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朝鲜族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66 回复:1

[宗教民俗] 少数民族——朝鲜族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kurlinda

ZxID:14081361


事情会做完的,世界会完蛋的。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8 0

朝鲜族(朝鲜语:조선족;英语:the Chaoxian nationality),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朝鲜族总人口为1702479人 ,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东北三省,集中居住于图们江、鸭绿江、牡丹江、松花江及辽河、浑河等流域。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朝鲜族人口由传统居住地东北三省迁往京津地区、黄河下游、长江下游、珠江下游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

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下辖延吉、图们、龙井、和龙、珲春、敦化六市及安图、汪清二县,全州面积4.27万平方公里,约占吉林省总面积的1/4。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是朝鲜族另一个民族自治地方。

朝鲜族地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享有盛名的延边稻米,晶莹剔透,清香扑鼻,清代延边龙井县明岩乡所产稻米就曾被钦定为贡米。延边著名的“苹果梨”,果大、肉多、果心小,汁液丰富,酸甜适度。此外,人参、党参、贝母、山葡萄、松茸、木耳、元蘑等,也是朝鲜族地区的特产。

朝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朝鲜语归属尚无有定论,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中国朝鲜族现在使用的语言文字称为朝鲜语和朝鲜文。以前朝鲜文中曾夹用汉文,现在都用民族文字拼写。

民族概况

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00年全州人口221万,其中朝鲜族有80万人,占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1.6%。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境北道、两江道毗邻,濒临日本海与韩日相望。自治州下辖延吉、图们、龙井、和龙、珲春、敦化六市及安图、汪清二县,全州面积4.27万平方公里,约占吉林省总面积的1/4。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是朝鲜族另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处于长白山的环抱之中,2000年全县朝鲜族有1.36万人。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一个山青水秀,风光绮丽,气候宜人的好地方。这里属长白山丘陵地带,群山耸立,峡谷纵深。享有盛名的长白山,气势雄伟,风光奇特,景色秀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海拔2744米,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高峰,山顶上的天池宛若一块剔透的碧玉,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天池北侧有一缺口,瀑布悬空而落,浩浩清流奔涌直泻,是鸭绿江、图们江和松花江的源头。奔流不息的海兰江、布尔哈通河、嘎呀河、珲春河、古洞河等碧波如染,蜿蜒回环,滋润着肥沃的土地。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的珲春市防川,则呈现出“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的独特边境风貌,这里距图们江出海口——日本海仅有15公里。

朝鲜族聚居的这片土地,不仅山川灵秀,而且物产丰美。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覆盖着起伏重迭的山峦,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中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现有林地面积近3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0%,林木蓄积量达3亿多立方米;长白县林地面积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5%,林木蓄积量达2千万立方米。在浩瀚无边的林海中,盛产各种药材、山货和土特产,最著名的是“人参、貂皮、鹿茸角”三宝以及纤维、油料、芳香、染料等植物资源;密林深处,栖息着东北虎、梅花鹿等多种野生动物。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铅、锌和金矿,自清朝时就已经开始开采。其他如铁、锑、磷、石墨、石英、石灰石、油母页岩等矿藏,储量也十分巨大。

朝鲜族地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享有盛名的延边稻米,晶莹剔透,清香扑鼻,清代延边龙井县明岩乡所产稻米就曾被钦定为贡米。这里还是中国重要的烟叶产区,自治州烟叶种植面积已达7000多公顷,年产量1万多吨。延边著名的“苹果梨”,果大、肉多、果心小,汁液丰富,酸甜适度,栽种面积已达1万公顷,年产量7万吨左右。此外,人参、党参、贝母、山葡萄、松茸、木耳、元蘑等,也是朝鲜族地区的特产。

朝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朝鲜语归属尚无有定论,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中国朝鲜族使用的语言文字称为朝鲜语和朝鲜文。这种拼音文字,是在朝鲜王朝世宗主持下于1444年1月创制,最初称为“训民正音”,简称“正音文”,俗称“谚文”,后改称朝鲜文。朝鲜文现有40个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迭成字块,构成方块形文字。以前朝鲜文字中曾夹用汉字,都用民族文字拼写。

中国朝鲜族和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同宗同源,拥有包括服饰在内共同的传统文化。

历史沿革

朝鲜族是由相邻的朝鲜半岛陆续迁入、定居东北地区而逐渐形成的中国跨境民族之一。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发现,早在明末清初,有一部分朝鲜族的祖先就已定居在中国华北、东北境内。如河北省青龙县塔沟及辽宁省盖县朴家沟村姓朴的朝鲜族,他们在当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有更多的朝鲜人接连不断地从朝鲜半岛迁入,这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来源。由于当时朝鲜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特别是1869年前后朝鲜北部遭受了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饥寒交迫的朝鲜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一带开垦,同汉、满等族人民杂居共处。据统计,1870年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1881年(清光绪七年),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1883年,在集安、临江、新宾等县的朝鲜族居民已有3.7万多人。同一时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也移入为数不少的朝鲜农户。但此时迁入人口还不是很多,大多数春来秋去,居住尚不稳定。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朝鲜族人口为111.1万人。

作为一个农业民族,朝鲜族以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他们在中国农业史上创造性地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原来图们江、鸭绿江流域多为山区和丘陵,气候寒冷,无霜期最短110天,最长160天,而且都是野草丛生,树根盘绕的荒原或沼泽地带,一般不易种植水稻。但朝鲜族先民不畏艰辛,刨地拓荒,积极试种水稻,终于使水稻在中国东北地区得以种植。在通化县大甸子等地,最早试种水稻成功,以后扩大到临江、怀仁、兴京、柳河、海龙等地,1877年延边开始种植。1906年,朝鲜族农民在和龙县勇智乡大教洞开掘了长达1308米的渠道,灌溉了33顷水田,并获得较高产量,从此延边地区的稻田面积逐年增加,成为中国东北地区著名的水稻产区。据统计,至20世纪20年代,吉林省延边地区、吉林地区水田的100%和通化地区水田的85%,黑龙江省水田的100%,辽宁省开原地区水田的90%、兴京地区和沈阳地区水田的85%、抚顺地区水田的80%和丹东地区水田的70%,均是由朝鲜族人民开发耕种的。

