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海军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0853 回复:8

[军事战争] 古希腊海军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mylord

ZxID:3331904


等级: 热心会员
倦怠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9-16 0
古希腊海军
— 本帖被 灬千ヽ 执行加亮操作(2010-12-01) —
[color=#6666cc][table=90%][tr][td][size=2]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03] [/align]


[color=#ff6666][table=90%][tr][td][size=2]
[size=3][b]【米诺斯】[/b][/size]

[color=#666666]希腊神话英雄[/color]

  在希腊神话中,米诺斯(英文:Minos/希腊文:Μίνωας)是克里特之王,宙斯与欧罗巴之子(同时有兄弟拉达曼迪斯及萨尔佩东)。克里特文明又被称作米诺斯文明。

  相传,化身白牛的众神之王宙斯,将腓尼基公主欧罗巴带到克里特岛,在那里向她求爱,并生子米诺斯、拉达曼迪斯和萨耳佩冬,后来米诺斯成了克里特之王,因其在位时公正严明,死后成为冥府的判官。

  《奥德赛》中提到米诺斯手握金杖,发布判决的场景以及他在克里特执政之事。

  《神曲》中提到米诺斯用尾巴缠绕亡者宣判。

  米诺斯的存在至今仍是神话留给世人的猜测,有人认为他是一名强大的君主,另一些人认为“米诺斯”并非一名君主,而是如同“法老”一样的称号。



[color=#666666]米诺斯文明[/color]

  米诺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The Minoans) ,也译作弥诺斯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出现于古希腊,迈锡尼文明之前的青铜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前1450年。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

   最早出现于希腊的文明是爱琴海的米诺斯文明,它的存在从大约公元前3000年一直持续到约前1450年。人们对于米诺斯人知之甚少,甚至连这个名字也只是现代人的称呼,来自传说中克里特岛的国王米诺斯。他们似乎属于前印欧民族(pre-Indo-European);他们的语言米诺斯语(Eteocretan)可能使用仍未被解读的线性文字A书写;他们主要是海上的商人。虽然他们式微的原因不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最终为希腊大陆的迈锡尼人所入侵和统治。 希腊克里特岛的中、晚期文化。又称克里特文化或克里特文明。约始自公元前1900年,至前1450年左右克里特为迈锡尼人占领而结束。“米诺斯文明”一名,来自古希腊神话中之克里特贤王米诺斯。它是欧洲最早的古代文明,也是希腊古典文明的前驱。以精美的王宫建筑、壁画及陶器、工艺品等著称于世。


[/size][/td][/tr][/table][/color]


          关于古希腊海军的起源,修昔底德说过[color=#ff6666]:“米诺斯是第一个组织海军的人”。[/color]米诺斯是传说中的克里特岛国王,著名的“迷宫”神话就是关于他的。我们不能肯定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也不能肯定他的具体生活年代。但,如果我们想从这个神话人物身上发现一些历史真相,那么我们可以把修昔底德的那句话理解为:[color=#ff6666]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是(希腊地域之内)第一个组织海军的文明。[/color]

      这样的理解是很有道理的。毕竟克里特本身就是一个岛屿。如果没有强大的海军,米诺斯文明不可能在东地中海建立自己的霸权。对米诺斯文明的现代考古发掘也证实,在克诺索斯(Knossos),这个传说中米诺斯的王宫所在地,有大量来自埃及、西亚的商品。这都说明米诺斯文明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否则不能保证大规模国际海上贸易的畅通。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04]
[color=#ff6666]克诺索斯宫遗址[/color][/align]

          但是,这种武装力量是否就等于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海军,还需要分析一下。修昔底德点出了一个问题:“(在当时)不只是希腊人,还有住在沿海一带和岛屿上的异邦人,都把海上劫掠作为共同的事业”。换句话说,所谓的“海上武装力量”,在最早的时候其实就是海盗。海盗作为一种职业,在后来的历史上一直是为人所不齿、憎恨的。但在最初的时候却不是如此。修昔底德举例说:古时候的人们遇见海上来的陌生人时,经常会问“你们是海盗吗?”,而不觉得是一种冒犯。对方也不觉得被冒犯了。比如在《奥德修纪》三卷73行以下,特洛伊战争后回到派罗斯的老将涅斯托尔,遇见了渡海外出寻找父亲奥德修斯的忒勒马科,是这样打招呼的:“你们是谁,陌生的来人?……/是为了生意出航,还是任意远游,像海盗那样,……”。忒勒马科回答时依然是毕躬毕敬的。这说明海盗在当时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职业。

      [color=#ff6666]  最早的海军,其实就是海盗。[/color]这和我在前面回顾陆军的起源时所归纳的:最早的士兵只是猎户的第二职业、最早的战争只是两个部落之间的械斗,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一切形式的战争,最初都只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直接延伸。航海是人类很早就有的习惯了。只要是居住在海边的民族,自从新石器时代之后都或早或晚地发展出了航海技术。而第一个带着武器出海的人,他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打劫别人。当时也没有法律告诉他:“这是犯罪行为”。久而久之,像这样谋生的人越来越多。如此一来,海盗就是所谓“海上武装力量”的起源。

        海盗多了起来之后,人们为了自卫,出海时经常会带上武器。这种防卫性的武装,就是后来海军得以建立的基础。前面修昔底德说米诺斯“第一个组织海军”,并不是在说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海盗头子。相反地,他是在强调米诺斯组织海军,有着和以往那些海盗不同的目的。他是要用海军“镇压海盗,以保障他自己的税收”。这就是防卫性的武装力量。

    米诺斯的海军和那些海盗的不同之处,除了功能主要是防卫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color=#ff6666]他的海军是由国家出面来组织的。[/color]以前各人自备武装、各自为战的情况,现在变成了全国的海上武装力量由政府来统一指挥、训练、部署。这种[color=#ff6666]“国家性”[/color]是海军和海盗最根本的区别。

      所以说,真正的、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海军,应该这样来定义:由国家组织的海上武装力量,其目的是保障国家安全。虽然都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和海盗的根本差异就是:是国家行为还是个人行为、是为了国家利益还是为了个人利益。只有打上了国家的印记,真正的海军才算诞生了。

      (然而,即使打上了国家的印记,海军和海盗之间的差别仍然是很模糊的。我们在后面会看到,一直到古希腊文明有了长足发展的年代,当时的海军和海盗其实仍然没有本质的差别。就比如米诺斯手上的这支海上武装,当他们在“镇压海盗、保障税收”时,是海军;当他们去攻打别人的岛屿、城市,劫掠别人的财物时,其实还是在干海盗的老本行——当然,在国家的层次上,后一种情况可以被视为“海上进攻战”,是一种战争,是国家行为。但是如果海盗们也成立了国家,那又该怎么区分海军和海盗呢?他们的行为现在也是国家行为哦!古罗马共和国晚期“前三头”之一的庞培,曾经在地中海各地征剿海盗。这些海盗其实就是有统一的指挥、统一的管理的。他们也有自己的政府和法律。这个时候,还把他们称为“海盗”,似乎就不太合适了。

      这其实可以和我们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比如匈奴人进攻汉朝,汉朝总视之为“入寇”,是一种强盗行径。但匈奴人自己则认为这是正大光明的战争,他们就是这样打仗的。再比如,在宋朝政府看来,水泊梁山上的那些人肯定都是“草寇”、“江洋大盗”。但宋江他们肯定不怎么认为。说到底,入寇也好,劫掠也好,战争也好,实质上都是人与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武装冲突。从道德上说,大规模的战争和小规模的抢劫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从军事上说,名将的兵法和大盗的狡猾也只是智慧程度上有高有低。之所以庞培可以说自己是在征剿“海盗”,宋朝可以说自己是在讨伐“乱贼”,只是因为他们是强势的一方,是掌握话语权的一方。他们认为自己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所以就把对方称为“盗”、“寇”、“贼”,是社会秩序的破坏者。而一旦这些“盗”、“寇”、“贼”推翻了他们的政权,历史记载的口气马上就变了。历史上这样的这样的例子已经太多,我就不枚举了。理解了这一点,我想对于理解海盗和海军之间的关系,是有帮助的。)

      [color=#ff6666]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最早的古希腊海军是怎样的。[/color]

      和修昔底德一样,我们需要回溯到《荷马史诗》,即回溯到继米诺斯文明之后兴起的迈锡尼文明。史诗中直接描写迈锡尼时期的海军、战船的段落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伊里昂纪》二卷那一大段介绍希腊联合舰队的“船名表”里。这里把几处值得注意的地方引用如下:

    [color=#666666]希腊联军里的波奥提亚人“带来五十条海船,每船/载坐着一百二十名波奥提亚人的儿男”(《伊》二卷509、510行)。有七条船由“菲洛克忒忒斯率领,每船乘坐五十名/划桨的兵丁,战阵中出色的弓手”(《伊》二卷719、720行)。 [/color]

      按修昔底德的理解,这两段诗说明当时的船有大有小。最大的船能载120人,最小的船能载50人。而且他注意到希腊联军的总人数是10万零2000,而船只总数是1200,所以平均下来每条船能载85人。这个数字并不算很大。


[color=#ff6666][table=90%][tr][td][size=2]

[size=3][b]【naus船】[/b][/size]

        有一点值得注意,荷马在这里所说的“船”,原文是“naus”。这个词在后来的古希腊人那里用来泛指所有的船舶,包括民用的普通船舶以及各种战船。而在当时,naus船可能是有特定的形制的。另外,这个“naus”就是英文中“nautical/航海的”(比如“nautical mile/海里、里”,约合1852米)的词源。

        对这种naus船,荷马经常用的一个修饰词是“乌黑的”(比如《伊》二卷710行)。现在一般认为这是指船体外侧涂有一层黑色的沥青,目的是为了防止水从船体木板的间隙中渗进来。这说明当时的造船技术还比较落后。

        另外,像桅杆、船帆、绳索这样的航海用具,在当时的船上还比较简单,甚至可以随时拆卸下来。比如前面引用的忒勒马科去访问涅斯托尔的故事里,忒勒马科一行人上岸之后就“取下风帆……卷拢收藏”(《奥》三卷10、11行)。泊船之后把帆卸掉,可能是担心会有风暴来袭。张着帆的船在风暴中会被吹得无影无踪的。一旦要出发,当时的人会“首先,他们拽起木船,拖下幽黑的大海,/在乌黑的船身上竖起桅杆,挂上风帆,/将船桨放入皮制的圈环,/一切整配得清清楚楚,升起雪白的帆面……”(《奥》四卷779至783行)。

          [color=#666666]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重要的特点:
      1、当时的船是平底船,如果是尖底船的话,造船应该从安放龙骨开始,而这里没有这一工序; 
      2、当时的船没有甲板。[/color]

[/size][/td][/tr][/table][/color]


        Naus船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可以参考《奥德修纪》五卷237行至259行。这是一个著名的段落,描写的是奥德修斯造船的过程。这里引用如下:“……梢树、杨树和冲指天穹的杉树,/早已风燥枯干,适可制作轻捷漂浮的筏船。/……/奥德修斯动手伐木,很快完成了此项工作。/他一共砍倒二十棵大树,用铜斧剔打干净,/劈出平面,以娴熟的工艺,按着溜直的粉线放排。/其时,丰美的女神卡鲁普索折返回来,带给他一把钻子,/后者用它钻出洞孔,在每根树料上面,/用木钉和拴子把它们连固起来。/像一位精熟木工的巧匠,制作底面/宽阔的货船,奥德修斯手制的/航具,大体也有此般敞宽。接着,/他搬起树段,铺出舱板,插入紧密排连的/边柱,不停地工作,用长长的木椽完成船身的制建。/然后,他做出桅杆和配套的桁端,/以及一根舵桨,操掌行船的航向,/沿着整个船面,栏起柳树的枝条,/抵挡海浪的冲袭,铺开大量的枝干。/其时,卡鲁普索,丰美的女神,送来大片的布料,/制作船的风帆。奥德修斯动作熟练地整治,/安上缆绳、帆索和升降索,在木船的舱面。/最后,他在船底垫上滚木,把它拖下闪光的大海。”

