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深处仿红妆——中国古代女性的传奇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9102 回复:21

[人文通史] 青史深处仿红妆——中国古代女性的传奇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偶颜單色

ZxID:836447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展雯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6-05 0
青史深处仿红妆——中国古代女性的传奇
[color=#6633CC][b][size=3]巾帼豪杰[/size][/b][/color]

[attachment=11327880]
如果以为古代的女性通通柔弱如水,那就错了。历史中绝对不缺少自立的女性,甚至女强人,正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孩,知道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然而她不仅是传说。在古代中国,有女子仗剑沙场,为守护家园奋战,也有女子执掌天下,支撑着国家的命运。这些女中豪杰用她们的力量告诉历史,女子也可以撑起天空。


[b][color=#FF33CC]妇好 甲骨文里的神秘女武士[/size][/b]
[attachment=11327881]
1936年6月,人们在河南安阳商朝遗下的17000多块龟骨中,发现有200多块用甲骨文记载了一个叫“妇好”的女人的事迹。难以置信的是,这位生活在3000多年前的女人不仅善战,而且还接连嫁了4位国王!难道殷商时期会如此开放?

[b]甲骨文中的神秘女人[/b]

这一万多块龟板几乎全部出自商王武丁时期,武丁,是商朝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渐渐发现,在武丁一朝中,有个挥之不去的人物,她的名字在甲骨文上多次出现,她叫“妇好”。

人们开始破解这些甲骨文的秘密。有一条卜辞记载,“妇好先共人于庞”。它的含义是,在战争前,妇好先在一个叫做庞的地方征兵。

“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这条卜辞中说,妇好领了3000兵马加入了国王万人的军队,一起去征伐远方的国家。这是甲骨文中的最大一次战争,战斗的一方商帝国动用了上万人的军队。这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是一次了不起的壮举。

有关妇好的卜辞发现得越多,人们对她越感到惊讶:她是国王麾下的一名女将,不仅能够统兵作战,而且还有属于自己的领地。

妇女领兵打仗,并且能够成为一方诸侯,这在3000年内闻所未闻。商王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它为什么能给予妇女如此大的权力和信任呢?是商代推行男女平等的观念,还是妇好并非是一个等闲的人物呢?

不久,人们发现了妇好的另一个身份:她是国王武丁三位合法妻子之一,是一位尊贵的王后。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在《在甲骨文合集》第2636版中惊奇地发现,妇好离开了她的国王。

“贞,妇好有娶?”“贞,妇好有娶?”“贞,妇好有娶?”这句卜辞是在反复地询问:“妇好嫁了吗?”卜辞的结论是,妇好再嫁了,而且嫁给了3位不同的国王。这些国王都是武丁的祖先,他们去世已久,在位时都是贤明的君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女人,怎么可能在几百年的时间内嫁给4位国王呢?


[b]墓中物证实妇好身份[/b]

1976年5月,中科院安阳考古队在进行一次例行的土地平整工作时,在小屯村西北的一片岗地上,发现了一处古墓。令考古队大为兴奋的是,这个墓出土的器物可谓源源不断。从出土的玉器来看,墓主人应该是一位温雅高贵的女人。但是,不久后,墓中又出现大量的兵器,其中一件青铜钺,两面均饰有虎扑人头像,这是军中最高统帅的象征,从这一点来看,这又应是一座将军墓。

这座墓的主人是谁呢?是男人还是女人呢?

几天后,墓中又有新发现。几乎每一个种类的青铜器上都刻有一个名字,显然这个名字就是墓主人,她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因为甲骨卜辞而名闻天下的王后——妇好。

这些随葬文物使人们第一次得以旁观甲骨文中的人物,它们使甲骨文中的历史清晰起来。在丰富的陪葬品中,人们逐渐认识妇好。她的确是位战功显赫的将军,出土的青铜钺,做工细致,形式威猛,不是上将军,绝对没有资格使用这样的铜钺。

出土的一对大鼎上刻有司母辛的字样,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司母辛就是妇好死去时的庙号。根据商代的习俗,以天干为庙号的人名,只有国王和王后才能享有。

于是,这个墓葬的挖掘,澄清了关于妇好的一切推论——妇好的确是一个人,她不但是位王后,也是一位手持铜钺的女将军。这位持钺的王后,消失于历史云烟中已经超过3000年,即便是《史记》中也没有记载过她的名字。

3000年后在前后相隔40年的两次意外发现中,她却作为商代最具体的形象出现在今人的眼前。商王为爱妻操持冥婚

但是,人们还是疑惑,为什么妇好会嫁给如此多的国王?难道在商代王后有权利多次配婚吗?

中华书局的老专家赵诚已经退休多年,但是对甲骨文的研究仍然痴心不改,他对《甲骨文合集》2636版有其独到的见解:

武丁是目前已知的商王中在位时间最久的国王,他享年59年,而他所珍爱的王后妇好在他之前就去世了。

商代人迷信鬼神,崇尚天命。他们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取决于上帝、神灵与祖先。武丁对妇好的感情极为特殊,也许是相爱至深,也许是相敬如宾,他对于妇好的离去总是难以释怀。

于是,这位开明的君主就把他珍爱的妻子许配给去世已久的贤王,大概他认为,这些死去的祖先会在阴世保护他的妻子,或者,他也认为,妇好的杰出完全可以与伟大的帝王相提并论。甲骨文的卜辞正是武丁对祖先急切的询问。

“妇好嫁了吗?”“大甲已经娶了妇好!”

“妇好嫁了吗?”“成汤已经娶了妇好!”

“妇好嫁了吗?”“祖乙已经娶了妇好!”

于是,国王放心了。

安阳,在一个多世纪的考古研究中,逐渐还原了一个古老的王朝。今天,在小屯村边,人们完整地保留了商代的宫殿遗址,已经成了那个王朝的岁月见证。


[b][color=#FF33CC]花木兰 巾帼英雄的代名词[/color][/b]
[attachment=11327882]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比较起来北魏时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都在北方。黄河姑且不说,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参加的战事,当发生在北魏与柔然之间。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晋未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苻坚所灭。符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拓跋氏复国,改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五胡乱华”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为北魏皇室后代。当时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会经济发展,花木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中。

这时立国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国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断南侵,北魏政权便多次“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与柔然大战。

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在《木兰诗》中开头就说明了当时的军情紧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而花木兰家中除了年迈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的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帼英雄本色的表现。

花木兰就要出征了,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畴,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她早晨告别爷娘,晚上就宿在了黄河岸边,行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暮色苍茫中,一个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何等荒凉而又悲壮的境界。“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见战事是十分的频繁,岁月是十分的漫长,那么多的将军蝶血疆场,花木兰能活着回来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

野树旌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锨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声析山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

积雪没胫,坚冰在须。当此苦寒,天假强胡,

凭陵杀气,以相剪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

都尉新降,将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

……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渐浙,魂魄结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去的伙伴,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还我女儿本色,花木兰多么自豪。(原载:名人资料 来源:中国经济网)

[b]女扮男装去从军有无必要[/b]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成为美谈,然而考据历史,这样的做法其实没有必要。

先秦和两汉期间,女军的史实是很多的,根本没必要非要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关于女军的历史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尚书》,孔颖达疏:古人或以妇女从军。比较著名的是孙武训练娘子军的故事,孙武训练娘子军,左右领队的是阖闾的二姬,她们俩人很不严肃,嘻嘻哈哈,孙武把二姬给斩了,娘子军才严肃起来。《墨子》和《商君书》中均有女军的历史事例。如《商君书》三军是指壮男的一军,妇女为一军,老弱为一军,《史记·田单列传》中田单把妇女编于行伍之间,编于士卒之间,说明当时妇女从军很普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包括柔然,女子直接参战的历史事例很多,这些充分可以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妇女参军并不是禁忌的,完全没必要女扮男装。


[b][color=#FF33CC]武则天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color][/b]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能在等级森严、崇尚血统与武力的男权社会中获得21年独掌天下的无上权利,并在延续前唐繁荣稳定的前提下,为开创盛唐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其睿智与胆识必定有超出常人之处。其中,她的理性的用人理念在治理国家,稳定社会方面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重视、爱惜人才,是武则天执政的一大特色。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据扬州(今江苏扬州)起兵反抗武则天,到处散发骆宾王撰写的《为徐敬业讨伐武氏檄》,用极其恶毒的语言诬蔑、攻击武则天,武则天看后因感叹其文采飞扬,赞扬骆宾王“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认为这是“宰相之过”。清朝诗人丘逢甲在《题骆宾王集》诗中,赞叹武则天的表现:“凤阁鸾台宰相忙,此才意令落蛮荒。若将文字论知己,惟有当时武媚娘。”又例如,有一次武则天驾临洛阳龙门,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则天赏赐他一件锦袍。不一会宋之问诗成,则天看其文采意境更好,便“夺虬锦袍以赏之。”这段“夺袍以赐”的佳话,不仅表现出武则天有过人的诗文鉴赏力,更可以看出武则天爱惜人才之甚。

那么,国家需要的人才哪里去寻,如何使用?为此,武则天在她辅政、执政的45年(660~705),特别是独掌政权的21年(684~705)间,形成了一套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机制。

[b]武则天是盛唐文明的开拓者[/b]

