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六大婆媳关系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006 回复:3

[其他] 中国古代六大婆媳关系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huazeqiu

ZxID:5718413


等级: 职业撰稿
缺少的原来是坚持…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5-05 0
中国古代六大婆媳关系
刘兰芝与焦母
婆媳关系,自古就一言难尽,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之所以能以劳燕分飞的悲剧流传千年,就因为有了焦母这个恶婆婆。为什么把普通甚至是很好的女人分别放在婆婆与媳妇的位置上,世间就几千年都无法消掩婆媳关系这种你死我活的拚却和至死都不能释怀的悲屈呢?

  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

  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纫如丝”的“蒲苇”,将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同时,兰芝身上还有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诗前小序里说她“为仲卿母所遣”,而诗歌的一开头写她主动提出离开焦家。当然,她不会无缘无故地让焦母将她“遣”回娘家,很可能是焦母长期的百般挑剔,让她认识到焦母根本不喜欢自己,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博得她的欢心,甚或是焦母近来脾气愈加坏,已经向兰芝暗示或明说她不愿再让她做儿媳妇。可是,从诗歌一开头兰芝向焦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看来,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口吻。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后来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

  《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

  儒家思想逐渐显露出它的反人性、反感性的一面,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正日渐束缚和禁锢人心,显示出它吃人的丑恶嘴脸。《孔雀东南飞》中婆母的虐待(顺从公婆是对中国妇女最基本的要求),焦仲卿对他母亲的消极顺从(顺从父母是对中国男子最基本的要求)和在这种顺从中表现出来的对其妻被弃命运的某种程度的漠然,母家兄长的推诿敷衍(中国女性没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女子被休或嫁不出是自己父兄的耻辱)等等,都表明这不仅仅是焦仲卿妻个人的悲剧命运的反映,更是中国妇女在中国社会关系中的悲剧地位的反映。
陆游早年娶其表妹唐婉为妻,伉丽相得、情谊甚笃。 然而不知何故,唐婉却不为其姑母(陆游之母)所容,进而逼迫陆游休妻。游不忍绝之,背着母亲另置房舍安排唐婉居住。被母发现,终强令休之。于是,时年二十未几的陆游,第一次品尝到人伦之大变的苦涩。 唐婉后改嫁其同郡宗子赵士程。 

此后数年,陆、唐春日出游,相遇于绍兴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向赵说明缘由后,遣人送酒肴赠陆,以示心意。游怅然良久,题《钗头凤》词于园壁间,这就是《钗头凤》的来历。 沈园相见后不久,唐婉因抑郁成疾与世长辞。 

从史实看,在秦桧专权以前,陆游的大哥二哥已场出仕作官,在秦桧专权以后,陆游却因为志在恢复中原而三试不中,难登仕途,这对于希望光宗耀祖的母亲不啻是五雷轰顶。唐夫人听信堂侄陆仲高的谋划,要为陆游在杭州谋求官职,而陆游却不肯向秦桧低头,矛盾冲突不可调和。而唐琬一心扑在陆游身上,导致婆母迁怒于媳妇,屡责唐琬“放纵丈夫堕于学”,最终成了母子矛盾的替罪羊和封建礼教的牺牲者.


