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花鼓灯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860 回复:4

[人文通史] 民间舞蹈——花鼓灯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陌亦輕。

ZxID:4462376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墨水依澄
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0
民间舞蹈——花鼓灯
[backcolor=#CCCCCC][table=580][tr][td]
[backcolor=#ffffff][table=550][tr][td]
[font=宋体][size=2]
  [b]花鼓灯[/b]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从古至今,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体形象出现,屹立于世界舞蹈之林,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b][color=#ff0000]历史渊源[/color][/b]

  相传,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人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着远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由于她望夫心切,精诚所至,化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为“望夫石”、“启母石”。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赶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此就有了花鼓灯。至宋朝花鼓灯已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艺术形式,在民间舞蹈艺术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举行的艺术灯会,花鼓灯都是做为压轴戏,因此被称为“缀大灯”而闻名于世。
在服装道具设计上,宋代舞队中的女主角普遍在头顶戴花冠,现在花鼓灯的“腊花”依然保留着这种装饰,这在我国汉族传统民间歌舞中是绝无仅有的。“竹竿子”“柄以竹之,朱漆,以片藤缠结,下端蜡漆铁桩,雕木头冒于上端,又用细竹一百个插于木头上,并朱漆以红丝束之,每竹端一寸许,裹以金箔纸、贯以水晶珠。”(宋《乐学规范》)。这与花鼓灯“伞把子”手中伞的形状、做法相似。   
  在队形变化和舞蹈技巧上,宋代的民间集体舞,十几人至几十人不等,舞蹈队形的变化有“勾队”、“放队”、“海眼”,一字形、方阵形(姿态有坐有立,变化多端,交叉进行,围成圆圈旋转着进退而舞),相当于今天花鼓灯中的“里罗城,外罗城”、“四马奔槽”、“二龙戏珠”、“鸳鸯阵”宋代的一些舞蹈动作是对武术、杂技的借鉴和揉和,如类似今天的“打虎式”、“骑马蹲裆式”等武术动作,类似“叠罗汉”、“虎跳”等杂技动作,都在花鼓灯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在宋代,用音乐、舞蹈、诗歌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情节和人物来表现简单的生活事件和群体情绪,已成为汉族民间歌舞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淮南舞”、“民间舞队”在各种场合无数次演出、交流中,形成了花鼓灯。据成书于清代的《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代就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怀远、凤台一带”。

  至今流行在淮河流域的安徽、河南、山东、江苏部分地区的泗洲戏、淮北花鼓灯、卫调花鼓戏,淮剧、推剧等都是花鼓灯的后代,流行于湖北、湖南、安徽等地的花鼓戏,以及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花灯、花鼓戏,它们在艺术形式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与花鼓灯艺术相同的特点。宋代进入元代,元代统治者对民间艺术活动进行严厉摧残,花鼓灯进入了低潮。元代进入明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花鼓灯艺术出现了复苏的现象。

  清朝初期,统治者对文化相对重视,花鼓灯艺术得到了迅速的繁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观看花鼓灯表演后,写下《舞者词》一阙:“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描绘了花鼓灯优美的舞姿和精妙轻捷的技巧。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社会风雨交加、动荡不定,花鼓灯艺术受到影响。

  辛亥革命后,淮河流域连年混战,花鼓灯艺术步入谷底。至新中国成立,花鼓灯艺术迎来了高峰期,50多年来,花鼓灯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特点:一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二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反映了的时代的风貌;三是花鼓灯艺术家队伍不断壮大,专业文艺工作者成为花鼓灯艺术的主力军。

[b][color=#ff0000]历史地位[/color][/b]

  花鼓灯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从古至今,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体形象出现,屹立于世界舞蹈之林,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1951年,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亲赴蚌埠向冯国佩学习花鼓灯艺术,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将花鼓灯列为中国民间舞蹈专业的必修内容,分为基本动作、步法、扇花、鼓绢花和动作组合五部分。1958年,当代中国第一个专业舞蹈研究组织——中国天马舞蹈研究室的全体同志到安徽,对花鼓灯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花鼓灯《刘海戏金蟾》、《玩灯人的婚礼》、《网中情》、《新媳妇挑塘》等剧目多次参加国庆庆典演出和全国调演,《新媳妇挑塘》并被拍成电影。

  1957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花鼓灯舞蹈节目,参加在布拉格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征服了各国的专家和观众,引起了国际舞蹈界的注目。此后,花鼓灯相继被国家歌舞团体带到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

