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先「有份工作」还是坚持「找到理想工作」,结合现在就业环境年轻人该如何选择?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7 回复:3

[职场之道] 【转】先「有份工作」还是坚持「找到理想工作」,结合现在就业环境年轻人该如何选择?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沈淮西。

ZxID:11437411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任野。
11.4转正/番外不补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7-27 0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的背景、环境以及面临挑战不同,所以做出的选择也不同。
本文4000字,比较长,可以先收藏再读。建议不跳读。我主要分享自己经历过的血泪教训,以及进入人力资源行业后看到的市场趋势。希望能够帮到部分马上就要毕业的大学生。希望能帮你们更好的了解就业市场,更好规划自己的职业前程。

免责声明:下面这段话,我写给的对象是:
1.毕业院校背景不错,一本以上,甚至是985/211的高校毕业生;
2.家庭收入还行,父母身体不错,不指望你马上挣钱养家;
3.你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有要求,有规划,有自己喜欢认可的行业/岗位

如果你觉得看你的前几届学长都进入了不错的企业或者机构,你评估自己的实力,努力努力可以进入知名企业,只是临时遭遇了大环境的影响,请继续往下读,我的建议或许有效。
本文可能不见得适合三五线城市的非一本毕业生。
另外,如果你的家庭条件非常困难,全家等着你毕业挣钱​补贴家用,甚至家里有重病人需要照顾,那就别往下读了。
这个世界并不公平,每个人的人生容错率是不同的,不是所有同学都有资本「​择业」。

先「有份工作」还是坚持「找到理想工作」,这话其实就是「先择业 or 先就业」的话题变体。
如果你问大学辅导员,那么他们大概率会告诉你「先就业」。
对于绝大部分学校来说,学生的就业率,是他们的硬性指标,可能关系到当事人的前途。
这个KPI并不合理,但我确实能理解,作为利益相关,为了自己的前途做一些「争取」。

我当年毕业时,也有老师和我私下这么说过。我明明还没有签三方,只是在试用期里,学校就把我算成了「隐性就业」。
回想起来我能理解老师,对于学校来说,就业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据。
但对我们自己来说,先就业再择业,大概率是错的。
在毕业时,是有一个清晰的规划重要,还是立马有一份保底工作重要,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衡量了。

1、先就业,真的有机会再择业吗?
先就业,后择业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就业后能够有择业的资本。
先就业后择业有没有成功的案例?

有的。

我在Mercer的时候遇到过一个年轻同事,我写过他的故事。
他的学历背景非常好,高中开始出国,一路就读的都是英国最好的学校。
他来Mercer我是有些意外的,因为Mercer虽然是人力资源咨询的头牌,但相比麦肯锡、波士顿这样的MBB公司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这个小伙子干了不久就辞职了,据说他父亲给他安排了一个券商的岗位。听同事说,「这位小哥来上班都是司机专车送来的。」
就算先就业再择业,这位小哥有资本。

但是坦白说,大多数普通人,没有这个资本。
我刚刚毕业的时候,特别想去宝洁,但是没有这个机会,于是我就先找了个创业公司工作,想着:
名企都看重工作经验,等我有两年工作经验再去争取机会,我在创业公司这么辛苦,学很多东西,英语又好,应该能够得到宝洁的垂青。
但是事实上,我和宝洁的距离是越来越远。
大公司挖人的逻辑是看背书的。

哪些背书呢:
1.学历背书;
2.职业背书;
3.项目背书;
4.证书背书;
5.人脉背书;
6.……

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职业背书,你服务于哪些优秀的公司?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
还是拿咨询公司举个例子。
毕业后进入麦肯锡,工作3年后,你决定看看外部机会,市场上绝大部分公司的战略咨询部都会愿意给个面试机会,了解你做过哪些项目,牛在哪里。

工作5年开始,就算不更新简历,也会有猎头打爆你的电话。
我曾经遇到有一家金融行业的巨头公司,点名要从一流外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挖金融行业的资深顾问,让我帮着介绍。
我稍微一琢磨,整个圈子里符合标准的,一只手数得出来。
这是顶级企业才能给的光环。

如果希望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稍微顺利一些,那么名企背景和名校背景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一些、
毕业后的第一目标,就应该去争取去自己能够得着的最好的公司。
你能去字节抖音做广告,就不要去搜狗广告;你能去腾讯做游戏,就不要去网易;你能去宝洁、欧莱雅做市场营销,就不要去B2B企业做市场营销。