        平底船和尖底船在航海的效率上有很大不同。尖底船在水线下的船体,可以被看成是一条纵向的刀刃,这种船其实是在海面上“切”着走的。而平底船,相比之下,更像是在海面上“漂”着走。所以这两种船体在行驶的稳定性、行驶速度上都有本质的差别。

      [color=#ff6666]Naus没有龙骨[/color],我们可以从荷马对希腊联军营寨的描写里找到佐证。因为他说希腊人的船可以被拖到海滩上。希腊联军在特洛伊城外海滩上的营寨,就是围绕着海滩上的船而建造的,目的就为了保护这些船(比如《伊》十三卷167行)。船可以被拖到岸上,这说明当时的船的体积还不是很大,重量也不是很重,而且肯定是平底船。如果是尖底船的话,拖到海滩上之后就只能侧放着。久而久之(特洛伊战争毕竟打了10年),船自身的重量就把船体压垮了。只有平底船才可能长期地放置到岸上。

    [color=#ff6666]Naus没有甲板[/color],我们可以从一些考古发现里找到佐证。比如在爱琴海南部的锡拉(Thera)岛出土的一幅壁画(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桨手和乘坐者被画在同一高度上,这说明当时的船确实没有甲板,他们都是直接坐在船体内侧的。而且船吃水很浅,明显是平底船。

[color=#ff6666][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05]
      锡拉岛壁画,约1600 BC,迈锡尼文明鼎盛期的作品[/align][/color]

        另外,[color=#ff6666]壁画上的船都是两头高高翘起的[/color]。对古代船舶比较熟悉的网友马上能联想到西方古代史上另一种非常著名的船——古代维京人的“海盗船/Viking Longship”(参见右图)。事实上,维京“海盗船”也是平底船、没有甲板、两头翘起的,唯一的不同是“海盗船”有龙骨,虽然还不如尖底船的龙骨那么明显。有上面那幅锡拉岛壁画作为佐证,即使到今天人们也没有发现一艘“荷马时期”希腊海船的实物,但我们大致可以说古希腊海军的早期战船和后来维京人的“海盗船”形制差不多。





[color=#ff6666][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06] [/align]
[align=center]维京“海盗船”[/align][/color]


[color=#ff6666][table=90%][tr][td][size=2]

[b][size=3]【维京“海盗船”】[/size][/b]

          北欧海盗船,亦作维京船(Viking ship)。盛行于北欧1,500多年的一种桨帆船。船身长14~23公尺,一侧最多有十个桨,方形的帆,能容纳五十~六十人。不分船首、船尾,用木板叠接而成,经得住惊涛骇浪。已经发现西元前300年的海盗船例子。西元9世纪的海盗乘坐这种船进行海盗袭击,西元1000年幸运者莱弗.埃里克松乘坐这种船到达了美洲。荷兰、法国、英国和德国商人们和武士们也都用过这种船。

[/size][/td][/tr][/table][/color]


      对于当时希腊人的战船大致是什么样子的,以上就是我们能从《荷马史诗》中推断出来的内容了。

      至于当时海战的战斗方式,虽然两部《荷马史诗》里描写战争的场面很多,但海战却一次也没有出现,即使是以海上的经历为主要内容的《奥德修纪》也是如此。似乎当时的海军的主要功能只是运输。但我们还是可以大致推断出当时海战的情形。比如前面引用的《伊》二卷720行,提到船上的桨手同时也是弓手。再加上当时的船没有甲板。这就暗示我们当时的海战主要是双方互相射箭。士兵们平时负责划桨,战斗时就用弓箭来杀伤对方船上的人员。正是因为当时的桨手/弓手们是暴露在船舱之外的,所以才易于被弓箭伤害。

      由于naus船的速度慢,而当时的导航技术很落后,所以这时的海军一般只会沿着海岸行进,或者是在比较密集的群岛中行进。目的是保持视线之内始终有可以辨认的陆地,这样才不至于迷失方向。这从奥德修斯的旅程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宽阔的、没有岛屿的、无法辨认方位的海面,比如“赫拉克勒斯之柱”外面的大西洋,当时的人们是不敢去航行的。而希腊所在的爱琴海上,有着星罗棋布的小岛屿。这是希腊人在技术还很落后的情况下,航海活动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color=#ff6666]发展[/color]

      自从希腊人从“黑暗时代”走出来之后,航海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种全新的船出现了,这就是我们以前的札记中经常提到的“五十桨船”。


[color=#ff6666][table=90%][tr][td][size=2]

[b][size=3]【五十桨船】[/size][/b]

    [color=#ff6666]“五十桨船”,[/color]希腊文作“pentèkonteros”(源自“pentèkonta/五十”),英文作“penteconter”。从名称就能看出这种船有50位桨手,船的两舷各有25人,1人负责1根桨。前后两位桨手之间大约相隔1米(和今天的赛艇差不多),船的长度约为35米,宽度约为4米,有一面帆(参见左图)。和以前的naus相比,五十桨船的特点是船身比较细长,所以得名“长船/makra”(参见一2)。相应地,naus就被称为“圆船/stroggula”,并从此退出了海军,成为纯粹的民用船。由于船身细长的特点被以后的各种希腊海军战舰继承了下来,所以“长船”到后来就成了“战舰”的同义词,不再仅限于指五十桨船。

      五十桨船的长度是35米左右,因为这是当时所能加工的木材的极限长度,超过40米的木材一是难以找到,二是不能保证加工后木材笔直。

[/size][/td][/tr][/table][/color]

[color=#ff3366][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07]
后人制作的五十桨船模型[/align][/color]

      五十桨船最早出现的时间,某些学者认为是在“荷马时代”。因为有人从《奥德修纪》的叙述推断奥德修斯的船似乎就是载50人左右的。不过这种证据还是太单薄了。现在一般认为五十桨船最早出现在希腊“第二次大移民”时代,即前8世纪。最早使用五十桨船的可能是《历史》第一卷中出现过的弗凯亚人。他们是当时最著名的航海者之一。著名的马塞利亚(Massalia,即今天法国南部的马赛)就是他们建立的殖民地。

      仔细地看五十桨船,可以发现它已经有了龙骨,不过船体基本上还是平底的。船艏出现了一个尖突,就像鲨鱼的嘴,主要起“切割”水面的作用。这时的桅杆、索具等已是船体的组成部分,已不能随便卸下。前面引用的模型图片中还可以看到五十桨船上装备了甲板,即桨手现在是在甲板下面的船舱里划桨的。桨手和负责控制船帆的水手现在不在同一个高度上了。圆船naus所没有的龙骨和甲板,长船penteconter都有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五十桨船都装备了甲板。[color=#ff6666]古希腊人管那些没有装甲板的叫做“afrakta/开舱船”,有甲板的叫做“katafrakta/闭舱船”。[/color]开舱船主要用来运送货物——因为它有更大的载物空间。闭舱船主要用来海战,因为它能为桨手提供更好的保护。

      这时的海战,依然是[color=#ff6666]双方互相射箭为主。[/color]由于这时的桨手,特别是闭舱船的桨手,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张弓,所以这时的桨手不再兼任弓手,只负责划桨。战斗的任务则交给了在甲板上专门负责射箭的士兵。这些士兵平时是负责操控船帆、索具的水手,一旦进行海战就把船帆放下,开始射箭。由于对方可能也是“闭舱船”,所以这时的主要攻击的目标不是对方的桨手,而是对方的弓手。只要把对方甲板上的弓手消灭掉,对方就失去了武装和战斗力,只能投降或者逃走。

      战斗时船的动力不靠船帆,完全靠桨。这主要是因为战斗时随时要准备变换行驶的方向、速度和节奏,这时还依靠帆就不可行了,不如靠桨手划桨来得更为可靠。

    [color=#666666]综合起来看,五十桨船相比以前的naus,主要优势是:
    1、它有龙骨,更类似于尖底船,可以通过“切割”水面带来更好的稳定性和速度。船体也更细 长,更符合流体力学的要求。
    2、如果装备了甲板,成为闭舱船,那么桨手可以得到比以前更好的保护。
    3、专门负责划桨的桨手可以提供更稳定的动力。[/color]

        和五十桨船类似的还有“[color=#ff6666]三十桨船[/color]”(triakonteros/triaconter,源自“triakonta/三十”)。这种船的特点和五十桨船差不多,只是要小一号,桨手只有30位而已。


[color=#ff6666][table=90%][tr][td][size=2]

[b][size=3]【二列桨舰】[/size][/b]

      比五十桨船更进一步的是“[color=#ff6666]二列桨舰[/color]”——希腊文作“dieres”(“di”源自希腊文“dύο/二”,“dieres”即“装了两排”),英文作“bireme”(原为拉丁文,“bi”在拉丁文中有“二”的意思,“reme”源自拉丁文的“rēmus/桨”)。

[/size][/td][/tr][/table][/color]

[color=#ff6666][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5908]
二列桨舰[/align][/color]

      从外形上看,二列桨舰和五十桨船很相似,长度、宽度都差不多,也有一面帆,也有龙骨和甲板,船艏也一样,也是1人负责1根桨,桨手之间的距离也没有变化。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二列桨舰有两排桨,即桨手增加为100位。上一排的桨手使用更长的桨,在更靠外的水面划行,这样就不至于和下一排的桨互相干扰。之所以安排两排桨手,很明显,是为了在行驶时提供更大的动力,获得更快的速度。

      二列桨舰的具体出现时间不可确考,但估计比五十桨船晚不了太多,可能是在前8世纪中叶。不过还没等二列桨舰站稳脚跟,一种更新的船型就出现了,并最终就取代了五十桨船和二列桨舰,成为古希腊海军的主力舰种。

      这就是沿着二列桨舰的思路进一步发展而出现的“三列桨舰”。

[color=#ff6666][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09]
后人制作的三列桨舰模型[/align][/color]

[color=#ff6666][table=90%][tr][td][size=2]

[b][size=3]【三列桨舰】[/size][/b]

    “三列桨舰”(也有译为“三层桨舰”、“三段桨舰”的),希腊文作“trireres”(“tri”源自希腊文“treis/三”,“trireres”即“装了三排”),英文作“trireme”(即“三排桨”)。顾名思义,这种船有三排桨手,主要目的仍然是想获得最大可能的动力。从外观上看,三列桨舰和二列桨舰差别不大(参见上图)。一般的三列桨舰,长度大约是37米,宽度大约是5-6米,甲板到龙骨的高度约为4米,总重量约为45吨。甲板上和五十桨船、二列桨舰一样有一面主帆,不过在船艏附近还加了一面辅帆。安排两面帆,主要目的是让主帆提供前进的动力,而辅帆在船需要转弯时提供转向的动力。

[/size][/td][/tr][/table][/color]

      有一点需要强调一下:三排桨是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所能允许的最大层数了。如果要放置四排桨,虽然可以增加动力,但船体会变高,从而不稳定。这需要考虑物理学中的“稳心”问题(参见下图)。当船体高出水面太多、船的重心太靠上的时候,只要船体稍微一倾斜(比如有风的情况),船自身的重力所产生的力矩就会把船倾覆[1]。如果想增加动力、增加桨,加到三排就是极限了。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10] [/align]

    如果把船身加长,不就可以容纳下更多的桨了吗?但是不要忘了当时所能加工的木材,长度最多不能超过40米,所以船身不能超过40米长。而且太长的船,转弯的时候也不方便——开奇瑞QQ的司机和开加长凯迪拉克的司机,对于转弯肯定有不一样的概念。

