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压岁钱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 回复:1

[人文通史] 古代中国的压岁钱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ader1376

ZxID:75674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3-18 0
古代中国的压岁钱
原作者:李雪雪


01 汉代:花不了的“压胜钱”


汉代,社会趋于安定,人们的求富意识空前活跃。举国上下, 奢靡之风大盛。有了财,就要保财。不止要保财,还要保命。

于是汉代开始,就有了具有“压岁钱”的祈福意义的货币,只不过那时的压岁钱叫“压胜钱”,也叫“厌胜钱”。


“压胜”通“厌胜”,"厌胜"的原意是"以诅咒压伏其人",是方士们用咒语和媒介去帮助他人来诅咒仇人,制服被诅咒者的工具。《后汉书》中有“因诬言欲作盅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的记载。用菟作为媒介,达到将咒诅的法力附于其上的目的。

厌通"压",压胜钱就是人们据厌胜法的原理,为避邪祈福而制造的一种似钱币的物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钱”,而是一種外形类似于流通货币的挂件,只能用于收藏或佩戴。

没错,汉代小孩收到的“压岁钱”是不能用来花的!

不仅不能用来花,我们今天看到的汉代压胜钱多从墓葬中出土,可见当时人们认为这类“钱币”还有可供死人在阴间使用的功能。

压胜钱一直到明末清初都有铸造

由于压胜钱兼有宗教、时令、丧葬等多重意义,到了后来,其功用便渐渐分离了。

02 唐宋:就是讨个吉利!


一般来说,压胜钱又分为吉语钱、生肖钱、咒语钱、民间传说故事钱和秘戏钱几种。其中吉语钱顾名思义,就是在钱币的正面刻上祝福的文字,如“状元及第”、“五子登科”以及“开市大吉”等等,背面则通常為龙凤、双鱼、星斗等图案。刻上“状元及第”的压胜钱就可以当作小孩的压岁钱使用。

吉语钱的数量最庞大,流传也最为广泛。

比如到了宋代,逢小孩满月时,有亲朋云集庆贺,馈赠喜钱的习俗,这时赠送的钱币叫做“洗儿钱”。还有“百岁钱”、“长命钱”,是在孩子满周岁时,戴在孩子身上保平安的钱,面文通常为“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背面有吉祥图案。

真正意义上的“压岁钱” 既可以说属于时令钱的一种,又可说脱胎于吉语钱。

唐代宫廷有发“春日散钱”的传统,当时的“春节”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

到了宋代,正月初一成为春节。《燕京岁时记》里这样描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用彩绳钱串成龙的形状放在床脚,不仅富于装饰性,还有借神力祈福之意。因此,当时压岁钱又称为“串钱”。不只放在床脚的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可以看到,当时的小孩拿不到多少压岁钱,拿了也不是用来花的。压岁钱在宋代依然具有较浓的护身符性质,主要作为祈福迎春的“彩头”出现。

此后,压岁钱越发普及起来,但数量仍然不多。

元代吴当《除夕有感》中有“家人共守迎春酒,童穉争分压岁钱”的描绘。

到清代,“红包”的雏形已经出现:“儿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日‘压岁钱’”。时人陈寿祺之诗亦道:“娇小催分压岁钱,朝来环珥拜新年。春风满地吹纨绮,若个红香坠袖边。”

清末,湖南醴陵县(今醴陵市),除夕“ 给儿童喜钱,曰‘压岁钱’”;在蓝山县,“尊属给小辈钱数十文,曰“压岁钱”。

03  民国:发明红包的人站出来!


民国时期,压岁钱的祈福与装饰意味变得更弱,作为货币本身的只能凸显,发压岁钱已然成为了过年时候的重头戏。

当时报刊记载,“压岁钱者,均取自戚党中之长老者”,新年的惯例,向长辈作揖或是磕头即可得到。“凡新年中日常之用度,即恃此款。”

新年自元旦至初十,但凡到亲戚家,对方“必以茶果相款,临行更以压岁钱为寿”。拿出来招待你的盘子里除了年糕、橘子、腰菱、落花生等物什外,还有沉甸甸的红纸包,里面装着压岁钱。

民国早期,铜子还没有通行。那时用的钱币还多为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铸造的,两面光厚的白铜钱。多是用红头绳穿着,二百的、四百的种种不一。也有红纸裏着两角或是四角小洋的。

上世纪20年代的《红杂志》刊载了小孩拿到压岁钱的第一件事:到家里“先把怀中所得的压岁钱大包小包一包一包拿出來数数,一共有一千左右白铜钱,十三四角小洋,两块大洋”。

当然,在孩子看来,拿到这些钱可磕了不少头,是用“‘脚步’和‘额角’去换来的”。然而也总是免不了被收去的命运:“谁知我一拿出來,我妈老实不客气一古脑儿收受去了。嘴里还道:‘好妮子,乖点。娘替你积受起來做新衣裳。’这一下,我恨极了。”

压岁钱不仅有可能被父母没收,还有可能被兄弟姐妹“私吞”。1924年2月2日,梁启超在《与顺儿书》中道: “我给的压岁钱,也有你一份,但是已经交给你弟弟妹妹们。他们说组织一个会,共同替你保管,不知他们怎样替你保管法,你回来再和他们算账罢!”

但穷人家的小孩,从一个亲戚那里能得到两块大洋已实属不易。1937 年《申报》所载《压岁钱》一文中,祖母告诫自己的小孙子:“记住,你要把这两块钱好好地藏起来,因为这是我打了一年棉线才积下来给你的。”

1927-1937年,上海平均每日工资大致为0.5-0.6元,每月工资大致为14~15元。推算下来,两块大洋与今天的压岁钱平均水平也相差不大。

20世纪30年代,压岁钱封袋——也就是今天的红包——开始流行起来。1935年货币改革后,银元废止。但花花绿绿的钞票似乎没有银币那样“沉甸甸”,于是有人想出一种压岁钱袋:纸币塞进了梅红封套,这样一来,装潢美观又吉利。这价廉物美的压岁钱袋,乃是纸店年终的好买卖。

当时,谢文益印刷所曾大量刊载广告,售卖“红封袋”,也就是今天的红包,五毛一个。

压岁钱封袋在民国时期的流行状况,有文章载称:“过去银元流行的时候,压岁钱普遍是一元。随着物价的高涨,压岁钱也涨价了。“年年压岁,岁岁增财”。在这不景气的年头,支出的压岁钱也不能算是小数。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3-19 0
已审核

相关推荐:
春节习俗——压岁钱
https://www.paipai.fm/read.php?tid=5888292&keyword=
>>茗日推文手记微博<<https://weibo.com/7804702285
>>2016-2024茗日推文汇总<<https://www.paipai.fm/r7499574_1#td_86609468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