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衣服发展史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5727 回复:37

[人文通史] 中国古代衣服发展史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清风之恋

ZxID:385324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6-11 0
中国古代衣服发展史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吃、穿、住、行,这与人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当今的社会,人们越来越崇尚自然之美,古朴之美。一个人的衣着打扮直接影响了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服饰作为一种需要和艺术已不可避免地渗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眼前出现的无数美丽而别具特色的时装,在世界各地的服装舞台上展示的无数时髦而缤纷的服饰,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一种生命的蓬勃感和无限的艺术享受。所以,我们需要了解服饰,我们应该了解服饰,而当我们翻开古老的历史画卷,当我们从历代考古发掘的文物中看到古代人们各式各样、绚丽多姿的服饰时,我们赞叹古代服饰的艺术之美,赞叹它的自然,赞叹它的细致,赞叹它的色彩缤纷,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从它身上发现了清澈的文化和艺术之泉,并把它汲取,而说灌了现代广阔而斗饶的服饰艺术的视野。
中国古代衣服发展史

导师:艾锋
组长:陈德贤
组员:陈文、陈威、薛根富

久的星我们住在一个历史悠球上,我们处于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发展的社会里。自古迄今,由猿到人,从原始社会愚昧至文明进步,我们人类已经走过漫长的历程,终于走到了至前公元纪年以来的崭新而充满希望的二十一世纪。

站在新世纪之初募然回首,反顾来路的坎坷,我们会惊讶于那岁月积沉的沉厚文化蕴藏的浩瀚。身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公民,炎黄子孙非常自豪。概叹中华先祖伟大的智慧及精神,感激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然而,许多同学不熟悉祖国的优良传统,对中华文化十分迷惘。尤其是特色鲜明的中华服装及其发展历程,更是一无所知。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历水平,使其了解古代文化,增强爱、效国之心;知道古代衣服的种类、特征及形成缘由,从而得出其意义,本组特定此题。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吃、穿、住、行,这与人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当今的社会,人们越来越崇尚自然之美,古朴之美。一个人的衣着打扮直接影响了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服饰作为一种需要和艺术已不可避免地渗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眼前出现的无数美丽而别具特色的时装,在世界各地的服装舞台上展示的无数时髦而缤纷的服饰,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一种生命的蓬勃感和无限的艺术享受。所以,我们需要了解服饰,我们应该了解服饰,而当我们翻开古老的历史画卷,当我们从历代考古发掘的文物中看到古代人们各式各样、绚丽多姿的服饰时,我们赞叹古代服饰的艺术之美,赞叹它的自然,赞叹它的细致,赞叹它的色彩缤纷,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从它身上发现了清澈的文化和艺术之泉,并把它汲取,而说灌了现代广阔而斗饶的服饰艺术的视野。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人为什么要穿衣服?有人说是为了护身、为了御寒,这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解释的;也有人说是为了好看、为了吸引异性,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解释的。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舜垂衣裳而天下制。”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韵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十根的粗麻布印痕 。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的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90~50根的绢。那时的人们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罢了。

在我国历史上,从传说的玉帝时代起,经夏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直到清朝末期,共约4900多年,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相当长久,经历许多历史朝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所不同,所以人们穿着的服装在逐步的发展变化。

大致是从历史上传说的五帝时代起,至秦始皇统一中国约2400年左右。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制的建立。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先秦时期就相继建立了服制,并对以后各个历史朝代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说文解字》说:“上日衣,下日裳。”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周天子赏赐给属下“赤带”是一块红色的布,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衣服是右衽窄袖长衣长度在膝盖上下,领袖是襟,裙都用花边装饰,没有纽扣,而胡人的服饰是短衣窄袖,左袖长裤革带皮靴。赵武吴王毅然进行了变服。废掉下裳而改穿裤,与当时东胡族的裤褶相似。褶,就是指穿在外面的的上衣,特点是短小而具有宽广的袖子;或者是指一种左袖的短袍。左袖是胡人衣式的特点,广秀则是从胡服的窄袖演变而来。

胡人因为习惯了在马上奔驰,而且经常是没有定所,需要将随身应用的物件附在身上,所以他们就将皮革做的腰带上附加上若干小环,然后把随身物品铨在革带上。这样使用既方便,又不容易遗失,赵武吴王也采用了这种腰带。

黄帝有熊氏始制冕服以表贵贱。据古书《资治通鉴》所载,我国自黄帝时开始,制作华贵的礼服和礼帽,用来表示人们有贵贱之分,而且作为一中制度。

黄帝制作的私服为玄衣黄裳。是一种内用丝绵做成的黑色上衣和黄色下裳。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深衣。深衣的特点:长衣大袖,以男女的礼服最为显著,是服装式样的和结构的基本特征。战国秦汉之人不论贵贱。男女都穿深衣。贵族的冕服为礼服。平民的深衣为吉服。短褐为裳服,深衣连结钩边,穿时要拿腰带。贵族用丝织的绅带。极际绅士。边带气语流行。皮带的两端分别用带钩的环相连接,叫代子钩络带。

古时的深衣式样、规格、结构和缝制都有制度规定,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服制。自天子至庶民不分尊重都可穿着,只是颜色、服饰和衣料有所不同。后来演变成袍式的大袍宽衣。这种服式一直流行于以后各个封建朝代,是我国古代服装的典型服式。

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叫,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夹丝绵,充填些粗麻叫做湿袍,袍固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但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穿在正服里面。短袍叫褥,也就是所说的袄,质地粗劣的褥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②秦汉时期的服装
秦汉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公计441年,秦灭六国之后,建立起我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大统一的局面使我国封建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人们的服装穿着方面也是这样。
A: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
其特点是外着衣袍,内穿套装,相当于现在的内衣。衣服特征为宽衣大袖、长裙丝履为立,也有其他一些式样。

a:深衣①
古时的深衣式样、规格、结构和缝制都有制度规定。上自天子下至庶民不分尊卑都可以穿着,只是颜色、服饰和衣料有所不同。这种服式一直流行于以各个封建朝代,是我国的古仪服装典型服式。①深衣与现在的连衣裙差不多,上衣下裳连在一起。汉时曾以深衣为皇帝命妇的礼服;后来为人们称作“袍”、“袍衣”式的大袖宽衣;唐代的袍,宋代的深衣,元代的质孙服,明代的曳襁筹都运用这种上下连衣裳的形式。

b:禅衣
还有一种样式与深衣相同,用单层布帛制成的一中衣服称为禅衣。有长有短,长称深衣,短为中单。禅衣分曲裙禅衣和直裙禅衣两种,前者是官吏的礼服,后者为便服。
②曲裙禅衣:外襟在腰下部,外襟斜出成一个角形。并加上缘边,裹向前胸,再折向右侧的腋后。③直裙禅衣:外襟折到右侧身旁,下裙(下裙摆喇叭状)的侧边是梯形。

C,袍衣的特点是双层,如现今的 层。
据传在秦汉以前就有袍,汉以后,袍有‘‘钢衣”之称,其服色都有规定。袍是禅衣加了“衬里,为秋冬季节用,一直流行到清朝末期,至今蒙,藏少数民族仍有穿着,只是个朝代袍的样式有些不同。秦汉时期袍的式样如禅衣,衣袖宽广,衣长到足。其式样有衣领,宽衣袖或窄袖,直裾或曲裾。在领,袖、裾处部加上边缘来装饰,腰素大带,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能穿。

D,裤褶
裤褶是一种套装。褶是有衬里的夹衣,式样似袍而比袍短,因为这种衣的为在衽 ,所以称在衽袍。这种衣服原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服式,称“胡服”,后来传入内地,秦汉时期的武士及外吏的穿它。裤褶是一种吸收了胡服特点便于骑射的服装。

