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在建国以前的十位中共军事天才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9328 回复:3

[人文通史] 牺牲在建国以前的十位中共军事天才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芜楼

ZxID:12223597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rebacagong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2-21 0
牺牲在建国以前的十位中共军事天才
— (瑶池碧落) 【||。写 作 素 材。||】———— 素材工资统计,发帖即拿。(2月发帖请及时登记)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txt.com/r5358684_u11335430/ (2011-02-27 15:17) —










[backcolor=#ffffff][align=center][table=600][tr][td][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000000][size=5][b]牺牲在建国以前的十位中共军事天才[/b][/size][/color][/font][/align][/td][/tr][tr][td][align=left][b][color=#ff0066][/color][/b][/align][align=left][b][color=#ff0066]1.蔡申熙(1905-1932)

2.方志敏(1899——1935)

3.段德昌(1904——1933)

4.黄公略 (1898——1931)

5.彭雪枫(1907-1944)

6.左权(1905-1942)

7.叶挺(1896—1946)

8.刘志丹(1903——1936)

9.罗炳辉 (1897——1946)

10.许继慎 (1901——1931)
[/color][/b][/align][/td][/tr][tr][td][align=center][b][color=#669900]1.蔡申熙(1905-1932)[/color][/b][/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人物简介】[/b][/size][/color] [/align][align=left]
[color=#666666][size=2]      蔡申熙,原名蔡升熙,1906年生,湖南醴陵人。1920年入县立中学读书,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4年春入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后转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教导团工作。曾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营长、第20军团长。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起义军第11军第24师参谋长,南下途中参加了会昌、三河坝等战斗。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利后,他转赴广州。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后到上海,在中共中央军事部工作。1928年起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吉安东固地区游击队第1路总指挥。曾率部攻克峡江县城,配合湘赣边区的革命武装斗争。[/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      1930年初,蔡申熙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不久被派赴鄂东南阳新、大冶和蕲(春)黄(梅)广(济)地区领导游击斗争。他来到阳新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集中当地分散游击的武装力量,于同年10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任军长。红15军组建后,蔡申熙率部东进皖西,攻克太湖县城,后经英山、罗田等地,于12月到达鄂豫皖苏区,参加第一次反“围剿”。1931年1月红15军与红1军合编为第4军后,任第10师师长、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率部参加磨角楼、新集、双桥镇等战斗。他指挥机智,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一次战斗中右臂被敌机熗子弹击中,负伤致残。同年5月,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蔡申熙为分局委员,并任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他言传身教,贯彻教育训练与实战要求相结合的教学方针,主持办学4期,为鄂豫皖苏区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      1932年7月,当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时,蔡申熙临危受命,出任红25军军长。从8月下旬到9月中旬,他指挥部队和皖西地方武装,在南起英山、北到庥埠的广阔地域内,与各路进犯的国民党军不断展开激战,予敌以重大杀伤。9月中旬,红四方面军总部率4个主力师向皖西转移,在金家寨与红25军会师。在鄂豫皖中央分局召开的燕子河会议上,蔡申熙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主张以主力西出英山、随县、枣阳一带,将国民党军引出苏区寻机歼灭,然后再回师收复失地。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9月底,红四方面军主力由燕子河出发西进,蔡申熙率红25军殿后掩护。10月8日,红军主力在黄安(今红安)河口镇地区,与国民党军两个师遭遇,发生激战。9日,国民党军增加兵力后继续进攻。蔡申熙指挥部队顽强抗击敌人,不幸腹部中弹。他捂住伤口,咬紧牙关,躺在担架上坚持指挥战斗,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393]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主要战役】[/b][/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color=#6666cc]第二次东征
[/color]  1925年10月至11月,广东革命政府第二次讨伐盘踞在广东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的战役。1925年9月,被广东革命政府击溃的陈炯明部,在英国和段祺瑞政府的支持下重占了潮州(今潮安)、汕头,并集结重兵于惠州,向广州进攻。为彻底消灭陈炯明部和统一广东,国民革命军开始第二次东征。东征军得到工农群众支持,省港罢工工人组织了运输队、宣传队、卫生队或纠察队,随军出发或维持后方治安。东江农民为革命家当向导,运粮食。海陆丰农民在革命军未到之前,就已占领了县城,选举了县长。革命军于10月14日占领陈炯明的大本营所在地惠州,11月初收复东江,陈部被全歼。至此,取得第二次东征胜利。[/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color=#6666cc]北伐战争
[/color]  北伐战争,又称“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7月9日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约10万人,兵分三路,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北伐军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就从珠江流打达到长江流域直指黄河流域。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有力的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color=#6666cc]南昌起义
[/color]  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熗,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size][/color]
[/align][/td][/tr][tr][td][align=center][table=400][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391] [/align][/td][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392] [/align][/td][/tr][/table][/align][/td][/tr][tr][td][align=left]        [color=#666666][size=2]1932年7月,因张国焘推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严重受损。他于危难之际任第二十五军军长,重整部队参加反“围剿”作战。同年9月率部担负掩护红四方面军西撤的任务,10月9日在湖北黄安河口镇战斗中,在腹部中弹的情况下仍坚持指挥作战,直至壮烈牺牲。[/size][/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这样写道:“蔡申熙同志是红15军的主要创始人,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役战斗中机智果断,勇猛顽强,因而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很高的威望。”[/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left][b][color=#6666cc]骨灰堂·墓区[/color][/b][/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394] [/align][/td][/tr][tr][td][align=center][b][color=#669900]2.方志敏(1899——1935)[/color][/b][/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人物简介】[/b][/size][/color]
[b][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b]
[color=#666666][size=2]      方志敏,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暴乱,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      1935年1月率部返回闽浙赣途中在怀玉山遭到国民党军队围攻,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著名篇章,同年8月慷慨就义,终年三十六岁。他是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惟一被俘后牺牲的一位。[/size][/color]
[/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395]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人物名言】[/b][/size][/color] [/align][align=left]
[color=#666666][size=2]1.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    
2.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   [/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3.目前的中国,固然是山河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 [/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4. 在理论的政治的认识上,站稳着脚步,才不至于随时为某些现象或谣言而动摇自己的革命信仰。 [/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5.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 [/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6.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做为!  [/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7.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巢似的住所![/size][/color]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cc][b]狱中方志敏铜像[/b][/color][/align][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30396]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英雄镜头】[/b][/size][/color][/align][color=#666666][size=2][align=left]
■以“两条半熗”起家,在本乡本土就地发动农民创建根据地和红军的方式,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align][align=left] 
■部队遇敌拦截被冲为两断,已脱险的他重新返回了包围圈  [/align][align=left]
■根据看守所代所长曾被他感动而将十斤重镣换成三斤半轻镣的线索,在昔日刑场找到烈士的遗骨 [/align][align=left]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清贫》一文,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而且较之宋代文天祥,有着更宏大的气概 [/align][align=left] 
■方志敏从小多病,4岁才学会走路, 21岁以后便经常吐血,但他的意志却坚强无比[/align][align=left] 
■方志敏的亲叔叔投靠民团血腥镇压农民,被抓住后,其祖母、父亲都来求情,他仍下令把五叔处死 [/align][align=left] 
■两个国民党兵抓住他时却搜不出一个铜板,气得挥动手榴弹狂叫:“你们当大官的会没有钱?”[/align][align=left] 
■国民党送来让他交待的纸笔,被用来写出许多宝贵的文稿。狱方最后问几百张纸的去向时,回答是已放进马桶冲走。[/align][/size][/color][/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397]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主要记事】[/b][/size][/color][/align]
[align=left][b][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b][/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先后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中共江西区委工委书记、中共江西省委农民协会秘书长。1925年冬,党组织派他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4月,他作为江西省代表赴广州参加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期间,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和彭湃,并到东江、大埔一带考察农民运动。1927年3月,他赴武汉,参加由毛泽东、邓演达主持的粤湘赣鄂豫农民协会执委会和农民自卫军联席会议,与毛泽东、彭湃、邓演达、谭平山等13人当选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委员会执行委员。他完全赞同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的思想和主张。 [/size][/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下旬,他化装成贫苦农民从吉安步行回到弋阳,任弋阳、横峰等五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武装起义总指挥、中共弋、横、德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委员,传达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农民武装,进行暴动准备。1928年1月,他与邵式平、黄道等领导赣东北弋阳、横峰地区农民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1930年起,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size][/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1934年11月初,以红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闽浙皖赣边区,与红10军组成红10军团,方志敏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奉命率红10军团北上抗日,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转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重重围困在怀玉山区。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了接应后续部队,冒着雨雪和危险,复入重围,寻找部队,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于1935年1月29日被俘。被俘时,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size][/color][/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398] [/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百般诱降和严刑逼供,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断然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革命而死,虽死犹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方志敏用自己的心血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著名篇章。他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这些激动人心、掷地有声、感人肺腑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
[/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b][color=#669900]3.段德昌(1904——1933)[/color][/b] [/align][/td][/tr][tr][td][align=left][b][color=#666666][size=2]【人物简介】[/size][/color]

