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嫁--三书六礼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66 回复:1

[宗教民俗] 古代婚嫁--三书六礼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屹翼。

ZxID:99740253


等级: 手打组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3 0


三书六礼是旧时汉族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历史起源
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籍《礼记》和《仪礼》都对此有所论述。《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另据《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由此可见,这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时期。一般认为,此婚俗于秦朝已经定下,其后用于汉朝。

具体内容
这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
三书

“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分别指:
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六礼
“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
纳采



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一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并携带一定礼物,故称。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郑玄注:“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其礼物用雁。后代渐加礼物。到明代陈雁及礼物于厅堂。清代请婚人陈仪物于庭,奉书致命,主婚人受书,告庙醴宾。庶民纳采,首饰数以四为限。[1]雍正初,定制,汉人纳采成婚,四品以上,绸缎、首饰限八数,食物限十品。五品以下减二,八品以下又减二,军、民绢、果盒亦以四为限。品官婚嫁日,用本官执事,灯六、鼓乐十二人,不及品者,灯四、鼓乐八人。禁糜费,凡官民皆不得用财礼云。
问名


俗称“合八字”。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并将女方的生辰八字放在祖先灵案上观察。如果家中平安无事,就把男方生辰八字送给女方。女方家把男方的生辰八字放置在佛像前。如果三日家中无事,就同意缔结婚姻。 [1]
西周“六礼”中第二礼。“问名”之礼最早见于《仪礼》中:“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又曰:“问名: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礼记·方氏注》也说:“问名者,问女生之母氏也。”问名时,用雁为贽见的礼物。《白虎通》卷四《嫁娶》曰:“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贽。纳征曰玄纁,故不用雁贽。” 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或以为问名是男方遣使者问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后问名范围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多侧面。问名也须携带礼物,一般用雁。我国广东海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常用槟榔作为问名携带的礼物。把女方庚帖与男方生辰做了占卜,确定可以成婚之后再行纳吉礼。 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纳吉



(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
(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纳征: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四礼。亦称“纳成”。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四礼。亦称“纳成”。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晋书·志十一》:“太康八年,有司奏:婚礼纳征,大婚用玄纁束帛,加珪,马二驷。王侯玄纁束帛,加璧,乘马。大夫用玄纁束帛,加羊。”宋代所用礼物不再遵循周志,金银绫绢,各依等级而定。明代聘礼提倡节俭。《明史·志三十一》品官婚礼:“纳征如吉仪,加玄纁,束帛,函书,不用雁。”仪式因袭宋制:“宾致词曰:某官以伉俪之重,加惠某官,率循典礼。有不腆之币,敢请纳征。”主婚者曰:“某官贶kuàng某以重礼,某敢不拜受。”宾以函书授主婚者,主婚者亦答以函书。”至近代,无“纳征”之名,而有送礼之实,或并之于纳采,或更称纳币。1920年《英山县志》:“婚礼古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今止用纳采,纳币。”
请期
(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亲迎
(或迎亲):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

聘礼回礼
聘礼


在纳征时,男家需聘金、礼金及聘礼,
其中主要有:(均双数—意即“好事成双”)
礼饼一担 海味(款式与数量按经济情况):发菜(必须)、鲍鱼、蚝豉、元贝、冬菇、虾米、鱿鱼、海参、鱼翅和鱼肚等。 三牲鸡(两对)、猪肉(3-5斤):一片相连开二,意即“起(喜)双飞”, 鱼(大鱼或鲮鱼):意即腥(声)气 椰子两对:意即有椰有子 酒(四支) 四京果:龙眼干、品枝干、合桃干、连壳花生 生果:意即生生猛猛 茶叶、芝麻:祝愿种植不移之子,暗喻守信不渝的婚约帖盒(礼金盒):内有莲子、百合、青缕、扁柏、槟椰两对、芝麻、红豆、绿豆、红枣、合桃干、龙眼干,还有红豆绳、利是、聘金、饰金、龙凤烛和一幅对联




据史料记载,东汉桓帝“刘志迎娶权臣“梁商”的女儿时,照着先后的例子,“聘黄金二万斤,纳采愿璧乘马束帛,一如旧典”,礼金较平时翻了一倍。黄金二万斤是多少钱呢?-斤=500g,按270元/g换算,二万斤黄金约等于27亿人民币。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最阔绰的皇家聘礼。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汉恒帝那么出手大方,中国也有出手很“寒酸”的帝王。
1922年12月,还在内务府安身的末代皇帝溥仪结婚,为了省钱,他选择了一次性迎娶婉容和文秀两个妃子。据说溥仪当时东拼西凑了40万银元用来下聘和举办婚礼。由于费用实在紧张,聘不起太多人,溥仪还出面向当时的国民政府借了5000官兵充当门面。
不过,这次婚礼虽然寒酸,但是溥仪却获益颇多,因为他收了差不多近200万银元的彩礼,这些相当于现在2亿购买力的钱财都进了他的私人腰包。这也算是历代君王所办的最物超所值的婚礼了。