E,裘
是以兽皮制作的服装,把兽皮毛露在外面,皮在里面而缝制的皮衣。但由于裘毛在外,易能磨损,为了保护毛色,后来渐渐演变成在外面加外表的形式,且外表色彩与裘互相协调。古时的外面覆锦面,穿在朝服之内,打开(袒),朝服见裘。

B 秦汉时期的女子服装

身穿大袖宽衣,下着长裙,脚穿高头丝屐,这是秦汉时期女子服装比较普遍的风格。贵族女子的肩壁上缠巾帼,裙,襦上外用丝绣,丝屐上绣花。庶民女子壁上不缠巾帼(围巾)只用一块布覆上,衣袖没有贵族女子的那样宽大,裙也没有那么长,为了劳动方便,裙外还要架一条围裙。到了秦汉,女子服装有了一些变化,“上短下长”,上衣之裙只到胸部并且窄小,袖子仍宽大,即所谓“窄衣大袖”。下裙之长曳地,尤其贵族女子的裙更长,甚至走路时要用两婢提携。

秦汉时期的服饰比先秦要丰富。《礼记》曰:“衣不帛襦裤。”这是因为襦和裤都是内衣,儒家崇尚简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罔来裁制内衣。而到了元朝时,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裤脚管,上缔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裤。《释名》曰:“绔也。而服名绔别也”。绔是内衣,只能外露的,绔的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年底劳作时穿短衣,则绔内吊一兜裤吊,就像用来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在宋初的《盘子阁》中,还能见到这种穿法。连裆的短裤,叫做 。 短如牛鼻,统称鼻裤。司马相如带单文君回到成都,就穿着犊鼻裤当炉涤器,以羞辱卓王孙。

男子外衣都统称为袍。袍身长大的下摆叫袂,袖子宽松。紧窄的袖口叫祛。袍有衬里。是夫衣。袍和单衣的衣襟都有曲裙和直裙两种,曲裙就是深衣。深衣穿着时包裹身体行动不便,慢慢地被直裙的袍渝所取代了。女子穿连体的深衣戋看分体的襦裙,汉代女装的式样雨男装差别不大。

襦;就是有衬里的短上衣。当代的一般袍、衫(短单衣,叫中单)、襦并称,只是短、单不同。襦一般长度过腰到膝盖上。汉代寻常男子的襦、单衣、(裤)为普通常服,或着穿短襦裙。穿襦裙的人在劳动时将裙撩起来塞在腰间,以便于劳动。穿襦裤的人,在劳动时也把裤脚撩起来。劳动者一般用麻做襦,老年人则需长襦(与袍相似),到后汉时,民间开始流行穿长襦。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
在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各个朝代的服装有所不同。
A、男子服装

南方与北方有些差别,北方的士庶男子服装,由于受胡服的影响,“短衣缚裤,腰来革带,外加套头,头戴风帽,足着短靴”,是比较流行的一种装束,在南方仍市沿袭秦汉遗传。

B、女子服装
从服式来说,受胡服的影响比较大,衣袍外为左襟,并且上短下长是其特点。“下衣”是指裤服到胸,裙长戋地,贵族女子的裙长要戋地 五尺。一般庶民或奴婢等女子,上穿开领大袖衫,衣长仅覆腰,下着长裙,裙长至足,腰系长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
男子的服饰以衫代替了袍。《秤名》曰:“衫,衣无袖端也。”就是说衫的袖端没有了,如此衫袖比袍袖更加宽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的地步,这样走起路来甩手的时候就显得更加潇洒了。秦汉时服色以青、紫为责,平民布衣只能穿白色的衣服,而久朝一反常态,服色尚白。由于经学的狠尊地位受到冲击,儒家的冠服制也动摇了,不仅服装的式样、颜色都突破了汉代的规矩,而且穿法、打扮也常常标新立异,或科夫跷足(露头光脚)、或坦胸露乳背,或袍裙襦裤,或奇装异服,都突现了旧时的礼仪。


隋唐服饰鉴赏

引言:

隋在公元581年灭了北国,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公元589年灭陈后,统一了中国同南北朝一样,统一使得南北的服饰进一步融合,时间不长,隋被唐所代替,唐从此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衣冠服饰制度,经过了长期的承袭、演变、又加上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广泛的交流,因而显示出上承历代服饰,下启后世服饰的重要特点,在服饰风格上显示出华丽、清新、博人。

⑴男子服饰

这个时期的男子服饰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隋至初唐,第二阶段为中、晚唐时期。各个阶段,按照等级制度的差别。装饰内容,一般色质料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天子、皇子及群臣的官定服饰,又固着装环境与场合的不同,分为祭、朝服,公服与常服,笄、绛纱单衣,向纱中衣,向裙襦(或衫),革带金钩、曲领方心,绛纱蔽藤白袜,乌皮屐。剑、双佩、双缓、 贡囊等,各人按官职的大小再各有减少。在唐代李贤墓的壁画中,就可以看到一些朝服的形制。
而公服又叫从省服。是一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在塑望谒见时的服饰。具体的形制是:冠、 、笄、绛纱单衣等。唐使君集像中头戴进德冠、手执笏板,腰间佩有 贡囊、即用的公服。
常服,古代叫宴服,即生活常服。唐初沿袭隋制,天子用黄袍及衫。后来就固天子用赤黄袍为衫。就禁止其他臣民用赤黄袍了。亦规定亲王等到三品以上穿大科绫罗紫色袍衫。五品以上穿米色小科绫罗袍;六品以上穿黄丝布交棱双。
在服色上,唐初沿袭隋制。天子穿黄色袍衫,隋文帝上朝时用赤黄色交绫袍,唐高祖李渊则穿赤黄色的袍一戴黄巾作为常服。自这开始,隋唐就禁止其他臣民穿赤黄色的衣服了。三品以上为紫色袍衫、五品用青色六品用黄色,七品用绿色,九品用青色。

上述服色,虽其中各有变化,但大致以紫、绯、绿、青四色来确定品的尊卑。
隋唐时袍衫等服饰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出许多新的式样来。与前面各朝不太一样的式样:圆领,在衽、窄袖、领袖下摆处设有缘边。此外,这时期有特色的袍衫还有 色袍、 衫、缺胯袍等。
斓袍、 斓衫,就是在袍衫上加斓袖、 漂、作为士热人的土服,是一种衣裙连属的袍衫形式,与深衣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深衣是右衽,斜交领,大袖,并且在颈子,袖子、衣服下摆处都有边,突出了是下摆处有很宽的横斓装饰。
缺 袍,缺胯衫所谓的“缺胯”就是在袍和衫的腋下,即我们今天称为“摆缝”的地方开放,这样较便于人行动,也正由于它的这些特点,被作为人士平民或奴役等劳动者的服饰之一,又因为这种式样便于行军骑射,又成为戒服之一。
黄袍,是赤黄色,绎色的纹绫裁制的袍。式样为右衽、大袖、领子、袖子、褪长至膝下或到脚,这是隋唐时皇帝,皇太子特定的服装。也从这时开始。
铭袍,即“回文铭袍”是用金钱,银以回文为纹样绣在袍子上,铭袍的式样是右衽、圆领、大袖、前有鸟兽花纹,背后有铭文。

穿用胡服,远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一了汉到北朝,胡服已成为朝服。常服了,隋唐时,已忘记了它是胡服了。
隋唐的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和少数民族饰和印度,等国外服饰,它具有衣长到膝部、头戴毛毡或皮帽,脚上穿靴子,领式为圆领,翻折领。

