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870 回复:3

[物品器具] 筷子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秋靖寒

ZxID:1219036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竹伊哝哝
惜福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4 0



筷子是一种食具,用于夹起食物并把它们送往口里。英文名:chopstick(单根筷子) ,chopsticks(一双筷子)。起源於中国,古代叫 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也叫筯,还叫棶,因为 箸 和 住 是谐音字,有停住、不吉利的意思,后来就用停住的反义字”快“加个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筷子名称的由来。(清朝赵翼曾引用明朝陆容的《菽园杂记》说:「起於吴中。凡舟行讳住讳翻,故呼箸为快子」)筷子从古代就流传至邻近国家,当今已成为东南亚多个民族常用的饮食工具。筷子多为竹制,亦有金属、象牙与塑料等。

筷子,可谓是中国国粹。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中国使用筷子历史可追溯到商代,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它是反应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特色部分。








起源

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也有人怀疑古籍「纣为象箸」的记载,他们认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无象,何来牙箸?据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还有「茯象」和「来象」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据《本味篇》载:「旌象之约」,就是说象鼻也是一种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时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围猎,才有「纣为象箸」的可能。

大禹为传说的中国用箸第一人

我国东北有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後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礼记》郑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这是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专家认为这种烤食法也推动了箸之形成。当先民把包好涂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熟均匀,不断用树枝拨动,我们聪明祖先也就是在拨动原始爆米花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民手中出现。
  这当然是推测,因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进入到夏禹时代还没有文字,当时无法记录箸之发明过程,但饮食专家的这些推测是不无科学道理的。
  《韩非子•喻老》称筷为「箸」,这再次佐证筷最初是以木竹为材质。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们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国最原始的箸之原料。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者声」,古人云: 「箸为挟提」而挟从木,这又一次旁证先民最早以细树杆或竹为挟食工具。不过用树枝、细竹从陶锅中挟取烫食到箸之形成,这是一个数百年甚至更远的漫长时间。
  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著饮食烹调方法改进,其饮食器具也 随之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从羹中捞取菜肉用餐匙极不方便,而以箸挟取菜叶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羹为副主流,食羹用匙极不方便,以手来抓滚烫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于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总而言之,箸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不过四千年前的夏代,箸还处於雏形,後又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演化,至商汤时代也就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棍。继而发展到商代末期,纣为满足於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要,而下令猎象锯牙而制成象箸。
  因箸的诞生史无记载,现在只能根据一些专家的种种推论和旁证来追溯占箸的产生,但我们认为箸的如此出现是历史推衍的必然结果。

筷子的发明与食物形式有关

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与食物有关。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谷子(黍)。黍类粮食有两大特点,一是颗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小米)捣碎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至今在西北地区还有一种叫做“油茶”的食物,用羊油把面粉炒熟,再掺上一些甜杏仁之类的东西,食用时用热水一冲即可。在这里,“油茶”一词中的“茶”就是使用的它最原始的意义。广东人至今把吃早点叫做“吃早茶”,实际上也是使用的“茶”比较接近原始的意义。在湖南口音中,“吃”字读作“恰”,很接近“茶”字读音。在华北一些地区,把“熬玉米粥”称为“擦黏粥”,同样,“擦”与“茶”同音。这些现象都说明“茶”原本是一种食物。茶吃起来比较费事,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这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的关键所在。
  西方人最早是游牧民族,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块,可以切成小块拿在手中进食。印度人的主要食物是稻米,容易去壳,可以蒸煮成团,同样可以用手抓着是进食。我们祖先的日常食物是茶,是一种粘稠的半流质食物,不能用手抓着吃,也不能用手捞食影响其中的野菜和树叶。可能有一个聪明的古人顺手取来小木棍儿之类的东西试着把野菜或树叶拨入口中,这就是筷子的最初形式。筷子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并非必不可少的进餐工具。但那时的小木棍儿之类还不能称之为筷子,筷子之所以称筷子,主要在于人们必需具有使用筷子的技术,而用筷技术则需经过刻苦练习才能掌握。我们的祖先发现用小木棍儿之类拨食茶中野菜树叶的方法之后,就会纷纷模仿,最后把小木棍儿的数量固定为两根。熟能生巧,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在这里,本人把筷子定义为两根小木棍及其使用技巧,两者缺一不可。