并不是那些企业不好,但它们还不是行业最牛。
而是你要争取够到势能最高的位置,方便你未来的发展。
否则,你会发现,普通公司,甚至不知名小公司待上几年,你再想去知名大公司的时候,你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简历石沉大海,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事实上,第一份工作不但要择(行)业,还要择公司,必须小心谨慎。

2、第一份工作:选择正确的企业
第一份工作的最大的坑,在我看来,就是听信了情怀论,明明有去大公司的能力,结果去了不知名的小公司。
我讲过一个年轻朋友的故事,211&985的硕士,有才华也有拼劲。
毕业时,她放弃了大企业的offer,因为一家小公司老板的力劝,加入了这家创业公司。

什么“我们公司在知识经济的风口”,“创始人都出自知名企业,业界很有地位”,“相比在僵化的大公司做螺丝钉,在初创公司学的东西更多,成长快”,“有期权,有财务自由的希望”,“压力使人成长,绝境带来突破”……
考虑再三,抱着创业梦的她,毅然决然的去了这家初创公司。结果,仅仅一年后公司就没了。

其实这许多吐槽,浓缩成一点就是:
小企业容错率低,没备选方案。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环节出问题,全盘秒崩。
之前,我分享这个观点的时候,还有小伙伴抬杠,你知道阿里18罗汉吗?
我的反问是「你怎么确定你现在的公司会是阿里?」

华尔街日报在2012年做过这样一项研究:
研究人员调查了2004年-2010年间,2000家受到风投支持的初创企业。就算这些受调研企业,都至少拿到了100万美金的融资,依然75%没能活下来。
如果把成功的标准定义得高一些:「没有达到VC投资时预期的营收或者现金流」,那么失败的比例高达95%。

负责研究的风投家Ghosh先生这样点评:
大家喜欢宣传成功的案例,但死掉的公司都是悄然无声死掉的。

这还没算那些从来没拿到过100万投资的企业。如果包括了,结果怎么样呢?
还有一个风投研究的美国人Jason Rowley也做过类似的调研,结果更加惊人。
03年到13年之间,如果有1000家企业融到了Pre-A,那么能活到A轮的只有400家,这意味着60%的初创公司撑不到A轮就挂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
问题来了,你会成为那「一将」呢?还是成为「万骨」呢?
事实上,马云自己说过:「阿里早期,员工根本没人来挖,大街上是个人的,就被招进去了。」

阿里什么时候真正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
差不多也是在淘宝电商打赢外企之后,也得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除非能开天眼,否则你能不能熬过6-7年呢?
另一方面,你明明有一条更加靠谱的路线啊。
还是拿阿里来举例,阿里如今的CEO张勇,是2007年8月加入的阿里,在此之前,他先后在普华永道做咨询,在盛大做CFO。
即使没有阿里,张勇目前最差也会是某家上市公司的CFO,这条路相比跟着一个初创公司一路走到创业,风险小多了。

这条路不香吗?
去不了大公司怎么办?

如今是2023年,很多人想的都是去大公司,不可能想去小公司。
更多的问题是去不了大公司,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
1)略微降低标准:
如果往下降一点点呢?去中型公司有机会吗?以互联网为例,腾讯你去不了,知乎你有可能能加入吗?

2)找大公司的供应商
如果去巨头身边的上下游供应链,有机会吗?
举个例子,你去不了宝洁,那么宝洁合作的最大的广告公司,你有希望吗?
无论如何,这都是「择业」的动作——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围绕这个职业规划目标去求职,这样你才有方向。
如果你啥都不管,上来就听信了「就业不择业」的理论。
指望着自己吃点苦,然后突然之前一切好转,你就前途无量了?
抱歉,这种童话不要信。

3、第一份工作:正确的行业
《重新定义谷歌(How Google Works)》里,谷歌创始人给了这样的职场建议:
在职业生涯初期,能获得的股权激励很有限,因此在正确的行业磨练技能要比在某家公司赌上自己的命运更加合算。在此之后,随着经验(以及年龄)的积累,挑选合适的企业变得越发重要。那时,股票在你的薪酬构成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因此你也应该将挑选公司放在优先位置。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挑选正确的行业,比进入大公司是更重要的事情 。
这意味着你需要有清晰的职业规划。

我遇到过太多30岁+来咨询如何转行的事情,也写过高赞的转行回答:
但即便我竭尽所能,能提供的帮助也是很有限的。
转行,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把自己的经验、成绩和知识部分归零。

这需要转行的职场人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降薪、降职、加班学习、花钱培训……才能勉强跟得上行业的正常节奏。
这对于20来岁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没有问题。
但是对于30多岁的有家有口有房贷的职场人来说,就很难了。

就算转型成功,也绝不是丢下原先的技能和经验华丽转身,而是大量复用了原先积累的经验。
选对行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建议选行业暂时别看钱,因为在大部分行业,只要不是夕阳行业,只要做到极致都是有机会赚大钱的——做个寿司都能做到寿司之神。
但是要在一份工作上做到极致,需要我们投入巨大的热情,这就需要我们真的喜欢这个行业。
所以,如果有人打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名义来让你去你不喜欢的行业,坚决不要去,你去了只是浪费时间。

有小伙伴问:
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行业?

