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冶金化学+相关补充(图文)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481 回复:4

[人文通史] 中国古代的冶金化学+相关补充(图文)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4-30 0




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成就了中国最早的化学家。不过,我们现代的冶金技术还差很远。

中国古代的冶金化学

  中国古代在铜、钢铁、金、银、锡、铅、锌、汞等金属的冶炼史上均居于世界的前列。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特别是秦汉以后的钢铁冶炼技术及其产品,不断向外输出,对亚洲各国产生很大影响。在著名的罗马学者老普林尼所著《博物志》中曾记载了“中国铁”西传的情况,并认为最优良和最卓越的钢是中国的产品。中国生铁(铸铁)的发明,大约比欧洲早1000多年。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欧洲的铸铁技术是在11或12世纪由中国传去的。化学在冶金技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在冶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冶金化学知识。

  冶炼红铜  中国先民在不断改进石器和寻找、开采石料的劳动中发现了天然红铜。这是他们最早利用的金属。在今甘肃单纯齐家文化的多处遗址中出土了这类铜质锻造器件。由于当时烧制陶器的技术已相当成熟,既有了耐高温的陶器,又能造成1000°C以上的窑温,这就具备了用矿石冶炼金属的条件。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中国已进入了冶炼红铜的时期。最初是利用孔雀石类氧化铜矿石,将它与木炭混合加热还原,得到金属铜。

  冶铸青铜  中国几乎在开始冶炼红铜的同时就出现了青铜,主要是铜锡合金,其中往往含有铅和其他金属。由于其硬度比铜大而且坚韧,熔点也较低,容易铸造,所以得到了较快发展。甘肃马家窑和马厂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约公元前2500年的青铜器件。最初冶炼青铜,大概是将红铜和锡矿石、木炭一起合炼而制得的;后来才逐渐发展到先炼出锡、铅,然后再与铜合炼。商和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时代(见彩图)。  中国古代在铜、钢铁、金、银、锡、铅、锌、汞等金属的冶炼史上均居于世界的前列。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特别是秦汉以后的钢铁冶炼技术及其产品,不断向外输出,对亚洲各国产生很大影响。在著名的罗马学者老普林尼所著《博物志》中曾记载了“中国铁”西传的情况,并认为最优良和最卓越的钢是中国的产品。中国生铁(铸铁)的发明,大约比欧洲早1000多年。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欧洲的铸铁技术是在11或12世纪由中国传去的。化学在冶金技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在冶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冶金化学知识。

  冶炼红铜  中国先民在不断改进石器和寻找、开采石料的劳动中发现了天然红铜。这是他们最早利用的金属。在今甘肃单纯齐家文化的多处遗址中出土了这类铜质锻造器件。由于当时烧制陶器的技术已相当成熟,既有了耐高温的陶器,又能造成1000°C以上的窑温,这就具备了用矿石冶炼金属的条件。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中国已进入了冶炼红铜的时期。最初是利用孔雀石类氧化铜矿石,将它与木炭混合加热还原,得到金属铜。

  冶铸青铜  中国几乎在开始冶炼红铜的同时就出现了青铜,主要是铜锡合金,其中往往含有铅和其他金属。由于其硬度比铜大而且坚韧,熔点也较低,容易铸造,所以得到了较快发展。甘肃马家窑和马厂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约公元前2500年的青铜器件。最初冶炼青铜,大概是将红铜和锡矿石、木炭一起合炼而制得的;后来才逐渐发展到先炼出锡、铅,然后再与铜合炼。商和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时代(见彩图)。



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遗址出土了30余件锡青铜器,包括生产工具、兵器和礼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晚期礼器“司母戊鼎”是该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重875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古青铜器,其中铜占84.77%,锡11.84%,铅为2.76%。