      三列桨舰的三排桨手是怎样布置的,自从中世纪以后西方人就一直在猜测。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稳心”问题。后来的西方人从自己的航海实践出发,认为三排桨手仍然太多了。如果垂直地布置三排桨手,甲板到龙骨至少需要5-6米高,这样仍然是不稳定的。这个问题一直到1940年代才告解决。对雅典附近的古代港口的考古发掘,最终告诉我们古希腊人是如何在4米的空间内解决这个问题的。

      下图是三列桨舰的桨手配置情况示意图。注意这三排桨手,无论在左右方向,还是在前后方向,都是相互错开的。这样就能保证在原来只能容纳两排桨手的4米高的船舱内,容纳下三排桨手。(正是由于trieres的桨手并没有分出清晰的“层次”,所以我把它译为“三列桨舰”,而不是“三层桨舰”。)

[color=#ff6666][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11]
三列桨舰的桨手配置[/align][/color]

    这三排桨手都有各自的名称:最下面一排称为“thalamites/底桨手”(源自他们坐在“thalamos/底座”上)、中间一排称为“zygites/梁桨手”(源自他们坐在“zygos/舱梁”上)、最上面一排称为“thranites/外桨手”(源自他们坐在“thranos/外架”上)。一般来说,一艘三列桨舰每舷有27位底桨手、27位梁桨手、31位外桨手,两舷总共是170位桨手。

      仔细看上面的桨手配置情况示意图,我们还可以注意到:最上面的外桨手,他们是可以看到外面的情况的。所以,在行进时,外桨手还担负有协调下面两名桨手动作一致的责任。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六卷2章(中译本445页)说雅典人在出征叙拉古时,舰队中的外桨手会得到“额外的报酬”。

      三列桨舰有这么多桨手,能提供的动力当然是五十桨船、二列桨舰不能比的了。三列桨舰的速度一般比五十桨船要快大约30%。对一组训练有素的桨手来说,以10节(1节=每小时1海里,即1.85公里/小时)的速度持续巡航6-8个小时是没有问题的。在需要短途冲刺的时候(比如海战中),他们的最大速度可以达到14节。另外,在长距离行驶时,为了保证桨手的体力,一般会让三排桨手轮换着休息,即轮换着让两排划桨,另一排休息。

      由于速度比较快,再加上当时的水手们已经知道可以通过辨认星座的位置确定自己所在的方位,三列桨舰时代的希腊海军已经可以在视线之内没有陆地目标的情况下,在宽阔的海面上进行远距离的航海了。

      按修昔底德的说法,三列桨舰最早是由科林斯人阿美诺克利(Ameinocles)发明的,时间大约是在前8世纪末。不过我们大致可以认定,至少在前6世纪中叶之前,三列桨舰并没有得到广泛地应用。因为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有关三列桨舰的瓶画、诗歌、壁画等等,没有早于前6世纪的。让三列桨舰得到普及的关键人物,就是在《历史》第三卷中多次出现萨摩斯僭主波吕克拉底,他生活的年代就是前6世纪中叶。

      按希罗多德的记载,波吕克拉底在当政之初,手头拥有的海军力量是“100条五十桨船和1000名弓手”(三39)。等到后来他投靠波斯人之后,他派出了40条三列桨舰去帮助刚比西斯攻打埃及(三44)。可见三列桨舰在古希腊海军中开始流行,就发生在波吕克拉底治下的萨摩斯。

      另外,据普鲁塔克的《平行列传•伯力克利传》26节说:在波吕克拉底的时代,萨摩斯人造出了一种叫“萨迈那/Samaina”的船身较宽、速度较快的战船。这个“萨迈那”可能就是三列桨舰最初的名称。因为外桨手坐的外架,是原来的五十桨船、二列桨舰所没有的,所以才会有“船身较宽”的说法。而“速度较快”,更可以理解为是源于多加了一排桨手。

      正是这个波吕克拉底,他的海军就是“不管是什么人,一视同仁地加以劫掠”(三39)。按今天的说法,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海盗头目;他所谓的“海军”是一群明目张胆的海盗。但在当时,海盗这种职业并不犯法。而且波吕克拉底治下的萨摩斯人是有自己的zf哟!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5912] [/align]

    在《平行列传•伯力克利传》26节和《历史》三59,都记载说最先在萨摩斯流行开的三列桨舰,有一个主要的特点:船艏像猪头一样。观察前面三列桨舰的图片,我们知道为何会有这样的联想。而这种“猪头”,其实是和三列桨舰的战术有关的。

      在三列桨舰刚开始流行的时候,即前6世纪下半叶,当时的海军战术仍然沿用了五十桨船“用弓箭射击对方的弓手”的战术。前面谈到波吕克拉底的海军时,希罗多德把五十桨船的数目和弓手的数目一起说,就是这个原因。实际上,修昔底德说在薛西斯入侵希腊之前,希腊各城邦的海军仍然“主要地是由一些五十桨船组织而成的”。三列桨舰由于建造难度大,造价高,所以虽然各地的海军都在造,但数量还不多。

      直到雅典的著名海军将领地米斯托克利(Themistocles,524?-460? BC)的出现,这一情况才得到改善(此人将是第八卷的主角)。雅典于前6世纪末在城市西南郊发现了著名的拉里昂银矿。当时的雅典公民大会原来打算把银矿的收益平均分给所有公民,每人10德拉克玛。但地米斯托克利说服他们把钱用在装备海军上。正是由于雅典现在有了雄厚的财力,才得以建造起一支200艘三列桨舰的海军[2]。这在当时的希腊诸城邦里,绝对是“无敌舰队”级别的海上力量了。自从雅典建立了这样的舰队,其它城邦才纷纷下血本跟上这一轮军备竞赛。和以前的naus船一样,五十桨船从此让出了海军主力的位子,成为辅助船只。在薛西斯入侵的年代,希罗多德在七184计算波斯军总兵力时,认为每条五十桨船上有80人,那么除了50位桨手之外的30人,就主要是水手和弓手。再到后来,五十桨船逐渐变成纯粹的民用船,特别是商船和运输船。

[color=#ff6666]      在前5世纪,地中海最强大的海军是:希腊的雅典人、科林斯人、西西里的叙拉古人、北非的迦太基人。他们都是以三列桨舰为主力的海上霸主。[/color]

[color=#ff6666][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13]
“顶”[/align][/color]

          雅典人不光是改变了海军的舰种组成,他们还改变了海战的战术。在海军由五十桨船主导的时代,由于双方主要是靠弓箭来交战的,所以双方一般会在相隔30-50米左右的距离上并行行驶,让本方甲板上的弓手在侧舷向对方射箭。而三列桨舰由于速度较快,所以雅典人想出了更有效的战术:在舰艏的“猪头”前加上一块由青铜制成的“顶/ram”(参见上图)。这样,可以让三列桨舰直接冲向对方的侧舷,用“顶”去撞对方的船身。由于“顶”是在水线附近的,所以一旦对方的船身被“顶”撞破,马上就开始进水,当然也就失去战斗力了(参见下图)。“顶”最早可能在五十桨船的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但一直不是海战的主要战斗武器。这是因为五十桨船没有足够的速度。据测试,要想把一般的船体撞破,攻击者的速度至少需要有10节。所以这种战术是随着三列桨舰的流行才流行开的。

[color=#ff6666][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14]
三列桨舰的进攻战术[/align][/color]

        这种“顶”战术要求船既有速度,也能灵活操纵、快速变换行驶方向,以求在海战中随时寻找战机。这就是当时海战的诀窍。事实上,一组训练有素的船员,能够让一艘三列桨舰在1分钟之内完成180°的转弯,且转弯半径不超过1.5个船长。

      由于“顶”长期和水接触,所以希腊人没有用更硬的铁来铸造它,而是用了比较不容易生锈的青铜。而且他们故意没有把“顶”的前端铸成一个针尖,而是铸得比较钝(参见下图)。这是为了避免撞上对方的船之后,“顶”被嵌在对方的船身上,自己的船也动弹不得了。毕竟我们需要的效果是“撞破”,而不是“扎穿”。

[color=#ff6666][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15]
考古发现的一个“顶”[/align][/color]

        除了用“顶”去直接撞击对方之外,三列桨舰还有一种进攻方式。即在非常近的距离上从对方的侧舷掠过,目的是让锋利的船艏像剃须刀一样把对方舷外的桨全部“剃”掉(参见下图“飞翔的胜利女神”雕像,它的底座其实就是按照船艏的样子雕刻的,注意船艏的锋利程度)。没有了桨,对方自然也没有了作战的可能。不过这种战术一般不经常使用。因为如果两船靠得太近,对方甲板上的士兵有可能直接就跳到本方的船上来了。

[color=#ff6666][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16]
“飞翔的胜利女神”雕像[/align][/color]

          由于“顶”在这时是三列桨舰的主要攻击武器,所以船上的弓手自然也就没有以前那么多。一般的三列桨舰上有200人。除了170位桨手之外,弓手大约只有10名,还有10名投熗手,负责在近距离上杀伤对方甲板上的士兵。剩下的10人是负责操控船帆、索具的水手(作战时船帆依旧会被放下)。船上的军官大约是这样几位:船长(trierarchos),此人通常是出资建造此船的一位富裕公民,他一般没有什么航海经验,所以只是偶尔会在船上出现。舵手(kybernetes),负责操作舵桨或者侧桨,来控制行驶方向[3]。他通常是经验丰富的水手,即使船长在场,他也是全船的实际最高指挥官。计时员(keleustes),负责指挥桨手以一致的频率划桨。

      从地米斯托克利建议用银矿收益建造海军,到“顶”的普及,再到新战术的产生,大致就在493-480 BC这十几年之间,就在薛西斯入侵的前夜。这种海战方式的革命,毫不夸张地说,“拯救”了希腊。

[color=#ff6666][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17]
三列桨舰的防御战术[/align][/color]

        接下来简单说说和三列桨舰有关的一些技术问题。和以前的naus船不同,三列桨舰已经不再用在船体外涂沥青的办法来防水,他们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船板拼合技术(参见下图)。不过,长时间在水中浸泡,船板还是会变软或者腐朽,所以三列桨舰需要经常靠岸“[color=#ff6666]大修[/color]”。虽然,三列桨舰从整体上说应该算尖底船,但船艏的部分还是平底的。所以船艏可以像naus船在特洛伊城下那样被拖到岸边——这也是为什么保持船艏平底的原因:便于在任何合适的海滩靠岸[4]。
[color=#ff6666][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5918]
船板的拼合[/align][/color]

          不过,想把一条三列桨舰整体拖到岸上,则需要有专门的设施。毕竟船身中间是尖底的,直接在地面上拖船会把龙骨刮坏。古希腊人专门为在陆地上拖船而建造了“[color=#ff6666]滑道[/color]”(希腊文作“diolkos”),其实就是相距1.5米的两道石沟。一种专门设计的小滑车在石沟上运行,类似于今天的铁路上的平板车。拖船时将船架在小滑车之上,然后用马或者奴隶来拉动小滑车,这样就能保护龙骨了。
[color=#ff6666]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19]
diolkos遗迹[/align][/color]

          早在科林斯僭主配里安德的时代(前7世纪末至前6世纪初,参见以前对古希腊僭主的介绍),滑道可能就已出现。当时的科林斯海军已经比较强大。而配里安德希望自己的舰队能在科林斯地峡南北两侧进行快速调动,于是他在科林斯地峡上建造了一条大约7公里长的滑道,横穿整个地峡(参见上图)。这样,他的舰队就不必绕行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直接从滑道上就能通过地峡了。配里安德的海军可能主要还是五十桨船,但后来科林斯海军的主力三列桨舰在调动时也一定利用了这条滑道。