武则天用人,主要是通过完善、发展科举制度来培养和选拔人才。此前的科举制度分常举与制举两种:常举是经常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主要有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秀才等科目;制举是皇帝临时特诏的科举考试,不常进行。武则天不仅增加了常举的难度、制举的次数,而且于载初元年(690年)2月14日在神都洛阳创立了殿试。又于长安二年(702年)春正月,在重返长安大明宫期间“初设武举”。从此,在应试的群体中,除云集大批舞文弄墨的饱学之士,还涌动着许多舞熗弄箭的骁勇将材,足见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蓬勃发展。这里仅以各朝进士及第者的增多为例。高祖朝56人,太宗朝205人,高宗朝(大部分时间武则天辅政)555人,则天朝464人。高宗、则天朝总共录取进士1019人。贺知章、张九龄、张说等,就是这个时期金榜题名的。这些人才都参与了盛唐文明的创造,因此,可以说武则天是盛唐文明的开拓者。

武则天在用武力平定徐敬业叛乱,用酷吏打击政敌的同时,还利用法律治理国家,用正直法官抑制酷吏。隋唐法律的全称为律、令、格、式,至唐高宗时法律已基本完备,这就是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撰成的《唐律疏议》,并于永徽四年(653年)颁行全国。至武则天临朝称制时,唐律及其疏议已施行了30余年。因此,她认为律令,特别是格式有增删的必要。于是在垂拱年间(685~688),武则天颁行了垂拱格式,而对律令本身只改了24条,她本人亲自作序,与律令等一道颁下。这不仅解决了唐律及其律疏在施行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唐律的内容。其后,虽有周兴、来俊臣、索元礼、侯思止等酷吏滥用酷刑、践踏法律,但也有徐有功、杜景俭等敢于秉公执法的好法官出来遏制酷吏的暴行。故时人称“遇徐、杜必生,遇来、侯必死”。徐、杜二人之所以敢于同酷吏斗争,一是有武则天撑腰,二是有法律为依据。

内容摘要: 武则天在用武力平定徐敬业叛乱,用酷吏打击政敌的同时,还利用法律治理国家,用正直法官抑制酷吏。天授二年正月,武则天命来俊臣审讯酷吏周兴,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请君入瓮”故事,结果将酷吏周兴流放岭南,“在道,为仇家所杀”。

[b]用过宰相75人,为何最倚重狄仁杰[/b]

武则天用人任官,赏善罚恶十分明显。首先能够破格用人,甚至鼓励有才能者自荐为官。她量才授职,进贤才,退不肖亦十分果断。武则天不仅严格监控中枢官吏,而且对下面的官吏要求也很严。为统一赏善罚恶的标准,武则天指令北门学士撰成《百僚新诫》;由她出题、北门学士未曾完成的《臣轨》一书,于长寿二年(692年)由她自撰面世,从此赏善罚恶更有了具体的规范,该书的核心内容是要百官“事君以忠”。武则天还以农业是否发展,作为奖惩地方官的标准。规定所辖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官吏则于升奖,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则必加惩处,轻者降薪,重者随时免官。所以武则天统治时期经济是发展的,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

武则天器重谏官、监察官、法官等,但最倚重的则是宰相。武周朝共用过宰相75人,其中有姚崇、裴炎、狄仁杰等。而武则天最倚重的宰相,当属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高宗时他先后任大理丞、侍御史及地方官多年,政绩卓著。武则天独掌政权后,擢拔狄仁杰为冬官侍郎。垂拱四年(688年)六月,时吴、楚之地多淫祠,仁杰奏毁1700余所,这对于移风易俗、减轻百姓负担,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久,武则天命狄仁杰为文昌左丞。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晋升为宰相。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经狄仁杰等人的多次劝说,终于打消立侄武承嗣为太子的念头,派人去湖北迎回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从此大唐皇朝后继有人。


[b]用酷吏打击政敌,为何又加快谏杀酷吏[/b]

武则天在《臣轨》中要大臣敢于“匡君之恶”,揭露她的过失。这是她说漂亮话骗人吗?不是。武则天在用人上的最大过失,是重用酷吏,株连无辜,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应该说,她为建立和巩固武周政权,在一段时间内利用酷吏打击政敌是必要的,只是她的抑制机制不力,正直法官的权力太小,因而造成的冤案过多。然而,当她认为武周政权已经巩固,便开始采纳大臣的建议诛杀酷吏,平反冤假错案。

天授二年正月,武则天命来俊臣审讯酷吏周兴,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请君入瓮”故事,结果将酷吏周兴流放岭南,“在道,为仇家所杀”。又将另一著名酷吏索元礼“杀之以慰人望”。长寿元年(692年)六月,谏官朱敬则上书建议扫除酷吏,使天下人心大快。武则天称善,“赐帛三百段”。于是加快了诛杀酷吏的速度。神功元年(697年)六月,杀酷吏来俊臣。至此,武则天利用酷吏打击政敌已成为历史。

难能可贵的是,当时武则天已深感制造出许多冤假错案,自己应负主要责任,因此,自长寿元年至神龙元年(705年)正月退位前,她下达减狱、洗冤之制(制即诏书,因避武瞾名讳故称制)共达8次之多;并且在久视元年(700年)七月,她派道士胡超在嵩山极峰投放了一枚除罪金简,上面刻写着“大周国主武瞾,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瞾罪名。”1982年5月21日,金简被一牧羊农民发现,后经专家鉴定其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现藏河南博物院。

综观上述武则天的用人机制,有得有失,其功效还是主要的。因此,唐中期的宰相陆贽赞扬武则天善于用人,赏罚分明,说“深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也认为,武则天“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这些评语是符合实际的。


[b][color=#FF33CC]述律平 执掌北国的铁腕女子[/color][/b]

[attachment=11327883]
常言道:“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优秀的女人。”那么,建立大辽帝国的阿保机背后又有一个怎样的女人呢?《辽史·后妃传》记载,辽王朝的开国皇后述律平以“简重果断,有雄略”著称。据说,她曾经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的交汇处远远地看见一个美丽的女子乘青牛而来,可是一转眼的工夫,女子和青牛都不见了。人们据此说,述律平因为“文能安邦富国,武能克敌制胜”,连神女在她面前也感到自惭形秽,主动让路。因此有童谣唱道:“青牛妪,曾避路。”

在阿保机为统一契丹东征西讨时,述律平或留守都城,或随行军中,或策划于帷幄,或驰骋于沙场,是阿保机不可或缺的参谋与帮手。为此,崇尚中原文化、以汉高祖刘邦自居的阿保机把述律平比作汉相萧何,赐萧姓为述律家族的姓氏,定萧家世代为皇后,共享富贵。

[b]一刀砍下自己一只手[/b]

公元926年,阿保机突然病逝。一时间,朝野上下觊觎权力的部落集团蠢蠢欲动。面对危机四伏的契丹政局,述律平以其独具的魄力和超凡的勇气挺身而出,请诸部首领和重要大臣前来议事。

这一次简短的召集,在《契丹国志》里有简单明了的会议记录(为读者阅读方便,译成现代语):

述律平问群臣:“你们想念先帝吗?”

众大臣面露哀伤,回答:“臣等受先帝大恩,怎能不想!”

述律平微微一笑:“那好,既然想念,就请诸位去见先帝吧。”

述律平收起笑容,一声令下,近百名部落大人、大臣统统被砍了脑袋,送去殉葬。

此后,凡是被述律平怀疑不轨的高员显贵,她便让他“传话先帝”,然后将其拉到阿保机灵前杀掉了事。对于一些功勋盖世的大臣元老,述律平则先让人散布流言,然后以流言为罪,给他们扣上帽子,撤职的撤职、处斩的处斩。这其中包括创制契丹文字的耶律突品不、祖父对阿保机有救命之恩的耶律铎臻、为契丹开疆拓土的耶律迭里等等。

正当述律平杀得兴起的时候,却碰上了一根硬骨头。

原平州刺史赵思温,是投靠契丹的汉臣。在阿保机讨伐渤海的战役中,赵思温力战扶余,身体多处重伤,阿保机曾亲自为他调药。当述律平也要他去“侍奉先帝”时,赵思温却不肯就范。

述律平质问道:“你是先帝亲近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去?”