实习:解决职业规划的核心手段
如果大学四年就没有实习过,你当然不知道。
但是大学四年,甚至还有研究生三年,你是有机会去实习的。
不要错过这些机会。
对于计划走入职场的学生们,实习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成绩。务必需要通过实习了解你的目标行业,也积累自己在HR眼中的背书。
扩展阅读:如何找实习。

4、体制内值得去吗?
前不久看到一个没有来源的数据,说很多优质的学生最后都选择了去体制内,有些宁可失业也要接着考编。
这是好的选择吗?
未必。

这话题有点那啥,我不展开说了,说几个点:
1)体制内现在是有饭碗保障的,未来未必有。
举个例子,深圳的老师,过去是30-40万高薪的。但是那钱是深圳市财政补贴的,如今也得降薪,因为财政钱也不够了。
钱是如此,岗位也未必100%安全

2)体制内也可以很卷
岗位和岗位是不同的,如今很多体制内的岗位上,打工人一样需要加班,一样需要熬夜,在疫情期间看到了太多这样的案例。
不要以为自己都能在体制内闲着,然后写出一本《明朝那些事儿》

3)体制内,轮不到你挑领导
民企外企里,你看不上领导,是可以要求调岗,甚至直接跳槽的

4)没有使命感的工作,你坚持不下去
如果钱也不多,工作也很卷,你就需要非常认可这个工作的价值,带来的意义。如果意义也找不到。正常地球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而你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可能是40年……这不是熬一熬能过去的。

总结
对于今年和明年毕业的学生们来说,的确就业环境很难。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就业不择业、先站岗再择位」。
始终去争取去自己心动的行业,去能力范围以内最好的企业。
李奥贝纳有一句名言:
伸手摘星,即便徒劳无功,也不至于满手泥巴。
When you reach for the stars you may not quite get one, but you won't come up with a handful of mud either.
与大家共勉。





现在的就业环境早已经不是“双向奔赴”的时代了。
2023年,1158万应届毕业生涌入市场,非理想的工作岗位,都已经人满为患,用人单位甚至硬气到高喊“你不做,有的是人做”。所以,理想工作的竞争力,不言而喻。

其实,这个问题的最终选择权还是在于求职者自己。
大部分人努力读书的意义就是为了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稳稳当当的过生活,这个需求一点错都没有,只是竞争压力与生活压力,让另一部分人不得不放弃理想,向下兼容,先选择有一份工作。
两个选择的关系并不是非黑即白,也都没有错,只是你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权衡去选择。

一、追求理想,加入内卷
(1)提高自身竞争力
我们无法打败内卷,只能适应内卷的规则。若想得到大厂offer 那就提高自身竞争力。
包括但不限于提高学历、积累实习经历等等。只不过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供读成本。
我表姐曾说,其实医生是特别好就业的,但是前期投资太高了,博士毕业前,她一分钱都没赚过(津贴除外)。
对于想考公的朋友来说,全职备考的学习效率肯定是最佳的,上岸是最快的,但你的家庭能替你负担起生活费用么?而且备考是一件“高风险”投资,考不上,什么都得不到;考上了,发展也不一定都是好的。
事业编、国企也是这样。

(2)降低自身需求
“我不要工钱,管饭就可以”柴九的经典台词,梦想照进现实。
之前有个很火的话题--倒贴实习。
明知道去大厂“倒贴实习”很亏,但仍旧要去,为的就是那份所谓的真实的实习经历。
许多同学通过付费优化简历,花钱拿到大厂实习的入场券,为的就是在竞争中赢在起跑线。
走出充满理想的“乌托邦”,直面只谈现实的“就业场”,top tier 公司的实习经历往往更有说服力。比起“我愿意在入职后虚心学习”、“我不介意加班加班”,“曾在XX大厂参与过XX项目的实习经历”或许更能获得HR的青睐。
所以,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逻辑就是通过降低自身需求拿到入场券,走“曲线救国”路线。