朝鲜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从朝鲜半岛移居中国东北时一无所有,在中国深受日本殖民统治者、反动政府和封建地主的三重压迫和剥削,因而他们的革命性很强。朝鲜族人民积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阶段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革命斗争中,朝鲜族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例如,东北抗日联军前身磐石抗日游击队创始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杰出指挥员之一、与抗日联军著名将领杨靖宇并肩作战的李红光(1910-1935),曾任中共北满省委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及第三路军参谋长的许亨植(1909-1942)等。此外,还有著名绘画大师,被誉为“新疆与内地在美术上沟通”第一人、“新疆壁画考古第一人”的韩乐然(1898-1947),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和朝鲜人民军军歌(《朝鲜人民军进行曲》)的郑律成(1918-1976)等。

传统上,朝鲜族农村有许多以相扶相助为目的结成民间互助合作组织。从其类型看,既有解决经济困难的各种“契”组织,也有“品阿西”、“扫割里”、“读列”等与农活相关的组织。另外,还有各个村落为丧礼而组织起来的“香读”。

“契”是一种解决村民临时困难而形成的互助性共同生活组织,是以其成员中筹集一些钱应急使用为目的。根据不同功能“契”组织分为许多种。有互助冠婚丧祭的“婚礼契”、“婚丧契”等,有为村落共同事情的“洞契”,有互助农事的“农契“,也有为谋求同龄人之间的友谊而组织的“同龄契”。此外,还有“进学契”、“钱契”等。契组织一般以村落内居民所组成,但也有超越村落范围的。原来契组织主要由男性所组成,但后来出现许多以女性成员为中心的契。一般地说,处理公共事业和增进亲睦方面男性契较多,而女性契多以息利和扶助为目的。“契”的规模有大小,小契平均4—5人,而大契有数十人,甚至数百人。契组织在解决村民的应急事情和加强亲睦方面曾起过较大作用。

“品阿西”是一种换工,它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活中,以换工形式解决劳力和畜力不足而随时组织的相互扶助组织。“品阿西”是农活需要一定劳力但只靠家庭劳力不成时组织起来的。其人数由2人到10人以内,带有暂时性倾向为其特征。后来“品阿西”不仅在农活中,而且在家内手工业、房屋建设和修缮、磨米等方面也广泛被利用。

“扫割里”是旱田犁地时为劳力和畜力的互通有无而组织起来的劳力辅助组织。它由有牛的家庭和没有牛的家庭组成一个作业单位(一般3—4户),包括5—6名劳力,他们同时作业但各有分工。一个村落里一般有几个“扫割里”组织,“扫割里”由一般邻里、亲戚之间组成,故这样组织起来的“扫割里”维持时间比较长久。

“读列”是水田地区为有效地进行灌溉、插秧、田间除草等一次性需要很多劳力的作业所结成的组织,一般在田间除草时组织起来。“读列”以村落为单位组成一个,这里包括村中全体男女劳力。“读列”组织有农旗和农乐,农旗一般称为读列旗,旗上写有“农者天下之大本”。农乐根据地方不同有风铮、风物、军物等不同叫法,其乐器以锣、长鼓、元鼓、法鼓等打击乐器为主。成员出去干活或归来时一定让农旗和农乐队打头阵。水田地区的村落一般都有“读列”组织。

“香读”是为葬礼而组成的互助组织。过去,几乎每个村落都有香读组织,每户都加入。该组织的负责人称为督监,在老人中选举。香读平时保管和管理“丧舆”(送葬时使用的大抬架,它是由十几人抬),如谁家有丧事,香读出面操持丧礼,负责动员年轻人抬丧舆和葬礼。过去,许多朝鲜族农村还存有香读,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作为封建迷信被排除,丧舆也被销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合作化的实现,过去农村建立的各种相互扶助组织也就尽其使命而成为历史。但是,一些互助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为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民族内部事物创造了条件。吉林省延边地区作为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集地区,于1952年9月3日成立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958年9月15日,成立了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作为在中国较早建立的的民族自治地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指引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充分享受了民族自治权利。

1983年邓小平视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时,曾为延边留下“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建设得更快更好些”的题词;1991年江泽民在延边曾为留下“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建设成为全国模范的自治州”的题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争创民族团结模范自治州。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照耀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很快,许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位于全国30自治州之前列。

风俗习惯

朝鲜族的传统服装与其生活方式相吻合。朝鲜族居住以火炕为中心,平时男人盘腿而坐,而妇女坐相一般是双膝着地的跪式,所以衣着多是宽松式。朝鲜族一般喜着白衣素服,显示出喜爱清净朴素的特性,故有“白衣民族”之称。

在服饰中最具特色并至今仍为人们所喜欢的要数女装。朝鲜族女装分上、下装,上装“则羔利”(短衫)多用色彩明快、花纹漂亮的绸缎或纱类缝制,衣襟很短,只及胸部,袖口略瘦,不用纽扣,以前襟的两个彩色长带系成蝴蝶形。下装为宽松式的彩色高腰长裙,它裹在两三层内衣外,使之更加合身,穿法是先穿裙后穿短衫。与这种服饰相协调,习惯上多穿白色或天蓝色的船型勾鼻胶鞋,这与服饰形成一体,显示出曲线美。这种打扮,如今只能在各种喜庆节日、盛会中所见。

朝鲜族居住于北方,又多从事水稻生产,直接影响其主食习惯的形成。在朝鲜族传统饮食中,稻谷类和蔬菜为基本饮食,菜肴通常以辣为特征。在日常饮食中,一般以米饭为主食,以菜汤为副食,兼备各种风味小菜。朝鲜族历来以素食为主,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其饮食特点可以概括为辛辣、爽凉、清淡。

朝鲜族风味小菜很有特点,以腌、拌为主要形式,尤其著名的是腌小菜,这是一年四季不可或缺的。朝鲜族很讲究腌,各家为腌小菜都备有大小不同的坛缸,腌菜有白菜、萝卜、缨菜、黄瓜、茄子、大头菜等,其中以辣白菜最为有名。每到秋季,朝鲜族妇女都会忙于腌白菜,这已成为朝鲜族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除了腌菜以外,拌菜也是朝鲜族喜欢的菜肴之一,其种类甚多。朝鲜族善于用各种山菜、海产品诸如桔梗、沙参、蕨菜、野芹菜、海白菜、海菠菜和小鱼、蛎贝类等做拌菜。这种生拌菜在酒席上颇受欢迎,特别是生拌牛肉、生拌牛百叶更是传统酒席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一般地说,朝鲜族喜欢吃狗肉。其中,狗肉汤很有特色。做汤时狗肉必须煮烂,吃时还要放点野香菜、辣椒油、花椒面、盐和酱油做的佐料等。盛夏喝一大碗狗肉汤,冒一身汗,就感觉全身舒服,精神爽快。狗肉汤滋补身体,驱热防暑,故有“三伏天喝狗肉汤,胜过人参鹿茸”之说,因而狗肉汤亦称“补身汤”。朝鲜族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吃狗肉汤,但吃狗肉有一禁忌,即逢年过节、操办婚丧事或搬家时不吃狗肉。

