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皇后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160 回复:3

[人文通史] 玛丽皇后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圣小果

ZxID:11291332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1-04 0
玛丽皇后
— (瑶池碧落) 【||。写 作 素 材。||】———— 素材工资统计,发帖即拿。(1月发帖请及时登记)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txt.com/r5358684_u11335430/ (2011-02-01 14:37) —
[backcolor=#ffffcc][backcolor=#ffffcc][backcolor=#ffffcc][table=80%][tr][td][color=#ff0000][align=left][font=宋体][color=#ff0000][b][size=5]简介[/size]
[/b][/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玛丽[/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66ff]·[/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66ff]安托瓦内特[/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66ff](Marie An-toinette,1755-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之妻。生于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索瓦一世之女。奥地利宫廷出于政治需要,1770年将她嫁给法国王储,即后来的路易十六。到法国宫廷后,热衷于舞会、玩乐和庆宴,奢侈无度,有“赤字夫人”之称。[/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66ff]在法国大革命开始后,表现得比路易十六更有主见,更为顽固。在1789年7月14日群众攻打巴士底狱时,曾劝说路易十六带兵去梅斯避难。她支持国王拒绝了国民议会提出的废除封建制度和限制王权的要求,结果成为众矢之的。1789年10月,随同路易十六从凡尔赛迁回巴黎,处于革命群众的监视之下。她暗中活动,向一批流亡贵族求援,于1791年6月与国王一同秘密出逃,但至边境城市瓦伦时,被发现,外逃未遂。1792年,法国对奥地利宣战,她继续勾结奥地利,并把作战计划提供给外国干涉军,企图借外部势力镇压革命。事情败露后激怒了法国人民,导致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起义推翻了君主制。她和国王一起被囚于当普尔监狱。次年10月,被交付给革命法庭审判,被判处死刑,送上了断头台。[/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66ff]
[/color][/font][attachment=11329726] [/align][align=left]
[size=5][b]生平简介[/b][/size]
[size=5][size=3][font=宋体][color=#3366ff]    1766[/color][color=#3366ff]年,为政治上的需求,法国王室正式向11岁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公主求婚。奥地利宫廷欣然应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场婚礼被拖了数年。直到1770年,玛丽·安托瓦内特快15岁时,才终于踏上法国国土,成为法国王储,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即日后的路易十六)的王太子妃。
[/color][/font][/size][/size][font=宋体][color=#3366ff]1774年,路易十五驾崩,路易十六即位。玛丽·安托瓦内特成为法国王后,母仪法兰西。但很可惜,她本人并没有作为一名王后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进入法国宫廷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政治上毫无建树。每天只是热衷于舞会、时装、玩乐和庆宴,修饰花园,奢侈无度,有“赤字夫人”之称。在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她身上却意外地体现出一位王后的骄傲与尊严,表现得比路易十六更有主见,更为顽固。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1789年7月14日,群众攻打巴士底狱时,玛丽·安托瓦内特劝说路易十六带兵去梅斯避难。她支持国王拒绝了国民议会提出的废除封建制度和限制王权的要求,结果成为众矢之的。