二、目标落地,降低预期
举个例子,人人都知道央企最有发展的单位是总部,而总部成长最快的岗位是董事长秘书(对于年轻人而言)。
所以,对于想步入央国企的同学来说,董秘就是那份“理想工作”。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中石油综合行政岗报录比 470:1,更有清北博士参与应聘。
我觉得这个比例一点都不稀奇,23年本就是就业市场寒冬,央国企是除了体制外最保险的落脚之地,尤其对于央企总部的稀缺岗位,竞争激烈其实很正常。这就是岗位性质与平台效应造就的内卷度。

如果我们将大目标仍旧设定为进入国企,只是我们将具体目标设定为三级单位或者是基层岗位,那我们进入“理想企业”的机会将会提高很多。
这对于大部分竞争能力不强的同学来说,是当下获得工作最高效的办法。唯一的限制就是看你肯不肯低头,将目标落到。

其实,大家都是渴望理想岗位的,除了自身竞争力外,还要看时代。当初互联网行业火爆的时候,拿到高薪的,并不是每一个人的能力都匹配得上高薪,而是平台优势与行业红利让你变得值钱,现在进入寒冬期,一切归零,真实价值就会慢慢显露出来。
所以说,拿高薪不仅会学,还要会生,运气和实力要兼具。





这个问题说真的写回答的时候我很犹豫,因为我认为没有人可以去轻易评判他人的选择,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那句: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必须承认现实中是真的有人家庭特别困难,我身边就遇到过一些,对他们来讲压根就没有选择,必须赶紧工作赚钱。如果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指责这些人的选择,那我觉得未免太缺少同理心了。
祝愿这些年轻人早日摆脱困境。

如果你的情况没有这么糟糕,和我一样是个普通人,家里暂时没那么大的压力,让你有一定的容错率可以去选择,那么我一定会建议你先尽量「找到理想工作」。如果理想的offer实在拿不到,至少也要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同行业的企业,或者直接把目标换成「找到理想行业」。
下面详细说说我的思路。

1、真正赚钱的是什么
不要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优秀了随时可以转行,“男怕入错行”这5个字绝对不是虚言。工作能力的提升看起来很快,很容易有自己成长了的感觉,只是很可惜,任何行业都不缺干活麻利的人。
那么行业和行业之间鸿沟在哪里呢?不急,慢慢分析。

除了极少数天纵之才可以直接改变行业的玩法甚至创造一个行业(比如10年代的那批吃到了互联网红利的大佬们),大部分人都只能遵循行业的固有玩法,扮演好公司给的角色老老实实当个螺丝钉。
然后这些螺丝钉里比较优秀的人,可以拿到一张进入行业顶层圈子的门票。但也只是门票罢了,打工打到头说到底还是在靠自身劳动赚钱。
真正好赚钱的是什么?是资源,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人脉资源和资本积累。
先说资本积累。

拿那些互联网公司的大佬们举例,你觉得他们每年到手的钱有多少?几千万?想多了,几百万就很不错了,那么多现金是嫌税交的太少了么?
真正值大钱的是他们手里拿到的股份。
更别说那些金融行业的操作了,甚至不用钱都能滚出钱来。
更值钱的是人脉资源。

事先说明这个故事是我从我朋友那里知道的,真实性我无法保证,只是挺适合这个回答。
我一个朋友有个同学,毕业之后进入了江苏某个城市银行工作,第一年年薪就超过了100W(我没有见过这个人,这个数字是朋友告诉我的)。她父母在这个城市人脉资源非常多,基本上这个城市里最有钱的那些人都能接触的到。然后她在银行里就负责放贷款,但不是在柜台放,是在VIP包厢里只给最有钱的人批贷款。

之前看到一个问题,说在上海办事不靠人脉,我看到的时候真的是笑了。说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吧。
前一阵子我家人心脏经历了一个支架手术,因为事发突然只能在老家做手术。事后为了保险起见,我打算在上海找一个心脏权威点的医院再找个专家咨询一下。

然后我在网上搜了半天,发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这方面比较强,于是就打算去网上挂个号。
结果排名最靠前的高级专家门诊,直接全部排满。我一个个去点开看可预约时间,最后预约到一个副主任医师,时间还是一周之后。
现在想想真的是冒冷汗,假如当时我的家人和我一样在上海,要准备做心脏手术。我真的不知道我应该找谁去帮我提前预约下医生的时间帮我家人早点检查一下。