    不光是专门的滑道,当时还有为三列桨舰度身建造的专门的“[color=#ff6666]船坞[/color]”(希腊文作“neosoikoi”),用来建造或者修理三列桨舰。右图为根据雅典附近的比雷埃夫斯港(Piraeus)附近的考古发掘情况而重建的仿古船坞。事实上,正是通过对这些船坞的考察,最终让我们知道了三列桨舰具体有多长、多宽、多高。
[color=#ff6666]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20]
Neosoikoi[/align][/color]

          [color=#ff6666]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三列桨舰有“萨拉明尼亚号/Salaminia”和“巴拉洛斯号/Paralus”[5]。它们都是雅典船,由雅典城邦出资建造并维护。[/color]在船上服役的全部是雅典公民(其它的三列桨舰,特别是桨手可能由外地人甚至奴隶组成)。这两艘船被制造得特别轻便,所以行驶速度特别快。它们主要执行雅典官方的任务,其中“巴拉洛斯号”以运送外交使节为主,“萨拉明尼亚号”以运送政府官员为主[6]。战时,它们有时负责侦查,有时负责通讯,有时也投入实际的战斗。它们在雅典被称为“圣船”,能在“圣船”上服役被雅典人视为一种光荣。

[color=#ff6666][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21]
三列桨舰纪念邮票[/align][/color]

        (能和“萨拉明尼亚号”和“巴拉洛斯号”一起被称为“圣船”的还有“提利亚号/Delias”。这条船不是三列桨舰,而是一条老式的三十桨船。据说神话英雄忒修斯当年就是乘坐它,去克里特岛破解了米诺斯“迷宫”,解救了雅典的童男童女。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后,之所以没有马上执行,就因为这条船当时正在参加每年一次的去提洛岛的献祭。而在“提利亚号”返回雅典之前,城内不得处死犯人。这条古老的三十桨船,只要上面有一块木板朽坏,就用一块新木板去替代,所以一直保持着航海能力。这个现象引发雅典的哲学家们争论一个问题:这条船还是原来那条船吗?有人回答“是”,因为它一直叫“提利亚号”;有人回答“否”,因为上面的木板已经都被替换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帮助古希腊哲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直到今天,三列桨舰在希腊文化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仍然被视为希腊光荣的象征,有着类似于瓷器、青铜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上图是希腊邮政部门发行的纪念三列桨舰的邮票。下图是今天希腊人使用的1欧分(1/100欧元)硬币背面的图案,上面也有三列桨舰的形象。1985年,一些希腊学者按照古代记载和考古研究结果,重建了一条“奥林匹亚号/Olympias”三列桨舰(参见右下图)。上文中有关三列桨舰行驶速度、重量、转弯半径的数据,就是这条“奥林匹亚号”提供给我们的。
[color=#ff6666]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22]
1欧分硬币[/align][/color]



[color=#ff6666]最后提一下古希腊海军的发展对于当时希腊社会的影响。[/color]
[color=#ff6666][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23]
“奥林匹亚号”设计图[/align][/color]

        关于“公民军制度”、关于菌事↔社会的二元互动过程,在回顾古希腊陆军的发展过程时,我已经作了一定的说明,这里不再重复。而海军对于希腊社会的影响,一直到三列桨舰时代才慢慢变得显著。原因是在五十桨船的时代,海战相比起陆战来,重要性要差得多。据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卷1章(中译本12页)说:古希腊历史上第一次比较重要的海战是大约664 BC爆发的科林斯和科西拉之战。这时候希腊各地的海军还没有进入三列桨舰时代,而希腊陆军已经进入了重装步兵时代。当时希腊各城邦之间的战争大多是源于土地纠纷,而海军对于解决土地问题是无能为力的。

[align=center][color=#ff6666][attachment=11335924]
行驶中的“奥林匹亚号”[/color][/align]

        直到前6世纪末的三列桨舰大发展时期,海军的战斗力才有了本质的提高,各城邦才开始重视海军的发展,海军对于社会的影响力才渐渐浮现。古希腊海军最终确立自己的地位是希波战争时期,因为希波战争决定性的一役——萨拉米之战就是海军打的。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组织提洛同盟,建立“雅典帝国”,更是离不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只有到了前5世纪,海军对希腊社会的影响才变得显著。

      那么海军是如何影响古希腊社会的?

      我们可以从海军的主力——三列桨舰入手。1条三列桨舰标准载员是200人,当雅典人组建一支200条三列桨舰的舰队时,整个海军实际上就需要4万人,还不包括后备的补充兵员。而三列桨舰战术的诀窍在于既保持一定的速度,又能灵活的操纵。这需要全体船员密切的配合,还需要很好的体力,特别是那些桨手们。在狭窄的船舱里长年累月地重复单调的划桨动作,对于身心两方面都是很大的考验。所以这4万人并不是随便从街上拉来的4万人,而是经过专门的训练、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吃苦耐劳的4万人。当时的雅典,包括郊区,包括妇女、儿童、奴隶,总共的人口估计也就在10万-20万左右。所以雅典海军的这4万人实际上包括了雅典城里所有符合条件的成年男子,以及外邦来的侨民[7]。 另外,由于整个雅典海军中,桨手们是工作环境最差的、最辛苦的、最危险的(不要忘记当时海战的主要进攻方式是撞破对方的船身),所以去划桨的肯定都是城里的贫民。比较有钱的人谁愿意去当桨手呢?宁可在甲板上去射箭或者投熗。而桨手,其实是三列桨舰的动力,是海战能否取胜的关键。无论船上有多么好的弓手、投熗手、舵手,只要桨手不努力,一切都是白搭[color=#ff6666]。所以桨手这个海军中最低贱的兵种,反而是最重要的兵种。[/color]

      这就显出海军和陆军的不同了。当时希腊陆军的核心是重装步兵,而重装步兵都是来自中产阶级。相比之下,[color=#ff6666]海军的核心是桨手,而桨手都是来自贫民阶级[/color]。考虑到雅典海军的庞大,一旦海军全部出动,那么几乎全部雅典贫民阶级都在船上划桨。所以,一旦雅典大力发展自己的海军,一旦海军在雅典的军事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贫民阶级必然要求在政治上得到更多的回报。一如当年重装步兵成为陆军的主力之后,中产阶级要求从旧贵族那里获得更多的权利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雅典人之所以从梭伦、克莱斯提尼开始,逐步把公民权从重装步兵扩展到轻装步兵,并不是因为轻装步兵在陆战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是因为轻装步兵背后的这个阶级——贫民阶级在海战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斯巴达人之所以仅仅把公民权给予重装步兵,就是因为他们不发展海军,只发展陆军。

      这里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如果我们注意雅典的政治史,会发现:凡是在军事上倚重海军的政治家,全部是民煮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地米斯托克利、伯力克利;凡是在军事上倚重陆军的政治家,全部是寡头派的代表人物,比如米泰亚德、阿理斯提德(将在《历史》第八、九卷中出场)、客蒙。这其实就是海军、陆军的组成、战术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的反映。

      有一点要说明一下,这里所说的寡头派,并不是经典意义上的寡头派(如第三卷的那场虚拟辩论里的美伽巴佐斯)。他们不认为应该由贵族来主宰城邦政治,而是认为应该由中产阶级来主导。这里的民煮派,也不是经典意义上的民煮派(如那场虚拟辩论里的欧塔涅斯)。他们强调的不是让全体人民都来参与政治,而是主张贫民有更多的权利。对于前5世纪雅典政坛上的这两个党派,正确的叫法其实应该是[color=#ff6666]“中产阶级派”、“贫民派”。[/color]为了清楚地表示出他们在政治立场上的对立,我在下面采用“新寡头派”、“新民煮派”的叫法。

      可以说,自从主张大力发展海军的地米斯托克利之后,雅典的“新民煮派”其实已经和梭伦、克莱斯提尼时期的民煮派有了一定的区别。在前面的回顾雅典的政治发展时,我提到梭伦的改革,是以财产多少来划分公民等级的,财产多的公民享有更大的政治权利。可以说,梭伦虽然扩大了公民权的范围,但公民之间并不是“平等”的。最低的“佣工级”虽然有法庭这样的机制来制衡其它三个等级,但从根本上说,这种制衡只是一种弥补手段,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四等级之间的“不平等”。而克莱斯提尼在6世纪末的进一步改革,并没有触动这个“按财产多少来分配政治权利”的等级制度,而是采用改变“选区”的办法,加强各等级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希望他们能团结到一起,而不是再次陷入党争。
      但是在雅典海军大发展之后,贫民阶级,即“佣工级”由于在海军中担负了最主要的责任,当然越来越不满于政治上的“不平等”了。回顾“新民煮派”为雅典贫民阶级争取权利的过程,其实就是回顾从克莱斯提尼到伯力克利的雅典政治演变。


    以下的叙述主要依据了亚理士多德《雅典政制》22-28节,以及普鲁塔克《平行列传》中的相关传记。

      克莱斯提尼的改革大约是在506-505 BC进行的。雅典人第一次按他划分的新“部落/选区”选举新的“500人议政会”和“十将军”,是在501 BC。这个时候,应该说雅典的党争还不太激烈。493 BC,地米斯托克利主张大力发展海军[9],贫民阶级的重要性开始浮现。“新寡头派”和“新民煮派”从此在雅典政坛上开始了长期的斗争。3年后,雅典打赢了马拉松战役。领导这场战役的是曾在切尔松内索当过僭主的米泰亚德(Miltiades,550?-489 BC),考虑到他的这个背景,以及马拉松战役是雅典陆军的胜利,是重装步兵的胜利。所以马拉松战役可以认为是“新寡头派”的胜利。对此“新民煮派”当然是不高兴的。战后不久“新民煮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克桑提波斯(Xanthippus,530?-470? BC,伯力克利的父亲)就控告了米泰亚德,并致使米泰亚德最后死在狱中。这位“新民煮派”的克桑提波斯,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就是一位海军将领。后来在479 BC的密卡列海战(见于《历史》第九卷)中率领雅典舰队的,就是此人。

      马拉松战役虽然是雅典陆军的胜利,但雅典海军却越来越得到重视。马拉松战役后在雅典城外出现的波斯海军,一定让雅典人心有余悸。所以“新寡头派”在米泰亚德死后经过了一个低潮时期。而“新民煮派”得势的证据之一,就是“新民煮派”的首领地米斯托克利,在483 BC利用“陶片放逐法”放逐了在米泰亚德之后领导“新寡头派”的阿里斯提德。

      “陶片放逐法/ostrakismos”值得多说几句。这是克莱斯提尼在505 BC的改革中创立的一项很有意思的规定:全体公民可以在每年一次的投票中,用在陶片上写名字的方法,选出他们认为可能威胁到城邦稳定的人。得票最多的人将被放逐,为期10年。如果总票数少于6000,则本次投票无效[10]。雅典第一次实行“陶片放逐法”,是在488 BC。本来,克莱斯提尼的想法是让任何有可能成为新僭主的人,在羽翼尚未丰满时就被人民以投票的方式放逐,这样就能避免僭主制度的复辟。但是这种做法很快就沦落为党争的工具。到后来简直是只要谁的名气大,谁就可能被放逐。而政党的领导人,不管是“新寡头派”还是“新民煮派”,在当时肯定都是名人,所以他们都有被放逐的危险。我们在后面将看到这两个党的领袖都遭到过放逐的命运。