名称解析

筷子於唐、宋、元、明、清统称「箸」
  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郑玄注释:「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汉代著名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时,称商纣时期的筷子为「箸」,古写为「木箸」。两汉又出现了「筋」字。隋唐时李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筋不能食」;杜甫《丽人行》诗云:「犀箸厌饮久来下,鍪刀镂切空纷纶。」从两位大诗人的诗句中,我们知道,唐代「筋」与「箸」通用。不过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统一称「箸」
但箸的名称,并非保持到底,明代发生了变化。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但皇帝也难以抵挡民间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筋」,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
  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己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筋,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


历代筷箸

要论述筷箸,最好不要凭空而论,参照实物而论也许不会给人泛泛而谈之感。因为先秦之箸,多为竹木制品,不像青铜器埋入地下数千年依然形器完整,即使銹迹斑斑,或有些残缺,也可修复。而筷箸因身材细小,又是竹木材质,入土多易腐烂,根本无迹可寻。但是近五十年来,由於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从古墓中也发掘了一些古箸。
  据《文物》1980年8期记载:「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於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为20公分,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
  最著名的为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1973年出土的三干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双竹箸,长17公分,直径0.3公分。笔者1989年曾去长沙拜访湖南博物馆高馆长,当他知道我是一名热心的筷箸收藏研究者,即在我的请求下,提供了一张发掘一号汉墓现场的黑白照片(那时尚无彩照)。照片中为一漆案,案上放有漆盘、耳杯、酒卮等,而竹箸即斜放在耳杯上。这双二干一百多年前的西汉圆箸实物,现藏於湖南博物馆,可谓弥足珍贵。
  湖北云梦大坟头,也出土了西汉竹箸16支。甘肃酒泉夏河青又出土了东汉铜箸一双,西汉出土筷箸较多,长沙仰天湖,湖北江陵凤凰山等地也有铜箸竹箸出土。而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中也出现了箸,三位席地而坐的饮宴者,左边一位手中托碗,碗中插有箸,而在另二位面前的低案上也放有箸两双,由此可知汉代使用箸者已较为普通。汉代箸之形状大多为首粗下足略细的圆形。而春秋时代的箸,多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圆柱体。相传西汉有位巨无霸,是位武将,他却以重约数斤的铁箸进食,以显示其臂腕有超人之力。
  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一双银箸,迄今为止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银箸。
  古名医陈藏器说:「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事实证明,铜氧化就会产生铜腥气,铁氧化銹迹斑斑,都难以进餐,故铁箸铜箸渐渐为银箸所替代。
  在考古中,根据现在的资料,很少发现有三国、晋代和南北朝的筷箸出土,这并不是说,这三四百年箸在这些朝代中有所减少,因为考古有很大的偶然性,再说这与当年的战乱和陪葬习俗也有很大关系。但从唐代出土大量的银箸来看,筷箸在魏晋南北朝的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魏晋以前出土的多为竹木箸、牙骨箸和铜箸,而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一双银箸。长29公分,两头细、中间粗,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银箸。
  在我国历史上,从隋到唐的三百多年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人民的生活也比前朝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冶炼水平有了更一步发展,所以金箸银箸也就在餐桌上不断出现。