  80年代,著名民间舞蹈家许淑英教授曾先后去北美洲、美国、加拿大等地讲学,将花鼓灯艺术传授到国外,在国际芭蕾舞节,为600多位各国舞蹈艺术大师表演花鼓灯,受到热烈欢迎,美国电视台立即向全美国播放,掀起了美国人对花鼓灯的热情。
[attachment=11328792]

[b][color=#ff0000]群众基础[/color][/b]

  花鼓灯艺术在淮河流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兰花舞”是广大群众进行集体健身的主要项目,花鼓灯表演已成为喜庆节日文艺表演的重要部分。

  目前蚌埠市有几十家花鼓灯班子,特别是禹会区冯嘴子村在近2800人口中,有80%的人会表演花鼓灯。

  著名花鼓灯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有着花鼓灯的梅兰芳之称的民间艺术大师,花鼓灯“冯派”艺术创始人冯国佩先生,就在这里出生成长。冯国佩先生的表演韵律强、身姿美、情感真、神态媚,1952年应邀赴北京中央歌舞团传授花鼓灯,传艺期间,中央歌舞团的艺术家共同努力,将冯派花鼓灯舞蹈动作和技巧记录、整理,编撰成花鼓灯艺术资料。他十次进京参加重大庆典演出和全国调演,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1952年在北京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表演花鼓灯,演出结束后,中央领导接见演员,周总理盛赞花鼓灯是东方芭蕾。冯国佩的《新游春》被拍成电影和电视艺术片发向海内外。

  他先后多次到有关省市担任艺术指导和教学工作,传播花鼓灯艺术,他作为我国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家的代表,参加了1982年联合国举办的亚洲地区保护与发展民间和传统舞蹈研讨会,发表了《花鼓灯的保护与发展》的论文并即席表演,受到各国舞蹈家的赞誉和钦佩,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代表玛琳娜·葛贝伊女士称为“[color=#6600cc]了不起的艺术大师[/color]”。

  作为花鼓灯传播的核心区域,蚌埠市历来十分重视花鼓灯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成立了花鼓灯保护组和花鼓灯保护专业委员会。蚌埠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color=#6600cc]《蚌埠市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的规定》[/color],建立了中国花鼓灯艺术博物馆。

  2004年,花鼓灯被国家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也是汉民族目前唯一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舞种,蚌埠市被确定为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基地。该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花鼓灯最大的播布区——禹会区冯嘴子村建立了第一个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并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们对保护区进行了全面考察,他们认为,冯嘴子村不仅具有花鼓灯艺术最富盛名的艺术大师,而且至今保持着良好的传承态势,具有群众基础,在花鼓灯艺术的传播领域中占主导地位。

  蚌埠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内知名专家的指导下,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对花鼓灯艺术进行了合理的保护、建设,初步构成了中国花鼓灯文化保护的有效机制和内涵准确的保护理念,具备了继续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并要求在今年完成二期保护、建设任务,为2006年我国作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候选项目奠定基础。

  2005年冯嘴子村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协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4月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庆善,原中国舞协主席、中国舞蹈大师贾作光莅临冯嘴子村授牌,花鼓灯艺术保护工程被省政府列入安徽省“861” 行动计划。

  花鼓灯,是流行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锣鼓等打击乐演奏、有情节简单的小戏。它是中国九亿汉族人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汉族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间舞蹈,它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自古至今,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体形象出现,屹立在世界舞蹈文化的森林中。 除了蚌埠花鼓灯最具代表性外,凤台花鼓灯和颍上花鼓灯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殊魅力。

  花鼓灯角色繁多,分工细致,主要演员有“腊花”(亦称、“兰花”)和“鼓架子”。女角色一般统称“腊花”,是演出的核心成员;男角色一般统称“鼓架子”。

  花鼓灯班子的艺术人员构成一般有锣鼓队、演员、灯头、灯混子。花鼓灯的演出分布“开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对唱、后场小戏等几个部分。

  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场”、“小花场”、“盘鼓”。“大花场”的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小花场”是“鼓架子”和“腊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有人物、情节的小舞剧,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盘鼓”则是舞蹈、武术、技巧表演相结合又具有造型艺术特征的表演。

  歌唱部分统称灯歌,多在“大花场”、“小花场”中间由“鼓架子”和“腊花”对唱或独唱,可长可短,即兴性强。

  花鼓灯锣鼓是花鼓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场面锣鼓和灯场锣鼓,具有情绪热烈奔放,节奏形式多变,明快紧凑,感染力强等特点。场面锣鼓可独立存在,单独演奏;而灯场锣鼓则与花鼓灯的舞蹈和小戏表演融为一体,起伴奏和渲染情绪的作用。

