生来就有的。也是世代人民不断改进发展而来的。那么随着时代的变迁,诗歌的形制也不会一成不变,现代诗歌也在努力创新。我们不要过于拘泥,那些“XX体”也是一种尝试嘛。应该百花齐放。如果徐志摩先生在世,或许就是“灰灰神马浮云,丁香MM给力”了,呵呵。
[ 此帖被紫衣丹心在2011-08-31 23:24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80
与你相遇在璀璨夜空下
雪舞樱落

ZxID:15705930

等级: 才华横溢
对不起,您拨打的用户已高三,请一年后再拨……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11-08-27 0
六国风云已逝,东周百家堙没。
唐诗繁花过火,宋词佳期如梦。
明清八股取士,瑰宝泣血没落。
敢问当代学子,谁得精华半魄?
封建主义政体的没落是一种历史趋势,是时代进步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那么今日古诗词的消亡是什么呢?我们可否理解成,诗词的消亡,或许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衰败。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我们的传统文化相约好了似的齐齐退潮。这一汹涌的趋势不仅仅是在新文化运动之时,甚至在现代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究竟是风波的残余,还是我们文化自觉意识的缺失呢?
一个崛起的国家,不单单需要强劲的硬实力,即经济,政治,军事等。相对应硬实力的软实力也是需要同步跟上的。试想一下,有谁见过持着AK47的原始人呢?理论上,发展应当是这样的。不过我们的国家现在却有先进的野蛮人之说,这说的,便是我们文化的不足。
我们就说在上海,乱穿马路的行人简直是一波又一波。像小说中的“拼命三郎”一样,天不怕地不怕。在其他经历实力与上海相当的国外城市,可曾有过这样的情况呢?素质如何,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如何。教育如何,便会反射一个国家文化水平如何。
回到主题上来。
我们现在的确不会在日常生活中用古文说话,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从此摈弃古文以及它所裙带的古诗词,表,疏,书,曲,赋等。单单研究它们的史学价值就已经是无法估量,更不用说它们还承载着中华千载的跌宕起伏。古诗词是我华夏传统文化首屈一指的要素。诗盛于唐,故而为唐诗。或许这是我的一种歪解,不过翻阅出自唐代诗人手笔的诗词,不得不叹实在是难以企及。无论是初唐,盛唐还是晚唐。都有流芳百世的诗人,这是一个时代对于文化的态度,关护则兴,放弃则亡。唐代,是诗歌的天堂,也的确孕育了无数的佳篇美句。就拿太白一人说事,他励志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首开夸张想象先河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等等,若是细数或是细细分析起来,足足可有论文的篇幅。又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等。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去寻常百姓家”等。还有白居易的一曲长恨歌。数不胜数,犹如天上繁星,一言难尽,一篇难尽!
再聊聊宋词,宋词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雅俗共赏”的一大标志。宋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这一段,在高中语文课本上是有的。这一篇课文也是收录的)
宋代的文人是历史的宠儿。与明朝文人地位的“臭老九”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宋,明两朝诗词的发展也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在此,宋词的代表作急代表大家,我也就不再多举例了。
到了明清之时,社会动乱,变革在即。文化自然而然随着经济的萧条,战争以及等等变革停滞不前,甚至逆流猖獗。我们很容易从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看到,明清的八股取士实际是文化运用的僵化。既然已经僵化,又何来继承与发展之说呢?
自此,中国的传统古典文化走向了一个低谷。到了新文化运动之时,便吹响了古诗词逐渐消亡的前奏。
《诗落》的作者说的不错,现在写诗的有两类人,一类是爱诗的,一类是玩诗的。譬如我们。于我个人而言,对于古诗词,我的确是爱的。只不过或许更多精力放在鉴赏与尝试,并未深究、复兴。我反思了一下,我的作品总是在韵律和文体上欠缺一些。这便是未有深究的一个表现。夜紫哥哥和红袖等朋友都认为这是一种自创文体。反过来想想,又何尝不是一种学艺未精的表现呢。当然文化要传承也要发展!并不是在这里就否认了创新的必要性。不过写到这里,我也惭愧说上面夸夸其谈,自信满满滴说我自己“爱诗”了。
到了近代,毛泽东又是一代大家。毛泽东的诗词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典范。大家品读他的诗词时很容易发现,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已经慢慢渗入其中。与时俱进是人类所要学习的,更是文化的所要具备的。
现在的书店中的的确确是没有了诗词歌赋的专门区域,我们也只是从安意如这类作家的书籍中找到一些诗词的影子,来凭吊逝去的时光,和渐渐消散的传统古典文化。
我们之中的很多人或许早就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身陷囹圄,也早就在批判古典文化的舆论中将古诗词这个名词打入“腐朽”,“陈旧”的天牢中。我只是想说,陈旧又如何呢?正因为这些古诗词在时代的冲击中稳稳站住了脚跟,所以才更值得我们学习。如果炎黄子孙丢弃了自己的文化,那么中国崛起与振兴的重担,何人来挑?难道要重蹈上个世纪的覆辙吗?
不!!!绝不!!!
诗词未亡,只是如血残阳。
复兴在即,惟望士子丹心。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话,希望BBS的友人们热情交流~~(捂脸,有点长了,太激动停不下来。飘走~~)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80
告别失落,我会在以后那些吹着金风的日子,映着瑞雪的日子,染着芳菲的日子,迎接属于我的盛季的到来!
~轻丝物语