  《开元天宝遗事》云: 「宋璟为宰相,朝野人心归美焉,时春御宴,帝以所用金箸令内臣赐璟。」当年黄金餐具器皿为皇宫所垄断,北魏时,曾规定上自王公下至百姓,不许私养厂「金银工巧之人」,私造金器者是犯法的。所以当宋璟听说皇上赐他金箸,这位宰相十分惶恐,愣在恫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当宋璟知道是表彰他如同筷箸一样耿直刚正时,这才受宠若惊地接过金箸。但是这位「守法持正」的老臣,并不敢以金箸进餐,仅仅是把金箸供在相府而已。
  但是以唐代出土的银箸来看,银箸却为达宫贵族及士大夫阶层所宠爱,现将唐代出土银箸列表於下:
  综观以上唐代出土银箸,不但数量多,箸也长,最长者竟有33.1公分,可春秋两汉间出土的各种筷箸中,多在17一18公分之间,最长5l公分,乃木质,银为贵重金属,其价格仅次於金,当年铸造如此长的大量银箸,亦反应出唐代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
  唐代当年常举行盛大饮宴,让我们来欣赏敦煌473窟的壁画《宴饮图》。凉亭中长桌两边男左女右坐著四男五女,仅从女方一面来看,人人面前皆放有箸和匙。还有一幅西安出土的唐代墓室壁画《野宴图》,赴宴者人更多,坐立者十九人还有侍女两名,餐桌上放满了耳杯盘盏之类,同样也可明显的看到一双双横放的筷箸。
  李白诗云:「金樽清酒斗十干,玉盘珍饯直万钱。」唐朝盛世饮宴之风风靡长安,美味佳肴丰富了,箸匙等餐具也向金银豪华方面发展,所以《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宋辽夏元也有不少筷箸出土,质地多为银制和铜铸。若与唐代相比,相对较短,约在25公分左右,最短者仅15公分。根据现在材料看,没超过20公分以上者。
  江西鄱阳东湖出土的两双北宋银箸,长23公分,箸上部有了新突破,改圆柱形为六棱形,其下端还是细圆柱形。
在四川阆中丝绸厂出土的南末铜箸数量之多大大出乎意外,竟有244支,也就是122双,这批铜箸粗粗细细不一,直径0.3—0.6公分,箸长25公分,器形首粗足细,中部有弦纹。辽宁辽阳三道壕出土的金代铜箸1双,长26.8公分,上部为六棱形,箸身有竹节纹饰。到了元代,箸形又有新的变化,安徽合肥孔庙出土的110根银箸,首部呈八角形,长度为26.5公分。
  我们从宋、辽、金、元朝代出土的铜箸、银箸来看,其最大特征是器形多变,不像唐代以前的箸,多为素面圆柱体,甚为单调。
  鄱阳东湖出土2双北宋银箸,对传统的圆柱形作了革新,改圆形为六棱形,而四川闽中出土的南末铜箸,箸上也出现了纹饰,可以说从末代起,筷箸不仅仅只注意它的实用性,进而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造箸的工匠们懂得,墨守成规难以有出路,他们需要显示自己的才华。在江苏无锡幸福水库出土的元代4支银箸上,工匠竟然大胆地镶上了自己的姓名。
  到了明代,箸的发展特别明显的一点,首方足圆。所谓“首方”,即是上部为方形;“足圆”,即箸的下半部为圆形。明代以前无论是银、铜、竹、木、牙箸等,大多为圆柱体,也有六棱形,但四方形极少,可是明代箸却以首方足圆为特征。由前代的首粗足圆柱形箸改为首方足圆体,看起来变化并不大,但这一小小的改革有三大好处:
  l、首先圆柱体筷箸容易滚动,而民间称之为四楞箸的首方足圆箸,不会滚动,设宴待客放在桌上很稳重。
  2、四楞箸比圆形箸更稳当的?]纵,如吃拔丝类菜,方头筷握在手中用力拨菜也不易打滑,吃面条更得心应手。
  3、四楞方箸为能工巧匠在箸上题诗刻字雕花提供了艺术发展良好条件。圆柱体筷箸难以表现绘画刻字,方箸不但可以两筷相应拼组成画幅,也可十双筷箸排列组成更大的画面。
  所以说箸首由圆体发展为方体,为生产更精美的工艺筷奠定了广宽的基础。方箸既可以单面刻,也可双面刻,还可以四面刻,圆箸为此相形见绌。
  据1980年为7期《文物》载,四川珙县洛表公社的悬棺内,清理出一支明代红漆竹箸,箸长28公分,首方足圆,四楞上部刻有「江山口高曰月口长五子口阿旦休」草书体十四字,其中三字腐蚀难以辨认,由此可以说明,有了方箸也有了箸上诗词。
  另在河南宁陵花冈明代的一艘木船中发现一支木箸,长达3l公分:无独有偶,也是方首圆足,还有北京定陵为明代神宗朱翊钧的陵墓,在1956年发掘的地宫中,除了出土有宝石金钗、金壶、金爵、金冠、金匙、箸瓶架等,瓶架上还插有乌木镶金箸。笔者曾慕名参观定陵,欣赏了陈列的明神宗陪葬品两双乌木镶金箸,此御箸也是首方足圆,不过四楞箸顶端镶有方金帽。经专家研究,方首圆足款式为明代箸的流行样式。
  清代的筷箸,其特点为制作工艺精巧美观。而竹木筷镶银者特别多。如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所收藏清代筷箸,就有象牙镶银箸,湘妃竹镶银箸、乌木镶银箸、红木镶银箸等。这些镶银筷,不但顶镶银帽,下镶6—7公分银套,还在帽顶镶有7—8公分银链,使两筷相系不离。这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性,给人以美感:还有它的实用性,两筷配对,易於保管,不会因遗失其一而失去作用。
  清代筷箸既有上下双镶箸,也有三镶箸。《红楼梦》四十回中写道:「凤姐手裏拿著西洋布手巾,裹著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所谓《三镶》就是顶镶银帽,足镶银套,中部镶银环。不过到了清代末期,「中环」不再时兴,式样以环镶银链为多。