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仍有很多人站在王后的一边,比如法国的雨果,奥地利的斯蒂芬·茨威格,都对王后抱有同情。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保王派人物。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1789年10月,随同路易十六从凡尔赛宫迁回巴黎,处于革命群众的监视之下。她暗中活动,向一批流亡贵族求援,但他们不但没有帮忙,还落井下石,每个人都想用国王的头来换一笔赎金。这批贵族中包括国王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即日后的路易十八),和更小的弟弟阿图瓦伯爵(即日后的查理十世)。国王夫妇苦于左右无援,迫于形式,他们不得不自行谋划一次又一次的逃亡。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于1791年6月与国王一同秘密出逃,至边境城市瓦伦时被发现,外逃未遂。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1792年,法国对奥地利宣战,她继续勾结奥地利,并把作战计划提供给外国干涉军,企图借外部势力镇压革命。此时奥地利女皇玛利亚·泰丽沙(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母亲)和约瑟夫二世皇帝(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兄长)相继去世,奥地利王权掌握在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另一位兄长,弗兰茨·约瑟夫手中。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叛国的事情败露后激怒了法国人民,导致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彻底推翻了君主制。随后,她和国王一起被囚禁在当普尔堡。次年10月,被交付给革命法庭审判,判处死刑,送上断头台。享年38岁。死后尸体一度被扔在万人坑埋葬,直到22年之后,普罗旺斯伯爵复辟成为路易十八,才将她的白骨重新挖出,并妥善安葬。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传闻,玛丽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两句名言: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当大臣告知玛丽,法国老百姓连面包都没得吃的时候,玛丽天真甜蜜地笑道:“那他们干嘛不吃蛋糕?”历史上玛丽很可能没有说过这句话,是后人将愤慨宣泄在这位热衷于打扮的皇后身上。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当玛丽被推上断头台的时候,她踩到了刽子手的脚,这时玛丽说了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此事亦见于斯蒂芬·茨威格传记小说《断头王后》中。)其实,法国革命时期的死刑犯会被绑起来,堵上嘴,玛丽也不应例外。[/color][/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ff0000][size=5][b]子女情况[/b][/size][/color][/font][/align][color=#3366ff][font=宋体][color=#3366ff][color=#000000]    [/color]1.[/color][color=#3366ff]玛丽·特蕾西娅公主,昂古列姆公爵夫人(1777年12月19日—1851年10月19日) [/color][/font]
[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2.路易·若瑟夫·赛维尔·弗朗索瓦,法国王储(1781年10月22日—1789年6月4日),在大革命爆发初期死于软骨病(或肺结核,骨结核),死时只有7岁零8个月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3.路易-查理,路易十七(1785.3.27—1795.6.8?)法国历史上唯一没有真正加冕、真正统治过整个国家却被认为是国王的人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4.苏菲·贝亚特丽克丝公主(1786年7月9日—1787年6月19日),只活了11个月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attachment=11329727]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3366ff][/color][/font][/align][align=left][b][font=宋体][color=#3366ff]子女·悲剧的延续