[/b][color=#666666][size=2]段德昌,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字裕后,号魂,1904年生,湖南湘潭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 。[/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 
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 
1926年6月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 [/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南县、华容、石首、公安等地进行革命活动。曾任中共公安县委书记,领导该县年关暴动。曾介绍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5师1团团长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   [/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1931年4月任红3军(红2军团改编)第9师师长,指挥部队连战连捷,取得三官殿、沙岗、普济观、郝穴、汪家桥、龙王集、文家墩、新沟嘴等战斗的胜利。被湘鄂西苏区军民誉为“常胜将军”。是年秋,在国民党军大规模“围剿”下,红3军被迫离开洪湖苏区。他率9师担负阻击、断后等艰巨任务,转战3500余公里,于12月下旬到达湘鄂边。   [/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1933年牺牲,年仅29岁。 [/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399]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生平年表】[/size][/color][/align][color=#666666][size=2][align=left]
1925年段德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黄埔军校第四期和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 [/align][align=left]
1926年段德昌毕业后到国民革命军第8军1师政治部工作,参加北伐战争。[/align]
[align=left]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段德昌到鄂西从事革命活动。历任中共公安县委书记、中共鄂西特委委员、鄂西游击大队中队长、游击总队参谋长、独立师师长等职。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1930年段德昌任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副军长兼第1纵队司令、红6军政治委员、军长,鄂西联县赤卫队总队长,参与创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后与周逸群领导军民挫败了国民党军的第一、二次“围剿”。   [/align][align=left]
1931年4月起段德昌任红3军9师师长,中共湘鄂西省委委员和军委分会主席团成员。同年1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曾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作坚决斗争。 [/align][align=left]  
1933年5月1日,段德昌在“肃反”中被错杀于湖北巴东金果坪。[/align][/size][/color][/td][/tr][tr][td][align=center][table=500][tr][td][align=center][color=#666666]段德昌出生地[/color][/align][/td][td][align=center][color=#666666]段德昌就义地点[/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00] [/align][/td][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01] [/align][/td][/tr][/table][/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文化水准】[/b][/size][/color][/align][color=#666666][size=2][align=left]
[/align]段德昌不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还是一位有名的儒将。他天资聪明,1914年10岁时就以诗文对联出口成章而小有名气。一天,南县劝学所所长严世杰到段德昌就读的五德书屋视察,听到私塾先生对段德昌的介绍后,赞不绝口。于是便出一上联要段德昌作对:“孔夫子、关夫子,两位夫子,圣灵威德同结万世”。段德昌听后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出口对道:“著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庙堂香火永续千秋”。严世杰听罢,连夸段德昌是一位奇才。段提任红六军长后,在洪湖的一次战斗中俘虏了当地“白极会”匪首颜定成。颜曾饱读经书,有出口成章之能,而且自负得很,从不拿正眼瞧工农革命将士。这次被俘后很不服气,想用诗文来难一难段德昌,煞煞红军的锐气。当段德昌提审他时,他爱理不理,突然出一拆字上联,高声吟道:“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王子,王玉在上,单独作战。‘段德昌会意,不假思索,昂首对出下联:“袭龙衣,作乍人,魑魅魉四鬼儿,鬼鬼居边,合手都拿!”下联一出,匪首惊得目瞪口呆,对段德昌刮目相看,连连叩头认罪。