这种胡服在唐带士俑、唐三彩人物和唐代李贤的壁画中都可以找到。穿胡服的人,有的是奔走在“丝绸之路”上的特使。有的是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还有的就是地地道道的汉人。
隋唐时,将长袖减短而形成了一种合领,对襟、无袖或短袖的长衣叫半臂、它长到膝部、胸前系带子,穿在袍衫外面,是春秋季节的服饰。半臂与背子同属一类,知识各时期的称呼不同,不分男女。
隋唐时期的男子的服饰中,还有袄裙、裤褶、弁服等。一般文人雅士或绅士老者,仍以大袖宽身的单衣,长裙为最常穿用的服。


妇女服饰

隋唐时期妇女的服饰显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这也与当时的审美观有关,当时以体态丰腴为美,小女子喜欢穿男装。
这一时期皇后,皇太子妃以其他显贵命女子的服饰也很繁杂且等级严格。比如皇后的服饰中有: 跬衣、鞠衣、钿衩、 衣;皇太子妃的服饰有:翟衣、鞠衣、钿衩, 衣三种。但首饰的数量少于皇后的服饰;其他命妇的礼服更较上两种简单。
当时妇女的一般服饰也很丰富。

隋至唐初的女子服装,大多是上穿窄袖,衫襦。下穿长裙,腰系卡带,肩披长巾,脚穿高头鞋碌。窄袖长到手腕。上衣短少仅仅到腰部,在唐朝的壁画中,唐代妇女穿的就是窄袖衫襦。身长披帛。长裙。这种上衣极短而下裙拖长的服饰、更能显示出比例上的节奏感而表现出体态美,可见唐代妇女的绰绰风姿。

唐代时还流行一种袒胸大袖衫襦。是贵族妇女在庭院散步、菜花、促蝶、戏犬时常穿的服装式样是:袒露胸部上部,大袖,对襟衫,长裙,肩披批帛,饰有织文和绣文,裙腰高至乳部以上,以大带系结,大胆地夸张了女子的腿部又好箱是现在朝鲜妇女所穿的群,上短下长。面料一般是纱罗织品。所谓的‘绮罗纤线见肌肤’,又是唐代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即仅以轻纱蔽体,这种装束体现了唐代文化开放的特点。宋代妇女也穿纱,罗衫襦,但从穿着的方式,面料透明的程度上都无法以唐代比,隋唐时期女子的裙,腰高至 部,半担化,露部裙长可拖地,并且造型瘦俏。从隋唐壁画中可以看到隋唐女子穿衫,长裙亭亭玉立和秀美形象。裙的色彩从绯、紫、黄、青等为最流行。当是唐弦宗的杨贵妃最爱穿一种黄裙,这种裙子用阴金香草染成,色泽如花,特别鲜艳,不怕日晒,而且可以发出芬芳的清香。这种黄裙逐渐在宫缤妃、仁官之家的太子家中流行,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折腰多舞阴金裙”。就说明了这一点。

除这之外还有一种由两种式两种以上色彩的裙料互相拼接缝制而成的一种长裙,又叫间裙着种裙子在魏晋时已开始流行,隋唐时,不分贵贱尊卑,妇女都和爱穿中唐以后渐渐少见。

隋唐时,妇女喜欢穿胡服,而且爱穿男子的服饰,这时的胡服特点是:领、袖和下摆处有锦边装饰,应边忖襟,折领式圆领窄袖,头戴高顶毡帽,系束带且带上有多种饰物,下穿带坚系的小口裤,脚穿尖失的绣花鞋式半呦软货。胡服革带上的扫饰物在三国就传入中原了,到了唐代已成为了武员必佣之物,佩挂的饰物有算袋刀子,砺石、契芯真、

火石袋等七种俗称“ ”,开元以后,朝迁改制一般官吏都不在佩挂了,可在民间却更流行了,只是后来有去了原来的七事,只有窄皮条代替挂在腰上。

女穿男子的服饰可以从唐永秦公主墓的壁画上找到。

另外,中晚唐是,还有一 种四 服装流行在宫廷和上层贵妇之中,着种服饰为头戴缀满珠宝装饰和 和桃形金冠,身穿折领窄袖上袍,袖口与领边都有绣金的金饰,脚穿软线货。

隋唐时,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对襟式,也有少数是“套衫”式的/领口宽大,显袒冲状,短袖式者没有袖子,由于背子穿着比较方便,所以宫中的宫女多喜欢穿用,而且定为当时的礼服。平常女子也多穿背子的,但在服饰面料、装饰和做工才大为逊色,领字袖口和下摆处只有深色的厚质面料作款史与,服色一般用白色。

当时另一种没有袖子的服饰是“和尚”与 相似,比要上。穿在衣衫的外面,在唐佣中常能见到这种装束。而还有一种穿在衣服的外面的服饰叫“缦衫”,它的形制特别短小,一般是舞乐女子穿的,据说舞女刚露面时,多穿着缦衫,等眺到一半时,舞女们就都脱去缦衫露出里面穿的有绣文的美丽的衣裙来,令宾客们眼前焕然一新。

总体看来,隋唐的妇女的服饰可以说是花样繁多,五光十色,具有艳丽、华美、自由、萧洒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些服饰把隋唐美人秀美丰满的风姿显露得淋漓尽致。背子、半臂、背子、辆裆

背子、半臂、背心、辆裆这四种服饰,很相似,后都四男女都穿的。其中被子在宋代的变化较多,所以将上述服饰单独来介绍一下。


背子又叫褙子,子。虽然这种款式在宋代男女都穿,但在其使用形式和时间上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穿着也不尽相同。
以男女穿的背子来说,是对襟,在两腋及肩后都垂有带子,因为是对襟,所以需要用带子系束,并饰在胸前。交领或盘领式的背子,多与盘领式的公服配套使用,这是背子使用于难子方面的形式及其作用。

从史料上着。男子穿的背子还不能作为正式服饰来穿,虽然宋代的皇帝也有穿这种背子的,但也只是在非礼仪场合穿用的。士大夫们平时虽然也有只穿背子见客人的,但必须戴帽子,并把下两腋根垂带系在胸前作为礼节。

宋代女子穿的背子,是在以前的半臂和单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妇女背子必须是腋下有开衩的才叫背子,否则可能是长襦,因为背子长到膝部。腋下开衩也很长,约在腋下十一、十三厘米处一直卡到底边。领式有斜领、直领、盘领、袖子比衫的短,比半臂长。胸前有帛带打成结作为礼节,也有把两腋下的双垂带横着系的,后来去掉了设的双带。由于时间的演变,穿着者的不同或长或窄,以及面料也色彩等的差别也是很严格的,贵族妇女的背子衣或是仅次于大袖礼服的带礼服。比较正式的场合穿正式礼服,梳髻,一般的场合则穿背子和裙。如皇后回娘家时穿背子,皇后在节庆日时第三杯酒后可以换上团冠、背子,说明背子作为常服使用。一般未婚女子和妾女们也把背子作常服。其它如说媒时也可穿用。所以女子也男子的背子的作用是有不同之处的。难子只作便服,女子却能作次等礼服或常服。

半臂本来是武士们穿的,因为它便于行动。除了武士之外,宋代在家里等不正式的场合也穿半臂的领有团领、交领、襟式有直襟、交襟,而袖子可以减去。妇女也有穿半臂的,这种半臂都是罩在外面的。半臂的袖子加长就成为了背子,如果减去袖子,就类似背心了。被子可以穿在里面,如苎布背心。

辆裆有军上穿的辆裆甲,也有一般人穿的辆裆杉。辆裆一般穿在外面,外性也背心相似,但比背心要短,因而这二者既相似,又有不同。



宋、元、明、清时期的服装


(1)宋代男子服装

宋代男子一般的服饰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袄、裥衫、直掇、道衣(袍)、鹤氅、背子、貉袖、蓑衣、腹围等。

