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登古原……乐游原,南园遗爱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237 回复:1

[人生] 驱车登古原……乐游原,南园遗爱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千川

ZxID:8622330

等级: 博览群书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9-16 0
驱车登古原……乐游原,南园遗爱
— (乱舞殇女) — — 派派原创版欢迎各位原创作者的入驻

此文非首发,SO 需要证明是否为楼主本人原创作品

下面是关于非原创文章&疑似非原创文章的处理办法。

[url= http://www.paipaitxt.com/r4799637/] (2011-09-18 13:11) —
那时看到《洛阳女儿行》书里的这个词就莫名地心生欢愉。
即便没有小椴精妙的描写,“乐游原”,它在我的心里,本就已由三个字,晕染成了一整片开阔,青翠,和高远。
想来应该是一整片,大的,辽阔的土地。树木没有修饰的,有意的排列而是自然的生长着,但更让人觉得自然和舒畅。有蜿蜒着流过大地的清澈河流,这片土地之上,有淡薄的浮云和晴朗的蓝天,又或许是厚重的低垂的暗色的云和放肆游荡的顽童般的风;皓月清辉,又或者星辰静默。昼夜交替,年年岁岁。一种只属于天地的静美。绝不小气,也绝不粗犷。

由我今天看到的那两段文,想到了旧时看过的那部书,喜欢了很久很久的词语。
我竟从来不知它的来历,它和我最喜欢的帝王的关联,它和那个并不算是广为人知却让我深深扼腕的那段深情……

他是卫太子的长孙,也是……唯一的一个孙子。
武帝晚年,因受江充苏文等人的蛊惑,酿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巫蛊之祸。在那场事件里,这个当时还嗷嗷待哺的婴儿,已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父母,爷爷,曾祖母……所有的父系亲人。
他在狱中,当时还不知事。但人性的复杂和美好,就寓言一般地表露了出来——他的曾祖父武帝听闻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惊而下旨“亡轻重一切皆杀之”,来人到了监狱,正欲诛杀这个孩童,廷尉监邴吉闭门不纳:“皇曾孙在这里,普通人尚且不可无故被杀,何况是他?!”(吉闭门拒使者不纳,曰:“皇曾孙在。他人亡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面对这个固执的廷尉监,使者无奈了,只得赶回回禀武帝。武帝知晓一切后,叹道:“这是上天的意思(天使之也)。”并因此大赦天下。
生母早亡,他于狱中受邴吉照料,由女囚喂养长大。也许是由于在狱中久病,他被取上了“病已”这个名字,满载着朴素的心愿和恩人深厚的关爱。本是幼童无知,而后登上至高之位时昭告天下为了感谢当年的有恩之人。于是假借身份求赏之人无数。他时时信以为真,被骗去赏赐。邴吉知道后不得不提醒,此时皇帝才从蛛丝马迹中猜到了当年的这位恩人。——这些也是后话了。



他的幼年时在狱中度过,少年时成长于民间。博学高才,又乐衷斗鸡走马,好侠。在这里,在这时,他与许家独女相知相爱,结为夫妻。
刘弗陵早逝,刘贺倒台,作为卫太子之孙(“大宗子”),他登上了皇位。
只是皇位。
刘贺游离于霍光掌控之外,以荒唐之名被霍光扳倒,甚至由故国带来的亲信无一幸免。
他在之后登基,对霍光这个朝廷重臣自是顺从恭敬。
而仅仅是那一件事——在那个时候。皇后当立,大臣皆荐霍光之女,这位初登基的皇帝却下了一道奇怪的诏书:我怀念卑微时的那把故剑,谁能帮我把它找回来呢?大臣们都知道这是指结发妻子许平君——“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婕妤为皇后”(《汉书》)。
“一闻汉主思故剑,使妾长嗟万古魂”“糟糠之妻不下堂,在我心里,这诏书无疑是最浪漫的表白,千年之后,人们依然记得,那份不离不弃。”——并不是我所写,但我心中的感受全是这样。“故剑情深”这个故事、这个典故、这段深情,从古到今,带给许多人的震撼和温暖想来都是相似的吧。
皇后温良恭俭,无人有所质疑。年轻的帝后很快有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而就在皇后分娩后的恢复期间,霍光之妻,即之前求后位不得的霍成君之母霍显,指使宫中女医将产妇忌服的附子加入皇后的食物中……

许后薄命,霍显目的达到,女儿霍成君终于被立为皇后。
悲痛之下的丈夫,将发妻葬于鸿固原之南。谥号恭哀皇后。
人人都只道皇帝与新皇后日日恩爱不离。
霍成君在母亲霍显的指使下,向许后留下的儿子下毒。但因防范严格始终未成。
霍光辞世,厚葬,名望显赫。

