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闲情品《西洋》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237 回复:1

[原创评论] 随笔闲情品《西洋》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caraqiu

ZxID:350451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6 0
随笔闲情品《西洋》
— 本帖被 °○丶唐无语 从 品书评文 移动到本区(2013-03-18) —
淡雅评书,解析西洋
书评,评书有很多类型,大概和评者个人习惯、目的、风格有关,所以并不要求有什么特定的格式,至少我是这样觉得的。
西洋,我国著名作家刘茨欣大师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虽然在政治,民族问题,军事等方面存在严谨的问题,不过对于一本抽离现实,提炼生活的文字载体来说,这都不重要。那最重要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三个字“可看性”。
小说的可看性究竟是什么?很多正在写作,或者读文的朋友经常讨论这个问题,大家各有各的看法,是文笔?是情节?是细节?是意淫?答案是什么呢?嗯先卖个关子,不告诉你,我们先来赏析一下刘大这篇西洋。我会在一些特定地方作些评注大家可不要把我(括号)里的文字也算到刘大的文章之中,那样到时候刘大多领的稿费就不好分了。

《西洋》原文加章节内细评
西元1420年,非洲,索马利亚,摩加迪沙沿海
这是明朝舰队打算到达的最远的地方,永乐皇帝也只让走到这里,现在,二百多只船和两万多人,静静地等待著返航的命令。
  郑和沈默地站在「清和」号的舰首,他面前,印度洋笼罩在热带的暴雨中。四周一片雨雾,只有闪电剌破这一片朦胧时,舰队才在青色的电光中显现,「清远」号、「惠康」号、「长宁」号、「安济」号......如同围在旗舰四周纹丝不动的巨大礁石。众多的非洲酋长在船上欢宴三天后已上岸,激越的非洲鼓声从雨中隐隐传来,岸上棕榈林中打鼓的黑人狂舞的身影如暴雨中时隐时现的幽灵。
——
(简洁的叙事介绍背景,这是通常采用的开头方式,这能让读者很快明白作者写的是什么,头两段很平常,其实也不需要什么技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开头都要这样处理,不过却有一个共同点,场景性的东西简单介绍,对于暗含庞大设定的文在开头处理上也不便于长篇铺叙,几句话先大概勾勒一下即可。没有多少人有耐心了解没有故事的设定。
进入第三段,利用环境烘托人物心情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在这一部分刘大使用的技巧比较全面:雨水,雷电,在海水中起伏的舰队,还有雨林中,象征未知、神秘和欲望的鼓声。在用环境烘托人物心情方面,刘大利用景象、声音、光线,使用强烈对比实现冲突感的营造,这值得我们剽窃和学习。)
——


「该返航了,大人。」副将王景弘低声说。在郑和身后,站著远航统帅部的全体,包括七名四品宦官及众多的将军和文官。
  「不,继续向前走。」郑和说。
  在统帅部其他人的感觉中,这一刻空气和雨滴都固了,「向前?到哪里?」
  「向前走,看看前面有什么?」


 「那有什么用呢?我们已证实建文帝不在海外,他肯定死了;我们也给圣上搞到了足够的珍宝,该回航了。」

「不,如果天圆地方,大海就应有边缘,大明的船队应该航到那里。」郑和的双眼渴望地看著雨雾深处,看著他想象中的海天连线。
  「这是违搞圣命,大人!」
  「我意已决,不从者可以自己回去,但最多只能带十艘船。」
  郑和听到身后有剑出鞘的声音,那是王景弘的卫士的剑;接著有更多的出鞘声,那是郑和卫士的剑,然后一切都沈默著,郑和没有回头。
  象来时一样突然,暴雨停了。太阳的光柱剌破云层,天水相连处金光灿烂,显示出无法抗拒的神秘诱惑。
  「起航!」郑和大声发令。
——
(这一段读完感觉怎样?也是连续对话,为什么却没有对话流的感觉?对话流是作者们常会犯的毛病,尤其电影,电视剧看多的今天,作者大大们在构思自己行文场景的时候,脑子里不约而同就会浮现一系列对话,然后赤裸裸的连成一气,好么,您大大写得是很爽了,我们却不明白了,这是谁在说话呀——要让读者明确是谁说的这句话;这人为什么说这话——没有目的性的文字只会分散读者注意力;这对话能不能体现人物性格——没有性格的对话就和没有性格的角色一样,毫无吸引力。
在这里还要单独说一句,用对话推动情节不是最佳的方式,对话是一种细节,细节会让读者不得不多留些注意力,细节太多名读者就需要时常留意,那么你的书看起来就不轻松愉快了。)
——