宋代除了官服中的冕服和朝服用上衣下裳外,一般很少穿用。
宋代的袍长到脚,有单和夹,本来有棉絮的称袍,又叫长襦,后有钱人用锦做袍,叫锦袍了一般人穿白袍或粗布袍,衲袍就是一种材料粗且较短的袍子,唐有缺胯袍、缺胯衫、宋代承袭其制,但在式样和名称上都略有差异,宋代缺胯衫叫“四袱衫”缺胯袍叫“”四袱袍。式样不同的宋代是圆领,右衽,且有大袖广身和窄袖紧身两种。

短褐,是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粗糙的衣服。因为它身狭窄,袖子小,所以叫筒袖襦。褐衣,不象短褐那样又短又窄,一般指不属于绫罗锦一类的衣料,也有用麻或毛织成的,一般是文人隐土好穿的,也是道家用的衣服之一。

衫在宋代品种、衣式很多,如有凉衫,紫衫,白衫裥衫、毛衫、葛衫等。凉衫披在外面,因为是浅白色的,所以又叫白衫,到了后来及作为吊慰凶丧时的服装,其它场合不穿,紫衫本来是戒装,因为是紫色的,所以紫衫,前后开衩以便于骑马,且窄短,毛衫和葛衫是用羊毛或葛麻织成的衫,裥衫,衫下加一条横裥,是一般文士常穿的,因接近子官服形制,所以官员也有很多人穿的;还有一种叫帽衫,是因头戴乌纱帽,身穿黑色罗制圆领衫而得名。

襦袄都是平民日常穿的服饰,这两者的差别并不很大,后来就“通称了。直掇、道衣、鹤氅都是宋代文人日常披在外面的比较宽大的服饰,直掇是长衣而衣背上的中缝一直通到下面,故此得名,也有叫直身的,也有一些僧人穿直掇,道衣是道家的法服,不是专指道土穿的服饰,一般的文人都可以穿,它的式样是斜领交裙,四周用黑布做缘边,用茶褐色做成袍子的式样,所以又叫道袍,穿道服时,有时用丝绦系住腰。鹤氅本是用鹤羽等鸟的羽毛捻成绒织的贵重裘衣,在晋和南朝的时候就有了。式样是穿袖、大身,后来把这种宽大的衣着叫鹤氅。这三种服饰比较粗似,但直掇和道衣是斜领交裙,而鹤氅则是直领下垂至地的一种形式。
宋代有一种叫貉袖的衣服,这种衣服的特点是便于骑马,袖在肘间而长短与到腰间,是一种比较短小紧身的服式。

蓑衣是一种雨具、是用草编成的,唐代张志和《渔歌子》中就有“青笞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句子,可见唐时已有蓑衣。

腹围与前而说的袍(抱)肚不一样,是一种围腰间的服饰附件。宋代人喜欢用鹅黄色的腹围,称这叫“腰上黄”。


宋代妇女服装

宋代妇女服饰比较复杂。这也是从古至今服装发展的共性。当时许多服饰别出心裁,花样百出,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后来政府不得不下令规定:妇女的服色都服从丈夫的服色,平常人家的妇女不准穿绫缣织的五色花衣。但当时人也没怎么遵守这个规定,时装兴盛的风气有增无减。当时还有偏好“奇服异装”到了采用外国服式的,后来皇帝诏令凡有穿契丹族衣服的人,都定为杀头之罪,可是当时时装的盛况空前。

宋代贵妇的便装却时兴瘦,细、长,与以前各个时期不太相同,衣着的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红紫、绿、青为主的惯例,多采用各种间色粉紫、黑紫、葱白、银灰、沉香色等。色调淡雅、文静,合理地运用了比较高级的中性灰色调,衣饰花纹也由比较规则的唐代图案改成了写生的折枝在纹,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自然。

一般平民女子,尤其是劳动妇女或婢仆等,仍然穿窄袖衫襦。只是比晚唐、五代时的更瘦更长,颜色以白色为主,其它也有浅绛、浅青等。裙裤也比较瘦短,颜色以青、白色为最普遍。

总的看来,宋代妇女的装束,除了北宋时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阔的裙裤外,窄、瘦、长、奇是这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

衫是一种最普通的衣式,宋代妇女的衫多半用刺绣为装饰。大多是圆领、交领、直领、对襟,腰身清秀苗条,下摆多,有较长的开气,衣料一般是用罗、纱、绫、缣等轻软的料子。

襦与袄是相似的衣式,襦的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对襟,侧缝下摆处开气,袖端细长,衣身也比较窄。襦有单襦,复襦,单襦与衫相近,复襦与袄相近。通常贵族妇女的服色以紫红、黄色为主,用绣罗并加上刺绣。平常的妇女多以青、白、褐色为多,上了年纪的妇女也喜欢穿紫红色的襦。

而袄大多是有里子或夹衬棉紧的一种冬衣,对襟,侧缝下摆开气,又叫“旋袄”,可以代替袍。宋代对袍的穿用是有限制的,除命妇可以穿外,其余大多数的民间女子是不准穿的。后规定命妇的袍色,三品以上是紫色,绣着仙鹤和芝草,三品以下律用黄色,并不绣花样。至于袄的服色,除了白色规定作为“凶服”外,其余的没有什么限制,可以随各人的喜好来选择。

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便服。式样是对襟、交领、窄袖、衣长至膝。特点是非常瘦窄,甚至贴身。由于这种服装式样新颖又省料,所以很快就流行了起来,不但贵族女子喜欢穿,一般的女子也仿效。这也表明,宋代人注意经济实用,除了头髻外,穿衣尽量节约衣料,这样既便于行动,又夸张了女性的曲线美。

同时还流行着一种翻领款式取长至膝的窄袖衣。制作时在领襟上加两条窄窄的绣边装饰。翻领一般是三角形的,有时还要戴帔帛,腰里系绶,双双做成各种连环结。

宋末又流行窄袖裹贴住身体,前后两侧缝的地方开衩,衣衩处有许多衣扣作为装饰,叫做“密四门”,人称妖服,是古代的奇装异服之一。

北宋时,妇女喜欢在裙子前面开衩,这样便于骑马,有钱人家的女子也爱在家里穿。这种习俗甚至到了元代(主要是在宫廷中)还仍然保留着。

宋代妇女的裤一般都是不露在外面的,外面系数着裙子,裙子大多把裤子都掩在裙内。不过也有单穿裤子不在外面穿裙子的,不过这是低等妇女的装束。宋代的裤上有绣花,而且还保持着无裆的裤。
当时妇女的贴身内衣有抹胸和裹肚。二者形状差不多只是抹胸短小而裹肚较长。抹胸有时
还可以穿在外面。宋代妇女等同男子一样在腰间围一个腰围,即“腰上黄”也有腰上系青花布中的。


(3)元代男子服饰
元人以白、蓝、赫色最为流行。蒙古人喜欢尚白色,以白为洁;蒙古人崇拜天,所以也尚
青色。

质到服是蒙古族的衣冠之一,汉话译为“一色衣”,与周代的深衣近似。衣袖较紧、窄,而且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有无数褶裥,造型像现在的百褶裙,在裳腰部加横裥,领式多是右衽交领,方领、盘领。下身是小口裤,脚穿络缝靴,腰间开始时用毡毳革作装饰,后来用拧丝金线或用红紫帛捻成线,横缠在腰上,这样骑在马上,束紧腰围就出了体型的轮廓。衣饰的纹样有:日、月、龙、凤等纹。质以服用青、红色绵做的较多,在衣的肩背间缀以大诛作为装饰。

