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资】【转】到底应该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小孩?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75 回复:0

[亲子教育] 【花资】【转】到底应该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小孩?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沈淮西。

ZxID:11437411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任野。
11.4转正/番外不补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8-16 0


《到底应该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小孩?》

(阅读提示:本文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阐述了相关原理,后半部分从孩子学习、生活、性格培养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和简短的说明。)
身为一名教师,我还很是读了一些教育相关书籍的。

关于家庭教育,我比较推崇苏霍姆林斯基的《睿智的父母之爱》,又名《给父母的建议》。
可能很多非教育工作者不太清楚苏霍姆林斯基是谁,我简单的介绍一下,他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是一个一生把自己的心灵奉献给孩子的人。他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基本上是教师人手一份,也正是这本书树立了我的基本教育观。
《给父母的建议》这本书,主要分两大部分:一、家长教育学,二、睿智的父母(额··现在听起来怪怪的),还有最后两封信:给儿子的信,给女儿的信(教科书收录为课文),下面我谈谈我的个人理解。

一、家长教育学
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当医生,律师或者工程师,但是每一个人都会当父母。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去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儿童身上都有着尚未萌芽的天赋,就像火药,点燃它,需要火星。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点燃每一个心灵中的花火。

1、用爱相信孩子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要相信孩子是璞玉。相信人是可以经过教育而成长的,这也是我个人认为的,人类发展本身的意义。否定教育的意义,即否定人类发展本身。世界在不停的变化,孩子也在不停的变化,我们要相信孩子,并积极引导,孩子就会变得更优秀。
刻板和形式的说教是没有意义的,要让孩子看到你眼神里饱含的爱,听到你语言中真挚的期盼。人类其实并没有丢失身为动物的灵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都说喜欢一个人,眼睛会发光。当一个人真情流露时,就会眼神中有光,那种真切的爱,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2、家是根源,校是主干
孤立的教育并不存在。苏霍姆林斯基把家庭教育比作大树的根基,而学校教育是大树的枝叶。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两者都非常重要。但是这里要提出的是,孩子在上学之前,对世界的认知全部来源于家庭,这是一个孩子对世界最初印象的来源,一旦形成第一印象,是很难改变的。学校和家庭,都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主体,一旦根源长歪了,之后学校的修正就很困难,甚至可能发展的更歪。更坏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果是矛盾的,敌对的,孩子就很可能行为不一。大家在生活中都会有这种印象,很多离婚家庭的孩子,尤其父母关系敌对的,孩子很快就学会说谎,言行不再统一。

3、言传身教。
你看孩子,就是在看你自己,你的孩子,深深的受到你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在孩子生命的最初阶段,全部依赖对家长的模仿,你的一举一动,就是孩子的榜样。在教育孩子时,尤其要谨慎,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所以我们不得不反思,当我们抱着手机不停的刷视频,却要求孩子去认真写作业时,对小孩子来说,只能带来严重的割裂感。

4、竭智尽力,耐心最重要
教育孩子是非常复杂的,是情感,智慧,爱,能力的和谐统一,是一种艺术。无论你工作多复杂,多么充满挑战,如果为人父母,那么家里一定有一件事,比其他都复杂,都更具挑战性,这就是教育孩子。(多少清华北大博士,被孩子折磨的疯掉,哈哈哈。)相比于工作,教育孩子更重要,更为复杂,也更迫切,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即未来。
溺爱和暴力都是不可取的。教育孩子,要当他人生的灯塔,给他指引方向,要像光一样柔和细腻,是温柔的指导。同时也需要非比寻常的耐心,不耐烦和粗暴会伤害孩子美好的心灵,教育孩子,一定要多一点细心,多一点耐心。

5、家是爱的港湾,如何培养听话的孩子
很多优秀的孩子,都出自于真诚相爱的家庭。这些孩子身心健康,尊重他人,听从教师的指导,真心相信世界的美好。这些孩子无论是对语言,还是爱意熏陶,都很有领悟力。
他们沐浴在父母的阳光之下,也跟着父母学会了创造幸福,心态平和,心灵健康,对待外界礼貌而温柔,是一种涵养,也是家庭熏陶下的习惯。他们听从师长的教导,是因为他们真诚的相信,这是长辈对他们的爱,是一种珍贵的赠言,是对他们的深信不疑。