关联易理

筷子直而长,两根为一双。用筷子夹菜不是两根同时动,而是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一根在上,一根在下。两根筷子的组合成为一个太极,主动的一根为阳,从动的那根为阴;在上的那根为阳,在下的那根为阴,这就是两仪之象。阴阳互动,可得用矣;阴阳分离,此太极不存。这就是对立统一,阴阳互根。两根筷子可以互换,主动的不是永远主动,在下的不是永远在下,此为阴阳可变。   看筷子,一头方一头圆。方的象征着地,圆的象征着天。方形属坤卦,圆形为乾卦,如此乾坤之象现矣。坤卦有柄象,柄,把手的意思;乾卦象征着天,象征着第一,常言民以食为天,大概言由此出。手拿筷柄,用筷头夹菜,坤在上而乾在下,这就是《地天泰》卦,和顺畅达,当然吉祥;手拿筷头,用筷柄夹菜,乾在上而坤在下,这就是《天地否(pǐ)》卦,否,闭塞不通,如此用法岂不可笑?   用筷子时筷子很自然的把我们的五指分成三部分,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这样天、地、人三才之象成矣,天、地、人三才之道存于中矣。   无名指、小指在下象征着地道。无名指、小指较弱,其位又在下,须相互依倚,象征着广大民众,无职无权,须互敬互爱,彼此扶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象征着为人处世,孤木难支,人无辅助难以成功。   拇指、食指在上象征着天道。五指之中食指为要,曲伸开合属它最巧,把握方向属它最妙。其象征着官、长,发号施令,作威作福,然肆意妄为,终招大祸,须拇指管之方可成事。拇指象征着什么?象征着监管、象征着法律、象征着民心、象征着自然规律……这是从不同层面讲的,不可执之一理。食指灵巧,拇指粗笨,灵巧为用,粗笨制约。故天道尚变,但不可乱变。天本健行,但天道不言。   五指之中中指最长,其在人位,象征着人为主体,为万物之灵长。然居于两筷之间其位尴尬,象征着中层领导,下有民怨,上有官威;象征着人在中年,上有高堂应尽孝,下有弱子要奶吃……总归一句话:做人难!但只有做人才最长。中年虽不易,中年最辉煌。   筷子很简单,就是两根棍,随处可见,这就是简易。筷子亦多样,有木也有竹,有金又有银,筷子的种类多样就是变易。尽管筷子多变化,但筷子直而长,两根为一双的情况始终未变,这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不易。简易、变易、不易这就是《易经》的三易之理。比如一个人,只用一个名字来代表,简易嘛;但他的容颜、命运、情绪……是始终变化的,这就是变易;可他呢,是男就是男是女就是女,都有七情六欲,都有生老病死,这就是不易。推而广之靡不如此。   易经与筷子    易道含弘无所不包,太极阴阳无限可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易理又是人性的,就在我们身边,只“百姓日用而不知”。以筷子小谈或有所益。   易卦解民以食为天:两根筷子,二数先天卦为兑。兑,为口,为吃。筷形直长,为巽卦。巽,为木、为入。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东西。入口的是什么?是筷头。筷头圆,为乾卦,乾为天。这样吃的岂不是“天”?因此认为“民以食为天”是由这儿来的。


用法忌讳

概述
  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摆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摆放在饭碗的正中。但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三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 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 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俗话说“敲碗敲筷子,讨吃一辈子。”
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倒使,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当众上香
  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人们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一旦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捡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千夫所指
  通常这一条也是不雅的,但现今很多人都触犯了此项习俗。“千夫所指”的意思是在喝酒或者闲聊时不使用筷子,而把筷子架放于盘碟与桌案之间,其筷尖往往是高高翘起同时指向会餐者,这样是很不礼貌的,与以上所述“仙人指路”相近,有谩骂或指责别人的意思。