[align=left][b]【段德昌墓】[/b][/align][align=left]
  段德昌墓,在湖北鹤峰土家族自治县八峰山上。段德昌(1905-1933),湖南省湘潭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从事政治工作。1927年秋领导南县、华容、石首等地农民起义。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的建立和发展,工农政权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率部转战湘鄂边,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933年5月1日,在湖北巴东县鹤峰金果坪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的英骨被移至这里并修建了陵墓。墓前是革命烈士纪念塔;山麓有革命博物馆,馆内陈列有珍贵革命文物。 [/align]  [/size][/color][/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02]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社会评价】[/b][/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
[/b]  段德昌同志是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红军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对党忠诚、待人诚恳、才思敏捷,浑身充满着革命者的战斗激情和力量。在军史学界,有研究者甚至认为段德昌若不死,以他的杰出才能,必能被毛泽东重用,独挡一面,成为开国元帅中的前几位,甚至能进元帅前三名。 [/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为他平反昭雪,肯定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寻求真理、英勇战斗的一生。[/size][/color][/align][align=left][size=2][color=#666666]  
      1988年10月,中央军委又下文正式确立段德昌为我军建军史上的33位军事家之一,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并驾齐驱。
[/color][/size][/align][/td][/tr][tr][td][align=center][b][color=#669900]4.黄公略(1898——1931)[/color][/b][/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人物简介】[/b][/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原名黄汉魂,字家杞,湖南湘乡县人。1916年到湘军当兵, 1926年年底考入黄埔军校高级班深造,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与彭德怀等领导平江起义,此后历任红五军第四团党代表、湘鄂赣边境支队支队长、红五军副军长、红六军军长、红三军军长,率部参加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取得辉煌战果。1931年9月,在行军转移途中,为掩护部队遭敌机弹袭,不幸牺牲,年仅三十三岁。他是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牺牲最早、出现在毛泽东诗词中最多的一位。 [/size][/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2年秋,黄公略与李灿、彭德怀一起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回到湘军任连长。1926年7月,因在北伐战争中作战勇敢,黄公略被提升为国民革命军第2师第30团少校团副。1927年1月,黄公略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高级班。1928年7月,黄公略领导平江兵变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1930年7月,毛泽东率领红4军、红12军同红3军会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黄公略所部直接接受中央指挥。1931年,蒋介石亲自督阵,带领30万大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黄公略在此役中不幸牺牲。[/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03]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大义灭亲】[/b][/size][/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黄公略的革命影响使国民党反动派深感不安,他们不惜采用种种卑劣的手段,企图动摇黄公略的革命决心。悬赏通缉他的赏金从两万大洋增加到10万;何健两次派人挖了他的祖坟,把他的祖父、父亲的尸骨扔进湘江;反动派还把他的母亲和妻子扣在长沙,以此要挟他。更有甚者,1931年5月,敌人竟然派黄公略的异母兄长黄枚庄,带着蒋介石的亲笔信和1500元银洋,潜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妄图诱降黄公略。黄公略义无反顾,大义灭亲,粉碎了蒋介石诱降的阴谋。毛泽东、朱德号召全军指战员学习黄公略公正无私、大义灭亲的坚定革命立场 此时,蒋介石的20万大军在700里长的战线上压向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毛泽东提出“集中兵力,各个攻破”的战略方针。总前委决定由红3军担任主攻任务。红3军在东固集结了20多天。5月15日晚,毛泽东赶往红3军军部,和黄公略一起为了寻找一条通往白云山的捷径而连夜进行实地考察,终于在一位老表的帮助下找到一条小路。红3军于拂晓前踏上这条小路迅速赶到白云山将军帽,抢在敌人之前占领了制高点,为歼击敌人争取了有利条件。上午10时许,公秉藩带着蒋军第38师直属部队1000多人抵达山坑,黄公略指挥红3军从山头上横压下来,顿时,熗炮声、喊杀声震天撼地。敌军突遇天将神兵,顿时溃不成军,狼狈逃窜,敌38师大部分被歼。公秉藩冒充伙夫,捡回一条命,仓皇逃至吉安。红3军还和红4军配合,消灭王金钰的第47师。白云山之役,还缴获了一部功率为一百瓦特的无线电台。总前委从此可以和上海党中央、鄂豫皖等红区直接进行电报联系了。至此,白云山战斗胜利结束。毛泽东不久写了一首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称赞这次战斗:“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熗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黄公略和红三军赢得了“飞将军”的美誉。[/size][/color][/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04]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历史评价】[/b][/size][/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方石岭战斗胜利后,黄公略率红3军于15日来到东固六渡坳。突然,三架敌机从上空飞过,疯狂扫射,而这时红7师队伍正在向东固行进。黄公略一面令红7师隐蔽,一面跃上山坡,指挥机熗对空中射击。敌机子弹倾泻下来,有三颗子弹射中黄公略,他顿时血流如注。年仅33岁的黄公略壮烈牺牲。[/size][/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黄公略牺牲的消息深深地刺痛了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心,人们为他深切哀悼。第二天下午,在兴国莲塘村,毛泽东亲自主持了黄公略的追悼会。会场上的挽联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为了纪念黄公略,党中央决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公略步兵学校。1932年春,在瑞金城东北的叶坪修建了公略亭,人们将永远怀念他。[/size][/color] [/align][/td][/tr][tr][td][color=#6666cc][b]黄公略故居[/b][/color]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05] [/align][/td][/tr][tr][td]      [color=#666666][size=2]黄公略故居在湘乡市桂花分朝阳村高木冲,距湘乡市44公里。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坐落在老虎山上,占地1200平方米,系一栋万字形平房,土墙青瓦,系黄公略祖父所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黄公略分得房屋5间,计113平方米。因原故居已毁,198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拨款对故居进行了修复,按原状进行了陈列,并增辟两间辅助陈列室介绍黄公略生平业绩,陈列照片81帧、画4幅、实物31件。杨尚昆题写了“黄公略同志故居”匾额。聂荣臻、王震、邓颖超、杨得志、张爱萍、浦安修、郭沫若、李聚奎等为故居题词,故居瞻仰、参观者甚多。[/size][/color][/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06] [/align][/td][/tr][tr][td][align=center][b][color=#669900]5.彭雪枫(1907-1944)[/color][/b][/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人物简介】[/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原名彭修道,河南镇平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大革命时期投身五卅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天津、上海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调到红军部队,历任红三军团师政治委员、江西军区政委、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担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新四军豫东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豫皖苏边区党委书记、新四军第四师师长。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与日伪军作战胜利后,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殉国。年仅三十七岁。[/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彭雪枫智勇双全,善于创造奇迹。在乐安,他月下追“叛军”,单熗匹马地带回被师长裹胁叛逃的部队,毛泽东亲自给“虎胆英雄”授勋。请缨豫皖苏,他与三百七十三名壮士出征,六个月壮大到近二万人。捷报送至中央时,首长们谁也不信,以为他多写了两个零。先是批评,后是赞叹,全军为之瞠目。[/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07] [/align][/td][/tr][tr][td][align=left][b][color=#666666][size=2]【人物事迹】  [/size][/color][/b][/align]
[align=left]    [color=#666666][size=2]彭雪枫(1907—1944),河南镇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彭雪枫智勇双全,率军南征北战,所指挥的部队屡为前锋,战功卓著,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组织过土成岭战役,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通过大草原。成为红军时代闻名全军的青年将领。
 