6、警惕麻木,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我们要警惕,心灵上的麻木不仁。这看上去很酷,冷冰冰的,但这是不正常的。其背后的逻辑是,孩子对感情的区分度不高,感知能力差,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对外表现为冷漠麻木。
要让孩子的心中充满温暖的爱,我们首先要专注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并给与关心。家庭中不能充斥着暴力,专横,孩子就像幼苗,暴力和专横会毁掉他们内心脆弱的美好。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孩子自然会相信其他成员,同时也就会更加自信,会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注其他人的内心世界,也就学会换位思考。

7、亲历美好,用爱点燃爱
只有亲身感受过美好的事物,孩子才会想要做一个好孩子。如果一个人没有体验过帮助他人的美好,他就不会有去帮助他人的动力。一个不知道爱为何物的孩子,就不会给与这个世界爱。只有亲身经历过,感受过美好,一个人才会有回报这个世界的想法,去制造新的美好事物。

二、睿智的父母(给父母的具体建议)
1、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
前文就提到,教育孩子要竭尽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那么孩子都在一个学校读书,这天然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有着巨大的共同话题和共同面临的问题。群策群力之下,大家互相取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定会对自己教育孩子有巨大的启发。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也可以多去看看网上别人怎么说,当然这里要注意去芜存菁,不过可以直接选择相信我,哈哈哈。

2、如何培养孩子思考的能力?
孩子刚生下来,从知道自己的妈妈爸爸,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他开始学会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家长就应该开始引导他观察周围的事物,观察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要珍惜每一个可以培养孩子思考的时机,他们有巨大疑惑,诧异的时刻,恰恰是求知欲喷薄而出的时刻。可惜的是,我们很多家长,反而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时机,报以不耐烦和冷漠。在孩子提问和思考的过程中,他们的大脑在飞速的运转,神经元在建立起精细的联系网络。可以这么说,幼年时期,疑问越多,提出的问题越多,孩子的大脑发育越完善,思维也就越敏捷。

3、慎用惩罚
(说明:原文是没有惩罚的教育,我在这里改为慎用惩罚。不是我不认同苏霍姆林斯基,而是没有惩罚是在这个语境下的没有惩罚,并不是说在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有惩罚。)
苏霍姆林斯基说哪里的少年、儿童把为别人和为社会劳动当作快乐的源泉,哪里就完全用不到惩罚。过度的惩罚,会让孩子恐惧和痛苦,他的内心会遭受折磨,他自我教育的天赋会被慢慢衰弱。惩罚越多越残酷,孩子就越无助。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我正好看过苏霍姆林斯基自己写的自己的一个遗憾的事情。在他刚当老师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失手打坏了一盆很珍贵的花。于是他在班级里严厉的批评了这个孩子。之后同学们看老师很生气,又弄来了三盆花,然后苏霍姆林斯基组织小组,来每天照看这三盆花。那个打碎花的小男孩,也举手要参加,但是苏霍姆林斯基拒绝了他。接下来,这个孩子慢慢变得消沉。苏霍姆林斯基还在想,这样也好,让这个孩子冷静冷静,好好反思自己的错误。结果有一天,苏霍姆林斯基放学后回到教室,当时只剩下这一个孩子在写作业,他来到班级之后,这个孩子表现的很焦躁不安,过了一会,他邀请这个孩子一起去野外摘花,但是这个孩子却哭着跑开了。
这件事给苏霍姆林斯基很大触动,我想也是基于此件事,才有了之后他的很多教育观点吧。

4、论家长教育学的素养
①如何让孩子热爱学习?语言的情绪和鲜明影响孩子记忆的强弱
2-7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个阶段,儿童下意识的汲取周围的一切,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的思维、语言、情感、对周围的态度逐渐形成。这些海量的信息,刺激了儿童的求知欲,而这些求知欲成长以后,就变成了他对知识理性的分析和整理的爱好。也就是说,幼年的求知欲会影响一个孩子长大后是否热爱学习。
“感觉”是培养人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外部信息流入内心的通道,儿童通过感觉来与这个世界交互,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这个通道畅通无阻。观察力,注意力,求知欲,很大程度决定了儿童智慧发展,而这些素质不是天生的,是幼儿时代,成年人培养的。可以这么想,野外长大的狼孩,什么都不会,和动物没有区别,就是因为没有成年人去培养。幼儿时期,进入儿童世界的词汇,是否鲜明,是都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很大程度影响甚至决定了小学生的记忆力的强弱。