[/color][/font][/b][/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路易十六的儿子,路易·查理,即王太子路易十七。法国大革命的时候,他还是个小孩子。最令人意外的大概不外乎是他在审判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时候,曾经指控母亲对自己有过性行为。而实际上这当然是革命派为了消除人民对王后的同情所采取的卑劣的也是极恶毒的手段,且不论1个不满8岁的幼童是如何理解性行为这样1个概念的,按照法国王室的规定,皇族平日的一切活动甚至是吃饭,引产这样的私生活都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皇后安能抽身去做那样猥琐的行为。而根据法兰西学术院(Académie française)院士 [b]Alain Decaux[/b] (1925~1975)在《路易十七的生平探佚》(《Louis XVII retrouvé》)的描述:事实上,真正在照顾路易十七,起到母亲般作用的人是朗博得夫人(Madame de Rambaud ),她在从路易十七出生之日起一直到1792年8月10日从未离开过他,七年间不论拥抱,照顾,安慰,责备和替他梳妆,她事无巨细一一做到,是比玛丽·安托瓦内特更能强似十倍,乃至百倍的名副其实的母亲。恰恰可悲的是那些无聊的诽谤言论早已在坊间流传,为了更全面地诋毁玛丽·安托瓦内特,革命派不惜散发带有“皇后偷情”与“奸淫子女”这样字眼的小册子,但是皇后却天真地认为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意识到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当她面对这项日后成为历史上少有的臭名昭著的指控—她性虐待她的儿子的时候,她没有回答,当控诉人在最后提醒她没有回答是否与儿子存在乱伦关系的时候,玛丽·安托瓦内特终于改变了她从进入法庭以来一直镇定的情绪,激动地抗议这项指控,而当年那些冲进凡尔赛宫将她拉下宝座的的所谓的第三阶层的普通妇女,很讽刺地,也倒戈支持她的抗议。而对于这项她唯一没有应诉的指控最终被法庭裁令成立时,她回答说,我之所以不回答是因为人类的天性,拒绝回答这样一个对母亲无礼至极的指控!我呼吁所有在场的母亲给我这项权利。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关于这位王子的结局,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较为普遍:1794年1月开始,他遭到真正的囚禁(之前交由一名叫做西蒙的鞋匠照料,并不能算是囚禁),由4名守卫看管。6个月之后,被发现身染重病,最后不治而死。今天普遍认为他死于肺结核(但也有传说他死于癌症或疥疮),死后尸体如母亲一样,被葬在万人坑中。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还有一种比较残忍的说法:王子在狱中三年,一日仅有一餐“并且主要成分是粪便和垃圾”,随地大小便,连洗澡都得不到准许。最后他被砍去四肢,折磨虐待成残废,悲惨地死去。然后负责监守的人便捏造出体弱多病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罪行。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由于短短的生命中最后几个月的生活情况被保密,因此生出许多谣言。在当时就有人说他是被害死的,有人说他没有死,尸体只是调包,而他本人则逃走了。后来王朝复辟,竟然有三十多个人站出来说自己是路易十七。不过根据现代DNA的检验,王子死后被保存下来的心脏确实属于他本人。逃跑一说应该并非事实。
[/color][/font][/align][font=宋体][color=#3366ff]  而王子的姐姐,昂古列姆公爵夫人,也遭到暴民和狱卒的殴打和轮奸,他们还逼迫她签署父母的死刑,并反复诱导胁迫她作伪证,指控她母亲与弟弟的乱伦关系。年仅9岁的她无从抗争,只得屈服。 [/color][/font]
[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革命结束后,她侥幸逃过一死,并成为安托瓦内特唯一一个在革命中生存下来的孩子。但这场革命风暴在她心里所留下的阴影已是不可磨灭,她痛恨自己的懦弱和胆怯,常常割脉自杀,也多次服毒,但都没有成功。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在叔叔路易十八重新登基后,她被邀请回到王宫。由于早先的经历,她非常蔑视贱民和[u]革命[/u]者。她看透了这些人伪善而奴态的玩弄政治权术的嘴脸,他们只是利用革命和自由为借口,来满足他们自己的利益。她常常公开扬言表示对共和派和[u]雅各宾派[/u]的憎恨,叫人放火烧[u]俱乐部[/u]和出版社,用炸药轰炸[u]先贤祠[/u](未遂),刺杀被流放的革命当权者。还叫人去岛上,往[u]拿破仑[/u]的尸体上撒尿,阉割他,挖掉他的眼睛,凌辱他。
[/color][/font][/align][font=宋体][color=#3366ff]  与此同时,法国宫廷酝酿着一股保王的暗流。昂古列姆公爵夫人与其他大臣联手,漂亮地搞垮了宫廷里最后的贱民阶级——[u]富歇[/u](即奥特兰多公爵),把他流放到奥地利(后来富歇自己提出去林咨安度晚年,并死在那里)。此时,昔日的雅各宾派早已瓦解,富歇这块“百合花旗上最后的污渍”也被抹掉,可以说昂古列姆公爵夫人已经完成了她的复仇。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3366ff]    昂古列姆公爵夫人的经历曾激起许多人的同情。不仅仅是贵族,也包括一些平民,都对昔日公主的遭遇感到义愤。他们写下很多文字来颂扬公主与王后,并痛叱那些无耻的玩弄权术愚弄群众的人。出自雨果和他的夫人的《[u]悲惨世界[/u]》、《雨果回忆录》就多次表达了他们的政治观点。斯蒂芬·茨威格也曾专门写过《幕后政治家》和《[u]断头王后[/u]》(1932年,原名即为《[b]Marie An-toinette[/b]》)。那些不著名的就更是数不胜数。[/color][/font]