每个社会有每个社会的特征,我们今天说他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但我们今天的爱情呢,放的太开了,
又时时受到太多的诱惑。分分合合,有几个人能又能真正理解我们所同情的这些爱情呢。终究是要求太多
而导致那美丽的爱情之花总是过早的凋谢、枯萎.........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站在桥上是无可奈何的进退两难,世俗伦理与随心所欲的纠缠,
进,孟婆汤在桥的另一端,前尘忘却,往事随风飘散退,
退,无路可退,找不到的彼岸,不想忘却,不愿忘却,也,不能忘却
执着选择,前世无望的痴缠,无悔执念,只因为你我的世界,与他人无缘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官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副都统、前任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之孙女,郑亲王端华之外孙女。
咸丰四年甲寅七月初一(1854年7月25日)生。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1872年3月11日)册立为皇后,九月十四(10月15日)子时迎娶,年19岁,比载淳大两岁。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德宗即位,奉两宫皇太后命,封为嘉顺皇后。
同治帝崩,后对自己前程感到绝望“以寡嫂居中宫不成体统”,又对慈禧专横、阴毒、暴虐充满怨恨,收到其父无字书信后吞金屑求死,抢救暂缓,又绝食。光绪元年乙亥二月二十(1875年3月27日)寅刻薨,仅22岁,时距穆宗崩才七十余日,五月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九月,暂安梓宫于隆福寺。五年三月二十六(1879年4月17日),合葬惠陵,升祔太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宣统帝入嗣穆宗,于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加上尊谥恭端二字,全谥: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孝哲毅皇后有一姑,即恭肃皇贵妃,同为同治帝嫔妃。
据传说,在选立皇后时,慈禧太后意在凤秀之女,且看不中崇绮之女,慈安太后意在崇绮之女。同治皇帝因为也看中阿鲁特氏,所以遵从了慈安的意向,选中了阿鲁特氏。因此,从立后的那一天起,慈禧就不喜欢阿鲁特氏。后来又见载淳与皇后感情甚密,相敬如宾,而被封为慧妃的凤秀之女常被冷落,慈禧更加愤怒,经常干预帝后的私生活,所以野史中才有阿鲁特氏被慈禧迫害致死的说法。不过这些说法也不无道理,这个可怜的女孩子,恐怕到死才明白后宫有多么险恶;慈安太后被慈禧毒死后,同治也驾崩,她的两道屏障尽失,也就造成了皇后的死.
★皇后因为受宠,所以遭到慧妃嫉妒,再加上慈禧在意她,所以在慈禧面前,慧妃不讲皇后好话.
★同治皇帝因为皇后被禁,又不喜欢慧妃,所以,花天酒地患了花柳病,两宫太后把花柳当成见喜(出天花).
★得知皇帝身体不好,好不容易可以来请安的皇后只在门外请了安便走了,但是,第二天,皇帝得病不好了
慈禧责骂皇后,慧妃在旁边添油加醋,致使同治为了不让皇后受苦,一急之下,真的出了天花而死.
1820年,嘉庆次子旻宁即位,是为道光帝。道光的嫡福晋钮祜禄氏在他即位两年前便已经病逝,只是被追封为孝穆成皇后。继嫡福晋佟佳氏于1822年立为皇后,在大清国江河日下之际,也只做了11年的皇后便病逝,谥为孝慎成皇后。

道光的第三位皇后,也是钮祜禄氏,一般称为小钮祜禄氏皇后。道光初年,小钮祜禄氏才13岁便因为道光皇帝的下诏求选而入宫,而此时道光皇帝已经39岁,比她足足大了26岁。这位皇后是二等侍卫颐龄之女,幼时随父亲上任江南而成长在苏州,江南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深深地陶冶了她,养成了江南女子的纤巧秀慧。她 曾仿世俗所谓七巧板者,斫木片若干方,排成‘六合同春’四字,以为宫中新年玩具。因生长苏州之故,亦可想见其在“明慧”以外,还有江南女儿的温柔,这与旗下格格的开朗爽健是大异其趣的,此所以独蒙帝眷。还因为才、智、貌样样全优,被赐予“全”字的封号,先后被封为全嫔、全妃、全贵妃。道光十一年(1831)年,她生下了后即位为咸丰的皇四子奕詝,于是更得宠幸。1833年,孝慎成皇后去世,全贵妃晋升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事。第二年,她被封为皇后,此时,她也不过27岁。




可是,在封建社会里,作一个皇后作一个女人,要求的是妇德,并不需要什么聪明什么才华,年轻的皇后并不知道这一点。1836年,是孝和睿皇太后的六十大寿。道光皇帝亲制皇太后六旬寿颁十章。道光生母早死,而其人得以在热河期间没有找到遗诏的情况下 ,正是这位皇后大义为重,下了一道懿旨力挺非自己所生的皇次子(道光)登上皇位,当时有资格竞争皇位置的有四个皇子,其中皇三子、皇四子均为孝和太后亲生子)。所以道光非常感激孝敬这位太后。虽然这位嫡母只比道光皇帝大6岁,却极尽孝道。甚至于道光三十年太后去世,道光自己也在病中,却坚持住进苫帐中为其守孝,结果染上风寒,于太后逝后一个多月一命呜呼了。一味讲究“仁”、“孝”赔上了自己性命。 
 而后孝全皇后被逼而死也和孝和太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孝全皇后,向来冰雪聪明,诗词歌赋,无一不能。她为了讨皇太后欢心,填词制诗,写成“恭和御诗十章”献上。可皇太后并不领情,还告戒道光,“皇后敏慧过人,未免可惜。妇女以德为重,德厚方能载福,若仗着一点才艺,恐非福相。”此话传到皇后耳里,从此太后与皇后之间渐生嫌隙。