烤肉也是朝鲜族喜爱的一种美味佳肴。朝鲜族烤肉一般使用牛肉、猪肉等,尤其喜欢烤牛肉。除了烤牛肉,鱼片、鸡肉片等也可以烤着吃,如今烤肉店里还备有鱿鱼、明太鱼等海产品和土豆片等。

冷食类主食中,最受朝鲜族欢迎的食品当属冷面。冷面是用荞麦面、小麦面、淀粉等为料,用压面机(过去是木制压面机由人压)压成的。冷面非常讲究汤的味道,故有“十分汤,三分面”的说法。汤有肉汤、豆汁汤、泡菜汤等,最上等的冷面汤要算用野鸡或牛肉熬的汤。佐料有牛肉片或鸡肉丝、苹果片、鸡蛋丝、芝麻、香油、辣椒面、青酱、醋、味素等。冷面具有甜中带酸、香里透辣、凉爽开胃的特点,因此不分春夏秋冬,朝鲜族男女老少都爱吃。

在朝鲜族饮食中还有许多特别食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用米面做的各种糕类,其种类达30多种,主要在逢年过节或举行各种仪式时食用。

传统的朝鲜族住房很有特色,房屋一般建在沿山的平川地带,房屋正面朝阳,依山傍水,保持朴素洁净,尽量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草房或瓦房,屋顶多为四面斜坡,房屋间数多,除灶间、牛房、碓房等房间外,其他全部为起居室。房屋的门窗不分,房间与屋外、房间与房间之间都以滑动拉门隔开,拉即是通行的门,关则是窗或间隔,所以屋内敞亮,通风良好,出入方便。房屋取暖用称为“温突儿邦”(意为温石炕)的火炕。在厨房锅灶烧火,其热气和浓烟通过炕下通道出至户外,使整个炕面温热。火炕非常适合东北冬冷夏凉气候,也适合朝鲜族的传统生活方式。过去,朝鲜族一般不使用椅子和睡床,桌子和饭桌均是短腿的矮桌,不用时迭放在一边。火炕可作睡眠、用餐或开展其他活动的多种用途。这是朝鲜族传统房屋的特点。如今,传统的朝鲜族房屋在城市里已不多见,在农村其内部摆设也有所变化,然而在朝鲜族农村和城市部分家庭仍保留着“温突儿邦”。在朝鲜族住房习俗中也能看出良好的邻里关系,他们特别重视邻里之间的和睦互助。村里谁家盖房子,各家均出人帮忙,这种劳动不计报酬,相应地,主人家也拿出好酒佳肴招待,以表谢意。

朝鲜族非常重视家庭礼仪,自出生到丧亡都有许多礼仪相伴。在朝鲜族的人生周期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庆典有周岁生日、结婚典礼及60周岁花甲。

朝鲜族家庭都非常重视和认真操办小孩的周岁生日。当天小孩穿着漂亮的生日服装,男孩一般上着“则羔里”(上衣),外加小坎肩,下穿蓝色裤子,头戴幅巾。而女孩上穿彩绸“则羔里”,下着红绸罗裙。生日当天,最引人注目的活动是象征预言命运的“抓周”。早晨,家人为孩子摆上生日桌席,桌上放着一些米、小豆、打糕、面条、线、书、笔、钱币等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在父母的扶持下,让孩子拿他喜欢的东西,如果孩子拿了笔或书,那么将来一定学习好,成为学者。如果拿的是钱币或大米就说将来会发财,先抓面条或线,则说他会健康长寿,等等。

婚姻是人生大事,作为缔结良缘的婚礼受人重视是必然之事。习惯上,朝鲜族婚礼按“婚仪”、“纳采”、“纳币”和“迎亲”等程序进行。婚仪是父母通过媒人商议好子女婚事,纳采为订婚仪式,纳币是新郎家送彩礼以示对女方家许婚的谢意。迎亲则为结婚典礼,这是整个婚礼中最为重要且最隆重的仪式。

在朝鲜族生命周期的庆典中,还有一个重要庆典是六十寿辰,称为“花甲”。朝鲜族从来都把尊重老人看作是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礼节,为老人过花甲既隆重又至诚。一到花甲之日,子女们为老人摆寿席,设酒宴,广邀亲朋好友和邻居欢聚一堂,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在花甲仪式中,“献寿”为主要内容,即晚辈们依次向花甲老人敬酒跪拜的祝寿之礼。献寿礼按子女长幼之序、亲戚远近之别,及至宾客依次敬酒献寿。献寿礼又是别具风格的庆典活动,人们或者献花敬酒,或者赋诗祝寿。献礼后,老人和妇女们把寿席上的饮食分给在场的年轻人和小孩,人们相信吃寿席上的东西会使人健康成长。

朝鲜族十分重视葬礼,有本民族特有的丧葬习俗。在过去,朝鲜族多实行土葬。当老人亡故后,亲人三天内不准洗脸、理发,也不准吃干饭,而且必须穿孝。亲友来吊唁,首先在遗体前三叩首,再同死者亲属相互二叩首。举行埋葬一定要在单日。入殓时要给死者穿新衣,原来的衣服则烧掉。三天后埋葬。埋葬前要请风水先生选墓地,墓地多选在山坡的阳面,头朝山顶脚朝下。埋葬后,坟前置供品,叩首。以后要连续祭祀三天,饭前先上供:第一天上供祭祀叫“初云”,第二天叫“拜云”,第三天带供品到坟地叫“三云”。此后,每逢死者的生日、死日、清明、端午、中秋节等都要祭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土葬已多改为火葬,程序也日趋简化。

在朝鲜族岁时节日中伴有许多竞技游戏,如摔跤,秋千和跳板等,如今已成为朝鲜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朝鲜族摔跤历史悠久,是在民间最普及和最受欢迎的比赛项目。按传统,摔跤比赛通常在5月端午、8月秋夕等节日里进行。朝鲜族摔跤一般是参赛双方都赤脚,穿短衫裤,右腿套着粗布带,左手抓对方的右腿布带,右手互相抱腰,比赛中先将对方摔倒为胜者,习惯上头等奖品为一头黄牛。赛后优胜者骄傲地坐在得奖的黄牛背上绕场地一周,观众为之喝彩,过去还曾有胜者回家后摆些酒菜款待乡亲的习俗。

