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家公司开始废掉的4种迹象,千万要避开!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34 回复:1

[职场之道] 【转】一家公司开始废掉的4种迹象,千万要避开!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花、暖年。

ZxID:57917431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穆清滢
哈哈哈哈哈哈哈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7-04 0

  一家公司开始废掉的4种迹象,千万要避开!
这 里 副 标 题

判断一家公司前途的标尺,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魔鬼细节”,比如流程复杂、浪费现象、跨部门合作难,等等。

这也使得高效、便捷、人性化成为未来企业办公的新需求。过去几年,移动互联网深刻改变了普通消费者的生活,如今正在掀起办公行业的巨变。

数据显示,目前超过1/3的企业已接入移动办公服务,包括腾讯、阿里、京东在内的上百家企业已纷纷布局移动办公市场。

这是一场颇具革命性的鏖战,未来最受益的将是从机械、僵化的企业制度中解放出来的组织与个人。
常识君|有话说



01

一家公司开始废掉的4个迹象

1.流程繁琐,审批复杂

今天中国很多企业不是没有管理、流程,而是流程冗长、复杂、折腾,制度一大堆,怎么优化真头疼。



在华为内部,一篇名为《一次付款的艰难旅程》的文章,曾引发华为员工激烈讨论。文章主要反映一线作为赞助商面向客户预付款时遇到审批多、流程复杂的问题,矛头直指由任正非女儿孟晚舟执掌的财务系统。

任正非盛怒之下直接以总裁办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华为董事会监事会和全体员工。“据我所知,这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不知从何时起,财务忘了自己的本职是为业务服务、为作战服务,什么时候变成了颐指气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部门之间,推诿扯皮

一般来讲,跨部门协作是商业组织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也是任何一家大型企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大家抱怨最多的就是跨部门协调困难,你去找法务部办点事,找财务部办点事,找人力资源办点事,皮鞋都跑烂了,没完没了。



部门之间,为何总是互相推诿?因为拒绝其实是最简单的工作方式,就说一个字,“No”,剩下的什么都不用干了,一旦答应,可能要忙活好几个月。这样做事的员工表面在“照章办事”,实际上是在偷懒,拖累组织的效率。

3.浪费现象,极为严重

去年12月份,朋友入职了一家融完A轮的公司,制度比较健全,文化也比较先进,同事都是海归,但年后回来就倒闭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并不吃惊,举个细节:在他们公司,公款报销吃喝是公开的秘密,领导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一次次的开会提醒。

所以,很多公司不是产品业务不行,而是掉进了管理的大坑。

4.考勤僵化,缺乏灵活度

当企业业绩下滑,转型无力的时候,考勤和加班是最容易抓的,也最能满足老板控制欲望,可事与愿违,越是盲目压榨反而越被员工抵触。

白岩松说:“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 很多人表示赞同,并不断声援废除考勤。



其实,企业发展的阶段不一样,考勤要求并不一样。初创团队为了实现一个想法,更多的是靠自我驱动,这个时候考勤就不再是必需的。但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从十几个人变成几十个人甚至到了成千上万人的时候,领导者就必须要考虑建立考勤机制。

一个企业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手段,而这些制度必须有一定的弹性及综合考虑,在绩效导向和人文关怀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正如摩拜创始人胡玮炜总结创业3年的心得:管理要符合人性,不要考验人性。



02

你的公司不行,是因为“管理太好”

透过10年间对200家企业的跟踪研究,国内知名管理学者陈春花认为,对一家公司来说,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其中含有两个重要的认识:

认识一 :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决定

“经营”是选择对的事情做;管理是要把事情做对。逻辑关系非常明显。比如通常情况下,薄利多销经营,对应规模化和成本管理;一分价钱一分货经营,对应品质和品牌管理;服务化经营对应流程管理;定制化经营对应柔性化管理等。

认识二: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

一个公司的管理能力大于经营能力的话,那常常意味着亏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公司制度很健全、文化理念很先进、人才很优秀,但就是经营不景气的原因。虽然你很懂管理,但是你的管理观有问题。

你不妨看看,你公司最优秀的人是在做经营,还是在做管理?你开内部会议多,还是开外部会议多?如果你的高管团队每一次都是开内部会议,每天看到的都是他的下属,那么你的管理就大过了经营。