②如何让孩子学会思考?在大自然中学习
深刻鲜明的表象,是记忆力、求知欲、和观察力生存的土壤。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另外一本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中,有一篇名为《兴趣的奥秘何在》,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下一节课将要学习植物的根部系统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学生无数次见到过植物的根部,看来教材中未必会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但是,兴趣却在与认识的隐蔽的、一下子看不出来的事物。我给学生讲述,纤细的根毛怎样从土壤中吸取植物所需要的物质。我把注意力放在事实的一个接触点、联络点上,即土壤中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生命活动,中生命活动在土壤的深处不盛夏和严冬都永不停歇;约10亿微生物好像都在为众多的根毛服务,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活动,树木便无法活下来。我对学生说:孩子们,让我们仔细看看这种复杂的土壤生命活动,仔细想想,这种生命活动是怎样依靠周围环境的物质的。你们面前展示着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作用。非生物怎样为生物提供建筑材料,我阐明开集中注意力于这一点,便是在学生面前揭示出某种新东西,能促使他们对大自然的奥秘感到惊异。少年学生越是被这种惊异所吸引,他们就越想知道、理解、明了更多的东西。

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对土壤中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过程产生兴趣后,我们便来到田野,以专门考察土壤的剖面情况。学生命惊异的观看小禾本植物的根有2米长。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真正的发现。但实际上,他们还只是刚踏上发现者和探寻者的道路。我把几种草地的草根和草原的草根给孩子们看。这些才草根连茎都没有,其中很多草根乍看起来像完全枯死了。我们把这些草根种在地里,他们终于复活,长出了芽,变成了青草。葡萄藤的根也生长发芽了。
这使学生们兴高彩烈,他们的思维变得好钻研、不平静了。谈么能体验到作为人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自豪感,并认为我们主宰着事实和现象,知识在我们手中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具有使人高尚起来的力量----很难找到比这种感觉更强烈的刺激来推动求知兴趣了。可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不折磨学生,不把他们弄得精疲力尽。对一切保冷漠的态度,而使他们全部生活充满愉快,是多么重要啊!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大自然中去学习,不仅可以引发孩子巨大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他们思考表面没有什么关系的事物,其实在背后有着密切的联系。
观察力和求知欲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不断的发现过程中,儿童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富有感情,形成对事物的初步概念。

5、如何使用家长权威?
①绝对不可以放任。
这里存在两种误区:一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用管他,长大了他就明白了。二是觉得孩子明白了道理之后,就会按着要求去做。
孩子在懂得道理之前,就已经开始生活,而孩子纪律的养成,都是从服从开始。孩子必须养成听话的习惯,这种习惯刻印在他的潜意识中,长大以后,才会明白听话的道理。而不是明白了道理,才会听话。如果对孩子胡作非为不加管理,那时间长了,胡作非为变成习惯,久而久之,恶习反而变成了自然而然。
所以,讲道理要和服从紧密结合起来,孩子要在生活中获得听话和服从的经验。

②父母的要求必须合理并一致
父母的按要求必须合理,这样孩子养成了好习惯之后,长大了明白道理,才会感激父母。
而父母的的要求前提,是保持一致性。否则互相争吵,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会丧失权威性,孩子会拒不执行。

③要求不仅仅是禁止
很多家长认为,要求就是不让孩子干这个,不让孩子干那个,这是完全错误的。过多的禁止,是对孩子巨大束缚,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消极怠工。所以,家长的权力不仅仅是规定孩子不能做什么坏事,更多是是鼓励孩子去做应该做的积极的事。

④多指导少指责
父母给孩子的要求,不仅仅用在不让他做什么,而是要建议他做什么,怎么做。多给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以为的禁止。
保持家长威信是一种艺术,有分寸的使用,才会让这份权力持久。

6、破碎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很多难教的儿童,都来自于不和谐的家庭。那些没有享受过幸福生活的孩子,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不被需要的,是错误的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心中伤痛,很难用语言形容,没经过的人,也很难感同身受。但是一团火只用用另外一团火点燃,对人的爱也只能是另一份爱来培养。