讽刺的是,我家人在老家之所以能立马检查立马手术,是因为在医院里有认识的人。
记住,任何地点,任何行业,人脉都是最值钱的东西。
想想为什么销售都要带名片

2、一无所有之人,只能拼命赌概率
上面已经举例说清了资本和人脉的重要性。如果说资本还多少有办法在不同行业积累,但是人脉这东西是真难在不同行业同时积累。
对于普通新人来讲,想上来就认识几个行业顶层的大佬,纯粹是想多了。最合适的办法还是先从底层做起,给中层打工,然后争取早日升级成中层给上层打工,最后到顶层。

别梦想什么电梯里遇见总裁通过30秒就让他赏识你的剧情,那是影视作品里才会有的东西,而且是最烂的影视作品。
那么,怎么提高遇到行业里的大佬的概率呢?答案就是进知名度更高规模更大的企业。
不否认有些大佬确实在小公司里,不过人家基本都是CEO或者总监级别的,你不太可能进公司直接就遇到。
而在一个知名度更高规模更大的企业里,显然你遇见大佬的概率就会更高。

在这些业内大佬周围工作的时候,学习工作技巧这种事情已经是不值一提了,更有价值的事情是通过帮大佬做事能让他带你更多的接触到行业内的头部玩家们。然后通过持续稳定的工作结果,获得高层认可,之后有赚钱的事情可以带着你玩。
对于一无所有的普通年轻人来说,能有更高的概率获得一张高层人脉的入场券就已经是件很难得的事情了,其他的不要想太多。
没有本钱的人,想坐上牌桌都难

3、行业比公司重要
这是我为什么建议假如没有「找到理想工作」,那就先尽可能「找到理想行业」的原因。
互联网曾经给了我们那一代年轻人希望,除了开天眼贷款买房之外终于好像有可以跨越阶层的方式了。但是看看现在国内互联网行业萧条成什么样了。

任何公司,都抵不过行业大潮。行业巨浪可以把一艘小船给推向浪尖,也可以狠狠把一艘巨舰给直接击沉。
看清一个公司对于年轻人来讲并不容易。而看清行业趋势虽然也挺难,但是网上能获取到的信息会相对偏理性一点。
你看网上有多少人骂互联网公司的头部大厂就知道了,公司因为和产品直接相关,而产品又和人直接相关,所以很容易形成关系链。随便谁都可以骂一个公司的产品,进而去骂一个公司。

但是行业这个东西,一般是比较容易产生理性共识的,比如都知道养老行业之后会越来越火,也都知道燃油车行业会越来越夕阳。
小结一下,如果你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更加朝阳的行业,你后面跟着大趋势赚钱的概率就更高。还是那句话,一无所有之人只能赌概率。

退一步讲,同行业之间,哪怕是作为竞争对手存在,之后跳槽也方便一些。毕竟你们之间已经太熟悉了,有的对手甚至比你的朋友更了解你。
毕竟,你们只是代表公司在竞争,而没有任何个人恩怨。想办法把他们也变成你的人脉,再看情况争取让他们内推你进你想进的公司。(竞业协议这东西就是企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存在的,但实际效果有限,不展开说明。)
哪怕是竞对,也可能化敌为友

4、校招是你最后一次吃学校红利
排除你是顶尖985学校毕业的情况,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校招真的是你的学校最后给予你的东西了。
其中涉及两方面因素。先说简单的一方面,学校一般都有有升学率考核,会想办法帮你毕业。

再说复杂一点的另一方面:对于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多一分宽容和理解,基本上是我身边大部分职场人的共性了。
这其中又有两个原因,表层原因是从企业招聘习惯的角度来讲,天然就会开辟社招通道和校招通道。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一张白纸好画画,企业会更容易“同化”应届毕业生成为自己需要的样子。

当然,我相信还有不少人和我一样,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之外还有第三个原因:
作为已经被毒打过的职场人,希望能让年轻的菜鸟们少走点弯路少踩点坑,不要像我们一样一次次碰壁碰到头破血流才吸取到经验教训。这也是我把职场作为知乎创作领域之一的原因。
感谢你读到这里,希望这篇回答对你有帮助。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5
  • 司凌。

    派派币 +5 2023-07-28

    感谢分享




司凌。

ZxID:9742737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此微夜
原名:独爱穿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07-28 0
已审核,感谢分享

liuxingsata

ZxID:13589947

等级: 职业撰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3-07-29 0
也要看就业环境和家庭因素的吧,大学毕业应该是大部分年轻人走向经济独立的开始
cc0416

ZxID:10688323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3-08-07 0
还是先找份工作再考虑理想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