  安阳小屯还出土了殷代的成块锡锭和外镀厚锡的铜盔。殷代墓葬中也发现有铅质酒器。这表明中国至迟在殷代已掌握了金属锡和铅的冶炼技术,有可能加入金属锡、铅炼制青铜。至迟在西周,中国已在冶铸中使用鼓风设备。湖北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还保存有春秋时期的炼铜竖炉,具有金门和鼓风口,已大体具备了现代鼓风炉的雏形。炼铜渣中含铜平均仅0.7%,表明那时冶炼技术已很高。战国后期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记载了铸造各类青铜器的“六齐”规则(“六齐”是铸造青铜时铜和锡的六种配方);战国末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别类编》有“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的论述,说明那时对青铜的成分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已有了较系统的知识。

  炼铁  中国先民用铁是从陨铁开始的。河北藁城县台西村曾出土商代的铁刃铜钺。河南浚县辛村也曾出土周初的铁刃铜钺和铁援铜戈。它们都是用陨铁锻炼成的。中国开始冶铁的时间大约在春秋时期。由于那时已经有了丰富的冶铸青铜的经验,进步很快,生铁和“块炼铁”几乎同时出现。长沙识字岭楚墓出土的铁臿、长沙杨家山和窑岭山出土的白口铁鼎是春秋晚期的生铁铸造品;甘肃灵台景字坪秦墓出土的铜柄钢剑和长沙出土的铁削,分别是春秋中期和末期的块炼铁制品。块炼铁冶炼温度低,夹杂物多,但含碳量低,接近于熟铁,熔点高,质地柔软,适于锻造器物;生铁的冶炼温度高,含硫、磷量较大,质地硬脆,但耐磨,适于铸造器物。(见彩图)



  中国古代的生铁先后发展出了四个品种,即白口铁、灰口铁、麻口铁和韧性铸铁。白口铁发展最早,其中的碳以碳化铁(Fe3C)形态存在,质硬脆耐磨,适宜铸造犁铧之类。最早的灰口铁出土于河北满城西汉墓,用于制作车上的锏。因其中硅含量高,促使碳石墨化,因此脆性减小,而其中的石墨片又具有润滑作用,所以这种生铁正适合铸造轴承材料。麻口铁介于白口铁和灰口铁之间。铜绿山遗址和满城汉墓都有麻口铁犁铧出土。韧性铸铁是将白口铁加热,长期保温而得,碳以团絮状石墨析出,而基体相当于低碳或中碳钢,所以这种铸铁的出现,表明工匠已掌握了退火柔化处理技术。这一工艺在战国初期就初见端倪,后汉、魏晋南北朝时已得到广泛应用。

  在战国时期,工匠在锻打块炼铁的过程中,由于炭火中碳的渗入而炼成了最早的渗碳钢,并掌握了淬火工艺。这种方法到西汉初年又发展成为百炼钢工艺。在西汉后期又发明了以生铁为原料的炒钢技艺,并从而得到熟铁。大约在晋、南北朝时发明了将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冶锻的方法,以调节铁中的含碳量,而创造了“团钢”(又名灌钢)冶炼工艺。中国的炼钢技术在中古时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国大约在秦代或汉初开始采煤为薪。河南郑州汉代古荥镇炼铁仍用木炭,在山东平陵、河南巩县铁生沟的汉代冶铁遗址中虽发现了煤块、煤粉和煤饼,但只用作加热炉和退火炉的燃料。五代时开始用煤炼铁。明代后期,中国炼铁不仅主要用煤,而且开始炼制和使用焦炭。

  古荥镇汉代炼铁炉渣的流动性良好,渣和铁完全分离,炉渣中含CaO25%左右、MgO2.5%、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中曾发现石灰石。由此可知,那时冶铁已采用碱性熔剂。

  胆铜法  用胆水炼铜是中国古代冶金化学中的一项重要发明。这种工艺是利用金属铁将胆矾溶液中的铜离子置换出来,还原为金属铜,再熔炼成锭。早在西汉时就已有人觉察到这一化学反应,《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就提到:“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唐代已有人用这种方法小规模炼制赤铜。北宋时胆铜法发展成为大规模生产铜的重要方法之一,最高年产量曾达180余万斤。

