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蓝海”战略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876 回复:2

[校园] 王安石的“蓝海”战略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lili17999

ZxID:265395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0
王安石的“蓝海”战略
— 本帖被 Kalid^赦生° 从 小说故事 移动到本区(2011-01-08) —
“官”字出头不容易
中国古代文人的终极追求之一是当官、当大官、当流芳百世的大官。“学成文武艺,售于帝王家。”可算得上最佳解释。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延续一千余年,给所有想当官的读书人指了条明路,但这也是条崎岖坎坷的路。乡试、会试、殿试,层层选拔,就算连中三元,簪花游街,这也只是仕途的开始。三年一状元,而历朝历代名相贤官,又有几个是三元出身?但一入龙门,身价百倍,即使这条道路再艰辛险阻,莘莘学子依然奋不顾身投入科举大军,在入仕为官之路上苦苦挣扎。
王安石是进士第四名出身,虽然没混到一甲三名,但这个成绩仍然不错。宋朝规矩不太一样,进士及第只是仕途的第一步。要想授官,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这考试,涵盖了长相(身)、言谈水准(言)、书法水平(书)、公文能力(判)。过了考试,也只是长征之路第二步,要当官,还得有人推荐。所以说,一切封建社会的官场都一样,盘根错节,有着潜规则和关系网。虽然说科举制度的出现就是为了提拔草根阶层,避免门阀权贵在官场坐大,但有好的背景意味着为官之路至少顺当点。临川王家已经没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王安石仕途的开始,还是走得比较顺当。从淮南判官开始,他在地方官之路飞驰,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但也只是地方官而已,王安石默默地望着中央。这时,是潜龙在田,等待飞龙在天的那日到来。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最后,王安石坐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当朝宰相。通观王安石的仕途之路,不难发现,他煞费苦心,另辟蹊径,从无数官员重重包围中杀出,书写下自己的“蓝海”战记。

宋朝政坛的“红海”
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最早是由W•钱•金(W•Chan Kim)和勒妮•莫博涅(Renée Mauborgne)于2005年2月在二人合著的《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出。这两位欧洲管理学院的学者在分析了过去120多年来、30多种不同行业分别采取的150多种策略行动(Strategic Move)后发现,大部分的企业或者人,都在同一个竞争领域里厮杀惨烈,形成血腥的“红海”。于是他们提出新的理论,认为企业的持续成功,需要不断以创新的精神,脱离血腥竞争的“红色海洋”,创造没有人与其竞争的市场空间,把竞争变成无关紧要,这就是有名的“蓝海策略”。
虽然是现代经济管理思想,但早在宋朝王安石谋划自己的仕途人生时就隐现端倪。宋朝的官员,从正一品大员算到从九品芝麻官,正从品级刚好18个品级,等级森严,泾渭分明。每攀登一个台阶,付出的时间和心血简直难以诉诸笔端。而王安石入仕后得以授缺,并从地方官员一路攀升到朝廷中枢,仅用了20余年时间,可谓火箭速度。
其实,地方包围中央这一做法,在几百年后也出现过,并且成了经典战略。然而王安石的崛起,地方官员的官声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他的真正策略在于:发掘了其它人没有发掘的领域。
最开始,王安石也呆在众多官员论资排辈竞争上岗的“红海”里,他和任何一个宋朝官员没有区别,好好学习,努力向上。但他这个地方官不太讨领导欢心,最开始,他在扬州知府韩琦手下担任全书判官厅公事职务。当时王安石总是读书到深夜,第二天上班就显得有点没精神。这种一心钻研业务的精神领导并不清楚,韩琦以为这个手下夜生活太过丰富,所以不待见他:“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
在韩琦手下当了3年官,王安石的考评很一般。当然,王安石也说:“韩公不理解我啊。”即使后来王安石辗转各地方担任地方官,考评几乎全是A,可是从地方到中央,这块“红海”之路里有太多官员努力了。日理万机的皇帝老儿怎么可能记住这样一个普通官员呢?

