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残疾人心理方面的知识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5010 回复:2

[其他] 有关残疾人心理方面的知识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执年

ZxID:8134328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_QAQ_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8-15 0
【一】    残疾人是我国各种人群中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有 6 千多万人,占人口比例的 5% 左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我国残疾人可以分为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等 5 类,此外还有一些身有多种残疾的综合性残疾人。由于存在生理或心理的障碍,残疾人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不仅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而且与健全人相比更具有持久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一、残疾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 、自卑感 
    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或存在的障碍,决定了他们不能正常参与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普遍有心理上的自卑感。又因为绝大多数残疾人在家庭中的生活时间远远超过家庭以外的社区或社会生活时间,所以这种自卑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十分明显。 

家庭是一个动态的因素,它的变化受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制约,也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病人尤其是残疾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经济、社会伦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处于弱势状态。 

    ( 1 )家庭压力 

残疾人家庭,在社区里和社会上比其他家庭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经济、教育、伦理、习俗等各个方面。

    调查表明,有残疾子女的父母,为了照顾残疾子女,许多人都需要放弃自己对事业的追求,不能随意选择职业,更不能远离家庭去工作,直到提前办理退休手续;有残疾兄弟姐妹的年轻人,往往被迫降低自己选择伴侣的“条件”,或者一再推迟婚期以照顾或从感情上对残疾兄弟姐妹有所慰籍;有残疾父母的青少年,常常因为经济上的困难、家务的拖累等原因影响求学。后天造成的残疾与先天性残疾有较多区别,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当伤残一旦发生时,许多人不愿意承认或不敢正视残疾的事实,千方百计地寻求“治愈”的办法,心理学上称之为“否认期”。而这不幸的事实不仅动摇着残疾人生存的信念,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配偶、父母和子女,使他陷入极度的痛苦中。 

    ( 2 )社会现实的压力 

尽管残疾人在家庭中一般会受到父母的爱怜和兄弟姐妹的关照,但这并不等于说残疾人在家庭中有较高的或真正平等的地位,实际上,这种家庭式的关怀正反映出残疾人劣势的地位和被同情、被援助的弱小处境。因此,这种情况在社会上的反映就是各个阶层的不同群体都一致认为残疾人是值得“同情”、“可怜”、“照顾”、“扶持”的不幸者;也有一些更错误的认识,即把残疾人看作是社会的“累赘”、“包袱”,甚至把残疾与丑陋、罪恶联系在一起,有的残疾儿童家长甚至有负罪感。社会现实的压力十分强大、十分普遍,是残疾人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 3 )传统的压力 

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一致的,残疾人在社会上地位的低下,也就决定了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较低下。亲情的爱,弥补了这种低下,也掩盖了这种不平等,但并不表明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劣势的残疾人已经在家庭中真正平等了。各类残疾人中普遍存在着心理上的家庭自卑感。 

家庭是一个世代传递和不断更替的社会组织。繁衍后代、绵延种族,是家庭特殊的任务,所以家庭成员必须担负生育、抚育和赡养等功能,做为一个慢性病人或残疾人,完成这些特殊的任务有很多困难,从这个角度上看,他们在家庭中的自卑感十分明显,十分强烈,并具有持久性。

另外,由于残疾人普遍缺乏经济自主权和独立生活能力,或者缺乏必备的生活条件如住房等等,因此,对父母和兄弟姐妹有很大程度的依赖。中国残疾人对家庭的依赖,是由各种社会原因决定的。这种依赖,也决定了残疾人的附属、次要、无权商讨家庭重大事项的地位,产生自卑感。 

    2 、孤独感 

    人的孤独感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普遍存在的。但对残疾人来说,不能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又渴望身体残损得到补偿而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其孤独感更为强烈,更为持久。 

    残疾造成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的障碍,使残疾人往往需要比健全人更多地集中精力和付出代价,才能获得某些成功,所以过重的心理负担所产生的困扰,有时超过身体造成的障碍,使他们陷入异常悲观、自顾不暇的境地,很难有精力和情绪去留心于外面的世界,甚至完全失去对他人和社会发生兴趣的情感。这种不适应、不了解外部世界的情况,使相当多的残疾青少年缺乏社会群体意识和社会交往、合作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导致孤僻性格的形成。










【二】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感是青年人的显著心理特征。由于自我意识在一个人的青年期逐渐觉醒并建立,这就导致他们不再倾慕年龄和能力与自己过于悬殊的人,他们用隐蔽思想、封闭感情的方式来抵制,同时强烈对抗社会上的歧视与偏见。如果说一般青年人不过是朦胧地感受到这种孤独感,那么残疾青年则极为深刻,而且大多具体地体验到这种孤独,一直到中年时期,还要忍受孤独和寂寞。 

    残疾,不是妨碍行为,就是妨碍语言,妨碍观察,使人际关系正常交往变成了困难的,苦恼的,有时甚至是徒劳的努力。社会上许多客观因素同时也在阻碍残疾人的社会交往,如拥挤的、秩序混乱的公共交通,忽视残疾人特殊需要的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使得大批残疾青年对社会望而生畏,活动范围大大缩小。 