起源传说

起源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何时创造诞生?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堂堂中华古国,都找不到记载这一对人类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点滴文字资料,也许是我们的先民当时缺少文字,或是记录筷子的书籍佚失殆尽?总之,回答这个悬案的只有“史无记载”4个字。当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证材料。笔者曾先后在我市收集到3则有关筷子起源的传说。

姜子牙与筷子
  这一传说流传于我市的孟州等地,《怀庆府志》卷23《人物·流寓》引《史记》载:“吕望(注:姜子牙也称姜太公,本名叫姜尚,从其封姓也叫吕尚,号为太公望,因此史籍中又称其为吕望)尝屠牛于朝歌,卖饭于孟津。昔之孟津,今之孟县。”由此可知,姜子牙在出山之前,主要就是在淇县至孟县这一带隐居。   传说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   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民间以竹为筷。

妲己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我市的温县、博爱及其山阳区的恩村一带。妲己是冀州侯苏护之女,苏护是温县人,其内都在今博爱县境内。苏护送妲己到朝歌去,途经恩村(注:古为恩州驿)住宿。直到现在,在恩村还流传着许多与之有关的故事。今恩村一街东南的瓮涧河西侧,曾有一大土冢,叫“妲己冢”或“狐仙冢”,当地人叫“冢古堆”。   传说商纣正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己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   有一次,妲己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己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己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妲己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这则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着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有某些现实意义,但依然富于传奇性,也与史实不符。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筷),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妲己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大禹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我市的沁阳及其山阳区的恩村一带。鲧禹治水,史籍有大量记载。传说大禹的父亲鲧曾在现在的恩村奋力治水,尧便加封村名为鲧镇。大禹治水最艰难、花费时间最长也是最后取得成功的地方是在覃怀(大禹定九州时焦作名为覃怀)。覃怀位于太行山南麓,沁水等大小河流出山后,汇在覃怀,形成大泽。更由于黄河行至今武陟境内时,地势平坦,落差减小,造成河道淤积,河水便肆意漫流,与大泽之水汇在一起,形成了“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尚书 尧典》)的洪水。只有把覃怀的水排下去,九州中心冀州人民才能免于灾难,同时黄河的上下游才能减少水患。大禹指挥着治水大军,在覃怀奋战多年,从武陟开始,沿着黄河的主河道向东北一直疏导到横着的漳河,然后向东导入大海,终于将覃怀境内的大水治理下去了。《禹贡》所提到的“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就是记录这段史实的。“底”音同“止”,意即“达到、完成”;“衡”通“横”;该句意思是说,大禹治理覃怀洪水的功绩,到横着的漳河那里。   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有一次,大禹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郡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地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己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感,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经过4000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   当然,任何传说总是经过历代人民的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创筷也不例外。它是将数千年百姓逐渐摸索到的制筷过程,集中到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不过,筷子可能起源于禹王时代,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摸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共同使用的餐具。


[ 此贴被昭昭木暮在2010-12-04 19:51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秋靖寒

ZxID:1219036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竹伊哝哝
惜福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2-04 0



使用的礼节

* 夹起食物之后,不应该放回盘碟;
* 不能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筷子指手画脚;
*不能够用筷子在菜盘上来回的转而却又不夹菜;
* 不能将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饭。这是祖先奉献物安置方法,参见脚尾饭(有指因为像拜神时,香插入神炉的动作,再者一般拜祭不会这样做,望他人指正;
*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里请客吃饭时,尤其不可将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
*不能够将筷子含在嘴里。
。。。。。。
  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进餐用具。握筷姿势应规范,时餐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时,应先将筷子放下。
  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盘子上,否则容易碰掉。如果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可请服务员换一双。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进嘴里,或用舌头舔食筷子上的附着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动碗、盘和杯子。有事暂时离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应把它轻放在筷子架上。
  在席间说话的时候,不要把筷子当道具,随意乱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点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
  使用筷子的礼仪
  中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的,“筷子”又称“箸(筋)”,远在商代就有用象牙制成的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纣始为象箸”。用象牙做箸,是富贵的标志。做筷子的材料也不同,考究的有金筷、银筷、象牙筷,一般的有骨筷和竹筷,现在有塑料筷。湖南的筷子最长,有的长达两尺左右;日本的筷子短而尖,这是由于吃鱼片等到片状食物的缘故。筷子传入日本是唐代,现在它是世界上生产使用筷子最多的国家,平均年产130亿双筷子,其中90%,是只用一次的“剖箸”。日本人还把每年的8月4人日定为“筷子节”,并且在使用筷子时讲究”忌八筷”。
  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祟的科学发明。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16世纪、17世纪才发明了刀叉,但刀叉哪能跟筷子相比呢?”日本的学者曾测定,人在用筷子夹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因此,用筷子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外国人对这两根神奇的棍状物能施展出夹、挑、舀、撅等功能钦羡不已,并以自己能使用它进食而感到高兴。
  在长期的生括实践中,人们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
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餐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
  二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距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
  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
  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桌子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
  五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 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在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作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