[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color][/font][/align][font=宋体][color=#3366ff][align=left][b][color=#ff0000][size=5]登基·滥用王权的狂欢[/size][/color] [/b][/align][align=left]    1774[font=宋体][color=#3366ff]年5月10日,路易十五因为感染了天花而晏驾,路易十六即位,而玛丽·安托瓦内特成为王后。此时才刚刚19岁的玛丽·安托瓦内特,有着太重太重的责任和压力要面对。要与比她年长的贵族夫人们应对,懂得在这奢华浮靡的凡尔赛宫生存,要适应奥地利与法国政治间的勾心斗角,要正确运用王后的权利,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对直率热情的她的确是一个重大考验。 [b]
[/b][/color][/font][/align][font=宋体][color=#3366ff]  当然,实际上这些对这位年轻的王后来说统统都不是问题。她天生直率,而且根本懒得思考。对不喜欢的人,哪怕对方再尊贵,她也不愿给好脸色(例如路易十五的情妇,权倾一时的杜芭丽夫人,据说就受足了玛丽的漠视和轻蔑),“今天凡尔赛来的人真多啊。”这是年仅17岁尚未登基的法国未来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对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杜芭丽夫人说的第一句话,也是最后一句话。政治家之间的勾心斗角她根本连问都不问,压根不关心。做不该做的事情一向是她的爱好,破坏王室规矩让她乐在其中。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3366ff]  至于王后的权利,她则用来满足她豪奢极侈的欲望。无数昂贵的宝石、时装汇集入她的宫殿,奢华的时尚风气在她的带领下席卷法兰西的贵族生活圈。之前由蓬帕杜夫人倡导的洛可可艺术风格也在玛丽王后的大力支持下持续地流行着(如参考图片,这夸张的绸缎裙子充分体现了当时洛可可式的服装艺术,以及玛丽本人的奢侈)。邀请与她合得来的贵族们参加彻夜的豪赌、狂欢、舞会时,她最为开心。 [/color][/font]
[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每当有什么异想天开的新念头,她就象个孩子般撒娇发嗲,大哭大闹,逼丈夫为她实现。而且经常是管用的。懦弱又容易心软的路易十六,根本无法辖制这位娇蛮的小王后。他对她提建议,婉转地提醒她注意不要太出格,她都充耳不闻。而他又不是那种能拿出国王威严,声色俱厉地批评对方的人。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于是,惊人的钱财就在她一次又一次的寻欢作乐中耗费掉了。其中最耗钱的一项,可能是再度修建小特里亚农宫——这座宫殿是路易十六送给王后的礼物,而王后则用无穷的创意,使之更加富有情趣。后来根据统计,前后花在这座宫殿上的钱大概是七十六万六千法郎!在当时的法国,这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了。
[/color][/font][/align][font=宋体][color=#3366ff]  在放纵挥霍的同时,她疏远了那些真正对她有帮助的人们,反而亲近那些热衷享乐的年轻人,并不断用王后的权利为其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其中有一位波利纳夫人,通过哄骗王后而使得她的家族甚至远亲、朋友都沾到好处,法国国库一年为波利纳家族所支出的金额竟高达五十万!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3366ff]  当然,在这些人当中也有欣赏玛丽的性格,而愿意与她交往的“真正的朋友”。例如温柔善感的郎巴尔夫人,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玛丽被当做囚徒监禁,郎巴尔夫人不顾自身安全,仍坚定地站在玛丽这边,试图帮助她,以至于自己惨遭横死。 [/color][/font]