  西元1420年6月10日,明朝舰队浩浩荡荡,撞开印度洋的滚滚波涛,向好望角驶去。 
  西元1997年7月1日,欧洲,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  


中国国旗降下后,英国国旗在<<上帝保佑女王>>的乐声中升起,在旗的上缘接触杆顶时,时钟刚刚走过零点,这时,我们在这块土地上已是外国人了。


 虽有幸参加交接仪式,我也只能站最后排,所以是最早走出议会大厅的。十五岁的儿子在外面等著我,静静地,我们最后看看北爱尔兰。这是典型的英伦夏夜,潮湿多雾,雾在街灯的黄光中象轻纱般飘过,拂在脸上象毛毛雨。在幽暗的灯光和迷朦的雾中,贝尔法斯特象一个宁静的欧洲乡村。这是我度过前半生的地方,一小时后我们会带著所有的东西离开,但我带不走自己的童年、青春和梦想,它们将永远留在这块宁静而多雾的土地上。
  本来,中英联络组要工作到下世纪初,但我还是说服领导,早早调到新大陆去。表面上我给自己的理由是:对自己的前途来说,早走比晚走好;但内心深处真正的理由是:想尽快远远地离开一起生活了16年的刚刚离婚的前妻,她虽是中国人,但做为领事馆的高级官员,她还要长期留在北爱乐兰。我已没希望留住她,就象中国没有希望留住北爱尔兰一样。好在儿子跟我走。

  「是你们丢失了北爱!」儿子愤怒地对我说。在儿子眼里我是国家元首,更准确地说是个不称职的国家元首。他认为我应该把俄罗斯再分成更小些的几个国家;他认为我给贫穷的西欧太多的贷款,却对他们提了太少的要求;他认为许多年前我就不应该让中东的那些恐怖主义国家和亚洲的某些极权主义国家存在下去;特别是北爱问题,他认为我应该以主权换治权,而不是拱手相让......一句话,他认为中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正从我手里丢掉,尽管我是个只有副司级的普通外交官。儿子好象浑身都长满了咄逼人的众神长矛,这点真象他妈妈,而我的忍让和孺家风度他一点都没继承,反而成了他对我感到失望的原因。他跟我回国不是因为我的原因,而是因为无论如何也不能忍受做为一个外国人生活在北爱尔兰。

一小时后,运送中国最后一批撤离人员的专机把北爱尔兰留在下面的浓雾中,我们在夜色中飞向自己的新生活。
——
(切换——利用时间标注切换场景,在新场景开篇铺设意淫、父子观念冲突故事矛盾的线索,单独看这一段也有点突兀,不过在技巧处理上埋设好奇点冲淡了原本会让感觉突兀而失去阅读兴趣的跨越。在切换技巧上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过多,过频,在切换过程中如果能使用反复,回环等其他手法串联各个片段的情节,这都是保证读者成功连接阅读全文的关键。)
——
  西元1997年7月1日,欧洲,巴黎  


飞往新大陆之前,我们在欧洲大陆短暂停留。在伦敦时,还能感受到英国人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但欧洲大陆对此似乎没什么反应。一出北爱尔兰,西欧的其他城市那混乱和贫穷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交通被自行车的洪流所堵塞,空气浑浊。一出巴黎海关,我们便被一大群渴望换到人民币的法国青年围住,好不容易才摆脱他们。同行的其他人还处于「北爱综合症」之中,没精打采地躺在旅馆里。我和儿子来到古战场。初升的太阳驱散了晨雾,古战场显出一片醉人的绿色。这地方我们不知来过多少次了,特别是在去年,几乎每个星期天我们都要乘英吉利海底隧道列车来一次,每次在这里儿子都要对我进行一番例行的折磨,现在又开始了。象每次一样,他站在纪念碑的底座上,慷慨激抑昂地背诵起小学的历史课本:「1421年8月,明舰队到达西欧沿海,欧洲惊恐万状......」