     抗战爆发后,彭雪枫到鲁、豫、皖、苏等地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游击队,创建抗日根据地,与日军展开游击战,壮大了抗日武装。
 
     1938年9月30日,他率两个新兵连373人,向豫东地区挺进,与活动于睢县、杞县、太康一带的张震、萧望东部配合,多次打退日军的“围剿”,声威大振。随着抗日队伍的壮大,1939年,彭雪枫率部继续向东挺进,建立了以永城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政权。 [/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  1938年11月26日,在河南杞县傅集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彭雪枫亲自兼任校长,后来先后经历了历经抗大第四分校、雪枫军政大学、华东雪枫大学、华东军事政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后成长为我军著名高等军事学府——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  1940年,彭雪枫率领新四军第6支队在运河线、黄泛区,北靠陇海路、南跨涡河间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并进入皖东北地区,与淮北路东地区活动的部队会合,组建了骑兵团。[/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        1942年—1943年,彭雪枫与邓子恢、张震、吴芝圃等在洪泽湖地区坚持敌后抗日战争,纵横弛骋,浴血奋战,取得了著名的33天反“扫荡”斗争的胜利。[/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        1944年,日军发动中原战役,大举向河南腹地进攻,攻陷了郑州、洛阳、许昌、郾城等38座城池,中共中央决定向河南敌后进军,收复失地,彭雪枫奉命西征。
   