赵思温微微一笑,从容答道:“要说亲近,谁也比不上皇后,皇后如果去,臣一定跟在后边。”

众人听了一愣,立刻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述律平。众目睽睽之下,述律平立刻做出了反应,回答道:“诸子幼弱,国家无主,无法前往!”(实际此时皇太子耶律倍已经二十八岁)话音刚落,述律平嗖的一声拔出金刀,将自己一只手齐腕砍下,面不改色地命人将这只手送到阿保机棺内代自己“从殉”。

述律平这一手,让在场的人目瞪口呆。从此以后,所有的皇亲国戚、满朝文武都对她畏如虎蝎,对她的主张再不敢有半点违抗。而少了一只手之后,述律平杀人殉葬的把戏也收敛了许多,竟然连逼她断手的赵思温都放过了。





[color=#6633CC][b][size=3]风华才女[/size][/b][/color]
[attachment=11327884]
乱世佳人们留下了凄美的传说,令人扼腕叹息。而那些拥有才华的女子,同样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虽然有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然而才女们绝对不甘于如此。尽管历史没有给她们与才子们同样的机遇,但她们无法掩饰的才情仍然被时间铭记。如今,我们尚能看到她们留下的思想,品读她们写就的诗章,分享她们的一颦一笑与细腻情怀。


[b][color=#FF33CC]才女班昭的命运[/color][/b]
[attachment=11327885]
班氏一门,在汉代是非常显赫的家族,文武勋功,德行学问,都极一时之盛。西汉成帝时的班婕妤和东汉的班彪,班固,班超都是名垂千古的人物。

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后妃,在赵飞燕入宫前,汉成帝对她最为宠幸。她的父亲是班况,班况在汉武帝出击匈奴的后期,驰骋疆场,建立过不少汗马功劳。

班婕妤是一位才女,亦有美貌。曾经很受宠爱,历史上记载她也曾生过一个儿子,后来大概是夭折了吧。因为后来无任何记载。

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是有口皆碑的。当初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天天同她腻在一起,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开导汉成帝内心的积郁。班婕妤又擅长音律,常使汉成帝在丝竹声中,进入忘我的境界,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止是她的侍妾,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亦可亦友的地位。

她也是个很有才德的人。据说,她拒绝和成帝同坐一辆马车,认为这样不和礼节。太后王政君听说后,曾赞扬她:“后宫里有这样的妃子,我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

她的失宠,是因为赵飞燕姐妹的进宫。以她的温柔谦和,自然比不上赵家姐妹的妖娆。但她是个聪明的人,于是没有苦苦去争。而是自己请愿,去了长信宫伺候太后。她写下了一首秋扇赋,把自己比作秋天的扇子——夏天,扇不离手,一到秋天,就丢弃了扇子。她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自己失宠的心情。(所以画中用扇子作背景)

汉朝时期,皇帝在宫苑巡游,常乘坐一种豪华的车子,绫罗为帷幕,锦褥为坐垫,两个人在前面拖着走,称为“辇”;至如皇后妃嫔所乘坐的车子,则仅有一人牵挽。

汉成帝为了能够时刻与班婕妤形影不离,特别命人制作了一辆较大的辇车,以便同车出游,但却遭到班婕妤的拒绝,她说:“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最后竟然落到国亡毁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那就跟他们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凛然而惊吗?”

汉成帝认为她言之成理,同辇出游的意念只好暂时作罢,当时王太后听到班婕妤以理制情,不与皇帝同车出游,非常欣赏,对左右亲近的人说:“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

在这里,王太后把婕妤好与春秋时代楚庄工的夫人樊姬相提并论,给了她这个儿媳妇最大的嘉勉与鼓励。楚庄王才即位的时候,喜欢打猎,不务正业,樊姬苦苦相劝,但效果不大,于是不再吃禽兽的肉,楚庄王终于感动,改过自新,不多出猎,勤于政事。后来又由于樊姬的推荐,重用贤人孙叔敖为令尹宰相,三年而称霸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王太后把班婕妤比作樊姬,使班婕妤的地位在后宫更加突出。班婕妤当时加强在妇德、妇容、妇才、妇工等各方面的修养,希望对汉成帝产生更大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有道的明君。

可惜汉成帝不是楚庄王,自赵飞燕姐妹入宫后,声色犬马,班婕妤受到冷落。

赵氏姐妹入宫后,飞扬跋扈,许皇后十分痛恨,无可奈何之余,想出一条下策,在孤灯寒食的寝宫中设置神坛,晨昏诵经礼拜,祈求皇帝多福多寿,也诅咒赵氏姐妹灾祸临门。事情败露以后,赵氏姐妹故意讲,许皇后不仅咒骂自己,也咒骂皇帝,汉成帝一怒之下,把许皇后废居昭台宫。赵氏姐妹还想利用这一机会对她们的主要情敌班婕妤加以打击,糊涂的汉成帝色昏头脑,居然听信谗言。然而班婕妤却从容不迫地对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得福,为邪欲以何望?若使鬼神有知,岂有听信谗思之理;倘若鬼神无知,则谗温又有何益?妾不但不敢为,也不屑为。”汉成帝觉得她说的有理,又念在不久之前的恩爱之情,特加怜惜,不予追究,并且厚加赏赐,以弥补心中的愧疚。

班婕妤是一个有见识,有德操的贤淑妇女,那里经得起互相谗构、嫉妒、排挤。陷害的折腾,为免今后的是是非非,她觉得不如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因而缮就一篇奏章,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聪明的班婕妤把自己置于王太后的羽翼之下,就再也不怕赵飞燕姐妹的陷害了,汉成帝允其所请。

从此深宫寂寂,岁月悠悠。班婕妤悯繁华之不滋,藉秋扇以自伤: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荚笏中,恩情中道绝。

班婕妤自知,自己如秋后的四扇,再也得不到汉成帝的轻怜蜜爱了。不久,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赵合德也成了昭仪,然而这一切在班婕妤看来,似乎都与她毫无关连了,心如止水,形同槁木的她,除了陪侍王太后烧香礼佛之外,长昼无俚,弄筝调笔之余,间以涂涂写写,以抒发心中的感慨,从而为文坛留下了许多诗篇。

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讲过这样一段话;“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至必传于后于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这话用来讲班婕妤也适合,倘若班婕妤一直得到汉成帝宠幸,她是否会为文坛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呢?两者相比,孰得孰失,谁又能讲得清呢?

她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长信宫怨》。诗从入宫受宠写起,一直写到顾影自怜,自己爱惜羽毛,而摒绝繁华,效法古代贞女烈妇,甘愿幽居长信宫中,孤灯映壁,房探风冷,想起旧日与皇上的恩爱之情,不觉珠泪飘零,令人肝肠寸断,一个接一个的白昼,一个接一个的夜晚,无情地吞着花样的年华,最后写到只希望百年之后能够埋骨故乡的松柏这下。饱含无限的凄熗情怀,使人不忍卒读。

汉成帝在绥和二年三月,崩于未央宫。汉成帝崩逝后,王太后让班婕妤担任守护陵园的职务,从此班婕妤天天陪着石人石马,谛听着松风天籁,眼看着供桌上的香烟缭绕,冷冷清清地度过了她孤单落寞的晚年。

当时的人都说班婕妤侍君不逾礼法,可与周宣王的姜后鸡鸣戒旦,前后媲美,可惜汉成帝沉迷于酒色,远离了班婕妤的规劝及影响,因而周宣王成就了中兴大业,汉成帝却落得个暴毙的结局。这里,我不对汉成帝抱婉惜的心情,只对班婕妤抱婉惜的心情,倘若她遇到了过去的周宣王、楚庄王,或她后来的唐太宗,甚或是明太祖,又当如何?(中国经济网)

[b]最早的女教师班昭[/b]

第一个收徒授业的女教师是东汉的班昭。班昭的父亲班彪、兄长班固毕生致力于整理西汉历史,编写《汉书》,但未能完成而先后去世。班昭继承父兄遗业,最后完成此历史巨著。许多公卿大臣常向她求教,汉和帝多次召她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号曰‘曹大家’”(其夫姓曹)。

班昭的才华主要表现在她写的《女戒》中,总共七篇: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原来是用来教育自己家女儿的,后来被很多人家抄去,也来教育自己家的女儿,时间一长,全国都流行了。

“卑弱”篇里说女人生下来就不能和男人平等,妻子要为丈夫服务,这是封建典型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夫妇”篇写的是:丈夫比天还大,要尊敬,要小心地照顾他。“敬慎”篇主张男子要刚强,女子要柔弱,不论对还是错,妻子都要听丈夫的。“妇行”篇中制定了女人的四种做事的标准:要有道德,要好好说话,要穿衣整齐,要认真纺纱织补,做饭洗衣服。“专心”篇是说女人不能结两次婚,但是丈夫可以再娶妻子。“曲从”篇是教育妻子要好好照顾丈夫的父母,忍耐顺从。“叔妹”篇是说如何与丈夫的兄弟姐妹相处,要谦让,宽容,使家庭没有矛盾,和睦相处。

[b][color=#FF33CC]寂寥红尘中的谢道韫[/color][/b]

与一个香港朋友聊天,说起魏晋时的一些事,不知怎么就说到了谢道韫。这个女子,颇有来历,既艳绝群芳,又是出名的才女。可惜,其才名已不显于“当世”。红尘浊浪,淘洗过后,纵使是金子,要发光也难。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谢道韫生于东晋世家,叔父是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谢安。她的才名,更是著于幼时。“落雪之际,谢安尝召子侄论文,俄而雪骤。问:何所似也?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言,未若柳絮因风起。”锦心绣口,“咏絮”之才。这一段千古佳话,还曾写入红楼章回。

岁月湮远,一代才女空有奇文若干,仅存文一篇、诗两首,余皆散佚。古人云:读其书,想见其文人。道蕴之书虽不能读,但思其生平,亦想见其行状。

从史书记载看,谢道韫的婚姻生活颇为不幸。“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悦。谢安良言劝解:王郎,逸少之子,人材亦不恶。道蕴则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文章千古,将这句“天壤之叹”传之后世。