      “新寡头派”的阿里斯提德(Aristides,530?-468? BC)在483 BC被放逐,本来应该到473 BC才能回城。但是薛西斯的入侵让“新民煮派”很紧张,担心在外面的阿里斯提德会投敌。所以在480 BC,雅典官方宣布召回所有被放逐的人。在这一点上,“新民煮派”确实是错看了阿里斯提德。此人非但不会投敌,而且在希腊最危急的时刻,他还帮助了自己的政敌地米斯托克利。所以后来雅典人给阿里斯提德起了一个外号“正义”(Aristides the Just),一点也不过分。

      阿里斯提德是“新寡头派”,依前面的分析,他应该是陆军将领。一点不错。在479 BC的普拉提亚陆战(见于《历史》第九卷)中率领雅典陆军的,就是此人。也是他利用自己在希腊同盟军中的影响力,迫使斯巴达退出了反抗波斯的“科林斯同盟”,使雅典得以担负起领导希腊的责任。他是雅典主导的“提洛同盟”的实际建立者,虽然他不是海军将领。

    有一点值得注意。普鲁塔克提到:这个“新寡头派”的阿里斯提德,是雅典民煮制度的实际建立者克莱斯提尼的好友[11]。乍看上去很让人不解,因为他们似乎在政治上属于对立的裆派,怎么会是好友呢?其实这很自然,因为他们都是陆军将领。而克莱斯提尼和地米斯托克利之间却有区别,他们的区别就是陆军和海军的区别:一个看重中产阶级,一个看重底层贫民。就这个意义上说,比起“新民煮派”的地米斯托克利、克桑提波斯,阿里斯提德更像是克莱斯提尼的继承者(不要忘记“新寡头派”=“中产阶级派”)。如果我们考察克莱斯提尼所属的“阿克门尼德族[12]”,那么这种联系将十分明显。当年‮立成‬“海岸裆”的美伽克勒斯就是克莱斯提尼的父亲,而“海岸裆”就是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阿克门尼德族的后代中,最能体现这种联系的是柏拉图。他对“新民煮派”是有不少微词的。

      薛西斯入侵被击退之后,“新寡头派”恢复了不少元气。一是因为普拉提亚陆战的胜利。二是因为当薛西斯侵入雅典时,雅典全城疏散,人民都搬到附近的地方去了, 

[color=#ff6666][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25]
写有地米斯托克利名字的陶片[/align][/color]

        而以旧贵族为主体的“战神山议事会/雅典元老院”给那些几乎抛弃了全部家当的贫民们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救助。这当然让贫民们对他们深怀感激,于是就对“新寡头派”不那么敌视了。“新寡头派”重新得势的标志,就是“新民煮派”的首领地米斯托克利在472 BC被“陶片”放逐。


[color=#ff6666]变化[/color]

      三列桨舰从前6世纪末开始占据希腊海军的主力位置,整个前5世纪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三列桨舰世纪”。而前4世纪末的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则让古希腊海军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前面分析古希腊陆军的演变过程时,我提到亚历山大东征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陆军。海军的情况也一样,在这种一个帝国对抗一个帝国的战争中,原来三列桨舰的战术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具体来说,三列桨舰只能进行“舰对舰”的战斗,无法进行“舰对陆”的战斗。海军还无法和陆军有效地配合起来。

[table=70%][tr][td][align=center][color=#ff6666][size=2][attachment=11335926] [/size][/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ff6666][size=2]古希腊弩炮之一[/size][/color][/align][/td][td][align=center][color=#ff6666][size=2][attachment=11335927] [/size][/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ff6666][size=2]古希腊弩炮之二[/size][/color][/align][/td][/tr][/table]

      我们在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二卷21章看到这种配合的首次尝试。亚历山大在攻打腓尼基人的城市提尔时,让一些船载着投石机去攻城。这就是一种变化。由于希腊自然科学技术在前5世纪的进步,机械制造的水平大有提高。早期的投石机、弩炮在这个时候已经被发明了出来(左右两图是两种早期的希腊弩炮,最先出现在西西里的叙拉古)。而这些远程攻击武器装到战舰上之后,海军的战术也起了相应的变化。

      以前的三列桨舰主要是近战,是用“顶”去撞沉对方,而现在的战舰主要靠舰上的弩炮来远程攻击对方。这样,战舰的速度、灵活性现在已不是首要的考虑,反倒是战舰是否有足够的防护变得重要起来。毕竟对方的船上也有远程攻击的弩炮。

      这就导致战舰出现了第一个变化:[color=#FF6666]桨手现在是在封闭的船舱里划桨了[/color]。以前三列桨舰的外桨手可以看到外面的情况,同时也导致他很容易被攻击,现在则把船舱完全封闭起来,以保护桨手们。同时,造船用的船板也变厚了,这还是为了抵御对方弩炮的攻击。这就是当时的“坚船利炮”战略。

      船板变厚,势必导致船变重、吃水更深,甲板上增加的弩炮及其弹药也导致船的负载变大。这都要求更大的动力。以前三列桨舰的170位桨手,现在是不够用了。[color=#FF6666]于是出现了载有更多桨手的战舰,这是第二个变化。[/color]

[color=#FF6666][table=90%][tr][td][size=2]

[b][size=3]【四桨舰】[/size][/b]

        新的战舰中最先出现的是[color=#FF6666]“四桨舰”([/color]希腊文作“tetreres”,“tet”源自希腊文“tessares/四”;英文作“quadrireme”,“quadri”源自拉丁文“quatuor/四”)。四桨舰可能最早在前4世纪初出现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但很快就在地中海各地流行开了。

[/size][/td][/tr][/table][/color]

[color=#FF6666][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5928]
四桨舰,注意它对桨手的保护[/align][/color]

        四桨舰的具体形制今天仍不能确定,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其大小和三列桨舰差不多(参见上图)。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来是3个人划3根桨,现在是4个人来划3根桨,外桨手多加了1位。也有学者认为是4个人划2根桨,即每2人划1根桨。还有学者认为是4个人一起划1根桨的。不论怎么说,四桨舰最多也只有三排桨,并没有超过原来的三列桨舰,这是和前面提到的“稳性”问题有关的。(所以我没有译成“四列桨舰”,因为桨并没有4列。像《亚历山大远征记》的中译本那样译成“四排桨舰”,我认为是会引起误解的。)

      四桨舰大约有232位桨手,这样就能提供比三列桨舰更大的动力。

[color=#FF6666][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5929]
五桨舰模型[/align][/color]

[table=90%][tr][td][size=2]

[color=#FF6666][b][size=3]【五桨舰】[/size][/b]

          既然有了“四桨舰”,当然很快就会出现“五桨舰”(希腊文作“penteres”,源自希腊文“pentè/五”;英文作“quinquereme”,源自拉丁文“quinque/五”)。现在一致认为五桨舰是5个人划3根桨。和原来的三列桨舰相比,它多了1位外桨手和1位梁桨手。这样,全部桨手大约有300位。即每舷有58位外桨手划29根外桨,58位梁桨手划29根梁桨,34位底桨手划34根底桨。

[/size][/td][/tr][/table][/color]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5930] [/align]
[align=center][color=#FF6666]桨手数目的增加[/color][/align]

        再往下,与之类似的“[color=#FF6666]六桨舰[/color]”(把原来三列桨舰的桨手全部×2)、“八桨舰”(把原来二列桨舰的桨手×4)、“九桨舰”(把原来三列桨舰的桨手×3)、“十二桨舰”(把六桨舰的桨手再×2)、“十六桨舰”(把八桨舰的桨手再×2)等等超级战舰也陆续出现了(参见上图)。

[color=#FF6666][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5931]
多桨舰的大小比较[/align][/color]

      当然,原来三列桨舰狭窄的船舱肯定容纳不下这么多桨手,感谢造船技术和木材加工技术的进步,这些超级战舰现在越造越大了,船舱也变得更宽敞了。考虑到前面的“稳性”问题里,只要船的高度和宽度保持一定的比例,船依然是稳定的,所以这时的战舰不仅宽,而且高(参见上图)。
 
      这种造巨舰的风潮,在亚历山大帝国崩溃之后的所谓“继承者战争”(Wars of Diadochi),即亚历山大的几位部将争夺帝国控制权的战争中,有着集中的体现。比如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托勒密二世(Ptolemy Philadelphus,285-246 BC在位)的舰队由“2艘三十桨舰、1艘二十桨舰、4艘十三桨舰、2艘十二桨舰、14艘十一桨舰、30艘九桨舰、36艘七桨舰、5艘六桨舰、17艘五桨舰、222艘四桨舰以及三列桨舰”组成[20]。

[color=#FF6666][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5932]
后人想像的四十桨舰结构图[/align][/color]

      普鲁塔克在《平行列传·德米特里乌传》52节还记载,托勒密四世(Ptolemy Philopator,221-204 BC在位)甚至建造了一条四十桨舰。它有“280腕尺(约130米)长、48腕尺(约22米)高,载有400名水手、4000名桨手,甲板上可容纳3000名战士”。这几乎相当于今天一艘航母的载员量了。不过普鲁塔克也说明:“这条船,与其说是用于实战,倒不如说是用于炫耀,它差不多就像是一座固定在岸边的大厦”(参见左图)。

      相比起来,古罗马海军就比较实用了。自从和迦太基的三次“布匿战争”打完之后,古罗马海军也渐渐成长了起来。但直到屋大维·奥古斯都在阿克兴(Actium)海战中击败马可·安东尼(31 BC),[color=#FF6666]罗马海军仍然主要是由三列桨舰、四桨舰、五桨舰组成的。[/color]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5945] [/align]

[color=#FF6666]古代有浆战舰[/color]

[color=#666666]《Scientific American》1981年4月号
作者:Vernard Foley(Purder大学历史学副教授,博士)
Werner Soedel(Purder大学机械工程学教授,硕士,博士)
(马景增译 陈朗秋校) [/color]

    提要:古代希腊的城邦采用了具有快速冲击战舰的舰队,战舰上备有多达三排的桨手。这些战舰后来发展成为大型武器站台,拥有几千名桨手。

      [color=#FF6666]在希腊和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主要是设计有桨的战舰,这种战舰在维持长程贸易和帝国联系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color]帆船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时创始的,主要用于商船,由于受到劳动力费用的限制,船上的船员保持最低的数额。商船只是在进出港口或风平浪静时才用桨助一臂之力。战舰同样也尽可能地靠帆航行,但是当战斗迫在眉睫时,将主帆降下并置于某个近便的海滩上。桨较之顺风提供的能量要小,但是在短暂的时间里桨赋予战舰足够的速率和优越的机动性。桨手的新陈代谢提供了一种大量储存能量的方法,然后迅速地将能量释放出来,所取得的效益是靠帆难以达到的。

  [color=#FF6666]  虽然荡桨对远程航行的效率较低,但古代有桨战舰仍实现了一项技术改进方面令人佩服的水平。[/color]希腊优势时代的标准战舰是像英语中所通常称为的三层桨战舰(trireme)。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triremis,而后者又来自希腊语的trieres,大意是“用三组装备起来的”。这一名称的实际意义一度是古典学者之间一场争论的问题。这一争论今日已圆满解决,主要是由于J.S.Morrison所做的工作。他根据诸如文献参考、造船厂的记录、图纸证据和贮存船台处的船台尺寸这样一些资料设计了一幅这些著名船只的似真实的图象。

    [color=#FF6666] 三层桨战舰主要是由希腊和迦大基的简单设计演变而来的。[/color]这类早期的小船是一种沿船身两侧各有一排桨手划桨的敞开型船只。根据希腊古瓶画和荷马史诗的章节,这类小船看来是为了迅速和有效地利用船员的能力而建造的,但是另外的一个要素就是必须要使这种船有十分充足的效率。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当战舰的撞角出现从而引起一场古代造船学的革命时,这一项革新就产生了。早期的海战是人和人的海战,大都采取攻入敌部的办法。而现在人们的目的则为破坏对方船只的部身;使船员遭受伤亡则成为次要的事。 战舰撞角的出现大大增加了对速率和机动性的需要。因此,荷马以前时代结构简单的古希腊和罗马的战舰不久就发展为具有狭长、低船身的船只,这种部的每一侧具有可容纳多达25名桨手的空间。这类船称为前后甲板50桨手战舰(Penteconter),即50桨船。经过大致可靠的推断,其船身的尺寸显示出在以后较复杂的战舰的发展中所保留下来的若干设计原理。