通用电气传奇CEO杰克·韦尔奇说:“不好的管理者,上午最重要的时间都在开内部会议,下午不重要的时间见客户。”

所以我们认为,最好的领导是“感觉不到存在”的领导,工作条理顺畅,不用天天开会也能做到一切井然有序。




 那些倒下的公司,都在这件事上犯下了“懒惰病”
这 里 副 标 题

01

构建机制:企业家重要使命

每一个企业都希望成为百年老店,都想成为长寿公司。但不是任何企业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很简单,市场的容量在一定时期是有限的,各类资源是有限的。为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有竞争就必然有淘汰,企业是否被淘汰,不是取决于其基业长青的愿望,而是取决于其自身的机制与力量,取决于自身的抗体。

当宏观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企业生存似乎不是一个大的问题,也少有企业思考这个问题,“台风来了,猪都会飞”。问题是任何宏观经济都有周期性,当企业伴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再思考生存问题时,往往为时已晚。

综观那些已经倒下的企业,固然有外力的作用,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内部,在于自身生长的基因,在于企业能否保持持续的危机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于能否构建良好的内部机制,进而长期地保持自身的内在活力。

那些所谓的成功企业,确实因企业家而辉煌。但大多数企业也确实因企业家的衰落而没落。因此企业的长寿,不能依靠某一个或几个只有短暂生命的企业家,尽管我们并不否认企业家及其精神是企业的第一推动力,但企业家毕竟是有寿命的,企业家毕竟是稀缺资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少数精英。将一个企业的命运托付于一个企业家的身上已是极其危险的。

企业家的最重要的使命是寻找企业生存之道,构建可持续成长的制度体系和内在活力。

摸着石头过河,确实颇有创意,但是权宜之计,况且市场经济不是小河沟,是汪洋大海,水太深,也太浑。而且还有一个更现实的背景,中国企业家对企业及市场经济的了解很肤浅的,这丝毫没有贬低中国企业家智商的意思。因为从南方谈话开始,我们才与市场经济、产权和现代企业制度零距离接触,屈指算来才仅仅十余年时间。而没有长期的企业实践作背景,悟道实际上是很困难的。

那么企业生存之道在何方?在先行者那里。资本家做企业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他们最先在领悟企业生存之道,他们比我们更深刻地领悟了企业经营管理与市场经济的本质性的东西。

从整体意义上看,资本家在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比我们更实事求是,更务实,更理智,更在商言商。比起我们盲目地创新,智慧地虚心地和系统地学习和继承他人已有的东西,是一条捷径,而且更是一条必由之路。

当然,这种学习不是简单地模仿,不是引用几句名言警句,不是简单地引进一些管理技术和方法,而是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体系的确立。

理性地思考企业问题,必须有一个客观的价值观体系,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出发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企业的本质问题的思考。也就是说要回到原点,回归企业的“基本面”,回归常识,回归逻辑,要在商言商。

当然企业家的职能不仅仅是思考和学习,还必须实践,通过现实的经营管理活动,创造价值。同时不断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市场和客户的变化,适应企业经营管理规律与趋势,适应竞争对手的变化。这里的适应,就是变化,就是变革。企业如果不能做出这种适应,或者固守以往的成功模式,结果必然走向失败,从而使企业走向没落。

当我们通过对企业生存之路的哲学思考,就能为确立基本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将其付诸实践,就能够保证企业持续地生存下去。

02

内部活力的关键:奉献者有回报

我国是个人力资源大国,企业并不缺少优秀的创新型人力资源,问题是那么多优秀的人力资源为什么创造不出一流的业绩?为什么我们还没有世界级的一流企业?

问题显然出在机制,没有充满活力的人力资源生成机制,没有与世界领先企业接轨的运作机制,一流的业绩不会凭空产生的。

我们缺乏的是培育与牵引人成才的机制与制度,缺乏的是优秀人才成长的土壤与舞台,缺少的是优质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缺少的是良好的人力资源经营和模式,缺少的是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开发工具和方法。

企业的机制是一种力量,就是一种激励力和与约束力,就是能够使其内部员工的行为和行为结果向着企业所期望的方向转化的力量。也就说,这种机制之所以有活力,在于它能够源源不断提供保持对员工的牵引,使员工持续地增加自己的投入,实现好人做好事,坏人也做好事,而且能够做更多的好事。