空为谢家芳树,惜无良偶佳侣,正如花开空谷,无人解语。她婚后的落寞和孤寂,也是可以想见的。

夫婿王凝之,是王羲之次子,虽善“草隶”,却也“最不成器”。他深信五斗米道,孙恩攻打会稽时,他刚愎自用,不听手下进言,不设防备,一味依靠“神灵”相助。强敌破城之际,他却“玉步轻摇”,焚香祷告,并相信已请得“鬼兵”助阵。结果可想而知。

谢道韫的不幸,也从另一个侧面成就了王凝之的幸福。有人这样评价王凝之,“出生于最有名的世家,有个最有名的老爹,还娶了个最有名的老婆,恰好,还生长在最有名的那个风流时代。”

按理说,相夫教子,优雅从容地生活,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也是难得的。然而,灾难接踵而来。公元399年,王凝之为孙恩所杀,其子女也全部遇难。始则遇人不淑,终则亲人永诀。此后,她一直寡居会稽,事不可考。

谢道韫聪慧善辩,胆识过人,时人称其有林下风气。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称赞她“雅人深致”。又一日,凝之弟献之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在青绫屏障后参加谈论,发挥献之前议,宾客不能折屈。《资治通鉴》这样记载:“凝之妻谢道韫,弈之女也,闻寇至,举措自若,命婢肩舆,抽刀出门,手杀数人,乃被执。”

有人将她与李清照相比,认为李清照写了很多哀婉的词,追念那个曾与她诗酒唱答、鹣鲽情深的夫君。“明诚去,金石毁,易安室半开半掩叠字的心扉。”至少,李清照还有回忆,谢道韫却连这样的回忆都不曾有。的确,谢道韫留下来的诗文,也勃发阳刚之气,不见儿女私情。

其《登山》诗云:“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东岳清秀,斯人憔悴。自然万物生生不息,浩叹者几许,往来者何人?

说至此,朋友叹息再三,为才名满江南却孤独终老的谢道韫,也为千载之后少知音的寂寥红尘。


[b][color=#FF33CC]可悲的才女鱼玄机[/color][/b]

唐武宗时,长安女子鱼幼薇(字慧兰)十一二岁,其诗作就已在长安文人圈中传诵开来,成为众人皆知的诗童。皇甫枚所作《三水小牍》称她:“色既倾国,思乃入神,喜读书属文,尤致意于一吟一咏。”

十三岁时,鱼幼薇结识了大诗人温庭筠。不可否认的是,鱼幼薇是属于早熟少女之列的。虽然只有十三岁,可已经情窦初开,痴迷地爱上温庭筠。可温庭筠既老且丑,这年他已经40多岁了,而且因为长相丑陋人送外号“丑钟询”。大诗人温庭筠不敢接受鱼幼薇的爱,一直把感情控制在师生的界限内,不敢越雷池一步。

后温庭筠离开长安,调任襄阳,鱼幼薇写下一首五言律诗《遥寄飞卿》:“阶砌乱蛩鸣,庭柯烟雾清;月中邻乐响,楼上远日明。枕簟凉风著,瑶琴寄恨生;稽君懒书礼,底物慰秋情?”借诗吐露了她寂寞相思的心声。后来久久不见回音,又以少女的幽怨情怀,写下了柔肠百结、如泣如诉的《冬夜寄温飞卿》:“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疏散未闻终随愿,盛衰空见本来心;幽栖莫定梧桐树,暮雀啾啾空绕林”。

不久,江陵名门之后李亿来京,出任因祖荫而荣获的左补阕官职,倾慕鱼幼薇才貌,与之一见倾心,再见钟情,便娶鱼做了他的偏房。这年鱼幼薇十六岁。谁知,李的原配裴氏却对鱼幼薇百般挑剔,并逼迫李亿休了她。李亿有惧内病,只得写下一纸休书,将她扫地出门。

这桩婚姻仅仅维持了三个月。

鱼幼薇失望之时,遁入空门。在曲江一带找到一处僻静的道观———咸宜观,做了一名道姑,由此便取了“玄机”的道号。

鱼玄机独对青灯古佛,默默吞咽着相思苦泪,用笔墨抒写自己对爱人的思恋情怀。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思念诗《寄子安》:“醉别千扈不浣愁,离肠百结解无由;蕙兰销歇归在圃,杨柳东西伴客舟。聚散已悲云不定,思情须学水长流;有花时节知难遇,来肯恹恹醉玉楼。”后又写了一首《寄李子安》:“饮冰食药老无功,晋水壶关在梦中;秦镜欲分愁坠鹊,舜琴得弄怨飞鸣。井边桐叶鸣秋雨,窗下银灯暗晓风;书信茫茫何处向,持竿尽日碧江空。”

三年后,李亿又调任,携妻远赴扬州上任时,给鱼玄机连个招呼都不敢打。鱼玄机痛不欲生,秉烛写下了一首传诵千古的《赠邻女》诗:“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从此她看破红尘,及时行乐,对爱情不再幻想,走上了一条放荡不羁的人生之路。

在以前的小说话本中,一般寺院道观,都是专门收容看破红尘之人的,尼姑庵女道观更是专供痴情女逃情或避难的。不过唐代的道观寺院却发挥了另一种功能:偷情。道观里的女郎,成为男人最后的玩弄对象。

鱼玄机在艳帜高张的咸宜观写下“鱼玄机诗文候教”的广告,吸引了不少心存不轨的才子。她以盛宴和狂欢来招待客人,以生动的身体,泼辣的性格,和绝世才华,迷倒了整个长安城,很多男人俯在她的石榴裙下,听候她的差遣。

鱼玄机在她的道观内,过了几年放荡的日子。这种香艳的日子,表面上看来悠哉美哉,实则是鱼玄机对不幸婚姻的一种反抗。

在她26岁那年,一天她因事外出,可无巧不成书,恰恰这时她的伴侣陈韪来访。鱼玄机身边有一位美丽的女婢,名叫绿翘,绿翘在观内接待了他。玄机回来后怀疑婢女与陈韪苟合,狂妒不已,在鞭笞绿翘时,失手将其打死。

鱼玄机自己也因此被下了监牢,不久被处死。

年仅二十六岁的鱼玄机,就这样匆匆走完了她悲凄的一生。


[b][color=#FF33CC]才女李清照的理想归属[/color][/b]

[attachment=11327886]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反对以作诗之法作词,严分词与诗的区别,重视词自身的艺术特点,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见《词论》)。其词现存七十多首,前期作品多写闺情相思,内容缺乏深意。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点绛唇》(蹴罢秋千)、《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都表现对爱情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韵调优美,风格热情明快。后期(南渡后)作品多抒发孤寂凄凉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美女凉。如《武陵春》(风往尘香花已尽)、《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念奴娇》(萧条庭院)、《水遇乐》(落日熔金)等,在对故乡的怀念中,表达一定的爱国感情。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连用七个叠字,准确自然、深刻细致地表达了惨遭国破家亡后的孤寂凄苦的情怀。其词善用白描手法,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音律谐和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呐,被称为“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王灼《碧鸡漫志》说:“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况周熙《蕙风词话》说:“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较沈博,下开南宋风气。”其诗今存十五首,多感时、咏史,抒发爱国情怀,风格豪迈遒劲。如《题八咏楼》、《上枢密韩公、兵部尚书胡公》、《咏史》等。《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几句,颇为人所传诵。其散文《金石录后序》介绍他们夫妇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经过和《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忧患得失,婉转曲折,细密详实,语言简洁流畅。生平详见《山东通志》、田艺蘅《诗女史》等。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来源:插图中国史)

[b]才女李清照的理想归属[/b]

焚香、启卷。每次翻开易安词,总有一种难解的情愫扑面而来。易安少女词作,有三分俏皮七分才气,灵动又宁静,读之总有一种恨不能携手同游之感。记得儿时背诵的第一首宋词,是《声声慢》,就是易安的。后来明白了易安的身世,深深地被她打动。一个天资才女,若是没有战乱,或许在家日日焚香作词,抑或相夫教子,做个自由自在的相国家的儿媳,平平安安过一生岂不更好?颠沛流离,国破家亡,被自己的亲弟弟改嫁给一个人面兽心的中山狼,任凭谁都无法忍受吧?那句“女子无才便是德”真真让她一口恶血堵在胸口,半晌说不出话来。女子在那个年代有才,总会身世颠沛起伏。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可若是诗家也不幸呢?易安历经国破家亡,看尽了国破山河在的悲戚,词风大有改变,较之少年时更显沉稳,言语之间有了更多的无奈,充斥着故地重游却“去年人不见,泪湿春衫袖”的无处排遣的情怀。

试想,年少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行鸥鹭。”(《如梦令》);等到中年时就成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心态的落差,加上身边环境的变换,即使身边还有当年的不少友人相伴,即使凭借自己相国公子遗孀的身份,结交上层社会并非难事,可是心已经累了,哪里还能够经受得起这样的劳顿?对于李清照这样的才女,什么才是理想的归属呢?她曾拥有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夫君,才华横溢,二人的故事曾在文坛传为佳话。那么,寻一个僻静的场所,与先贤司马迁、杜甫、李白一样悄悄离开人世,找寻已逝多年的赵明诚,她会选择这条路吗?