7、如何教孩子
大脑的发育是一个个神经元开始工作,建立复杂的紧密联系。当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从提出第一个为什么开始,他的思维就开始成长。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从人那里获得。没有一次次思考的过程,大脑就停止工作,发育就会终止。
所以我们必须:①引发儿童思考。②培养儿童探索精神。 ③多带孩子去实践和灵活运用知识(方法在上文已经提到)

8、如何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给孩子尊严和鼓励
我们培养的是,珍惜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孩子。一个人不懂得尊重自己,那一定不会懂得尊重别人。对外的尊重也可能只是对于皮鞭的屈服,而内心的深处的怯懦和仇恨滋生。我们应该让孩子被善良和智慧包围,让他成长为集体中的一个好人。
对于小孩子,我们可以在他没取得满意的成绩之前,不去评判他的分数。而是不停的鼓励他,再试一次,你一定会成功。这种发自内心的相信,会激励孩子做一个好孩子,真正心灵上的教育也从此开始了。
我还记得我小的时候,妈妈让我去补习班学英语,结果我经常逃课,拿着钱跟同学去网吧玩。后来上了初中,英语全忘了,学习跟不上了。回到家,我忐忑的跟妈妈坦白了。我永远记得那个午后,我惭愧地向妈妈坦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令我意外地是,我妈妈什么都没说,只是说没有事,从头在学就好了,从今以后咱们好好学。就又给我报了一个班,从头开始学。每每念及此处,我都忍不住掉泪,包括此刻。这件事,对我可以说是一场直击心灵的教育,快要20年了,我依然不能忘怀。我感受到了真正的爱,尊严,以及鼓励。在那之后,我也确实痛改前非努力读书,高考也考了640多分,可以说非常刻苦了。

9、如何保护孩子心灵健康?
心灵空虚的危害非常大,心灵空虚的人看不到尊严,也看不到善良,怎么活着都无所谓。所以,我要保护孩子的心灵,要他们充满信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①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践行。
我总结为:相信人间善良,相信自己的双手可以改变世界,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相信社会未来可期。

②教会孩子如何人际交往
在人际交往中,要热情但不失分寸,尊重他人隐私情感或是思想。要让孩子体贴,真诚,礼让。如何培养这些品质呢?需要的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培养精神世界的教育手段:语言,美好的事物,带有情绪色彩的记忆。儿童的心灵非常敏感,很容易和语言产生共鸣。

③从儿童视角去观察,以身作则
成年人自己就有很多恶习,反而要求孩子去做到完美。所以他们要么反抗,要么习以为常,我们的虚伪和欺骗,其实孩子都看在眼里。

④承认差异性的客观规律
每个人都不一样,不要要求自己的孩子都像别人一样优秀。就像孩子不能要求你,怎么不是一个成功人士一样,要因材施教。否则,可能让孩子在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中,饱受折磨。能力强的孩子,就严格要求一些,不要让他骄傲。能力弱的,要避免打压和指责,要多带他体验成功的感觉,不要让他觉得自己只配失败。

⑤激发孩子的愿望
孩子没有强烈的愿望,就会变得懒惰。懒惰不仅仅是什么都不干,也可能是应付差事。草草的干完你交代的事情,但是根本不看效果,不关心质量,糊弄了事。我们要把这种强迫和监督,改为愿望和热情。要让他品尝到创造的幸福和快乐,在工作中肯定自我,就会变得振奋。

10、应该如何爱孩子?教会孩子回报,用理智和心灵感受世界
一个人如果心里只有自己,那么就会变得只会索取,只知道别人要给他快乐,而不懂得他也应该为别人创造幸福,变得铁石心肠,自私自利。
所以,我们不光要教孩子用理智看待世界,也要教会孩子用心灵看世界,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内心。对他人要体贴温柔,热情不失分寸。溺爱会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就会变得只知道索取。

①杜绝三种畸形的爱:娇宠放纵的爱,独断专横的爱,赎买的爱。
娇宠放纵的爱最为可悲,把孩子像祖宗一样。孩子随心所欲,他的存在好像就是对他家人无上的恩赐。他可以要求别人给他一切,而他人对他的一点要求,他都不可接受。这样的孩子,会变得极端自私,感受不到别人,不懂自己的责任,也不想任何劳动。
独断专横的爱,体现为控制欲上,对待孩子就像自己的一个物品。孩子被剥夺了对善良的认知,不再相信人性。孩子会变得暴躁执拗,凶狠无情。