回礼


在纳征时,女家需回礼,其中主要有:
茶叶 生果 莲藕、芋头和石榴(各一对)贺维巾 长裤:意即长命富贵 鞋(一对):意即同偕到老 扁柏、姜、茶煎堆、松糕 回聘金 槟椰(受一个,余数则全回给男家):意即一郎到尾

古代婚俗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
《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
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
《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
《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并且,“主人爵弁、 裳、缁 ,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
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
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晓即拂晓。此后相沿至今。  
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
据《吕氏春秋》记载:“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所谓“安矜烟视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烟视媚行,形容新妇之状态,可谓入微矣。然可意会,难以言诠。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眼波流动不直睨;媚行者,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失身份。”  
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用以举行交拜之礼。
《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这种在青庐中成婚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多处提到。  
又据史料记载,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和新婚之夜听房的习俗。
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
又据《汉书·袁隗妻传》记载:袁隗与妻子进入洞房后,夫妻俩在说悄悄话:  隗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令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问曰:“南郡君学穷道奥,文为词宗,而所在之职,辄以货财为损,何邪?”对曰:“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 。家君获此,固其宜耳。”隗默然不能屈。帐外听者为惭。
可证汉代已有听房的习俗。  
另外,古代婚俗中与后世不同的一个习俗是:古代妇女都不忌讳再嫁,并且从周朝至北宋一直如此。
据《礼·檀弓》记载:孔子的儿子伯鱼死后,“其妻嫁于卫”又载:“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乃哭于他室。”可见,圣人后代的子妇也不免于再嫁。而魏晋、唐宋时名门之女再嫁之事,也屡见不鲜。
《三国志·吴志·步夫人传》中记载:步夫人“生二女,长曰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少曰鲁育,字小虎,前配朱据,后配刘纂。”
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引《随园随笔》谓:“唐时公主再嫁者二十三,三嫁者四。”
并且,当时不论是前夫见到后夫,或是后夫见到前夫,均不用回避。
宋代诗人陆游与前妻唐琬离婚后,有一次游沈园,巧遇唐琬及其后夫赵士程,唐、赵还将酒菜送给陆游,结果感动得陆游当场在墙上写了一篇《钗头凤》词。
(事见《癸辛杂识》)可见,唐宋时妇女改嫁还是很正常的事情。直到明清时期,妇女改嫁方为礼教所不容,因此有了守节、牌坊之说。

现代遗迹
直至现代中国的婚俗礼仪中,尤其在一些乡村地区的婚姻形式,仍可见到“婚姻六礼”的明显痕迹。但在中国现代的婚俗礼仪中,三书六礼的婚俗礼仪已化繁为简,一般遵循有提亲、纳征(即过大礼)和亲迎(即接新娘)内的某些礼仪。在现代婚俗礼仪中,三书六礼的纳征已是保留得比较完整和受较大重视的传统礼节。


古代婚俗常见问题:
Part.1
何谓婚姻?
婚姻是一个文化概念,是一种为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礼记》云:“婿曰婚,妻曰姻。婿以昏时来迎,女则因之而去,故名婚姻。”婚礼,无论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
《诗经》有:“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一是指嫁娶之仪式,二是指夫妻双方之称谓。


Part.2
古人的婚姻为何在黄昏举行呢?
婚姻,最初写作“昏因”。由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故而得名。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增添了神圣、浪漫的色彩。
《礼记》中记载:婚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Part.3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三书六礼
三书
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
1、“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
2、“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
3、“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有非常繁复的程序——
1、“纳彩”: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纳彩的礼品:羔羊、大雁、凤凰、鸳鸯、米、酒、蒲、苇、卷柏、嘉禾等;
2、“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生辰八字)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3、“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4、“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5、“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
6、“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Part.4
何谓结发夫妻?
结发:束发,意即年轻时。年轻时结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结发原本是成人礼中的一项,男子二十行弱冠之礼,女子十五行及笄之礼。汉代盛行婚礼上结发之礼。
两个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然后再把这两缕头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


商周时代,笄延伸成为头部最主要的装饰品。最初笄的形状比较单一,多为圆锥形或长扁条形,顶端粗宽而末端尖细。


明代金簪
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材质多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形状也比较多样化。不同朝代,簪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变化,其中发簪的华贵与精致,在明代达到一个高峰。

步摇
步摇,是汉族女子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晶莹辉耀,与钗钿相混杂,簪于发上,材料主要有金、银、玉、玛瑙等。



华胜
华胜(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Part.5
婚礼上夫妻为何喝交杯酒?
喝交杯酒源自古代婚礼上的“合卺”,“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
“卺”是瓢之意,把一个葫芦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宋代以后,合卺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干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



[ 此帖被屹翼在2023-12-23 15:49重新编辑 ]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12-24 0
已审核

相关推荐:
古代婚嫁
https://www.paipai.fm/read.php?tid=5887931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