3 、 焦虑和抑郁 

    后天致残的病人一般很难接受残疾的现实,几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以北京博爱医院调查的截瘫患者为例,在住院期间,伤残者的焦虑情绪往往表现为下列症状: 

    ( 1 ) 夜间睡眠不好; 
    ( 2 ) 常常要小便; 
    ( 3 ) 手脚经常湿冷; 
    ( 4 ) 不容易心平气和安静坐着; 
    ( 5 ) 总觉得还会发生什麽不幸; 
    ( 6 ) 手脚麻木和有刺痛感; 
    ( 7 ) 因头痛、背痛、颈痛而苦恼; 
    ( 8 ) 觉得比其他人更容易紧张和着急; 
    ( 9 ) 感觉容易衰弱和疲倦; 
    ( 10 )呼吸异常困难。 

    上述焦虑症状中有些对于许多健全人来说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如常常要小便、手脚经常湿冷、总觉得还会发生什麽不幸等,但对残疾人个体则表现十分显著。
 
4 、环境对残疾人心理的影响 

    总的看来,残疾人的家庭问题对心理的影响,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规还不十分健全完备。还有相当多的地方对于《残疾人保障法》不够重视,没有认真贯彻落实。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实施《残疾人保障法》有很大困难。另外,与《残疾人保障法》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在残疾儿童的医疗、入托和残疾青少年入学方面,还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 ; 关系到残疾人谋生自立的就业法规,也需要花更大的力量去执行;无障碍环境在很多城市尚未推进;社会保障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广大残疾人还存在距离。大多数残疾人不能完全解除参与社会的种种障碍,这就使他们很难独立生活和组织自己的小家庭,不得不依靠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及亲友的帮助在联合家庭中生活。

    其次,社会和社区目前对残疾人的帮助是十分有限的。近年来城市社区服务和部分地区社区康复的开展,减少了残疾人对家庭的依赖,对他们回归社会很有益处。不过,大多数城镇的社区服务还在建立和完善之中,有些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由于人力和财力所限,正在开展社区服务和社区康复的城市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在很多中小城市,社区康复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残疾人的衣食住行在很少得到社会和社区服务进行帮助的情况下,只能主要依赖家庭成员的照顾。 

    第三,政府目前尚无能力拿出大量资金以满足残疾人日常生活、医疗、求学和就业等方面的需要。残疾人因自身的障碍很难与健全人在社会上竞争。即使获得了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经济收入,在其他方面仍然需要求助于家庭成员的帮助。 

    第四,长期形成的社会习俗和家庭伦理观念,使很多残疾人认为依靠父母、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而生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关心家庭中的残疾人也是每个成员责无旁贷的义务。在西方,男女成年后都要离开父母独立谋生,而在中国没有结婚的青年即使年龄很大了仍习惯与父母同居,残疾人则更习惯于这种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虽然大多数残疾人也有独立谋生的要求,但在遇到各种困难的情况下,传统的习俗和家庭伦理观念会使他们的独立愿望淡化,一些残疾人甚至十分担心家庭的变革。













【三】 残疾人所共有的心理特征如下:

  1)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如聋哑人言语障碍,肢残人和盲人有行动障碍),活动的场所太少,交流的对象有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的体验会日益增强。

  2)自卑感:这是每个残疾人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如果他们从亲属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到厌弃或受到歧视,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与健全人相比,他们在婚恋、家庭等问题上遇到的不顺心会加重其自卑情感的体验。

  3)过于敏感:残疾的状态容易造成当事人过多的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格外敏感,尤其是计较别人对自己带有贬义的、不恰当的称呼。如称他们为“残废”,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如果有人做出有损于他们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忍受,会当即流露出愤怒情绪或采取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

  4)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这种特点在许多残疾人身上都相当突出。如聋哑人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多表现于外,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盲人情绪反应多隐藏于内心,虽然情感体验很激烈,但情绪表现却不十分明显,而且爆发性情感较少。

  5)富有同情心:残疾人对自己的同类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与不是同类的人却很少交流,如盲人很少与聋哑人交流,更少通婚。这主要是因为残疾类型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

  此外,每一类残疾人又有独具的性格特点。盲人通常性格内向,温文尔雅,但其内心世界情感体验深沉而含蓄,他们喜欢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聋哑人则与盲人相反,他们的性格比较外向,耿直豪爽、很少拐弯抹角。聋哑人观察事物,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太注意事物的内在联系,他们偏重于物质世界,直接表达情感,而不习惯深入探索。肢体残疾人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倔强和自我克制,他们可以忍受一些不平和怨恨,只是到了难以忍受时才会爆发。至于智残人,他们的整个心理水平都是低下的,因而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特别是严重智残者,只能由生物本能来支配自身的行为。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09-08-16 12:15重新编辑 ]

玖夜爵、

ZxID:8435099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千年公、
---- ` 如果二 请深二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8-20 0
我不歧视残疾人,我们应该帮助他们走出自己的心理枷锁。

谢楼主的知识,对残疾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了

楼主留言:

不客气


tweegchen

ZxID:11067520

等级: 略有小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12-08 0
感谢LZ,很有用的东西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