        1938年至1944年,彭雪枫麾下的新四军第4师进行了大小战斗3760次,累计歼敌4万8千余人,取得了敌我伤亡比例5∶1的辉煌胜利。9月11日,在河南夏邑东八里庄围歼土顽李光明的战斗中,彭雪枫将军亲自指挥战斗,正当战斗胜利结束时,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殉国,时年37岁。 [/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 [/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    中华民族英雄,共产党人好榜样。在彭雪枫的追悼会上,中共中央对他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中华民族英雄,共产党人好榜样。” 新中国成立后,在彭雪枫的家乡河南南阳镇平县,专门修建了“彭雪枫纪念馆”,1984年9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雪枫中学”被确定为南阳市重点高中。1994年在诺曼底登陆50周年之际,英国女皇批准将《威尔克圣宝剑》转赠给彭雪枫陵园,以纪念他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为民族解放做出的卓越贡献。
[/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08] [/align][/td][/tr][tr][td][align=center][b][color=#669900][size=3][font=宋体][color=#669900]6.左权(1905-1942)[/color][/font][/size][/color][/b][/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人物简介】[/b][/size][/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左权(1905~1942),字叔仁,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著名军事家。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名将阵亡,太行山为之低咽,全党为之悲痛。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左权老井村。 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副总参谋长。[/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09]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人物生平】[/b][/size][/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左权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第5军团第15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中革军委第一局局长和红1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1936年5月,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 [/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全国抗战爆发后,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后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残酷“扫荡”,威震敌后。其高超的指挥艺术,严密细致的参谋业务,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受朱、彭的赞扬。1940年秋,协助彭德怀指挥著名的百团大战。1941年11月指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进行黄崖洞保卫战,经8昼夜激战,以较小的代价歼敌千余人,被中央军委称为“‘反扫荡’的模范战斗”。他还“是一个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从1939年至1941年,他撰写了《论坚持华北抗战》 《埋伏战术》 《袭击战术》 《战术问题》《论军事思想的原理》等文章40余篇。左权为创建并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为八路军的全面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25日,他在山西省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 [/size][/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名将阵亡,太行山为之低咽,全党为之悲痛。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10]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左权陵墓】[/b][/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      左权将军,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毕业,曾赴苏联陆军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军长、政委、第一军团长和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等职。1942年5月25日,在十字岭反"扫荡"突围中,头部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享年36岁。1942年9月8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纪念左权将军,将八路军总部驻地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太行人民怀着十分敬重的心情,选址半年,在涉县石门村北精心修造了晋冀鲁豫抗战‍殉国烈士公墓,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在此葬有左权将军、冀南银行行长高捷成、《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北方局政权工作部秘书张衡宇、冀南银行第二任行长赖勤及其夫人、朝鲜义勇军领导人陈光华和石鼎等8位烈士。 左权将军墓现在处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位于邯郸市陵园路中段。[/size][/color]
[color=#666666][size=2] 
   左权将军陵墓北依太行,面临清漳,建在上下有台阶相连的3个台地的最上层。第一层台地的中间有一荷花池,第二层台地的中间建有左权将军纪念塔,左权墓在第三层。陵墓用青石筑成,呈长方形。墓碑上刻有"左权将军墓"5个大字。左权将军纪念塔的正面刻有朱德总司令的悼念左权将军的题词: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撰写和手书的《左权同志碑志》,镌刻在左权将军纪念塔的左侧。 解放后,在邯郸修建了国内规模较大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遂于1950年10月20日将左权将军等8位烈士的忠骨移灵此园。石门晋冀鲁豫抗战殉国烈士公墓旧址因其气势大、修建好,至今仍存。
[/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11] [/align][/td][/tr][tr][td][align=center][b][color=#669900]7.叶挺(1896—1946)[/color][/b][/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人物简介】[/b][/size][/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是闻名国内外的军事家,他带领的独立团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他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后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叶挺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他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1988年他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12]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人物生平】[/b][/size][/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叶挺(1896.9.10—1946.4.8),中国共产党党员,新四军的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原名叶洵,字希夷,祖籍广东省兴宁市合水镇,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9年初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由信仰三民主义转而信仰共产主义。 [/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1925年回国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粤军)12师36团团长,独立团团长;随第四军12师师长张发奎参加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获“北伐名将”之美誉,第四军亦有“铁军”之称,北伐军占领武汉后,部队大规模扩编,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南昌起义爆发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所属三个师中,一个师(蔡廷锴)率部叛变,亲率一个师在汤坑被薛岳打垮,另一个师自师长周士第以下全部团以上军官离队出走,只剩滇军老将朱德率800人坚持了下来,后来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火种。1927年12月只身潜入广州,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起义失败后,遭受共产国际的严厉批判,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1933年11月到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陈铭枢等组织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size][/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他虽未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坚持华中敌后抗战[2],虽与政委项英多次发生矛盾导致其出走数次,但在抗日大局以及周恩来的劝导下最终返回新四军军部;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叶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之久,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   叶挺将军严词拒绝了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婉拒了好友陈诚劝其前往缅甸御敌的请求,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他在牢房中书写《囚歌》以明志:“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努力,叶挺始获自由,他出狱后第二天即电告中共中央,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3月7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电告叶挺批准其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亲爱的叶挺同志”相称;4月8日,叶挺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于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附近不幸遇难;同机的遇难者还包括叶挺的夫人李秀文和女儿叶扬眉、尚未取名的孩子“阿九”以及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等中共重要领导人。[/size][/color] [/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13]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叶挺故居】[/b][/size][/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叶挺故居是广东省惠州首个获得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惠州市惠阳区;惠州市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基地。[/size][/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叶挺故居是叶挺的祖父叶沛林所建,到上世纪90年代时,房子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故居里摆设了150多件珍贵的照片、实物、文物,大致概括了叶挺的一生。于1978年被列为惠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9月开始对叶挺故居进行修缮,并于2003年5月完工,同年9月重新开放。 [/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叶挺纪故居自开放以来,成为惠阳区及周边市、县的学校、机关、厂矿、部队、党组织等单位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党史和军事教育基地。[/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14] [/align][/td][/tr][tr][td][align=center][color=#666666][size=2][b][size=3]《囚歌》原文版
[/size][/b](根据作者手迹抄录)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
  