各地筷子特色

• 中国:在中国,筷子除了用來吃飯,在民間的婚、喪、喜慶等禮俗都有廣泛哂谩V泄曜拥男螤疃辔频某し教寤蛟仓澹蛲吩参卜剑ò岛稀疤煸驳胤健保辉谕凡坑胛膊柯韵福昙馔房曜右擦餍衅鹄础S捎谥竦纳け冉峡旌凸惴海窨甑氖褂寐屎芨撸灿杏么车暮炷竞拖笱赖让蟛牧现谱鞯目曜印S伞h人普及使用筷子之後不久也開始傳入其他民族,如赫蒙、藏、蒙古、回、滿、壯族等,雖都有自己的飲食習慣,但也常用筷子,並與風俗及宗教儀式常分不開。
• 日本:日本繼承中國的固有制筷工藝,又別出心裁地將其本土化。日本流行尖头的筷子,款式十分繁多,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名称沿用中国古语「箸」(はし、hashi),也有特别为烹调用的巨型长筷,日语称为“菜箸”。
• 朝鲜半岛:朝鲜人是最早引入筷子文化的中華境外地區,約有一千多年,他們把餐具的功能分得較細,吃飯用匙、夾菜用筷,视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是不正规的行为,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因为战乱关系,为使筷子更耐用,他们的筷子都是扁平的两片金属製成,称之「젓가락」。語源為漢字「箸」發音「저」(jeo)加上固有語「가락」(garak,意為條棒)而成。
• 越南:越南很早就使用筷子,雖然曾被法國長期殖民統治,受過西方文化的衝擊,但依然保持用筷子的傳統。
• 東南亞:近代受到當地華人的影響,筷子在泰國也是習以為常,例如他們享用當地的風味餐時都要備有火鍋,少不了要用筷子;马来西亚华人, 新加坡佔人口77%中的華人仍使用筷子,甚至馬來人和一些外族也用它,餐廳酒家都有提供筷子給客人。
• 西方:較早把筷子介紹到歐洲的是義大利人利瑪竇,在他的著作《中國札記》一書也有描述到筷子文化和用法。隨著華僑不斷地移居到歐美國家,西方對筷子也不陌生,很多家庭都備有筷子。法國旅遊協會制定一項「金筷獎」以表彰出色的中餐行業;在德國有一所“筷子博物館”,裡面收藏有上千種不同歷史時期的筷子。


历代筷子文物

春秋铜箸



我国考古发掘的箸已有相当数量,春秋中晚期的箸也见于云南大波那木椁铜棺墓,墓中出土铜箸二支,长28厘米,首径0.4厘米,首粗足细 ,整体为圆柱形,形制古朴浑厚,弥足珍贵。

西汉竹箸与食案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精美的文物,马王堆竹箸出土时置于一漆案上,案上还盛放着食品的小漆盘、耳杯和酒卮等宴饮用具,西汉 时期的箸大都是首粗足细,呈圆形,也有扁方形,原料以竹质为主。

东汉铜箸



四川大邑凤凰乡东汉墓出土铜箸八支,各长22.7厘米,直径0.4-0.15厘米,首端为六翎柱,足圆,整体为首粗足细,圆柱型 。

唐代银箸



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的一批唐代银器,发现银箸36支,首粗圆,顶端齐平,足细圆,呈圆柱形,单重117克,是罕见的粗重银箸。