荡秋千与玩跳板之俗,在朝鲜族风俗中占有一定位置。每逢端午或秋夕等节日,平时足不出户的姑娘和年轻妇女们都穿着鲜艳的朝鲜族女装,三五结伴聚集在秋千和跳板场上荡秋千或玩跳板,如今这些也由游戏变为传统的体育项目。秋千是在比赛场地竖起两根数丈高的木柱,秋千荡绳一般用麻或染布编织而成。荡秋千一般以高度定胜负。跳板设施较简单,用一块一定长宽的木板架在半米高的支架上即可。跳板比赛时,一人坐在中端压住,两端各站一人,互相跳跃,我上你下,越跳越高,高度可达3、4米。

朝鲜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了许多民间口承文化和艺术,主要有民谣、传说和民间故事等。

朝鲜族民谣内容广泛,有农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农谣”,有从巫俗中发展而成的“神歌”,也有封建社会末期城市庶民创造、后来又传播到农民中而成为民众歌谣的“杂歌”,还有20世纪初由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创造、并在口头流传中定型的“新民谣”等。

《阿里郎》是在朝鲜族中流传最广的、曲调优美的传统民谣之一。据传,“阿里郎”一词是由“我难离”、“我离郎"等意思演变而来。《阿里郎》在流传中,因各地歌者的气质、嗜好、习惯差异,形成不同变体,逐渐汇聚为庞大的歌谣群。

《道拉吉》是野外劳动或喜庆自娱时自由演唱的爱情歌谣之一,常常伴之以轻松愉快的舞蹈动作。这首歌谣借朝鲜族最喜欢吃的山菜桔梗为题,抒发了情妹对因封建礼教迫害而死的情郎的爱慕之情。

朝鲜族民间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广泛,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出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寓言、笑话等几类,其中流传广泛的有如《兔子和乌龟》、《红松与人参》、《牧童和仙女》、《青蛙三兄弟》、《春香和李道令》、《金先达故事》等。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族民间文学工作者在东北朝鲜族居住地区搜集整理了五千多篇民间故事,结集出版了《延边民间文学作品集》(朝鲜文)、《朝鲜族民间故事选》(汉文)等20多部。其中,由郑吉云搜集整理的《年轻的大力土》、《六兄弟》、《百日红》等被选辑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翻译出版《朝鲜族民间故事选》,第一次向其他民族的读者系统介绍了朝鲜族民间故事。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金德顺故事集》(裴永镇整理翻译),是中国首次出版的民间故事家本人专集。

朝鲜族传统乐器有伽倻琴、筒箫、奚琴等。伽倻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拔乐器,形状近似于汉族民乐器古筝,演奏时一端着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弄,表演姿态稳雅别致。筒箫是朝鲜族民族音乐中一种重要的吹奏乐器,自其诞生以来就备受朝鲜族人民的青睐,其音色十分优美,是竹管乐器中的中音乐器。奚琴是朝鲜族人民喜欢使用的一种弓弦乐器,相传是中国宋代东北一带的奚部族所创造,故而得名。

历史上朝鲜族信仰多种宗教,既有原始的万物有灵论的多神信仰,又有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宗教信仰,也有近代产生的民族宗教信仰,如天道教、侍天教、济愚教、青林教、元倧教、檀君教、大倧教等。此外,也有人信仰佛教、儒教等。新中国建立后,这些宗教信仰在朝鲜族社会中逐渐消失。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新落实,朝鲜族宗教信仰中基督教的影响逐渐扩大,其信徒也明显增多。朝鲜族的宗教信仰主要以基督教、天主教为主,尤其是基督教发展速度较快。

朝鲜族舞蹈

朝鲜族舞蹈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包括农乐舞、长鼓舞、扇子舞、象帽舞、顶水舞、刀舞等。其中,农乐舞是朝鲜族中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之一,由农乐游戏演变而来,表演以打击乐器锣鼓为先导,领衔者为一打铜锣者,舞蹈的开始、中间的变换及结尾,均由打锣者指挥。表演时,必须有一位打旗的人,旗上要写上“农者天下之大本也”八个大字,站在打锣者之前,尽情舞动,满怀豪情。此外,长鼓舞也是朝鲜族代表性的舞蹈之一,以独特而典雅飘逸的舞姿而驰名中外。长鼓舞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和统一,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等多种。

农乐舞

朝鲜族农乐舞,辽宁省铁岭市传统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乐舞是朝鲜族传统舞蹈之一,在朝鲜族民间广泛流传。辽宁省北部的铁岭市是多民族聚居区,朝鲜族人口达到23434人。在铁岭及周边出土的墓葬中发现的5世纪前后的壁画中,形象描绘了朝鲜族先民欢快舞蹈的场景。 铁岭朝鲜族农乐舞源于祭祀性活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自娱性舞蹈,现流传在铁岭一带的朝鲜族中,每逢喜庆之日都要进行表演。

2008年6月14日,朝鲜族农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4。 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农乐舞是中国朝鲜族人流行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其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朝鲜族人的宗教仪式歌舞。在原始种族的狩猎劳动和祭祀活动中已略具雏形,随着农耕时期水田劳动的发展,使农乐舞日渐丰富完善,并被作为推动生产的一种手段承袭下来从古代到现代,雇农和小农往往以农乐队为中心,团结在一起,用农乐舞带动农耕生产和生活,从此成为农民自己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种组织形式。

“农乐舞”是朝鲜族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形式,历史悠久,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源于农业生产,体现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多在节日和喜庆佳期,由农民高举上书“农者天下之大本”的农旗,手持各种农乐乐器集体欢歌作舞。朝鲜“三国”(高丽、百济、新罗)时期,民间盛行“都列闹里”活动。“都列”指农民互助作业的劳动组织。“闹里”意为农民的自娱游戏,含歌舞、戏剧、杂耍等多种表演。每逢农历正月初一,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播、夏锄、秋收时节,同一都列的农民就通过闹里活动进行自娱,借以抒发欢乐情感,鼓舞生产斗志,表达渴望丰收的心愿,称为“农乐游戏”。后来遂以“农乐”命名成为民俗歌舞。农乐舞形成之后,在朝鲜半岛广泛流行,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农乐舞队。舞队除在本村活动之外,还因各种庆贺的需要到邻村演出,节日期间,常见一个村落同时有两个或几个舞队表演,呈现热火朝天的竞赛局面。由于农乐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故在民间盛传不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随着朝鲜族人口大量移居中国而将农乐舞带入吉林省,流行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其他朝鲜族聚居区。此后除在岁时节日及农时季节照例活动之外,还在群众性“索战” (拔河)、 “掷骰游戏”、 “摔跤”和“夺农旗”等文体活动,以及“拜月”等民俗祭祀中欢跳助兴。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农乐舞更加显得生机勃勃,不仅民间随处可见,而且也成为专业文艺团体的舞台节目。专业与民间的互相学习,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农乐舞的表演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多新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舞蹈家赵德贤对活跃于田间地头的象帽舞做了改编,并将其搬上了舞台,对朝鲜族农乐舞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表演形式朝鲜族农乐舞生活气息浓厚,一般有两种演出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的情节性演出,一种是在庆祝丰收或过节时以传统舞蹈为主的群舞。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象帽舞、乞粒舞和长鼓舞。