1839年,皇后喝了皇太后赐的一瓶酒后暴毙,死时,才33岁,谥为孝全成皇后。 当年十一月葬入龙泉峪地宫。经过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累次上谥,谥号全称为:孝全慈敬宽仁端悫安惠诚敏符天笃圣成皇后。
提到珍妃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位于外东路的最北端,是参观故宫的最后一站。 
珍妃是光绪皇帝的爱妃,生于光绪二年(1876),是礼部左侍郎长叙的女儿。光绪十四年(1889)选秀女,珍妃和她姐姐同时应选入宫。光绪十九岁...由于珍妃年轻貌美,性情活泼,为人聪颖伶俐,特别是在政治上同情并支持光绪皇帝变法行动。珍妃,镶红旗,满洲,他他拉氏,生于光绪二年二月初三,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光绪十四年(1888年)10月初五慈禧太后选定其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为光绪帝之后,同时封珍妃与她的姐姐瑾妃为嫔,时瑾嫔15岁,珍嫔13岁。光绪二十年,两人同时晋封为妃。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将珍妃囚禁在北三所寿药房中.吃的是下人的饭,平常不能与人说话,逢年过节,慈禧太后还要打发太监来训斥她,就这样,珍妃在此生活了三年。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就在慈禧太后协光绪帝逃跑的前一天,她将珍妃传到颐和轩,她对珍妃说洋人就要打进来了,珍妃万一受辱会丢尽皇家颜面,带珍妃逃走又不方便,珍妃据理力争要求皇帝留守京师,慈禧恼羞成怒,吩咐人将珍妃投入井中。珍妃一路高喊“皇帝,来世再报您的恩德吧”,被推入位于慈宁宫后贞顺门的井中淹死。当时,珍妃年仅25岁。

珍妃死后第二年,慈禧由西安返回北京。将珍妃尸体捞上来,葬在了内务府的茔地。慈禧太后死后,珍妃的姐姐谨妃于民国二年,将珍妃的陵墓由内务府迁到了光绪帝的崇陵旁.珍妃不光生前逢难,死后也不得安生,她的坟墓在若干年后遭到盗掘。
  据荣子说,珍妃之死是在慈禧逃跑的前一日: 
  那一天下午,我和往常一样,陪侍在寝宫里,背靠寝宫的西墙坐在金砖的地上。……突然,老太后坐起来了,撩开帐子。平常撩帐子的事是侍女干的,今天很意外,吓了我一跳。我赶紧拍暗号,招呼其它的人。老太后匆匆洗完脸,烟也没吸,一杯奉上的冰镇菠萝也没吃,一声没吩咐,迳自走出了乐寿堂,就往北走。我匆忙地跟着。我心里有点发毛,急忙暗地里去通知小娟子(慈禧的另一贴身宫女)。小娟子也跑来了,我们跟随太后走到西廊子中间,老太后说:“你们不用伺候。”这是老太后午睡醒来的第一句话。我们眼看着老太后自个往北走,快下台阶的时候,见有个太监请跪安,和老太后说话。这个太监陪着老太后走,他背向我们,瞧着老太后单身进了颐和轩。 

  农历七月的天气,午后闷热闷热的。大约有半个多时辰,老太后由颐和轩出来了,铁青的脸皮,一句话也不说。我们是在廊子上迎老太后回来的。 

  其实,就在这一天,这个时候,这个地点,老太后赐死了珍妃。她让人把珍妃推到颐和轩后边井里去了。荣子的这段回忆,清楚地显示了西太后在处死珍妃这件事上,是考虑许久的,不是一时性起,而是蓄意谋杀。 

  荣子还转述了太监二总管崔玉贵亲口告诉她处死珍妃的情节。崔玉贵说,14日午膳的时候,慈禧命他传旨,要在未正时刻在颐和轩召见珍妃。他是与颐和轩管事太监王德环一起去传旨的。珍妃穿着淡青色的绸子长旗袍,脚着墨绿色缎鞋,头上两把头摘去了两边的络子。到了颐和轩,太后已坐在那里了。轩里空落落的,一个宫女也没有,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得出来。 

  太后直截了当地说:洋人要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糟糟的,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了污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 

  珍妃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不会给祖宗丢人。 

  太后说: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 

  珍妃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 

  这句话戳到太后的要害,她马上把脸一翻,大声呵斥:你死到临头,还敢胡说。 

  珍妃说:我没有该死的罪! 

  太后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珍妃说: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太后说: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头去,来人哪! 