ZxID:12837162


等级: 热心会员
希望能陪伴我的宝贝长大,变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11-08-29 0
                                                  现代社会诗歌为何没落如此
        我很喜欢诗歌
        从很早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很喜欢的
         它们中有好多美丽的句子都是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名是名句
         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又如唐诗中的名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其实唐诗宋词元曲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要属宋词了
              尤以婉约派的为最,李清照,柳永等
             这些诗词名句都是中国文化的凝结,是我们中国人文化中
            最为重要的传承,千言万语浓缩成的短短几句话
            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幅的画面,有耕种的, 战争的,失意的,
           迎客、田园、应有尽有
            中国的诗歌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骄傲,是我文化的传承
             如今社会诗歌的没落让我觉的很无奈但有无可奈何
             政治书上写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类的发展也同样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的向前进的
             中国古代士农工商中是以士在所有人中阶级最高
              人人都以科举中第为荣,而诗歌文章也是当时社会的 主流
             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人们也不再以作诗歌为主
              每一个行业都有可能成为状元
              社会在变,人也在变,忙忙碌碌的人
              拥拥挤挤的环境,人们在这高楼大厦充斥的社会又会有
              几个人闲下心来去研究诗歌呢?
               诗歌没落了,没落的无可奈何
               不过相信诗歌的传承是永远都不会断绝的
              无论何时何代,爱诗的人总会在的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30
花叶扶疏

ZxID:15772001

等级: 寒窗墨者
平生只有两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11-08-31 0
诗歌已死 吾辈犹狂
不得不说,再难看到诗的繁华。
或许,在经年之后,人们看见那青青的荇草,想的是这是快消亡的珍惜植物;看见那绿绿的麦苗,会惊讶它怎么会出现在路边。
诗歌已死,青荇不语,“彼黍离离”也许只留在一些人的梦中。(说来好笑,我用的是搜狗的输入法,打shu老是找不到黍字,结果只有打“蜀黍”去掉一个字才出来。)
这个时代,诗歌已死。
我们——也许会为了已死的诗歌心有戚戚,但,没有人提出,再来普及文言文,普及古体诗。
——遗失的文化固然很美,很令人向往,但这是因为隔着一重重遥远的时光锦卷,隔着不同时代世俗风情的神秘镀上的光圈。它们如此之美,如此芬芳馥郁,恰是那一点在当下无法完全领略体悟的古时风情所致。
——诗歌之美,在于它是那些时代的特定产物,具有不可复制的民俗代表性。那些文人风骨、名士风流,早已弥散在悠悠的时光中,只有从诗卷里,才可依稀窥见那一抹醉人的风采。
——我们迷恋诗,寻找诗,为诗或悲或喜不过是上述原因。
然而,所有读诗者的悲哀在于,你越懂诗,就越清晰地体悟了诗的不可复制性,也越能明白诗歌的盛极而衰,不可抗逆得如同宿命。
唐时明月楚时酒盏,赤子怀沙而吟抱月而眠。这只是那个时代的盛歌。


时光之远,以流失的文化惹人嗟叹,而岁月之长,总有新生。
我们的时代,诗歌已死。而取代诗歌地位的,是小说,是现代散文。
很多人都说现代文学太直白,缺乏古代诗歌散文的深度。
诸君试想一下,对于诗的时代的那些人民,诗不就像我们现在的小说——无比的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就连我们看来深奥无比的《诗经》,不过是那时候的民歌而已。
不要说什么这个时代的人物质文化富裕精神匮乏,小说烂俗。须知千年前的诗歌,也是良莠不齐的,不过是我们有幸,只拜读的精华。
诗歌已死,吾辈犹狂。
岁月的变迁是双面性的,衰落和繁盛,永远在时之河流上交替上演。
可惜的是曾遗失的,但更要抓住的是如今的。
小说,就是这个时代的诗歌。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50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