元代一般男子有穿宋代圆领领袍和宋代的交领袍,头戴宋式中,贫苦的劳动人民则是短衣,披蓑衣,窄裙或赤足裹腿,腰系大带,衣式多为右衽、交领,插簪或戴斗笠。

元代男子的服饰繁多,名且各不相同,且有南北方的区别,如还有深衣,袄子,褡护,罗衫,貂皮裘,汗衫、锦衫,披袄,团袄,毡衫,油衣,出袖,军撤……不可尽数,由于距离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图像和出土文物来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形。


(4)元代妇女服饰
元代妇女服饰也包括蒙古妇女和当族妇女的服饰。汉族妇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
较瘦俏的背子,衫襦,云肩等,下穿多褶裙,头上一般梳顶心簪。后来受蒙古族妇女服饰的影响,穿一种黑褐色粗布或绢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带的长袍的人渐渐多起来。另外,这一时期在妇女中还流行各种单,夹棉的对襟衣和半袖袄,这是与唐宋时期的服饰不相同的,而蒙古族妇女的服饰就带有她们本民族的特点了。蒙古族妇女以袍为礼服。蒙古妇女穿的袍式宽大而长,右袄交领。袖子大但在袖口处较窄,相当于现在的蝙蝠衫的形式。


(5)明代男子服装
明代一些男子服饰主要在罩甲、电 等。

罩甲是明代内官、都 史、军人、巡抚、待郎和一般男子都穿的一种背心
式外套。一般在春秋季节穿在其它衣服的外面,短袖,便于行动。罩甲上有纹样刺绣,有的下摆处,还有丝惠来装饰。

申 ,源于元代的质孙服,也与深衣制相似,但深衣的下裳是正反十二幅而没有折裥,明
代内臣穿的军 有长而窄袖子,下摆开气,盘领或方领,上衣有横裥,下裳旁侧有马甲褶,即现在的百褶。当时穿军 的人除了内臣外,还有一些外臣和士大夫等,这是一种轻捷而便于行动的服饰。
当时还有一些服饰如衫、袄、裙子等都和袭唐朝宋的服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6)明代妇女服饰
明代的女装已与前代不同,但在明初还能看到舍人和元代的影响。左衽、窄袖长袍仍可见
到。一般女子时兴窄袖的衫襦、背子、长裙等。明代妇女的裙式变化比较多,是一种流行的服饰。明代贵族妇女的服色规定用真红,鸦青和黄色,而一般女子只能用紫绿,桃红和浅色。

背子是明代贵族妇女的礼服之一,又称“披风”,与前代的背子、背心相似。一般在秋冬
季节穿,一般妇女也把背子做为礼物穿,式样是大袖宽身。乐妓能穿黑色的背子。

比甲本来是元代的服式,但在北方尤其受妇女们喜欢,作为日常的服装,领式对襟,盘领
或交领,无袖或短袖,长至臂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自从元代有了纽扣之后,比甲上也有用纽扣的,这样穿起来更方便、快捷、系结严紧,是服饰的新变化。比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袄子之外,下面穿裙,所以比甲与衫、袄、裙的色彩搭配能显出层次感来。到了清代,除了在家里的老妇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长袄、长裙是一种便服。长袄的式样是盘领、交领或对襟,领子上用金属扣子系紧,窄袖,
领袖和下摆都有缘边,与明代前的袄不同的是,一般长到膝下,所以叫“长袄”;服色多用紫色、绿色;衣料一般罗、缎,袄上的花纹与大袖衫相似,一般都是刺绣。

明代由于妇女盛行裹足,又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贵族妇女都穿长裙来掩饰金莲小脚,
裙上绣着缠折枝花纹,或在裙幅下边一、二寸的位置,绣上花边,作为压脚,最初裙幅用六幅,也是遵循的古仪礼,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变成了八幅,腰间的细褶也很多,走起路来好象粼粼的水汶一样。

明代妇女还有一种内衣,叫“腰子”。是围在妇女胸前,露出肩臂和乳胸上部的一种衣服,
它与肚兜不同,是用宽幅的纱绫,横缠在胸前有的还有纽扣,加刺绣。


(7)清代男子服饰
清代男子一般日常的服饰在马褂,领衣、马甲、裤、套、裤等。

马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种较为流行的衣式。清初本是兵士穿的,因为穿这种衣服活动方便,
行走快捷,所以又叫“胜褂”;后又因它常穿在长袍的外面,所以叫“补褂”。马褂的结构多是圆领,对襟、大襟、琵琶襟(缺襟)、人字褂;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的,都是平袖口。马褂在嘉庆年间往往用如意镶衣缘作为装饰,后来渐渐普遍了起来。

领衣,梧州人称为“牛舌头”。因为它的外型象牛的舌头,它从力颈下胸前一直重垂到腰
间,并且夹在腰带里,呈白色,而且绣着花纹,这种服饰使肩部夸张地突出而腰部则显得窄,从而体现出宽肩细腰的健美的体型。

马甲,又叫“坎肩”,牛臂,背心。这是人们在春秋冬季罩在衫外的一种无袖上衣。不论
男女老少,尊卑贵贱都喜欢穿马甲。这种服饰从魏晋时期的袖裆变成马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清代的马甲是以襟的各种方式和扣襟的装饰及花纹的组织为个性,吸收了北方骑射民族服饰上的装饰风格,比如多纽扣的多纽马甲,即巴图鲁坎肩。

清代男子服装,由于受满族和北方骑射民族的影响,早已没有穿裙裳的习惯了,而一般的
袍、褂和裤为主要服装套式。清代男子的裤式是高腰,合裆,裤腿肥阔。后来也有在裤脚上镶罩缎子边的。北方男子,很多在裤脚处用扁而阔的带子扎住裤口,这样既保暖,行动又方便。

套裤,是北方男子在冬、春、秋季穿的一种服式。两条裤腿不连在一起,穿的时候套在里
面裤子的外面,露出臂部及上腿的后部,有点像现在的雨裤,裤脚上部较窄。

除了上面说的之外,江苏农民在水稻田里劳动时穿一种极短的“牛头裤”,形状像牛头,
便于在泥里、水田里劳动,与汉代的“犊鼻裤”比较相似。


(8)清代妇女的服饰
清代妇女服饰中最为显著的是纽扣的作用。纽扣原来主要在礼服上使用,清代纽扣成为各
种衣服上不可缺少的衣饰。纽扣最初只装饰在领子上,使自古以来的交领,盘领、直领等领一改而成了高领。原来脖子总露在外面,有了纽扣就可以不露了。
清代汉族妇女一般穿窄袖袄、衫、坎肩、裙、裤等。

旗袍,是满族妇女中很流行的一种长袍,后来也成为汉族妇女主要的服饰之一。清代满人穿的旗袍与后来称为旗袍的服装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但后来的旗袍是在满人这种长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旗袍,最初极为宽大,腰身为筒式,后来渐渐变小。圆领、右衽、高领或低领,清末时高领能高达二寸半左右。旗袍有单、夹、棉、皮之分,都按季节的变化来区分。袍色一般浅淡居多。满族妇女穿旗袍时,大多喜欢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坎肩。

清代的汉族妇女服饰大多沿袭明代;一般是上着袄、衫、下着裙,后来不穿裙,改穿裤。
袄衫多是圆领,右衽,大襟,对襟,琵琶襟,大袖,且锦绣镶边。袄的质料多用棉、缎、衫多用纱、罗、绸等,也有舍织蜡染的花布。颜色以天青、湖蓝、粉、白、红等为多。冬天也用貂、狐之类的皮毛的。镶边也是极为复杂、精美、当时有“十八镶”的说法。