或许李清照与赵明诚二人起初也是想效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当垆卖酒吧,只是相国家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公子与少夫人去做这种抛头露面的事。何况,赵明诚倾心政治,那时也并没有司马相如那样的侠气,面对明媒正娶的李清照,若说当垆卖酒,多少有些天方夜谭。只是易安心中恐怕更多的是向往那种自由。当一个女子渴望一种自由的时候,是会用近乎疯狂的姿态去完成的。不知道这是女性心态的使然,还是心境相仿的同感,只知道离了梦想中的某一种自由,人存在的价值就已经被削弱了。易安最终得到了那种自由,却一个人孤寂终老,可是隐身山林终究比沉迷于俗世要好。

近来常迷醉于江南的雪景中,总是幻想出无数幅雪里水乡的美景,更幻想自己立在苏州桥头,无视雪花落在肩上,只知道望着眼前迷离世界。不知为什么,想到这景象时我脑海里蹦出来的是易安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一直以来都对易安有一种没来由的羡慕,不是她的家世,也不仅仅是她的才学,而是羡慕她能够在那样的一个环境里,经历了一个欢乐的时光,更是在这样的世界里能够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即使“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浣溪沙》),也是值得的。





[color=#6633CC][b][size=3]贤妻良母[/size][/b][/color]
[attachment=11327887]
命运多厄的乱世佳人,撼动江山的女中豪杰,这样的女子终究是少数,更多普通的中国女性,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度过自己同样精彩的一生。她们是女人,也是妻子、母亲。她们扶助着丈夫的事业、担负着家庭的责任,用智慧与美德教诲自己的儿女。贤妻良母是对她们的赞誉。是她们默默地撑起了历史的半边天,人们在孝与爱中,传递着对她们的敬仰。


[b][color=#FF33CC]小乔 一段永不退色的佳话[/color][/b]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诗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每看此诗,想到的首先不是三国,不是周瑜,也不是赤壁之战,而是沿着历史的滚滚车轮,至今在现代人脑海不曾消逝的美女小乔。1800年过去了,小乔身上为何还长存着一种神秘莫测的魅力,让世人永不得忘怀呢?

小乔的美古书中有诸多的记载,明代高启的《过二乔宅》有言:“孙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结君臣义。奇姿联璧烦江东,都与乔家做佳婿。乔公虽在流离中,门楣喜溢双乘龙。大乔娉婷小乔媚,秋水并蒂开芙蓉。二乔虽嫁犹知节,日共诗书自怡悦。不学分香歌舞儿,铜台夜泣西陵月。”

小乔的美世人公认,与大乔及貂蝉并称三国时期三大美人,从她47岁过世前留下的画像来看,柳叶眉、鹅蛋脸、单凤眼、樱桃小嘴,的确是美人,惹得曹操也颇有想法,曹子建赋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但利弊衔生,与女子容貌并行的似乎便是柔弱。站在小乔的墓畔,望着手拿“孙子兵法”的小乔铸像,一直在揣测:小乔真的是弱女子吗?

小乔墓地,在湖南省岳阳楼北面。据光绪《巴陵县志》引明《一统志》载:“三国吴二乔墓,在府治北。吴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自纳大乔,而以小乔归周瑜,后卒葬于此。”小乔与周郎朝夕相相伴,形影不离。瑜卒,小乔护柩返回故里,抚养遗孤。吴黄武二年(223年)小乔病逝,终年47岁,葬于庐江县城西的真武观西,与城东的周瑜墓遥遥相对。

明人曾有诗曰:“凄凄两冢依城廓,一为周郎一小乔。”小乔墓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砌成。元朝至正年间(1341年)修缮一次,明崇祯时毁于兵乱,现存一座土冢。又引《戊申志》载“墓在今广丰仓内。或小乔从周瑜镇巴丘,死葬蔫。大乔不应此。”《巴陵县志》又载:“瑜所镇巴陵在庐陵郡,非今巴丘。”又裴注解《三国志》称:“瑜留镇之巴丘,为庐陵郡巴丘县(今江西省境内),瑜病卒之巴陵,为晋荆州长沙郡巴陵县(即今岳阳市)。”

赤壁之战时,周瑜是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时34岁,迎娶江东美女小乔已经十年,并非小乔初嫁了。岳阳位于赤壁上游75公里处,从长江下游的吴与柴桑(今之九江)到这长江上游的巴陵,不能不经过赤壁。郭沫若先生曾经撰文指出:“在赤壁之战时有小乔参加。”

据说小乔参与赤壁大战,没有像宋代梁红玉那样戎装上阵,击鼓调兵,在营帐里为周郎朝夕做伴,也许从侧面有所协助罢。

现代人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个优秀的女人”,此话,放古代也不假。小乔经过千年的时光锤炼,还能让世人铭记和不得忘怀,其的光芒委实不仅仅是美貌所致。

小乔,并非弱女子。


[b][color=#FF33CC]大脚马皇后 圣慈贤德的楷模[/color][/b]

马皇后,名秀英,安徽凤阳宿县人,濠州红巾军郭子兴的养女。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兴将其许配给部将朱元璋。明史上称她仁慈有智鉴,好书史。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册封她为皇后,对她十分信赖,多次听从她的意见宽免大臣过错。因此有人将她与唐代的贤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

  [attachment=11327888]
马秀英,后人津津乐道的“大脚马皇后”。有人将他与唐太宗之妻长孙皇后相提并论。这位贤内助究竟给朱元璋的事业带来了怎样的帮助呢?

政治或历史文化中,母性力量的缺失,必将导致一个时代的性格向冰冷、残酷或者黑暗变异……

[b]患难夫妻革命伉俪[/b]

马皇后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原配妻子,据说有一对大脚。农村的姑娘,大脚便于干活,时逢元末乱世,大脚又便于逃乱。

马皇后自幼丧父母,被红巾军头领郭子兴收养。后来,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帐下,造反闹革命。明史上说他长得“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长得如何奇特,我们不得而知,反正是吓了郭子兴一跳,但一想这样的人物在战场上能“长自家威风,灭敌人志气”,遂收为亲兵。后来,因朱元璋作战勇敢,屡战屡胜,郭子兴认为其是个人才,便将闺女嫁给了他。

史书上说马皇后“有智鉴,好书史”,这就说明她是个有才华的女知识分子。当年,在农民起义军中,自然是个不可多得的“宝”。因此,朱元璋在部队里的花名册、记账单等簿籍,都交给马皇后掌管。马皇后是个很有责任心的革命好干部,无论兵多荒、马多乱,也未曾遗忘丢失。也许是朱元璋的仗打得太好,在军中威望太高,于是导致别的部将嫉妒,他们在郭子兴耳边进些谗言,使得老郭对自己的干女婿产生怀疑,准备将其“清洗”,纯洁自己的革命队伍。好在马皇后知道,革命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敌人能吹风,她也能。因此,她大做郭子兴的老婆(也就是她的干妈)的思想工作,耳边风的工作卓有成效,郭子兴和朱元璋终是“嫌隙得释”,又和好如初了。

郭子兴对马皇后有养育之恩,而且视为己出。然而嫁出去的闺女就如泼出去的水,结婚后马氏的心自然就偏到老公这一边了。她和朱元璋一起闹革命的时候,正碰上大欠之年,加上当时郭子兴又怀疑朱元璋,正给他小鞋穿,故意欠其粮饷,不给吃饱。马皇后心疼自己的老公,便偷偷从娘家偷来烧饼,带给朱元璋吃。史书上说“后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想想看,为了让自己老公吃到热烧饼,竟不惜把皮肉烫坏,可见情有多切、爱有多深了。一个女人爱起男人来,常常会闪耀出母性的光辉,止不住的呵护之情往往让人动容。除了从娘家偷烧饼,她还想尽办法积攒些干粮肉脯给朱元璋吃,而自己却常常饿得睡不着觉。

除此之外,马皇后还善于利用自己“领袖夫人”的身份,把革命队伍的妇女工作抓得有模有样。当年,朱元璋攻克南京后,因为周边是陈友谅、张士诚两个军阀,天天都打仗,马皇后就亲自带领一帮妇女缝衣服、做鞋袜,做支军模范,为前线战士们提供军需。朱元璋率师亲征,为鼓励士气,她还将后宫的金银财宝、绸缎丝帛全拿出来犒劳将士。

值得一提的是,马皇后对战争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曾不断提示夫君,定天下要以德服人,而非“杀人为本”。她说得很有道理,朱元璋觉得也是。当然,定了天下后,功臣就不算“人”了,所以想打屁股就打屁股,想砍头就砍头,这自然又是另一回事。

这些事情给朱元璋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做了皇帝,不忘夫妻患难之情,将马皇后扶上正位,还经常在大臣面前回忆往事,说那一段峥嵘岁月可与汉光武帝刘秀未成事时与部下在河北饶阳滹沱河畔芜蒌亭吃麦饭、喝豆粥的典故相比,并夸赞马皇后的贤德可与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相媲美。后来他把这些话讲给马皇后听,马皇后趁机委婉进谏,劝他善待大臣。她说:“我听说夫妇互相扶助比较容易,君臣互相扶助就难了。陛下既然能不忘与我共同度过的贫贱岁月,但愿也能不忘与您的臣下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况且我又怎敢与长孙皇后相比呢?”

