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节日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713 回复:0

[宗教民俗] 汉族的节日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pennywang

ZxID:5871035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4-27 0
汉族的节日
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

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这个节日的本意,在除旧布新,送往迎来。

春节前的腊祭拉开了年节的序幕。腊祭本来是农事完毕后,打猎取兽祭祀祖先百神的节日。汉朝以立冬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以后,定在农历12月8日为腊日,俗称“腊八”。从腊日起,长江流域的农村开始把肥鱼、鲜肉熏制成腊鱼、腊肉、腊肠,有的地方煮豆豉,称为“腊八豆”,北方部分地区受佛教影响,煮“腊八粥”。汉族古俗在腊月戴面具跳巫舞,击细腰鼓,驱傩逐疫。戴面具的巫舞现在发展为傩戏、地戏(面具戏),驱逐疫鬼则发展为卫生大扫除,家家户户彻底清扫墙角、屋顶、墙壁,再加裱糊粉刷,北方的泥屋顶这时要重新抹一次泥,室内外焕然一新。妇女们拆洗衣被、缝制新装。文人学子开始写对联,寄贺年片,祝贺新年。祭灶是在腊月23日用麦牙糖祭灶神,意图在封住灶君嘴,使其上天时不能说各家坏话。

祭灶之后,家家忙于碾米磨面,打米粑(北方叫年糕)、擀面条、杀年猪。广州人家家炸油饺,到花市买鲜花过年,以盆桔为必备,取吉祥之意。春节前三天,全国各地家家户户开始在门框上贴春联,门上贴门神。唐朝以前的门神贴神茶、郁垒,挂桃符、画虎,意在驱鬼。唐以后贴秦琼、尉迟恭。五代以后开始有对联,明代始称为“春联”。室内贴年画,现在有的改为挂历。

除夕(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开始过节,全家吃团圆饭,晚上守岁,放爆竹。上古的爆竹是烧竹子作爆裂之声,借以驱吓山魈疫鬼。后改用火药制作竹管形火炮,仍袭旧称为爆竹。鉴于火药爆竹屡炸伤人,此俗正在改革之中。大年初一,家人及邻居互相拜年,机关则兴“团拜”。初二继续走亲访友。青壮年舞狮子、耍龙、踩高跷。年初三过节完毕,转入日常生活。

元宵节的时间在农历正月15日,以观灯为主要内容,并吃糯米面做的元宵。

社日是古代汉族的节日,祭社(土神)、稷(谷神),显示出农业民族的特色。春社在立春后第一个戊日,届时人们带着米酒、社饭祭祀社神,祈求五谷丰登,祭毕会餐。此俗在元代衰落,现在还留下一些土地庙和土谷祠。其它已经消逝的节日如上已节(农历三月三日,官民浴于水溪,清洁身体,求消灾灭病,称为“祓禊”)、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传说牛郎织女神话,青年妇女供奉瓜果,向织女“乞巧”)等。

清明节是春季扫墓之日,也常于此时举行踏青(春游)活动,或举行打球(过去是足球及打马球,现在是比赛篮球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等民间传统体育运动。

端午在农历五月初五,也是全体汉族都过的节日,但以湖南过端午最隆重,有赛龙舟、吃粽子、撒雄黄粉于地屋角毒死小虫,悬艾和菖莆于门辟邪,在衣服上佩香袋和彩色丝线缠成的菱角等。

中秋祭月的节日,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做形如圆月的甜饼祭祀,称为月饼,含团圆之意。现在以吃月饼赏月为过节内容。月饼有广式、苏式、川式、京式等类,以广式月饼最佳,广式月饼中又以莲蓉月饼为上乘,京式月饼制作则较为简单。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是赏菊、登高、插朱萸、举行秋季郊游的节日。

福建、天津及台湾部分汉族渔民信奉“妈祖”(又称“天后”),认为妈祖是出海人的守护神,有驱邪降妖之法,能指引迷航只脱险。 天津有“天后宫”,福建、台湾有“妈祖庙”,专门供奉妈祖。天津的船工水手,每年春节聚会,玩龙、耍狮子、踩高跷、打花鼓,向妈祖祝寿,后演变为花会,“五一”、“十一”、“春节”都演。近年来还到北京龙潭湖公园演出。

台湾的妈祖信徒则每年暮春三月聚集北港,推举代表数百至千余人,奉妈祖金身从北港乘船过海峡到福建蒲田湄州屿探亲,然后返台。1920年,由于当时统治台湾的日本官方下令断绝海峡两岸交通,“妈祖回娘家”的路线改为从大甲到北港。现在每年三月,卜得吉兆以后,数以十万计的妈祖信徒聚集大甲,组成徒步香团,举着旗幡,排成队列,浩浩荡荡,步行300多公里,历时八天七夜,奉妈祖到北港进香祭祖,然后返回大甲。其实质是每年一次壮观的集体思乡祭祖大游行,意在不忘大陆祖先的根本。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