那一天——  
 
地下的烈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size][/color][/align][align=left]
[size=2][color=#666666]皖南事变后,叶挺拒绝蒋介石的殷切拉拢和所谓“优待”后,被先后囚禁于湖北恩施、重庆和广西桂林等地,这首诗就是写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楼下第二号牢房墙壁上的。
[/color][/size][/align][/td][/tr][tr][td][align=center][color=#6666cc]囚歌手迹[/color][/align][align=center][b][color=#6666cc][attachment=11330415] [/color][/b][/align][/td][/tr][tr][td][align=center][color=#6666cc]家庭成员[/color]
[/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16] [/align][/td][/tr][tr][td][align=center][b][color=#669900]8.刘志丹(1903——1936)[/color][/b][/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人物简介】[/b][/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刘志丹,名景桂,字子丹、志丹。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size][/color][/align][align=left]
[color=#666666][size=2]      在贯彻执行党的各项任务中,刘志丹总是率先垂范,以大局为重,光明磊落,严于律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怀和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他一生虽然短暂,却经历坎坷,几多磨难,多次遭受“左”倾错误的排挤、诬陷和打击,多次被撤职、降职,甚至被关押,特别是在错误的肃反中,他和一批干部被关押。但他对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始终忠贞不渝。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解救了刘志丹。刘志丹获释后,毛泽东、周恩来亲切地接见了他,并深情地对他说“你和陕北的同志受委屈了”。刘志丹十分感动,对党中央表示衷心感谢。他还多次告诫受冤屈的同志和西北红军指战员:“革命利益高于一切,要识大体,顾大局,绝对服从中央的领导,听从中央的调遣”。在他的带领下,西北红军同到达陕北的各路红军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周恩来说:“刘志丹同志对党忠贞不二,很谦虚,最守纪律,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党员。”这是对他的高度评价。[/size][/color] [/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17]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刘志丹同志与南梁苏维埃政府[/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1934年11月4日至6日,在南梁荔原堡中心的关帝庙,召开了有刘志丹、吴岱峰、习仲勋、惠子俊、杨森、张秀山、马文瑞、张邦英、蔡子伟、张策、黄子文、张庆孚等领导人和100多名工农兵代表参加的重要会议。[/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会上,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土地决议案》《财政决议案》《粮食决议案》等文件和法令。 [/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大会选举成立了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和陕甘边赤卫军总指挥部。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边金山任副主席,吴岱峰任参谋长。朱志清任陕甘边赤卫军总指挥,郑德明任副总指挥,梅生贵任副总指挥兼参谋长。[/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18]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社会评价】[/b][/size][/color][/align][align=left]
[color=#666666][size=2]  为纪念刘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并在城北建刘志丹陵园,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题词石刻。 [/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刘志丹烈士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忠心赤胆,为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cc]毛泽东题词[/color][/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19] [/align][/td][/tr][tr][td][align=center][b][color=#669900]9.罗炳辉 (1897——1946)[/color][/b][/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人物简介】[/b][/size][/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罗炳辉(1897-1946),是一位从农民出身的普通士兵成长为统率千军万马、屡建战功的杰出军事家,是共和国早早陨落的将星,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size][/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罗炳辉,1897年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汉族贫苦家庭,从小过着艰苦的生活。1915年入滇军当兵,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东征战争和北伐战争。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在江西吉安领导靖卫大队士兵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第六军第二纵队长、第十二军和第二十二军军长等职。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红九军团军团长。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并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途中屡担重任,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北上,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中央军委赞誉红九军团为“战略轻骑”。[/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20]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cc]主要功绩[/color][/align]
      [color=#666666][size=2]非凡的胆略和气魄在罗炳辉一生中,有不少超出常人和力挽狂澜、化险为夷的惊人之举。从小就具有反抗个性,12岁状告地霸打官司。萌生“当兵报仇”志向,两次出家离走,历尽艰辛在昆明当上滇军炮兵,正置讨袁护国战争发起,他在唐继尧第三军苦练过硬本领,成为优秀的“神炮手”。1921年初顾品珍、叶荃倒唐,唐继尧仓皇出走香港,罗炳辉作为财务副官和保镖目睹唐继尧在港的种种恶行,看透了军阀的腐败,八个月后结清账目,未带分文毅然离唐回滇,后到桂林投奔了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在一次战争中,为阻追敌过桥,他瞄准单列上桥的敌人,一梭子打中三个半(三死一重伤),敌畏而止步,保护了部队的安全。二次北伐占赣州直至南昌,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北伐军回师讨逆,前线总指挥朱培德派罗炳辉等五人以“参军官”身份到粤军许崇智、李福林两军阵地考察,叛军趁湘军换防未遂实施反扑,讨逆军兵败如山倒。罗炳辉怕滇军不知情被歼而日夜急行190里,把败况报告了朱培德便昏死过去。滇军迅速撤走湖南,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罗炳辉由此获得了“智勇救滇军”、“孤胆英雄”的美名。他后来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时指出:(一)没有统一指挥的统帅;(二)没有好的战略战术,没有后援;(三)友军之间意志不一,信任不够;(四)没有良好而敏捷的通讯联络工具,如无线电、有线电、骑兵等;(五)换防混乱,粤军应让湘军完全进入阵地并把火力配备、敌方防御等情况介绍清楚,让湘军心中有数。他认为,如果以四分之一的兵力向敌主阵地正面强攻,诱惑并钳制敌主力,讨逆军主力秘密占领英德,即截断敌退路,又能夺得广州。当然从总体上看,孙中山单纯依靠军阀,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领导和直接掌握革命武装,没有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是失败的根本原因。1926年秋北伐中路军直趋南昌,罗炳辉受命率二营为先锋首攻牛行车站,战斗十分惨烈,待牛行车站被我夺下时,全营只剩下80多个人,打开了主力部队进入南昌的重要门户。[/size][/color]