企业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企业中拥有多少人才,而在于其运营机制。一个好的机制不但能够不断地造就人才,能够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能够吸纳到更多的外部人才,能够使人才产生出高绩效,而且也能够使那些不是人才的转化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而一个没有活力的机制,不但会消磨人才的创造力,使之变为庸才,会使人才产生负向的破坏力,还会使优秀的人才用自己的脚去选择更有活力的机制;吸引人才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让人才为企业所用。企业是否能够吸引、留住和有效使用人才,并不决定于企业是否出手大方,而在于能否构建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在于是否具有人才发挥其作用的舞台。

1.什么样的机制缺乏活力?

答案无疑是“大锅饭”的机制。因为在这种机制中,干与不干,干好干坏,干多与干少,创造价值与破坏价值,奉献与偷懒,得到的评价和获取的利益是无差别的,企业员工也因此缺乏开发人力资源和提升职业化能力的直接动力。

没有落差,没有倾斜,没有矛盾,没有激励,就不会有动力。这种机制对员工产生的导向是,减少个人的劳动投入和智力投入,使个人投入在低水平上保持与回报的一致。

所以大锅饭现象概括起来讲,就是干部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工资能高不能低。在这种机制下,好人会变成坏人,好人会不干好事。

企业机制的关键在于,不能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回报。

当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员工不吃亏的情况下,会有更多的员工增加自己的投入,因为一个生机勃勃的企业机制,其基本的原理在于能够激励与回报那些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

这就是有活力的机制与缺乏活力机制的本质区别所在。从另一方面讲,扬善必须惩恶,企业在保证不让奉献者吃亏的同时,也不能让投机者获利,偷懒者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使小人不得志,让好人不吃亏。

企业的外部,是丛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企业的内部,是农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把企业内部变成丛林是一种错误,把企业外部看成农场也是错误。

企业应该为员工打造一只银饭碗,但碗里没有饭。大锅饭:没有差异,一潭死水;金饭碗:衣食无忧,死于安乐;泥饭碗:朝不保夕,得过且过;补充:大锅饭,即为“铁饭碗”。银饭碗,没有饭,活力无限。远离泥饭碗,打碎铁饭碗,警惕金饭碗,构建银饭碗。

2.什么是有活力的企业的机制?

一个企业的机制必须依赖内在的制度和体系支撑,其中主要包括:

一是以核心价值观为内涵、以绩效为特征的优秀企业文化,它为企业提供的是生生不息的长期牵引力;

二是对全体员工的激励与约束体系,它为企业提供的是持续不断的内部动力(企业必须通过科学的评价制度,在定性上,确定谁是奉献者,谁是偷懒者;在定量上,要明确每一个人的价值贡献。其中的关键是由人评价人,转向制度评价人。企业必须通过公正的分配制度,予不同价值贡献者以不同的回报,并通过回报体系的设计,激励员工的价值创造行为)。

三是与世界先进企业接轨的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体系,它为企业提供的是长期持久的推动力。

牵引力、内部动力和推动力构成了企业机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对于企业来讲,可以没有资源,不能没有机制,有活力的机制更重要。

03

随时适应新变化、新挑战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企业走入新的发展阶段,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静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基于以往的成长和发展,企业家及企业的未来目标更远大;一批心存高远的企业家开始关注未来,关注更广大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与之相伴随的是,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也在不断加大。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伴随着企业实力的增长,企业的内部实力和外部竞争力争在强化,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能力在增强,企业整和资源的能力在提高。可以讲,机会与挑战共存,风险与优势相伴。

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政策是不以某一个企业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环境的变化是以自身的内在规律而演变,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是以政策主体的意志和多因素的博弈的结果,它们都不可能为某个企业而量身定制。

同时,任何环境的改变和政策的干预都不会强制地和直接地干预到企业的内部运作,都不会直接限制企业理智的思考,都会或多或少地给企业留下“自由裁量”空间。

因此,在外部环境与政策发生变化时,企业应基于自身的战略,积极地应对和规避来自外部的风险,保护自身的机制与活力的,保护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受伤害。

而这种应对和规避没有善恶之分,面对着外部的挑战和风险,为了机制和活力,企业唯一的理智选择必须应对。

所以,企业必须敏锐地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理智地应对风险与把握机会。外部求适应:适应市场,适应客户,适应社会;内部求活力:创新机制,保持活力,谋求发展。这是当今中国企业无法回避的课题。