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是群体表演,它的表演非常讲究,分一定的步骤和程序。首先音乐响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较简单的舞蹈动作;接着再换中象帽,配以长鼓,做转圈、旋子、扶地翻转等肢体动作;最后,由一至三人甩长象帽,做跳纸条、上台阶、圈人等高难度动作,使舞蹈达到最高潮。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入场时,舞队的前面,是头戴“象帽”的小伙子和老人,他们不停地摇动着帽子上的彩色长绸。紧跟其后的便是整个舞队的总指挥,一位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他手中拿着铜钹,边走边击打着节奏,引导着舞队出场。依次是两个圆鼓手和两个长鼓手及舞队中的男女青年和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在舞队最后面,是表演“双层舞”的男演员。在他们的肩上,站着个小孩,小孩的手中拿着彩绸(或鲜花),不停地舞动。在“双层舞”里,也要有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舞队出场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圆圈,圆鼓手、长鼓手、男女青年和老年,依次来到场中,表演自已最拿手的技艺。高潮过后,表演者又会在总指挥的铜钹声中,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列队退出。乞粒舞主要在朝鲜族的重大节日或大型活动中演出,多通过家族传承。

舞蹈动作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舞者以颈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头顶和身体前、后、左、右划出种种彩环。甩象帽动作花样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立甩象”和“抖露珠象”等,能够边甩边跳跃,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俯身甩象”等高难度动作,带动帽子上的飘带形成线条流畅的一幅幅动态圆环。

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是中国朝鲜族代表性舞蹈,充分体现了“白衣民族”的特点,如喜穿白衣而舞,男舞者头系白布巾、身穿白色短上衣、穿肥大白色灯笼裤。女舞者穿白色短上衣、白色长裙、白色勾鞋;女青年梳一根辫,中年妇女梳发髻,老年妇女头扎白头巾。舞蹈的手臂基本动作有:围腰手、横杠手、斜上下手、扛背手、绕扛手、斜上甩手、翻腕弹手、耸肩、弹肩等。舞蹈的基本步法有:沉颤步、垫步、交叉步、点步、前后踢步等。此外,每一角色还有自己的基本动作,如象帽舞者的基本动作有:背手转帽、沉颤步转帽;执钹老汉的基本动作有:沉颤步击钹、点步弹钹;圆鼓手的基本动作有:单击鼓、双击鼓、沉颤步击鼓、抬腿击鼓、跺脚击鼓等;男青年的基本动作有:点步踢脚、沉颤步击掌、扛横手垫步、跳弹腿、跳前吸腿;女青年的基本动作有:扛横手垫步、横手沉颤步、跑跳击鼓等;老太太和中年妇女的基本动作有:扛横手垫步和横手沉颤步等。从以上不同角色的基本动作体态来看,沉颤步、扛横手为代表性动作,这两个动作均来自稻作生产劳动,沉颤步源自栽秧动作,而扛横手源自甩秧苗动作。舞蹈音乐

农乐舞的音乐具有独特的多样旋律,称作“十二拍”。“十二拍”是按照舞蹈构成的方法排列的,并以此规定它的舞蹈动作和构图,农乐舞是大型的综合性舞蹈,其全部演出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表演乐器

农乐舞的伴奏乐器有小锣(两种,一名“上锁”,二名“时锁”)、锣、长鼓、小钹、唢呐、鼓等,以小锣为主,它起着指挥的作用。旋律部分主要是唢呐吹奏,打击乐的分量较重,情绪很热烈。以手鼓、长鼓、边鼓以及大锣、小金、洞箫短笛和朝鲜族唢呐等乐器伴奏。

演出过程中铜锣、铮、大鼓、小鼓、洁鼓、长鼓、大平箫、喇叭、螺角等演奏的旋律称为“十二拍”,它可以决定舞蹈的动作和队形变化。主要分支

“农乐舞”俗称“农乐”,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主要流传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农乐舞最早起源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其中以象帽舞和乞粒舞最具代表性。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乐舞演出时,各个村寨都派出自己浩荡的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及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和各种乔装人物组成舞队的仪仗部分。接下来是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哑剧的演员队伍,参加人数不限。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种类繁复,舞技多样,分“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种类。其甩象尾的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后立象尾,有单甩、有双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扑地甩等多种。象尾有几尺长的,亦有几丈长的。象帽舞是中国朝鲜族的代表性舞蹈,应当妥善地加以保护和利用。

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本溪市

流传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的朝鲜族乞粒舞有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祈求农业丰收的民俗活动,原是农乐舞的一种,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形成融自娱性和表演性为一体的舞蹈。乞粒舞有着相对稳定的传统程式,但又不受传统程式的限制,表演者可以根据现场情绪起舞,整个舞蹈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当表演者情绪高涨时,大家各显神通,男性晃动象帽,使顶端长缨飞旋,划出美丽的弧线;姑娘边敲击长鼓边快速旋转,以形体的动感和美感传情达意;老年的扮演者不仅注重舞之韵味,而且注重姿态,动作变化繁多,能通过即兴表演将心底的欢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乞粒舞参与人员多,影响广泛,是朝鲜族农民群体舞蹈的典型代表。乞粒舞主要在朝鲜族的重大节日或大型活动中演出,如作周(一周岁生日)、回甲(六十大寿)、回婚(结婚60周年纪念日)或婚礼、店铺开张、建造和修缮庙宇时,村里老人都会牵头,组织歌舞表演。乞粒舞多通过家族传承。

乞粒农乐舞,同用于祈神的“踩地神”农乐舞和用于自娱的农乐舞相比较,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它具有鲜明的表演性,是供人观赏的农乐舞形态。其舞蹈形态复杂,动作洗练,技艺高超,因此在朝鲜族舞蹈中享有独特地位。但是,这种古老艺术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和老艺人相继离世的影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铁岭朝鲜族农乐舞是民族杂居地区朝鲜族农乐舞的典型代表,以特殊方式反映了朝鲜族的发展历史和生产生活状况,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农乐舞蹈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中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质,是朝鲜族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传承状况