  这时,崔玉贵和王德环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珍妃最后大声喊道: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多么惨烈的诀别。多么卑鄙的宫廷阴谋。而珍妃的临终话语,又显示出这个在冷宫中关了两年的青年女子,是何等的刚烈。对于国事,珍妃显然是有自己见解的。最简单地说来,宫外是中国农民的传统宗教对基督教势力广泛渗透入侵造成农村社会动荡变迁做出的直接反抗;宫内是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及上层保守势力试图废黜光绪帝位。而废帝,又遭到驻京外交团的反对,上层政治需要借用底层民众的街头政治力量。在这两种需求以扭曲的形式相结合,而将北京折腾得天翻地覆没有方向的当口,珍妃力主皇帝留京,主持大局,焉能不踩住太后的痛脚?
前面香消玉陨的都是媳妇,那么,没有悲惨的婆婆吗?
有。
我们来看这一对婆婆媳妇。
婆婆:杨芷 (晋武帝皇后)
媳妇:贾南风 (晋惠帝皇后)

晋武帝司马炎的发妻杨艳临死时 恳求司马炎在她死后立其族妹杨芷为皇后。毕竟是结发夫妻,感情深厚,司马炎在杨艳死后果然立杨芷为后。这杨芷年轻貌美,“婉嫕有妇德,美暎椒房”,司马炎对她十分宠爱。杨芷生了一个儿子,不到两岁就夭折了,此后她再也没有生育。杨芷倒是个美人胚子,而且贤良温婉,不过不分好坏人。一次司马炎得知太子妃贾南风害死了一个怀上太子骨肉的宫女,他大发雷霆,决定废掉太子妃。善良的杨芷出言相劝,贾南风保住了太子妃的位置,但却怀疑是杨芷告密因而与杨芷结下仇怨。司马炎死后司马衷即位,是为惠帝。
 

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是开国元老贾充之女,年龄大司马衷2岁,又矮又黑,凶狠多诈,也企图操纵晋惠帝以把持朝政。贾后秘密派人跟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联络。楚王司马玮从荆州带兵进了洛阳。贾后有了支持,在291年三月指使人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洛阳全城戒严,要楚王司马玮领军守皇宫,围杨骏府第。杀了太后杨芷的父亲辅政杨骏,灭了杨氏三族。 
 
出于“仁道”,特旨保全杨太后母亲庞氏的性命,命她们母女同住,以示恩典。实际上这是准备一网打尽。果然,过不多久,贾皇后便向杨芷母女下了毒手。贾南风指使爪牙修书进奏,说杨太后飞箭系书信,募勇效命,图谋社稷,这是大罪,理当废太后为庶人,囚禁于金墉城。

贾皇后将这一奏章下交大臣廷议。大臣们刚经大乱,死里逃生,血腥味依旧飘散在殿中,谁敢认真?太后杨芷便被废为庶人。接着,又有奏章送达御案,说杨骏谋反,家属理当斩首;杨骏妻子庞氏之所以保全性命,是为了安慰太后,如今太后已废为庶人,太后不复存在,庞氏理当问斩,以正王法。贾南风郑重其事,又将此奏交大臣廷议。大臣自然附和。俯首听命的惠帝下诏,将庞氏斩首。


金墉城一片宁静,但肃瑟之气笼罩着全城。城中宽大的院落兵士密布,年迈体弱的庞氏便是在宽大院落的临时刑场上被处死。庞氏没经历过这些,早已昏死过去。太后杨芷呼天喊地,苦苦求情。圣旨如山倒,行刑官和刽子手只能执行。杨芷情急之中,割下一绺头发,跪在地上,自称小妾,求贾皇后饶了她的母亲。哀求没有用,庞氏依旧被处死。金墉城中只剩下心如死灰、哭告无门的太后杨芷。全家被斩,三族尽除,母亲在她亲眼目睹下惨遭杀戮,杨芷奄奄一息。

废为庶人后,侍候太后杨芷的侍从尽数撤走,杨芷生活自理。自小就娇生惯养、入宫后养尊处优的太后杨芷如何能生活自理!何况饮食日差,渐渐断绝了饮食?杨芷便就这样活活饿死于金墉城中。 



贾南风怕杨芷的阴魂向晋武帝诉冤,把杨太后面朝下埋葬,并放了符咒、药物等镇压。阴间告状,命埋葬杨芷时,将她脸朝下放入棺中,棺材上还放上压鬼魂的符书、灵物。

好在天道有还,贾南风最后也在关押杨太后的金墉城被毒死。
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5-05 0
赤裸裸的婆媳战争啊。。。
YSJ0007777777

ZxID:10098392

等级: 小有名气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5-05 0
  呃。
星の语

ZxID:11095348

等级: 热心会员
有什么福,都要尽情的享;快乐的事,也要尽量的做。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5-06 0
恐怖……
一山不能容二虎。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