在企业面对外部的挑战与变革面前,企业有不同的表现:一是未雨绸缪,积极地预测和应对变化,从而使企业走向卓越;二是随大流,跟随变化,从而使企业落得个平庸;三是漠视、逃避抵抗变化或无所作为,从而使企业淘汰出局。

变革的主要力量源泉在于企业家对变革狂热与偏执,这是永恒的第一推动力。作为心存高远的企业和企业家,在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面前,唯一的选择是在有限的空间,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创新精神,谋求一种有限的平衡,再顺应外部变化的同时,并依靠企业的自身机制的力量,谋求生存和发展,积累资源,储蓄能量,以面对未来更大的挑战。





 什么都差不多,所以你才差太多
这 里 副 标 题

01

“差不多得了,何必这么挑剔”

胡适先生笔下有个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特别喜欢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有一次,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坐火车出门,迟到了两分钟,火车走了。他叹气说:“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医生来。家人一时找不到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躺在床上心里想:“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结果,差不多先生就被治死了。

听完这个故事你一定会觉得很好笑,但仔细一想,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差不多先生的缩影。

“月度报表,统计得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么挑剔认真,领导也不一定会看。”

“工作差不多做完就行了,我才懒得较真,老板又不会多给我一份工资。”

“就因为这一丁点小细节,要重新返工加班?这不是鸡蛋里边挑骨头吗?”

类似的话,我们很多人都不陌生。一旦你抱着“差不多得了,何必这么挑剔”的做事心态,你的人生将会差很多。

著名央视记者柴静曾说过:“真相往往就在于毫米之间,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精确地移动一毫米却要花更多时间和更多力气,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

让精确成为一件简单的事情,成为公司那个不可替代的人,这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在时代浪潮中不被淘汰的重要武器。

02

你学会的技能,别人是抢不走的

同事小李升职了,月薪从3k到2w+。他在公司默默无闻待了3年,脚踏实地,在最近一年薪资和职位都有了巨大飞跃。

小李在公司担任的是外贸员一职。工作一开始,小李觉得自己的主管过于强势,在细节方面更是严格要求,无比挑剔。比如一张表格中的字体、行间距、大小等方面有特别具体的要求;对于工作文件夹的每个清单,都要求一一标注好发文时间,收文时间、文件内容,同类文件一定得按照发文时间排列整齐......

一开始面对工作如此挑剔的主管,小李天天加班到晚上8点才回来,我总是会听到他对工作的抱怨和对主管的吐槽,但吐槽完毕后,小李总会不自觉的炫耀自己又学到了职场办公的某个小技能,语气中透露莫名的自信感。

就这样在主管对工作死抠细节的半年后,小李现在每天都能按时下班回来,哪怕是主管突然一个电话要某月某日公司某个产品的相关数据,他都能准确且快速的反馈给主管。

大多数人,面对主管的挑剔,常常会有以下抱怨:

“主管实在太挑剔了,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如此较真。”
“换个单位,遇见的主管肯定会比现在好得多。”

面对主管的挑剔,之所以逃避者居多,说到底还是沉不住气,本着“差不多就得了”的心态,不重视工作中的细节。他们不知道同样一件小事,有心人能做出大学问,不走心的工作只会给人徒添麻烦。

“你最要感谢的,是当初那个对你工作百般挑剔,追求完美的主管。”在听到小李升职加薪消息后,这是我对他说的第一句话。

你要知道,所有对工作的挑剔,最后回到自己身上,是你升职加薪,不被时代抛弃的,唯一的保证。因为你在工作中学会的技能,别人是抢不走的。

对工作细节的挑剔和追求完美,让小李在职场中不断收获信心。

想在升职加薪道路上一路开挂,你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你的能力,个人形象同样重要!

拒绝工作中的“差不多”,把“挑剔”进行到底,才能塑造成功形象。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6
  • 独爱穿越

    派派币 +6 2018-07-04

    感谢您的分享O(∩_∩)O~

司凌。

ZxID:9742737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此微夜
原名:独爱穿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7-04 0
已审核,感谢分享。
  • 际遇之神

    奖励 2018-07-04

    吃月饼吃到金戒指卖得5派派币


发帖 回复