  淘冶黄金  黄金都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自然界,分沙金和脉金(小金)两种。历史上的早期采金技术都是“沙里淘金”。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上》提到“丽水之中生金”。开采脉金的时期就晚得多了,大约在五代之后。在河北藁城县台西村商代中期宫殿遗址中已有金箔出土。河南安阳殷墟也有许多金器出土,所以黄金淘冶加工技术的出现应早在商代前期,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中曾出土金盏、金勺、金盒及金弹簧,表明那时黄金加工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炼银  银虽有以游离状态或银金合金状态(黄银)存在于自然界的,但很少,主要以硫化矿形式存在,并多与铅矿共生。这种银最初大概就是从冶炼到的铅中发现的。所以银的利用较黄金晚。中国大约在春秋初期才开始采集银。陕西咸阳路家坡出土了东周的银质空首布(货币)。而在战国至汉代的墓葬中已有工艺技术较高的银器随葬品。东汉时期发明了以黑锡(铅)结金银的“灰吹法”。明代著作《菽园杂记》、《天工开物》中有翔实记载。(如图)




  天然黄金中总混有一些银,又常有人以银掺入黄金谋利,所以提纯黄金,使它与白银分离,在古代成为一门专门的技艺。中国曾先后利用黄矾-树脂法、矾盐法、硫黄法、硼砂法、矾硝法、矾硝盐法来分离金和银,有丰富的经验。

  炼汞  在自然界中虽有游离态汞存在,但量很少,主要以丹砂(硫化汞)状态存在。战国时期,中国已用水银作外用药。同时中国发明了利用水银的鎏金术。这种技艺发展到西汉初年已达到极高的水平。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如图)



和茂陵(汉武帝墓)出土的鎏金马至今光灿夺目。从丹砂升炼水银的技术,在西汉时兴起的中国炼丹术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方士们在密闭的设备中升炼水银,先后利用过石灰石、黄矾、赤铜、黑铅、铁和炭末来促进硫化汞的分解。南宋时期发明了蒸馏水银的工艺,设计了专用的装置,《天工开物》中也有类似记载(如图)。在中国的医药化学中还曾利用过铅汞齐、锡汞齐。唐代已开始用银锡汞齐作为补牙剂。



  黄铜  宋代以前,锌黄铜称为石,唐代已较多见,价值在银、铜之间。明代以前,这种合金是利用炉甘石(碳酸锌矿)和金属铜、木炭合炼而成的。这个炼制方法的记载最早见于五代末期的“日华子点庚法”,是一个炼金术的配方。此法一直沿用到清代。

  炼锌  明初中国已掌握了从炉甘石炼取金属锌的技术,那时称这种金属为“倭铅”。16~18世纪中国已向欧洲出口锌锭,18世纪时出口锌的纯度达到99%。明代著作《天工开物》中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关于炼锌术的文字记载(如图)。



  镍白铜  镍白铜自古是中国云南的特产。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就已记载:“螳螂县因山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螳螂县在今滇北会泽、巧家一带。在其附近,东川产铜,贵州章赫县产锌,四川会理有古镍矿遗址。明代云南已大量生产似银的锌镍铜合金,含铜40%~58%,镍7.7%~31.6%,锌25.4%~45%,称为“中国白铜”。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白铜大量销往欧洲。




补充:冶金化学

  冶铁的规模和技术,秦汉时期,特别是西汉中期以后,有很大发展。西汉时期,炼铁高炉已开始使用石灰石为熔剂。东汉末建安年间,曹操命人造“百炼”宝刀五把,曹植为此作赋,说此刀“实真人之攸御”①,说明东汉百炼钢技术的发展似与炼丹术有关。