      [color=#FF6666]船在水中航行时的阻力是由4个主要因素决定的。[/color]其中一个因素是摩擦阻力,这是由于水(像所有其它的液体那样)是粘性的这一事实所引起的。另一个因素是型面阻力,或称为流线型程度。当水分子不能接连不断和平稳地紧靠船身流过时,那么它们就脱离船身并增加排水量的体积。假如水分子分离得足够充分时,就会形成涡流。引起涡流所需的能量就从能够推动船只的能量中耗损掉,因此涡流阻力是第三个阻碍的因素。

      所有这三个因素是密切相关的。第四个阻力来自兴波作浪,可以把这个因素看作为较独立的因素。它同其它因素一样随船速而增加,但是它给船速带来的差率如此之大,以致终于成为主要的阻碍因素。兴波作浪主要是由船的长度与船的航行所引起的波长之间的比率决定的。要想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就必须观测到当船速增加时由船的运动所形成的波浪与船身起相互作用的方式。

      [color=#FF6666]当船头接触到新的水流时,它就会使一些水流产生一种随速度而升高的加速度[/color]。重力则阻碍这个运动而使水流终于下降到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因而形成波浪。同时船就向前运动。两种运动的综合作用就形成一个或多个波浪,当船速不变时波浪对于船身来说是平稳的。当各单独的水分子在船越过它们之前来得及升降数次时,许多波峰就会在船速低时产生。

    [color=#FF6666]形成这种波浪的船头压力增加量被从开始就使水平面下降的船尾压力衰减量所超过。[/color]两组激波将能量从船上传导到水中,进而借扩大船身湿面积以增加对船身的阻力。假如船身的速度是这样,即船头产生的驻波同船尾激波后的尾流是同时协调的,那么上述压力造成的水位差就增强了。假如船头波浪与船尾的尾流是完全不协调的,那么水位差大体上就被抵消掉。船身速度增高使干扰系统的波长增加,因此从零点加速的船经过连续速度区域,在那里阻力起初以较快的速度增加,随后又减少下来,换句话说,阻力曲线是以之字形上升的。

      [color=#FF6666]最后影响到船的纵顷。[/color]船尾下降而船头升起,因此船必须尽力爬上其本身所造成的水波。当船头的驻波波长达到船身长度时,影响就变得严重了。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就需要比达到这一点所提供的大得多的动力来进一步增加船的速度。可见船身愈长,速度危机也就推迟得愈久。狭长的船身也可借助以下措施将船头和船尾的激波降低到最低限度,就是将支承船所必需的压力总额中一大部分从船头与船尾这两点上移开,并使它改为沿船的两侧方向分布开来,在船的两侧这部分压力经由速度较低的表面摩擦而对阻力总增长量产生影响。

      傅汝德氏比率提出了具有固定动力供应的船舶最高速度的决定性限度,该比率是关于船身长度与速度平方根之比(因为阻力往往会随速度平方根而增加)。这一比率是以英国造船工程师威廉·傅汝德(William Froude)的名字命名的,他于19世纪中期阐明了这些问题。

      当然,人们不能期望古代人能作出上述分析。然而,他们通过试试改改的办法对船的高速的主要障碍得出了实际的理解。50桨手战舰的船身长达38公尺,船身最大宽度大约不超过4公尺。其长宽之比约为10:1,这是为达到最高速度而设计的战舰所具有代表性的比率,它一直保持到古代有桨战舰结束时为止。人们一致认为,对这类舰艇而言,上述长度非常接近于用木料建造舰艇的最大可行限度。事实上,就更加狭长的三层桨战舰而言,用木料建造的限度看来已经超过了。即使把一个复杂的榫眼、榫头和固定栓系统通过将应力大量分散到船壳上来连接船壳板,那么除非从船头到船尾都安装上粗大锚索并使其处于起锚机的重大拉力之下,否则三层桨战舰下到水中也并不安全。锚索确实置于何处固然并不知晓,但是当锚索受到力时,看来就必须使其对船的压缩作用不致于极易地减弱。木料靠其本身却难以适用于受到应力的接头。

      这类船身的宽度是对两个并肩而坐并将其桨的转轴放在舷缘(船身顶部外板)上的桨手留出空间所需的将近最小宽度。桨的转轴不能太近手柄,否则划桨就非常费力。现代的作法是把浆的三分之一(或稍少于三分之一)部分延伸到转轴内侧。由于三层桨战舰的桨与现在仍然通用的桨的长度相同,那么同样允许的限度对于古代也似乎适宜。最后考虑到对相邻桨手的肩部需在桨端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那么人们可以发现50桨手战舰的船身节省地把它的推进装置封闭在不大的舱室里。船身的吃水深度同样也很小,大约为半公尺。因此排水量很小而结果摩擦力也很小。

      由于战舰的船身是节省地使用轻而软的木料制作的,它们的吃水深度很浅。船身厚度仅为约3.5厘米,有的部位还要更薄一些。在文件中所写的商船的船身通常建造得沉重一些,可是古代诗人描写这种商船船身时,指出把水手与死亡相隔开的木料只有三指厚。船身的最小限度似乎是要使船员约占该系统总重量的三分之一。我们估计,包括桨手在内的三层桨战舰的排水量低于40公吨。

      [color=#FF6666]船身的构造细致对其速度具有进一步的作用。[/color]现在超级油轮的船身型线图是一种人们所熟悉的看法,它具有在水下向前凸出的球形船头,借助于避开水中突然的动量变化来使船头波的形成减少到最低程度。古代的撞角构造上有所不同,但是至少其中有些撞角都具有同样的作用。两层桨战舰的舰尾如同所有现代竞赛快艇一样都是逐渐地和干净利落地从水中升起,从而最低限度地减少旋涡和尾波的形成。两层桨战舰实际上可能有比较现代舰艇干净利落的起航,后者往往装有支持舵用的鳍板。古代船只用吊在船尾两侧的桨来掌舵。这样可能阻碍旋涡形成,同时使湿面最小。 这类舰艇在水上部分显示出同样的设计上的考虑周到:船身低可使风阻力减到最小,而在尾部上则为例外,在尾部,船身的逐渐升起的曲线延伸成脊状或扇形。这种特征不仅有助于防止后浪使低船身沉没,而且靠增加船身转动惯量来减少这类船只在典型的轻压载物的条件下所往往会引起的颠簸。假如狂风袭击船时尾脊也可以帮助把船转入风内,以减少由于波浪打击船侧而使船有沉没的意外事件。

      因此,甚至在三层桨战舰时代以前,两层桨战舰就开始体现了很多的造船专门知识。在速度方面收到了效果:最快的前后甲板50桨战舰所具有的最大速度估计为9.5节(17.6公里/时),它只比性能最好的现代竞赛快艇约慢一节。

      除了性能方面以外,两排桨战舰还具有表现出情感的一方面,似乎它本身喜爱历史上大多数巨型船只的设计。将船身涂上沥青以便防水,装置通气孔,或者将有对比色的斑纹涂在刚好在撞角的上面和后面看得到的船头上,今天有些船只仍然以此来炫耀。撞角往往用铜包复并饰以多剑形图案,或者使之具有巨大公猪嘴的形状。例如有的两层桨战舰在撞角附近是黑色的和耀眼的,其尾脊象一只野兽的尾巴高高举起。有时沿着船的上舷还装有带毛的鞣制兽皮作成的波幕。船桨则增添了动物形状的作用:盐渍变白的桨柄同时上下闪动常常被古代诗人比作鸟翼的动作。甚至还模拟动物的彩虹;亚里土多德指出,当桨击水时,闪光是正面的,溅起的浪花就成了一道道的彩虹。

    但是,推动两层桨战舰设计者的、主要还是这种船只的各种功能方面,在荷马时代到公元前约500年之间,有一些基本步骤是尽力把更多的动力装进到50桨战舰的基本船身中。详细情节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整个情况过于繁复,不能简单地说明,但实质上就是用增添叠加甲板或增添容纳更多桨手座位的办法将船身向上扩展。一种双层船产生了两层桨战舰,或称为“双层装置”船,增添第三批桨手时就产生三层桨战舰。

        采取这些步骤而不危及船身的稳定性,就是因为已经慎重地采取了最低的必要措施。即使在两排桨战舰中,假如将第二组桨手简单地安置在第一组桨手的头顶上面,那么船只就可能会危险地出现顶重的情况。最后的设计仅仅是将船缘稍稍向上扩展大约不到半公尺的长度。在船缘处,像以前的那样,安排一列桨手,只是他们现在是三人一组中的中间层。在他们之下将桨手安排到船的底舱中,这些人员距离水面太近了,大约只有半公尺,他们要冒船身边缘降低到水面的危险。因此他们的桨从船线上的舷窗中伸出,皮的衬垫防护着舷窗边缘,而且桨柄可防止海水侵入。在船的顶层荡桨平面上有一个舷外支架,这一革新可能使两层桨战舰改变为三层桨战舰。舷外支架使造船工人能够将顶排桨的转轴从船缘向外移动60厘米。这样顶排桨手就可以与中排桨手并肩坐着,而不是在他们头的上面,将上层结构的高度调整约50厘米。

      船身中桨手密集情况是经采取梯队排列而进一步完成的,即顶排人员坐在中排人员前面约半公尺,中排人员又坐在底舱人员的上面和前面大致相同的距离。每排人员仍然很拥挤,他们彼此之间只有约一公尺的空间。这意味着若有一人荡桨即使稍不合拍,就会使他的背部与后面人员的指关节相碰,或者他的指关节碰到前面人员的背上。

      底舱人员还有另一个间隙问题。正象喜剧作家阿里斯多芬(Aristophanes)在他的剧本《蛙》中所谈论的那样,当他们伸手向前开始划桨时,他们的鼻子接近于坐在上面和前面人员的臀部。有时划桨用力使得桨手恰好在此刻放屁了。

  [color=#FF6666]  最严密配合的必要条件就是要使三个人的位置排成梯形。[/color]从侧面图所展示的三层桨战舰可以看出,每三个人的桨在划时必须使其桨柄极密切地保持平行,假若桨叶并未纠缠在一起的话,那么最好保持在30厘米之内的距离。如果发生了彼此纠缠的情况,按照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就可能使那一例大多数其余的桨受到牵连。并因此不但严重地影响到船速,而且还影响到船的航向。

  [color=#FF6666] (图2:一艘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三层桨战舰的剖视图,它表明怎样把三排桨手配置成梯形以达到最大密度。170名桨手各顶排31名,各底排27名。)[/color]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5933] [/align]

        [color=#FF6666] 为了适当地管理这一系统,持续的训练和演习是必要的。[/color]同时对鼓励的因素也给予应有的关心。古代桨手主要是从自由市民阶层中招募来的。因此他们与其古代城邦的生存利害攸关。一般说来,只有发生紧急情况时才使用奴隶,而经常的使用则是在他们获得自由以后。不难看出,船上只要有一个不满分子就会使航行遭到破坏。从来没有使用过鞭打;一个领唱者喊出了同步的划桨声。桨手获得较高报酬作为进一步的鼓励。这对于他们的操作起非常大的作用,因为他们一般是从城市各贫苦阶级中招募来的,重步兵所穿戴的精制防护服费用对他们是办不到的。  人们可以想像,在三层桨战舰上汗水湿透的桨手与庄严地留驻在甲板上作船上战斗的全付武装的水师士兵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社会间的紧张关系。仅在像雅典这样的一些较民丨主的古代城邦里,对于以桨手作为动力的撞角则给予极大的信赖,并将水师的分道部队削减到最少程度。在伯罗奔尼撒(Peloponnesian)战争中所使用的三层桨战舰里雅典人只携带了14名水师士兵。可是,在船员密集的情况下可使170名桨手挤进船身里,而这种船身在长度和宽度上并没有对50桨手战舰的长度和宽度有多大的改变。