王安石面前的“蓝海”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1054年。那年春节过后,王安石来到京城候职。这时候,一个对很多官员来说都是个好运的事掉到王安石的头上。他被任命为“集贤院校理”而且还是免试。
王安石是进士出身,要是留在朝廷中枢,做个清要之职,在皇帝大臣面前混个脸熟,然后步步升迁,也算青云路。集贤院是三馆之一,工作清闲,但直系领导是宰相。实属有名声又实惠的官职。
京城里的官员都很眼热这个原本在地方当官的土包子。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安石居然写了封《辞集贤校理状》,拒绝去中央机构上班。京城各大官员的眼镜跌碎一地。
严格来说,王安石作为政坛新星,在北宋朝廷摇摇晃晃升起来,正是得益于这次辞官之举。王安石说:京城的生活水准太高了,他家里穷,人口又多,住不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托词。所以,朝廷的人事部——中书又下了个委任状,要求王安石快去上班。
后面的故事就显得顺理成章,王安石不肯在中央当官,强烈要求下放基层,这在当时朝堂之上算是逆向而行,反而引起当朝者瞩目,并博得了大部分人的赞赏。在政治宣传里,他就是那个一心干活不求名利的好官员。在众人云集互拼政绩的政坛“红海”里,王安石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蓝海”——那就是以淡泊名利一心为民形象突出自身,发掘出一条未知的升官之路。王安石聪明地避开红海的残酷竞争,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打败竞争对手上,而主要放在全力提升自我价值与形象上,并由此开创新的“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彻底甩脱竞争,在这个通过差异化手段得到的崭新的市场领域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

“蓝海策略”的核心
由此可见,经济上的“蓝海战略”不仅适用于商业战略的策划和实施,也能够启发政府和公共政策部门规划和实施战略创新。“蓝海策略”的关键在于,如何跟别人不一样,发现另外一个竞争点。而不是一窝蜂涌在已经过度开发显得疲软的市场里。蓝海的开创是基于价值创新而不是技术突破,是基于对现有现实的重新认知。
王安石的成功,正是“蓝海战略”的成功。北宋还是那个政坛,竞争仍然是大背景——几十个萝卜一个坑,几十个官员一个位置。这些竞争对手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他另辟蹊径,回避了直接和人争夺的有限的目标——看起来还不错的官职。但获得了真正的成功:皇帝的注意以及朝廷大佬们的好感,比如宰相文彦博就认为“安石恬然自守,未易多得。”
政治和经济永远有相通之处,仔细分析王安石的从政之路,可说和“蓝海策略”隐隐呼应,不走寻常路。从最开始在科举中取得好名次的人一窝蜂留在京城,而王安石却跑去基层开始。他无意中做出了差异化的选择。
这还不是真正的蓝海策略的核心,只能说是王安石具备了竞争的本钱——拥有良好的官声。这时候,他已经站在了蓝海的边缘。直到“屡辞馆职”事件的发生。
我们不知道王安石是否灵光一现,毕竟历史已经无从考证。对于“屡辞馆职”中王安石是否沽名钓誉,争论至今没有停止。但可以知晓的是,这个事件,让王安石脱离了官员们争抢官职的“红海”,而面向一个全新的“蓝海”。
而通过“累除馆职,并辞不受”,王安石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顶峰。宰相陈执中就骂过一个要官的人说:“王安石屡次推掉官不当,所以朝廷优待他。因为馆阁的设置就是招纳贤才,该以德让为先。你这样跑来要官,和王安石相比,脸皮也够厚的。”话说到这份上,大概也可知,王安石发掘的“蓝海”,其实就是个德字。
所以说,“蓝海”既可以出现在现有产业疆域之外,也可以萌生在现有产业的“红海”之中,被古代官场玩烂的“德”字,能够再翻出新的“蓝海”,也不怨王安石借此机会,成就千古一相的美名。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lili17999

ZxID:265395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2-15 0
此文以蛛蛛之名发文学视界后花园,后发过某财经杂志。此番为鸟赚派币,发上来应该符合版面要求吧。
gayini123

ZxID:10036104

等级: 牛刀小试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2-16 0
好喜欢哦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