   炼钢技术的继续发展

  虽然秦汉时期青铜工具逐步被铁制工具取代,但是炼铜技术并没有停顿,而是在继续发展。除青铜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铜合金。《淮南子》里有“饵丹阳之伪金”一语。西汉东方朔所撰《神异经·西荒经》中说;“丹阳铜似金,……故《淮南子》曰饵丹阳之伪金,即此也。”据此可知,刘安所谓“丹阳之伪金”即丹阳铜。相传西汉武帝时丹阳人茅盈三兄弟先后入山修炼,“以丹阳岁歉,点化丹阳(铜)以救饥人”,所以“后人以煅粉点铜者,名其法曰丹阳”。葛洪《神仙传》载;“三茅君中之长兄大司命君茅盈冶铜于句容山(属丹阳郡)。”《抱朴子·黄白》里则明确记载了用武都雄黄点化铜为“黄金”的真秘,并且指出这就是刘向得自刘安的作黄金法。可见丹阳铜大概是一种砷黄铜,即含砷量在10%以下的铜砷合金。

  在现存古籍中,“黄铜”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东方朔的《神异经》。在其《中荒经》中说:“西北有宫,黄铜为墙,题曰地皇之宫。”东方朔所见的黄铜大约即丹阳铜。

  狐刚子在《五金粉图诀》中曾着重讨论“三黄相入之道”和“五金相入与不相入”之道。所谓三黄相入之道,就是用伏火三黄(雄黄、雌黄、砒黄)点化五金(金、银、铜、铁、锡)为药金、药银的方技。如以铜为例,狐刚子指出:“铜得伏雄,异性合同”;“铜得伏雌,成真是非”;“铜得伏砒,柔弱自低”。所谓“五金相入与不相入”之道,当指五金彼此间能否相互结合形成合金的规律。如狐刚子说:“金得银而虚,银得铜而疏,铜得铁而缩,铁得锡而舒,铜得锡而殊,锡得铁而俱。”同书还指出:“雄黄功能变铁,雌黄功能变锡,砒黄功能变铜,硫黄功能变银化汞。四黄功亦能变铁为铜,反铜为银,反银为金。如谷作米,是天地之中自然之道。”这里狐刚子明确提到“砒黄功能变铜”,四黄功亦能“反铜为银”,此“银”当为药银,显然是砷白铜,即含砷量在10%以上的铜砷合金。这表明我国古代炼丹家在东汉就已制得砷白铜。

   汞、金、银等的冶炼技术

  秦汉时期,汞、金、银等金属的冶炼技术也获得了许多新成就。狐刚子在《五金粉图诀》中还记载了“下火上凝”式炼汞法。这种方法是在铁质下釜中放置朱砂,“然后以瓮合之,以羊毛稀泥泥际口”,“先燃腐草”,再以木柴加热下釜,于是朱砂分解生成的水银便升到上瓮,冷凝在内壁上。狐刚子还对该法的水银产率作过定量研究,结论是:“好朱一斤,可得十二两,中朱十两,下朱八两。”据计算,他从优质朱砂(假设是纯HgS)中取得汞的产率已达87%。

  在《出金矿图录》中,狐刚子首次记录了冶炼金银的“吹灰法”。他说:银“若未好白,即恶银一斤和熟铅一斤,又灰滤之为上白银”。他在“出金矿法”和“出银矿法”中都详细记载了“锡灰坯炉法”,即今所谓的“吹灰法”。东汉道教祖师张道陵所撰《太清经天师口诀》中也记载了炼金银的“吹灰法”:“铅炼金法:用金三十六两,用铅七十二两。作灰抔,火烧令干,密闭四边,通一看孔。安铅抔中。作一铁抔,大小可灰抔上,遍凿作孔,用合灰抔。抔上累炭,炭上覆泥。火之铅尽,还收取金。更作灰抔,如是三七遍,名曰铅炼金也。”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10-04-30 15:36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灬千ヽ

    派派币 +10

    我很赞同+基础分

ranfeng

ZxID:617650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xsp8679556
年纪大了,肝不动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2-11 0
中国古代的冶炼技术很是高超啊

心暧13

ZxID:12117319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陶腿
拿回自己的名字,开心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2-11 0
感叹=V=

中国人民啊~~当时都是领先的啊。。。〒▽〒

baixiaofeifei

ZxID:10316486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2-11 0
先进的古代人呀
jialuchen

ZxID:7466425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5-26 0
谢谢分享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