[b]后宫楷模好学典范[/b]

马皇后做了第一夫人后,特别勤于内治。她积极发挥女知识分子的特点,在内宫的治理工作上“讲求古训”,并注意借鉴前朝的经验。她觉得宋朝有许多贤惠的皇后,便命女史摘录她们的家法,经常翻阅查看。有人说,宋朝的皇后太过仁厚了吧?马皇后反问道:“过于仁厚有何不好?总要比刻薄好吧?” 马皇后

又有一天,她问女史道:“汉朝的窦太后为什么那么喜欢黄老之学呢?”女史说:“清净无为为本。若绝仁弃义,民复教慈,是其教矣。”马皇后据此叹道:“孝慈即仁义也,讵有绝仁义而为孝慈者哉?”其实马皇后大谈仁义之道,是别有用心的。因为她深知她丈夫禀性严峻,刚愎自用,当了皇帝以后一直疑神疑鬼,对大臣总是刻薄寡恩,完全不把人命当一回事,所以她期望以这样的方式提醒丈夫要宽待臣民。

朱元璋脾气很坏,在朝廷常常拿大臣撒气。回到后宫,也常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每当老朱发飙的时候,马皇后也会装作发怒的样子,然后命令将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事后朱元璋问老婆为什么要这样做?马皇后意味深长地说:“皇帝不能因为自己一时高兴或生气就给人奖赏或惩罚。当陛下生气的时候,恐怕会给予过重的惩罚。把他们交给司法机关,就能做出公正的判决了。陛下今后要定某人的罪,还是应该移交司法机关的。”

当然,马皇后也深知行动是最好的榜样。她把仁厚道德总结成一个字,那就是爱。为了让丈夫明白什么叫爱,她做了许多细致有效的感

化工作。她爱自己的老公。她深知要温暖一个男人的心,首先应温暖他的胃。因此关于领袖的饮食问题,她一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每次都要亲自去御膳房“躬自省视”。她也爱别人的孩子。马皇后克服了女人的嫉妒心,对于妃嫔宫人,如有因被皇帝宠爱而生下孩子的,她都非常厚待,并“命妇入朝,待之如家人礼之”。她还爱天下的百姓。这方面,马皇后主要是在勤俭持家方面狠下工夫、大做文章。她以身作则,平常穿的衣服,洗了又洗,早已破旧不堪,也不愿换新的。后来听了元世祖的察必皇后煮弓弦织帛衣的故事,大受启发,又捡起年轻时的手艺,命人在后宫架起织布机,亲自织些绸衣料、缎被面什么的,然后以皇家献爱心的名义赐给那些年纪大的孤寡老人。而剩余的布料,马皇后则裁成衣裳,赐给王妃公主,让她们知道“天桑艰难”,老百姓不容易。

这样的好皇后,自然得到大家的爱戴。便是如朱元璋这样本性酷烈的人,对于马皇后也是一往情深,在她死后痛哭不已,并不再立皇后。后宫的宫女们更是念她的好,曾作歌以示纪念,歌曰:“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

[b]仁慈微谏教化老公[/b]

朱元璋曾这样夸奖马皇后:“家之良妻,犹国之良相!”这话一点不假。马皇后的伟大之处,便是不怕朱元璋的坏脾气,并敢理直气壮地吹耳边风。众所周知,朱元璋不喜欢女人干政,他认为“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使干政事”,因为“宠之太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因此还特地命人纂述《女诫》,以示警诫。但马皇后是个例外。

有一次,马皇后问朱元璋道:“如今天下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吗?”朱元璋不高兴地回答:“这不是你应该问的。”马皇后振振有词地回敬道:“陛下是天下之父,妾辱为天下之母,那么子民们的安康,为何不能问?”也许正是马皇后文化水平高,说得又在理,所以朱元璋对她的话大多听从。

朱元璋脾气很坏,在殿前开国务办公会议,动不动就会暴跳如雷,大发脾气。而发起脾气来,别人常要掉脑袋。他太过刚愎自用,许多事情不调查,也不研究,盛怒之下就会大开杀戒。马皇后虽然做了不少教化工作,可就是感化不了他。他是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从不改变他的思考方法和处事原则。对此,马皇后只能尽最大努力,想着办法劝他。好在马皇后的话他还能听入耳,因此也救了不少性命。

有一次,一名叫郭景祥的封疆大吏镇守和州,有人揭发说郭景祥的儿子手持长熗要杀父亲。朱元璋大怒,当场表示要处死这个逆子。马皇后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传言也许不可靠,杀了他的儿子恐怕就断了郭景祥的后代了。”后来朱元璋派人调查,果然是谣言。

大学士宋濂,明初知名的文人。若非马皇后巧妙地进谏,只怕他早已卷入冤案,命丧在朱元璋的刀下了。

还有一次,大学士宋濂因为孙慎一案受到牵连。逮捕入狱后,按案情严重程度当斩。皇后闻其贤,不忍让他这样无辜死去,便对皇帝说:“老百姓家都知道为子孙而宽待老师,以求礼教有始有终,你是天子,岂能没有这样的见识和肚量?何况宋濂年纪一大把了,退休在家,肯定是不知情的。”朱元璋正在气头上,不听。过了一会儿,皇后伺候他用餐,但不上酒肉。皇帝问何故。马皇后说:“我是为宋先生做福事呀。”皇帝听了心里一动,恻隐之心顿生,放下筷子饭都不吃了。第二天终于想通了,赦免了宋濂,将其安置到茂州。

另一个关于马皇后贤德的有名故事,与安徽的大商人沈万三有关。当时,沈万三富可敌国,有“财神爷”之称。朱元璋看他有钱,就想诈他一笔,让他为建造南京城墙出点银子。沈万三财大气粗,竟把城墙工程费用的三分之一包下来。后来,沈万三意犹未尽,或是想拍朱皇帝的马屁,又主动提出为朝廷犒军。没想到马屁拍到马腿上,朱元璋一听大怒:“小小匹夫竟想犒劳天子的军队,贼心不小,乱民呀,该杀!”马皇后觉得不妥,一个势利商人,只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罢了,罪不至死。所以就劝道:“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皇帝一听,有理,便改变想法,把这个倒霉的商人发配到山高水远的云南去了。

马皇后身为女知识分子,除了仁慈宽厚之外,还有更深刻的一面。明朝将领攻克了元朝的首都后,把缴获的金宝美玉送回南京。朱元璋看到这些宝物喜形于色,马皇后却在一边泼凉水:“元朝有这些财宝却不能保住国家,我想,大概真正的帝王们另有其他宝物吧?”朱元璋一愣,沉思片刻,说:“我懂了,皇后的意思是人才是宝。”马皇后接着说:“陛下说得对。

我与陛下从贫贱出身而能有今天,我常担心骄横纵恣由奢侈而生,国家危亡皆细小之处而起,所以希望广召人才以共同治理天下。”马皇后接着又说:“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皇帝一听,真是至理名言呀,马上叫来女史录入史册。

在她生命的最后关头,她还是进谏不止。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皇后知道朱元璋的坏脾气,害怕治不好而连累医生,竟坚持不肯服药。弥留之际,朱元璋问她还有什么话讲。她说:“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史书上还说,马皇后出殡那天,南京百姓几乎倾城而出,自发为她送葬。时值盛夏,史载那天忽然电闪雷鸣,下了一场瓢泼大雨,那扶老携幼的万千百姓在大雨中恸哭,竟然没有一个回家躲雨的。

然而,自从马皇后死了以后,朱元璋愈加孤独,脾气也越来越暴躁,打大臣的屁股更频繁了,大臣们的脑袋也更容易掉了。那些倒霉的大臣宫女妃嫔,恐怕比朱元璋更加想念马皇后。

马氏作为一个平凡女子,生在乱世,有胆有识,在艰难逆境中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在大富大贵时,不奢不骄,始终不忘民间疾苦,不改勤俭本色,并用自己的言行来规劝、影响皇帝朱元璋,做出极不平凡的业绩。马皇后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诸后乃至命妇民妇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


[b][color=#FF33CC]孟母 中华母亲的典范[/color][/b]
[attachment=11327889]
凫村,这个山川环抱的小村庄,就是孟子的诞生之地。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年)。由此可见,凫村这个美丽的村庄该有多么古老。

孟子的祖上虽是鲁国贵族,但到孟子父亲孟激这一代,已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了。在孟子刚满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不幸去世。年轻的孟母仉氏是个坚强而又有贤德的妇女。她觉得孟轲是贵族的后代,她不能对不起孟氏先人,决心尽自己的毕生精力,把孩子培养教育成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孟母不仅贤慧,手也巧,什么活都会干,编篮编筐,裁衣织布,绣花描去,缝缝补补,全村的妇女谁也赶不上她。她说话和气,乐于助人,村里人都夸孟母好。

孟轲家只有三间草房和一个土坯垒的小院,小院就在马鞍山的西头。院子外面有一个几亩大的池塘,池塘里碧水荡漾,冬夏不涸,塘内还有不少小鱼虾,成群的鹅鸭长年在池里游来游去,池塘里的荷花给门前增添了美丽的景色。这时还是全村人洗衣的地方,一天到晚,塘边的女人们棒棰声声,笑语朗朗,常常给孟轲家寂静的孤儿寡母带来欢乐。每每夜晚,天上的星月倒映在池塘里,蛙鸣阵阵,给幼年的孟轲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在马鞍山的东头,就是孟氏墓地,孟轲的父亲就葬在那片郁郁葱葱的松树里,村里姓孟的人死了,都埋葬到山东边的树林里。每到这时,