      这种辛勤努力的成果是在于速度和机动性的惊人水平。对一艘三层桨战舰最大速度所作合理的估计是高达 11.5节(21.3公里/时。的确,这些估计可能是过于保守,因为他们设想船身在战舰行进中排水,而且有的造船工程师说三层桨战舰很像一艘现代快艇,既轻且决,足以适应设计不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最大速度可以增加多达50%。这种速度在船员们疲劳之前仅能保持5分钟或10分钟,可是在速度达到顶峰时,它们可以与中古时代的一支骑兵队负重的马所达到的速度相媲美。 

    大概三层桨战舰从停止状态开动约30秒钟就可以达到最高速度,但是由于在大约8秒钟内就可达到半速和在少于两秒钟内就达到四分之一速度,所以不必花长时间来向战舰提供充足的动力以进行决定性打击。显然三层桨战舰非常适立于疾驰。而且,它们是高度机动性的。例如,让一边向后划桨而另一边向前划桨,那么船员们就能够使船旋转得比船本身长度稍大一些。看一看拥有许多这种战舰的一支舰队机动地在水面疾驰或者演习后全速疾驰返航以确定哪一艘先入港口的情况必然会得到深刻的印象。 

        古代[color=#FF6666]弹射器[/color]看来是对于这个令人困惑的事情提供了大部分的答案。很久以来人们就曾提到过重型战舰载有弹射器,并且知道这种强有力的和改良式样的武器是依靠坚韧绳索的弹力,而不是依靠易弯曲的传统船头,它是在公元前约332年崭露头角的。就在那年包围Tyre城时,亚历山大将其重型弹射器装置在战舰上用来猛轰城墙。以后,Demetrius曾经将战舰从七排增加到十六排,同时也有舰用弹射器。

      要是没有地面运动的制约,这种弹射器就能够达到很大的范围。阿基米德建造了一种舰用弹射器,每个可发射重78.5公斤的石头或5.5公尺长的标熗。后者多半只是砍伐中等大小的树的大技,并将树干装上铁的尖头而制成。使用上述两者之中的一种弹射物,弹射器的射程都刚好是在200公尺以内,但是用较小的弹射物时,射程可达两倍以上。对于这类舰用弹射物的效果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石弹上。曾经有人以充分的理由怀疑这类弹射物能够打穿船壳并使船沉没。即使石弹能穿透船的上层结构,作为压舱物的砂层或石层也会有效地阻挡弹射物。

      但是,这种看法忽略了水兵和桨手易于受到弹射器发射的伤害。对于这样一种攻击来说,箭和石弹还是一样地好,自从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有一种新型箭头在希腊产生以后尤其如此。角锥式的箭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儒略·恺撒(Julius Caesar)曾写过弹射箭足以穿透约一英尺的实心栎木。古代战舰必然有很少的抵抗力。Theonhrastus曾报导过三层桨战舰的上甲板是用菩提树的木料制成的,它具有适中的机械强度,但这是一种在地中海流域内可以得到的最轻而适用的木料。

      为了要使来自弹射器发射的危险减到最低程度,看来已经有过改变战舰设计的重要动机。用多排长桨来代替单人桨就会减少因一人受伤而发生其他桨手都不能合拍划桨的情况。六个桨手或八个桨手的联合力量就足以将射到他们中间的标熗型箭杆抓住。较少的船桨排数可使弹射箭的目标物不是那么密集了。因此,从这种有利的地位来看,在亚历山大大帝时代以后战舰设计的主要倾向是正确的。

        [color=#FF6666]当战舰摇摆时,弹射物的头部比尾端离开舷侧更远。[/color]假如在战舰垂直时完成了瞄准(船垂直时是最易做到瞄准的唯一时间),在船已过垂直线时进行发射,那么结果弹射箭就会飞得离开目标很远。船在摇摆中间行驶最为迅速,因此就难以测定准确的垂直线。对于前面所设想的那种尺寸的弹射器来说,当从200公尺处向一艘迎面而来的三层桨战舰发射一支箭时,离开垂直线只有1.5度的误差就会导致发射完全落空。

[color=#FF6666][table=90%][tr][td][size=2]

        海战主要依靠两种形式的突击行动:

(1)当双方舰船相互接触时,一方士兵登上另一方的舰船,以长矛、短剑和盾牌格斗。在此行动之前和之中,都可以运用弓箭、标熗和投石机作为补充,但近距离格斗是这类突击行动的主体。
(2)继主要依赖于双方部队的争斗之后,就是运用双方舰船本身的突击行动。这是那时舰船设计的主要出发点。由于撞沉敌人的舰船既可以快速取胜,代价又小,所以舰船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有利于在水线以下撞击敌人船只,以便撞出一个大口子,使被撞舰船进水。

[/size][/td][/tr][/table] [/color]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军舰与商船有着明显的区别。商船短粗、坚固,主要依赖风帆航行,军舰狭长、轻巧,主要依赖划手航行。由于军舰划手多、重量轻、长宽比大,所以速度相对较快。与商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军舰的长宽比达到10:1,其他方面则差不多。狭长的船只在水中运动较快,在水面骤然产生的阻力面前能够获得较高的速度。这种速度使得船头的撞击更具威胁性。 

    在希腊与波斯战争时代,战舰的发展几乎达到了顶峰。具有代表性的船只长度达80英尺,宽度8-10英尺。划手分开坐在上面,一个在一个后面,船的两侧各能坐25名划手。这样多的划手使船可以达到很高的速度,而船的设计已考虑了提供抵御船头撞击的强度;但是,由于船体重量较轻,妨碍了增强船的结构强度的其他因素。这种舰船的建造方法是在附着于龙骨的肋骨上钉上厚木板,与自那以后的木质战船的设计没有多大区别。 

    尽管商船可能装载较多的士兵,但一艘由划手推进的战舰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败一艘商船。战舰的动力由遵守纪律的划手在统一指挥下划水所提供,可以不依靠风力以较高的速度航行,因而具有较强的机动能力,能够追上并撞沉商船。由于设计时考虑了战舰抵御冲撞的能力,所以它能够以猛烈的撞击在水下刺穿商船,在其船身撞开一个大洞,使其很快沉没。 

    但是,当战舰之间交战时,双方都不占优势。海战战术包括战舰并排列阵前进,这样双方战舰就会头对头,互相冲撞。尽管战舰列阵与长矛兵方阵很相像,但划手们保持各船之间的间隔,并允许有一定的机动性,可以设法到达对方战舰的翼侧,撞击敌舰的一侧。这种努力能否成功,单舰舰长的技巧和划手们的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双方战舰交织在一起时,他们经常用钩子保持其位置,这时,通常就是双方战舰上的士兵来解决战斗了。 

    海上会战包含的要素与陆战相似,包括集中兵力、翼侧或包围攻击、使用预备队等。例如,公元前480年,波斯人入侵希腊时,首先遇到的就是位于海岸阿提密西安角附近的希腊舰队。紧靠那里,波斯陆军正在向南进军,寻找通过温泉关进入希腊的通道。希腊人在大陆与埃维亚大岛之间的狭窄海峡占领了阵地,这样,其指挥官就能保护他的舰队的翼侧,对抗舰船数量较多的波斯舰队。

    一开始,波斯人试图派遣一些舰船绕过埃维亚岛,到达希腊舰队的后方。但是,这些舰船在短暂的航程之中遭到突起风暴的袭击,其脆弱的舰船遭到损坏,于是波斯人发起了一场正面进攻,两支舰队迎头相遇了。波斯人的一些舰船突破希腊舰队的战线,准备利用其兵力上的优势,从后方抓住希腊舰队,用两只舰船对付希腊人的一只舰船。但是,刚从希腊舰队战线的间隙通过,暂时获胜的波斯人就遭到了希腊人预备队舰船组成的第二战线的反攻。当波斯人由希腊人一线舰船之间通过时,希腊预备队立即从两侧攻击敌方舰船,击沉了一些。遭受挫折、遇到风暴、希腊较小舰队的熟练技能,使波斯舰队沮丧,只得撤退。 

    后来,当希腊舰队又在海岸和一个岛屿之间占领阵位时,波斯人封锁了撒拉米斯岛与海岸之间狭窄海峡的两端出口,并攻击据守海峡东端的希腊船只。波斯人希望能够轻而易举地夺取胜利,因为他们知道希腊人因战斗还是撤退问题而分裂。海峡中的一个小岛将波斯人前进中的战斗阵列割裂,而且狭窄的通道迫使其一些舰船不是并排,而是鱼贯而入海峡。 

    希腊人利用波斯舰队接踵而至的混乱,包围了波斯舰队的右翼。由于希腊舰队能够撞击敌人舰船薄弱的翼侧,将其右翼的舰船向中央压迫,从而引起波斯舰队的更大混乱;此种混乱局面又被希腊人所利用,所以波斯人舰队在遭受惨重损失之后被赶了回去。遭到精神与物质上双重失败的波斯舰队撤往小亚细亚,保护其陆军在那里的交通线。波斯国王将其在希腊的军队削减成一支只够在已经征服的希腊地域生活的小部队。这样,希腊舰队的战术胜利制止了波斯人的进军,并使波斯陆军无法通过水路交通确保其所有部队的必要补给。第二年,希腊陆军在普拉蒂亚击败了规模缩小了的波斯军队。
 
    海战明显地表现出与陆战的共同之处。翼侧与正面相比的脆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翼侧攻击的当然重要性,凸显了预备队的价值。由于舰船战线不像重型步兵的纵深战线,很单薄,所以数量上的优势和集中兵力于战线的一点就具有更大的意义,甚至在舰队翼侧有陆地保护的情况亦是如此。
 
    舰船在海上作战,表现出许多与陆上乘马作战相同的性质。像骑兵那样,舰船可以迅速地投入行动;而且,由于与陆军的骑兵相比常常数量更少,所以使它们比骑兵更容易保持阵形。这一点,对舰船来说比骑兵更具决定性。但是,由于它们依靠良好的战斗队形,这一点使舰队与步兵而不是骑兵队形更有共同之处。然而,这一与步兵的相似之处并不能支配舰船之间的交战,因为舰船数量较少,舰长的纪律性也比单个骑兵更强;而划手们提供的机动能力,有效地抵消了对保持队形的需要,从而使得舰队的战术属性更像骑兵而不是步兵。 

    尽管舰队很少或不依靠猛烈的冲锋克敌制胜,但是海战与陆上乘马突击行动却具有另一个共同之处,即防御与进攻相比没有优势,甚至当舰船双方均具有同样的作战条件时也是如此。除了天气,地形对双方无所谓有利或不利。由于不会拥有地形上的任何有利因素,所以在海战中,交战双方都不会从静止不动中获得好处,无论进攻或防御也都不是首选的作战样式。当然,从海岸上确实能够获得好处,就像技能熟练的希腊舰队在阿提密西安会战保护他们翼侧时所展示的那样,但是,对正面进攻没有任何好处。虽然靠岸的舰队确实在他们的停泊地域筑垒挖壕,但海上防御者却不能仿效罗马人挖壕保护自己。因此,从战术上说,船上水手的作战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乘马士兵的突击行动,而不像以投射武器进行的战斗。 