  花鼓灯自明清以后,流行区域逐步扩展,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亳州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安徽、河南、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出现了《游春》、《抢扇子》、《抢板凳》等节目,至20世纪30年代后,陆续出现了像冯国佩(艺名“小金莲”)、陈敬之(艺名“一条线”)、田振起(艺名“小银子”)、郑九如(艺名“小白鞋”)、常春利(艺名“老蛤蟆”)、石金礼(艺名“石猴子”)、杨再先(艺名“小红鞋”)、詹乐亭(艺名“盖九江”)、李兆业(艺名“猫春”)、万方启(艺名“万漏子”)等名家,形成了花鼓灯的兴盛。特别是在安徽蚌埠怀远县、禹会区,淮南凤台县,阜阳颍上县,农民祖祖辈辈、男女老少都玩灯,乡乡村村都有灯班。当时在淮河中游每个乡镇至少都有2个以上的花鼓灯班子,有的达3、4个之多,形成了“千班锣鼓百班灯”盛况。

  但是,由于社会迅速变革,农村城市文化步伐加快和外来文化移入,花鼓灯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播布范围迅速萎缩,目前主要集中在安徽省蚌埠市所辖的怀远县、禹会区,淮南市所辖的凤台县等,真正保持花鼓灯原生形态的花鼓灯班子仅存4、5个,已临近消亡!

[b][color=#ff0000]功能[/color][/b]

  花鼓灯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从一开始就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村。逢花鼓灯年过节农民们在麦场田头用竹杆挑起红灯笼,在铿锵的锣鼓音乐伴奏下歌咏、舞蹈,通过优美的动作和民歌小调抒发丰收之后的欢乐心情,其情景十分迷人。

  之后,它逐步发展成为淮河两岸人民节庆、春会、庙会、红白喜事等传统风俗活动中的一种仪式,一种人们玩乐的形式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灯歌中唱道“玩灯的共有千千万,都是淮河两岸人”,可见当时花鼓灯演出的热闹景象。花鼓灯铿锵的节律和健美的美韵已经融进了淮河人的血液,成为这里民众的生活寄托和精神支柱。

[b]角色的技术特点[/b]

  “腊花”上身穿大襟村姑服,下身穿笼裤或裙子,梳独头辫,载一绸球两边缀以约2尺长的飘带至脸侧部,额前系“勒子”。“腊花”使用的道具为扇和巾,表演时左手拿方巾,右手虎口执扇,以各种各样的扇花和步伐表达感情,长于舞蹈表演。

  “鼓架子”上身着对襟中装,头扎帕巾,腰系彩带,脚穿布鞋。按分工不同,又分:

  “大鼓架子”主要表演“上盘鼓”中的叠罗汉,俗称“底座”。

  “小鼓架子”专演“大花场”和“小花场”,长于舞蹈表演、跟头、技巧,有的还能兼唱,为男角中的主要演员。

  “丑鼓”长于唱工,即兴演唱本领强,兼跳舞蹈,演出时身背花鼓,表演滑稽诙谐。

  “伞把子”又称“领伞的”。专工“大花场”中领唱,兼跳舞蹈,表演时手持岔伞,负责全场演出的指挥和调度,分为:  

 “文伞把子”长于唱工,主要担负领唱和对唱。每当花鼓灯队伍沿街行进时,均由“文伞把子”领头,称为“涮街伞”。

  “武伞把子”以舞蹈为主,擅长跟头,在“大花场”的演出中以伞为指挥,调度全场演员队形的变化和掌握节奏。

[b]颍上民间艺术节花絮—花鼓灯的伞把子(图)[/b]
[attachment=11328793]

[b][color=#ff0000]演出特点[/color][/b]

  “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人数一般为单数,有七人、九人、十一人等,第一人为“伞把子”,其余“鼓架子”、“腊花”各占一半。表演量,“武伞把子”舞罢,奔至上场门,高喝一声“唉”,引出群舞演员。“腊花”多人各自站在“鼓架子”肩上,手中翻动着扇花、手绢花,或做各种造型姿态,在狂欢般的锣鼓声中鱼贯而出。

  演出中,“伞把子”一把岔伞指挥全局,“鼓架子”和“腊花”联接转换各种图形,表演热烈、奔放的集体舞蹈,并穿插各人擅长的身段和筋斗,扭、跳、翻、跌等一系列高难度技巧。演到激烈处,众“鼓架子”伴着锣鼓点节奏,常常吹起高亢悦耳的口哨。传统的“大花场”队形,先跳“走四门”,再跳其它图形,有“五朵梅”、“蛇脱壳”、“两堵墙”等20余种。“大花场”舞罢,全体演员在“伞把子”带下跳出场。