一般好的裙,式样较多。如苏州妇女的“白褶裙”,整幅裙多达上百个裙前面有类似蔽膝,
左右打褶的“马面裙”,又叫“月华裙”,因为裙的每个褶中,五色俱全,好似皎洁的月亮晕耀光华而得名;又有“弹墨裙”,是用墨弹在裙口子上,雅素而别具风格,象一幅水墨画,渲染出千姿百态的变化;此外还有“凤尾裙”、“鱼鳞百褶裙”,“洋印裙”、“金泥簇蝶裙”、“绣凤凰裙”、“满花裙”、“一块玉裙”、 “鬼子栏杆裙”、“饰件镶滚裙”、“叮铛裙”等等,这些裙各具特色,又仅突出了妇女修长的身段,又显示了华丽而丰富的装饰美。

清代未成年女子都穿裤。裤式为高腰、合裆、裤长至脚,造型不象男子的裤那么肥阔。穿的时候用一条长带系腰,余下的部分作为装饰。女子的裤比男子的色彩鲜艳,花纹丰富,可以按自己的喜欢选用。另外女子的裤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裤脚上饰有各种镶边。光绪时,裤口要做好几层镶边,第一道最宽,二、三道就窄了。到了宣统的时候。裤管又要细窄,镶边也比以前减少了。

中国服装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进化。得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辽阔无边。通过服装,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古代先贤圣哲创作的文明成果从中得以体现。越是熟悉,我们越惭悔。我们立志向先哲学习,为祖国的发展与进步作出突出贡献,以慰先祖之灵!
[ 此贴被清风之恋在2008-06-11 22:50重新编辑 ]
清风之恋

ZxID:385324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06-11 0
一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商周服饰(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成为趋势。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剪彩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

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qiān]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训,对农民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初,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提高。当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就是纺织业。这一时期丝绸锦绣产量极多。汉代的纺织工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相传汉朝赵飞燕被立为皇后以后,十分喜爱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条云英紫裙,与汉成帝游太液池。鼓乐声中,飞燕翩翩起舞,裙裾飘飘。恰在这时大风突起,她像轻盈的燕子似的被风吹了起来。成帝忙命侍从将她拉住,没想到惊慌之中却拽住了裙子。皇后得救了,而裙子上却被弄出了不少褶皱。可是说来也怪,起了皱的裙子却比先前没有褶皱的更好看了。从此,宫女们竞相效仿,这便是当时的“留仙裙”。〕
汉代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汉代人对人类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作者说到“汉人继承了道家美学的基本思想,又舍弃了它的消极出世思想,吸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观点,注意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性,坚信广大的外部世界存在着无限丰富多样的美,人们应当积极地去发现、占有,享受这种美。”

魏晋南北朝服饰(220~589)

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大红〕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
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
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
鲜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南北朝各少数民族初建政权时,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穿着,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
中原人民的服饰,特别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衣服的形式适体。六朝的服饰,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则穿褂襦,杂裾双裙,甚是美观。这个时期的服饰,可以参鉴《洛神赋》、《列女传》等图卷。
北朝的服饰,以合身的裤褶装、短袍衫,各式的靴子为特点,服装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妇女的服装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种花冠为点缀,进而导致宋代的凤冠定制。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隋唐服饰(581~907)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
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宋辽夏金元服饰(947~1368)


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
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乌纱帽的翅是平直的〕,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朝时侯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裰”〔duō,古代士子、官绅穿的长袍便服,也指僧道穿的大领长袍〕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饰均沿袭晚唐的服饰制度。新制颁发后,才逐渐将其服饰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称为常服)、时服(按季节颁赐文武朝臣的服饰)、戎服以及丧服。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边再穿长袖对襟褙子,褙子的领口及前襟绘绣花边,时称“领抹”。宋代的服饰主要的特点是清新、朴实、自然、雅致。
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其裤子的形式特别,除了贴身长裤外,还外加多层套裤。宋代妇女有缠足的习俗,因此裙长多不及地,以便露足。
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从左向右扣〕,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
元代衣服与周代近似,衣袖较紧、窄,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造型像百褶裙。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以襻相连的便服。
蒙族入关以后,除保留本民族的服制以外,也采用汉、唐、金、宋的宫廷服饰,如天子的通天冠和绛纱袍,百官戴梁冠、青罗衣加蔽膝是朝服和冕服等形制,汉族的公服也为通用服式。

明清服饰(1368~1911)

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
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明代女性习惯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云肩。凤冠霞帔是明代妇女的礼服,是后妃在参加祭祀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服饰。整个冠上缀着龙凤,搭配霞帔一起穿著。明代较多使用的纽扣,主要用在礼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时才有所普及。民间用纽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响,同时也受到国外商品输入的影响,因此逐渐在衣服的领边和襟边普遍使用。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lu10378410

ZxID:752997

等级: 脱颖而出
无知才是伟大,所以,每天都在学习......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8-06-11 0
....额,受教了,支持个~~~
╭★. 毎⒈滴淚. ︶‐都哊鉈落下啲含億
然明天

ZxID:1475215

等级: 热心会员
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是成功的却肯定是非常非常努力的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8-08-17 0
呼||| 谢谢咯
kinki.......
yangguiyuan

ZxID:221704

等级: 博览群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9-14 0
要是配了图就更好了
冬日旧梦

ZxID:1887553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柠檬火锅
我遥遥而来。携今生后世。终於,终於得遇他,三千红尘灿如桃花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11-08 0
谢谢~~小说素材有着落了!!~
流洛

ZxID:2327911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11-16 0
LZ 真强~知识渊博呐~都是一直想知道的...感谢...
小声PS:有图就更直观了~
牛牛有鱼

ZxID:4627897

等级: 热心会员
春天,生命怒放的季节!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3-13 0
谢谢
南晞雅

ZxID:4626507


等级: 明星作家
高潮后浪推前浪,小受晕倒在床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3-17 0
要是有图就好了

女不为腐,天诛地灭 人若不腐,世界毁灭
popobear

ZxID:5192486


等级: 职业撰稿
春困秋乏夏打盹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3-25 0
受教则个
乐谷

ZxID:4715664

等级: 热心会员
平平淡淡才是福......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3-25 0
长见识了,如果有图就更完美了
墨镜装鸭子

ZxID:5396811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4-01 0
咱很无语……可吐槽的地方太多了,害我都不知道从何吐起(摊手)
随便抽一段:

先 秦 时 代,华 夏 族 服 饰 的 特 点 是 上 衣 下 裳,宽 衣 博 带,《说 文 解 字》说:“上 日 衣,下 日 裳。”下 身 穿 的 裳 实 际 是 裙,而 不 是 裤。周 天 子 赏 赐 给 属 下“赤 带”是 一 块 红 色 的 布,在 腰 间 垂 于 腹 前。是 贵 族 的 服 饰 和 身 份 的 标 志,又 叫 韦,衣 服 是 右 衽 窄 袖 长 衣 长 度 在 膝 盖 上 下,领 袖 是 襟,裙 都 用 花 边 装 饰,没 有 纽 扣,而 胡 人 的 服 饰 是 短 衣 窄 袖,左 袖 长 裤 革 带 皮 靴。赵 武 吴 王 毅 然 进 行 了 变 服。废 掉 下 裳 而 改 穿 裤,与 当 时 东 胡 族 的 裤 褶 相 似。褶,就 是 指 穿 在 外 面 的 的 上 衣,特 点 是 短 小 而 具 有 宽 广 的 袖 子;或 者 是 指 一 种 左 袖 的 短 袍。左 袖 是 胡 人 衣 式 的 特 点,广 秀 则 是 从 胡 服 的 窄 袖 演 变 而 来。