建国以来,在东北地区特别是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乐舞的传承工作总体上发展良好,经过多年努力,扩大了影响力,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收获累累硕果,“Z世代”已接过传承火种。传承人物

李永浩,男,出生日期未知,辽宁省铁岭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朝鲜族农乐舞代表性传承人,由辽宁省铁岭市申报。 韩奎昇,男,1925年12月23日出生,辽宁省铁岭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朝鲜族农乐舞代表性传承人,由辽宁省铁岭市申报。

金明春,男,朝鲜族,1958年生,吉林延边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代表性传承人,由辽宁省铁岭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06年,由艺术科技研究所申报的“数码影像技术保护民间表演艺术和传统手工艺”项目获得立项。2009年,朝鲜族农乐舞这一表演艺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1年7月28日,赵玉琦和他的团队举行的验收会上,以数码影像技术记录朝鲜族农乐舞的努力得到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影集团、中国传媒大学、凤凰网等单位专家的充分肯定。而课题组所拍摄的专题样片,也得到了专家的好评。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铁岭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获得“朝鲜族农乐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1年12月15日,入选吉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延边博物馆开设了《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专题展览》。

汪清县将朝鲜族农乐舞列入“十一五”“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采取民间参与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乐舞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为了让农乐舞扎根社区、扎根民间,汪清县精心策划“农乐舞传习大讲堂”活动,选定县内10个社区作为试点,组织农乐舞代表性传承人为社区居民定期授课,将农乐舞培训免费送到居民门口,为居民提供学习平台。

打造一个品牌,组建两支队伍当地政府为农乐舞团队免费提供活动场所,10年来累计投入400多万元用于购置农乐舞设施、设备,建立动态保护机制,将农乐舞打造成汪清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品牌。2007年,汪清县特批了25个事业编制,组建了专业表演团队——汪清县象帽舞艺术团,每年还投入一定资金供艺术团编排节目、购置道具等,促进了农乐舞的传承发展。2010年,汪清县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组建了“老年农乐舞艺术团”。这个团队的成员虽然已是头发花白,但舞起长长的象帽彩带,仍能让观众看得如醉如痴。

成立保护传习中心,建设培训传承基地2009年,汪清县成立了朝鲜族农乐舞保护中心,通过深入挖掘和研究农乐舞的起源及演变过程,组织开展农乐舞记录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项目档案。

从2009年起,汪清县相继在学校、企事业单位、乡镇村屯、社区成立了32个农乐舞培训基地,并发放服装、象帽、手鼓等设备,实行传承基地辅导员业务包保的工作模式。从2015年起,汪清县开工建设了中国朝鲜族农乐舞非遗传习中心,总投资3102万元,占地面积31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

2017年,汪清县文化馆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集中展示农乐舞文化和朝鲜族民俗、民风、民情。培养一批骨干,搭建两个平台。

汪清县每年组织开展“传承人大讲堂”活动,开设公益培训班,以传帮带的形式传授表演技巧,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人才。从2010年起,汪清县每年举办“汪清县象帽舞大赛”和朝鲜族民俗活动展演,为农乐舞宣传和保护积极搭建平台。结合素质教育,走进中小学校园。

自2015年起,当地政府在汪清县第一幼儿园、第二小学、第五中学、职业高中等全县13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建立了农乐舞培训基地,每年在10所农乐舞培训基地学校进行展览;定期组织农乐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及汪清县象帽舞艺术团面向中小学及幼儿园师生开展农乐舞展演活动;结合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积极组织农乐舞进校园,开展传习活动,累计培训5000人次;逐步完善中小学及幼儿园农乐舞培训基地建设,让非遗进校园活动逐渐常态化,打造了普及非遗知识的新品牌。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展示馆

汪清县还建立了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展示馆,它是传承保护“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的机构,是以朝鲜族农乐舞为主题的展馆,它以朝鲜族农乐舞发展历史为主线,通过图文、实物展示及场景还原、实景沙盘和教学体验的形式,详细介绍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的发展演变。社会影响

1994年,金明奂组织的乞粒舞队伍代表辽宁省进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游园活动。 2016年,在主题为“我们的节日”2016中国(郑州)中秋文化节暨全国傩舞展演活动中,朝鲜族农乐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2019年,铁岭朝鲜族文化交流演出团于4月25日至5月2日访问韩国,参加2019中韩文化艺术交流节演出。 荣誉表彰

1994年,金明奂组织在北海公园、中华民族园、天安门广场进行展演,并先后在辽宁省首届文化艺术节、首届中国沈阳秧歌节、首届辽宁省朝鲜族民俗节辽宁省民间舞蹈比赛、辽宁省第三届民俗节等活动中获奖。截至到2009年十月,汪清县朝鲜族农乐舞等22个中国项目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东北三省惟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此次中国惟一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舞蹈类项目。

汪清县象帽舞艺术团先后获得“荷花奖”“金穗奖”等10余项大奖,赴美国、俄罗斯、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交流10余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的代表性传承人金明春曾以30秒内甩32米双层彩带并跳跃44次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长鼓舞

朝鲜族长鼓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朝鲜族长鼓舞脱胎于朝鲜族传统的农乐舞,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公元4世纪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再传入朝鲜半岛,成为主要打击乐器。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两面音高不尽相同。明清时期,朝鲜半岛人口迁入中国,长鼓舞随之传入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舞蹈,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2008年6月7日,朝鲜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59。

历史渊源

朝鲜族长鼓舞历史悠久,在敦煌北魏(386-534)壁画中,已有类似长鼓的击鼓舞乐图。

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细腰鼓,又名“杖鼓”。公元4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而后又东传朝鲜。

作为古代细腰鼓的变体,隋唐时期,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实际已用于宫廷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中。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宋代《乐书》:“杖鼓、腰鼓、汉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沈括《梦溪笔谈》:“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日杖鼓,一头以手拊之”。

到了元代,《元史·宴乐之器》对杖鼓记载尤详。《元史·礼乐志》:“杖鼓,制以木为匡,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以杖,左拍以手”。

后经历代艺人改进,长鼓舞在20世纪初期以独立的表演形式从农乐舞里脱颖而出。其舞蹈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建国后,长鼓舞经朝鲜族舞蹈家们的精心改编,增添了新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使这一艺术形式日趋完善。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延边歌舞团将长鼓舞搬上舞台,从而扩大了长鼓舞的影响,60年代又在独舞的基础上,创作出长鼓的群舞表演。长鼓舞不仅鼓技惊人,花样翻新,亦在于表达喜悦、欢快的情绪,以优美的舞姿和娴熟的鼓技给人美好的艺术享受。