送葬的队伍总要从孟轲的门前路过。按照周礼,安葬死人的一些仪式、礼节,是很隆重的。小孟轲常常跟随村里的孩子们前去观看。看得次数多了,他觉得这些事非常好玩,于是他便带领村里的孩子们做安葬死人的游戏。孟母觉得这些事对于国家来说还是小事,孩子如果长大了成为一个操办丧事的人,能算国家的栋梁之材吗?但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怎能不受影响呢?她觉得在此地长期居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她下定决心,告别了相亲相受的乡邻,领着幼小的孟轲迁往凫村南边的庙户营村。

庙户营村是一处比较繁华的集镇。在小小的孟轲眼里,这里的一切都是全新的。不久,他又和镇上的一些孩子相识了,闲来无事,他便和小朋友们用树枝做称杆,模仿商人卖东西。孟轲的邻居是个屠户,他就与小伙伴们一起模仿杀猪买肉。

所谓“学宫之邻”就是邹县城南门外的“子思书院”旁边。孔子之孙子思在邹县城南门外创办的一所学校,专门教授儒家子弟。子思还在这里写下了他的不朽之作《中庸》一书。

孟母领着孟轲来到邹县南门外东边,租了两间草房便住下了。孟母依然忙着织布,孟轲就在城墙下、学宫外、小河边玩耍,很快就和学校的小朋友熟悉了。跟孩子们一块演习周代礼仪,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一副严肃认真的样子。孩子们上课了,小孟轲便在教室外边的窗户底下听老师讲课,听学生念书。小小的孟轲慢慢地就听出了一些意思,渐渐入迷了。他回家告诉正在织布的母亲,母亲听了非常高兴,觉得在这个环境里,孩子定能成才。

有一天,孟轲又在窗外听书,终于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觉得这孩子不俗,可成大器,欲收他进学宫念书,不料孟轲道出了家中的困难,他不愿让母亲为难。于是老师找到了孟母,告诉她学堂决定免费收孟轲上学。孟母听后感激不尽,连夜为孩子缝了一个书包。第二天,孟母便领着穿得干干净净的小孟轲去上学了。

孟轲入学之后,初学诗、书、礼仪、驾车、射箭,开始很有兴趣,但时间一长就渐渐感到厌烦了,常常想自己出去玩。在他15岁的时候,有一天孟轲不到放学时间便跑回家了,他母亲正织布,问孟轲今天放学为什么这么早啊?孟轲说学厌烦了,跑出来玩玩。孟母听了非常生气,也很伤心,当即把孟轲唤到跟前,当着他的面拿过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全部割断了。母亲这一突然的举动,把小孟轲一下子惊呆了,喃喃地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孟母压住心中的火气,耐心地告诉他,布是一线一线织起来的,现在把线割断了,就无法织成了;读书求知也和织布一样,要靠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获得渊博的学问。现在你逃学就如同我断机、线断了,布如何再织。常逃学,就什么也学不成。孟母这一番深入浅出的道理,孟轲那少年的心灵深受震动和启发。从此,孟轲“旦夕勤学不息”,终成一代大儒,被后人誉为“孔子后一人,功不在禹下”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至今,孟母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孟母也被后人誉为中国最伟大的母亲之一。

元延佑三年(1316年)六月,朝廷追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塑像为一品冠服。

孟子的出生地凫村,在邹城北12公里,1960年划归曲阜市。现在凫村仍有“孟子故宅”、“孟子故里坊”、“孟母故井”、“孟母池”等有关孟子的文物古迹。

庙户营村现处邹城西郊,距凫村约10公里。村里有孟子故居三间,房内有孟母、孟父像,还有部分碑刻、古树等。古时的“孟母三迁祠碑”现已移入孟庙内保存。

邹城南门外学宫之邻,就是现在孟庙后500米的地方。过去这里有子思书院、孟子曝书台、孟母断机堂、子思祠等古建筑,还有子思作《中庸》处碑、孟母断机处碑、亚圣洗耳恭听砚池碑等碑刻。现仅存遗址,有关碑刻移入孟庙保存。(来源:人民网)

[b]鲜为人知的孟母故事[/b]

“孟母三迁”几乎家喻户晓,知道“孟母断织”的可能少一些,还有一则孟母教训成年孟子的故事,知晓的人就更少了。这后一则故事出自西汉初的《韩诗外传》(“孟母断织”同出于此),之所以知晓者甚少,想必是历来的崇圣者以为,孟子到了成年还要受母亲的教训,这于“亚圣”的形象不大相宜,于是避而讳之。而如今热衷于宣扬“孟母三迁”的人士,或许不仅是觉得后者“教育意义”不够,而且还牵涉到孟子“离婚”未遂的事件,因此也都三缄其口。

先将这故事原文录之如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母曰:“何知之?”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孟子的妻子独自在屋里,踞坐着。孟子推开房门看到后,(马上回头气呼呼地)去对母亲说:“妇人无礼,请把她休了。”孟母问:“为什么要这样?”孟子说:“她居然踞坐着。”(言下之意是:如此放肆无礼地踞坐在地上,太不守妇道了。)孟母又问:“你怎么知道?”孟子说:“我刚才亲眼看到的。”孟母(正色地)说:“是你无礼,不是媳妇无礼。《礼》书上不是说吗:将要进大门,要问谁在家;将要踏上前堂,要发出声响(好让人知道自己进来了);将要走进房门,目光得往下,别打量人家没准备妥帖的样子(以免让人尴尬)。今天你到(你和媳妇俩的)私密居处,进门没一点声响(像做贼似的),让她踞坐着蓦然面对你(当时她会多么窘迫惊惶呵),这分明是你无礼,不是媳妇无礼。”于是孟子(向母亲认错)责备自己,不敢再提休掉妻子的事。

以上是释文,括号内的字句是笔者度意而加,或有“蛇足”之嫌。原文中有一个动词“踞”,是这故事的关键所在,须特别加以说明。

在尚未有凳椅这类生活用品之前,中国古人的“坐”,一般是席地而坐,正式的坐姿是这样:两膝及小腿着地,臀部坐在脚跟上——臀部若离开脚跟,就是跪姿,因此这种“坐”或可称为“跪坐”。(笔者按:这样“坐”久的话,不难想像小腿和脚所承受的压力,坐惯椅子、沙发的今人假如像古人那样“坐”,想必会受不了,但古人“坐”成习惯,小腿可能锻炼得很有承受力了。在东亚仍保持着古风“坐”姿的地方,那里有些人小腿也粗壮发达,俗称“萝卜腿”,想必就是这样“坐”出来的。)古人在有他人在的场合,都须这样中规中矩地“坐”。倘若臀部着地,两腿岔开前伸,或者两腿岔开而弯曲、两脚着地,则称之为“踞”,又称“箕”或“箕踞”——以其形状像簸箕。“踞”显然是一种散漫不拘的坐姿,古时在他人面前“踞”,会被视为不敬、不雅,是失礼的表现,《礼记》中就有“坐毋箕”的规诫。《论语》里记有一个例子,孔子有一次去老友原壤家,原壤见孔子来了,不起身相迎,还是“夷俟”着——“夷”就是“箕踞”,“俟”是等待。孔子见原壤这副无礼的样子,气得一边骂他“老而不死,是为贼(害人精)!”一边用拐杖敲打他的小腿。

可见,在席地而坐的古代,凡有他人在的场合,一般都须正式地“坐”,人前而“踞”是失礼的行为。但在个人独处时,或跪坐,或箕踞,或倚卧,甚至练头倒立,是允许各随所便,而不存在“失礼”的问题——因为“礼”(礼仪)乃是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孟子自己独处,难道始终都正襟危“坐”,从不伸开腿“踞”一下,或取别的放松形态?即便他真能这样(事实上不可能),也不该以此苛求他人。孟子的妻子当时可能刚做完家务活,或穿梭织布忙了好一会儿,婆婆看她累了,让她回屋休息一下……不管是什么原因吧,她一个人在自己的屋内,舒展一下腿脚,自我放松一会儿,这有什么不可以吗?孟子悄无声息进屋,看到妻子独自踞坐,他既没有温存问一声“老婆,你累了吧”,或者幽默一句“先生回来了,你还傻坐着想心思呢”,孟子没有这种温存和幽默,他眼里只有妻子的“无礼”;而且二话没说,仅以这一条理由,就想把妻子休了。从孟子对这件事的过激态度,似乎可以看出他偏执而有点极端的一面。事实上,《孟子》一书就有所反映,比如动辄上纲上线,斥骂对立学派(扬、墨)是“禽兽”什么的,缺少点平心静气有话好好说的理性和从容。