1、赤是赤,红是红,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颜色,最大的差别在赤是正色而红不是;
2、广袖是汉服本身的一个特点(所谓“宽袍大袖”),而窄袖是受胡服影响,如果lz指的是袖身宽大、袖口紧收的那种,那叫“垂胡袖”
3、华夷之分,从衣饰上来说,最基本的是华夏(就是文明人)右衽束发,而蛮夷左衽披发
4、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针对的是当时衣服的过分宽大,而不是裙改裤。古人之所以着裙,不是为了好看,而是因为当时的裤无裆,只有两个裤筒子,穿时拿绳子直接系在腰带上,外面不着裙就会露出生殖器,十分不雅,故裤外着裙是为了遮羞。

=========================================

男 子 外 衣 都 统 称 为 袍。袍 身 长 大 的 下 摆 叫 袂,袖 子 宽 松。紧 窄 的 袖 口 叫 祛。袍 有 衬 里。是 夫 衣 。袍 和 单 衣 的 衣 襟 都 有 曲 裙 和 直 裙 两 种,曲 裙 就 是 深 衣。

朱子深衣泪目……
做为祭祀时的正式服装,深衣的讲究很多,包括衣长、袖长、裙幅、颜色、图案都有其特殊含义,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思想观念的集合,不是随随便便什么都可以叫深衣的。

=========================================

隋 唐 时 期 妇 女 的 服 饰 显 示 一 种 与 众 不 同 的 风 格,这 也 与 当 时 的 审 美 观 有 关,当 时 以 体 态 丰 腴 为 美,小 女 子 喜 欢 穿 男 装。

说体态丰腴、喜着男装时请将隋隔离,虽然“唐承隋制”,可审美差别还是很大的。
隋主要还是以修长为美的,而且隋代妇女主要穿着以上襦下裤为主,仅有贵族妇女才会着裙,甚至到唐初还有帝诏,提倡宫中着裙——也就是自上而下推广裙装。
还有那个“高头鞋碌”……正规叫法是“翘头履”囧,唐代盛行的原因是裙子太大行动不便,必须用履头勾住裙子前摆,防止行走时踩到。
然后上面男服里,唐代的圆领袍就这么被无视了……

==========================================

这 一 时 期 皇 后,皇 太 子 妃 以 其 他 显 贵 命 女 子 的 服 饰 也 很 繁 杂 且 等 级 严 格 。比 如 皇 后  的 服 饰 中 有: 跬 衣、鞠 衣、钿 衩、 衣;皇 太 子 妃 的 服 饰 有:翟 衣、鞠 衣、钿 衩, 衣 三 种。但 首 饰 的 数 量 少 于 皇 后 的 服 饰;其 他 命 妇 的 礼 服 更 较 上 两 种 简 单。
当 时 妇 女 的 一 般 服 饰 也 很 丰 富。

对命妇衣着有严格等级制度始于明……咱不否认之前有一些规定,但都没怎么严格执行,一直到武皇帝时还有发诏令禁止行夫走贩衣黄,也还是没完全禁住……麻烦不要说得跟唐代衣饰等级要求那么严格似的……(无力)

==========================================

隋 至 唐 初 的 女 子 服 装,大 多 是 上 穿 窄 袖,衫 襦。下 穿 长 裙,腰 系 卡 带,肩 披 长 巾,脚 穿 高 头 鞋 碌。窄 袖 长 到 手 腕。上 衣 短 少 仅 仅 到 腰 部,在 唐 朝 的 壁 画 中,唐 代 妇 女 穿 的 就 是 窄 袖 衫 襦。身 长 披 帛。长 裙。这 种 上 衣 极 短 而 下 裙 拖 长 的 服饰 、更 能 显 示 出 比 例 上 的 节 奏 感 而 表 现 出 体 态 美,可 见 唐 代 妇 女 的 绰 绰 风 姿。

咱哭,这文作者眼睛长在哪里啊……他哪只眼睛看见隋代壁画雕像里女子大量着裙了?
“带”不是“卡带”,“披帛”不是“长巾”,“翘头履”不是“高头鞋碌”——不是咱挑刺儿,既然您前面折腾了那么多名词概念,起码也要前后保持一致,把名字叫对了啊。

==========================================

唐 代 时 还 流 行 一 种 袒 胸 大 袖 衫 襦。是 贵 族 妇 女 在 庭  院 散 步、菜 花、促 蝶、戏 犬 时 常 穿 的 服 装 式 样 是:袒 露 胸 部 上 部,大 袖,对 襟 衫,长 裙,肩 披  批 帛,饰 有 织 文 和 绣 文,裙 腰 高 至 乳 部 以 上,以 大 带 系 结,大 胆 地 夸 张 了 女 子 的 腿 部 又 好 箱 是 现 在 朝 鲜 妇 女 所 穿 的 群,上 短 下 长。面 料 一 般 是 纱 罗 织 品。所 谓 的‘绮 罗 纤 线 见 肌 肤’,又 是 唐 代 妇 女 服 饰 的 一 大 特 点,即 仅 以 轻 纱 蔽 体,这 种 装 束 体 现 了 唐 代 文 化 开 放 的 特 点。宋 代 妇 女 也 穿 纱,罗 衫 襦,但 从 穿 着 的 方 式,面 料 透  明 的 程 度 上 都 无 法 以 唐 代 比,隋 唐 时 期 女 子 的 裙,腰 高 至  部,半 担 化,露 部 裙 长 可 拖 地,并 且 造 型 瘦 俏。从 隋 唐 壁 画 中 可 以 看 到 隋 唐 女 子 穿 衫,长 裙 亭 亭 玉 立 和 秀 美 形 象。裙 的 色 彩 从 绯、紫、黄、青 等 为 最 流 行。当 是唐 弦 宗 的 杨 贵 妃 最 爱 穿 一 种 黄 裙,这 种 裙 子 用 阴  金 香 草 染 成,色 泽 如 花,特 别 鲜 艳,不 怕 日 晒 ,而 且 可 以 发 出 芬 芳 的 清 香。这 种 黄 裙 逐 渐 在 宫 缤 妃、仁 官之 家 的 太 子 家 中 流 行,唐 朝 诗 人 李 商 隐 的 诗 句:“折 腰 多 舞 阴 金 裙”。就 说 明 了 这 一 点。

首先,隋及初唐女子穿着还是比较保守的,除了歌女舞女,正经女子是不会坦胸露臂妨害风化的。作者提到的“袔子”已经是盛唐的产物了,而“齐胸襦裙”则是晚唐,既然说发展过程,那么请不要将这几项混为一谈,它们不是同一时期的产物。

那个所谓的“坦胸大袖衫”,起码两点还有争议:
1、“袔子”(就是古装剧里经常看到的那个疑似抹胸的东西,本来是一种内衣,唐代袔子在胸前部位绣以夸张的大花——主要以牡丹、宝相花为主,拿来外穿)里面是否还需着中衣(就是交领长袖内衣,咱看古装剧外衣领子露出的一抹白就是中衣的领子),壁画上似乎没有,而一些出土雕像上,领口部位有类似中衣领口的痕迹,但由于颜色剥落不可辨识,无法确切证明;
2、关于“大袖衫”的适用范围,也有仅着于袔子外、适用于所有唐式所有外衣的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袖衫外是不加披帛的。

至于“裙腰高至乳部以上”,跟前面说的“袔子”没有任何关系,是晚唐时期才开始流行的“齐胸襦裙”——内着对襟或交领长袖上衣+裤子,外裙系至乳上——并且已经有学者指出其是做为家居服的穿着,外出时外面还要再着其他衣饰。至于文中提到的“朝鲜妇女所穿的裙”,跟唐代衣着没有关系,尽管在现代人眼中看起来确实有些相像——朝鲜妇女衣着实际是明代袄裙的一种变体——即将裙提高、袄缩短,以适应她们的身材。