[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另外一个在玛丽·安托瓦内特生命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人,是阿尔塞德·费森(又译:菲尔逊),一位瑞典贵族。据说他们俩是在玛丽16岁时,一场化妆舞会中相识。当时玛丽还是太子妃,依照规定,她不可随便外出,但她偏偏出现在那里。菲尔逊相貌英俊不凡,谈吐幽默风趣、机智迷人,同时兼具政治天才,还可以带兵打仗。多才多艺又深具领导能力的菲尔逊让玛丽深深着迷,并使她与他之间发展出一段外遇。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玛丽·安托瓦内特奢靡轻浮的作风渐渐传开,由此便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项链事件”。虽然后来证明“项链事件”中玛丽王后是无辜的,却让她声望下跌。而且这时法国的民间正在酝酿一股反皇室的气氛,由于玛丽莽撞下令”处死主教“,她沦为众矢之的。[/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color][/font][/align][align=left][b][font=宋体][color=#3366ff][size=5][color=#ff0000]项链事件·他人心中玛丽的缩影
[/color][/size][/color][/font][/b][/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这个事件应该是1785年8月前后爆发出来的,当时玛丽·安托瓦内特29岁。珠宝商人从供应商那里弄来了一串昂贵的红宝石项链,款式笨拙,造型丑陋,雨果形容说只配带在马脖子上(又有一说是钻石项链,设计非常古拙别致,十分精美)。它造价极其昂贵,一共镶嵌了3000多颗大小不一的红宝石。珠宝商人曾打算把它推销给西班牙王后及其他一些贵族,但都失败了。他听说玛丽·安托瓦内特是个奢侈铺张的女人,于是以为她或者愿意为项链买单,竟向她提出160万法郎的天价。但玛丽·安托瓦内特不是傻瓜,也知道这不值得,派人把他轰出去了。 [b]
[/b][/color][/font][/align][font=宋体][color=#3366ff]  这时候,我们不得不提起一位关键人物:让娜·德·瓦罗尔。她是前英国公主,由于祖先在王位争夺战中失败,被贬为庶民,过着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在一位非常同情她的侯爵夫人的帮助下,她得到了培养,并被带入上层社交圈。但是这位公主早已没有王室的尊严,她经常利用各种手段从各种人手里诈骗金钱,只不过她确实精明,被骗的人大多没有发觉而已。 [/color][/font]
[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让娜选择的丈夫是国王卫队长德·拉莫。在让娜的努力下,德·拉莫得到伯爵的爵位,让娜也成了伯爵夫人。有了体面的身份,让娜开始在社交界大展手脚。不知是由于她自己的吹嘘,或者是旁人的误解,渐渐她在社交圈里被认为是”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闺中密友”——尽管事实并非如此。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后来,这谣言传入红衣主教德雷萨(又译:罗昂)的耳朵里。罗昂当年曾任法国驻奥地利大使。因在奥地利宫廷里坚持错误的意见,得罪了泰丽沙女王,被遣返法国。同时,泰丽沙写信给女儿,叫她动用王后的特权劝说丈夫路易十六,不要提拔此人。罗昂在法国的政治前途就此毁掉,他悔恨内疚,想求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放他一条生路。但玛丽·安托瓦内特很听妈妈的话,不仅当面拒绝,甚至连续十五年没有给罗昂任何一个好脸色。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当红衣主教听说让娜的特殊身份时,他立即相信了,并请求让娜替他向王后美言。让娜骗他说王后要他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她认错,于是他写了。皇后的回信一开始冷冰冰的表示原谅,后来几次口气总算温和下来。红衣主教很高兴,整整三年都一直以通信的方式和王后联系,并源源不断地为“好心人”让娜提供金钱,表示感谢。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这三年里,让娜也没有虚度,她勾引了红衣主教的亲信,前龙骑兵队长雷托,让他做内应,后来为节省时间,让娜直接叫雷托冒充皇后的名义,写回信给红衣主教。这样长久的骗局难免要出问题,红衣主教开始怀疑,因为王后在信里虽然很亲切,但公众场合却仍对他冷眼相待。他着急地询问让娜,让娜骗他说王后因为政治上的理由,不便在曾经的敌人面前表现自己的真实态度。红衣主教则求她让王后来跟他见一面,以证实她没有撒谎。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让娜决定找人演一场戏。她诱骗15岁的妓女奥莉诺小姐戴上头巾面纱,穿上照王后画像仿制而成的衣服,乔装成王后的样子。由雷托假扮仆人作陪,在一个漆黑的夜里与红衣主教相见,并交给他一封信和一朵玫瑰花。让娜还教她说一句表现王后愤怒而傲慢的台词,“现在你该知道了吧。”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奥莉诺小姐觉得可以愚弄一个成年人,而且还是高官,这很有趣,就爽快地答应了。但到临场发挥时,她实在紧张,哆嗦地把东西塞给主教,恐惧而结巴地说了句:“让我们忘记过去吧。”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这时,德拉莫伯爵带着让娜伯爵夫人及时地上场,亲吻“王后”的手,之后四人退下。