所幸的是,孟子的妻子有个好婆婆,一位通达事理的婆婆。孟母曾为寒士之妇,丧夫后为养育孟轲而含辛茹苦,她深知持家的艰辛;当她独自劳作而疲惫时,也会踞坐一会儿,稍事休憩,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她当然能体谅儿媳的“踞”,不过她并没有以此来为儿媳辩护。她也没有以“七出”中没有“妇独居而踞,出”这一条,来质疑儿子休妻的说词。孟轲既然拿媳妇“无礼”说事,孟母也就用“礼”来回应、辩驳,举出《礼》书上怎么怎么说,结果反而使孟轲自己陷于“无礼”的境地;孟母这番理正词峻的教训,令孟轲自感“礼”亏,不得不打消休妻的念头。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位知书达理的母亲,一位体恤仁厚的婆婆。倘若孟母是一个偏袒儿子、挑剔儿媳的婆婆,无辜的孟妻被逐出家门想必是难免的。

“孟母三迁”,为了儿子择邻而居,无可厚非;“孟母断织”,教子向学,既严又慈,有一定的教益。然而,在笔者看来,最为可贵的是这个故事里的孟母,她以通达和善意,保护了作为弱者的儿媳;以她的理智和严词,使有偏执之念的儿子得到教诫。所以,对这位教育成年孟子的孟母,笔者更喜欢,也更敬佩——从这位孟母身上,使我们感到更有人情味,有一种明达的理性。

可是,这样一位真正了不起的孟母,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b][color=#FF33CC]漂母 一饭之恩的母性传奇[/color][/b]
[attachment=11327890]
我见过许多古墓,凡是高高隆起的大墓,都是属于古代帝王将相的。但这次在江苏省淮阴县的码头上,我第一次看到一座十八米高的大墓,里边埋葬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一名当地的汉代村妇。由于她常在码头旁边的河水里漂洗衣物,便有了漂母之名分。历史上记载着开创大汉帝国的常胜将军韩信,曾在困境中“认漂为母”,就演绎的是这段故事。但漂母之美名,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全然在于为她激励了一个流浪少年的心志,使韩信成为载誉千古的一代军事天骄。

能看到这个漂母大墓实属偶然。中国散文协会与江苏作协为缅怀这位汉代不凡的漂母,在当地举行了“漂母杯”散文奖的授奖仪式,我的一篇写母亲的散文,有幸与原国家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写的母爱散文,同时获得了荣誉奖,便有了今年五月的淮阴之行。值得人咀嚼的是,授奖大会的会址既不是选择在市府礼堂召开,也没有按照惯例在高级宾馆举行,而是遴选在漂母昔日洗衣漂物的古运河码头——漂母大墓之前召开,可谓是文学工作中的一个创举。

笔者所以如此评说,实因昔日的文学授奖活动,大都在礼堂和宾馆召开:进会场的要有请柬,参会的要戴着牌牌;近年来出于反恐之需,有时还要通过“安检”。这里没有上述的繁琐,到这儿来参加会议的成员,有骑摩托车来的工人,有携儿带女来的农民;其中最触动我的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彼此搀扶着奔向这条古运河的码头。他们用不着持有会议请柬,胸前也不用佩带代表的牌牌,完全出自心田支配,赶到漂母大墓之前参加会议的。我为此而深深情动,按着时尚的标准画线,我将其纳入“草根”范畴的文化活动,不然何以会来了这么多的平民百姓?!因而,当会议让我发言时,我先向会场里的平民百姓,后又向高高的漂母碑各鞠了一个大躬,以表示一个北方文化人的敬意。

世人皆知母爱无涯。但在我眼里,母爱有轻重之分。纯人性的母爱,虽然甜如蜜糖,但这种母爱与动物的母爱并无根本的差异。比如母虎、母狼、母熊……都有爱犊舐犊并为其捕猎食物之本能。人与动物最大差别,在于人是有追求的万物之灵,因而母爱中释放出来的精神火光,才是母爱中的最大亮点。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经纬中,曾出现过孟母为哺育儿子成才,煞费苦心地三次搬迁其舍,终于使孟子成了中国远古时期的一代大儒的典故;岳飞之母对岳飞从没有过溺爱之举,在其少年时,就在其背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致使这四个字成为岳飞的人生坐标,成为名扬中华的抗金英雄。漂母异于孟母和岳母之处,在于她本身就是一个贫穷的村妇,和韩信既无母与子的血缘关系,又没有亲属的裙带关联——这样一个淮阴贫困村妇,居然将一个流浪乞讨的少年,激励成为灭楚兴汉的一代天骄,可谓是中国母爱史上最为绚丽的篇章。

韩信是个知道感恩的人。尽管“漂母”并无图报之心,韩信还是履行他对“漂母”的承诺。历史记载这座漂母坟,就是韩信成了大汉将军之后,亲率十万将士来修建的——连同韩信自己,每人用战袍包来一包黄土,添在漂母的坟茔之上,于是淮阴运河码头上,便留下了这座方圆约二十五米的大墓。最为巧合的是,其中也有我从姓祖先献给“漂母”的一袍黄土。据史考证:我的祖先名为从公,曾是韩信手下的一员副将,随韩信南征北战。当年韩信率十万将士修建“漂母”大墓时,他理应是其中之一员。此时,我又来到“漂母”碑前领“漂母杯”奖,是否天意使然?可惜,会场上没有挖土用的铁锹,如果有的话,我会挥锹铲上几锹黄土,加在“漂母”碑上的——因为她若同天地间的圣母,其精神的光环,让国人永远铭刻于心。正因如此,相传古运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经过这座码头时,商船自动鸣响船笛;渔人摇小舟经过码头则拱手作揖,以示对伟大漂母的敬意。

会议在献花高潮中落幕。有政府工作人员,有正在拍摄韩信电视剧的剧组人员——特别是围拢在会场四周的平民百姓,有的都带来了艳丽的花儿,他们走到“漂母”石碑之前,献上手中的鲜花。我把群众送给我的一束鲜花,也摆放在了名扬千古的漂母面前,因为她是把人间母爱弘扬到巅峰的人……
[ 此贴被ヤ偶颜單色..在2010-06-05 22:28重新编辑 ]

bleu7iris

ZxID:8457559

等级: 牛刀小试
在这条漫无止境的路上,吞下悲伤与孤独,成长出坚强的力量。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6-06 0
SF 女子要顶半边天!
孤单的你,孤单的我,孤单的灵魂,流离失所。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6-06 0
已审。。
a313a313

ZxID:199795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6-06 0
青史啊。俺看成青楼了
子夜箫声

ZxID:12186229

等级: 自由撰稿
想想六月漫长的白天,还有野草莓,一滴滴红葡萄酒。有条理地爬满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6-24 0
喜欢她们,美丽的女子有很多,但是有才气,有精神的女人则不多。
西西里.

ZxID:9281193

等级: 派派贵宾
我是谁 我在哪 我要干啥~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6-26 0
历史上的女人啊
被抹去的啊
骨碌骨碌

ZxID:9578788

等级: 热心会员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6-28 0
为什么有马皇后却没有长孙皇后……
见南山

ZxID:505255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7-04 0
班昭、卓文君、这些传诵千古的才女,有几个得到了幸福?!
武则天、孝庄、萧太后这些奇女子,又有几个不是满心血泪?!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间
    
   默然 相爱
   寂静 喜欢
一味药

ZxID:11966326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10-06 0
历史上还有很多传奇女子呢
松轩醉雪

ZxID:13600670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11-26 0
佩服,感谢楼主。依据甲骨文对妇好的推测尤其令人钦佩,还原了文明伊始的古朴风尚,需要补充的是,妇好率领3000人马出征,应该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一万人的军队,好像是当时商王朝军队的三分之一,足见武丁对妇好的绝对信任。更多的时候,是率领几百人去打仗,士兵持杵以进(武器是木头棒子),和现在两个村打群架差不多,呵呵。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5
睡着的饼干

ZxID:4260391


等级: 内阁元老
万丈红尘没有如果,只有可是。。。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11-26 0
或成传奇。或被历史淹没、、
s8d0

ZxID:12249406

等级: 文学俊才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1-05-08 0
谁说女子不如男
qq397569436

ZxID:12410108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1-11-27 0
总是有那么几个人让你扼腕叹息~
幽谷二少

ZxID:2338136

等级: 热心会员
For the best thing in life~~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1-11-29 0
伟大的女性!
shixinre

ZxID:9519400

等级: 热心会员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1-11-30 0
鱼玄机的故事第一次听到,以前都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和她的那句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谢谢楼主大人,偶又长见识鸟
努力攒威望
钱映@伊

ZxID:8884191


等级: 热心会员
“纠结于不可改变的过往是最无用的事”,的确,可也正因为这样,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1-12-04 0
女人也有自己的一片天下啊,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女人!



追忆
徘徊
无奈
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
可我却因此迷惑了…
-angelene

ZxID:12442165

等级: 热心会员
莫愁前路无知己 万水千山总是情。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2-01-02 0
班昭那女诫看得我一抽一抽的。。
还有就是马皇后,
看电视剧的时候就很喜欢她,
只是很疑惑为什么没有长孙皇后呢。
の四四

ZxID:44444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2-01-02 0
应该是美貌与智慧并存把
狐小璃。

ZxID:13950111


等级: 明星作家
我是乖孩子捏。。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2-01-08 0
历史上还有其他很多有名的女子啊。。
caowei2

ZxID:17034301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2-01-09 0
楼主厉害呀,好多第一次听到,好啊!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