==========================================

汗,引用原文也说咱打广告??=_=|||

隋 唐 时,女 子 和 男 子 都 穿“ 背 子 ”款 式 是 对 襟 式,也 有 少 数 是“套 衫”式 的 领 口 宽 大,显 袒 冲 状,短 袖 式 者 没 有袖 子,由 于背 子 穿 着 比 较 方 便,所 以 宫 中 的 宫 女 多 喜 欢 穿 用,而 且定  为 当 时 的 礼 服。平 常 女 子 也 多 穿 背 子 的,但 在 服 饰 面 料、装 饰 和 做 工 才 大 为 逊 色,领 字 袖 口 和 下 摆 处 只 有 深 色 的 厚 质 面 料 作 款 史 与,服 色 一 般 用 白 色。

褙子,始于隋,在唐代是下层妇女的穿着TAT,一直到宋,才普及到宫廷,至于做为常礼服(注意,是“常”礼服,即民间当作礼服来用,但不是官方规定的正规礼服)则是宋代后期的事了。
而且,唐朝啥时候衣服流行白了——除了孝服……
[ 此贴被墨镜装鸭子在2009-04-01 13:39重新编辑 ]
墨镜装鸭子

ZxID:5396811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04-01 0
秦 汉 时 服 色 以 青、紫 为 责,平 民 布 衣 只 能 穿 白 色 的 衣 服,而 久 朝 一 反 常 态,服 色 尚 白。由 于 经 学 的 狠 尊 地 位 受 到 冲 击,儒 家 的 冠 服 制 也 动 摇 了,不 仅 服 装 的式  样、颜 色 都 突 破 了 汉 代 的 规 矩,而 且 穿 法、打 扮 也 常 常 标 新 立 异,或 科 夫 跷 足(露头光脚)、或 坦 胸 露 乳 背,或 袍 裙 襦 裤,或 奇 装 异 服,都 突 现 了 旧 时 的 礼 仪。

再哭TAT,秦尚玄、汉尚黄,啊啊啊~~这个是有讲究的,不要乱改啊~~~
秦因传说其祖先来自北方,按五行学说,北方属水,色为玄,故秦尚玄。汉是夺秦江山,五行土克水,又属中央之地,色为黄,故尚黄。这个不是随便说说就可以改的啊TAT
而魏晋时期穿白跟中央、跟五行没啥关系,只因当时受玄学影响,人们讲究清雅散淡,故而衣着喜白,但也不能纯素——纯白是孝服= _=b

后面举的那些奇装异服……无力,不是说大家都那么穿啊~~~啊啊啊~~~严重怀疑作者的理解能力。嵇康、阮籍他们那么搞是因为他们放荡不羁之人、是避世啊!!换句话说,坦胸露怀、披头散发,在当时也不外乎是蛮夷、疯子、不羁之人(这个有点象咱们现在说的“搞艺术的”那个意思)——当然,后面两项常常被合并囧。但是,一般人、正常人还是会好好穿衣服的,虽然那时候的衣服在春秋战国时代看来绝对是属于奇装异服囧(参考屈原的“峨冠博带”吧),但怎么着也不能说那个是“礼仪”啊,无论是哪个朝代,奇装异服都是属于“非礼”行列的。

==========================================

宋了解不多,只记得当时女子衣色流行浅淡素雅,喜着褙子。
没太仔细看,只吐两点:
1、除了白色规定作为“凶服”外——
还是那句话,中国古代对白色的整体看法是只要不是纯素就行,相反,红色是“遇吉为吉,遇凶为凶”。
2、女子腰上围的叫“蔽膝”,不是男子那个腹围“腰上黄”
另,宋代流行无裆裤还是第一次听说囧

======================================

明代:
1、褙子和披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褙子类似于唐代的半臂,分有袖(半袖)和无袖两种,但无论哪种褙子,都是有袖口存在的;披风跟现在的形状差不多,就只是一整块布(当然也有单、夹、毛里等不同样式)而已。
2、明代褙子是命妇服饰之一,但不代表褙子就是通用的礼服。当时民间的常礼服——也就是文中提到的“大袖宽身”——是“大袄”,实际上就是把明代最常见的袄裙的上袄拉长加大,当作出门时外衣来穿,长度一般过膝,最长可至脚踝处。
3、明代的纽扣跟清朝的盘扣和现代西方的纽扣都不同,是金属扣,上面有雕刻、宝石等装饰,其形态和具体使用方法,可以参考当时的腰带扣,感觉上很像缩小版的腰带扣。
4、倒数第二段提到的两种裙子,前者叫“襕裙”,后者是“百褶裙”,而明代最有特点的马面裙就这么被遗忘了Orz
5、裙分几幅,很大程度上是受当时的生产力所限,布的幅宽窄,因此只能通过增加幅数来加大裙摆。

============================================

清代依然么啥研究,不过毕竟年代近、听得见得较多
1、百褶和马面裙都是袭承明代的,并不是清朝——至少不是清中前期——的典型风格,而且裙褶方向、大小、细密程度都有讲究,远不是作者轻描淡写这几句这么简单。
2、清代很有特色的“一口钟”又被遗忘了,还有马蹄袖。感觉作者很喜欢遗漏掉最有特点的东西。
3、女子衣缘流行多层镶边始于清中期,发展到“十八镶”的繁复已经是晚期的事儿了;同样,女子裤外不着裙(严正说明:古时不论男女,裙内均要着裤,清末所谓“女子着裤”,其实只是把裤外穿,并不是说之前的女人都不穿裤子,只是人家把裤子当内衣,还是要穿的),大抵也起于清中期,最初是民间汉族妇女穿着,至清末民初已经比较流行,满族妇女亦多有效仿,但仍只是流行于市井坊间,有身份有地位家的女子仍要在裤外着裙。
[ 此贴被墨镜装鸭子在2009-04-01 14:29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3
yvonnexyy

ZxID:2638430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04-01 0
汗,衣服也有历史,绝对不能乱写,会贻笑大方的
寻找天地

ZxID:86576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04-01 0
古代的衣服很有特色呢,不似现在电视剧上的那么粗糙
如果有图片加以佐证就更好了
灕月

ZxID:629621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9-04-01 0
好看~!!!!
鹿宝和月亮

ZxID:2573988

等级: 热心会员
无爱亦无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9-04-01 0
深衣①
古时的深衣式样、规格、结构和缝制都有制度规定。上自天子下至庶民不分尊卑都可以穿着,只是颜色、服饰和衣料有所不同。这种服式一直流行于以各个封建朝代,是我国的古仪服装典型服式。①深衣与现在的连衣裙差不多,上衣下裳连在一起。汉时曾以深衣为皇帝命妇的礼服;后来为人们称作“袍”、“袍衣”式的大袖宽衣;唐代的袍,宋代的深衣,元代的质孙服,明代的曳襁筹都运用这种上下连衣裳的形式。


最近一直想买汉服的说
墨镜装鸭子

ZxID:5396811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9-04-03 0
支持楼上的~~咱已经有套曲裾了~~
yangjiayi0

ZxID:5742735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9-04-11 0
太谢谢了,很受用。
aphros

ZxID:5774149

等级: 略有小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9-04-11 0
果然中国古代衣服有着深远的发展,
可是我觉得这文太过长,
如果可以略为简易一下会比较好,
不会令人有着沉闷的感觉,
另外,如果可以加上图片就更加清晰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