赎买的爱,体现在物质上。很多家长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金钱的需求,就已经做到了父母的责任。这些孩子会体会不到父母的关注,变得空虚,他们生活在人群里,去无法正常人际交往。他们无法理解人的感情的细腻,温柔,同情,怜悯,仁慈,他们完全无法理解。他们会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人,这是非常可怕的。

②应该如何爱孩子
上文说过,爱只能用爱引燃,就像火只能用火点燃一样。父母要用爱激发引发孩子,关心周围的世界,关心其他人创造的事物。
首先要引导孩子关心自己。为别人创造幸福快乐,会给自己带来内心深处的快乐。这种美好的体验,让孩子对美好有了具体的概念,也让他获得宝贵的财富。他们就学会用心其观察别人的需要,会关心他们的行为举止,和周围人对待他们的内在联系。

11、父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父亲在孩子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希望自己的父亲,坚强勇敢,有责任心。而父亲要把这些优秀品质,传承给孩子,否则孩子会变成无根的野草。父亲的存在,要给孩子提供强大的自信。失去自信,孩子就会变得粗鲁,不讲礼貌,不听教诲。

12、孩子是独立的人,是生命的延续
教育孩子,要从认识人开始。自己亲人长辈的离世,也能教育孩子衰老和死亡的意义。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独立的人格,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而不是父母生命的复制。不能要孩子完全服从父母的意志,否则就会抹杀一个生命的无限可能,从幼苗就开始枯萎。

1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①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教育。
我们不能一直把孩子就当孩子,我们要培养孩子的长大意识。让孩子懂得,自己在一天天长大,他的未来,取决与自己努力和独立。
②相信孩子的自理能力。
虽然孩子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弱小,但是不让让孩子自己觉得自己也是无能的,反而我们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对比周围的弱小生物,让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最弱小的。总有一天他会长大。
③儿童时代的快乐很重要
儿童时期的快乐,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思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快乐是求知的源动力。
④兄弟姐妹是孩子学会关心别人的开始,是培养亲情,体贴的沃土。所以有条件,尽量让孩子有一个兄弟姐妹。

14、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决定一个人和集体还有他人关系的重要因素,是义务感。义务感,就是要必须为公众利益做些什么的责任感。一个在童年和少年时期不知道感激生他养他使他走向独立道路的人,一个不曾以任何方式证实这种感激的人,会变成一个没有同情心的冷漠的人。
要培养义务感,我们要明白,这和人心目中的信仰,道德观有很强的关系。所以,要让孩子认识到不是别人要他干什么,而是自己要干什么,应该干什么。而这,光靠不厌其烦的重复,是不可能让孩子明白的。这就需要对心灵的探查。首先要教会孩子珍惜人,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从而理解道德观,把道德变成准则,在人与人交往中成长。
孩子懂得珍惜感,道德感之后,就会想要去尽义务,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他会深刻的明白,一个人的幸福,是和他人的利益还有幸福联系起来的。家长要引导孩子,履行这种义务。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体验为他人创造幸福带来的快乐,这样他才会更珍重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对教师和长辈的劝导、告诫才会放在心上。

15、劳动是幸福的手段
很多人一走向社会,就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那是因为在儿童时期,他们被轻易的满足,他们对生活要求很高,但是对自己却没有任何约束。过分的满足,让孩子失去了正确认识社会的能力。要让孩子明白,通过劳动才能换来与义务的和谐统一。孩子尊敬父母,那就引导他们亲手做一些东西,来感激父母,要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深刻的体会到自己因感激而为他人付出,会得到内心深处的喜悦。他们用劳动表达了自己对他人的感激,而当劳动成为他们表达自己的一种手段时,劳动就成为了一种取之不尽的幸福源泉。

用了整整十个小时,写完了以上···还有给儿子的信,给女儿的信两个短篇没谈,有时间再补。


[ 此帖被沈淮西。在2023-08-17 01:16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4
  • Ⅵ歲嘞

    派派币 +1 2023-10-21

    已兑换花资微讯勋章

  • Ⅵ歲嘞

    派派币 +3 2023-08-17

    美化补分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0

精彩
0

感动
0

搞笑
0

开心
0

愤怒
0

无聊
0

灌水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