[/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21] [/align][/td][/tr][tr][td][b][color=#666666][size=2]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运用和发展[/size][/color][/b][/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一、注重战略战术的研究和创新。罗炳辉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更重视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军事著作与古人的军事思想,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战略方面,他注重于研究敌与我、前方与后方、集中与分散、作战与休息、攻击与防御、前进与后退、隐蔽与暴露、主攻与助攻、突击与钳制、消耗与补充、上级与下级、干部与兵员、老兵与新兵、老区与新区、中心区与边缘区、正规军与游击队、运动战与阵地战、诱敌与攻坚、走与打、虚与实、军事工作与思想工作、党与军队、军队与人民、个人与集体、全局与局部、游击与建立根据地等等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根据实际理解或对待都提到较高的原则性上去解决。 [/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战术方面的创造性计策较多。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所在地域多为山地,他运用“十六字诀”创造了敌人都公认的“麻雀战”、“跳梁阵”、“西瓜阵”、“迷魂阵”、“火车阵”……以适应山地游击战。抗战时期的江淮一带多为平原和水网地形、要对付武装到牙齿的日寇、伪军和顽军得有多种办法。罗炳辉根据皖东(淮南)和洪泽湖一带的实际,创造了一套诱敌、迷敌、扰敌、纠缠、迟滞、阻击、伏击、奇袭、反击、歼灭等为内容的游记战术,诸如“火烧野牛”、“四两拨千斤”、“狼牙签与滚雷西瓜战”、“梅花战术”等等。尤以梅花战术最为有名,其主要内容有:(一)“梅花构成的分驻”。部队宿营按三角形摆布,指挥机关在中心,敌袭击任何一部,指挥中心都可命令机动出击,相互呼应,使敌优势火力难以发挥作用,减少我方伤亡,或对敌实施反包围。(二)“梅花桩”式的布阵。对来犯之敌可实施多点打击,当敌进至“梅花桩” 阵地时,可从侧面、两面、三面同时向敌开火,以至用手榴弹、刺刀、大刀杀敌;如敌取守势,我可诱敌出据点牵着敌人的鼻子到“梅花桩”内聚歼。(三)“梅花点式纠缠术”。用于敌强我弱,梅花点式便于部队疏散隐蔽,易于袭敌。在实施夜袭中,事前准备好梯子、绳子、火药、汽油、柴草实施火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巧”胜敌。若敌数路进攻,我可避强击弱,集中力量各个击破,不能打大仗就打小仗,兜圈子与敌纠缠,一点一点把它吃掉。[/size][/color]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二、把握好战争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无论战略还是战术、战役还是战斗,罗炳辉都十分注意把握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以局部服从全局。[/size][/color] [/align]
[align=left]   [color=#666666][size=2]抗日战争中他注重处理好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大局与淮南抗战这个局部的关系;处理好建立根据地这个全局与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兄弟部队之间的关系。1941年至1943年间,根据华中局和军部指示,二师在巩固淮南根据地的同时,派部配合三、四师向东发展,阻止汤恩伯、王仲廉东犯,开辟与巩固淮阴、宝应、四阳和皖东北南部地区。罗炳辉率五旅主力在高良涧粉碎日伪“扫荡”,扫除白马湖一带的土顽惯匪,配合三师九旅迫使洪泽湖土顽水警大队长陈培华率部投诚,建立了洪泽县抗日民主政府。又派出部队到皖东北和淮四地区配合三师、四师作战,在陈道口战役中,全歼韩德勤顽军王光夏常备六旅十一团;粉碎日伪9000余人对淮宝、淮四地区的“扫荡”;山子头战役活捉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巩固了淮北路东根据地,华中敌后完全被我军所控制。[/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color=#6666cc]罗炳辉全家福[/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22]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三、知己知彼,指挥自如。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毛泽东在谈到此问题时注重战争胜负中主客观条件,在客观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就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罗炳辉注重对敌方情况的侦察,摸清敌情结合我方情况进行认真思索,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部署),战斗中指挥自如。行军中,每到一地他都要打听村名、地名、河名、山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属哪里管辖?要部属回答“这一路都看到了什么?翻了几座山?过了几条河?走了几个村?都叫什么名?传下了几道口令?……他心里常常装着一张活地图”。他说这张活地图很重要,是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客观条件不具备的,创造条件也力求取胜。红军时期战例不少,抗战时期的三打来安,粉碎“七路大扫荡”、粉碎冈村宁次吞并淮南路东的罪恶计划、界河伏击战、收复枣庄等,罗炳辉均指挥得十分精彩。[/size][/color] [/align][/td][/tr][tr][td][align=center][color=#6666cc]彝良罗炳辉陈列馆雕像[/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23] [/align][/td][/tr][tr][td][color=#666666][size=2][b]【历史评价】[/b][/size][/color][/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罗炳辉是中央军委1989年确定的全国著名的33位军事家之一,云南籍唯一获此殊荣的将军。这是党对他在革命战争中的功绩作出的最高评价。他从192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就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把自己的一生完全交给党,献身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评价罗炳辉“正派耿直”,“在滇军中是革命的”,“战争经验丰富,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先后被周恩来、江泽民誉为“人民功臣”。他一生南征北战,效命疆场,马革裹尸。中共中央认定他是“立功尤著”的红军高级将领和抗日名将。[/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color=#6666cc]罗炳辉纪念邮票首发式[/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24] [/align][/td][/tr][tr][td][align=center][b][color=#669900]10.许继慎 (1901——1931)[/color][/b][/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人物简介】[/b]