南宋银箸



在江西安乐溪航桥东陂湾水库的一座南宋银器窖藏中,出土文物100余件,其中银箸44只,银箸长24厘米,直径0.8-0.4厘米,首部为六角 形,其下有六道弦纹,作竹节状,再下面又是三道弦纹,足圆,每支箸刻正楷“仁”或“德”字,两只合并为“仁德”两字。

辽代木胎包银漆箸



 在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中出土的文物中,有进食具木胎包银漆箸二支、髹漆柄银匕一件。箸长27.5厘米,直径0.9-0.4厘米,是少见的粗 箸。首部较粗,首端镶有银帽顶,其下饰竹节纹,髹漆、足部呈圆柱形,箸面装饰独具一格。


元代银箸



元代的箸在各地都有一些发现,如安徽合肥出土的一些批元代窑藏金银器皿,其中银箸110支,这些箸出土时置于银果盒格层内均制作 精细,造型优美。

明代象牙箸



在山西省太原征集的明代象牙箸4只,长26.8厘米,直径0.5-0.35厘米,首方足圆,顶端略呈四棱锥体状,首部镌刻春夏秋冬四季花,足部呈麻花形。

明代四楞银链象牙箸



明代,四楞银链象牙箸。长27.2公分,上方下圆四楞体,箸顶镶1.5公分银帽,足7.5公分银套,箸顶有10.5公分长的银链相系。

刻诗象牙筷



刻诗象牙筷。此筷洁白如玉,牙纹清晰,名家刻上明代特程良规詠箸诗[殷勤问竹箸,甘苦你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短短20字, 古代诗人吟唱筷箸乐为人类作贡献的精神。

八双镶银刻诗竹筷



明代,八双镶银刻诗竹筷

清代旅游银餐具



清末民初的旅游银餐具,银镶黑箸长30厘米,直径0.45-0.25厘米,整体为圆柱形。清代龙纹蒙古族刀箸,刀长36厘米,箸长33。木质刀 柄、木鞘,刀柄上饰有鎏金银件,錾刻花草及龙纹。刀鞘上配带有紫色绶带与火镰,火镰上饰银,镶嵌珊瑚珠,十分精美华丽。

清代龙纹刀箸



清代蒙古族刀箸,刀长36厘米,箸长39厘米。木质刀柄、木鞘,刀鞘饰有鎏金银件,鎏刻花草及龙纹。刀鞘上配有紫色绶带与火镰,火镰 上饰银,镶嵌珊瑚珠,十分精美华丽。

清代金三镶玉箸



清宫中,皇帝、后妃使用的餐具十分豪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御膳房库存金银器皿册》记载了当时宫中所用餐具的一部分, 其中包括了筷、匙、叉三项。

清代麻花纹银链仿珊瑚筷



清代,麻花纹银链仿珊瑚筷。清代将骨筷表面染成红色,俗称“仿珊瑚筷”。此筷长24公分,银链相系除装饰美之外,还有另外作用,不 易遗失其一,经雕刻麻花纹,增添工艺之美。

清代兽骨雕花仕女筷



清代兽骨雕花仕女筷,此为象骨筷,兽骨中象骨白洁细腻,便于雕刻。筷上仕女含情脉脉,出于无名工匠之手,亦算是一件民间仿古之作 。

民初兽骨镶银双节筷



民国初年,兽骨镶银双节筷,全长25.5公分,筷分两节,上节11.公分,下节14公分,由于兽骨较短,故聪明的工匠,以精巧的饰物掩藏相 接的秘密,接处镶有细螺纹,可以旋为两节,接处并镶银环,藉此增加完整性的美感。




[ 此贴被昭昭木暮在2010-12-04 19:51重新编辑 ]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12-04 0
已审,相关帖。喜欢中餐,喜欢筷子

相关帖,忌讳部分重复。

很好奇古代不同阶级的人用什么的筷子

[宗教民俗]    中国人使筷子的十二种忌讳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7926_u789464/

[人文通史]    日本人使用筷子的25种禁忌(组图)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5026_u789464/

[物品器具]    话说,清朝皇帝,吃饭的那些事儿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9603_u789464/
前庭雪

ZxID:9537993


等级: 热心会员
病啊病的就习惯了~~~潜啊潜的会潜没的。。。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12-05 0
古人们都太讲究了。。。

餐饮礼仪一套一套的,那些穿越女主跑去古代怎么可能就混得那么风生水起叻

PS。。。楼楼,有些图挂了,不要用链接,直接用附件会好些的吧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