2008年6月7日,吉林省图们市申报的“朝鲜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蹈特色

朝鲜族长鼓舞既可集体表演,也可单独表演。女性长鼓舞风格优雅,男性长鼓舞活泼潇洒。表演时以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舞者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长鼓不仅是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乐器。整个舞蹈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实现了人、鼓、乐的高度协调。

演奏特点

长鼓声音语言,主要为噔、哒、空三种,通过不同组合变化,成为不同节奏。美在鼓声的铿锵、欢快。长鼓两端的鼓桶由纤细的腰身连接起来,来回穿梭的缩绳将两端的鼓面牢牢固定。舞者将鼓横挂胸前,左手拍鼓,右手执竹片敲击,边跳边敲鼓。长鼓两面具有不同的高、低音,呈现的节奏抑扬顿挫。 长鼓舞的曲调丰富多彩,阿里郎、道拉基等人们耳熟能详;伴奏乐器唢呐、笛子、锣鼓、笙箫,各种管弦齐备。

演奏方式

长鼓舞开始表演时,鼓点缓慢,步态稳重;随后,步伐不断加快,鼓声由轻转急。舞步有鹤步、垫步、滑步、之字长鼓舞(独舞)步和丁字步等;击鼓的双手左右开弓,上下翻飞,手臂的动势有打手、抽手、扔手和弹手等。长鼓舞表演至高潮时,鼓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飞转如风旋龙卷上青天。不断变换舞姿的连续旋转,往往长达数十圈。

演奏时,坐势,置鼓于架上;立势,将鼓挂于奏者腹前,左手拇指扶住铁圈,其余四指可单指敲击或一起拍击手鼓面,右手执鼓棰敲击棰鼓面。经过人们不断地发掘、整理,演奏技艺极为丰富。手鼓面奏法。左手有单鼓点、单花点、双花点、闷鼓点等四种,棰鼓面。右手奏法有单鼓点、单花点、双花点、滚奏、震奏等,敲击的节奏变化有四十多种。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独唱、舞蹈伴奏。

演奏长鼓时,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拍打。有两种演奏形式:一种是将较小的长鼓横挂在胸前边舞边奏,它既是舞蹈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另一种是将稍大的长鼓置于木架上,摆在演奏者面前专作为乐器演奏,为声乐伴奏(如伽倻琴弹唱)或参加器乐合奏,常用来表现轻快、欢乐的情绪。 长鼓在熟练的演奏者敲击下,两个不同的音响参插交错,两种不同的音色忽隐忽现、时轻时重、抑扬顿挫,音色分外清丽鲜明。以独特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达出复杂而细腻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朝鲜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传承保护

朝鲜族长鼓舞具有鲜明的朝鲜族文化特色,在朝鲜族舞蹈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形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朝鲜族舞蹈家的精心改编,在长鼓舞中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使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更趋完善。

朝鲜族长鼓舞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是综合性的民间艺术,不仅可以做伴奏的乐器,而且还可以作为舞蹈道具,可集体表演,亦可单独表演。朝鲜族长鼓舞融舞蹈、鼓、乐为一体,实现了人、鼓、乐的高度协调,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传承现状

随着现代化的加速,朝鲜族长鼓舞陷入了生存困境,后继乏人,民间一些高难度的击鼓技巧已经失传,亟待保护抢救。

传承人物

朴圣燮,男,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向上街道文化站站长,是吉林省朝鲜族长鼓舞第五代传承人。

保护措施

图们市向上街道长鼓舞基地组建于1994年5月1日,由一支20多人组成的公心老年读报组表演队,发展成为150人的长鼓舞队伍。基地以“长鼓舞”活动为载体,主要从事朝鲜族长鼓舞传承、带徒、展示、应邀参加接待外宾演出等活动。

2008年至2011年,先后成立图们市职业教育中心、图们市第二小学校、图们市向上街道等3个长鼓舞培训基地,平均每年培训学员3000余人次,并经常组织学员开展和参加各类演出活动。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图们市文化馆荣获“朝鲜族长鼓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发展现状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朝鲜族地区先后得到解放。1949年,朝鲜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朝鲜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建立自治地方,努力开展工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2年在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延边地区成立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成为自治地方的主体民族,享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1958年,还建立了中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此外,在散杂居地区则先后建立了40多个民族乡。

各级党组织一贯重视大力培养民族干部的工作。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批朝鲜族的优秀儿女在斗争中锻炼成长为具有有一定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革命战士,新中国建立后许多人已经成为各级党政中的领导骨干。例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当时,朝鲜族干部6090人,占全州干部总数的74%,高于朝鲜族人口所占比例的12个百分点;在政府14个处、局、委中,11个部门的重要负责人由朝鲜族担任。

经济上,朝鲜族作为农业民族,擅长水稻耕种,他们是东北地区水稻农业的先驱者。1945年以后东北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时,困扰着朝鲜族农民的国籍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朝鲜族农民分得了土地,人民政府发放了土地执照,土地所有权属于朝鲜族农民自己。土地问题的解决,对朝鲜族农民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不再是没有根基的流民,他们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族农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走在农业互助合作之前列。在朝鲜族地区,1946年已经出现一批进行互助生产换工组、临时互助组和季节性互助组,到1953年—1954年间朝鲜族农村基本上都组织了互助组。同时,1951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地方实行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化的决议(草案)》不久,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地区出现了由36户组成的全国第一个集体农庄——桦川县星火集体农庄,成为全国农业合作化的榜样。1951年3月,中共延边地委以延吉县(今龙井县)东盛勇乡永成村的全国劳动模范金时龙互助组为试点,创办了延边地区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黎明初级合作社,成为东北地区农村互助合作的旗帜。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族的就业与职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82年,朝鲜族在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超过了全国和少数民族平均水平。在业人口中,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口占15.4%,远高于全国平均7.9%、汉族为8.1%和少数民族平均0.2%的水平。其中,朝鲜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在业人口的10.2%,比全国平均、汉族、少数民族平均高出101%、98%和155%。担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朝鲜族人口占在业人口的3%,而全国平均为1.57%、汉族为1.59%、少数民族平均为1.14%。