      许继慎(1901-1931年)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杰出将领,军事家。原名绍周,别名旦如,又字谨生。1901年生,安徽六安裕安区青山乡土门店人,汉族。

      许继慎是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是一位有勇有谋的红军杰出将领。周恩来赞许他“政治上很强、很能打仗,把叶挺独立团的战斗作风带到了红四方面军”。

  他是叶挺独立团的主要战将。在北伐中,身为独立团2营营长的他总是身先士卒。就凭这种不怕牺牲的勇气,他在平江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中屡立战功。

  大革命失败后,许继慎潜心学习革命游击战争理论,使自身的军事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30年,受命任红1军军长的许继慎来到鄂豫皖苏区后将3支各自为战的小股红军锻造为一支铁师劲旅,为红四方面军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他和时任副军长的徐向前默契配合,在一年的时间内,指挥2000余人消灭1.5万余人的国民党正规军,创造“小蛇吞大象”的奇迹。

  1930年8月,徐向前带领红1师遭到国民党戴民权师的追击。双方在黄安西北四姑墩一带展开激战。红1师顶住敌人猛攻后发起反击。两军正在拉锯较劲时,突然在敌军后面涌出两支红军部队,形成夹击之势。这一变化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很快红1师的官兵醒悟过来,欢呼:“许军长回来了!许军长带着部队回来了!”其实,许继慎根据侦察员的情报,早已获悉四姑墩的战场形势。为了取得更大的战果,他匠心巧运,没有正面增援兵力吃紧的红1师,而是挥兵迂回至敌阵后侧,形成夹击之势,一举夺取战场的主动权。两支部队前后用劲,一夹一挤,一举击溃敌军两个旅。战斗结束后,战士们俏皮地说:“军中来了‘许神仙’,什么敌人都不怕了!”
[/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25] [/align][/td][/tr][tr][td][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b]投考黄埔军校[/b][/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left]  [color=#666666][size=2]      1924年春由薛子祥、岳相如(均为国民党上海大学党部负责人)推荐投考黄埔军校。
  
        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第二队,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步兵操典》、《战术学》、《兵器学》、《地形学》等军事理论,门门功课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位他日后成为我党历史上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6666][size=2]     1925年起任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常委兼联络部长,黄埔军校支部候补干事,是该校青年军人联合会骨干,是当时在军校颇有影响的进步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毕业后任排长、第三期入伍生队六连副连长、连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七团党代表办公室少校干事,学生队队长、广州国民政府高级训练班第二中队中队长,团代理党代表,参加了第一、第二次东征。[/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26] [/align][/td][/tr][tr][td][align=left][b][color=#666666][size=2]两次反围剿[/size][/color][/b][/align][/td][/tr][tr][td][align=left] [color=#666666][size=2]1930年12月,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并占领了皖西苏区大部分地区。在鲜花岭许继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全歼敌人3个团达3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是红军以少胜多,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的一个成功的战例。1931年1月红军第1、第15军合编为第4军后,许继慎先后任第11师师长及红四军前委委员,第12师师长,皖西军委分会主席。率部取得双桥镇大捷,获鄂豫皖红军首次全歼国民党军1个师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在第二次反“围剿”中,许继慎率部夜袭李家寨车站,歼灭敌人一个旅,对巩固、发展鄂豫皖根据地和壮大红军队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后,张国焘把持了鄂豫皖苏区的军政大权。许继慎明确反对张国焘提出的远离苏区,冒险进攻的错误军事方针,引起了张国焘的不满,加之国民党特务实施离间阴谋,致使许继慎遭到了非法逮捕,在遭非法逮捕后,始终坚持原则,对党赤胆忠心。[/size][/color][/align][/td][/tr][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427] [/align][/td][/tr][tr][td][b][color=#666666][size=2]【人物评价】[/size][/color][/b][/td][/tr][tr][td][align=left]      [color=#666666][size=2] 才华出众,是一柄双刃剑,既能因聪慧卓越脱颖而出,建立一流的业绩,同时也可能因锋芒毕露,招来非议、嫉妒或阻力。如果加上嫉恶如仇、耿介直言的个性,在错误主张占据统治地位时就更加容易受到攻击。许继慎既具有过人的才华又始终坚持正道直行。由于这样的品行,他获得了正直人们的称赞,周恩来赞许他“政治上很强,很能打仗,把叶挺独立团的战斗作风带到了红四方面军”,徐向前称颂他为鄂豫皖红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样是由于这种品行,他得罪了像张国焘这样的奸邪之徒,备受打击与诬蔑,最后罹难于“左”倾黑手之下。他是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最早蒙冤遭难的一位。  [/size][/color][/align][align=left]
[color=#666666][size=2]   关于他被害的地点和方式,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被勒死在新集政治保卫局总局机关。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被活活拖死在曹家河滩。
[/size][/color][/align][/td][/tr][/table][/align][/backcolor]
[ 此贴被我的落月在2011-02-27 13:22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5

参乐

ZxID:13029898


等级: 家喻户晓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2-24 0
河蟹V5
不会又有人发过了吧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2-24 0
已审~这个没重复。。

但是你如果增加每个人的详细生平记事,会有加分哦~

楼主留言:

千千,咳咳,梅开二度,啦啦啦啦,我重新编辑好了,求二审~

lininxue

ZxID:143776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3-07-11 0
致敬先烈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