这一举动既是为救场,防止泄露,也是为表示王后确实与自己有亲密关系。客观来看,这场表演实在很失败,但红衣主教相信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表示过任何怀疑。虽然他总是诧异雷托签署公文的笔迹和他亲吻过多次的王后的回信很象,也几乎差点认出了那天“王后”身边的侍从就是雷托假扮的。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接下来的事很顺利。让娜欺骗红衣主教,说王后要买那条160万法郎的项链,但国王不许。她想用自己的钱来买,偏偏手头又紧,且又怕国王怪罪。因此王后希望红衣主教作为中间人,订下分期付款协议。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红衣主教终于找到向王后效忠的机会,当然不肯放过。珠宝商、让娜、红衣主教,三人见面并订下协约,160万法郎分四次付清。项链则由让娜带去交给王后——当然,结果是直接进了让娜自己的腰包,后来又拆散,在珠宝黑市上脱手卖掉了。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这串项链的第一次付款日期订在1785年8月1日。当时红衣主教因自身的奢靡生活而负债累累,未能及时筹齐这笔巨款。收不到钱的珠宝商人直接跑去找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诉苦,结果可想而知,王后震怒,这一惊世骗局就此揭开真相。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据说,路易十六最初是想隐瞒此事,私下处理。但王后不肯,对主教的愤恨蒙蔽了她的头脑,坚信主教才是罪魁祸首,目的是借由这项骗局来诬陷她。她利用王后的特权,说服路易十六下令将主教野蛮逮捕,送去最高法院公开审理,并不断怂恿法院处死主教。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1786年5月31日,主教被判无罪,但也遭革职流放。女骗子让娜被鞭笞,打上烙印并终身监禁。但后来她奇迹般地越狱去了英格兰,还写了一本回忆录。不难想象,她在书中是怎样对王后极尽诽谤。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平心而论,这件事中王后完全是个受害者,她什么也不知道。但我们也不得不说,玛丽·安托瓦内特身为王后,确实有欠检点的地方。若非所有人都知道她穷奢极欲,耗空了国库,又有谁会相信堂堂一国之后会分期付款买首饰?若不是她举止轻浮,不守王室礼仪,主教又怎么会相信她能在那样深夜秘密接见他?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从这个角度而言,玛丽·安托瓦内特也并不是完全无辜的。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可以说,项链事件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玛丽·安托瓦内特在众人心目中已成为“奢侈”、“靡费”、“荒唐”的代言人。 [/color][/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color][/font][/align][font=宋体][color=#3366ff][align=left][color=#ff0000][size=5][b]死刑·倾国之花凋落[/b][/size][/color] [/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法国大革命期间,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命运出现悲剧性转折。在这无可抵挡的反王室浪潮中,国王和王后成了攻击的首要目标——特别是王后。温和仁慈的国王在国民看来还不是那么有害,但挥霍无度的王后实在令人无法忍受。有人做过统计,在路易十六执政的十二年间,法国负债达到十二亿五千万!国王本身勤俭节约,谁用了这些钱,答案不言自明。当时的人们将她描绘成邪恶凶残的魔女、无耻的淫妇,人民的怒火几乎全部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而路易十六,则被描述成一位仁慈爱民的好君主,只是被她带累了。 [b]
[/b][/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1789年7月11日,法国大革命正式宣告开始。随后,14日,巴士底监狱被攻陷。路易十六很明白革命的意义,但他毫无办法应对。而玛丽王后,则认定”革命就是造反“,坚决不肯向革命派低头。当整个法国贵族都四散奔逃,甚至有些人自愿放弃贵族身份,加入革命队伍的时候,玛丽·安托瓦内特却依然在用她微薄的力量捍卫王权帝位。原本只知道享乐的女人,此时终于爆发出惊人的意志力。如法国政治家米拉波所说,”她是当时凡尔赛中唯一的男子汉“。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但是,即便王后如此坚强,一方面贵族的不合作,一方面革命的浪潮又不可抵抗,国王夫妇还是不得不败下阵来。1789年10月5日,凡尔赛宫被女性(和伪装成女性的男性)革命者队伍攻陷。6日,路易十六和王后及王子、公主,被押送往巴黎,住在杜伊勒里宫。