  “小花场”是“鼓架子”和“腊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情节舞,这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现男女相互爱悦、嬉戏逗趣的情景。“小花场”也有文武之分,文场以唱为主,舞次之,武场以舞蹈、筋斗、技巧表演为主,唱次之。“小花场”的歌唱以“腊花”为主,“鼓架子”帮腔、陪衬,内容多是即兴编唱。演出中,一般是先舞一段,演员招手,煞住锣鼓,二人站在场中唱,结束后再起舞。在怀远县还流传一种双花场,为两个“腊花”和一个“鼓架子”的三人舞。其中,有“二女争夫”的情节,有戏剧矛盾,表演起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盘鼓”是舞蹈结合杂技、武术等技巧表演。“地盘鼓”为地面上的双人技巧表演。“中盘鼓”,一种是“腊花”站在“鼓架子”腿上,做“射雁”、“斜塔”等各种造型姿态;另一种是双人配合的跟头技巧,如“过山”等。“上盘鼓”是“腊花”站在“鼓架子”肩上,做出各种造型姿态,如“坐肩”“鸭子凫水”等,还有三人以上的造型,如“老鹰叼小鸡”“双挎篮”等等。

  花鼓灯歌唱部分统称灯歌,主要唱调有“慢超牛”、淮调、“卫调”等十余种。曲调抒情、缓慢,而舞蹈则节奏强烈、急速,因而歌的时候不舞,舞的时候不歌,灯歌唱词的基本句子形式为五句一唱段,其基本结构,最常见的铺陈、对比、问答和重叠;灯歌曲调跳跃多,演出现四度、五度、六度或七度音程,并使用滑音进行修饰,灯歌音乐的主要特点为:无论唱句、唱段多少,都在第三句的结尾由锣鼓敲出匡匡1令匡一令1匡01的过门,然后再接着唱。较流行的曲子有《伞把子调》《小鼓架子调》、孟姜女等。

  花鼓灯锣鼓班子至少要有7人组成,使用的乐器以花鼓、大锣、大钹为主,配以小锣、小钹、脆锣。花鼓灯锣鼓音乐的节奏型式多变、欢快高亢、健美而有力度,演奏一气呵成。它的基本节奏型是四二拍,如:押条鼓2/4∣匡匡次次∣,长槌2/4∣匡令匡令∣,撞四2/4∣匡匡∣匡匡∣令匡一令∣匡O∣,以及“凤凰三点头”等等。鼓的演奏技巧变化丰富,跌宕起伏,忽而用重击、轻打,忽而用“压锤”“捣锤”,突然又打响鼓边,充分调动音响、音色效果,造成声音效果上的差别,有效地发挥锣鼓音乐表情性的特点。

  后场小戏有《小圆房》、《小货郎》等。一般是两人或三人情节简单的生活小戏,有的是有情节的对唱,演完小戏,演出告结束。

[b]安微花鼓灯舞(图)[/b]
[attachment=11328794]

[b][color=#ff0000]艺术风格[/color][/b]

  总的来说,花鼓灯热烈、奔放、敏捷、灵巧、优美、细腻,兼有悲剧和喜剧因素,突出体现了中国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主要美学特征,集中展现了中国汉族民间歌舞形式上的主要特点,充分显示了中国发间歌舞艺术的基本格调。

  花鼓灯是典型的民间广场艺术。它以锣鼓为乐,运用折扇、手绢和花伞,通过优美的动作和民歌小调,抒发丰收之后的欢乐心情。

  花鼓灯锣鼓音乐是我国打击乐中的精华之一。它节奏鲜明,边打边舞,极富表现力。花鼓灯舞蹈的节奏、步伐、动律产生于锣鼓音乐,二者关系极为密切。

  花鼓灯舞蹈兼有南北文化之长,既有北方刚劲爽朗的特点,又有南方柔美的风韵,形成了[b]热烈、奔放、迅捷、灵巧、优美、细腻[/b]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color=#0000ff]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color][/size][/font]
[/td][/tr][/table][/back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0-26 0
已审,素材已有相关帖。

中国古代舞蹈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5214_u789464/
中国古典舞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5673_u789464/
世界古典舞简介(印度及欧洲)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5721_u789464/
伎乐舞蹈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7946_u789464/
浅忆、夏日

ZxID:4671457


等级: 热心会员
教官,你敢不敢再萌一点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2-13 0
看过名扬花鼓,不知道有没有联系

56pulliu

ZxID:12964086

等级: 文学俊才
重装了XP 我又活过来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2-13 0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种喜庆的舞蹈希望会有更多人爱。
执着是好事太执着就是背叛。背叛谁呢,你自己呗。。
lininxue

ZxID:143776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23-07-11 0
谢谢楼主分享,新的知识又增加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