    不过,海军后勤与陆军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因为海军不可能以陆军的方式住在乡下。然而,在海上他们拥有最有效的交通手段,因而能够也有必要依靠基地进行补给。这在脱离水上交通线的陆军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商船由于其运载能力享有在远程航行中自给自足的优势,但军舰却不行。军舰重量轻、船体窄,缺乏商船的运载能力,而其所拥有的大量划手和士兵则需要大量的食物和饮水。 

    战舰的脆弱性使得它们甚至比商船更有必要靠近海岸以保障安全;而吃水浅、船底平则使它们更易于靠岸过夜。沿岸航行有利于寻找食物和饮水。但是,与机动中的陆军不同,舰船缺少备选路线,甚至当它们找到有望筹集粮草的地域时,水兵的活动圆周也仅相当于陆军的一半,而且缺少驮运补给品的驮载牲畜或牛车。此外,尽管舰队有水手和那么多的划手,但它缺乏搜寻食品所必需的军事能力。仅仅是因为舰队没有牲口,才使它比陆军的生存问题简单一些。因此,海军不能长久地依靠沿岸搜寻粮草,只能依靠基地提供充足的饮水和食物补给。

    从根本上讲,[color=#FF6666]海军战略具有后勤目标。[/color]它寻求制海权,以保障自己商业的安全,阻止敌人利用海洋进行商贸活动;保障己方军队的机动和供应,制止敌人的机动和获得支援。希腊人阻断波斯军队补给线的成功,以及由此造成波斯军队兵力的减少,就是海军后勤战略发挥关键作用的例证。

[color=#FF6666](在英国专家协助下新建的三层战舰”奥林匹亚” - Olympias - 它曾经划出九节航速,并参与雅典奥运圣火传递,现保存在希腊)[/color][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5934] [/align]

          扥勒密时代的希腊化埃及,据说能做出极其巨大的巨舰,还能供上千位官兵及奴隶(负责没风时划桨)在其上生活. 而欧洲文明永远的光荣记忆 - 罗马.大家都知道他们的重装步兵军团(Legion)很厉害,也知道古罗马曾经有百万人口和巨大滴百货公司(指帝政广场上的图雷真百货市场 / Mercatvs Traiani),不过若说到古罗马水师(Classis Romana)滴辉煌,那就相当抱歉了,长久以来比较受人忽视,资料也非常少,但是他却平平静静控制了”我们的海(Mare Nostrvm / 拉丁文指地中海)”几乎达到五个世纪之久,而甚少听说过有什麼丰功伟绩,因为自从迦太基(Carthagia)灭亡(BC 146 / 西汉景帝四年),以及凯撒决心铲除那些曾经绑架过他的海盗(...)以后,整个西方世界无人能抵抗罗马舰队,它几乎没什麼机会能制造新闻.

[color=#FF6666][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5935]
(合成之罗马三层战舰)[/align][/color]


[color=#FF6666][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5936]
(战斗中想像之罗马三层战舰)[/align][/color]

      罗马极盛时代(指奥古斯都到西元一八零年这段时间),共有十一大舰队,两个驻扎在义大利本土的西方和东方舰队当然是战斗力最强大者,其他还有各省的九支舰队.

        无疑维持这十一支舰队,其组织不问知其庞大.以西方舰队在建立当时的规模为例,拥有的主力舰艇列出如下 -

[color=#FF6666]巨型战舰(Esareme)一艘 [/color]- 丰饶女神(Ops). 

[color=#FF6666]五层战舰(Quinqvereme)一艘[/color] - 胜利(Victoria).

[color=#FF6666]四层战舰(Quadrireme)九艘[/color] - 
信念(Fides) 
灶神(Vesta) 
维纳斯(Venvs)
智慧神(Minerva) 
达西亚(Dacicvs) 
命运神(Fortvna) 
谷神(Annona) 
ziyou(Libertas) 
和平(Olivvs)

[color=#FF6666]三层战舰(Trireme)五十艘[/color] - 
协和(Concordia) 
希望(Spes) 
信使神(Mercvrivs) 
天后(Iuno) 
海神(Neptvnvs) 
希腊医药神(Asclepivs) 
大力神(Hercvles) 
光明天使(Lucifer) 
猎神(Diana) 
阿波罗(Apollo) 
维纳斯(Venvs) 
英仙(Persevs) 
平安(Salvs) 
雅典(Athenonix) 
农神(Satyra) 
莱因(Rhenvs) 
ziyou(Libertas) 
虎(Tigris) 
海洋(Oceanvs) 
邱比特(Cvpidvs)
胜利(Victoria) 
金牛(Tavrvs) 
奥古斯都(Avgvstvs) 
智慧神(Minerva) 
幼发拉底(Evfrates) 
灶神(Vesta) 
罗马医药神(Aescvlapivs) 
忠实神(Pietas) 
信念(Fides)
多瑙河(Danvbivs) 
谷神(Ceres) 
被罗马击败的拉丁族名(Tibvr) 
(哥哥)双子神(Castor) 
(弟弟)双子神(Pollux) 
战神(Mars) 
凯旋(Trivnphvs) 
鹰(Aqvila) 
牧羊(Caprvs) 
太阳神(Sol) 
埃及女神(Isis) 
天意(Providentia / 赤崁楼原名即是”Fort Providentia” ) 
命运神(Fortvna) 
朱比特(Ivppiter)
超凡大能(Virtvs)
Libervs Pater 
Nilvs 
Particvs
Salvia 
[color=#FF6666]
近海舰(Libvrnian)十一艘 [/color]- 
鹰(Aqvila) 
信念(Fides) 
罗马医药神(Aescvlapivs) 
公义(Ivstitia) 
超凡大能(Virtvs) 
金牛(Tavrvs) 
海仙(Nereis) 
宽恕神(Clementia)
武力(Armata) 
智慧神(Minerva)
Agathopvs
Rvber


    这张图描绘的则是一艘双桅四层战舰,光划手就在三百六十到四百八十人间,除了撞角外,舰首有附巨型铁钉的登舰桥(Corvvs / 原意为乌鸦),甲板四个角落有弩熗(Ballista),还有塔楼供射箭压制敌人用.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5937] [/align]


      典型滴五层战舰,投石器(Catapvlta)高达十二座.对於当时的木头船而言,一旦被这些混合易燃燃料的”炮弹”丢中,起大火是必然的,那时又没有动力水龙,几乎只能弃舰.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5938] [/align]
        至於西方舰队创立时只有一艘的巨型战舰,目前资料非常少,只知道可能是有整整”三层”划桨,排水量在三千吨以上,需要上千奴隶推动的怪物,而且单舰就能驻扎一个大队(Cohort)全副武装的zhengguijun(约六百人).既然有这种船当初没划到中国来实在有些可惜.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5939] [/align]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5940]

[attachment=11335942]

  [attachment=11335941] [/align]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5943]

[attachment=11335944] 
[color=#FF6666] 文艺复兴划桨战舰[/color]

[attachment=11335946]
[color=#FF6666]文艺复兴战舰[/color]

[attachment=11335947]
[color=#FF6666]桨帆时代的最后[/color]

[attachment=11335948]
[color=#FF6666]最后来一张勒班多海战的油彩画,这个是西方联合舰队的旗舰[/color]

[attachment=11335949]

  [attachment=11335950]

[attachment=11335951]

[attachment=11335952]

[attachment=11335953]

[attachment=11335954]

[attachment=11335955]

[attachment=11335956]

[attachment=11335957]

    [/align]


[color=#FF6666][table=90%][tr][td][size=2]

[b][size=3]【古希腊军事法】[/size][/b]

雅典海军军事法

  雅典海军最为强大,其海军法律制度比较具体,特别是国家对海军的控制和管理,海军官员职责规范对后世影响较大。具体为:

  (一)公民大会控制海军事务。公民大会拥有海军建设拨款权力,批准或决定舰船的建设、维持计划和费用,批准为对吗都、船坞和其他海军设施进行必要的修缮费用;拥有海军调动权,修订海军出动规定;制定海军防卫法令,例如有关保护国家免受来自海上的袭击,包括海岛袭击的决定;负责海军及其舰队管理的其他权利。

  (二)五百人议会对海军的权力。监管海军机构,海军机构在五百人会议的监督和领导下工作;五百人会议在涉及海军行政事务管理的中具有的基本特权是“立法会议负责管理船场”;推选出10名海军建设议员专门负责新的三列浆战船的建造工作。到公元四世纪,五百人会议在海军中的管理作用得到加强,进行海军装备的立法,并可检查海军建设工作,负责派遣大规模的海上远征。

  (三)船场管理人的权限。船场管理人由十人组成,每个部落选举一人,任期一年,是管理海军设施的最重要的官员。他们的职责为:作为海军船只的官方管理人,负责向海军舰长配发和回收海军装备;掌管海军军器库;管理船场债务,并负责征集所有未偿债款;处理旧设备;此外,还拥有法律动议权,提起诉讼。

  (四)船场总管的权限。记录、保管、配和回收船只与设备;拥有法律动议权;有权达成有关工资的协议。

  (五)督军的权限。督军是由十人组成的执行机构,负责监督战舰准时地按照命令出发,以及所有远征派遣。

  (六)水手选拔及征募。水手由公民、外国人和奴隶混合组成,公民一般担当骑兵和步兵部队,但重装步兵等级成员也接受水手训练,需要时可以充当水手;其它船只配备人员由舰长负责招募志愿兵,包括雇佣兵、侨民和雅典人的奴隶,此外同盟国和附属国的平民也可当兵挣钱。

  (七)军饷规定。海军中雇佣军的军饷由舰长协议决定,以公款给付,也可从私产中贡献部分。可以分为货币军饷和实物军饷,海外作战的士兵分配较高的货币军饷,以便在海外采购食物。军饷按照同一时期的工人工资进行比较却定,通常比工人工资高得多。

[/size][/td][/tr][/table] [/color]

[/size][/td][/tr][/table][/color]
[ 此贴被mylord在2010-09-17 11:14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0
  • 天若舞

    派派币 +20

    优秀帖子+我很赞同

辞。

ZxID:4720239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巫婆smile~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9-17 0
Re:古希腊海军  编辑中。。。

好强悍~
膜拜下
想起郑和下西洋叻

楼主留言:

还没睡呢  早点休息吧 我也睡去了 明天接着编 晚安啊小誓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9-17 0
已审,图文并茂内容优质的优秀帖子。

菲菲GOOD。抱住猛啃

楼主留言:

嘿嘿。。。╭(╯3╰)╮

芳躅

ZxID:8765071


等级: 专栏作家
配偶: 春蘅
不见方三日 世上满樱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9-17 0
菲菲又换回这个头像了嗷。

看你的帖子首先总要感叹,你是怎么想到编这个主题的。

然后内容很整齐。嘛,赞。=3=

楼主留言:

这几天追饭卡的文<海妖>

所以对海军啥的很感兴趣啊 哈哈

签名很震撼  是的 很震撼


展昭

ZxID:99617


等级: 内阁元老
原谅我飞,曾经眷恋太阳~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9-26 0
MARK一下。。。灰常有用

chrysalis

ZxID:289203


等级: 明星作家
儿纸永远是世界上最美好的><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9-26 0
啊,好多~马克一记^^
爱情这两个字,好像你的名字。。。
Absol

ZxID:8521757

等级: 略有小成
AI CATCH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9-27 0
好强大的资料
谢谢LZ~
西屏襄夏

ZxID:10346794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10-03 0
做得真的很好~
tutu6765

ZxID:7660505

等级: 脱颖而出
jealousy is the ugliest trait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10-15 0
太强大了~~~~~~~~~~~~~~~~~~~~~~~~~~~~~~~~~~~~~~~~膜拜一下·
Hear no evil, See no evil, Speak no evil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