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在这里,国王一家所有的举动都被监控,随时防止他们逃跑,并且严格监控所有的信件往来和信息传递。但安托瓦内特不死心,她运用所有的聪明才智与外界联络,向外国求援,向流亡贵族求救。很可惜,人人都想独善其身,甚至想从中渔利,根本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们的死活。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唯有忠诚的费森,这时候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为安托瓦内特设计一套精密的逃跑计划,但结果却因为国王一家缺乏应变知识和其他各种各样偶然因素,而最终宣告失败。他们在边境城市瓦伦被发现,押送回巴黎。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重返巴黎后,路易十六接受了革命群众们制订的宪法,并成立国民议会。玛丽·安托瓦内特表面同意,内心却仍不肯屈服。她支持国王拒绝召开三级会议,结果反而使民众的怒火更加高涨。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1792年,奥地利皇帝,安托瓦内特的侄子弗兰茨即位。同年,奥地利与法国之间正式宣战。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这一场战争让玛丽·安托瓦内特看到了新的希望。她不断利用自己在国内的优势,用各种各样的密码将情报传递给奥地利军方。毫无疑问,她期待着自己侄子的军队能进入巴黎,解救他的姑姑,帮助他们重振王室声威。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尽管玛丽将所有信件都销毁,各种行动隐藏得非常好,但事情终究还是败露了。再加上当时普奥联军统帅布伦瑞克偏偏发表了一篇要法国革命群众尊重王室的宣言,其中用词激烈,态度嚣张,大大激怒了革命者。1792年8月10日,愤怒的巴黎人民涌入杜伊勒里宫,扬言要杀死国王一家。惊恐的国王和王后走投无路,只好带着王子公主寻求国民议会的保护。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1792年8月13日以后,国王一家被转移到丹普尔堡,过着囚徒一般的生活。9月21日,立法议会宣布废除王政。翌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安托瓦内特耗费如此心血维护的王权,终究还是烟消云散。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随着革命的进程,密藏在杜伊勒里宫内的勾结外敌、阴谋镇压革命的大量文件被发现,路易十六被国民公会以叛国罪处死刑。1793年1月20日,他最后一次见玛丽·安托瓦内特,次日便被送上断头台(参考图片,当时法国所使用的断头台就是这种吉伦特式断头台。效率极高)。安托瓦内特就此成为寡妇。传说中她却仍不死心,还是进行了几次逃跑,但皆以失败告终。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1793年10月12日,玛丽被送上审判席。诸多的罪名加在了她身上,其中有些简直匪夷所思,例如与自己的儿子,路易十七发生乱伦关系。这种审判进行了数天,到15日,玛丽被正式判处死刑。
[/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3366ff]  1793年10月16日大约11点,玛丽·安托瓦内特在革命广场(即协和广场)被开执行死刑,之后草草下葬。可以说,直到最后死亡,她也未真正低过头,始终维持着王后的尊严。[/color][/font][/align][/color][/font][/color][/font][/color][/color][/td][/tr][/table]
[/backcolor][/backcolor][/backcolor]
[ 此贴被Carrie_小C在2011-01-05 18:34重新编辑 ]
快乐de妮子

ZxID:9463627


等级: 明星作家
..6月29日考会计...努力吧!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1-05 0
噶~~看不到图也``

楼主留言:

好了,修改好了。。。

我决定沉默Le;努力考会计.....祝福我吧!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1-05 0
已审
历史上的叫玛丽的皇后,女王,公主什么的可真不少
历史书上学的光荣革命被斩于断头台的好像是这个吧
血蔷薇,破碎

ZxID:14210092

等级: 热心会员
我很好,不吵不闹不炫耀,不要委屈不要嘲笑,也不需要别人知道.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9-10 0
光荣革命是英国的吧~~
http://l.paipaitxt.com/118851/14/07/20/162_10814745_a764ed75f9c6c87.gif
http://l.paipaitxt.com/118851/14/07/20/162_10814745_33915259d6a56c4.gif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