当年霍显谋害许后的罪行被查出。
霍氏造反被迅速压制,霍氏族灭,霍显被弃市。
霍成君被废,居冷宫。
第三个皇后被立——王皇后。无宠,许后之子养母。
十余年后,霍成君被下旨移居它所,悲而自杀。
太子过儒,为皇帝不喜,欲立张婕妤之子为太子,却思及许后,怜太子早年失母“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
公元前49年,刘询辞世,葬于鸿固原,称杜陵。

[attachment=11391247]
我以为我所知的已是这整段故事,却原来在已知的感动之外还有感动。
以下节录:
正是一年春好处,于是和家人往长安东南隅一游,车过乐游原。此地因李商隐的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著称,被人们称为此为晚唐的写照。试想,登临原上,纵目西望,旧时的长安城笼罩在一片夕阳的暮霭当中,昔日强盛一时,万国来朝的大唐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当然让诗人感慨万千。但是,此地的命名却是因为另外一位皇帝,一个同样和唐朝声明远播,声威赫赫的王朝,汉朝,汉武帝事业的继承与发扬者,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立乐游苑,后称乐游原。  这里,曾经是这位皇帝年轻时多次游览的地方,那时,他并不是皇帝,只是一个身列皇族的平民,也常去买烧饼吃,对于民间斗鸡走马,闾里奸邪,吏治得失而具知。那时的青春岁月许是无拘无束,任意逍遥的吧。
   而今他已经英年早逝(享47岁),整个土丘漠然无语,俾睨的望着我们……长风猎猎,却有几分冷意,环顾四周,大地一片苍茫,唯有几座陵丘逶迤而向东南,象一条长龙,渐渐隐于地平线下,而这龙头,就是宣帝杜陵。 ……那住在长安的尚冠里时,一同吃烧饼的日子,或许是这对夫妇最快乐的日子。“舍长安尚冠里……,每买饼”。
   遥想那渭水北岸的十一座汉家陵阙,为何这位平民皇帝却把他的陵墓远远的建在此地?或许,当年,他站在这里,曾经遥望龙首原上汉城巍峨的宫殿,也俯视万家灯火的里弄住宅。年轻的他或许为祖父和父母的冤屈而嗟叹,也为自己降生在监狱而大难不死的命运而庆幸?这一切,我们都无从探问。
   而今,宣帝刘询重又魂归青年时漫游的天地,这里流淌着他青春岁月的印记。或许,在他的记忆里,这段日子,才是他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春,许氏皇后被霍显派人毒死……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汉宣帝选定这里为自己的陵寝,称杜陵。从此,鸿固原又称杜陵原……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冬十月,传说有十一只凤凰栖集于杜陵,于是,这一片原地又被称为“凤栖原”。

汉代帝陵大多在长安城北的咸阳原上,那里地势高亢干燥,背依北山,面向渭河,风水非常好。但是,汉宣帝竟把自己的陵寝选在长安城南的鸿固原上……
在杜陵西北,宜春下苑的北部,有一个突兀高起、宛似馒头的所在,就是乐游苑(位于今大雁塔东北)。汉宣帝在乐游苑上,于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春修建有宣帝庙,号“乐游”,立庙于宜春下苑之北,因乐游苑而得名。乐游苑与杜陵原一样,本是一块高地,但它北瞰长安,南依宜春,又“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因此,这里绿树成阴,百花飘香,景色奇异,引人入胜……
[attachment=11391248]

原先竟不知这位自己最敬佩的皇帝少年时在民间的“乐游”便是在此;
也不知汉代的其他大多帝陵与宣帝杜陵分在长安城的一北一南;
南园遗爱,许后谥号“恭哀皇后”,宣帝将早亡的发妻葬于鸿固原之南,而在多年后自己亦魂归于此——我所感动的这个故事,原来比我知晓的还值得感动。这样绵长的深情;
“乐游原”,“乐游原”,从一开始就无由地喜欢这个名字,却不知关于这个名字的故事。而今感动于这“乐游”二字,这里有他年少时的记忆,承载着当时所有的拥有,“乐游原” 这是这个出于长安狱中,长于民间的天子心中最怀念最不舍的土地吧。
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冬十月,传说有十一只凤凰栖集于杜陵,于是,这一片原地又被称为“凤栖原”——我相信这一定是真的,也许……冥冥之中的真实,故事的最终并不在我们的叹息之处吧


后人赞汉宣帝时:“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李白《杜陵绝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多么熟悉的句子。而我却一直以来忽视了它的诗名——《登乐游原》,却不知这个名字所蕴含的美好。
现在看到这熟悉的诗句,想起它所展现的是那片土地的美景,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驱车登古原”,“古原”——古人之古,而今看来的汉和唐……又有一层说不出的感慨。


[attachment=11391249]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5
再阴森的东西都有变成阳光的潜质
顾思

ZxID:14139881


繁花落尽回头顾,才上心头相思自难诉。岁月静安好。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9-17 0
风景辽阔又沧桑。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