  「好了,爸爸累了,这次就算了吧。」我不耐烦地打断他。
  「不行,春秋时代的夫差身边有一个人时刻提醒他报杀父之仇,你们这些政治家和外交官也需要?一个人。」

  「我们在欧洲和北爱没有杀父之仇,一百年的协定到期了,我们就把北爱还给英国,这是顺理成章的事,谈不上是什么失误或失败。」
  儿子不听我这一套,继续他的演讲:「......欧洲惊恐万状。郑和本想象在南洋诸国是一样,同欧洲人友善相待,但他派往欧洲大陆的五位元使者全部被杀,东西方只有一战!罗马教皇马丁五世呼吁四分五裂的封建诸候联合对敌,还颁布了赦罪法令,凡此时应徵入伍的罪犯都可获得赦免。为了给战争筹款,教会出卖神职,甚至把教皇的金冠买给了佛罗伦萨的商人。英法匆匆结束百年战争,结成军事同盟。摄于明舰队的强大,西欧海军不敢出战,欧洲人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陆战上。1421年12月,明朝军队在加来登陆,十天后兵临巴黎城下。双方在巴黎近郊进行决战。当时欧洲人集结了十万大军,其中有英王享利五世率领的三万英军,法国勃艮第公爵率领的四万法军和来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三万条顿骑士团。明军只有二万五千兵力。12月20日清晨,巴黎战役开始。西欧联军统帅部拟以法军和条顿骑士团的重铠步兵攻击明军正面,以英格兰轻骑兵做右翼迂回。日出时分,西欧联军首先发起进攻。欧洲步兵战阵严整,成无数个整齐的方队向前推进。重装步兵的盔甲在朝阳下闪著金银两色的光芒,从明军阵地看去,仿佛是金属的大地在移动,无数的长矛如同大地上的麦田。战鼓声、苏格兰风笛声、士兵们用剑柄有节奏地击打胸甲发出的撞击声渐渐清晰可闻......」

  「这样下去我们要误飞机了。」
  「......郑和看准了欧军队进攻队形密集死板的特点,把炮兵集中布署在正面。明军迟迟不出击,而是进行了炮兵齐射。在前三次猛烈的齐射中,欧军伤亡惨重,但进攻队形纹丝不乱,方队踏著尸体继续推进。在敌人严整的进攻方队已近在眼前时,郑和沈著地命令进行第四次更为猛烈的炮击。明军的几百门大炮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把暴雨般的弹倾泻到欧洲人密集的方队中,霰弹打在盔甲上,发出一阵哗哗的潮水般的声音。欧军的队形乱了,开始是前一排方队,然后如同推倒了多米洛骨牌,整个阵线大乱起来。郑和这时才命令明军出击,他的数量不多的骑兵以楔形队形攻击欧军正面,向敌阵深处猛插,很快把欧洲步兵阵线切成两半,并集中攻击右翼。这时,迂回的英国骑兵正从右翼方向攻击,却遇上了溃散下来的联军步兵,人马相践,死伤无数...。」

  「真的该走了,孩子!」
  「......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在如血的残阳中,明军才吹响了他们凄历的号角......巴黎战役,西欧联军大败,十万军队半数被歼,英王享利五世陨命沙场,上百个公爵伯爵和王室将军阵亡或被俘......巴黎战役之后,西欧难以在短时间内集结起足以对付明军的力量,加上明舰队对西欧沿海特别是英吉利海峡的封锁,以及关于明朝后续舰队正在驶援的传闻,西欧脆弱的抗明联盟瓦解了,以后......」

「以后我都知道,以前的也都知道,你要没完没了,我自己走了,你一个人留在这里与郑和做伴好了。」
  我们终于离开了古战场,如果可能再回来,也是很长时间以后了。
——
(以上这一段很值得评析,将两个场景交织起来,终于让前面郑和继续西下改变了整个历史,让英国北爱尔兰变成中国百年租借地,这个概念交给了读者,整个故事的背景在这时才大致清晰起来。同时利用父亲在政治观念上的冲突来完成郑和西下与故事背景的结合也采用了几个技巧——
细节:父子间自然真实的观念冲突,
意淫:在1998年完成这部作品的刘大写作动机显然是针对香港回归的,他将西方拓展理念赋予郑和之后,改变了整个世界,让中国人从历史上被殖民的地位改变为殖民国,利用巧妙的转化实现一种意淫。)
闲暇之余品一杯清茗,与天涯懈遇之友畅谈同读之书,诚人生乐事
九瓣樱花

ZxID:1115956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10-10 0
哦哦  原来郑和是因为这个下西洋滴啊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