教育方面,朝鲜族具有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好传统。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延吉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民族大学——延边大学,1958年在龙井又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农民大学——黎明农民大学。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朝鲜族民族教育发展迅速,1952年朝鲜族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1958年基本普及了中学教育。朝鲜族学校重视开展民族语言教学和双语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朝鲜族接受小学以上教育的比率、每万人中接受大学教育的水平等方面,均高于全国平均数。例如,从每万人中接受大学教育的情况看,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平均数为122名,汉族为126名,而朝鲜族为381名;从每万人中硕士、博士拥有数看,全国平均为8名,汉族为8名,而朝鲜族为17名。

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经济社会得到更加迅速地发展。改革开放以前,朝鲜族作为农业民族,其人口分布比较集中于民族聚居村庄。他们从事传统的水稻生产,过着比较安定的田园生活,保持了较浓厚的民族特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朝鲜族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得到重大发展和变化。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意识的增强,朝鲜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水稻耕作,民族经济日渐多元化,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镇,由小城镇流入大中城市,由东北聚居地区流向关内发达地区,进而流向国外,其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农业经营体制得到重大改变。朝鲜族曾是农业民族,他们擅长水稻耕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朝鲜族农民在互助组、合作社、及人民公社的旗帜下组织起来,实行集体生产,搞平均分配,过着相对平静而稳定的田园生活。这种体制虽然抑制了两极分化,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但是由于搞平均分配和“大锅饭”,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效率低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普遍实施农业生产个人联产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效率明显提高。例如过去集体生产时插秧、收割均需二十多天,而实施个人承包制以后,不到一个星期就能完成。此外,由于农民种田与自己的收益密切相关,他们更加注重精耕细作,在高产、稳产方面下工夫。如今朝鲜族地区的大部分水田亩产均超过1,000斤,垧产在15,000斤以上。

农业经营逐步走向集约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的生产自主经营权,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解放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中摆脱出来的朝鲜族农民,纷纷走出家门,进入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掀起了朝鲜族人口流动大潮。朝鲜族农村劳动力中,离土离乡到国内大中城市经商、打工或去国外从事劳务的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有的农村甚至一半以上的劳动力离土离乡另谋出路,而种地的劳动力不及总劳动力的一半,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农村劳动力中,20世纪90年代末已形成了三分之一劳动力在家种田,三分之一劳动力到大中城市经商务工,三分之一劳动力去国外从事各种劳务的格局。这种局面不仅大大减轻了农村的就业压力,而且促使农业经营逐渐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

产业结构有所调整。过去,朝鲜族作为农业民族,80%以上都从事农业生产,且经营单一的种植业,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朝鲜族农民已从单纯的种植业中摆脱出来,广开生产门路,从事多种经营。于是,过去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的局面逐渐得到改变,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日趋上升,民族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并逐渐向合理方向发展。例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由1980年的23.6%、51.2%、25.2%改变为2004年的15.4%、45.1%、39.5%。此外,乡村经济中的收入构成要素也发生变化,农林牧渔收入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所占比重下降,而非农业收入比重逐渐上升。

生活更上一层楼。农、工、商兼备,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去从事多种经营及国外劳务,大大改变了朝鲜族农村过去只靠单一水稻生产营生的局面。如今农业收入只是朝鲜族农民整个收入的一部分,工商业和出国劳务等收入相当可观。2006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派出劳务人员1.7万人次,其中当年外派劳务人员5029人次,全年因私涉外收入达10.5亿美元;2006年,延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3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2994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9.8亿元。随着朝鲜族农民收入的增多,其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不仅衣、食、住、行大变样,而且充满现代气息的家用电器、电话等也进入了农民家庭,并得到了基本普及。

观念意识变化深刻。改革开放打破了过去朝鲜族农村的封闭和沉寂,促使广大的朝鲜族群众从传统的小农经济束缚中解放出来。朝鲜族群众不再满足过去的“温饱型”田园生活,纷纷涌入商品经济大潮之中,其人口流动变得非常活跃。人口流动不仅扩大朝鲜族分布领域和经济多元性,而且为朝鲜族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意识提供了可能。朝鲜族人口大量从农村走入城镇,开辟市场,参与竞争,逐渐习得驾驭市场的本领,加速了城市文明的熏陶,其观念得到很大的更新。特别是朝鲜族抓住中韩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扩大的机遇,利用其族缘、人缘、语言等优势,大量地投入到涉外经济领域,他们一方面在国内到韩国独资、合资企业打工或在贸易、旅游等行业中担任韩方代理人或直接与韩国进行经营活动。另一方面,直接走出国门,到国外打工或经商。朝鲜族通过这些经营活动,不仅获得了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为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而且在与资本主义市场体制的接触中,学习了它们比较先进的经营管理,开阔了眼界,传统保守观念得到改变,现代市场意识大为加强,加速了民族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其经济和社会事业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在政策方面,延边作为民族自治地区一直享受着党和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关怀;作为欠发达的边疆地区,在2001年延边被国务院批准为东北唯一享受西部开发政策的地区;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延边又享受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延边是国内同时享受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三大“国字号”优惠政策的唯一地区,政策优势极为突出。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延边地区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并行、陆海相连、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铁路可直达吉林、长春、沈阳、大连、北京、哈尔

滨及朝鲜、俄罗斯。东边道铁路和龙至二道白河段即将开工;海上开通了通过朝鲜罗津、清津和俄罗斯波谢特、扎鲁比诺到日本秋田、韩国束草的航线;延吉机场达到4C级标准,已成国际空港,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天津、长春、哈尔滨、牡丹江、沈阳、大连、青岛、烟台、深圳、广州以及韩国汉城、俄罗斯海参崴等众多国内外航线;延边已进入全国自动化通讯网,县市和乡镇已普及程控电话,电话普及率达12部/百人,延吉已安装国际卫星地球站通讯接受设施;城市建设加快,农村向城市化方向发展,城市向国际化、现代化方向迈进,如今延边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

延边的对外开放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延边地处东北亚区域的“金三角”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这里的朝鲜族与朝鲜、韩国、俄罗斯、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人有着密切关系。如今,自治州内有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四个省级开发区,形成了以珲春为龙头,以延吉为依托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国家级珲春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与中俄互市贸易区、国家级珲春出口加工区形成“三区合一”格局,在国内独一无二。这些为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到2006年,延边自治州已建成对外开放口岸11个,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1.1亿美元。

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延边已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始终名列前茅。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医疗卫生等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 此帖被kurlinda在2023-10-28 15:36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0
茗日暮影

ZxID:14039875


等级: 派派版主
影子~随缘回礼,0225周年,0410转正~雪子~我来派派看你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10-29 0
已审核

相关推荐:
朝日鲜明——朝鲜国历史民俗详解
https://www.paipai.fm/r5886006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